给野百合的一封信

2024-04-16

给野百合的一封信(精选3篇)

篇1:给野百合的一封信

给野百合的一封信600字

百合:

你好!

在了解了你的故事后,我很同情你,你出身卑微,像小草一样。在那荒无人烟的峭壁上,你被误认为是一株小草。你被嘲讽,被欺辱,但我希望你仍然能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只要心中有信念,野百合也能开出最美的花朵。正如袁枚的一首诗中写的一样: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你一定会像这苔花一样,虽然花开得如米粒一般大小,但仍要像牡丹花开得那般灿烂。我希望你要像这小小的苔花一般,在别人眼里虽然很虽“卑微”,但仍要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你也一定要坚持下去,让那些看不起你的人看一看,你也能开出最美丽的花儿,成为那峭壁上的一颗最灿烂的`明珠。

我也希望你能像这位保安一样——虽然在人群中不起眼,但仍散发着明亮的光彩。

在20xx年的北大成人高考中,有一位叫甘相伟的同学以高出考分六十多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被许多学生称作“考神”,成为诸多北大学子顶礼膜拜的对象。然而这位“考神”不是每天都在上课的学生,他只是北大的一名普通的保安。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一时间引得人们一大片的赞叹和反思。四年大学生涯过去,这位“考神”不仅顺利从北大毕业,还因为一本新书《站着上北大》再次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焦点人物。

这位保安的大学之梦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甘相伟曾说“起点低,不代表终点低”。他的努力实践,很好地鼓舞了每一个默默奋斗的人。我希望你也一样顽强努力,无所屈服,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株最美丽的百合。加油,小百合!

此致

敬礼!

一名中学生:黄皓轩

20xx年3月20日

篇2:给野百合的一封信

青春歲月能和自己國家談一場戀愛,是一生最浪漫的事。

一位台湾学生说:「国外的老师不要我用台湾非黑即白的方式写作,老师告诉我,说服别人时,除了证明自己对之外,也要承认另一方也有对的部分,这样逻辑才对,也才能,得分!」

女儿:

寒夜打开FB,发觉至少有15个以前的学生还瑟坐在中山南路的街头,连才上大一的你,也二次回到立院,绑上头巾,春衫薄衣,热血抗寒。

我想起24年前,一样的料春三月,爸爸和同学夜宿纪念堂,初出江湖,六千少侠,每一座丹田都住着国家。一样的盼望,希望广场冻过的脊梁,日后撑起起民主的华厦。

真的,青春岁月能和自己的国家谈一场恋爱,是一生最浪漫的事。要恭喜你,女儿,能经历这一场成年礼,此后经年,一辈子的学习,将有了支点。

写信给你,不是要月旦服贸与程序的对错,爸爸也没这个专业,只是想把这24年来的思考,整理给你。

爸爸是教语言的,去年三月在波士顿参与一群外师的会议,开会时大家意见纷歧,彼此利益排挤,为了得到有限的资源,大家针锋相对,但会后,却能彼此拍拍肩膀,微笑离场。

纳闷的我,会后抓住一个教拉丁文的老师询问:「我说话喜欢用I think开头,但你们却喜欢讲I would say,现在时间用过去式,好奇怪!」

这位老师回答我,助动词是英文的润滑剂,所以在英文中,有语气这一章,要表达客气时,先用过去式助动词示弱,让对方心悦,之后才能诚服。他说政治Politics虽是讲众人之事,但却是来自polite礼貌这个字,有礼貌,才有说服和沟通。

我前年参访一所澳洲高中时,发觉他们的课程有十四门与此相关,像debate辩论、communication沟通、leadership领导„等。在那里我遇到一位来自台湾的学生,问他在这里受教最大的心得,他说:「这里的老师不要我用台湾二分法的方式写作文,老师告诉我,说服别人时,除了证明自己对之外,也要承认另一方也有对的部分,这样逻辑才对,也才能,得分!」

在服务的学校里,同事往往意见不合,就用不修饰的语言伤害对方,彼此仇恨一辈子。一位大学一起编校刊的战友,现在每天在电视的谈话节目上,用充满恨意的语言来评论政治。这24年来,我发觉,礼貌的消失,二分法的廉价辨证,造成国人互信不足,合作退化,沟通常是空转与内耗,潮打空城,共力难得。

女儿,写这一封信是想告诉你,叫台湾人爱,很容易;叫台湾人不恨,却很难。

就像你们以前在班际球赛时,很容易为自己的班级凝聚共识,嘶声呐喊。大家都爱自己的班,但当有一方用负面的语言攻击对方时,两班就容易成了世仇,比赛完后,很难握手,彼此都忘了,我们来自同一个学校。

记得小时带你到加拿大看冰球时,你记不记得,当演奏完加拿大国歌,大萤幕上的最后一个画面是晨曦中一颗露珠从一片火红的枫叶滑落,当身旁长得跟北极熊一样壮的加拿大人慷慨的唱着加拿大国歌时,我竟然哭得像个小孩。

因为从小爱死自己国家,喜欢唱国歌,连高中联考作文题目都是「当国旗缓缓上升时」的自己,已经失去了唱国歌的能力,不,应该说,已经失去一起唱国歌的伙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拿麦克风的人告诉我们,这一条国歌是党歌,我不属于那个党,我也不敢唱了。但这不表示,吵完以后,我们不是同一国,不表示想法不同不能一起唱歌。

今天,24年过后,岛屿又分两国,媒体与社群网站众生喧哗,但太多快思,太少慢想,只有你错我对的廉价辨证,只会带来薄弱的国家底蕴。

女儿,人是非理性的,理性才能带来真正的民主,整个西方民主400年的实验,就是一个理性的学习历程。我们跌跌撞撞走了60年,却创造了不少奇迹,整个华人世界,也只有我们保有真正的民主,但我们付出太多的代价。

女儿,记得,我们正站在天平的两端,要誓死保护好天平的支点,那个支点就是──「除了证明自己对之外,也要承认另一方也有对的部分,这样逻辑才对,也才能,得分。」天佑台湾!

半夜睡不着很想找你一起唱国歌的爸爸留(本文轉載自蔡淇華faceboo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和“查看公众账号”关注我们。

篇3:给野百合的一封信

《百》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我”分别叙述通讯员和新媳妇, 然后通过借被子一事把二者联系起来。两人接触的物理时间总共不过片刻, 但对双方的心理产生的余绪却是终身永难磨灭的。后来茹志鹃在《百》的创作经历中写道:“我写《百合花》的时候, 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 社会上如此, 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 我无法救他, 只有每天晚上, 待孩子睡后, 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 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 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 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 几分钟, 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 便一闪而过, 然而人与人之间, 就在这个一刹那里, 便能够肝胆相照, 生死与共。”[3]从中可见作者的写作来由和真实的思想动因:通过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的塑造呈现战争年代新型的人际关系。叙述者“我”不仅巧妙地在两个人物之间穿针引线, 且通过“我”的见证和感受帮助完善和烘托了通讯员、新媳妇形象的塑造。

一.通讯员:奋不顾身救民工

通讯员形象的塑造分为前后两段儿。前一段主要是从“我”的视点上展开, 即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后一段是通讯员只身去新媳妇家借被子及舍身救民工, 主要采取了他人转述的虚笔处理, 但前后连贯, 虚实相间, 意在突出行动效应, 人心的变化和灵魂的升腾。在“我”的眼里, 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 块头不大, 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来看, 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身洗淡了的黄军装, 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 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这要说是伪装, 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4], 一看就是个结实干练的小战士, 还不乏年轻人的浪漫生活情趣。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 他一直在前面引路, 且与“我”总是保持一个恒定的距离, 就向后脑勺长了眼睛似的。“我”建议休息一会儿, 出其不意地落座在人家对面时, 通讯员“立即张惶起来, 好像他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5]聊来聊去才知道, 人家刚好19岁, 入伍也刚好一年, 家里有爹、娘、弟弟妹妹和一个姑姑, 而且尚未婚娶。作为一个淳朴的乡下小伙子, 通讯员有可能第一次跟“我”这样的同志姐接触, 青春的敏感令他“飞红了脸, 更加忸怩起来”, “我看见他摘了帽子, 偷偷地再用毛巾拭汗”。[6]这一切都说明小伙子的脑子里“男女之大防”的封建意识较为浓厚, 加上乡下封闭的自然环境更令他保守和拘谨, 异性面前显得不知所措。通讯员借被子受挫时还埋怨“老百姓死封建……”[7], 显然是张冠李戴的误用。等新媳妇抱出一床里外全新的结婚被子时, 他又心软了, 好像做错了事似的, 还建议“我”把被子还给人家。一个左右为难、憨态可亲的小伙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讯员离开前沿包扎所归队的路上为了救被敌方手榴弹吓得手足无措的担架队员, 他一边喊卧倒, 一边只身扑向手榴弹, 结果担架队员获救了, 他当场被炸身亡。通讯员生前可能做过胸佩军功章荣归故里的梦, 可能做过手牵一个漂亮新娘入洞房的青春梦, 谁知, 火爆的青春才刚刚开始的他, 竟带着太多的人生遗憾匆匆离开了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世界。不过, 通讯员却以他年轻的生命铸就了一个战士的光荣和不朽, 与他无数个战友们共同殉了未来理想的社会梦!

二.新媳妇:深明大义借被子

新媳妇的形象也分成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讯员借被子, 对方是才过门三天的新媳妇, 家里唯一的一床新被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在这种情势下, 新媳妇不借被子有其充足的理由, 借被子的通讯员倒有几分不近情理, 误会的存在缘于沟通的无法正常展开。“我”跟通讯员再次去新媳妇家借被子, 才发现“这媳妇长得很好看, 高高的鼻梁, 弯弯的眉, 额前一绺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 倒都是新的。”[8],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惹人欣羡的一幅农家幸福图。等人家抱出一床新被时, 二人顿时傻了眼, 才知晓以“革命”的名义做了一件强人所难的事, 而且还差一点错怪了人家。第二部分是通讯员归队后, 新媳妇来前沿包扎所帮忙, 还问“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 “刚才借被子, 他可受我的气了!”[9]有的不是埋怨, 而是自责自己的觉悟不高, 为难了通讯员。后来面对通讯员的尸体, 新媳妇一改最初的羞怯, “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然后“一针一针地在缝补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对“我”的劝阻置若罔闻, 一直坚持到补完。她还不顾卫生员的劝说, “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 半条盖在他身上”。[10]新媳妇没有言语, 只通过默默的行动和自己的百合花被子向通讯员传递了一份深情厚谊。正如作者所言:“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 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 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 晶莹的泪。”[11]这是一种超越同志, 超越同乡和世俗爱情关系的大爱。

《百合花》实际上是通过“我”的视点引出通讯员和新媳妇, 再通过借被子一事构筑起二者间的对话关系, 精省的对话与无言的行动竟然相反相成, 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通讯员把“我们”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他却未能安全地归队;新媳妇辛苦攒下的嫁妆———百合花被, 最终在前沿包扎所发挥了它的最大用场。表面上是看战争的宿命和命运的不可测, 深层次看是战争洗礼下的人心和灵魂的走向。那时候的人们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彼此是共患难的生死兄弟姐妹, 正是这样的军民力量才铸就了今天的共和国大厦。写到这里, 我们不禁要想起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能再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12]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诠释了革命导师列宁的那句名言:“以革命的名义多想想过去, 忘记意味着背叛!”不同的文本, 却是同样的精神旨趣。茹志鹃的《百》意在反拨因“反右”扩大化弄乱了的人心和民心, 却因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形象的丰富性遮掩了其潜在的思想用意。

摘要:《百合花》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是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经典篇章。该作自1958年春天发表以来歧义纷呈, 一时成为文坛的批评焦点, 但终以“清新、俊逸”的独特艺术品位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意在通过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入手, 深入挖掘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潜在写作意图:借战争环境下的纯洁、高尚的同志关系反拨异化社会环境下的异化人际关系。

关键词:茹志鹃,百合花,反右,潜在,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

[2]侯金镜:《读茹志鹃小说有感》, 《文艺报》1961年第3期。

[3]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青春》1980年第11期。

[4]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92页。

[5]同上。

[6]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93页。

[7]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94页。

[8]同上。

[9]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95页。

[1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97页。

[11]同 (3)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给野百合的一封信】相关文章:

天香百合04-22

给的一封信05-04

百合搭配范文05-15

百合答案范文05-15

百合散文范文05-15

野生百合范文05-18

沉寂·百合作文04-22

小鱼的一封信04-18

给谁的一封信04-19

给冯、刘的一封信04-23

上一篇:递上最受招聘者欢迎的简历吧下一篇:烈酒文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