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总结

2024-04-15

三中总结(共6篇)

篇1:三中总结

海兴县第三中学2015年工作总结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海兴县第三中学全体师生满怀激情、埋头苦干的一年,是令人欣喜的一年,是满载收获的一年。我们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积极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职责,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综合督导评估验收,广大教职员工精诚团结、协作互助、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良工作作风经受住了考验。一年来,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破难题、促发展。继续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愿景,以更加严格标准锤炼过硬作风,抓教风、促学风,锻造为人为学、为师为范的良好校风。狠抓教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有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狠抓学风建设,让三中校园充盈健康好学的上进之风。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加强宏观形势分析预判,找准三中所处位置,精准发力,保持定力,掌握工作主动权,务求学校发展取得更大进步。

一、围绕“团结协作、高质高效”,抓班子、带队伍。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驰而不息、反对四风,恪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记两个务必,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强化看齐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实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切实解决领导班子、教职员工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提升师德水平,促进学校发展。一是加强了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调整工作状态,抓好工作落实。时刻牢记使命,切实鼓足心气,自觉把个人抱负融入到火热的工作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攻坚克难,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职责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以上率下,做到真干、实干、苦干,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工作准则,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常态,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精神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在此次迎省检筹备工作中,我校认真领会上级部门关于“迎省检”会议精神,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和教职工

大会,传达上级对迎检工作的精神和具体要求。按照迎检材料目标挂牌作战,责任到人,规定期限。明确的分工,有力的督促,保证了此次督导评估工作顺利进行,也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条理化。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讲话精神,细化完善各项激励和考核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职员工争先创优的精气神,使广大教师真正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琢磨事、会干事、干成事上来,为迎省检全体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任劳任怨积极补充撰写、打印、装订、整理近三年的个人档案材料及学校交办的其他繁重任务,充分彰显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团结力、执行力与创新力。

二、立德树人、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认真落实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要求,狠抓育人队伍建设,实行“全员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做到人人有责,处处有人管,生生受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不定期召开各年级班主任会,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要求班主任制定本班学生发展的基本构想。利用开学军训和入学教育,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弟子规》,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常态化对学生仪容仪表进行检查,教育学生文明礼仪从“头”开始,文明素质从小事做起,文明习惯从三中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各项活动。从学生的思想根源抓起,从灵魂的深处塑造人。通过开展文明礼仪的各项系列活动,使学生“知礼、懂礼、讲礼、行礼”。上半年我们聘请教育专家来我校举办家长会讲座,教会家长如何科学的教育管理孩子。践行弟子规,争做楷模少年。学校把《弟子规》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让《弟子规》走进校园,我们把《弟子规》作为教学楼一楼廊道文化的教育主题。各班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收听楷模故事、观看弟子规专题教育片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进行板报评比、诵读比赛、征文等一系列活动,让全体学生接受传统教育的洗礼,促进了学

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组织学生进行功力拳比赛、武术操比赛、冬季拔河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与集体主义观念。开展文明宿舍、先进班集体评比及中考誓师大会等活动,使全体学生形成了争先创优的局面。

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抓教育教学计划的落实,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抓常规检查,规范教学行为。以检查抓管理,促落实,规范行为,保证质量。本学期检查教师教案和作业批改记录两次,分别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的形式。对任课教师的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提出改进建议。我们还改变了作业检查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班级作业进行检查。一是教务处对作业布置形式进行了更改,有家长签字督促完成。二是让学生干部参与进来,课代表配合学习委员和各任课教师定期检查,并由学习委员上交记录。做到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处理,有记录。注重习惯培养,营造良好学风,在晚自习辅导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跟得勤,抓得紧,晨出暮归,不辞辛苦,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进一步养成。实行月考制度,每学期组织安排四次大型考试,形成了“学、练、考”体系。每次考试教务处认真汇总、及时通报成绩,排出名次,以便教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工作,从而加强了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推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加强毕业班教学管理力度。学校坚持把毕业班的教学和中考指导工作作为重头戏来抓,定期组织召开初三教学工作会,定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诊断摸底,制定并完善了《初三学生帮扶实施细则》。一系列举措确保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15年中考再创佳绩。成绩的取得是全校上下团结一心、超常付出、真抓实干、精益求精、不断超越的劳动结晶。我们坚信经过严冬的静谧与内敛中的蓄积、品质的沉淀,2016海兴三中的进取之师定会摘取灿烂之花、捧得丰硕之果!

四、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高效课堂初步构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以“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十六字方针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启发式的三原则,积极进行教研课改。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实现新梦想。于今冬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大比武活动,本活动从10月22日开始,到12月18号结束,利用2个月的时间,共安排听课节数96节,听课总人数近千人次。通过课堂教学的“练”与“比”,引导教师借助“导学案”大力推进课改实验,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为广大教师展示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学校教科研成果交流、运用常态化、制度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进取心强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树立。切实达到了以比促学、以比促研、以比培优的目的。我校还积极承办了海兴县初中“先学后教,合作探索,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研讨活动和海兴县“杜郎口教改模式”观摩学习暨交流研讨活动,相关教师积极参加、踊跃展示,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再次焕发了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热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校将秉承新课改理念,“咬定课改不放松,凝神聚力抓教学”,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与新课改一起成长,在新的教育征程上乘风破浪,高挂云帆!

五、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全力打造平安校园

我校是一所初中寄宿制学校,住校学生近千人,学生年龄小,管理难度大,安全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始终坚持“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秩序、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严格门卫管理,强化空挡值班制度的落实,做到无空隙完全对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与教师签订一岗双责责任状,谁出事,谁负责,各岗位均能看好自己门,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有力的保障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在2015年市安全考核中,我校是海兴县唯一一所被评为安全等级A级的学校。

2、以活动和措施保安全。相继开展了安全活动排查周、安全隐患排查月活动;对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设施、安全通道等进行改造;开展交通安全进三中活动,分别对走读生与住宿生进行交通安全专题教育,发放“致学生家长的学生安全告知”、“对载运学生车辆驾驶员的安全告知”、与学生家长签订“严禁学生乘坐三无车辆的协议”、“对住宿生安全致家长的一封信”;专项治理学生带手机、打火机、危险品等进校园的现象;做好学生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关注留守学生与特异学生教育;政教处与巡警取得联系,协助学校保障周五时的放学安全。

3、认真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与防火防震应急疏散演练,举行学生灭火能力演练,并通过课间广播、橱窗、主题班会、板报、全校大会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使全体师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与能力。认真做好校方责任险与学生意外伤害险的投保等工作。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人文底蕴,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秀的的校园文化,时时处处给师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为此,我们让花木含情,墙壁说话,让每一条道路,每一栋楼宇,每一个文化区、文化板块,都给师生以熏陶感染,净化着学生的心灵。通过对学校办学理念、愿景、使命和目标的塑造,适时推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以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层次,扩大社会影响力。一年来,我校致力于廊道文化的日常翻新和重构升级。科技楼、宿舍楼走廊内重做了名人名言,教室内外悬挂了名人画像和励志标语,添置了班级风采展示栏,走廊、楼梯、草坪内悬挂或竖立起温馨提示牌语,在醒目位置上张贴了火警、匪警、急救、社区派出所等电话号码,在相应的地点张贴了禁烟、防滑、防火等警示语。教学楼布置了一楼主题为美德引领:仁义礼信正品行,二楼主题为智慧启迪:学思行悟笃志宏,三楼主题为文化浸润:诗词歌赋育雅趣。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弟子规等国学内容不断创新,通过展牌和诵读,使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生态校园的打造更是圆了广大师生的一个绿色的梦想。干净的校园,整洁的餐厅,温馨的宿舍,井然有序的实验室、图书室、音美教室以及环境优雅的阶梯教室无不成为文明校园一个个亮点。精神立校,文化育人。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的建构积淀成为学校精神,学校文化便进入了成熟期。她将孕育教育智慧,生发教育理想,提升教育品格,滋养学生心灵,成就高尚德行,令全体师生生命舒展张扬,使得学校教育有品位,有宽度,有厚度。我校是海兴县2015年唯一一所初中阶段被市教育局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的学校。

七、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加强思想建设,强化责任意识。遵守财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保证日常办公设备、设施的购置、维修的同时,今年我校完成的基建、维修、购置项目主要有:新建职工宿舍5间和大型仓库一个。扩增两个微机室,使每一个机房电脑达到48台。对图书室进行更新换代,新增书架38个、图书2万多册,并聘请有资质的公司对所有图书进行登记、标签、录入电脑,实现了电子借阅。对锅炉进行大修。维修旧课桌凳100多套。教学楼后下水道维修。男生宿舍一楼地面维修和男女生宿舍学生床加固、维修。对餐厅内墙、教学楼大门、科技楼大门进行粉刷。各楼梯间安装安全警示和安全通道标识。操场垫土,固定体育器材。科技楼外墙镶蘑菇石。教学楼前脸重新进行了装修。在去年绿化的基础上,今年又种植了30多棵法桐、30多棵白蜡和近50多棵石榴树,完成教学楼后“小花园”的建造、绿化、美化工作。计划明年完成小花园内灌木的栽种,花木及草皮的种植。在两宿舍楼间再建一绿色长廊,长廊四周进行硬化和绿化。在餐厅东侧三个方块区域内完成硬化和绿化工作。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校打造成一个绿树成荫温馨美丽的校园。认真做好2015年结算和2016年预算等工作。

风起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面对海兴县各项事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弘扬勇于担当、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三中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强烈的吸纳意识和坚定的争先意识,以搏击长空、放远千里的胆气,开拓奋进、敢于胜利的锐气,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朝气,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力推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做足做靓“低进优出”的办学品牌,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海兴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2016年1月11日

篇2:三中总结

在近年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如下,从事了2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总结: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 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能力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艺术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教育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

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充分得以自由地运用。

三、第二课堂的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培优工作。抓好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学。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发掘有兴趣、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进行培养,并按年龄、基础等情况分为兴趣小组初级班和创作班。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划、步骤,方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学。学生经过一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本校特色,各方来宾对我校学生有着较高的评价。并在精神上支持我们的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文化氛围。

四、其它工作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负责校内大部分的宣传工作,为了能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不计酬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完成工作。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通过和同事共同的努力,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寄望于季候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水平,营造校园的文化气氛,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作更大的努力!

说有一只小白兔一天去朋友家做客,结果在回家时忘了回家的路,她就走啊走啊!这时候到了一个岔路口,她就不知道走那条路,这时正好过来一只小黑兔,她就问黑兔哥哥你能告诉我走哪条路吗?黑兔说:“你陪哥玩玩,哥就告诉你”没办法小白兔只好陪他玩了玩,小白兔又开始走,走着走着又到了一个岔路口,又不知道从哪儿走了,这时又来了一只灰兔,她就问:灰兔哥哥你能告诉我回家走哪条路吗?灰兔就说“你陪哥玩玩,哥就告诉你”。小白兔就这样回到了家,不久以后小白兔发现自己怀孕了,那你猜猜小白兔生得兔子应该是“灰色的还是黑色的呢?”

工作总结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忙忙碌碌中悄悄地过去了,回顾这三年的工作情况,有得也有失,现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职业道德方面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参与到学校争优创先的活动中,处处以身作则,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平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标准,学习其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并钻研老教材,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在教学中,我始终能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不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使他们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我担任教学工作,我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平时,我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班和三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于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尽量出一些思考题,以便他们积极思维,开拓他们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差生,我从不气馁,总是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帮他们辅导,不厌其烦地教,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端正其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始终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0分钟要效益;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总之今年我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五、在班主任工作方面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视班会,开好班会;一是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重视班会,开好班会,为的是在班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重视的是学生的共性。配合学校各项工作,我们班积极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事理、长见识。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这个时候,我就是他们的好朋友,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也正因如此,我得到了班上学生的爱戴和信任。

2、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努力培养“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班集体。在这个学年里,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从这样实施的:我主要加大了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教育和娱乐融入一体;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规划、料理、调控自己,使自己在集体中成为班集体的建设者,而不是“包袱”。在这点上,特别要提一提的是班干部的选用,这是让学生自治的重要途径。选好班干部,不但有利于班级管理,而且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培养学生担任班干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还可培养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等优良的思想品质。多培养班干部有利于多数学生全面发展。要知道,班干部的阅历和能力在目前还是有限的,有些责任也是作为学生的他们所承担不了的。只有班主任做好宏观的调控,做好班级的带头人、领路人,把好方向关,才有带领学生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回顾这三年的工作,学校提供了各种让自己快速锻炼成长的平台,学校领导给予自己很多工作上的关心,老教师给自己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帮助,这一切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自己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工作,争取工作水平的更大提高。回顾这三年的工作,学校提供了各种让自己快速锻炼成长的平台,学校领导给予自己很多工作上的关心,老教师给自己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帮助,这一切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自己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工作,争取工作水平的更大提高。

回顾这三年的工作,学校提供了各种让自己快速锻炼成长的平台,学校领导给予自己很多工作上的关心,老教师给自己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帮助,这一切让自己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当然,自己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工作,争取工作水平的更大提高。

工作总结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我即将顺利地完成了近年的工作任务,同时在思想业务水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将有关方面总结如下:

首先,师德方面。

我深知,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教师本身的师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众多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从上岗的第一天起,我就高度重视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塑造师表形象。努力树立起为人坦诚、朴实友善、尊敬师长、关心同事、爱护学生、师德纯良的形象,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信可亲,从而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坚持经常与学生接触,坚持注重教书育人。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并以规范的教学言行、良好的师表形象、严守法纪的公民意识影响学生。我从不奢望思想教育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我努力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学方面。

我始终热爱并终于党的教学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讲课、教学教案、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查学生各教学环节的规定,精心备课,向课堂要质量。如:在作业环节做到了“四必须”,布置了必须收,收交了必须改,批改了必须评,讲评后补救。在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特别是“三生”(特殊生、学困生、优等生)工作中努力做到“三面”,作业面批,学习面问,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面谈。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加大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力度,如作文训练采用二次作文训练法,即学生先写,老师讲解,学生再写。效果不错,使学生由原来的不会写到会写,并能写出出色的文章来。课余时间热心辅导有写作特长的学生,所教班级有十余人写作能力突出,极大鼓舞和带动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再次,班主任工作方面。

一学期以来,我在班主任工作的岗位上得到了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我班学生中,初步形成了人人爱学习、守纪律,讲文明的良好班风。回想起来,在千头万绪的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做到:严于律已,严格管理;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坎;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教育时机,正确引导。

教学之余,我还积极钻研教学理论书刊,了解教学信息及教学前沿问题。因为,我坚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实施教学理念,实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应具备新课程理念的老师,在教学经验上我还有很大的欠缺,如对于语文高考方向也未能很好地把握等。今后,我将重点弥补自己的欠缺和不足,努力朝一个优秀中学教师的方向发展。

篇3:鼎新三中全会

整整20年前, 1993年的夏天, 一个25人的写作组聚集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上。组长是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温家宝, 起草组成员来自中央各部委, 其中有十多位经济学家。

这个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的起草组成立于当年5月底, 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 它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体设计。11月中旬, 这份名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文件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全票通过。

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行动纲领, 它将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具体化, 勾画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年过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可是它的来龙去脉却鲜为人知。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1991年8月19日, 前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 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 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行使国家全部权力。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前苏联“八一九”事件。

当天, 邓小平就让身边工作人员转告中央负责人:苏联今天发生的事件是紧急的事情, 是一个非常事件。

据多年后各方面信息交叉佐证, 正在外地视察的江泽民紧急回京, 第二天来到位于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邓小平家中。

邓小平告诫这位两年前在紧急状态下接任总书记的晚辈,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方面的道理要讲够。这一段总结经济工作经验, 重点还是放在坚持改革开放上。”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这位“总设计师”的坚定目标。即使中国发生了“八九政治风波”, 他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也毫不退让。

风波平息不久, 邓小平就强调:“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 一个字都不能动。”他在同时任总理李鹏谈话时还特别交代说:不要提以计划经济为主。

但是在一些人士眼里, 改革开放正是政治风波的罪魁祸首。在各种媒体上, 充斥着反对“和平演变”、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它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疑问和诘难, 对每一项改革开放的措施都要“问一问是姓社还是姓资”。有“理论家”公然在报上提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 是社会主义的改革, 还是资本主义的改革?

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宣称, “阶级斗争和全面建设”是中国的“双重任务”, “只有正确估量和进行阶级斗争, 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反对改革的人们重新挑起计划和市场的争论, 而且将对计划和市场的不同看法进一步上纲为“姓‘社’姓‘资’”的问题。一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断言,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就是取消公有制, 这就是说, 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搞资本主义”。于是, “市场化”被斥为“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一项主要内容。

1990年7月5日, 中共中央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 不同主张的经济学家当场激烈交锋。反对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学家批评改革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 本来应该是计划取向的, 但是搞了市场取向, 导致问题丛生。薛暮桥、吴敬琏等少数经济学家坚持市场化改革, 据理力争, 呼吁应该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座谈会之后,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吴敬琏被称为“吴市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里, “吴市场”深含“不和中央保持一致”的贬义。

在经济问题座谈会前四个月, 邓小平与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表示, “我担心经济滑坡。”事实上, 对于市场的大规模批判已经引起社会混乱, 改革停滞, 企业家人心惶惶, 经济滑坡, 市场萧条, 中国经济陷入极大的困境。1989年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掉到了4.1%, 1990年进一步下滑到3.8%。

1991年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他同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几次谈话, 强调“改革开放还要讲”, 他指出, “不要以为, 一说计划就是社会主义, 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不是那么回事, 两者都是手段, 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解放日报》根据邓小平讲话精神, 发表了“皇甫平系列评论”, 宣扬改革开放。文章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 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资本主义有计划,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 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皇甫平文章发表后, 海内外反响强烈。然而, 就像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里所说那样, “1991年的这把火并没有点着”。皇甫平的文章反而遭致围攻和批判。

北京的《当代思潮》杂志发起无限上纲的“大批判”, 指责“皇甫平”文章“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接着, 又有几家刊物起来呼应, 指责“改革不问姓社姓资是‘精英’们为了暗度陈仓而施放的烟幕弹”。

面对前苏联的突变和国内激烈的争论, 邓小平冷静观察, 没有公开发言。他对江泽民说:“总结经验, ‘稳’这个字很重要的, 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要注意, 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 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三个关键问题

国际局势瞬息万变, 国内围绕计划和市场的争论也极为激烈, 如何推进改革开放仍是一个问题。

当时朱镕基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作为过去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老同事, 吴敬琏向他反映了经济学界对主流媒体批判皇甫平的不同意见。朱镕基说, 皇甫平文章的基本内容, 都是邓小平春节时对他本人讲的, “现在有人要批判。他们要批判到哪里去?!”

多年以后, 郭树清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始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 经过十年的顺利推进, 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1988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双重体制并存导致经济秩序陷入严重混乱, 1989年又发生了社会动荡和政治风波, 中国改革自然地也是必然地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需要认真总结、反思, 明确新的目标。”

1991年7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林毅夫接到周小川打来的电话, 邀请他参加将于中南海举行的座谈会。

当时43岁的周小川是中国银行副行长, 他的父亲周建南曾任一机部副部长和机械工业部部长, 是江泽民的老上级。在2世纪80年代, 周小川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还曾担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 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

周小川告诉林毅夫, 要对以下三个问题做好发言准备:第一, 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 为何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西方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 而且, 还表现出了勃勃生机?第二, 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看法,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 为何出现了前苏联东欧的变局, 丢失了社会主义政权?第三, 如何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事后人们才知道, 这三个问题都是江泽民直接提出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外交部等部门的20余位学者陆续接到了通知。他们意识到, 这三个问题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关心、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

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的判断, 自从列宁在1916年断言“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以来, “垂死论”已经成为不可怀疑的“真理”。1989年, 有党内元老在和新任一位政治局常委谈话时还说, 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 是完全错误的, 非常有害的。

当时, 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政策, 让一些人士更加起劲地鼓吹“垂死论”。在这种政治气氛下, 西方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的观点已经不再是学术问题, 而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

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何方曾撰文提出,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里的一些论断已经过时。1990年3月, 在邓力群主持的关于帝国主义论的座谈会上, 何方受到了批判和指责。

前苏联“八一九事件”后, 北京一家大报发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掌握处理矛盾的主动权》, 重申当前中国的阶级斗争“比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要鲜明、激烈、尖锐”。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 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关系到如何判断中国所处的时代。假如坚持“垂死论”, 那么世界就仍然处于列宁所断言的“革命与战争”时代, 对抗和战争不可避免, 中国的建设难以安心进行, 改革开放更无从谈起。

“千万不能把刚刚打开的大门关上”

1991年10月中旬, 正是秋风落叶时节, 来自不同部门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学者走进中南海, 其中经济学家有十多位。

史料披露, 对于座谈会的参加者, 江泽民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方面比较突出, 敢于说话;二是对改革开放的设计、论证和文件起草等工作参与较多;三是找1名-2名海外学成人员。另外, 还要有几个能够介绍并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和苏东经济的专家。

主持会议的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他说, 我们这个会是内部研究,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实事求是,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会议也不做结论, 主要是听大家的意见。

座谈会首先从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开始。江泽民提出, 为什么资本主义“腐而不朽, 垂而不死”, 生产力还有了很大发展?这个问题不能回避。

限于当时的环境, 学者们准备的书面发言都比较谨慎。但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与会者开始放下思想包袱, 脱离发言稿。座谈会没有直接碰触理论问题, 而是以数字和事实讨论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状。刘国光和吴敬琏指出, 在1890年~1990年的100年里, 以3.2%划一条线, “二战”前波动很剧烈, “二战”结束后比较稳定。1950年~1990年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平均达到约4%, 比1870年~1949年高出约2个百分点。

深受列宁思想影响的人们认为, 资本主义之所以富裕发达, 是建立在掠夺落后国家资源的基础上的。可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学者甄炳禧分析道, 战后世界经济超出预料的发展趋向,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日益减少, 贸易和投资的绝大部分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郭树清在发言中指出, 战后西方社会结构已经从“金字塔型”转变为“洋葱型”, 收入分配则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倒宝塔型”。富人比从前多了, 但是特别富的人少了;物质性、金融性资本的影响削弱了, 劳动力资本, 特别是高级专业人员的劳动力资本的地位大大上升。

35岁的郭树清是与会者中最年轻的, 当时是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副司长。此前六年, 还在读研究生的郭树清就曾上书国务院总理, 提出“全面改革亟须总体规划”的建议。

大量的事实说明, 资本主义仍然有生命力。

一些与会者认为, 资本主义“垂而不死”的主要原因在于, 战后西方国家总结吸取了历史教训, 对经济体制和宏观政策做出了调整, 充分发挥了市场和科技的巨大作用, 在认真对待社会主义制度挑战、加强福利、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也做出了努力。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慧炯被江泽民称为“老班长”——他们是上海交通大学时的同班同学, 年长1岁的王慧炯是大学四年级时的班长。这位由科技转入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指出, 新技术的应用使发达国家的大企业获得了“技术租金”, 改变了资本收益与工资开支的比例关系, 促进了世界一体的市场形成。

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面前, 中国显然不能闭关锁国。时任国家体改委国外司副司长江春泽引用了智利中央银行行长的一句话:在封闭的环境下搞现代化只能建成“乌托邦”。

江春泽是与会者中唯一的女性, 一年前她曾整理了一篇材料《外国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和实践以及对中国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评论》, 江泽民看到后十分欣赏, 特意加印2份在领导层传阅。

国家体改委的经济学家杨启先谈到西方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认为必须解决好稳定与竞争的关系, 按照客观要求及时调整有关改革和措施, 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一些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做法。

当时宣传上鼓动排外情绪的做法, 让有识之士深感不安。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 中国吸收FDI的国际环境持续恶化, 1990年, 中国吸收的FDI出现了负增长, 外资锐减, 沿海地区、经济特区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与会学者指出, 要认真对待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千万不能把刚刚打开的门关上, 无论是搞建设还是搞改革, 都要了解外国, 争取最有利的国际环境。

连续两天的会议上, 江泽民频频记录, 不断插话、提问, 并围绕所提问题开展讨论。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倪立羽是与会者中年龄最长者, 在他发言后, 江泽民说, 你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 直接寄给我。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讨论式、互动式的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在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张卓元的记忆里, “会议充满自由讨论的气氛, 会议没有桌签, 与会专家到会议室后自由选座位, 发言顺序不是预定的, 都是临时要求发言, 还可随时补充。”

探究苏东剧变的原因

1991年12月6日, 座谈会开始进入第二个专题, 讨论苏东剧变及其教训。此时距离中共中央十三届八中全会闭幕刚刚一周, 会议决定次年四季度在北京举行中共十四大。

江泽民事先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主持词:我们一定要牢牢扣住一个问题,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 经济没有搞得很好?苏联、东欧国家过去的经济基础比西方怎么样?有的差, 有的还不差, 为什么后来都不行?

确实, 与不但没有灭亡、反而更加繁荣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截然相反, 社会主义国家却陷于危机。

1989年下半年,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崩溃。当时社会上流传一个略显夸张的说法:社会主义的垮台在波兰用了十年, 匈牙利用了十个月, 民主德国十周, 捷克斯洛伐克十天, 最后在罗马尼亚只用了十个小时。唯一幸存的苏联也因为“八一九事件”而摇摇欲坠,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 苏共已经解散。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蒋一苇认为, 苏共覆灭根本原因是两条, 一是经济没有搞上去, 这是根本的;二是党脱离了人民群众。他对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建议, 对中央工作也坦率地提出意见。

这位71岁的经济学家当时已罹患绝症, 是从医院病房直接来参加座谈会的。蒋一苇说话非常真诚, 富有说服力, 感动了与会者。一个月后, 这位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就溘然去世。

吴敬琏、王慧炯等认为, 经济是一切的基础, 没能把经济搞上去, 是苏联式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国家体改委宏观体制司司长傅丰祥列举了许多财政经济数字, 说明苏联经济恶化的原因在于体制和政策, 他指出, “二战”刚结束时, 捷克的生活水平比奥地利高10%, 东德有一段时间比西德恢复发展得还好, 匈牙利曾经也与西欧其他国家相差不大。

来自外交部的专家都很熟悉苏东的实际情况, 剖析了问题的根源。崔琦说, 千百万人的价值取向和人心向背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 根子是体制问题、结构问题, 不是工作问题。蒋本良认为, 苏共长期没有从革命党、国际党的定位转出来, 是其崩溃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 江泽民在罗马尼亚实习期间, 认识了中国驻罗使馆的蒋本良。当时在外交部欧亚司工作的李景贤记得很清楚, 座谈会期间江泽民向他打听蒋本良, 并让蒋本良也来参加座谈会。

李景贤回忆说, 江泽民要求每个人发言不能少于半个小时, 而且只能谈自己的观点, 不谈部门的观点。曾在苏联、俄罗斯工作30多年的李景贤发现, 江泽民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非常关注。1991年、1999年李景贤先后陪同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访华, 江泽民每次都向对方询问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经济建设失败根本上是体制效率低下, 计划分配资源, 这是大部分与会者的共识。江春泽认为, 苏联没有把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基本制度区分开来, 总是把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看作是社会主义。

在郭树清看来, 革命和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依靠政治热情和军事热情难以持久, 整个社会都养成巨大的惰性。等到很晚才真正启动改革, 根本的矛盾已无法自己解决。周小川对比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思维逻辑, 他认为, 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是分不开的, 必须要靠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经济搞上去。

苏东的政治问题自然引起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蒋一苇主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就是要建立起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

沈晋福明确提出, 中国的政治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和经济改革同时进行的, 但是现在感到提经济改革, 内容比较丰富, 说政治改革, 文件中话很少。这位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员可能意识到自己失言了, 对后排的记录人员说, 我的发言不要记录。江泽民说, 没关系, 我们是内部讨论。同时他也回应说, 我们搞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当然要不断发展。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陈东琪在1988年出版《东欧经济学概论》, 还获得全国图书奖。可是1990年在“反资产阶级精神污染”中被作为禁书停止出版。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影响, 陈东琪以“熟悉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专家身份, 全程参加了系列座谈会。他认为, 对于诸多问题江泽民已有自己的看法。

在陈东琪的一篇文章里, 记录了江泽民的一段插话:“看来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计划经济那一套, 存在严重的体制机制缺陷, 关门时不知道, 可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一旦一放开, 封闭的大门一打开, 大家一比较, 体制毛病就显示出来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之欲出

周小川后来评论说, 江泽民“为11次座谈会设计了非常清晰的逻辑路线”。在厘清资本主义现状和苏东失败的原因后, 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入怎样吸取关于资本主义和苏东体制的经验教训, 讨论中国改革的体制目标和改革方向。从12月10日开始, 座谈会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二战”结束后, 除了政治民主化, 世界发展的另一大潮流是经济市场化。尤其是1980年以来, 市场化在全世界迅猛扩展。

自1978年启动改革以来, 中国同样走在经济市场化的道路上, 市场化因素不断增加, 计划经济体制渐趋式微。但是, 由于中国始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 使得经济体制改革总是难以坚持明确、清晰的改革方向和目标, 在目标体制的选择上争论不休, 几经反复。“八九风波”使得反对市场化改革的声音占据上风。主张市场化改革的人为了避免直接冲突, 选用“市场取向的改革”这一提法。即使这样, 反对“市场化改革”的一方仍然步步紧逼, 追问“姓社姓资”, 并将“市场化改革”打上了姓“资”的标签。

1991年夏天, 中央顾问委员会一位副主任让几位经济学家为其起草一篇主张发挥市场作用的文章, 准备在《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研究中心顾问徐雪寒支持这篇文章, 并写信建议恢复“建立商品经济”的口号。文章草成, 即遇到苏联“八一九事件”。结果文章发表之议搁浅, 文章的执笔者还受到指责。

8月下旬, 一家权威的理论刊物发表文章说:“我们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的界限,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是要在事关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基本政策措施等重大原则问题上, 看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通俗的说法, 就是问一问姓社姓资。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避免重大错误。”

9月1日晚, 江泽民在看了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提前播报的《人民日报》第二天的社论提要之后, 当晚下令, 要《人民日报》删去社论中的“在改革开放中, 我们要问一问姓社姓资”这句话。不过, 第二天该报发表的文章里仍然说:“我们的同志中, 有的也在抹杀两种改革观的分野, 忌言姓资姓社。”“在改革问题上的两种主张、两个方向即两条道路的斗争, 仍以不同的形式在继续。”

在连续四天的五场座谈会上, 话题涉及农业、乡镇企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业生产质量、库存、外贸、利用外资等许多具体的经济问题。在非常分散的议论中, 江泽民反复讲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涵是什么?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怎么结合, 要说清楚。

杨启先认为, 计划与市场不是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详细回顾了改革以来各个时期对改革目标的不同提法, 认为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是改革以来经济理论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也是改革最重要的基础。

吴敬琏也赞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此前他曾向江泽民、朱镕基介绍过关于计划和市场提法演变的过程。座谈会期间吴敬琏恰巧出版了一本专门论述在中国如何建立市场经济的著作, 这本完成于两年前的书难以面世, 最后更名《论竞争性市场体制》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 并且罕见地由三个社领导签字共同承担风险, 才最终出版。

与会的经济学家们都是倾向于市场经济的, 但是教育背景差异大, 具体观点不尽相同。经过讨论, 多数与会者认识到:现代商品经济是有宏观管理的, 是宏观调控下的商品经济, 或者说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

一些人还提出, 应当由国内外市场信息来对经济活动发挥引导作用, 不能把责任都放在计委和信息中心。

深谙现代经济学的周小川指出, 市场经济体制有两项主要功能: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供兼容的激励机制。他在发言中还巧妙地触及到了姓“社”姓“资”的敏感话题, 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一是要改进并收缩计划, 二是要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 要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的同时, 不断发展、完善、探索新的更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陈东琪、刘国光等人谈到, 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不代表都要搞成公有制。傅丰祥认为, 可以搞多种形式的所有制, 特别要发展公有为主的股份制;要搞活大中型企业, 减轻国有企业包袱;加强股份制改造,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筹资方式, 而是涉及计划、投资、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只有产权清晰, 企业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李琮重点谈了企业改革。他认为, 资本主义的企业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 而不是人为选择的。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的公有制, 必须进行改革。

张卓元强调, 要建立合理的价格结构, 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总体上要坚持渐进改革, 但分领域、分地区应当加快。

郭树清在发言中说, 一个符合现代商品经济规范的新体制的基本轮廓已经呈现在面前。在这个新体制里, 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 一切市场关系都受计划调节, 市场成为协调经济关系的基础机制, 计划就是间接型的宏观管理。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劳动者参加生产活动并获取与其劳动成果相符合的报酬;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责是, 提供非盈利性公共服务, 开展宏观调控, 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在1991年的11次座谈会上, 有的同志曾口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倾向性提法。”周小川在一篇纪念文章里写道, “将计划与市场关系描述为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 既能衔接又能发展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 并强调这是一种原则上不同于传统体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有其自身的新的理论框架。”

江泽民后来也曾回忆说:1991年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西方经济学。我得出结论, 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 夺取政权以后, 要把经济搞上去, 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

终成正果

1991年12月25日, 存在69年的苏联解体, 此时距离最后一次座谈会仅有11天。国内“反和平演变”的呼声高涨, 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问题更加严峻。

1992年1月17日, 88岁高龄的邓小平乘专列南下, 先后在武汉、深圳、珠海和上海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他在这些地方成功点燃了扩大市场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大火。”《邓小平时代》这样评论道。

在南行的第一站武汉, 邓小平就对当地领导说, “中国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 谁不改革开放谁就下台。”离开的时候他又说, “你们要把我这个话整理送给党中央。”

在南方谈话里, 邓小平明确提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抵达上海不久, 江泽民打来电话给他拜年。次日, 在中央春节团拜会上, 江泽民呼吁“大胆探索”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在此后的几个月里, 他先后批准下发了20多个刊登邓小平谈话的文件。

4月21日, 江泽民收到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的一封信。此前, 江泽民要求国家体改委对下一步改革提出建议。陈锦华召开广东、山东等五省体改委主任座谈会, 与会者都希望党的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有所突破, 建议应当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陈锦华还在给江泽民的信中附了基辛格给他写的一封信。这位与中国友好的美国政治家认为, 当今时代变革“中心是朝向市场经济”, “世界各地的领导人们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总的来说, 市场为持续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4月30日, 吴敬琏向中央领导提出一份关于改革目标模式的建议, 希望在中共十四大上“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模式做出新的科学的概括”, 并提出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最低限度的方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更理想的方案。

4月底的一个晚上, 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徐匡迪应邀来到中南海。这位曾系统研究过国内外经济学理论的院士市长后来回忆说:江泽民突然提了一个问题, 我们可不可以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徐匡迪有点不敢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太大, 没有人这么说过。

6月9日, 距离十四大召开已经不足百天,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他列举了当时关于对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上的三个提法:第一个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第二个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说, 我个人的看法, 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

这个讲话非常敏感。因为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 党内对这样的新思想还没有准备好。在一个对措辞的微小变化都十分敏感的文化中, 这个新术语不啻一颗意识形态炸弹。

据周瑞金介绍, 江泽民讲话前曾征求邓小平意见, 邓小平担心新提法会导致党内分裂。不过, 中央党校讲话后, 江泽民来到邓小平住地汇报, 邓小平表示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他说, 可以先发内部文件, 反映好的话, 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一个主题了。

四个月后, 中共十四大正式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且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目标模式确定后, 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在玉泉山上, 文件起草组经过近半年的工作, 完成了一万五六千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对市场经济各个子系统改革之间的配合关系和时间顺序, 做了细致安排。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 停滞四年的改革重新启动, 中国开始公开推进市场化进程。

耐人寻味的是, 几乎同一时期, 世界各国的市场化进程也在加速。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 除了极少数几个小国外, 世界各国都实现了经济市场化。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统一市场。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在一次会议上比喻说, “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

1993年以来, 由于加速推进市场改革, 中国经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整整20年间, 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一直以超过10%的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升至第二位, 人均收入迅速增加, 总体上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中国没有错过“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

温故知新

22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回首当年, 张卓元认为, 座谈会的最主要成果是酝酿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倾向性提法, “这11次座谈会把中国新体制明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而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起了重要的作用。”

江春泽认为, “市场经济体制是任何社会通往经济繁荣发达的必由之路。”这位年届八旬的经济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 “如果20年前改革倒退, 仍然惧怕市场经济, 那就很难避免苏东国家当时的‘多米诺效应’, 而一旦社会动荡, 改革与发展再打乱重来, 付出的代价就要沉重得多, 老百姓为此要承受的痛苦也就更多了。”

陈东琪说, 如果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不及时提出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不推进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 甚或倒退到计划经济, “我国经济发展不仅速度没有这么快, 发展成果没有这么大, 而且也难摆脱大起大落的循环, 也可能被严重的外部危机拖下水, 陷入持续衰退之中”。

不过, 当年参加座谈会的多位经济学家认为, 在世纪之交初步搭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后, 中国改革却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积极推进, 而是放慢进度, 有些方面甚至迟滞倒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功能作用以及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多限制, 公平竞争、包容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体制下, 中国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 各种矛盾也逐渐积累。

吴敬琏认为, 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体制, 政府和国有经济虽然已经不再囊括一切, 但还是牢牢掌握国民经济的一切“制高点”, 主宰着非国有经济的命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1992年重启的改革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 就是只着重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 而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那样, 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提。这不但延迟了法治、民主政治等体制的形成, 也使政府的经济作用、国有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王慧炯、李琮等人在采访中都提到, 中国的体制至今仍然深受前苏联影响, 一些人对前苏联解体的评论往往折射出他们对中国问题的认知。傅丰祥说, 改革之所以越来越难, 是“因为既得利益者留恋旧体制, 不愿意放弃特权。当年也有特权, 但是不如今天这么巨大惊人”。

郭树清则认为, 中国经济发展中所显现的突出问题, 主要根源还在于社会方面, 其实质是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旧体制转变出来, 没有建立起适应新型市场经济的社会体制。早在2010年, 这位学者型官员就呼吁“告别狭义的改革”, 以内容广泛的社会变革作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改革充满挑战, 因为中国的转型具有双重使命:既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又要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认识到, 经济发展起步以后, 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可以顺利地不断前进, 相反, 由于旧制度的存在, 经济发展会使得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趋于紧张。在中国这种紧张关系更是频繁不断出现, 因此中国改革经常面临进与退的艰难选择。

自从1978年中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来, 中国改革充满曲折。尤其是1989年的政治风波让这一进程再次停摆。此后复杂的国内外背景, 使得中国现代化面临中断的危险。

不过, 通过将改革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顺利走出困境。就像周小川所说:“这一提法所确立的中期目标为今后20年 (甚至20年以上) 的经济体制改革给出了一个稳定的导向, 统一了思想, 避免了无休止的争论和实践中的徘徊, 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前瞻性和推进性。”

今天中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另一方面资源短缺, 环境破坏愈演愈烈, 腐败蔓延, 贫富差别悬殊。中国改革再度面临艰难选择:今后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主要依靠什么驱动, 如何推进平稳转型, 跨越中国的“卡夫丁峡谷”?

篇4:三中总结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从此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的每届“三中全会”因为都及时作出了顺应当时需要的重大决策,而几乎成为一种信号和象征。过去26年的历史,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从在徘徊中作出抉择到坚定地迈步向前,这是决策者的勇气与魄力,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探索与实践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重大历史转折。历经十年“文革”,思想上仍陷入一片混乱的人们瞪着一双迷茫的眼睛在问:中国该怎么办?中国的道路在哪里?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对于经济工作,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战略方针,深入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制定了加强农业的措施,提出对我国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无疑启动了建国以来最重要的改革开放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国经济推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十二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进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强调“商品经济”,这是在当时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那么十二届三中全会则使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了一个突破。

十三届三中全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1988年前后,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达18.5%,出现全国性的挤兑和抢购风潮。在1988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目前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会议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必须同加强和改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必须同努力增加农副产品、适销的轻纺产品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有效供给结合起来。必须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

篇5:雷州三中2010总结

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在雷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本学期,我校全体教职工认真贯彻学习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雷州教育局2010-2011学工作意见,以“学生向往、社会满意、教师自豪”为办学目标,以“严谨、善导”为办学原则,以“以人为本,全面育人,彰显个性”为办学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研教学活动中,坚持落实雷州市教育局教学“五认真”、教师自我培养提高的“双五一工程”和学习洋思经验开展新课标探究活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把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常规教学教研管理中,加强教师上课考勤登记和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加强学生基础训练,侧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今年高考、中考再创辉煌,高考上本科人数135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16%,居雷州市同类学校第一。应届生普通类上本科线完成湛江市指标率达141%,居湛江市面上中学前茅。音乐、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分别比去年增长150%和42%。在中考中,上湛江一中、湛江二中录取线 12人,上省、市重点中学线 223人,总平均分551分,高出市平均分75分,居雷州市第三,单科成绩突出,满分人数多,均创办校以来历史记录,再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实力。

一、加强常规教学和校本培训工作力度,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学期,我校常规教学工作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成绩、向教科研要效益”的改革方向,认真贯彻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文件精神,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导向,脚踏实地地抓好常规教学和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工作和各个环节,认真落实学校 1

制定的各项教学管理措施,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和教学效果奖罚制度、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认真执行上级制定的《新课程设置方案》,开足开齐各科课程及课时。

2、积极开展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手段、方法,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活动。本学期初结合我校新教师、青年教师多的特点,为打造我校的“品牌”教师和创设教师成长的平台,我校始终把校本培训作为的常态来抓,校本培训的方式主要有:

(1)骨干辅导: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和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必须做校本培训的培训者。采取经验交流、专题讲座、上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让骨干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中得以传播,发挥他们的最大效应和辐射作用。本学期骨干教师上示范课26节。

(2)资源传导:凡学校安排的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回校后必须当好“二传手”,写出详细的学习汇报材料在全校或一定范围内交流,听课的要在全校范围内上汇报课,从而做到“一人学习,全员受益”,实现了资源传导和共享。

(3)业务考试: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水平,以适应高中教学的需要,本学期举行教师业务考试。

3、坚持落实雷州市教育局教学“五认真”,努力抓好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和测练等常规教学环节。我们通过学期初召开全体科任教师会议、科组长会议、年级组长会议、对常规教学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学期中召开各班长、学习委员会议,组织学生对教师常规教学评价,反馈教师教学情况,教务处对全体教师的教案、听课薄、作业和测试进行了不定期检查和期末全面检查,还组织全体学生对各科任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评价。有效地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了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从而使我校常规教学质量跃上新的台阶。

4、继续贯彻实施雷州市教育局教师自我培养“双五一”工程和学校“321”工程规划(用三年时间培养出20个骨干教师和10个学

科带头人)。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湛江、阳江、广州等地听课学习,邀请部分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本学期邀请湛江市教研室教研员和湛江一中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科教师到我校上高三教学示范课,并与科组教师探讨交流。语文、数学、英语和历史科组开展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的专题探讨活动,其它科组开展了新课标观摩课、示范课、探究课和汇报课活动。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作用,在科组内开展“一帮一”、“一帮二”活动。同时,为了增加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学校行政领导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课堂教学继续实行“推门听课” 制度,教师听课达到6000多节,其中,行政领导听课达到630节。

5、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开展了“四优”(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评比活动,定期举办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汇报课,本学期教师上汇报课达230节。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改革,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本学期在每学期一次的全校学生全员对教师教学能力投票测评中,优秀和良好率达90%以上的教师占全校教师的89%,6、积极开展推广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是当前基础教育的要本要求,我校大力倡导讲普通话,不论大会小会、课堂教学、办公交谈都要求用普通话,切实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7、继续做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归档工作,对教师教学业绩进行跟踪登记,为教师评职称和晋升提供依据。

二、深入开展教研教改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奉献社会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各类课内外活动内容。

1、体育科级根据教学要求开展了足球、篮球、键球等兴趣小组,开展班际各项文体比赛活动和举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令人满意的成绩。

2、艺术组建立了书法、绘画兴趣小组,并进行书法美术作品比赛,举办二期获奖作品展览和教师个人画展。

3、语文科组和《含羞草》文学社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了多次文学讲座、文学创作、临场作文比赛等活动。本学期文学社出版了五期学生文学作品的校园报。

4、英语科组为了加强学生书面表达和听力能力训练,组织了各年级兴趣小组,高

一、高二年级还成立了英语俱乐部和不同层次的英语辅导班,并开展了各年级英语竞赛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数学科组根据学生知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不同层次地数学兴趣小组,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在教研教改活动中,我校继续深入实施学校确立的《信心教育》课题实验,积极探讨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承担了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上深受学生和有关专家的认同,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品牌教师。本学年起,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中学读写学本研究》、省级课题《古诗文诵读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研究课题正拟申报立项。同时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有一项市级课题。

我校教师杨太敬、陈力军等10多位老师的教学论文和作品在各类报刊发表和各类比赛中获奖。

三、加强中考、高考备考工作,再现“低进高出”的办学实力 中考、高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考、高考成绩是否显著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密切的联系,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2011年的中考、高考备考工作,针对2011届高

三、初三生源起点比较低、特别是高分层学生比较少的情况。为了完成湛江市雷州市教育局分配

给我校上本科线的指标和学校订出的中考指标,我校领导班子知难而上,与时俱进,成立中考、高考备考领导小组,并确定艺、体类仍然为2011年高考突破点。学校领导小组成员挂点到班,使领导—教师—学生在备考工作中系成一体,从而达到能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并作出备考策略调整的目的。同时,通过召开各种会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周详而科学的中考、高考评价方案,从而充分调动了初

三、高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学校还拔出专项教学经费支持初

三、高三科任教师到广州、湛江等参加高考信息会、高考研讨会、中考备考研讨会。还组织高三教师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生双基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今年高考、中考再创辉煌,高考上本科人数135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16%,居雷州市同类学校第一。应届生普通类上本科线完成湛江市指标率达141%,居湛江市面上中学前茅。音乐、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分别比去年增长150%和42%。在中考中,上湛江一中、湛江二中录取线 12人,上省、市重点中学线 223人,总平均分551分,高出市平均分75分,居雷州市第三,单科成绩突出,满分人数多,均创办校以来历史记录,再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实力。

本学期,我校的常规教学工作,校本培训工作,中考、高考备考工作,第二课堂及教研教改工作基本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并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是上级领导部门及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我校硬件配套建设还未键全,各方面的条件都受到限制,与其他兄弟学校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在下一阶段在教学教研方面做得更好。

2011年7月10日

雷州三中2010-2011学第二学期

篇6:雷州三中2010总结

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在雷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本学期,我校全体教职工认真贯彻学习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雷州教育局2010-2011学年度工作意见,以“学生向往、社会满意、教师自豪”为办学目标,以“严谨、善导”为办学原则,以“以人为本,全面育人,彰显个性”为办学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研教学活动中,坚持落实雷州市教育局教学“五认真”、教师自我培养提高的“双五一工程”和学习洋思经验开展新课标探究活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把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常规教学教研管理中,加强教师上课考勤登记和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加强学生基础训练,侧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今年高考、中考再创辉煌,高考上本科人数135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16%,居雷州市同类学校第一。应届生普通类上本科线完成湛江市指标率达141%,居湛江市面上中学前茅。音乐、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分别比去年增长150%和42%。在中考中,上湛江一中、湛江二中录取线 12人,上省、市重点中学线 223人,总平均分551分,高出市平均分75分,居雷州市第三,单科成绩突出,满分人数多,均创办校以来历史记录,再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实力。

一、加强常规教学和校本培训工作力度,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学期,我校常规教学工作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成绩、向教科研要效益”的改革方向,认真贯彻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文件精神,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导向,脚踏实地地抓好常规教学和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工作和各个环节,认真落实学校 1

制定的各项教学管理措施,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和教学效果奖罚制度、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认真执行上级制定的《新课程设置方案》,开足开齐各科课程及课时。

2、积极开展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手段、方法,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活动。本学期初结合我校新教师、青年教师多的特点,为打造我校的“品牌”教师和创设教师成长的平台,我校始终把校本培训作为的常态来抓,校本培训的方式主要有:

(1)骨干辅导: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和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必须做校本培训的培训者。采取经验交流、专题讲座、上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让骨干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中得以传播,发挥他们的最大效应和辐射作用。本学期骨干教师上示范课26节。

(2)资源传导:凡学校安排的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回校后必须当好“二传手”,写出详细的学习汇报材料在全校或一定范围内交流,听课的要在全校范围内上汇报课,从而做到“一人学习,全员受益”,实现了资源传导和共享。

(3)业务考试: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水平,以适应高中教学的需要,本学期举行教师业务考试。

3、坚持落实雷州市教育局教学“五认真”,努力抓好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和测练等常规教学环节。我们通过学期初召开全体科任教师会议、科组长会议、年级组长会议、对常规教学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学期中召开各班长、学习委员会议,组织学生对教师常规教学评价,反馈教师教学情况,教务处对全体教师的教案、听课薄、作业和测试进行了不定期检查和期末全面检查,还组织全体学生对各科任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评价。有效地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了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从而使我校常规教学质量跃上新的台阶。

4、继续贯彻实施雷州市教育局教师自我培养“双五一”工程和学校“321”工程规划(用三年时间培养出20个骨干教师和10个学

科带头人)。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湛江、阳江、广州等地听课学习,邀请部分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本学期邀请湛江市教研室教研员和湛江一中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科教师到我校上高三教学示范课,并与科组教师探讨交流。语文、数学、英语和历史科组开展了“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的专题探讨活动,其它科组开展了新课标观摩课、示范课、探究课和汇报课活动。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作用,在科组内开展“一帮一”、“一帮二”活动。同时,为了增加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学校行政领导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课堂教学继续实行“推门听课” 制度,教师听课达到6000多节,其中,行政领导听课达到630节。

5、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开展了“四优”(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评比活动,定期举办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汇报课,本学期教师上汇报课达230节。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改革,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本学期在每学期一次的全校学生全员对教师教学能力投票测评中,优秀和良好率达90%以上的教师占全校教师的89%,6、积极开展推广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是当前基础教育的要本要求,我校大力倡导讲普通话,不论大会小会、课堂教学、办公交谈都要求用普通话,切实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7、继续做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归档工作,对教师教学业绩进行跟踪登记,为教师评职称和晋升提供依据。

二、深入开展教研教改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奉献社会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各类课内外活动内容。

1、体育科级根据教学要求开展了足球、篮球、键球等兴趣小组,开展班际各项文体比赛活动和举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令人满意的成绩。

2、艺术组建立了书法、绘画兴趣小组,并进行书法美术作品比赛,举办二期获奖作品展览和教师个人画展。

3、语文科组和《含羞草》文学社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展了多次文学讲座、文学创作、临场作文比赛等活动。本学期文学社出版了五期学生文学作品的校园报。

4、英语科组为了加强学生书面表达和听力能力训练,组织了各年级兴趣小组,高

一、高二年级还成立了英语俱乐部和不同层次的英语辅导班,并开展了各年级英语竞赛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数学科组根据学生知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不同层次地数学兴趣小组,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在教研教改活动中,我校继续深入实施学校确立的《信心教育》课题实验,积极探讨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承担了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上深受学生和有关专家的认同,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品牌教师。本学年起,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中学读写学本研究》、省级课题《古诗文诵读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研究课题正拟申报立项。同时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有一项市级课题。

我校教师杨太敬、陈力军等10多位老师的教学论文和作品在各类报刊发表和各类比赛中获奖。

三、加强中考、高考备考工作,再现“低进高出”的办学实力 中考、高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考、高考成绩是否显著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密切的联系,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2011年的中考、高考备考工作,针对2011届高

三、初三生源起点比较低、特别是高分层学生比较少的情况。为了完成湛江市雷州市教育局分配

给我校上本科线的指标和学校订出的中考指标,我校领导班子知难而上,与时俱进,成立中考、高考备考领导小组,并确定艺、体类仍然为2011年高考突破点。学校领导小组成员挂点到班,使领导—教师—学生在备考工作中系成一体,从而达到能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并作出备考策略调整的目的。同时,通过召开各种会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周详而科学的中考、高考评价方案,从而充分调动了初

三、高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学校还拔出专项教学经费支持初

三、高三科任教师到广州、湛江等参加高考信息会、高考研讨会、中考备考研讨会。还组织高三教师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加强学生双基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今年高考、中考再创辉煌,高考上本科人数135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16%,居雷州市同类学校第一。应届生普通类上本科线完成湛江市指标率达141%,居湛江市面上中学前茅。音乐、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分别比去年增长150%和42%。在中考中,上湛江一中、湛江二中录取线 12人,上省、市重点中学线 223人,总平均分551分,高出市平均分75分,居雷州市第三,单科成绩突出,满分人数多,均创办校以来历史记录,再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实力。

本学期,我校的常规教学工作,校本培训工作,中考、高考备考工作,第二课堂及教研教改工作基本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并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是上级领导部门及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我校硬件配套建设还未键全,各方面的条件都受到限制,与其他兄弟学校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在下一阶段在教学教研方面做得更好。

2011年7月10日

雷州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上一篇:铁铺乡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下一篇:“失败者”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