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体会一

2024-04-10

学习心得体会一(共9篇)

篇1:学习心得体会一

《准则》和《条例》作为今年我们基层党员践行“ ”的重要内容,按照上级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准则》和《条例》的相关内容,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含义。《准则》和《条例》是党在长期执政和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实现依规管党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是党章灵魂的具体化。作为一名社区监委会主任,必须带头学习《准则》和《条例》。通过学习,领会到制定《准则》和《条例》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两项法规一正一反、相互配套,《廉洁自律准则》坚持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党纪处分条例》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通过学习,明白了一名党员要做到 “四个必须”,党员要做到 “四个坚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四个自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这些都是平常工作生活中不能触碰的红线。

二是深入思考知行合一。新修订的两部法规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体党员发出的道德宣示和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学习后要身体力行,从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做到敬畏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带头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遇到可能违犯的时候,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维护党的纪律,做遵守两部法规的坚定践行者。作为一名基层监委会主任,要把两部法规纳入日常学习规划,并带领社区干部、社区党员一起学,发动两新党员一起学,通过开展专题学习、文化作品征集、廉政知识测试、道德讲堂等活动,提高基层党员对《准则》和《条例》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家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实际工作敢于担当。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时刻要做到敢于站出来、敢于运用《准则》和《条例》中学到的内容教育身边的人,坚决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选择做老好人,对违纪行为、腐败现象视而不见,装聋作哑。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正气,倡导社会正能量。始终做到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监督

管理好社区干部,把标准树起来,把纪律严起来,把规矩立起来,做到心中有敬畏,头上有戒尺。为和平桥街道濠阳社区提供风清气正的政治保障作出自己的努力。

篇2:学习心得体会一

作为一名镇党委书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清醒的认识到“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意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党有党纪。党纪只有严于法律,党才能管党治党,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才能永不褪色。这三项内容的出台是对所有共产党员的教育和震慑,也是向广大老百姓的郑重承诺。共产党员廉洁、纪律作风建设只有“加油站”没有“停靠站”任何“歇歇脚”、“喘喘气”的想法都要不得。越是时代需要,越要保持力度,敬终如始、一抓到底,做到思想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一鼓作气抓下去。一步一步地迈,步步踩实;一样一样地抓,样样抓紧;一件一件地做,件件做好;逐项逐项地改,改则见效;逐事逐事地促,促则升华。使思想整改措施真正落地生根,把好事、实事、暖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成为群众的满意公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作风建设的根本好转。

作为一名镇党委书记,我有责任和义务,要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全部内容。我更要带头学习,亲自部署、牵头执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确保学习落实不打折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深刻阐释了领导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坚持“五个贯穿始终”实现思想进一步提高,纪律作风进一步转变,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思想是根本,是核心。触及思想、触及灵魂,只有在思想上把各类模糊、认识厘清了,把各种偏差校正了,才能在行动上有方向、有目标,在纪律作风上有改进、有完善,在灵魂深处有信仰、有坚持。

作为一名镇党委书记,我要进一步加强执纪监督。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廉政、管业务必须管廉政、管工作必须管廉政”。要落实好自律的要求,各办所在部署、研究工作时必须把廉洁、纪律作风摆上议事日程,做到经常过问、研究、部署和检查,做到反腐倡廉工作经常讲、反复讲。“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基层干部更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更是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转变纪律作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严把廉洁、纪律作风建设不放松,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创新执纪监督方法,挖掘好家训、好家规和好家风,用来教育、规范干部的行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做到“敬畏法律、珍惜现在、不忘责任、自立慎独”,当个好官,当个清官,才会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自己和家庭。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牢记权力就是责任,镇纪检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把执纪监督问责做深、做细、做实,坚定维护党纪、党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到用好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制度规范执行力,从心底里把党规党纪当成高压线、警戒线,使规章制度真正起到防火墙、防波堤的作用。

篇3:学习心得体会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是动员全党凝聚共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决定》集中了全党智慧, 特别是总结汲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治国理政的新鲜经验而形成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对全面深化改革立论高远、内涵丰富、目标宏伟、重点突出、路径清晰、举措有力、亮点纷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决定》把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关涉民生方面的改革摆到重要位置,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 全面领会, 以《决定》为依归, 以《决定》为统领, 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开拓进取, 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论述的深化和凝炼, 突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要义, 阐明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与保障制度的内在关系;确定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模式和检验标准。

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板块”, 而且是涉及人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变数最多、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保险制度, 素有“世界难题”之称。30年来, 我们一直在探索用中国智慧破解这道难题, 积累了一些体现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实践经验,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全民医保制度初步建立。通过学习《决定》, 感到完善制度的目标更明确了, 重点更突出了, 路径更清晰了, 信心更坚定了。而感触最深的则是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总体要求, 完善医保制度, 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三)

一般说来, 较为成熟定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具有强制性、统一性、公平性、适度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等基本属性, 而且遵循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个人 (家庭) 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 (待遇与责任) 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数法则”的作用等基本原则。但就其最本质、最重要的环节而言, 公平与可持续则是核心要义。核心要义虽不是医保制度的全部内涵和充分条件, 但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纲”, 纲举才能目张。

《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实状况, 借鉴国际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切不可等闲视之, 掉以轻心。完善医保制度必须紧紧围绕公平与可持续进行, 扭住了这两个中心环节, 就是抓住了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总开关”“牛鼻子”。否则就是不得要领, 就是没有找到“窍”, 要嘛事倍功半, 要嘛“一步向前一步错, 几分用力几分差”。

(四)

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制度, 就要把公平、可持续两者的内涵和在医保制度中的重要性, 以及公平与可持续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楚、搞明白。

公平,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属性, 作为二次分配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强调公平, 这样才可以熨平或缩小初次分配形成的过大差距;公平, 是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追求, 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说;公平, 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不平则鸣, 不平则乱。孟德斯鸠早就说过:“公平正义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公平, 首先要制度公平, 就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一视同仁, 没有厚此薄彼, 没有身份歧视等问题。公平绝非“排排座, 吃果果”的平均主义, 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 主要是参保和享受待遇的机会公平, 而不是获得同样的医疗服务或医疗费用 (结果) , 其特征是“一人为大家, 大家为一人”。正因为如此, 医疗保险的“大数法则”才能发挥化解“小概率”的疾病风险, 特别是少数社会成员及家庭发生的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

可持续, 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内在要求, 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保障诉求, 是衡量保障制度好坏优劣的“金标准”。只有可持续的制度, 才是好制度;只有可持续的保障, 才是靠得住的保障。“今朝有酒今朝醉, 哪管明天喝凉水”的制度, 绝不是一个好的制度, 凡是没有长期打算、“火烧眉毛, 只顾眼下”的主张和举措, 不但无益, 绝对有害, 必须彻底摒弃。可持续的物质基础是医保基金。因此, 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要则, 医保基金不能保证中长期平衡, 医保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必然难以为继, 遑论“可持续”。

所以, 公平与可持续之于全民医保制度, 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断然不可或缺, 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中心环节, 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才能扎实有效, 善作善成。

(五)

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保制度, 就要正确对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既要巩固改革成果, 又要有问题意识。《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宏大命题, 我理解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过去我们所进行的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所初步形成的基本制度框架是充分肯定的, 是基本体现公平和可持续理念的;二是针对现行制度, 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公平、不可持续的弊端和问题, 所以才要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 使之变得“更加公平可持续”。还是那句老话, “成就当中有缺陷, 辉煌背后存隐忧”。改革历来是因问题倒逼出来的, 深化改革就是为了克服缺陷、解决问题、消除隐忧。

缺陷, 主要是制度安排、体制机制、管理服务方面的缺陷。譬如, 城乡制度尚不统一, 政策标准各异, 主张自愿参保 (与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和全覆盖的要求相悖) , 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资源分散 (既影响效率, 又浪费资源) , 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无论是筹资机制, 责任分担机制, 还是风险共担机制都无规范明确的规定) , 支付制度与支付方式的改革刚刚起步 (价格形成机制、谈判机制等还处于探索阶段) , 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建设刚刚起步, 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 经办管理能力还适应不了全民医保的需要, 特别是喊了多年的“三医联动”的格局并未形成, 对医保制度改革形成障碍, 并使改革效应大打折扣, “旧患未除, 又添新病”, 使得全民医保释放出的巨大医疗服务需求又酿成了新的“看病难, 看病贵”, 等等。缺陷就是问题, 问题如得不到解决, 前景岂不堪忧?!

先贤有言,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医保制度改革也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医保制度的完善健全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没有问题, 干嘛去完善健全呢?不是没事找事吗?!所以, 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既要坚守既定的基本制度, 巩固业已取得的成果, 又不要回避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体制机制问题, 影响公平可持续的问题, 一定要敢于面对、善于解决。完善健全的过程, 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

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是在新时期、“深水区”打的一场攻坚战。所要解决的都是涉及体制机制、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必然会有干扰和阻力。正如《决定说明》指出的, 阻力主要来自体制内。因此, 要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攻坚克难。什么是“硬骨头”?就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言, 凡是影响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部门利益等都是“硬骨头”, 都在必“啃”之列。

当前, 要乘学习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东风, 下决心啃掉五块“硬骨头”——既是为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制度扫清路障, 又是检验学习《决定》的效果和改革勇气、政治智慧、执政能力的标尺。

五块“硬骨头”是:1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理顺管理体制, 由一个部门统管医疗保险;3实行依法参保并把规范的、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诸如缴费比例和年限、保障水平和费用分担等等) 建立健全起来;4切实把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好 (切忌搞歪了, 把好事办砸了) ;5以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和支付方式为切入点, 推进医保经办机构改革和经办能力建设, 助推医疗服务、药品等价格形成机制和谈判机制建设, 发挥好全民医保的基础性作用。

《决定》指出, 我们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多年改革实践中深切感受到, 这三个意识极其重要, 没有这三个意识什么也干不成, 更别说啃“硬骨头”了。前述五块“硬骨头”, 是明摆着的, 中央早有明示, 十八大报告和三中全会《决定》都有明确要求, “啃”与“不啃”的利弊分析“连篇累牍”, 而且有的已向国人作了承诺, 并列出了时间表, 但至今问题依旧。“弊端与浪费齐飞, 新规共旧制一色”。怎不令人扼腕痛惜!

篇4:见习一周还是学习一周

后来才知道,在德国,所有学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使是初中学生也被要求去单位见习,以积累人生经验。

没有人帮你联系去见习的公司,也没有人告诉你到那里要做什么,一切都得靠自己。我一直想去广告公司工作,所以花了大约一天时间,查遍了莱比锡甚至是莱比锡郊区的所有广告公司,发现有一家叫Twokom的小公司正在招实习生。我鼓起勇气给这个公司的老板发了封邮件,寄去了我的简历和成绩单。没想到第二天老板就通知我去面试。

去面试的那天我很紧张。总算轮到我了,本以为所谓的面试就是老板变着花样考你,没想到这个老板不仅没考我任何关于公司的问题,反而像个大哥哥似的和我拉家常,谈话的范围从学校趣事一直到时事政治,可以说是天南地北地聊了大约一个半小时!老板似乎对我这个“廉价劳动力”很满意。

尽管晚上我激动得难以入睡,但第二天——也就是见习的第一天,我还是穿着一套新买的女式西装和一双高跟鞋,精神饱满地去 “上班”了。等我9点到公司后,发现老板还没到。一问才知道,老板因为要送女儿去幼儿园,他每天要10点才来上班。

总不能空等一个小时吧,我走到旁边的办公室和那里的 “同事们”打招呼,顺便做了一下自我介绍,然后去参观公司的 “员工食堂”。管伙食的阿姨对我很热情,我就和她“套近乎”,问这问那地聊了起来。没想到,我和阿姨聊得太投机了,连老板什么时候到我身边都没发现。

老板看到这情景,满意地对我说:“王小姐,很好嘛,就是要这样积极主动融入公司!”然后,他把我领进了他的办公室,向我介绍了公司的业务情况,并交代我这一周的工作:做他的秘书并参加周五的公司会议。做秘书嘛,就是帮着接电话,做谈话记录,紧跟老板身后,当老板的小兵,什么琐碎的事儿都得干,连老板的咖啡都归我煮!不过,我也慢慢锻炼出来了,因为我发现如果做什么事都仔细、认真,是一定会有收获的。

最大的惊喜是在星期五的公司会议上。那天讨论的是给一家珠宝公司做广告的事,准确地说是讨论我们新做出来的广告样板。当老板把样板给我看并询问我的意见时,我有点受宠若惊。很快,我发现样板上的一个小错误——珠宝的价格打错了,打的是以前的价格。因为这个星期我都在接触有关这批珠宝的资料,所以对这批珠宝的价格很清楚。珠宝公司搞促销活动,样板上应该打促销价而不是以前的价格,这肯定是广告设计人员只关注设计而忽略了具体数字。虽说价格差了没多少,但万一真的张贴了出去,不知会给我们公司带来多大损失!老板惊异地看了我一会,然后立即和全体员工一起七手八脚地把价格修改好。

实习很快结束了。离开之前,老板笑着夸我说:“王小姐,我对你这周的表现很满意。我发现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积极向上的女孩。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将来你能考虑来Twokom 工作。”

篇5:学习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心得体会

新颁布实施的“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监督执纪的新守则,每条每款都有深刻的内涵和明确的指向,必须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反复对照,全面掌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实际,具体开展好以下十项学习教育内容:

1.领导班子领学。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树立标杆;要将“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列入班子(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要深入研讨、深化理解,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习体会文章。

2.抓好个人自学。县纪委发放“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学习资料,每位纪检监察干部要认真进行研读,要原原本本学、逐条逐句学,反复学、经常学,全面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内涵要义。同时,纪检监察干部个人要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3.安排专题学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基层党支部(党总支)要安排一次专题学习,通过机关干部大会、支部学习会等形式,抓好全员研读思考,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原文上,逐字逐句、逐章逐条地学习,真正学懂、学透、学通。

4.举办辅导讲座。县纪委将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为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开展专题辅导讲座。

5.进行集中宣讲。邀请市纪委宣讲团到我县开展集中宣讲活动,重点讲清楚“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的重要意义、出台背景、起草过程、深刻内涵,学习贯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工作实践中需要把握的问题等。

6.上主题党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主要负责同志要为本地本单位全体党员干部上一堂“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主题党课,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纪懂纪、知纪守纪、筑牢思想防线。

7.组织知识测试。以“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为主要内容,结合党章和其他党规党纪等内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自行组织党纪条规知识测试。在此基础上,各单位选派人员参加县纪委组织的封闭式知识测试,测试成绩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布。通过闭卷测试,做到真学真考,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增强纪检监察干部综合运用“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的能力。

8.开展研讨交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科学设置研讨议题,深入开展讨论交流、疑难答辩。在研讨交流过程中,要组织表现突出的学习标兵讲感受、谈体会、话收获,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交流,使“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9.征集理论文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动员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纪检监察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组织撰写理论文章,做到有分析、有事例、有意见建议,理论文章既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是工作研究。

篇6:学习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心得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践行《准则》《条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新《准则》和《条例》的颁布,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两项重要基础性法规,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准则》和《条例》,一正一反,相辅相成。《准则》从宏观上提出要求,坚持正面倡导,列出正面清单,重在立德;《条例》从具体上列出负面清单,清晰明了,重在立规,画出了党员领导干部不可碰触的红线。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准则》和《条例》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法纪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认真学习领会,深刻理解《准则》《条例》的内涵和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与之前的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才能读懂读深读透,才能模范遵守不犯错误。新修订的《准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在内容上进行“减法”,把原先与其他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在对象上进行“加法”,把适用对象从党员领导干部扩大到全体党员。新修订的《条例》和原先的相比也可以用焕然一新来形容,最突出的就是违法分开,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在分则中分别对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等六大纪律做了明确的规定,有利于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学思践悟,对照自己,反省自己,约束自己,达到学习教育目的。

三、严守党的纪律,自觉争做《准则》《条例》的模范遵守者

篇7:学习心得体会一

(一)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的各级干部来说,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工作上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教育,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目前虽然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有不少仍由上级任命,但上级党组织在任免干部时,也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正确选择。多数群众不拥护的、过不了民意关的人,是不能被任命为领导干部的。上级党组织任命干部实质上是代表人民在行使权力。党的各级干部不论是任命的,还是公开选拔的,都是接受人民的委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都是为人民办事的公仆。

(二)要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再决策的过程。我们要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为出发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通过制定正确的决策,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这既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

(三)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冷暖,解决好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是最朴实、也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往往是从一件件具体事情上来看党和政府是不是真心为他们服务的,从每一个具体的党员干部的行为来看党和政府整体形象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我们也是来自于群众,最后也要成为一名普通群众。现在手中有权,就应该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得人心的事,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四)要坚决地反腐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我们是否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我们是不是真正反腐败。人民群众虽然对腐败十分痛恨,但他们没有权力立案查处,直接铲除腐败,只能举报反映,而我们领导干部却有权力指示有关部门依法依纪查处腐败行为。能不能使用好手中的这个权力为老百姓谋利益,是对领导干部党性强不强、有没有正确的权力观、善不善于运用权力的考验。

篇8:学习心得体会一

此次学习, 参培教师分别考察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工厂”、“市场导向”、“柔性系统”、“教学医院”、“无界化管理”、“智慧型校园”、“Y时代”, 一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词不断冲击着老师们固有的知识体系。以下就个人体会最深的两点来谈谈此次收获。

1 一天一题教学法

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是学习的第一站, 也是笔者个人收益最大的一站, 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天一题”教学法。其基本做法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 一学期一般安排5门专业课, 每天分别上一门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授模式, 而是每天早晨上课初, 授课老师就提出当天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由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讨论, 查阅资料, 探讨解决方案, 形成答辩PPT。每天下午7、8节课, 各组有5-10分钟的演示时间, 其他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批评, 并进行答辩。学生自评和互评后, 写出反思日志并参与模拟理解测试。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负责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集中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学生可以和导师逐步探讨解题方案。答辩完成后, 进行模拟理解测试。

耳听不一定为实, 参培老师亲自去教室体验了这种教学模式。当时恰逢学生展示PPT环节, 小组成员集体上台, 每人阐述一部分课题内容及自己的意见。你会发现, 这些学生表达方式和能力各有千秋, 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 把正在学的知识与他们已经掌握的联系起来, 内化成自己的解题方式, 所以呈现出的不再是我们传统教学中统一的标准答案, 而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也许其中有的解题答案不尽完美, 甚至有些偏颇, 但正是这种教学方式, 让指导老师知道了学生的应知、所知和未知, 从而在展示后的答辩和模拟测试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由此可以看出, 这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实,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也有很多老师采用了“一天一题”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前案例导读, 根据内容分析案例;另一种是课后布置一道综合题给学生练习, 用于巩固基础知识和训练解题方法。所以此“一天一题”不同于彼“一天一题”。

“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 正如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所说, 一个真正伟大的教育工作者, 不会试图把学生带进他个人知识的殿堂, 而会将他们引到心灵的门口, 提高其自发学习的兴趣!在传统观念中, 教师代表了知识与权威, 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中心, 以教材为平台, 以教师为主体,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 教学所采用的授课形式也局限于“讲授”。这使得教与学不能很好地互动, 自然课堂的气氛令学生感到沉闷。在共和理工学院的学习中, 本人深受震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或用项目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是很多老师的常用方法, 但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坚持“一天一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坚持“一天一题”, 坚持3年, 这该有多大的难度, 需要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

然后, 本人开始设想, 如果自己讲授的课程要用这种授课方式的话, 那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覆盖课程标准的范围, 如何和其他专业课程融合, 考核时间和方式如何安排, 如何设计出前后承接的问题, 这些课题该有什么样的难度, 这些课题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并成功吸引学生的挑战兴趣……本人发现, 当潜心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曾经滚瓜烂熟的授课内容犹如一个个小音符, 在头脑里跳跃、翻腾、组合, 而且每个音符都可以和不同的小音符牵手, 组成不同的曲谱。蓦然间, 头脑中似乎刮起了智力风暴, 这是当老师这么多年没有的感受。

当然“一天一题”教学法对老师和学生都有较高要求。

学生要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发挥主体作用: (1) 有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精神, 有收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具备归纳、演绎的能力, 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4) 要能将个人优势与团队优势有效结合。

对于教师, 要想成为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 真正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 考虑知识跨度和知识融合度,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 在问题解决各环节开展讨论和交流, 组织协作学习; (4) 即时评价, 以此发挥激励、调控和导问的作用, 帮助学生后续学习。

当然, 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中照搬这种教学方法, 也会有一定问题。比如一学期的专业课门数不能过多;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他们必须能快速从各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 且每天都有足够的课时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重组课程标准, 梳理知识点;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旁征博引;教师必须当天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反馈等。

教师已不完全是“知识、经验”的代表, 而更多的是与学生沟通,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不是“教授者”。如今教师的责任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其责任是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每所学校的宏观微观环境各不相同, 我们不能直接拿来使用。以上这些问题虽然存在, 但我们老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合理调整一天一题的教学模式, 使之与学院实情契合。

2 终身学习

此次学习, 还有一大收获, 就是南洋理工学院林俊元老师提到的一个理念———“无货架寿命”, 即超市鲜奶都有有效期, 那么作为老师, 在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 我们曾经学到的专业知识是否有干涸的时候?随着专业萎缩被砍掉, 该专业教师团队寿命终止后, 我们老师该怎么办?组织机构中, 45-60岁是事业衰退期还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毋庸置疑, 没有永远够用、适用的知识, 教师只有具有超前意识、先驱精神、处处创新、终身学习, 才不会被时代的马车抛弃。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过程。目前, 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微课、幕课、翻转课堂、双元制、PBL模式等新名词层出不穷;网络、微信、微博逐渐普及, 90后、00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出于主观或客观需要, 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 不断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 及时了解教育和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有这样, 才能为新领域服务, 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学生。

现在, 很多学校给予老师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本人认为, 培训的目的, 其一是要求我们虚心向培训机构学习, 大胆与外校老师和企业同仁交流, 敢于展示自己学校的形象和优势, 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和校内同行进行交流, 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其二, 了解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的新动向, 专业建设不至于闭门造车;其三, 是让我们找到差距, 迎头追赶甚至超越, 是让我们更自信而不是丧失信心。而培训最大的目的, 是给老师充电,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使教师交给学生的是“科技”, 而不是“历史”。

3 结语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高职教育要站在行业发展、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高度, 要不断更新观念, 吸纳现代教育理念, 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 不断思考、探索。“人生是段马拉松, 什么时候都可以发力”, 参培教师也应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紧跟时代发展, 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让培训的硕果在职教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摘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成绩喜人, 但问题也渐渐显露, 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滞后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畅, 是当前主要问题之一。为适应时代人才需求趋势, 借鉴国外经验是提升高职教育成效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新加坡,教学方式,一天一题,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雨.高职教师如何上好课———浅谈上课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5) .

[2]曹建芬.教师“终身学习”的意义[J].河北教育:综合版, 2006 (Z1) .

篇9:组织学习的反思(一)

学习型组织的思潮起源于1970年代由Argyris与Schon(1978)所提出的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理念。1990年,彼得·圣吉集大成,发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提出以系统思考为主轴,包含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及团队学习等五项修练,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架构,带动了组织学习的风潮。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一直倡导知识工作者的时代来临,知识型社会必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CLO(学习总监)或CKO(知识长)等职位,来负责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的推展。

组织学习会成为管理理论与实务领域内的一门显学,主要是因为,二十一世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已不是单纯的成本与效率,而在于能否拥有足以满足顾客需求导向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或组织能否领先竞争者发现顾客的潜在问题与需要;其次是,企业能否针对顾客的问题或需要,提出和发展更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三是,能否更有效地提供顾客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要发展这三种创新能力,就不能将创新仅限于某个功能部门或功能性的活动,如研发等,而必须是整体性的活动,也就是在整个组织中的人们,能够迅速地吸收与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组织业务及服务顾客上,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因此,组织内部流程与能力,已经成为赢得市占率的武器。快速因应需求变化、与顾客保持稳定关系、持续提供服务等,都必须来自于企业内部组织流程。企业竞争力是由内而外发展出来的。实践这种创新能力的普遍性特质,就是“组织学习”。然而,组织学习为什么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仍然不是普及到每个组织或每个企业?由学界到企业界都准备就绪了,为何将组织学习观念付诸行动还如此困难呢?

首先,多数组织领导人仍然寻求快速适用的公式,只想套用成功的组织学习模式,那就很难避免失败的命运。因为,组织并不会学习,而是组织中的人在学习。人在组织内的互动构成组织的生态,一个生态环境的改变与创新,是靠生命演化的力量,而不是以机械式的置入行动产生的效果。目前的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中,仍然缺乏对如同生态环境演化式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因素有深入的了解,仍误以为以机械观的置入学习因子,就可以激发组织学习,对生态演化的组织学习还是欠缺实践的操作方法。用机械观,而不是生态观,来看待组织与组织学习,是造成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困难与障碍的主因之一。

其次,在建立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太过注重知识架构、知识内容、知识系统的建置,以为有了知识内容,组织就会开始学习了,却疏忽了这些内容性的知识会随时间转移而失去作用。因此,组织学习的重心不在知识与资料上面,而在于学习能力上面。然而,学习是怎么一回事?组织又是如何学习的?到底有哪些因素可以界定组织已经开始学习了?又有什么样的因素或指针来检验组织真的学会了?目前对学习能力的探讨仍不够深入与不够实用,这是造成学习型组织建构困境与障碍的主因之二。

第三,学习的历程是一种行为改变,而人的行为改变却是由内而外的单向道,只有本人愿意学习改变时,学习才真的起作用。换句话说,人们只有在激活自主学习的环境下,才会激活真正的学习力量,因此,培育组织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塑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然而,现有的组织设置概念,几乎是与建立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环境背道而驰,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困难与障碍的主因之三。

你的组织是否也有这些组织学习的困难与障碍?透过这些困难与障碍的主要原因,对组织学习的面貌,你的看法是什么?有什么新发现?

组织是一种生态系统

企业或组织中多部门并立的基本原理,是需要分工合作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三的功效。分工——代表着组织中的各单位都有自己的角色与本位,甚至每个单位中的个人也应有自己的角色与本位,才能突出自己对组织的贡献。否则,没有了独特的贡献,这个单位或个人就不应该存在于组织之中,需要调整或裁撤。但是,过度强化个别单位或个人的贡献,却使组织中常出现另外的问题:一是各自为政,造成本位主义的隔阂,形成组织跨部门间相互协作的困难;再是,为求各自的贡献,而忽略整体的利益,造成组织间的内耗,相互抵损消耗资源与战力。分工与合作之间的矛盾关系,一直都是组织经营与领导的重要挑战。组织在分工与合作之间的挣扎之外,还要克服的更大问题是,面对外部变化激烈的环境,时常发现组织中,各部门固定或僵化的合作关系,造成无法响应外在的环境变化,而造成组织如同“被煮熟的青蛙”般,无法适应外在变化(由冷水被煮成开水)的重大失败,或如大前研一先生所说的组织的瘁死。

面对这些组织的困境与两难,怎么办?怎样才能同时克服上述的问题,使组织的综效真的出现?因应这些困境与两难所采取的对策,常常只有看见短期效果,而为什么不能产生长期的效果?需要哪些措施,才能使组织生生不息地蓬勃发展?

用机械观,而不是生态观,来看待组织与组织学习,是最深刻与最基本的障碍所在!以机械观来看待组织,常常认为组织是一种机械结构,部门间合作与运作关系是固定的;组织中的各单位、流程与个人,被看作是一个元件(或组件),可以拆装重组(如组织或流程改造);单位与个人间的合作,是以组织整体主导的固定链接方式。这样的组织运作关系,在外部经营环境稳定,企业以大量生产求取低成本高效益时,有相当大的作用;但是,面对快速变动的环境,多样少量高速度的响应顾客需求的时候,就常捉襟见肘,产生困境与两难,组织就必须改造或再造。生态观,是借用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圈内的生物,不论是同种或异种,彼此间都会相互影响;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现象称为生态。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彼此会相互影响,而生物和环境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现象所构成的环境即称为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

以生态观来看待组织,跨单位或部门间的合作,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三的功效,是因为他们采取如同生态演化的组织流程。从组织部门间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到多角经营策略等合作关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会随着单位或个人相互间以及与经营环境的互动关系,而演化调整。在部门间所产生的连续变化,会随时间演进而有更多的交错,各部门间会适应环境也会相互适应,结果就产生部分相互依赖的单位与彼此适应后的组织生态。

在生物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种,经过演化的连续变化之后,产生相互依赖的情况通常是共生(一种物种协助另一物种),也有可能成为片利共生(一方获利,一方无害),有时竞争性的相互依赖也会发生(其中一物种将另一物种赶走),或者各自发展变成独特性、不具竞争性的生态。依据艾森哈特(Kathleen M. Eisenhardt)与葛路尼克(Charles Galunic)的研究发现(《哈佛商业评论2000.2》),这些演化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与企业或组织中多部门间类似共同演化生态系统的概念非常类似。所以,多部门的组织或企业,需要向自然生态学习,并且调整心态,以生态观来面对与处理跨部门的综效问题。

上一篇: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下一篇:新月集飞鸟集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