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健一心得体会

2024-04-14

学习杨健一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1:学习杨健一心得体会

学习“最美校长”杨建一 心得体会

赫章县财神镇集发小学 王虎

本学期,我校开展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学习了最美校长杨建一的英雄事迹,感慨万千。“教育是我事业的全部,学生是我生命的全部。为了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在所不惜。”这是杨建一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他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自己庄严的承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时以杨建一校长为榜样,把学生的生命权放在首位,哪怕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好学生的生命安全。

杨建一同志是当代教师的杰出代表,展示了当代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神风貌。我们要学习杨建一同志立足岗位、扎实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以此为契机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而努力奋斗。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我们所有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共同遵守。保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保护学生的老师师德肯定是有问题的。能不能保护学生应该是检验教师的一个基本的道德标准。

我在思考面对歹徒的行凶作恶,手拿利器,杨建一校长是如何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制止这一切呢?要是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在关键时刻我们是该学习范跑跑还是杨建一?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教师都像范美忠那样在地震发 生时率先跑出教室,而且在文章中无耻的吹嘘自己缺乏责任的行为,学生们怎么可能会相信老师平时讲授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又怎么可能会以老师传授的思想道德要求自己并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

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教师的教师热爱学生的表现。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杨建一在生死关头保护学生、勇斗歹徒,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塑造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诠释了高尚师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学习杨校长“舍己护生、大爱无疆”的精神,用杨建一的英雄浩气激励自己,努力教育好学生,无私奉献,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篇2:学习杨健一心得体会

九年级语文组 杨健生

光阴似箭,转眼又到一年学期末,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了初三年级167班和151班语文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里,我觉得我自己是过得紧张又忙碌,愉快又充实的。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本学年的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一年以来,我一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工作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有良好的师德,遵纪守法,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品德、品行堪为学生的表率。我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工作需要,虚心请教,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

二、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更要做个“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及时适度的处理,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现在,我就把我在这一年中所做的工作与体会进行总结,力求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1、课前备好课 在担任两个班教学任务同时担任了167班班主任工作,又兼任学校文学社工作,在忙碌中,我坚持备好每一堂课,遇到没有把握讲好的课时立即提出,向本组虚心求教,在学习中教学,在学习中改进,力求让学生学好每一堂语文课。

2.虚心学习

多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于努力学习、积累经验,不在于教学时间的长短。优秀教师具有许多教学技巧,应多向他们学习。听课的同时,认真做好记录,并进行评课。听完课后写听课心得,哪些地方是自己不具备的,哪些地方可以怎样讲可能有更好的效果等等。务求每听一节课都要有最大的收获,必要时,还可与讲课教师进行讨论,以了解其讲课安排的依据。

3.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住知识点,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才会有依据,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时可以参考教材重新整理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所以应该重视教材的钻研。在备课过程中,在不离开教材的原则下,可以参考其他教科书,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寻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有了这些教法后,上课之前应与有经验的老师多交流讨论是否行得通,总之单兵作战很容易钻牛角尖,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4.注意与学生互动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生动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上说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5.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现在的学生普遍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做思想工作,从生活上关心他。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8.热爱每个学生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己对学生的亲和力,与学生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我信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跟学生做朋友,心心相通,学生才会愿意接近你、亲近你,才会乐意地去学习你所任教的科目。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努力去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只有跟学生的关系搞好了,学生才愿学、乐学,成绩也就自然地上去了。

三、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由于我对学生的态度比较温和,管不下顽皮学生;对部分学生还不够了解;教学方法仍比较传统等,而这些问题,只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解决。1.处理好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文学社工作三者关系 本学期以来,感谢得到校领导的信任,继续担任文学社社长兼校刊主编,为了更有效有效地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多次组织学生开展培训实践活动并顺利完成第一期校刊编辑出版工作,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加之经验欠缺,所以在组织文学社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时候,影响了教学工作。本学期,在处理这三者工作之间,做到以教学为重,学生在学习上渐渐成长,语文科目成绩渐渐提升。2.注重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厌学的习惯,顶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了,有些甚至是抄袭的,对于容易掌握的内容他们也不敢沾染,所以必须严格要求他们。在本学期,我努力做好作业精简,有效。力求每次作业都能对学生有所提高,并认真批阅。3.注重打基础。

由于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上课时多以简单的口语知识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更易接受,从熟悉的内容转到新内容的学习,做到过渡自然。对于学过的内容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则可以花时间较完整地复习学过内容,然后才学习新知识。作业的布置也以基础题为主。

篇3:学习杨健一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是动员全党凝聚共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决定》集中了全党智慧, 特别是总结汲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治国理政的新鲜经验而形成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对全面深化改革立论高远、内涵丰富、目标宏伟、重点突出、路径清晰、举措有力、亮点纷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决定》把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关涉民生方面的改革摆到重要位置,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 全面领会, 以《决定》为依归, 以《决定》为统领, 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开拓进取, 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

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论述的深化和凝炼, 突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要义, 阐明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与保障制度的内在关系;确定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模式和检验标准。

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板块”, 而且是涉及人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变数最多、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保险制度, 素有“世界难题”之称。30年来, 我们一直在探索用中国智慧破解这道难题, 积累了一些体现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实践经验,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全民医保制度初步建立。通过学习《决定》, 感到完善制度的目标更明确了, 重点更突出了, 路径更清晰了, 信心更坚定了。而感触最深的则是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总体要求, 完善医保制度, 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三)

一般说来, 较为成熟定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具有强制性、统一性、公平性、适度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等基本属性, 而且遵循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个人 (家庭) 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 (待遇与责任) 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数法则”的作用等基本原则。但就其最本质、最重要的环节而言, 公平与可持续则是核心要义。核心要义虽不是医保制度的全部内涵和充分条件, 但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纲”, 纲举才能目张。

《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实状况, 借鉴国际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切不可等闲视之, 掉以轻心。完善医保制度必须紧紧围绕公平与可持续进行, 扭住了这两个中心环节, 就是抓住了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总开关”“牛鼻子”。否则就是不得要领, 就是没有找到“窍”, 要嘛事倍功半, 要嘛“一步向前一步错, 几分用力几分差”。

(四)

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制度, 就要把公平、可持续两者的内涵和在医保制度中的重要性, 以及公平与可持续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楚、搞明白。

公平,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属性, 作为二次分配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强调公平, 这样才可以熨平或缩小初次分配形成的过大差距;公平, 是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追求, 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说;公平, 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不平则鸣, 不平则乱。孟德斯鸠早就说过:“公平正义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公平, 首先要制度公平, 就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一视同仁, 没有厚此薄彼, 没有身份歧视等问题。公平绝非“排排座, 吃果果”的平均主义, 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 主要是参保和享受待遇的机会公平, 而不是获得同样的医疗服务或医疗费用 (结果) , 其特征是“一人为大家, 大家为一人”。正因为如此, 医疗保险的“大数法则”才能发挥化解“小概率”的疾病风险, 特别是少数社会成员及家庭发生的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

可持续, 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内在要求, 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保障诉求, 是衡量保障制度好坏优劣的“金标准”。只有可持续的制度, 才是好制度;只有可持续的保障, 才是靠得住的保障。“今朝有酒今朝醉, 哪管明天喝凉水”的制度, 绝不是一个好的制度, 凡是没有长期打算、“火烧眉毛, 只顾眼下”的主张和举措, 不但无益, 绝对有害, 必须彻底摒弃。可持续的物质基础是医保基金。因此, 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要则, 医保基金不能保证中长期平衡, 医保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必然难以为继, 遑论“可持续”。

所以, 公平与可持续之于全民医保制度, 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断然不可或缺, 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中心环节, 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才能扎实有效, 善作善成。

(五)

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保制度, 就要正确对待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既要巩固改革成果, 又要有问题意识。《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宏大命题, 我理解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过去我们所进行的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所初步形成的基本制度框架是充分肯定的, 是基本体现公平和可持续理念的;二是针对现行制度, 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公平、不可持续的弊端和问题, 所以才要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创新机制, 使之变得“更加公平可持续”。还是那句老话, “成就当中有缺陷, 辉煌背后存隐忧”。改革历来是因问题倒逼出来的, 深化改革就是为了克服缺陷、解决问题、消除隐忧。

缺陷, 主要是制度安排、体制机制、管理服务方面的缺陷。譬如, 城乡制度尚不统一, 政策标准各异, 主张自愿参保 (与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和全覆盖的要求相悖) , 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资源分散 (既影响效率, 又浪费资源) , 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无论是筹资机制, 责任分担机制, 还是风险共担机制都无规范明确的规定) , 支付制度与支付方式的改革刚刚起步 (价格形成机制、谈判机制等还处于探索阶段) , 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建设刚刚起步, 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 经办管理能力还适应不了全民医保的需要, 特别是喊了多年的“三医联动”的格局并未形成, 对医保制度改革形成障碍, 并使改革效应大打折扣, “旧患未除, 又添新病”, 使得全民医保释放出的巨大医疗服务需求又酿成了新的“看病难, 看病贵”, 等等。缺陷就是问题, 问题如得不到解决, 前景岂不堪忧?!

先贤有言,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医保制度改革也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医保制度的完善健全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没有问题, 干嘛去完善健全呢?不是没事找事吗?!所以, 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既要坚守既定的基本制度, 巩固业已取得的成果, 又不要回避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体制机制问题, 影响公平可持续的问题, 一定要敢于面对、善于解决。完善健全的过程, 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

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是在新时期、“深水区”打的一场攻坚战。所要解决的都是涉及体制机制、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必然会有干扰和阻力。正如《决定说明》指出的, 阻力主要来自体制内。因此, 要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攻坚克难。什么是“硬骨头”?就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言, 凡是影响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部门利益等都是“硬骨头”, 都在必“啃”之列。

当前, 要乘学习贯彻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东风, 下决心啃掉五块“硬骨头”——既是为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制度扫清路障, 又是检验学习《决定》的效果和改革勇气、政治智慧、执政能力的标尺。

五块“硬骨头”是:1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理顺管理体制, 由一个部门统管医疗保险;3实行依法参保并把规范的、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诸如缴费比例和年限、保障水平和费用分担等等) 建立健全起来;4切实把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好 (切忌搞歪了, 把好事办砸了) ;5以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和支付方式为切入点, 推进医保经办机构改革和经办能力建设, 助推医疗服务、药品等价格形成机制和谈判机制建设, 发挥好全民医保的基础性作用。

《决定》指出, 我们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多年改革实践中深切感受到, 这三个意识极其重要, 没有这三个意识什么也干不成, 更别说啃“硬骨头”了。前述五块“硬骨头”, 是明摆着的, 中央早有明示, 十八大报告和三中全会《决定》都有明确要求, “啃”与“不啃”的利弊分析“连篇累牍”, 而且有的已向国人作了承诺, 并列出了时间表, 但至今问题依旧。“弊端与浪费齐飞, 新规共旧制一色”。怎不令人扼腕痛惜!

篇4:学习杨健一心得体会

湖南江永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杨健

干部队伍执行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是检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标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要用“四抓四解决”,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

抓学习,解决原动力。离开学习谈执行力,只能是一时之效,没有持久之功。只有注重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才能使执行力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围绕服务大局真学。广大干部要自觉克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学不学都一样”等错误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融入工作、融入生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一般学”向“深入学”转变。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使自己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维护中央权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围绕工作职能深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自觉做到多学一点、深学一步、学深一些。围绕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走出机关听民声、深入基层问良策,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边学习边工作,边工作边学习,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培养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掌握指导工作和推动发展的主动权,着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围绕提高素质勤学。以开拓眼界、陶冶情操、锻炼党性、增强知识储备为目标,加强对经济、法律、哲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向知识要宽度,向理论要高度,向实践要深度,向群众要新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养成想学、会学、善学的学习习惯,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做到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练好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把学习成果体现在会谋事、能干事、干成事上,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谋划发展、推动改革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饱满的热情、更高超的本领,为党尽忠,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抓领导,解决示范力。俗话说,“领导带头,万事不愁”。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领导带头示范是关键。作为领导干部,要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努力把工作标准调到最高、精神状态调到最佳、工作劲头调到最大,当好表率,做好示范。攻坚克难敢干。现阶段发展的任务艰巨,情况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场场都是硬仗。领导干部要勇往直前,敢于碰硬,在困难面前不气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有“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志气,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抓别人不敢抓的事;在矛盾面前不动摇,敢抓敢管、敢想敢干,有“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决不为任何矛盾所惑、任何风险所惧。根据自身实际定目标,根据群众期盼定要求,用闯的勇气、抢的意识、争的劲头、拼的行动,将无望变成有望,将有望变成希望,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将希望变成现实。勇挑重担肯干。自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融入,准确定位,把握事业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身子扑在事业上,以实为本,以干为荣,将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作为工作的兴奋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遇到问题不回避,碰到困难不退缩,做事而不做势,务实而不作秀,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努力解决群众“三最”问题,确保工作做得实、推得进、抓得好。讲究方法会干。深刻领会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工作实际,找准干的方法,从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入手,在工作谋划中找准对接点、在工作实施中找准着力点、在工作突破中找准关键点,既遵循原则,又灵活处理;既沿袭旧制,又探索新法。时刻做到脑中有全局、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布局,不做邯郸学步的盲从者,做未雨绸缪的远虑人,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轻易“换频道”,不频繁“翻烧饼”,看不准不动手,看准了不松手,干不成不放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抓创新,解决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如期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要确立创新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不同的行为过程和工作水平,也决定着不同的工作效果。如果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创新就是一句空话。要引导广大干部乘着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导、创新思维方式,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树立锐意进取、开拓奋进的创新意识,勇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保守思维为开拓思维,变滞后思维为超前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大胆开拓新思路,寻找新视角,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营造创新的环境。创新是开拓者的“专利”,是勇敢者的“品牌”。对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创造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越轨”思想和行为,只要不触犯法律,都应予以宽容和鼓励。要注意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式;注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崇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要推崇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冒尖、包容个性,提倡竞争、倡导合作,让广大干部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的创新激情,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要求。要尝试创新的方法。创新不是空谈,必须用创新的理念指导实践,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要引导广大干部在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掌握“行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作出超人一步、高人一着的决策,不能习惯于按模式办事,凭经验办事,靠感觉办事。要学会超前思考、现实操作,越位思考、定位操作,深度思考、科学操作,形成既着眼长远、又顾虑当前,既发挥优势、又避开劣势,既有前瞻性、又有指导性的好思路。做到适应新形势有新思路、应对新情况有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有新举措,确保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单项工作创一流,整体工作上台阶。

抓考核,解决督查力。古人云“矢不激不远,人不励不奋”。提高干部执行力只靠喊口号无济于事,必须坚持把干部考核作为引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方向和指南,让广大干部有干头、有甜头、有奔头。科学设定指标,用好“指挥棒”。在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设定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增长幅度,既不能“唾手可得”,又不能“高不可攀”。在确定指标项目的标准时应以“大多数”要求为依据,不能以“个别人”档次的要求定位,切实做到“三个转变”,即指标体系由片面追求速度向兼顾发展质量转变,分数权重由偏重经济指标向重视民生指标转变,在发展思路上由争显绩、看表象向打基础、谋长远转变。对于一些意义不大、不求实效、走过场式的考核内容必须及时删减,增强考核的实用性和导向性,充分发挥考评的“指挥棒”作用,把“尺子、镜子、鞭子”用活用好。建立倒逼机制,注入“催化剂”。本着扩大民主的原则,多元设置考核评价主体,将上级、同级和下级,特别是群众纳入到考核评价主体中来,形成领导评价和群众评价的有机统一。坚持平时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组织认可和群众认可相结合、现场参观实地走访与听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监督,形成促进工作落实的倒逼机制,用目标倒逼进度、实践倒逼成效、督查倒逼落实,克服考核评价主体单一的弊端,解决干部干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促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扬长避短、克难奋进,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办好。强化结果运用,树立“风向标”。将考评情况及时反馈给考核对象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让考评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审查,使考核结果得到群众公认。要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及时表扬干得好的,批评干得差的,做到是非分明、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严格兑现奖惩,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学先进、赶先进的自觉性,真正杜绝奖罚不分、“老好人”、“一团和气”、“轮流坐庄”等现象,防止绩效考核“变味”走样,出现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让那些重执行、善执行的人有位子,让那些不执行、乱执行的人挪地方,始终树立注重品行、崇尚实干、群众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

篇5:学习杨健一心得体会

此次学习, 参培教师分别考察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工厂”、“市场导向”、“柔性系统”、“教学医院”、“无界化管理”、“智慧型校园”、“Y时代”, 一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词不断冲击着老师们固有的知识体系。以下就个人体会最深的两点来谈谈此次收获。

1 一天一题教学法

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是学习的第一站, 也是笔者个人收益最大的一站, 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天一题”教学法。其基本做法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 一学期一般安排5门专业课, 每天分别上一门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授模式, 而是每天早晨上课初, 授课老师就提出当天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个问题。由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讨论, 查阅资料, 探讨解决方案, 形成答辩PPT。每天下午7、8节课, 各组有5-10分钟的演示时间, 其他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批评, 并进行答辩。学生自评和互评后, 写出反思日志并参与模拟理解测试。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负责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集中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学生可以和导师逐步探讨解题方案。答辩完成后, 进行模拟理解测试。

耳听不一定为实, 参培老师亲自去教室体验了这种教学模式。当时恰逢学生展示PPT环节, 小组成员集体上台, 每人阐述一部分课题内容及自己的意见。你会发现, 这些学生表达方式和能力各有千秋, 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 把正在学的知识与他们已经掌握的联系起来, 内化成自己的解题方式, 所以呈现出的不再是我们传统教学中统一的标准答案, 而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也许其中有的解题答案不尽完美, 甚至有些偏颇, 但正是这种教学方式, 让指导老师知道了学生的应知、所知和未知, 从而在展示后的答辩和模拟测试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由此可以看出, 这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实,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也有很多老师采用了“一天一题”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前案例导读, 根据内容分析案例;另一种是课后布置一道综合题给学生练习, 用于巩固基础知识和训练解题方法。所以此“一天一题”不同于彼“一天一题”。

“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 正如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所说, 一个真正伟大的教育工作者, 不会试图把学生带进他个人知识的殿堂, 而会将他们引到心灵的门口, 提高其自发学习的兴趣!在传统观念中, 教师代表了知识与权威, 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中心, 以教材为平台, 以教师为主体,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 教学所采用的授课形式也局限于“讲授”。这使得教与学不能很好地互动, 自然课堂的气氛令学生感到沉闷。在共和理工学院的学习中, 本人深受震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或用项目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是很多老师的常用方法, 但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坚持“一天一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坚持“一天一题”, 坚持3年, 这该有多大的难度, 需要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

然后, 本人开始设想, 如果自己讲授的课程要用这种授课方式的话, 那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覆盖课程标准的范围, 如何和其他专业课程融合, 考核时间和方式如何安排, 如何设计出前后承接的问题, 这些课题该有什么样的难度, 这些课题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并成功吸引学生的挑战兴趣……本人发现, 当潜心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曾经滚瓜烂熟的授课内容犹如一个个小音符, 在头脑里跳跃、翻腾、组合, 而且每个音符都可以和不同的小音符牵手, 组成不同的曲谱。蓦然间, 头脑中似乎刮起了智力风暴, 这是当老师这么多年没有的感受。

当然“一天一题”教学法对老师和学生都有较高要求。

学生要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发挥主体作用: (1) 有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精神, 有收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具备归纳、演绎的能力, 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4) 要能将个人优势与团队优势有效结合。

对于教师, 要想成为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 真正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 考虑知识跨度和知识融合度,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 在问题解决各环节开展讨论和交流, 组织协作学习; (4) 即时评价, 以此发挥激励、调控和导问的作用, 帮助学生后续学习。

当然, 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中照搬这种教学方法, 也会有一定问题。比如一学期的专业课门数不能过多;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他们必须能快速从各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 且每天都有足够的课时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重组课程标准, 梳理知识点;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旁征博引;教师必须当天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反馈等。

教师已不完全是“知识、经验”的代表, 而更多的是与学生沟通,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不是“教授者”。如今教师的责任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其责任是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每所学校的宏观微观环境各不相同, 我们不能直接拿来使用。以上这些问题虽然存在, 但我们老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合理调整一天一题的教学模式, 使之与学院实情契合。

2 终身学习

此次学习, 还有一大收获, 就是南洋理工学院林俊元老师提到的一个理念———“无货架寿命”, 即超市鲜奶都有有效期, 那么作为老师, 在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 我们曾经学到的专业知识是否有干涸的时候?随着专业萎缩被砍掉, 该专业教师团队寿命终止后, 我们老师该怎么办?组织机构中, 45-60岁是事业衰退期还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毋庸置疑, 没有永远够用、适用的知识, 教师只有具有超前意识、先驱精神、处处创新、终身学习, 才不会被时代的马车抛弃。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过程。目前, 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微课、幕课、翻转课堂、双元制、PBL模式等新名词层出不穷;网络、微信、微博逐渐普及, 90后、00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出于主观或客观需要, 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 不断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 及时了解教育和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有这样, 才能为新领域服务, 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学生。

现在, 很多学校给予老师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作为一名普通教师, 本人认为, 培训的目的, 其一是要求我们虚心向培训机构学习, 大胆与外校老师和企业同仁交流, 敢于展示自己学校的形象和优势, 乐于将学到的知识和校内同行进行交流, 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其二, 了解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的新动向, 专业建设不至于闭门造车;其三, 是让我们找到差距, 迎头追赶甚至超越, 是让我们更自信而不是丧失信心。而培训最大的目的, 是给老师充电,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使教师交给学生的是“科技”, 而不是“历史”。

3 结语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高职教育要站在行业发展、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高度, 要不断更新观念, 吸纳现代教育理念, 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 不断思考、探索。“人生是段马拉松, 什么时候都可以发力”, 参培教师也应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紧跟时代发展, 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让培训的硕果在职教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摘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成绩喜人, 但问题也渐渐显露, 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滞后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畅, 是当前主要问题之一。为适应时代人才需求趋势, 借鉴国外经验是提升高职教育成效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新加坡,教学方式,一天一题,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雨.高职教师如何上好课———浅谈上课技巧[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5) .

[2]曹建芬.教师“终身学习”的意义[J].河北教育:综合版, 2006 (Z1) .

篇6: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 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妙、情景交融, 富有诗情画意。学习这几篇课文, 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一次美的巡礼, 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 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笔者利用这一有效资源, 在教学中采用“美吗?——喜欢哪里?——怎样写?——比一比”的教学思路。上课前精心准备, 教学中不断改进, 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完成了单元目标, 即: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注重品味语言 (语言感受) ;以学生为主体, 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能力培养) ;激发了学生热爱美,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价值观) 。

一美吗?——感受文本

语文教学, 要注重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接触, “文本是作者生命运动的结果, 是作者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体现, 生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它综合地包含在文本中, 自然又会多层次、多侧面地折射出来。”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 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 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优秀作品其魅力很大程度上在语言文字之中, 在课堂上, 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 也会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 才能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交锋,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一提到春, 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 春风荡漾, 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 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 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 歌颂春天。让学生走进《春》。徜徉在春的美景中, 感受花儿的万紫千红、风儿的细腻温柔、雨儿的清悠细密、雨雾弥漫中的江南水乡、喜迎春光的勃勃生机。《济南的冬天》一课, 笔者以北方特有的寒冬引入, 遐思济南冬天的别样魅力。带领学生闭眼倾听老舍为我们娓娓叙说、感受冬的“温情”, 领悟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夏感》中, 梁衡敢于履新涉奇, 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却带给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深刻感受生活的机会, 再次回到农忙时节。《秋天》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的秋景图, 让学生的眼光重新回到生活中, 去领略大自然的赐予。

二喜欢哪里?——揣摩语言

大自然是一幅美丽的画,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丽。你注意到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了吗?你欣赏到其中所蕴含的无限风光和勃勃生机了吗?你感悟到文章带给你的震撼了吗?请看以下文字: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绿绿的。”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安适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去咀嚼、去揣摩、去感悟,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以此来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 以此来打动自己的内心, 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 激起情感的波澜。因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 进而与文本真实平等地对话, 产生心灵的共鸣、求知的欲望。

三怎样写?——能力培养

第一, 按照景物特征分类描绘, 逐层展示。例如, 《春》的第一、二自然段总写了春天的景象之后, 用三至六自然段分别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画面。从草、花、风、雨四个方面分类描绘, 不仅把春天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物特征全面地展示出来了, 而且层次清楚, 条理井然。当然, 写景的层次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春》的分类描绘以外, 还可以按空间顺序 (如《济南的冬天》) 来描写。

第二, 全方位观察, 多角度感知。例如, 课文第五自然段描绘“春风图”, 作者先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和煦, 再从嗅觉方面写春风的芳香, 后从视觉方面写春风中的美景, 最后从听觉写春风里和悦的声响。作者调动多种感官, 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描写春风, 从而把难以捕捉的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 有情有感。所以, 在写景状物时要注意全方位的观察, 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 从而得到不同的感受, 体现景物不同的内涵, 以此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的体验效应, 让读者自然陶醉于其中。

第三, 情感浓郁地描写, 生动形象地表达。《春》的结尾三个自然段浑然一体, 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三段段式基本一致, 形成段间排比, 读来整齐有力, 朗朗上口。三个比喻形象新颖, 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貌美和“青年”的健壮身姿美,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只有充满感情的准确生动的描绘景物, 做到以景物形象感人、以情动人, 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美的感受。

四比一比——启发竞争意识

学生甲:乡村的傍晚, 村口的老树下, 男人们席地而坐, 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 计划来年的种子, 就着激情饱满的话头, 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 就如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 微风拂动下, 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 他们骑着竹马木牛, 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

学生乙:清澈, 明亮的小溪缓缓地流向山的深处, 婉转、欢快的叫声直冲那云霄深处, 活泼、热烈的瀑布欢快地跃入潭水深处……这一幅幅的美景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就如一位画家, 他自如地挥洒手中的笔墨, 描绘出一幅幅人间奇景;大自然又如一位钢琴家, 他尽情地敲击手中的琴键, 弹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旋律;大自然又如一位魔法师, 他尽情地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一次美的洗礼, 一次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 一次精神的愉悦。让我们把语文课堂变成与文本的交谈、与学生的交流, 让我们在此成长, 让学生从此走进语文课堂, 走入大语文的世界。

篇7: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

一、激趣导入使学生想学

1. 以实验引起好奇。

手拿一杯水, 杯口用硬纸片盖住, 问:“如果我把杯子倒过来会怎样?”“水就洒了!纸被浸湿了……”我把杯子倒过来, 学生惊奇地发现纸牢牢地托住了水。我及时导入课题《动手做做看》。

2. 以情节引发思考。

一群游客好心救起一只快被嘲鸫叼去的幼龟, 却导致了成千上万只幼龟被天敌捉走。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就在《自然之道》中。

3. 以愉快体验走进课文。

一幅简笔画:一个房间, 门口放着一把雨伞, 伞尖所在地面有一滩水, 屋里散落着一个骨头和两行小梅花形的脚印,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棵树, 树干上趴着一只蝉。我问:“从画面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孩子们七嘴八舌:“这家肯定养了一只狗。”“刚下过一场雨。”“这是夏天。”“主人刚刚回来过。”……“我们来认识一位和我们一样充满智慧、善于观察的老人, 他就是通过各种不起眼的现象, 帮商人找回了骆驼。现在, 我们一起学习———《找骆驼》。”

二、提供选择, 使学生易学

1. 提供多个学习内容。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自主学习。

2. 提供多种学习方式, 如, 《桂林山水》一文, 有的学生想通过

生本课堂

———生本课

文/李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组织了生本教育“一课五教”的教学研讨活动。孩子们对本次活动充满了好奇, 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欲望, 同时, 教师自觉地将压力变为教研的动力, 更加认真研读课本和教学参考用书, 认真备课, 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教学风采, 活动结束后, 我收获颇多。

一、试课、磨课, 精益求精

选定教学内容《体积和容积》后, 我开始备课, 熟读新课标的要求, 研读教材、教学参考书, 查阅网络资源, 完成了教学设计初稿。接着在五年级 (1) 班试教, 第一次试教, 教学环节顺利完成, 但细节处理还存在不足。由于在引导学生比较土豆和胡萝卜哪个体积大时, 我选用的两个量杯容积太大, 当把土豆和胡萝卜放进去时, 水位上升不明显, 给学生的判断增加了难度。另外, 在让学生用同一块橡皮泥捏不同物体的环节时, 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内相互讨论, 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虽然形状变了, 但体积没变, 因为是同一块橡皮泥捏的。”课后通过和组内同事商讨, 我对以上两个环节进行了修改。

在上第二节“送教课”时, 由于我对五年级 (4) 班学生不了解, 在上课时出现了学生被我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整堂课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 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小组间分工不明确, 合作学习的目的没有真正落实;二是在探究冰箱的体积和容积区别时, 没有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则愿通过小导游的解说使大家有所感悟;也有人喜欢用笔画下这多姿多彩的风光;甚至有同学要用柔美的乐曲告诉我们桂林山水的特点。

3. 提供多层次学习目标, 如,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其中一项或多项。

三、挖掘内涵, 使学生乐学

1. 调动生活实践, 发掘身边的事例, 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例如, 抓鸟、偷瓜、爬树、烤地瓜……都是对《乡下人家》的最生动的诠释。

2. 推荐同类文章。

例如, 在学习了《触摸春天》后, 可以介绍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开启另一扇窗》等, 使有效学习延伸至课外。

3. 应用语言、内化语言。

在综合活动中设计开放性作业, 如, 调查、访问, 导演课本剧、编写小故事, 充当小导游、小记者, 以资源共享, 深化文本。

四、展示成果, 使学生爱学

谁都渴望成功, 谁都希望获得肯定。及时进行正面评价, 学生怎能不爱上语文呢?可以是一句话, 一个眼神, 也可以是一朵小花;可以在家长会上展示给家长, 也可以通过竞赛展示给社会……无论何种形式, 只要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就行。

(作者单位安阳市北关区周十小学)

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容积时, 应该考虑到冰箱的厚度, 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冰箱的体积大于容积的道理;三是在练习环节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时间太少, 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我通过课后的认真反思、组内商讨, 决定去掉巩固练习环节, 相比而言,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比上次的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了。

于是我决定再次在别班教学, 在课堂上我满怀自信地和五年级 (2) 班的同学顺利完成了体积和容积的学习。课后, 我聆听了校领导的点评, 发现本节课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 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基于以上问题, 我又一次和组内教师坐在一起进行商讨, 结合大家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决定将“方法探究”部分彻底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就这样又“打磨”出了我的第三个教学方案。

上一篇:加西亚马尔克斯下一篇:热传递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