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三中食堂管理制度

2024-04-19

鳌江三中食堂管理制度(共3篇)

篇1:鳌江三中食堂管理制度

安阳三中食堂实施方案(试行)

为了进一步办好学校食堂(含小卖部),更好地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特制定安阳三中食堂管理方案。

1、学校负责承办食堂,小卖部对外公开招聘承包人。

2、由学校聘任2位教职工,分别担任本部校区和分部校区的司务长,代表学校管理食堂(含小卖部),保证食堂、小卖部的各项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

3、食堂的经营范围:一日三餐主食、晚间点心;小卖部经营范围:日常生活用品、学习辅助用品、保质期在7天以上的副食品。

4、住校生用餐统一采用定菜方式,一日三餐每人每天收费标准为12元。开水凭票免费提供,三餐的米饭按需提供。

5、住校生在开学注册时,在自愿的前提下,向班主任统一上缴四周的餐费(240元)。凡是不愿意在食堂用餐的学生,必须在家长的同意下(家长签字)到班主任处登记。

6、本部校区的食堂:向社会招聘1名厨师、5~6名工作人员,小卖部承包人1名;分部校区的食堂:向社会招聘1名厨师、3名工作人员,小卖部承包人1名。

7、食堂的账目每月上报学校工会一次,工会及时在校务公开栏公开,接受全校教职员工的监督。

8、食堂添置设备或其他特殊用品,必须提前上报学校,由校长或总务主任同意并签字,方可购买。

2007年8月制订

篇2:鳌江三中食堂管理制度

把“安全、卫生、健康、营养”作为指导理念, 把“学生至上、服务优先”作为管理思想。逐步深化服务思想, 完善监管制度, 尽力创造老师和学生满意的食堂。

二、清楚管理目标

把“安全是首要, 服务是原则, 满意是目的”作为食堂的管理中心。把工作做好, 也就是:第一, 把认识工作做好。要求员工应该拥有很强的办好食堂、提升给老师和学生好的服务的工作心态与对老师和学生饮食安全非常负责的责任心。第二, 把监督工作做好。学校分管领导每天一定要去食堂查看食堂食品质量状况、食堂卫生状况、工作过程等, 对看到具有的问题立即下达命令进行整治, 而且掌握老师和学生对饭菜的看法与提议, 便于更好地改善工作。第三, 把奖励和惩罚工作做好。每个学期均要修改和制定食堂职工审核方案, 每个月对职工的审核让学生给分、老师评定、食堂审核相结合, 奖励好的惩罚不好的, 激发食堂职工积极性, 提升服务质量。

完成“三个没有”的目标, 也就是:安全没有事故, 流程没有错误, 师生没有举报。

三、严格把关、仔细实施过程管理

将培训工作把关好

学校对职工实施各种培训, 对学校的长期发展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我们学校员工不足, 后勤职工均是临时雇佣的, 为了让其可以更好地、尽快地了解工作, , 而且具有比较高的思想素质, 学校决定对职工实施上岗之前的培训与上岗过程中的培训, 上岗过程中的培训坚持一个月进行一次。培训的关键点是:思想素质、烹饪技术、工作技能等。

将执行制度把关好

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是我们学校非常关注的食堂管理工作, 形成了让校长担负全责, 总务主任分开管理与让校委会人员、老师代表构成的饮食委员会, 负责督查与执行食堂每一项管理制度、审核每周食谱, 每个月审核一次食堂每一项的工作。学校依次和司务长、锅炉工、工人鉴别了岗位责任制。健全了每个岗位的制度, 确保了食堂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将食堂管理把关好

第一, 将食品出入库把关好。大型食品通过招标企业送货, 蔬菜执行让总务主任、司务长、学校委员会人员、老师代表构成的采购小组, 按照每一周食谱制定购物规划实施集体购物, 让仓库保管人员与工人领班对购买的食品实施检验登记进库, 确保食堂货物来源的质量。食品出库让工人值周负责人负责检验, 于确定没有变质的状况下, 实施过称登记签字以后才能够实施加工。

第二, 将配餐把关好。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 合理科学的营养搭配相当重要, 我们学校把“营养健康”作为目标, 不但将营养早点食谱的计划作为主要工作, 还将住宿学生中餐、晚餐食谱的计划亦作为主要工作。食谱计划规定一周不反复, 半个月不同种;每顿饭有肉, 每天有鸡蛋;荤素搭配, 营养均衡, 合理科学。司务长负责在每周以前做出一周的每顿饭食谱, 通过学校饮食委员会审核以后报告给学校, 再公告且进行。

第三, 将工作流程把关好。根据食品制作流程工作, 学校实施整个过程监视, 于食堂操作间装配了监控设备, 看到问题立即解决、做好登记。确保饭熟菜香, 保证质量保证数量。

第四, 将安全卫生把关好。对于全部餐具根据要求每天消毒, 食堂餐厅卫生清理落实到每个人, 食堂人员文明上岗, 穿戴一样的服装, 不能简化卫生工作流程。

第五, 将服务把关好。学校食堂一直坚持把服务师生作为思想, 不把盈利作为目的。学校于老师编制不足的状况下, 抽查调动专职老师担当食堂司务长, 总务主任主要管理食堂工作。

为了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就餐积极性, 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 有益于老师安心教学。需要食堂人员每一周轮次负责学生饭菜精加工与老师饭菜加工, 让老师和学生代表评分, 作为月审核的关键根据。来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与改善烹饪技术, 进一步做出饭菜新样式, 烹饪出颜色、香味都具有的饭菜。

而且, 于员工雇用方面采取灵活措施, 雇用具有高思想素质、强业务技能的人员, 雇用期限是半年, 工作表现优、业务能力强、服务质量优的人员下半年接着雇用。为了反映学校对食堂服务工作的关注, 每年对食堂人员的福利待遇与老师相同, 来激发其工作的热情。

第六, 将物品管理把关好。食品分开类别进行存储, 做到远离地面、远离墙壁、通风, 且具有防毒、防潮等装置。保管室钥匙由两个人进行保管, 每一周对保管室里的物品实施一次清查, 避免了食品的腐蚀质变、流失与过期等现象产生。

四、结束语

篇3:鳌江三中食堂管理制度

[关键词] 小城镇;行政区划升级;政策评析

[作者简介]缪丽华(1966—),女,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朱慧斌(1976—),男,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讲师。(浙江临安 311300)

浙江省龙港镇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农民第一城”,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崛起的城镇。从一个百户小村(方岩下村)发展成为如今面积达83.7平方公里,人口达23.2万的小城镇,建立起印刷、纺织、服装、包装、机械仪表、工艺美术、标牌证卡等七大行业,形成一个以商促工,以工兴城的经济发展模式,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37.5亿元,工业产值87亿元,综合实力居浙江省百强镇前列。

浙江省鳌江镇是举世闻名的百年古镇。100多年前就形成了繁华的商埠,成为浙南、闽北的区域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机械轧钢、皮件制革、水产加工、塑编纺织、化工酿造等行业产值逐年猛升,成为温州十大重点工业卫星镇,也是国家级文明示范镇。如今鳌江镇镇域规模已发展到102平方公里,人口18.6万,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29.2亿元,工业产值46.1亿元,综合实力排行温州市30强镇前列。

一、龙岗鳌江建市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鳌江、龙港两镇同处浙江八大水系鳌江下游的入海口,两镇隔江相望,自古以来都是平阳县的辖区。1981年10月,区划调整,平阳县一分为二,新建仓南县,鳌江南岸划归仓南县。由于两县、镇政府各自为政,规划难以互相衔接,重复建设越来越多;同时,受镇级财政和经济实力的制约,多数建设项目规模偏小、水平较低,给今后两镇组合建市带来极大不利。

鳌江、龙港两镇组合中等城市,可谓强强组合。它们可扩大产业规模,走集约化道路,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做到设施、资源共享,使未来的城市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经济中心。两镇合并为中等城市,可带动整个鳌江流域、浙南和闽北的协调发展,使该地区成为温州市域南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温州市的次中心,大大推进温州城市化进程。

1999年6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合鳌江、龙港中等城市,对两镇原规划作了整体协调。鳌江、龙港组合中等城市的战略方针提出以来,成立了市推进城市化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编制了《龙港、鳌江两镇整体协调规划》。该规划经过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多次论证,确定了未来中等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布局、发展战略目标;还规划一个适应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发展需要,集商贸、金融、办公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公共中心。两县、镇多次修编了总体规划,调整了道路网,编制了城镇的建设规划,并已开始付诸实施。正在建设的瓯南大桥连接两镇城区,一个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便自然形成。

鳌江两岸人民自古联系密切,交往深厚。鳌江、龙港整合建市是鳌江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对龙港、鳌江进行区划调整,尽早建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

从浙江龙港和鳌江两镇组合升级为中等城市战略的实践来看,该战略从温州市政府提出并付诸实施以来,截止到2005年底已有6年半的时间了,但这一战略目标仍然未实现。究竟是客观上连接两镇的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延缓了城镇升级,还是我国的行政区划法规明确不允许镇升级为市,也从没有镇升级为市的先例呢?就区划法规而言,事实并非如此。1986年4月19日,为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国务院批转了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的报告》;1993年5月17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国务院再次批转了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两个先后颁布执行的设市标准,都规定了可以将镇升格为县级市,但其主要的设市模式是撤县设市。仅1989-1997年的9年里,我国就撤县设市233个,撤镇设市屈指可数,例如1987年12月27日设立的石狮市,1996年4月29日设立的东兴市,1996年5月28日设立的合作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狮市。

由此可见,一方面国家的行政区划管理规章并未禁止镇升级为市,而且还有此方面的若干先例可循;另一方面,一些早已具备升级为市资格的小城镇,升级设市仍然进程艰难。这种相互矛盾的现实,令人对发达地区小城镇行政区划升级难的现象困惑不解。

二、小城镇行政区化升级困难的主要原因

1、撤镇设市标准模糊,审批程序复杂。根据国家行政区划法规的有关规定,撤镇设市的审批权限在中央政府的民政部。程序是由镇政府提出申请,报请县人民政府、地级政府和省政府同意,交由民政部审批颁布后实施。按现行行政区划规定,市的最低级别为县级市,那么,撤镇设市一般都是由科级镇升为县级市。虽然撤镇设市的标准在民政部1986年和1993年的两份调整设市标准的政策文件中有过规定,但主要强调撤县设市模式,而对撤镇设市的标准规定不明确,且要求严格,程序复杂。

2、由非城关镇升格为市,面临着县市行政管辖体制的冲突。如果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将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升格为市,实际就是撤县设市模式。原城关镇大多转为街道办事处,城关镇驻地的县政府转变为县级市政府,不存在行政级别的变动,主要是换牌子,也就不涉及人员和机构的结构性大调整。因此,发达地区小城镇由城关镇升格为县级市或者说撤县设市在现行体制下比较容易,已进入程序化的解决渠道,不存在难点。困难之处在于,经济发达、人口规模大、财政实力强又距城关镇远的非城关镇,在向市级行政体制转轨时,如果仍留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行政级别和管辖权等方面的冲突。按现行行政区划规定,市的行政级包括省级直辖市、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级,撤镇设市一般为县级市。于是,一个县域范围内就会平行存在两个县级政府,即城关镇驻地的县政府和由非城关镇升格的县级市政府,谁领导谁的行政管辖权冲突由此产生。是否可以将非城关镇并入城关镇,走撤县设市模式呢?若此类非城关镇与城关镇相邻或接近,可以按此办法进行。问题在于待升级的小城镇与城关镇距离远,无法合并,撤县设市又主要以城关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来划定。既然无法与远距离、待升级的非城关镇合并,城关镇自身又达不到设市标准,撤县设市道路走不通。若设置副县级市或镇级市,也许此问题可解决,然而我国的现行行政区划规定没有设立县管市模式,也没有设置副县级市或镇级市的具体规定。

3、切块设市,步入利益冲突的雷区。为了解决“一县两府”问题,可以走切块设市的道路,即将小城镇升格为县级市,并与原县政府脱钩,平行接受上级政府的领导。但是这种零和博弈的调整非常敏感,又会引发诸多方面的利益冲突。

(1)县政府与镇政府的财政资源和权力资源分配冲突是主要矛盾。一般县政府的领导层,都倾向于追求财政收入、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辖区面积的最大化,镇政府官员也不例外,这是同级别政府官员在彼此竞争中追求实际利益最大化的具体体现。申请升级的小城镇在县里往往是财政收入贡献大、人口众多的经济强镇。如果将其切块设市,首先县级财政收入将承受很大损失。例如,浙江仓南县龙港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其中75%以上,约2亿元留给了县政府。若龙港设市后,意味着仓南县将减少近2亿元财政收入。其次,升级镇切出去后,原县所辖人口规模显著减少,辖区面积削减,经济总量下降,都减少了原县的实际经济利益。因为这意味着该县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一个地区内的下降。

(2)县政府有关部门与镇政府的利益调整矛盾。镇升级设市前,县工商、税务、公安等职能部门在镇设派出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负重要的业绩数额甚至部门创收任务。若切块设市,这些机构可能留在新市且级别上升,但原上级部门的利益渠道中断,因此县政府有关部门容易出现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3)县政府、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小城镇切块设市后,原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可能划入新市,没有了“婆婆”下达的创收任务,工作走入正常执法收费,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受益。此外,设市后形象提升,投资增多,商机增加,既利于企业发展,又增加居民收入和镇民转为市民的自豪感,企业、居民得利。相反,原管理机构则因本县实力减弱而产生失落感。

因此,尽管有政策依据、撤镇设市有成功的先例,但这一领域的权力与利益分配十分复杂,改革深化触到了零和博弈型的“暗礁”。如何改善小城镇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效能,需要开拓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三、改革和完善现行制度,提高政策效能,促进符合条件的小城镇行政区化升级

1、加紧修订小城镇行政区划升级的国家政策。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是1993年的试行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国国情看,撤县设市是目前设市的一种重要模式,但不应是唯一模式,应该让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区域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并在设市标准中明确体现。抓紧修订设市标准,优化设市模式,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2、设立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切块设市后原县财政的平稳过渡。鉴于县财政大量抽调经济发达小城镇财政收入的现实,为了避免一些地区小城镇切块设市后所带来的财政收支失衡危机,可采取一些过渡性的利益补偿措施,以减少县政府对此类小城镇撤镇设市的阻力,化被动为主动。一种方案是新设市向原县政府以逐年递减的方式,支付财政收入损伤补偿金。另一方案是上级政府在3-5年内按逐年递减方式核减切块设市的县政府上缴税收额度,资金由新设市上缴的税收弥补。

3、试点多种模式,推动小城镇的行政区划升级。有三种模式:学习计划单列市模式,设立副县级市;设立镇级市,但要类似于县级市政府的职能;迁移县政府进镇,走撤县设市之路。原政府所在地的办公楼等基础设施部分转给镇政府外,其余向社会转让,回收资金用于在新址修建市政府办公设施。过渡期可借用升级镇政府的部分办公设施,一些次要政府部门也可分批搬入新址。为此,要精简机构和人员,尽量将相关部门集中在一处办公,压缩新的市政府办公大楼,做到“小政府、大社会”。

4、改革完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从长远来看,“市管市”、“市管县”带来的管理和统计信息混乱,缺乏与国际惯例城市的可比性。市长主要精力被分散,并不在抓城市,而是用来解决大量的农村问题,专业分工被打乱。同时,我国的行政区划等级又过长,政府机构太多,管理宽度不等,成本太高。其中,管理宽度最窄的就是地(市)级政府。平均管理单位明显少于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一般也低于省政府。有的地市级政府只管1-2个县或区,但机构门类齐全,管理能力严重闲置。按新中国建国时的行政区划建制,地级政府并不是一级完全政府,只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行政区划为中央、省、县和乡四级建制。后来,随着制度的逐渐演变,地级层次逐渐强化,尤其是地级市的设置,更是强化了地级政府的行政职能,由不完全政府转为完全政府。

按照市场经济“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多层级严格控制型行政管理体制,因交易费用过高,信息传递层级多、漏损大,已不太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层级少、层幅宽的扁平式行政管理结构。美国联邦政府可以管理50个州,我国中央政府至少可以管理30多个省级政府,足以说明一级政府的管理宽度,即下属单位数可以明显高于目前的水平。

逐步削减、合并直至取消地级政府,撤县并市(县级市),减少县市级政府数量,控制管理宽度,县级政府直接归省政府领导,继续完善撤乡并镇工作,尽量拓宽并保持合理的县级政府所辖乡镇数。同时恢复中央、省、县和乡四级建制,按照切块设市原则,多设直辖市,取消计划单列市或副省级市,市政府、镇政府独立设置,只管市域和镇域内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事务,不管农村事宜,各级市(镇)政府与同级地方政府平行接受上级地方政府的领导,市政府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最终形成一种层级少、层幅宽的扁平式行政区划结构:中央—省、直辖市—县、县级市—乡、镇。

[参考文献]

[1]蔡向海,徐强,郑德能.众盼合一:谈螯江、龙港组合中等城市[J].小城镇建设,2002,(3).

[2]庞森权.撤镇设市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方域,2002,(1).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Z].1985-01-15.

[4]宋振远,包永辉.从龙港镇看小城镇发展的因素[J].内部参考,第19期.

[5]杨维汉,翟伟.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谈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EB/OL].新华网,2002-12-29.

[6]李水华.我国小城镇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9).

[7]陶雨花.进一步完善苏南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1999,(12).

[8]国家计委欧洲城市化与小城镇管理考察团[J].经济研究参考,2003,(72).

[9]尹成杰.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J].求是,2003,(2).

[10]姜长云,蓝海涛.当前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1).

[11]史育龙.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2,(4).

[12]朱孔山,高秀英.农村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13]张怡.关于加快城镇化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1).

[14]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研究发展中心“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研究”课题组.“布吉调查实录”[Z].2002-08.

上一篇:美术活动教案:创意彩条装饰下一篇:蒋官屯街道办事处城管办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