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树节想起作文

2024-04-22

从植树节想起作文(共11篇)

篇1:从植树节想起作文

“春风又绿江南岸”,适时植树莫等闲。今天上作文课,老师让大家针对植树节的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为了让我们有啥可说,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设立“植树节”?2、你对洛阳的绿化有什么看法?3、你最喜欢什么树?于是,大家纷纷发表见解……

为什么要设立“植树节”?为加快绿化,197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就把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因为每年3月12日前后是树苗生长的好时期。同时这一天也是纪念革命伟人孙中山的日子。

你对洛阳的绿化有什么看法?我觉得洛阳的绿化做得还不够好,虽然绿化带很多,但这儿的工厂也很多。每天要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污水,然而我们又离不开这些工厂。这可怎么办呢?植树就是个好办法。植树不但可以美化我们的家园,还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我们要多植树,还要爱惜树。

篇2:从植树节想起作文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篇3:从缓解“打的”难想起的

最近重庆和一些城市出现了“打的”难, “打的”难已经成为不少城市的顽症, 乘客深受其苦却无可奈何。如何解决“打的”难, 在重庆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增加出租车的投放量, 一直投放到“打的”难不复存在。这个道理很简单, 所以出现“打的”难, 原因就在于出租车数量太少, 只要增加出租车的数量, “打的”难就会迎刃而解。另一种意见是提高出租车的起步价, 使得部分出租车的乘客改乘公共交通, “打的”难通过价格杠杆的神奇功效, 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这说明出租车的乘客结构和公交车的乘客结构有明显区别, 涨价前, 许多乘客把出租车当成公交车坐;涨价后才把出租车当成出租车, “打的”的乘客就会减少。涨价有三大好处:其一, 急于“打的”的不再“打的”难;其二, 把出租车当公交车坐的改乘公交车, 支出减少, 急于“打的”的也不会增加多少负担;其三, 出租车不再紧张, 有利于行车安全。当然也不一定是出租车涨价, 也可以是公交车减价, 如北京将公交车票价减为每次0.4元, 老年人乘公交车免费。总之, 要想办法拉开出租车和公交车的票价差距, 这叫做“比价效应”。

采取第二种意见的理由是: (1) 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应当是公共汽车、轨道和地铁交通, 出租车是公共交通的补充, 不能将其定位为公共交通。要解决市民出行难, 应当把着力点放在公共交通上, 加快公共交通建设。 (2) 即使靠投放出租车来满足市民出行要求, 车多路窄, 天天堵车, 车与路成了永远难以协调的矛盾, 只有发展公共交通才能较好解决这个矛盾。 (3) 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来讲, 公共交通比出租汽车节省能源, 如果公共交通是电车、城铁或地铁, 用公共交通替代出租车可以节省油、气等能源消耗, 有利于节能减排。

2 合理比价的重要作用

从重庆讨论缓解“打的”难, 可以看到比价的重要作用, 对电力工业也颇有启发。电力与其他能源之间的关系, 犹如出租车与公共交通之间的关系, 电力是高级能源, 电力相当于出租车, 而薪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 相当于公共交通。所以应当像重庆调整出租车价格一样来调整电力价格, 也就是说要把电力价格提高到合理水平上来, 保持电力和薪柴、煤炭、石油、天然气之间的合理比价, 这么做会有什么好处呢?

(1) 可以做到科学用能, 合理使用电力。所谓科学用能, 就是要做到“分配得当, 各得所需, 温度对口, 梯级利用”, 不断提高能源、电力及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降低环境、能源、资源的代价。而要做到科学用能、合理使用电力, 就必须使电力价格合理化。如果电力和其他能源的比价不合理, 电力价格严重偏低, 能源消费就会向电力倾斜, 出现“以电代柴, 以电代煤, 以电代气, 以电代油”的现象, 造成电力的不合理消费和严重浪费。电力与其他能源比价合理, 就能做到合理用电。

(2) 可以大量节省电力投资, 有利于电力结构调整。最近几年由于电价严重偏低, 电价严重扭曲, 电力需求畸形发展, 每年都新增装机容量1亿千瓦左右, 这在世界各国电力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电力供求未见富裕。如果能将电价提高到合理水平, 就可以抑制高耗电产品的生产, 在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中, 不会将电力用于低效率的烧开水、烧洗澡水、取暖等, 就有可能大幅度减少电力需求, 相应地可以降低每年新投产的装机容量, 从而可以节省大量发电和输配电工程投资。常规电力建设速度适当放慢, 核电、水电、新能源发展规模扩大, 就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

(3) 可以扭转电力企业长期亏损, 防止电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我国电力工业在改革开放前, 既无内债, 又无外债, 长期的低电价, 使得电力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 2003年成立之初, 负债均值为70.83%, 到2007年已上升到78.52%, 5年间上升了7.69个百分点;2008年电煤价格大幅度上涨, 电价未能及时调整, 致使五大发电集团大幅度亏损, 资产负债率一年就上升了6.37个百分点, 2008年负债均值达84.89%。从这几年负债率的快速上升, 说明电力企业如果继续大量负债, 离资不抵债已为期不远。只有电价合理化, 才能挽救电力企业的危局。

(4) 可以使电力企业保持还本付息能力和正常发展所需资金。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每年投资额在7000多亿元, 按国家规定企业自筹20%的资本金, 其余80%由银行贷款, 需要还本付息。只有保持合理的电价, 才能使企业筹措到足够的资本金, 并保持其还本付息能力, 否则就会影响电力发展并造成银行的财务危机。

因此, 应当打破习惯性思维方法, “打的”难就增加出租车, 电力供应紧张就增加发电设备容量, 其实价格问题不解决, 即使增加出租车, 增加发电设备容量, 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现在大部分价格问题解决了, 但资源性产品价格还没有完全解决好, 电力的价格问题特别突出。经验证明, 价格管制不合理不但影响资源数量的配置, 还会影响商品服务的品质, 没有对资源产品价格的进一步改革, 很多乱象难以根除。

3 结束语

篇4:从燕京学堂想起的

当“改革”还是个嫩芽时,我们曾天真地以为,贪腐的存在是因为“改革”不彻底,但当如此之多的蛀虫不断以“改革”的名义侵蚀这个国家,甚至把“改革”当贪腐的别名时,这个词已不再神圣。

现在,盖房修路,领导最上心,口号是“大拆促大建,大建促大变”。

有一回,中文系通知我,要我参加学校的规划会。我说,好,那我就去听听吧。

我听到什么了?有人说,某些楼年头太久,早就应该拆;有人说,某些楼楼龄太短,想拆不能拆;有人说,没关系,我可以从国外买一种涂料,把这些难看的楼重新捯饬一下。至于盖什么,这馆那院,各家有各家的建议,就算把未名湖填了,也未必摆得开、搁得下。还有,北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很多计划的障碍。有人说,凭什么动不动就搬文物法,哪有那么多文物……

他们七嘴八舌,难以归纳。但有件事我明白了,北大太小,一斤瓶子装不下二斤醋。

最近,北大人文学苑落成,文史哲三系从静园二院、五院、六院搬出,每个老师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但房子盖好,怎么分配,拖了很长时间,这是为什么?

我听几位系领导说,有个海外请来的国际大师发话了,他的研究院,一个楼不够用,一定要占这个人文学苑的中心,如果学校非让咱们把房子让出来,那咱们就争取把静园的老院子保下来。

他们说的国际大师,负责文明对话,志在重张儒学,建立世界宗教。我记得,他刚到北大,有人负责召集,让我们跟他讨论一个重要问题。什么重要问题呀?他说,他要把哈佛燕京学社的资金投到北大,你们最好讨论一下,咱们是叫哈佛北大燕京学社好呀,还是叫北大哈佛燕京学社好。就这么个问题,他要讨论一整天,大家受不了,中午就散了。后来学校给我发信,要我配合他的研究。我当然不配合啦。

当时谁也不知道校领导拿静园派何用场,现在才明白,草坪和草坪旁边的六个院子是用来建燕京学堂,北大校中校,中国学校里的洋学堂,打造“国际一流”的试验田。

这组建筑,不当不正,恰好选在北大的心脏地带,好像在天安门广场盖白宫,引来骂声一片。

我是一九八五年调进北大,明年九月满三十年。这么多年,我目睹了北大的千变万化:从没钱到有钱,从创收自救到钱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可把领导和群众都忙坏了。

这些年,我们都已充分领教,资本的力量有多大,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我真希望有人能把这三十年好好写一下,让历史说话,见证一下中国的改革在中国的高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国教改方案的设计者,他们的改革理念到底是什么,知识分子都扮演什么角色。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儒林外史》的开头吧。王冕对洪武年间礼部议定的八股取士之法怎么说?他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小说描写,时当初夏,天色渐晚,皓月当空,水银泻地,王冕望着满天星斗,拿手一指:“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狂风大作,风声略定,但见一百几十颗星星往东南坠。王冕说:“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

这是我此刻的心情。

我忘不了,当年我们已故的一位副校长曾问一位领导,你让我们自谋生路,难道化学系的出路就是做肥皂吗?领导丢下一句冰冷的话: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我忘不了,当年开会学习,大家怎么哭穷,连大包小包倒衣服的馊主意都端出来。因为穷,我们的兄妹开荒、生产自救是敞开校园、面向市场,推倒南墙办商店。

一九九五年,有几个研究西哲的哲学家开了一家叫风入松的书店。书店刚开门,我买了本《汉语大字典》,表示祝贺。后来怎么样,二零零一年,南墙又恢复了;二零零五年,书店的创办者王炜去世了;二零一一年,风入松关张了。一切好像都没发生。

有位中文系的老主任回忆说,就咱们中文系骨头硬,愣是扛住了这股谁都扛不住的商品经济大潮。真是这样吗?

久旱逢甘霖,现在不同啦。好消息,好消息,中国有钱啦。大钱霈然而降,从校到系到人,层层承包、层层考核、层层验收,填不完的表。校办公司、孵化器(incubator),那是杀出重围的一路大军,直奔商道。另一路大军则坚守校园,文化办班。领袖班、总裁班,各种各样的班,面向政府,面向企业,面向和尚道士,面向文物收藏者和古董商,大横幅挂满校园,轰轰烈烈。每个系有每个系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奔头。

中国是个教育大市场,商机无限。就连咱们的榜样,世界一流大学,他们都眼红了,你瞅我,我瞅你,赶紧到中国抢占市场。各种国际化的班、国际化的校、国际化的研究中心纷纷进驻中国大学。咱们的班也不甘落后,轮到上层次、上规模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国的教育改革又上一层楼。

如今的大学,“国际化”的大潮席卷一切,我在一篇讲北大校史的文章中说,“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谁是“弄潮儿”?

你说巧不巧,海外人士查建英写了本《弄潮儿》。此书原载《纽约客》,用英文写,中文本有香港牛津版。上篇“知识人”,讲她哥,讲王蒙,讲北大。下篇“企业家”,讲“中国好大亨”。两组文章,相映成趣,可以反映她心目中的改革潮流。她讲北大,是讲二零零三年的北大改革。她把上面两句话当全书的题词。

查建英说,这场改革,真正的“弄潮儿”是前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前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是他的幕后支持者。还有一位是在《读书》编辑部跟我们讨论的李强,他也是改革方案的起草者。

查建英介绍,这三位都有海归出身、经济头脑和国际视野,他们都是“出身海归”的蔡元培校长的正宗嫡脉,都是“不被理解的改革派”。她很遗憾,这场改革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最后“被上头牺牲掉”了。

她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她说,中文系几乎一边倒,全都反对这场坚持“逻辑”和“效率”的改革。

nlc202309032251

谁是“保守派”?张鸣是,我当然更是。其实,就连她十分欣赏、主张稳健改革的“温和自由派”陈平原,还有拿蔡元培当上帝、北大当情人,因北大“只剩躯壳”而去了清华的刘东,也是闵张改革的批评者。

查建英转述,李强认为,“有些方案批评者是言辞高蹈却用意卑鄙”。“他们说学校不是养鸡场”,“但我说大学也不是养老院”,李强愤愤然。

她说的潮,“国际化”也好,“海龟”代“土鳖”的大换血和裁人下岗也好,课题制下的核心期刊统计和量化管理也好,没错,的确是大潮,跟整个社会上的改革一模一样。但反对的声音很大,同样不容忽视。

闵张改革真的流产了吗?我不这么认为。我的印象是:这场改革一直在进行。譬如眼下的燕京学堂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国际评审、非升即走的进人新制)就是它的继续。该书结尾,查建英预言,“经过一段调整、积淀、思考之后,人们将会再次听到那个只属于他的声音”。她说的是张维迎的声音。

她说对了。

“985工程”是一九九八年五月四日北大百年校庆提出的。“211计划”是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华百年校庆提出的。每次庆祝,都把国家领导人请来。

二零一四年五月四日是北大校庆一百一十六周年,同样有国家领导人祝贺。燕京学堂开张特意选在第二天。请大家记住这个日子吧。

中国的大学改革,其实只是一滴水。校园跟社会并无不同。很多人的改革思维可以两句话概括:要钱不要命,顾头不顾腚。钱是科研经费,命是学术生命,不是钱为人服务,而是人为钱服务,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人乎!头是国际,头是领导,办学不是为咱们的孩子办,而是为各种有头有脸的面子工程办,好大喜功,好洋喜功,好古喜功。总之一句话,浮夸风。

第一,咱们中国,政府强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要想办,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中国特色。但是不是所有事儿,煎饼越摊越大就一定好,未必。现在,社会有企业兼并,强强联合,开店设厂,全国连锁。大学合并是同一思路。学校越办越大对某些领导者来说是个“升官图”,“升官图”的背后是什么?是资本集中的优势在作怪。有人以为,投资砸钱,关键是让领导看得见,巧立名目、大干快上就是最好的政绩,此即所谓“好大喜功”。

第二,查建英说,“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是北大发明,现在是国家政策,“一个预定在大约二十五年内达到的官方目标”。她说的口号是北大百年校庆提出的。据说再过九年,这个目标就一定要实现。但“世界一流”,标准是什么?是不是中国高薪聘请,找点退休过气的洋教授作点缀,或把国外找不到合适工作拿中国垫底的留学生recycle一下,就叫“国际化”?是不是把中国老师送到海外大学评职称,或用英语授课或培养洋学生就叫“国际化”?出国这事,早就不是前两年,不值得大惊小怪。我纳闷,很多过来人,怎么反而不自信,就连为中国办学还是为外国办学都分不清,此即所谓“好洋喜功”。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如火如荼,跟大国形象有关,跟两岸统一有关,跟打造中国软实力有关,领导最爱听。有人说,传统文化都在台湾,同样不自信。我们的很多口号都是从台湾趸来的,让我想起蒋介石提倡的文化复兴运动、道德重整运动。中国大学,属哲学系热闹,新儒家的宣传如日中天,这是如今的帝王术和生意经。过去,我讲过一句心里话,要讲传统,考古最重要,研究传统,资源在大陆,很多人就是听不进去。他们以为,扎扎实实的材料,扎扎实实的研究,没劲,远不如虚头巴脑的宣传,更能来钱,更能来势,此即所谓“好古喜功”。

现在,很多人理解的“国际化”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横扫一切。很多有经济头脑的聪明人以为,什么不是买卖—大学也是买卖。多年来,我校的文科是归经济学家领导,但从前的北大,真正享誉世界的北大,就我所知,绝不是这样。我不认为,光华模式就是北大改革的方向。

我心中的北大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造就天下英才的北大,无论有用之学,还是无用之学,都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它是以人文精神而见称于世的。我知道的北大人,无论负笈海外、取经回国,还是坚守本土、埋头苦干,他们都是在为中国的进步而效力,既有出生入死的革命家,也有博大精深的学问家,一切靠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

钱在账上,不能不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今之世,一切为钱造事,一切为钱造势,还有人拿教育当教育来办吗?老老实实办教育,踏踏实实做学问,真的就那么难吗?

我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篇5: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

一、读一读——理解题意。本课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表达很有个性,简单一句话,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都理解得比较透彻。

二、理一理——分析关系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尝试独立分析数量关系,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先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做“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做一做——解决问题

在学生理解题意,理清关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有的填表,有的列式,都能正确解决。

四、想一想——回顾反思

通过回顾反思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种策略在解题中的优势。

篇6:从《岁月如歌》想起的优美散文

那是1972年的冬天,狂风肆无忌惮,凉飕飕的,直灌入人的衣襟,吹得人心寒,光秃秃的树枝在狂风怒吼中战栗,摇曳不定。

我的母校沈阳125中学,热闹非凡,即将毕业的16个班级,近千名同学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忧,我们这届毕业生只有一个面向—下乡,下乡去哪呢?去盘锦太穷,太苦,离家又太远,去新民,还是去辽中,最好去于洪,那地方富裕生活好,离家近还可经常回家看看,毕竟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年,都没有离开过家门,走远了想家啊!

当同学们都在犹豫不决时,学校团委向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发出倡议书,响应伟大号召,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辽宁的南大荒—盘锦去!各班同学纷纷响应,尤其是共青团员和班级的共青团干部,团支部书记,团支部委员们更加积极响应,后来统计响应的喊口号的多,实际去盘锦的少。

在学校团委倡议书的倡导下,在学校团委工作的六个团干部同学,发起成立赴盘锦创业队,各个毕业班的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还有想加人共青团的同学们也踊跃报名参加,这六个发起人的同学,被同学们嘻称为“种子”,最后164名同学和六颗“种子”一起飞向盘锦,当时,此事在辽宁省城沈阳轰动一时,反响十分热烈,辽宁日报还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六颗红心向着盘锦飞—记沈阳125中学赴盘锦创业队》,详细记录了赴盘锦创业队成立的经过。

1972年12月15日,早上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那洁白的雪花,仿佛为我们去盘锦的同学们送行。

那天,沈阳北站,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省领导、市领导、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同学们、学生家长都来为赴盘锦创业队的同学们送行,辽宁电视台也来了,拍摄电视新闻片,还有许多新闻媒体也来报道,六颗“种子”风光无限,我记得:我们很多同学,默默地含着眼泪告别亲人,踏上南下的列车,远走他乡。

到了农村,第二天,就组织我们在驻地对面的上水渠干活,上水渠是早已修好的大坝,我们就是在那做笔成样,整个工地摆满了红旗,我们在那挥汗劳动,后来,我们看到辽宁电视台的记者在工地上,拿着包莱斯摄影机,采访六颗“种子”及大队书记,原来我们在配合辽宁电视台在拍摄新闻片。

到农村后,六颗“种子”分别当上各个连队的连长、副连长,有一个还当上大队党总支副书记,继续他们的学生干部生涯……

在那创业的日子里,冬季打不完的柴火,往地里挑粪压断了腰,顶着北风严寒拔刚草,不管春夏秋冬的挖大坝、修水渠、出民工,种水田……流尽泪水,流尽汗水,洒下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四十年过去了,为了纪念沈阳125中学赴盘锦创业队下乡创业四十周年,2012年12月15日,同学们自发的组织,隆重的纪念赴盘锦创业四十周年《岁月如歌》大型歌舞酒会,酒会上,同学们那张张灿烂的笑脸,载歌载舞,欢歌笑语,述说着相聚的欢乐,回忆着一路走来的心酸……

现如今六颗“种子”,有的退休,颐养天年;有的远渡重洋,漂洋过海,旅居国外;有的留着北京,愉快生活,安度晚年;有的在美丽的海南,享受晚年的快乐和幸福;还有的为祖国在培养下一代辛勤耕耘着。

篇7:从植树节想起作文

木镇镇中心小学 李铜祥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两大基本策略,其中“从条件想起”是顺向思维,“从问题想起”属于反向推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等同于解决问题,策略也不等同于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接受某一种策略的概念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还应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辨,认识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本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学生进入小学以来,第一次正式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想起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想起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始,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一个环节是口算接力赛,通过一组3加6再加6……这样连续的加法进行导入,使学生感受从条件想

起的策略;另一个环节是根据两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这是简单问题中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为学生新课学习需要从条件想起,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在例题的教学中,我力求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先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接着一方面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进行解答、回顾反思的过程,帮助他们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主要环节;另一方面则注意突出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启发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受策略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在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时,我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5=第三天摘的个数,第三天摘的个数+5=第四天摘的个数,……”再让学生说说要解决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分别根据哪两个条件算的,从而引导学生确定思路,给学生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用“先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再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有利于学生在形成解题思路的同时,体会蕴含其中的思考方法,也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本课的策略,进而由教师引导他们梳理整个过程,明确“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练习的安排我是按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层次,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策略的体验,增强运用策略的意识,使

学生从主动运用策略向灵活运用策略迈进。第一、二关主要让学生根据已知图画条件和文字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后,追问是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这个问题的,提出的问题直接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借助结构图说说“先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再根据哪两个条件算出()”;第三关中的“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学生比较难理解,在试上的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画图解决问题,但是发现一下子就能正确画出题意的学生不多,于是我启发学生用比划的方法来理解,比划时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即:把桌面当成地面,左右平举当成16米的高度,先用右手手指比划出第一次下落弹起的整个过程,待交流后,再依次进行第二、第三次下落弹起过程的比划,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而且积极性非常高,也真正的理解了题意。

篇8:从植树节想起作文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在中国最为重量级的文艺节目——春节联欢晚会上,十几亿的观众竟然都在听“不在场”的歌声!虽说01年春晚曾经尝试改为真唱,但效果很差,因此,之后又改回事先录音,现场对口型的演唱方式。

按照西方学者的其中一个说法,西方文明是海上而来的,称之为海洋文明;东亚文明是从土地而来的,称之为农耕文明。无论是否准备,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分析框架,我们暂时采纳。如果说,“在场”听到的是“真”的话,那么,我们这十几亿观众将十分委屈,可是,真有人那么在意这个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很少中国人在意真唱还是假唱,这里,我们与西方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首先要问一下,春晚究竟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把春节当成最重要的节日?这是跟农业有关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代表着万物复苏的开始,是最好的季节,因此相应的,我们就会期望我们能跟自然合拍,在春节的时候一切顺利;而冬季则是最差的季节,所以我们通过除夕的象征仪式,扫掉去年的一切倒霉事情。春节正是这样一个除旧迎新的时刻,因此,春晚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被安排的,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那么,中国人过年会许什么愿呢?所有中国人都会这样许愿:万事顺利。虽说是个理想,但中国人一说到理想,就是完美的东西,万事顺利即是无一事不顺利;如果第一件事就不顺利,那么不仅这破坏

了“万事顺利”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可能传染到后面的事情,一旦交上坏的运气,那么这一年都没法过。这不是什么迷信,这只是人最为朴素的一种心理,来自于农耕的实践,因为农耕是按天时地利运作的,一环扣一环,只要其中一环出现问题,丰收将没有希望,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第一步走好,然后接下来每一步都走好。

我们再回到舞台上,从这个角度看,春晚就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表演,而是一个民族心理的投射,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春晚的主题虽然每年都不一样,但是反映的东西总是除旧迎新,因此总是要回顾去年的辉煌和不足,展望明年的丰收和跃进。而演员所从事的,就是很神圣的事业,如同祭司般的神圣。因此,他们被要求必须具备完美的舞台品质,一点都不能出差错,他们出差错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那就是给十几亿的中国人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即霉运。

你可能会说,没那么严重吧?很简单的一个类比,如果你大年初一去姥姥家拜年就把姥姥家的杯子打破了,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大家马上就会高喊,摔得好,把去年的倒霉都摔掉之类的话。不小心碰碎杯子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时候打碎却很不合时宜,这时候我们会通过夸张的反向解释来逃避霉运之类的东西,这反而证明了我们对春节的象征意义的重视程度。

祭司是不容许出错的,演员也是,演员们相信自己的失常发挥会导致一整年的事业滑坡,还会被国人谩骂,甚至可能带来国运不通,因此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几十年的老演员,也不能幸免,所以,为了整台晚会的完美,为了迎合中国人的春

节心理,假唱就变成不得不保留的策略。

篇9:从植树节想起作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和经济体质的渐进转变,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各个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心理压力。

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组织者和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务员的身心健康水平是直接影响“公共服务体系”质量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来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及越来越多元的价值取向,对公务员群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心理和身体承受和调试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今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度持续增加,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家庭教育、人际交往、经济水平、文化素质以及公务员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汇聚,导致公务员群体承受了巨大压力,却又无所遁形无从释放。根据各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市民普遍呈现的心理健康水平已较为低下,而公务员这个重要、特殊而敏感的行业反映出的身心问题更加凸显

一、从心理健康层面分析:

公务员群体是执行新时期的各项政策的管理主体,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部分公务员存在着心理压力大、焦虑困惑多、适应环境和缓解压力的能力弱等问题。近年来,各地发生

了一连串官员自杀事件,设计到不同级别的官员,逐渐凸显出公务员群体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凸显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问题。在这些自杀身亡的公务员中,级别从省部级、厅局级到县处级、科级,从党委政府到金融、教育、税务、公安等,几乎涵盖了各个层级以及多个行业类别。既有突如其来的行为,也有深思熟虑的行动。这些自杀的公务员中,很大部分没有被证明与贪污腐败案件有关。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公务员群体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1、公务员队伍敬业度低下,工作倦怠情绪强烈

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感较为强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作情感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敬业度指数偏低。出现了工作倦怠,敬业度低,人际关系敏感、职业成就期待、人格冲突,在工作情感上有得过且过、按部就班、不思进取,也有让组织和民众深受其扰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这已昭示了某些公务员已呈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

2、公务员队伍负面心态表现多样

公务员队伍所呈现的非健康心态形式多样化,冷漠、保守、盲从、迎合揣摩以及自私、攀比、嫉妒等多种心理交织,自然顽固地影响着整个机构的氛围,已成为各级政府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绊脚石”。传统的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纪律手段治标不治本,公务员的心理亚健康现状让公务员自身深受其害,破坏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阻碍了社会发展的健康和谐

3、公务员的职业特性与人性的分析:

由于公共性的特殊职业要求与公务员自然本性的冲突: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公共利益,必然要求公务员摈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但这种职业要求与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现实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的个人利益而存在,自利性是人的自然本性。几乎所有的公务员都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在道德抉择上进退两难的难题”,由此导致的心理困境也就不可避免。

理性的”官僚制”要求与公务员个性发展的冲突:公务员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政府和国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更理性和谨慎,为保证公共行政有序运作,行业要求非常理性,近似非人格化。这也就阻碍了公务员的个性、情感发展。因此,公务员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循规蹈矩、刻板、僵化、不近人情,但这并不是公务员自己所希望的。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行政是在以牺牲公务员个人的个性和自由来换取整个“官僚制”的理性与规范,苦闷、压抑、抑郁等心理困境的存在也就不奇怪了。

重大的公共责任与公务员有限的个人能力的冲突:当今社会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愈来愈大,这种责任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公务员在身兼公民和公务员两种角色时,更强调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更注重维护和追求后者。他们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改变现状,为民众谋福,但一旦接触现实,就发现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甚至另谋高就。

二、从身体健康层面分析: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人民网和慈铭体检集团联合发布于2010年联合进行的中国首个针对公职人员的健康调查报告出炉:中国领导干部98%体检异常,公务员体检结果根据年龄、性别和职务不同存在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务员级别越高则健康状况越差,而男性体检的异常率要远远高于女性。近半数公务员每日感到疲惫。同时,公务员人群中约40.7%的人群超重,34%患有颈椎疾病,28%有咽喉炎,约1/4患有痔疮,1/5有慢性肠炎和脂肪肝。领导岗位的公务员身体健康情况更是令人堪忧,体检异常率高,其中血脂异常37.8%、血压增高18.9%、血糖增高10.3%、脂肪肝36.9%,这些都比普通公务员高出5%~10%左右。

三、从工作层面分析:

1、活动少“坐”出来的病:大多公务员上班静坐多,上班坐办公室,路上坐汽车,业余时间坐酒桌,普遍存在缺乏运动、伏案久坐的现象。

2、应酬多“喝”出来的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三种人被认为社会应酬最多,分别是:商人、企业家(82.6%),公务员(62.4%),演艺界人士(62.4%)。官员应酬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公务员在八小时之外,忙于奔波各种场合进行应酬,吃吃喝喝,不仅吃出脂肪肝等“富贵病”,而且也醉酒伤身

3、人际关系复杂“累”出来的病:很多官员身心疲惫,不是因为工作多,而是“事儿多”。在机关,人际关系复杂、敏感令很多公

务员长期处于自我保护状态,个人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竞争上岗、认识变动、个人升迁等,也让公务员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当然,部分公务员也会面临一些特殊职位的工作压力,如机关工作,公务员除了要应付常规工作之外,还要面对突然而来的任务或是临时改变计划,这样只能通过加班加点来解决问题。此外,公务员中能够按法定假日休满假期的人很少,而且越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公务员的休假越少、压力越大。

四、从社会层面分析: 我国现存的公务员制度实行的是竞争原则、功绩原则和法制原则基本上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务人员选拔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我国现有的公务员制度至少有以下缺陷:

一、公权私用,缺少必要的民主监管机制。

二、鱼龙混杂,缺少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

三、缺少必须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

伴随着上述缺陷而来的是国家公务人员的特权膨胀。公务员成了名副其实的强势群体,这样的一个强势群体游离于普通群众的监督体制之外,自成一体。在民众缺乏话语权,公务员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务员可以运用其自身掌握的资源谋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必要考虑民众观感。

公务员作为优势群体,拥有比一般民众更为优越的资源如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检制度和福利。现有的公务员制度仅仅赋予了公务员优越的资源,却缺乏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结果自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怪病”

篇10:植树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毛泽东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化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20xx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满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尔后的20xx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惩办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固定日期,也有的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

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树木成行,今日的美国。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效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可以追溯到3020xx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不同国家的植树节

瑞典植树节:每年3月举行森林周活动

约旦植树节:每年的1月15日

西班牙植树节:每年2月1日

伊拉克植树节:每年3月6日

古巴植树节:每年10月10日

哥伦比亚植树节:每年10月12日

芬兰的植树节:每年的6月24日

墨西哥1954年的法令规定,植树节在每年6月至9月的雨季

印度的植树节:7月的第一周

巴基斯坦植树节:8月9日

菲律宾植树节: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植树节

泰国的植树节:9月24日(也是国庆日)

意大利植树节:每年11月21日

叙利亚的植树节: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斯里兰卡:每年的9月17日为植树节

巴勒斯坦:1月6日是植树节

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

美国:美国各州都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全国无统一日期

巴西植树节:每年9月21日

英国植树节:11月6日至12日

澳大利亚植树节: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萨尔瓦多:植树节和教师节合在一起,每年的6月21日

朝鲜植树节:4月6日;4月和10月为“植树月”

委内瑞拉:1920xx年决定每年5月23日为植树节

植树要注意的细节

选好了树种,种植的时候还有讲究。每年植树节活动后,总有一些树苗因栽种方法不对而无法成活,十分可惜。据介绍,植树尤要注意选地、挖坑、放树苗、填土这四个步骤。

选地:种树的土壤要深厚,起码要达到80厘米以上的深度。土壤结构要相对疏松,能通气,同时不积水的土才过关,建筑垃圾地可绝对用不得。

挖坑:种植穴一定要挖到足够大足够深。比如树苗,直径为20厘米的,则穴必须为30~40厘米甚至更大,种植穴大小必须是树根土球大小的1.2~1.5倍,确保树的根部能完全被坑容下。

放树苗:手握树干,将树苗放置在坑的中部,注意树根要扶正、枝条要展开。

篇11:从植树节想起作文

植树节系列活动报道

在学雷锋月之际,为弘扬雷锋精神,美化校园环境,3月12日醴泉小学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植树节系列活动——绿化环境,从我做起。

上午升旗仪式学校进行了活动动员,随后四年级少先队员代表利用早已准备好的清洁工具,投入到清理校园垃圾的活动中。队员们戴上手套,提着垃圾袋一一清理草坪上的纸屑、花坛里的树叶及绿化带内的垃圾,大家都认真仔细地“搜寻”着,不让任何一个角落被“遗忘”,不一会儿,就捡了满满几袋垃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操场上的垃圾不见了,校园变得更干净了。

下午安可德、张永春、刘健、刘福浩、孙维敬、王希超、曹志国等七位老师代表在我校方正园内进行了一次植树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热情高涨,团结合作,为树苗培土、浇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株又一株的小树苗屹立在了春风中。

上一篇:国土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演讲稿下一篇:法行为学:言之有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