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植树节英语作文

2024-05-03

于植树节英语作文(共14篇)

篇1:于植树节英语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参加了宁德晚报组织的“亲子植树”的活动。

早上,春风拂面,我和爸爸带着工具来到动车站后面的植树区,一路上我观赏了一番景色,真是惬意极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植树区。

到了目的地,我便迫不及待地挑选树苗,我选了几颗美国湿地松,就兴高采烈的开始植树了。

首先要挖坑,对于我来说真得是力不从心;可我还要亲自体验一下,于是从爸爸手上拿来锄头,挖了起来,忙活了四五分钟左右,一个漂亮的小坑就挖好了,就问爸爸行吗?爸爸点头的那刹那,我虽觉得很累但很自豪。

接着栽树,我扶着小树,爸爸往坑里填土。就这样小树就栽好了;对了,还要给小树浇水,我们又提着水桶给小树浇水。

你看,那场景真热闹呀!最后,大家种完树,围在一起,虽然大家弄得脏兮兮的,但是个个都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植树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感受到了植树的快乐,还让我记住了一点:砍掉一棵树虽然很容易,可一棵树要经过十年或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树木。

让这些被我们种下的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成为那棵“参天的大树”!

篇2:于植树节英语作文

摘要:植树节不光是植树,还有护树,最大限度减少木材的使用。我们可以提倡从使用小小的手绢开始,每天少用一些纸,相信只有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祖国大地上的树木才会越来越多,森林才会越来越密。

3月12日——植树节。很多人没有机会去植树,但他们还是很关心绿化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没有植树我不免有些遗憾,但我要把自己对保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很多感想说一说,以此为绿色工程做点事。

现在不少人纸张浪费严重。他们总是说,现在纸不贵,浪费一两张没什么关系。但他们可曾想过,一个人浪费的纸虽不多,但是整个北京,整个中国呢?就按一人每天浪费一张纸算,每一天整个中国就可能浪费13亿张纸。而现实中有些人每天又何止浪费一张纸,这要多少树木才能制造出那些纸呢?

我们现在已不用以前的手绢了,这被一次性纸巾所替代,也就是我们说的面巾纸。我们每天都用掉很多张面巾纸,这消耗了多少木材。不是说我们绝对不能用面巾纸,而是我们为什么在并不一定非得用面巾纸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面巾纸。以前没有这么方便的面巾纸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用手帕来解决。每天带一两个手帕,需要的时候用一下,晚上洗干净,晾干,第二天继续用。即不浪费纸又保护环境。在日本、欧洲许多发达国家,手帕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很多人都在使用手帕而不是一次性的面巾纸。他们认为地球上树木资源是很有限的,不能过度消耗,而且造纸浪费水资源、污染环境,废纸的回收处理成本很高,另外纸浆漂白及纸上面的荧光剂残留还含有致癌物,不利于健康。为了环境和健康大多发达国家仍广泛使用手绢,这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难道不应该学学他们吗?

篇3:于植树节英语作文

一、借助生活情境, 感悟化繁为简思想

用课件出示:我们村新修一条则徐大道。绿化工人要在长200米的大道一边植树,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先指名读题, 发现信息不足。教师补上信息: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并问“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纷纷猜测, 有的说能种40棵, 有的说能种4l棵, 还有的说能种39棵。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到底能种几棵?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随着教师的质疑, 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可以试着种一种, 就知道谁猜的正确! 教师说:就用你的办法, 我们利用课件模拟在200米的线段上种树。

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隔5米种一棵, 每隔5米种一棵, 一棵一棵不停地种。这时, 师问: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伴随着课件演示教师质疑, 学生纷纷回答:很麻烦, 要花很长时间。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那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换成短一点的距离, 研究出它的规律。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将200米换成20米。教师引导:先探研在较短距离的路共种几棵树的一般规律, 再用这种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那咱们自己试试看。随着教师问题的抛出, 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得以有效凸显。

二、借助动手操作, 感悟数型结合思想

在解决问题中采用“数形结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明确解题思路, 确定有效的解题方法。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 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 并从图形中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方法。即让学生在纸张上模拟植树, 验证在这段20米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 可种几棵?

学生先动手画一画,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再指名汇报:

有的学生用“___”代表间隔, 用“”代表一棵树, 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① _________ ___

有的学生用“___”代表间隔, 用“.”代表一棵树, 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② .___.___.___. ___.

有的学生用“___”代表间隔, 用“”代表一棵树, 画“”就表示种了一棵树。③ .___.___.___. ___.

最后,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为此, 教学时, 我们要借助图形直观, 让学生感受到在两端都种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棵数=间隔数+1) , 从而感悟数型结合思想。

三、引导观察比较, 感悟一一对应思想

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 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

在“植树问题”教学时, 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 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思想。如:“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对应问题, 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 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因此, 真正重要的应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并以此统领课堂。

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过程中,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间隔”与“树”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现种植棵数比间隔数多1。教师追问:为什么树比间隔多1?引导学生要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释, 即一棵树后面跟着一个间隔, 一棵树后面对应着一个间隔, 最后一棵树没有间隔进行对应。或一个间隔后面跟着一棵树, 一个间隔后面对应着一棵树, 第一棵树没有间隔进行对应。师问:如果路变长了, 50米、80米, 200米……甚至更长, 还存在这样的规律吗?为什么?师:种树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生:可能出现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那么, 植棵数比间隔数有什么关系?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解释, 让学生通过“植树问题”的探究, 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引导归纳提炼, 感悟数学模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上可以看作为数学模型的教学, 而植树问题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 应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模—应用”这一过程。因此,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把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 当学生掌握了“在20米长的公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几棵树?”再引导学生探究“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先独立思考, 再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认真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指名汇报, 使学生感悟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两端都栽: 栽树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 栽树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 栽树棵数=间隔数-1

篇4:于长青:关于植树造林的纠结

下午一点半,窗外的阳光活力四射,使劲想挤进屋来。拉上窗帘,于长青在讲桌上严肃地侃侃而谈,“我不反对植树节,我反对的是植树造林扩大化。”

这时距离2011年3月12日,第十三个植树节还有一周,2011年还是联合国为提高可持续管理、保存和发展各种森林确定的“国际森林年”。

前方的黑板上写着一个醒目的标题:《植树节,“反生态”的帮凶?》。

生态保护学者于长青觉得,城市植树是好的,在自家门口种棵树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有问题的是“植树造林”。看着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每年不断上升的森林覆盖率、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六大林业工程,可是反思起来,为什么我们仍然普遍感觉生态环境并没有之前的好?

在于长青看来,植树造林“是个很纠结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其实不少专家、政府官员都意识到,但都没说破,犹如“皇帝的新衣”。

记忆中的布尔根

于长青的“纠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1988年秋至1990年春,于长青在布尔根河狸保护区做河狸考察研究,写硕士论文。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在新疆东北部青河县境乌伦古河东支查干郭勒乡布尔根河流域。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为保护河狸,将蒙古国流入我国境内的布尔根河,沿河道长约50公里,河两岸各500米划为保护区范围。上面分布着杨、柳等树种组成的天然河谷林。

那些年,交通很不发达,冬天的布尔根,大地盖着厚厚的雪,分不清哪儿是河流、哪儿是草原、哪儿是湖泊,于长青两年的春节都没有回家。也没有电视和广播,北京的消息过了三个月才能得到。

像是与世隔绝的天堂,这里有他太刻骨铭心的回忆。

秋天来了。他从研究所抓了两根大头针,一把小面包出门。野外是蓝天、白云。他骑着马,繁茂的河谷林在风中“沙——沙”,用鼻子嗅一嗅,甚至能闻到河谷林成熟的味道!

“鱼特别多。”于长青想起那时的情景时,眼神深邃,脸上泛起微微的笑。

而2006年,他来到这里想再钓鱼,坐在河边等……两个小时过去,他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灭绝了,就这么快。”他眉头紧皱。

“你可能不相信,我就在那里流眼泪。”于长青回忆着,对记者说。他到布尔根一看,要么是被铁丝网分割的一块块的草场和遍地牛粪,要么是淹没了大片河谷林的“一坝两渠”。“森林都没有了,河狸也没有了。”惆怅写在脸上。

“保护”的精髓

1990年,于长青把硕士论文写完。他收拾行李,作别河狸、河谷林和五道黑(鲈鱼,因身上有五道黑色的斑纹,当地人称其为“五道黑”),带着只属于他和它们的记忆,来到北京。

毕业分配把他送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林科院)。在林科院他也做过关于森林的调查和研究,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植树造林”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同事一样,他也觉得植树造林是件公益的大好事。

从1996年开始,他涉足国际组织的项目。第一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1997年后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任顾问、官员、主任,直至2003年。国际组织的工作慢慢地改变他的“科研观”。

“主要是关于‘保护’的概念。我们的很多概念都是引自国外,像‘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由此而生的保护动物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科学。但在引进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偏差,国内并无法真正理解‘保护’的精髓。”于长青说。

在我国的科学研究专家眼里,“学术”是最崇高、最神圣的目标。但是在保护生物学领域,这恰恰是错误的。因为,若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可能会为研究野生动物而杀害野生动物。

还没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之前,于长青是个打鸟的神枪手。为了完成论文《泰山鸟类调查》,他每几天就上一次泰山,必带的东西是录音机和枪。看到不认识的鸟,用录音机录下它的声音,好以后细听辨认;再一枪将它打下,回去查书看是什么鸟,然后制成标本。当年的他意气风发,又是神枪手又会制作鸟类标本,他常帮别人打鸟,觉得天经地义,要研究,就得做标本。

“做保护的,要有使命感。不像做数学,好好研究数学就行了,没有使命没有政治。”国际组织的经历让于长青重新定义保护的概念,他明白,科学研究只是手段,目的是保护动物和环境。“你若为了保护,凭什么杀了它们,拿它们做标本呢?”于长青反思。

当然,今天的他仍然是神枪手,只是这把枪再没有拿起过。现在的鸟类标本已经卖到很高的价格,许多人邀请他建标本室。他坚决不同意。别说让他做标本,他看到有人拿着枪,心里都跟煎熬一样。“就想上去制止别人……我甚至想象如果对方跟我打起架来我要怎么应对。”

国际组织的工作改变了于长青的观念,也让他更进一步接近森林。因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七年,他做的主要是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保护大熊猫首先是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的自然进化以及为之提供舞台的当地生态系统。”而大熊猫就住在森林里。

于长青的“纠结”

在大熊猫保护这个项目中,于长青慢慢意识到,植树造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纯洁、那么慈善、那么绿色”。他开始陷入植树造林这个“纠结”之中。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8.7%,到九十年代之前徘徊在百分之十二十三,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大幅增长,一直到2009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也就是说,我们的森林覆盖率是解放初期的两倍还多,但有谁说我们的森林状况比当时好?我们的生态还在持续恶化,每一年环保部门、林业部门都说,(生态状况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

在很多人看来,植树造林的好处、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不需讲,每年都在上升的森林覆盖率绘成图表像一条30度倾斜的向上的直线。然而,于长青展开一张图片,枯死的树苗,成两排单薄站立,没有一片绿叶,画面是一望无垠的土黄色。

牧民桑杰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于长青的纠结,这是于长青亲手调查的案例。

桑杰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呼德呼都格嘎查,2005年12月15日,当地旗政府、林业局宣布:呼德呼都格嘎查作为公益林项目实施区,将实行全面禁牧。这时桑杰的草原承包刚过了两年,尽管承包合同上写的是30年承包期。

禁牧,把草原圈出来,成“封山育林”区,这在文件上呈现的森林面积已经增长了。看着光秃秃的草原,零星分布着红砂、珍珠等木质化植被,于长青很费解,不足三十公分的木质化植被就叫森林?他拍下照片,连连问国外的专家,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一个国家会如此计算森林面积。这是中国特色的国情。

在荒漠地区种树面临更严峻的问题是,这些树将大量抽走地下水。“它们就像一个大型水泵”, 于长青接着讲道。树的蒸腾作用是巨大的,造林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益,一般种植杨树等温带落叶阔叶树,但这些大阔叶呼吸阳光和地下水,如果想其生长得好必须有充足的水保证,这无疑破坏了荒漠地区最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当地下水被大量抽走,当地的生态则进一步被消耗。

待实现的梦想

讲座开始之前。于长青在一旁调试电脑,播放幻灯片,很多人上前跟这位主讲人交换名片。接过对方主动递上来的小卡片,他抱歉地说,“不过,我还没有制作名片。”

之前,名片他是有的。上面印着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保护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于长青离开了这个为他而建的研究中心。于长青走了之后,这个研究中心也关了。问及离开的原因,他笑着摇摇头,“他们搞工程,而我是做生态保护的。”

与待印制的名片一样,名片想知道主人是谁,于长青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2010年之前,于长青的工作几乎都围绕着项目进行。2003年,清华大学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开张,于长青仍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接着做,其中做得最大的是北京西山的生态恢复规划。

但这些都不是于长青的归属, 在于长青看来,植树造林扩大化的问题根源在于这个工程的管理体制,但这也不单单是植树造林的问题,而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普遍性问题。

2010年离开清华大学,他已是一个经历极其丰富的人。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大学教授、国际机构的顾问专家、国际组织的项目官员……可问及他最想去的地方,他却说哪儿都不想。他的梦在另一方。“在新疆放羊,虽然也累,但逍遥。这一直是我的梦想,那样的生活太舒服了。”于长青感慨,只可惜家庭在北京,这只能是梦想。

但有一个也许是可实现的梦想。他说他接下来的长远规划,是“希望尽量地洞察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存在着哪些问题,怎么样去完善它”。

篇5:于植树的作文400字

一个小时后,我们便到了目的地。老师告诉我们,一会儿每三个人组成一个团,每人领三棵树,挖的树坑要有20厘米高,树与树之间间隔50厘米。

一开始,我就被张雯星和陈佳诺拉了过去组成了团。首先,我们每人都领了三棵树。要挖树坑了,我们把自己的“铲子”拿了出来,哇,不是吧——陈佳诺带了一个做饭用的铲子,张雯星带了一把吃饭用的小瓷勺子,而我呢,是一个不到手掌大的花园铲!算了,开始挖吧。我们你一铲,我一铲地挖着,幸好是沙土,很快一个坑挖好了,把树苗放进去,刚好合适。再把土填进去,踩几脚压实,这第一棵树就算种好了。可我们左看看右看看,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忽然陈佳诺说:“对了,应该浇点水。”她们都没水了,我有水,但是热水呀,“没关系,水又不烫。”好吧,我硬着头皮浇了水。啊,第一棵树苗栽好了,看着我们的成果,真开心呀!

不对,我的手怎么疼起来了,哇,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弄破了,还流了一手指的血。

原来,种树这么简单呢,我不一会儿便骄傲起来了,走去种下一棵。可事情并不像我想得那样简单,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大块硬梆梆的石头,幸好,杨老师来帮我们了,不一会,一个特别特别深的地洞就挖好了。

我们忙了快一个小时了,你猜种了几棵树苗?三棵!唉……

篇6:于植树节的诗歌

种下一株株树苗

这一天,我也在植树

但种下的不是树苗,是种子

我把一粒粒人形的种子埋进地下

期待长出一株株树人

他们和人一样有情感有思想

站立在大地的舞台上

他们没有给唇涂上腥红的唇膏

在他们身上无处遁形

他们的言语干净不带渣

每一个字和词都卸下暴力的武装

他们将扮演舞台上抢镜的配角

给即将彩排的一幕增色添彩

以没有任何羁绊的造型面世

他们自称新新人类

然后谦卑谢幕离去。像风

来去无影消失无踪

他们原本不曾有过

篇7:3.12于植树节常用寄语

得已做出了一些牺牲。

陪着孩子亲手把一颗小小的树苗种植在泥土之中,从挖土,碎土,浇水,放下树苗,盖上泥土,到踩紧泥土,最后挂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树牌,孩子脸上露出了亲自劳动后满意和欣喜的笑容。

最最让我感动的却是那一段“小手拉大手 ”的亲子活动过程。活动规则是:家长必须认真地戴上主办方发给的不透

明眼罩,由孩子牵着家长的手走路,途中不许用声音语言告诉家长怎么走,只能是动作,这是需要一种亲子之间环环相扣的紧密合作和心心相通的高度默契,违背规则就会扣分,行程中有平路,上阶梯,爬坡路,过缺口,下阶梯,下破路,等等。于是我和孩子约定好,要上阶梯和爬坡道就提前摸摸我的头,下阶梯和下坡道就拍拍我的腿,左转弯就拍拍左手,右转弯就拍拍右手。

篇8:植树节英语作文

we began to planted treeasoon awe got to school . some studentdug the hole. some studentput the treeinto the holes.

some studentput the earth back to the holes. then we pushed the earth hard with our feet . at last we watered the treeamuch apossible.

篇9:植树节英语作文

itbeen a long time since ive done something positive to the environment. feeling guilty-ridden and determined to do something that i know would definitelplease mparentand teachers,i decided to plant several treeon the hill in the rural area of the citon tree planting dawith a few friends.

feeling breezand light-hearted, we came to the foot of the hill and selected a place that looked suitable and settled down. we spent a few hourdigging holeand placing the young seedlings. we took numeroupictureof the beautiful place. we also wrote our wisheand buried it deep down the rootof the trees. i felt tired quickland though i didnt realise it, it watime to go. i gazed up at the skand took in all the wonderful featureof mother nature. i felt reallglad that we made it for thitrip and sweared that i would do mpart o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篇10:植树节英语作文

★ 植树节英语小作文

★ 关于植树节的英语范文

★ 植树节由来的英语作文

★ 快乐的植树节英语作文

★ 植树节的英语日记

★ 植树节的英语作文附翻译

★ 关于植树节作文合集

★ 植树节作文200

★ 关于植树节的作文

篇11:植树节英语作文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

March 12 is the anniversary of Dr. Sun Yat-sens death. Dr. Sun Yat-sen had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forestry. He served as provisional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jing Government, in May 1912 established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der the forest Division, director of national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f. In November 1914 enacted the first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 a “Forest Law”, in July 1915, the Government has stipulated that the annual “Qingming” as Tree-Planting Day.

篇12:高二植树节英语作文

Our group did not back down, quickly make the digging of preparation. I saw the tour Yang hand shovel, strode walked before digging site, it looks like they can effortlessly Pits dug. One for us to fetch water, and the other two are responsible for supporting the sapling. Although supporting the tree is very simple, in fact, be very careful. I first seedlings carefully and gently on the ground, then slowly hand against the trunk, for fear knocked half leaves, let the trees injured.

Everyone busy. Nearly noon, almost all trees planted Well, we lookedat his hands planted trees swaying in the breeze, the heart kind of unspeakable joy. We can not help but talk about it: “For decades after it set grow into a towering tree.”, “I want to see it every week.” ...... My eyes seemed to emerge out of the way when the trees grow, as if smell the waves of fresh and elegant fragrance, as if to see clusters of white osmanthus, starry, such as a spray of waterfalls, I felt as if it was vigorous vitality.

篇13:植树节英语作文素材

Arbor Day is a holiday in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re encouraged to plant and care for trees. Many countries now observe a similar holiday. Though usually observed in the spring, the date varies, depending on climate and suitable planting season。

植物节是个人或是团队一起种植和关爱树木的节目。许多国家都庆祝植树节,不过虽然都是在春天,但根据天气和合适植树的时间不同,植树节的具体日期也有不同。

比如说:美国的植树节是4月10日,德国的植树节是4月25日,日本的植树节在5月4日,巴西的植树节则在9月21日。

篇14:植树节优秀英语作文

When my classmates and I came to the hillside, we saw only a single old tree. I thought: what a good land! How can you waste it? We now plan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mall trees, afte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they grow up, become trees, that would be great!

The hillside is red with red flags, setting off a good battlefield for afforestation. Some raised their spades and dug pits; Some go far away to carry small trees; Some of them came from the river as fast as they could. And the shovel filled the hole. How hard they work! You see the students over there dont rest, they work hard, as if to turn the hillside into a forest. The girls here wear colorful clothes and are very energetic. Their braids were swinging in the wind, their little faces were red, and the sweat of their brow was like pearls.

Look! The schoolgirl straightened up the little tree. The monitor used a shovel to fill the hole with his foot. The girl poured water into the soil, the water seeped into the roots, and the little tree was full of water and nodded, as if to say: I will repay your kindness when I grow up.

上一篇:项目投资三方协议下一篇:栽蒜苗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