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镇村委会规划

2024-04-17

金羊镇村委会规划(精选3篇)

篇1:金羊镇村委会规划

金大快速通道金羊段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规划方案

借助金大高速通道建设的有利时机,我镇认真研究,集中规划,将金大快速通道涉及我镇的8个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金大快速通道途经我镇涉及8个村:东沟、窑沟、新城、杏园、海藏、海上、松涛、蔡庄。这8个村基本情况如下:

东沟村现有293户,1228人,耕地面积1020亩,人均耕地面积0.83 亩,其范围内有卫生院1个,学校1个;

窑沟村现有658户,2803人,耕地面积678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其范围内有卫生院3个,学校1个;

新城村现有371户,1523人,耕地面积1146.2亩,人均耕地面积0.75亩,其范围内有卫生院2个;

杏园村现有271户,1032人,耕地面积858.94亩,人均耕地面积0.83亩;

海藏村现有465户,2016人,耕地面积1036亩,人均耕地面积0.51亩,其范围内有卫生院2个,学校2个;

海上村现有715户,2938人,耕地面积1515.05亩,人均耕地面积0.52亩,其范围内有卫生院3个,学校1个;

松涛村现有1070户,4521人,耕地面积2957.4亩,人均耕地面积0.65亩,其范围内有卫生院3个,学校1个; 松蔡庄村现有441户,1890人,耕地面积557亩,人均耕地面积0.29亩,其范围内有卫生院5个,学校1个;

二、初步规划

1、东沟村计划在原址(二层楼),对现有村委会进行维修翻新,计划投资10万元;

2、窑沟村已在原村委会旁边(窑沟小学旁边)新建村委会450平方米,投资30万元;

3、新城村计划在原村委会新建村委会(砖混)400平米,计划投资18万;

4、杏园村计划在原村委会新建村委会(砖混),380平方米,计划投资15万;

5、海藏村计划在原村委会旁新建村委会综合楼(二层),500平方米,计划投资45万;

6、海上村计划在原村委会新建村委会办公室3间,260平方米,计划投资7万元;

7、松涛村已在松涛寺旁边修建集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楼一座,投资80万元;

8、蔡庄村计划对现有村委会办公楼进行翻修,计划投资28万元。

篇2:金羊镇村委会规划

关键词:宁夏,村镇规划,多规合一

1背景

为了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宁夏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召开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组织编制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宁夏村庄布局规划》、小城镇规划、美丽村庄整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加强和改进村镇规划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有效解决规划水平不高、执行不力等问题,科学引导宁夏村镇建设。 地域空间上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有序指引和控制村镇地区建设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 也是探索“多规合一”的意义所在。宁夏村镇特殊的地域环境、经济基础、人口规模、建设发展条件, 需要“一张蓝图”来指导村镇的建设,本文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横向体系和村镇规划的纵向体系的角度探讨宁夏村镇规划编制的“多规合一”。

2“多规合一”的释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体现了“城乡融合” 的理念,“田园城市”实质是创造人与自然和谐, “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生态良好, 环境优美的城乡环境。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是城乡规划融合的萌芽,体现了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以及城乡规划等规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思想,是一个集多种因素和多种规划为一体的综合理论。

2008年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学者对“三规合一”的理论、冲突、不足、整合路径开始了讨论,但是缺乏对“三规合一”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 2011年,秦淑荣对“三规合一”的新乡村规划体系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2013年,丰晓棠以太原市为例对“三规合一”的技术标准进行了研究。随着国内部分城市“三规合一”的实践,学者在“三规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空间的“四规协调”、“多规合一”。2009年,王辰昊对滨海新区实施“多规合一”进行了探讨。蔡云南认为当前社会发展复杂性越来越高,“多规融合”是解决规划体系各自为政及在地域空间上冲突等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镇村规划底层设计中因为西部地区的镇村规模较小,多层次规划一是浪费资金及时间,二是实用性、指导性较差,为了提高规划的效率,笔者认为应在镇村规划编制中采用“多规合一”的方式。 “多规合一”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城市总体规划横向的“多规合一”,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二是村镇规划纵向的“多规合一”,包括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美丽村庄整治建设规划等。

3宁夏村镇发展的现状

3.1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宁夏城镇化速度加快,2000年城镇化率为32.5%,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2.01%,略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3.7%,在西北五省(区)中位居第一, 乡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宁夏正由乡村宁夏向城镇宁夏快速迈进(见图1、表1)。

3.2村镇空间形态

宁夏地形地貌分为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南部山区和以平原为主的北部川区,降水量少、气候干燥, 生态环境承载力弱。从空间布局上看,河流水系、 交通对村镇发展的诱导作用非常突出,村镇主要沿河、沿山麓、交通干线分布,主要是沿黄河两岸、 包兰铁路、109国道、中宝铁路沿线发展,占建制镇总数的55%,特别是3条交通线两侧城镇非农业人口更占到全区市、镇非农业人口的80% 以上。从发展形态上来看,村镇分布主要呈带状不均衡分散分布,村镇分布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生产条件最好的北部黄河灌区,形成村镇密集分布区。

3.3村镇规模

村镇规模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产业规模,由于用地规模和产业规模随着人口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村镇规模以人口规模计算。宁夏村镇地区人口集聚度低,人口分布比较分散,川区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山区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人口集聚的效益难以发挥。截止2012年,宁夏有建制镇101个,乡92个,行政村2283个,自然村14350个。101个建制镇中,除县城所在建制镇以外, 镇区人口大于3万人的只有3个;92个乡中,乡集镇人口大于1万人的只有1个。全区平均每个行政村1405人,平均每个自然村233人。

3.4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3.4.1规划协调性差

目前,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总体规划,存在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各专项规划不衔接问题,建设内容落实不到空间物质载体上,政策优势、资金支持等内容在村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4.2规划体系不健全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普遍缺失,规划层层脱节,规划就村论村, 就镇论镇,在区域层面上缺少科学、完善、有针对性的规划指引,上层次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难以发挥。

数据来源:2013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3 全国、各省(区)国民经济

3.4.3规划层次较多

一方面经济条件有限,地方政府难以承担编制多层次规划的经费;另一方面规划编制周期长,村镇建设项目施工周期短,任务紧,不能作为地方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人员指导村镇规建设的依据,满足不了当前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需求。

3.4.4规划的实用性不强

规划内容单一,不充实,不够深入和详细,导致地方政府随意调整规划,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不了。村镇规划管理人员缺少审查申请规划许可的条件,如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 建筑退让距离等的规划依据。

4宁夏村镇规划编制“多规合一”的探索

各项规划有不同的法理基础,在法律地位上的明显差异,因此,“多规合一”是各项规划协调的过程,不是统一编制一个规划或取代其他规划,而是强调规划横向和纵向的协调。

4.1规划横向体系的“多规合一”

规划横向体系的融合,至少应建立统一的融合平台,在规划内容上统一城乡发展目标、空间布局、 空间管制,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障、基础设施布局, 在规划内容上实现统一协调。在建立统一规划融合平台的基础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保障。

(1)成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作为管理主体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各专项规划出自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和权利范围是“多规合一”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体制是“多规合一”最大制约因素。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各个规划管理部门之上成立更高一级的联合组织,由联合组织开展“多规合一” 的工作,统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发规划、交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项规划。 目前,宁夏成立了自治区城乡规划委员会和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指导和协调全区城乡规划工作。

(2)建立统一协调规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 才能保障凡建设必规划,凡建设按规划。《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这两部法律体现了规划协调和统一的思想,为规划融合奠定了法理基础。 2014年7月,宁夏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指导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目前,宁夏正在着手准备《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立法工作,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法定化,指导全区城乡规划工作。

(3)实现横向总体规划的“多规合一”。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下达了《关于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宁夏开展了部分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的试点工作。同时,《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统筹,实现总规层面横向体系的“多规合一”。另外,宁夏组织修编《宁夏城镇体系规划》、《宁夏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宁夏村庄布局规划》,开展各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为下一步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做准备工作。

4.2规划纵向体系的“多规合一”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2014年自治区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编制了30个重点小城镇、100个美丽村庄规划。在30个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我们将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设计、风貌设计、建筑设计同步考虑,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作为福建与宁夏两省区友好情谊见证的闽宁镇规划,代表宁夏北部川区小城镇的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规划,代表宁夏南部山区小城镇的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规划,编制总体规划时,其编制深度均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程度, 落实道路交通、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具体布局,考虑主要道路、街巷出入口、公园及小游园、景观小品的设计。100个美丽村庄建设规划, 从产业布局、村容村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建筑设计(单体、结构、外墙、门窗、屋顶)、 村庄公共活动空间、小游园以及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等方面统筹指导村庄建设,实施效果良好。

5结语

篇3:金羊镇村委会规划

【关键词】镇村绿道;景观规划;“线性”

1. 研究背景

“绿道”概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英译 “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green”指的是植被区域,即存在于自然或半白然植被的区域;“way”具备移动的意味,在城市规划中即通道的意思,是所有动植物的通道[1]。这个概念揭示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外形轮廓必须是线型或带状的;绿道具备多功能性;绿道具有连通性;绿道可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最重要的是,绿道规划是其他非线型或带状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型园林绿地形成一个整体,而起到保护的目的,而不是取缔现有规划或对现有规划的补充说明。迄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成了大批的绿道网络工程。绿道网络建设的目标也从单一的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历史遗迹、减少洪灾、提高空气质量和提供休闲、娱乐、健身、教育等多种功能[2]。在镇村绿地系统规划下,用绿道思想去“辅佐”镇村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方面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站在空间景观和生态景观的角度出发,针对镇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借鉴国内外城乡绿道建设的有益经验,去更好促进湘西北地区镇村的绿地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

2.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规划建设现状问题分析

2.1 镇村建设规划滞后。

泛湘西北地区镇村建设大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编制的,建设规划滞后,散、小、乱是主要特征。平面布局和建设设计单调雷同,呈现“自流”状态;在环境方面,脏、乱、差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河水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地群众。例如:常德市汉寿县陈军堤村是一个移民杂居民点和商业交通的聚落,由于地势平坦,农民房点缀其间,受公路经济的影响,沿公路线一字排开,导致布局混乱,使得住宅用地浪费,影响农业的规划经营,镇村集体经济落后。

2.2 道路引发问题的多样性。

在泛湘西北地区中,常德市汉寿县蒋家咀镇道路所引发出来的问题是值得人们思考的,由于镇村居民缺乏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在道路上乱垃圾、乱排污水、乱堆杂物,晒粮食,等不文明行为的占用屡见不鲜。镇村道路交通网络不健全,道路狭窄,路面破损严重,人车拥挤,致使交通阻塞严重,居民生活不便。道路基础设施缺乏,露天垃圾集中蔓延开来,无防护措施,环卫设施不齐全。

2.3 镇村集体经济薄弱受限。

在泛湘西北地区,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以传统农业粮、棉、油等农作业为主,以生猪养殖和柑桔、苗木生产为辅。经济普遍落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农民增收乏力,如种养业增收难,转移性增收难产业化带动难以及随着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庞大,使得镇村经济相对薄弱。

2.4 政府指导服务滞后,民众“误解”。

镇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和服务相对滞后,镇府官员的设施管理薄弱,管理员大多数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低,另一方面法制宣传与思想工作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认为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部门的事,这使得镇村公路出现了“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变成大水沟”的情况。

3. 镇村绿道建设整治的建议与措施

3.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泛湘西北地区文化特色,旅游等资源丰富淳厚,以围绕生态田园型现代化新区的发展定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造建设湘西北地区田园乡村生活方式,借鉴四川成都温江区绿道建设有益经验,泛湘西北地区镇村建设应坚持原居民和自然化、美化、多样化的原则,依托当地的自然、历史、人文、和旅游、文化等资源禀赋,结合本地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建造不同的绿道组团。如河流型、游憩型、风景名胜型等不同层级的,构成连接城镇村、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景观丰富、服务周全的能够体现“绿色湘西北”特色的绿道网络系统。

3.2 营造环境,创步行绿道。

在镇村规划建设时,从环境,群从,新农村等方面考虑,把绿道建设建成发展轴、产业链、景观带。借鉴四川成都温江区绿道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湘西北地区修建绿道,应以不破坏地质地貌,不搞大拆大建,严格保护水源和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3],通过生态绿道沿线风貌的整治、对镇村道路的改造、生态水系的提升、彰显地方特色,使建筑与周边自然景原有建筑相融。打造观光节点,将现有的林间空地改为休憩点;设置服务站,这样用绿道连接其中串联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图”设立的自然景观路线和人工景观线路,对环境保护,道路规划,赋予了绿道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3.3 培育产业,把绿道网与发展业结合。

以绿道为载体,实现“以大带小”刺激经济发展。例如:增城绿道建成两年半,已吸引了40多万珠三角城市群的游客,2009年,增城全市旅游收入达5亿元,同比增长128%;在其劳动下,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81元,增长17.18%,绿道沿线的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非沿线村集体经济快53.6%[4]。借鉴增城“双赢模式”保护环境又得利益,泛湘西北地区以绿道为“中介”科学布局农家旅馆、小商店、商业街。主动培育产业,主动调研,主动策划,通过“小绿道”带动发展“大产业”。在建设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解决就业、推动创业,通过绿道建设改善环境,促进投资,带动农产品的流通与升值,增收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4 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在绿道项目建设中,坚持“四保”即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把绿道建设与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提升,改善环境、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高效率的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引导民众积极参与。通过召开会议,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对绿道占用的土地,由各村负责提供,协调解决;对绿道的维护归村组管,绿道投入使用后,由沿线的村组集体作为管理主体。

参考文献

[1]LittleC.E.Greenways for America.London[M]: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1990.

[2]E.H.Zube.Greenways and the US National Park Syste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26.

[3]羊芸 周同俊.关于成都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04.108~109.

[4]栗娟 何清.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绿色健康廊道—广州增城绿道[J].园林,2011.07 20~21.

上一篇:TMS320C54x和ADSP218x性能比较论文下一篇: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