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2024-05-03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通用6篇)

篇1: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 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

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18.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19.无损害作用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害;所引起的的生物学变化一般是可逆的,当停止接触化学物后,不能检出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的降低;不能使机体对其他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影响的易感性增强。20.损害作用:生物体接触外来化学物期间或停止接触后(1)机体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是不可逆的(2)对某些环境因素不利易感性增强(3)代谢速度降低和酶系的相对活力发生异常改变。

21.效应:表示接触到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22.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23.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24.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与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25.危害性:有毒物质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26.致死剂量:表示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27.绝对致死剂量:表示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8.半数致死剂量: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 2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能使一群动物中仅有个别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0.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1.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32.每日容许摄入量ADI: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来化合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33.最高容许浓度MAC: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34.最小有作用剂量: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35.急性毒性作用=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36.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鱼类,水蚤类和藻类。

37.亚慢性毒性试验: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毒性试验。38.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环境质量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39.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与特定对象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力机构为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为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有害生物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做的强制性的法规。

40.环境质量调查:了解环境的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41.环境质量预测:对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做的推断,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环境法规,对环境进行科学管理,以及规划区域性人口资源、生产布局的重要的基础性依据。

42.环境质量调控:应包括狭义及广义两方面。狭义的调控: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调节和控制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和不超出允许的容纳量。广义的调控:采取人工手段,使环境要素变化不超过或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

43.浮游生物:具有很少或没有克服水流的能力,随波逐流的生活于广阔水域或大洋的微型水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长期以来就被用作水质的指示生物,有些种类对有机污染或化学污染非常敏感 44.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栖息在水底或附着在水中植物和石块上肉眼可见的,大小不能通过孔眼为0.595mm(淡水)或。。(海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包括水生昆虫、大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圆形动物、扁形动物以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微型生物: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常用的方法是PFU法 45.生物半减期(T1/2):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46.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细菌总数1ml自来水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群数每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47.受污染的水质自然的恢复原样的现象称为自净作用1.重大的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有毒物质的污染.5.生态环境破坏。

2.环境问题类型和实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污染,环境生态的破坏。实质: 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3.环境生物学的发展:(1)1962年《寂静的春天》标志环境生物学的开端。(2)以后的毒理学级生态毒理学研究成为主流。国内70年代末农药的毒理学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遗传毒理学。(3)认为胁迫下环境多样性的保护。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三个对象(1)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省区效应和生态效应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级适应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2)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和应用。(3)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及生物修复。5.环境生物学的任务:(1)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2)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3)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6.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和实验(2)实验室实验(3)模拟研究

7.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毒理学的研究2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4保护生物学8.我国在本学科中存在的主要优先领域有哪些方面(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其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食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9.环境污染的概念、类型、含义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的类型: 1)按环境要素: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污染物的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 3)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 4)按污染产生的原因: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 5)按污染涉及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污染。环境污染的含义: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导致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包括各种变化所衍生的环境效应。10.污染源类型: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11.三致作用,优先污染物的含义、种类。三致作用: 致畸 致癌 致突变。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12.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废物的排放,人类活动中故意的应用

污染物迁移方式及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方式:1)机械迁移2)物理化学迁移3)生物迁移。影响迁移的因素:内因: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外因: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3.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及内容,转化结果: 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内容:污染物的物理转化是指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来实现的转化。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是指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通过吸收和代谢作用发生的转化。解毒和激活作用统称为生物转化

转化的结果:可是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降低,甚至转化为无毒物质或形成易降解的结构,以增加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使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的结构

14.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

特点:被动转运,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特殊转运,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与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胞饮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生物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15.生物转化的两大反应及其意义

生物转化的两大反应,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意义:1)研究环境污染物生物转化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有助于阐明污染物对生物机体作用机理。3)解释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4)判断或评价环境中外源性五指对机体的危害程度,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概念及其的异同点;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的浓度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 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异同:生物放大是针对食物链关系而言,污染物浓度的比较:高营养级和低营养级生物;生物浓缩对象: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污染物浓度的比较:生物个体和环境; 生物积累:随着生长发育,浓度系数不断增大。

17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后果:

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用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现象。后果:①水体外观呈色,变浊。②水中散发出不良气味。③溶解氧含量下降。④水生生物死亡。⑤产生藻毒素。⑥污染饮用水源。

18.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不同水平机理;

大量的研究表明,污染物对生物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映出来。(1)污染物在生物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2.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2)生物体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对细胞的影响2.对组织器官的影响(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主要有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的变化。(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1.对生物种群的影响2.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19.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酶活性的诱导:1.混合功能的氧化酶(MFO)2.抗氧化酶防御系统酶3.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酶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 20.DNA修复类型;(1)光复活修复(2)切除修复(3)复制后修复

21.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对生物体影响类型

污染物对动物个体水平的影响: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

22.联合作用及其类型;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称为联合作用。根据生物学效应差异,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23.生物测试、主要类型及其含义

生物测试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类型:根据生物测试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测试方法、中期测试方法和长期测试方法。根据实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分为静止式生物测试和流动式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可分为单物种生物测试、多物种生物测试和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测试的生物效应性质分为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DNA损伤试验等等。

24.蓄积毒性类型;物质蓄积;功能蓄积;如何判断蓄积作用;生物半衰期

蓄积毒性作用低于中毒?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蓄积分类①物质蓄积②功能蓄积。物质蓄积:环境污染物不断进入机体内,其吸收量大于排出量,使其在体内的量逐渐积累增多。功能蓄积不断进入机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反复作用机体,引起机体一定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并逐渐累积加重,最后导致出现损害作用。评价: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是引起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的基础。生物半减期(T1/2):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5.突变及其类型;Ames试验的原理;细胞遗传学试验方法(微核试验);DNA损伤实验; 突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称为突变.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Ames试验:利用一种突变型微生物菌株与被检化学物质接触,如该化学物具有致突变型,则可使突变性微生物发生回复突变,重新成为野生型微生物。细胞遗传学试验;(1)染色体畸变试验(2)微核试验①动物体内细胞微核率检测试验②细胞培养微核试验人淋巴细胞、中国地鼠卵巢或肺成纤维细胞。③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DNA损伤试验:(1)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2)DNA修复合成试验(3)单细胞凝胶电泳

26.致畸作用及其特点: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特点:1胚胎与致畸物发生作用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敏感性,2毒性作用带小: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27.致癌作用及其特点:细胞癌变学说;癌变过程机理; 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包括有机、无机、天然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一次效应较大;从机理看,一般都和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或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过程机理:⑴引发阶段:是致癌物引起的变化成为永久性变化,是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此种引发过程需时较短,一般为不可逆过程。⑵促长阶段:促长是经过引发的癌细胞不断增值直至形成一个临床上可被检出肿块的过程,是癌的增值阶段,促进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一般为可逆过程。⑶浸润和转移阶段已形成的癌肿不断发展,逐渐侵害周围的正常组织,并扩散到较远的部位。28.微宇宙法及其试验方法种类:微宇宙法;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被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试验方法:自然微宇宙、人工微宇宙、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室外水生微宇宙、土壤核心微宇宙、模拟农田生态系统。29.生物监测及其特点、优点缺点: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论据。优点:①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②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③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④监测灵敏度高⑤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⑥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及维修等工作⑦可以在大面积及较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有布点进行检测。(易于大范围作业)缺点:①不能像理化检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速度较慢)②不能想仪器那样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生物监测通常只是反映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精度较低)30.指示植物、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常见大气污染指示植物举例、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

指示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的生物称为大气污染指示生物,它包括指示植物和指示动物两大类。指示植物应具备的条件:①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的反应症状明显,且干扰症状少;②生长期长,能不断萌发新叶;③栽培管理和繁殖容易;④尽可能具有一定的观赏或经济价值,以起到美化环境与监测环境质量的双重作用。常用大气污染指示植物:①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地衣、苔藓;②氟化物污染指示植物:郁金香、唐菖蒲、玉簪等;③臭氧污染指示植物:洋葱、萝卜;④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指示植物:矮牵牛、早熟禾、繁缕等;⑤乙烯污染指示植物:芝麻、番茄⑥氯气污染指示植物:大白菜、萝卜⑦二氧化氮污染指示植物:向日葵、番茄、秋海棠。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①现场比较评比法②栽培比较试验法③人工熏气法

31.主要大气污染对植物伤害症状特征、调查方法、注意: 特征:①二氧化硫: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无一点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但伤斑的形状、分布和色泽因植物种类和受害条件的不同会有一定变化。幼叶不易受害。②氟化氢:伤斑多半分布在叶尖和叶缘,在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暗红色界线,少数为脉间伤斑,幼叶受伤害。伤斑的分布于叶片的厚薄、叶脉的粗细和走向也有一定的关系,通常侧脉不明显或细弱的叶片受害斑多连成整块,位置也不固定。侧脉明显的叶片伤斑多分散在脉间;平行脉叶片的受害部位常在叶尖或叶片的隆起部位;叶质厚硬的叶片伤斑常分布在主脉两侧和隆起部位或叶缘;大而薄的叶片伤斑多分布在边缘,常练成大片。③氯气:大多为脉间点状块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模糊。重时全叶失绿漂白甚至脱落。④氨气:大多为脉间点状块伤疤,伤疤褐色或褐黑色,与正常组织界线明显,症状一般出现较早,稳定的快。⑤二氧化氮:大多为叶脉间不规则形伤斑,呈白色、黄褐色或棕色,有时出现全叶点状斑。⑥臭氧:大多为叶面散布细密点状斑,呈棕色或黄褐色,少数为脉间块斑。⑦过氧乙酰硝酸酯:叶片背面变为银白色、棕色、古铜色或玻璃状,不呈点、块状伤斑,有时在叶片的先端、中部或基部出现坏死带。⑧乙烯:叶片发生不正常的偏上生长(叶片下垂),或失绿黄化,并常常发生落叶、落花、落果肌结实不正常的现象。⑨酸雾(硫酸、盐酸、硝酸等)叶上出现细密、近圆形坏死斑。调查方法:⑴现场调查法⑵植物群落检测法⑶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⑷地衣、苔藓监测法⑸微核技术的应用⑹污染量指数法⑺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注意问题:⑴区分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与其他因素对植物的伤害⑵有害气体会使植物受害⑶冻害、病虫害、肥料不足、农药药害等也可使植物受害,并且有时它们所产生的危害症状十分相似,容易混淆。

32.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方法;污水生物系统及其对水体污染的评价:

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有七种方法。1.)一般描述对比法2.)指示生物法3.)污水生物系统4.)生物指数5.)种的多样性指数6.)生产力7.)残留量指数I及富集系数K

污水生态系统:由于受污染河流的自净过程而导致自上游至下游形成一系列在污染程度上逐渐减轻的连续带,每一代都生存有大体上能表示这一带特征的动物和植物。根据一条河流中一定区域内所发现区系的动物和植物区系来鉴别该区域内有机污染程度。河流按其污染程度划分为以下三带:多污带、中污带、寡污带

污水生物系统法对水体污染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①主要应用对象是被生活污水污染的水域,在重金属和其他工业污水引起的污染水域的应用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②注重单纯以某种生物评价水污染,一定程度上可靠性受影响,且没有定量关系;③需要较熟练的生物分类知识,对于非生物专业工作者很困难,同时工作量大,费时间。

33.用来评价水质的生物指数类型;种的多样性指数;生产力;

用来评价水质的生物指数类型:⑴Beck生物指数 ⑵硅藻生物指数 ⑶颤蚓类与全部底栖动物相比的生物指数 ⑷水生昆虫与寡毛类湿重的比值 ⑸特伦特生物指数 ⑹钱勒计分系统 ⑺污染评价均值 ⑻污染生物指数。多样性是生物群落中种类与个体的比值。生产力是反映一个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个指标。

34.生物标志的概念、类型、特异性、应具备的原则、在监测评价中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在任何生物学水平上用于测定污染物暴露和效应的指标,包括亚个体、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类型:生物标志物种类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⑴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差异很大 ⑵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生物在化学品危害的监测和危害中都有应用价值 ⑶乙酰胆碱酯酶特异性受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农药的抑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基本原则:⑴一般指示性 ⑵相对敏感性 ⑶生物特异性 ⑷化学特异性 ⑸反映的时间效应 ⑹固有的变化性 ⑺与高级生物学水平上的效应关系 ⑻野外应用价值灵敏性高、响应快、检测较为方便、特异性高

35.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概念、研究内容、研究原则.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作用物、环境和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患病人群与环境中某些因子有无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找出剂量-----反应关系,从而从复杂的综合因素中推导出病因的假设,确定病因。研究内容:⑴调查不同地区特异性疾病的人群分布(包括年龄、遗传特性、性别),地区分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时间动态(包括变化、季节变化、短期变化)⑵调查致病因子的环境分布 ⑶分析调查结果,评价影响,提出卫生标准⑷综合实验结果,提出和验证病因假说。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原则:⑴选择样本要有代表性 ⑵调查设计要有对比性

36噪声、城市噪声的来源、噪声污染的特点、环境噪声标 噪声: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既不需要的声音。城市环境噪声来源:⑴交通噪声 ⑵工业噪声⑶施工噪声⑷社会生活噪声环境噪声污染特点:⑴环境噪声是能量污染,发生源停止发声,污染及自行消失⑵环境噪声是感觉公害,要考虑受害者的审理和心理状态。⑶环境噪声具有局限性和分散性。环境噪声标准:环境噪声标准的制定是以保护人的听力、睡眠、休息、交谈、思考为依据,按照不同的地点和人的行为状态制定适宜的标准 37.大气气态污染物的类型、固体废物的类型

常见的五大类:1一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2以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4碳氧化合物5卤素化合物等。对于气态污染物又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固态废物的类型:1)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2)按其危害性状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3)按其形状可分为固体的(颗粒状、粉状、块状)和泥状的。固体废物分类:1)矿业固体废物:来自矿物开采和矿物选洗过程;2)工业固体废物:来自冶金、煤炭、店里、化工、交通、食品、轻工、石油等行业的生产和加工过程;3)城市垃圾:主要来自市镇居民的消费、市政建设和维护、商业活动;4)农业废弃物: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禽畜饲养过程:;5)放射性废物:主要来自核工业和核电的生产、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医疗和有关科学研究活动等。38.废水处理方法类型及其种类;基本要求

类型:物理法:1沉淀法(或重力分离法)2过滤法3离心分离法4浮选法(气浮法)5吸附法6萃取法7吹脱法8蒸发结晶法9反渗透法

化学法:1化学凝聚法2中和法3氧化还原法4离子交换法 生物处理方法的四个要求:1要求去除废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得到透明的处理水。2尽量去除N、P等营养盐类。3尽可能减少生产的污泥量4尽可能将有用的物质作为资源加以回收。39.大气污染物净化方法的类型及种类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的控制1重力沉降2旋风除尘3静电除尘4过滤式除尘

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和净化1气体吸收法2气体吸附法 生物处理法1生物吸收法2生物洗涤法3生物过滤法 50.生物修复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特点,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

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类型:1)土著微生物:自然训化2)外来微生物:竞争,存活,优势种。广谱、极端微生物3)基因工程菌(GEM)

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1)微生物营养盐2)电子受体3)共代谢基质4)污染现场和土壤的特性5)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40.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

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1)物理和化学方法:废矿石和尾矿;覆盖石头泥土高炉渣和煤灰渣;水泥原料(2)生物方法:植物修复 动物修复

城垃圾的处理和利用1填埋法2堆肥法3制取沼气4焚烧 41.废水污染的指标种类:

1)生物化学需氧量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2)化学需氧量它是度量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常用水质指标。3)总需氧量是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4)总有机碳的测定方法类似于TOD5)固体物质6)含氮化合物:废水中的氮主要以四种化学形态存在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7)pH值8)生物污染指标一般以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这两个指标来检测水体遭受生物污染的程度,特殊情况需进行病原体的检测。

42.BOD的含义、机理、BOD曲线、种类;COD含义及其与BOD的关系;TOD、TOC及其与BOD及COD的关系 BOD: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典型的BOD曲线分七个阶段:(1)微生物增殖的迟缓期(2)细菌的对数生长期(3)耗氧平缓期(4)原生动物耗氧峰(5)耗氧再次平缓阶段(6)硝化细菌耗氧峰(7)微生物都在继续减少化学需氧量(COD):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关系:COD一般表示沸水中有机污染物重量的98% BOD反映的是微生物能够降解的那部分有机物的数量。COD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耗氧量,写作CODNB。BODu=1/3CODB的原因(1)微生物通过导化作用氧化分解1/3的有机物(2)2/3营养基质通过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同化)转化为细胞物质BODu=1/3CODB+2/3CODB0.8=0.87CODB

BOD5=2/3BODu=2/3×0.87CODB=0,58CODB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无能全部被生物降解,也即假定COD=CODB

BOD5/COD的MAX为0。58。COD=a×BOD5+b总需氧量TOC是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TOC、BOD、COD之间的关系是BOD5/TOC=1,38CODCr/TOC=3.13~3.45各项有机污染物指标之间的关系,TOC>CODCr>BOD5。

43.水中固体污染物的种类及含义:(1)总固体(TS)指单位体积的水样在103℃~105℃蒸发干后的残留物质总量;(2)悬浮固体(SS)与溶解性固体(DS)被滤器截留的固体称为悬浮固体SS通过滤器进入滤液中的固体成为溶解性固体DSTS=SS+DS(3)挥发性固体(VS)与非挥发性固体(FS)把水样中的固体物,经550℃灼烧1h,固体中的有机物即被气化挥发,此即为挥发性固体VS;残剩的固体为非挥发性固体FS,它主要是有砂、石、无机盐等组成的灰分。水质的生物学指标: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这两个指标。

44.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2)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3)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微生物能合成各种降解酶,没具有专一性,又有诱导性4)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5)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6)微生物降解有毒物质的方式:矿化作用和共代谢作用 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与转化的途径:自然界中化学物质的降解:1)光降解2)化学降解3)生物降解(1、氧化作用

2、还原作用

3、脱羧作用

4、脱氨基作用

5、水解作用

6、酯化作用

7、脱水作用

8、缩合作用

9、氨化反应

10、乙酰化作用

影响微生物对物质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1)微生物的代谢活性2)微生物的的适应性3)化合物结构4)环境因素 45.生物可降解性: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使污染物的化学和物理学性能改变能达到的程 六种评价方法:1)测量生物氧化率2)测呼吸线3)测定相对耗氧速度曲线4)测定BOD5与CODCr之比5)测COD30培养法

如何利用呼吸线及相对耗氧速度曲线来评价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

1)生化呼吸级位于内呼吸线上,说明该有机物或废水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两条呼吸线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有机物或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越好。反之亦然。2)生化呼吸线与内呼吸线基本重合,表明该有机物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氧化分解,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抑制作用。3)生化呼吸线位于内呼吸线下,说明该有机物对微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生化呼吸线越接近横坐标,则抑制作用越大。相对耗氧速率曲线来评价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a表明底物无毒,但不能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所利用。b.底物无毒无害,可被活性污泥微生物降解,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耗氧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c.表明底物有毒,但在低浓度时可被生物降解,并随底物浓度的增加相对耗氧速率可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相对耗氧速率逐渐降低,说明生物降解逐渐受到抑制。当相对耗氧速率降到100时,表明已达到活性污泥微生物忍受的临界浓度,这时,对外源底物的生物降解已完全被抑制。d.表明底物有毒,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47天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物理作用:河流自身的稀释作用和有机颗粒的下沉等。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等。生物作用:即生物有机体对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同化和异化作用。

48.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

按所利用的微生物种类:根据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可把微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兼性处理。2)按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存在的状态,可把微生物处理法分为悬浮生长系统和固定膜系统。3)按反应器的形式分类:分为完全混合式生化反应器、间歇式反应器、完全推流式反应器、固定填充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

49.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优缺点)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原理:主要利用生物(天然的或接种的),并通过工程措施为生物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

特点:优点:1)与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相比,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投资费用省 2)对环境影响小3)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4)适用于在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如位于建筑物或公路下受污染土壤 5)能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6)可在现场进行原位修复

缺点:1)不是所有污染物都可以使用,有些污染物不能使用2)有些污染物转化产物毒性和迁移性增强 3)地点特异性强 4)工程前期投入高 5)需增加生物检测项目 51植物修复:是更经济,更适于现场操作的去除环境污染物的技术。

优点:1)植物具有庞大的叶冠和根系,在水体或土壤中,与环境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在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植物修复逐渐成为生物修复中的一个研究热点。3)在土壤修复中利用适当的植物种类能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放射元素4)植物修复适用于大面积,低浓度的污染位点。植物对重金属的适应:在生物进化中,生长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的植物产生了适应重金属胁迫的能力,适应重金属胁迫的植物有三种情况:①不吸收或少吸收重金属 ②将吸收的重金属钝化在植物地下部分,使其不能向地上的部分转移 ③大量吸收重金属元素植物仍能正常生长。植物对环境中有机物的降解与去除的三种机理:1植物直接吸收有机污染物2植物释放分泌物和酶,刺激根区微生物的活化和生物转化作用 3植物增强根区的矿化作用。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对策: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 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篇2: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1、饮用水标准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污水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地表水的常见指标

有哪些?

2、第一类污染物有哪些?

3、含氮化合物有哪些存在形态?不同时期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别怎么检测?

4、含磷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有哪些?

5、BOD、COD和OC的测定原理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

6、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7、BOD、COD、DO、OC、PCB、PAH、VOC、SS、TSP、PM10、HPLC、GC、ICP-MS

这些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全称是什么?

8、水质监测的断面要如何设置?

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体划分哪几类?10、11、12、13、14、15、16、17、18、19、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如何采底质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成哪几类?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见指标有哪些? 土壤采样有哪些布点类型?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土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土壤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控制要点有哪些? 请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误差、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

环境监测的考试题型:不定项选择、填空、计算、简答、案例

环境评价

1、如何划分水环境评价等级?

2、如何进行不同评价等级的水质现状调查?

3、常用水质预测模型:稳态模型、一维模型、S-P模型

篇3: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一、热点

热点指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 能用来指导、分析和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容易与历史、地理学科组成跨学科综合题的考点。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 无论是全国卷, 还是地方卷, 都高度关注了以下一些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问题;结构调整问题;对外开放问题;质量、品种和效益问题;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国家主权问题;世界和平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社保问题;民生问题;宏观调控问题;环境能源问题;文化思想发展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与这些热点现实问题有紧密联系的考点包括:农业的地位、经营体制、入世挑战、粮食问题、发展途径、比较优势、结构调整、农业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农民增收;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全球化;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我国政府的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复习策略:理论知识只有联系现实的热点问题, 才能深化理解和认识;考试和解题能力也只有在应用于解决现实热点的问题过程中才能提高。因此, 我们要依据本年度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确定考点中的热点, 对未考热点要高度重视。对已考热点仍要重点复习, 但要改变思路, 更换考点、角度和题型。

二、重点

三类知识应理解为重点:一是在政治学科中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可再生的知识, 即必考考点;二是易于学科内综合的知识;三是与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的考点, 既是前面所叙的热点, 当然也是重点。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分析, 以下考点在高考命题中所占比重较大, 应重点复习。

经济常识:重点复习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核心考点, 包括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商品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货币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与手段;企业及其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我国税收的作用;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利率的调整;债券和商业保险;市场交易原则中的公平和诚实信用;消费的分类、结构、水平、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外汇、汇率和外汇储备、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作用和基本原则, 等等。

哲学常识:重点复习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其中, 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 强调世界的客观性, 内容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含义及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等。辩证法研究世界的状态, 强调世界存在的状态及发展规律, 内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的统一性;坚持两分法, 防止片面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趋势等。认识论研究怎样认识世界, 强调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 内容包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人生观、价值观研究各种关系, 强调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内容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以及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等等。

政治常识:重点复习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考点, 内容包括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人民政协的性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对外政策, 等等。

复习策略:一是立足学科内容, 夯实基础知识, 强化学科内综合;二是建构整合学科知识体系, 力求点透 (对每个重点考点的相关要素作透彻的分析、理解) 、线通 (对重点考点的线索全面准确把握, 要求脉络清晰) 、面全 (对重点考点所涉及的多方面内容及内在联系要全面把握, 防止遗漏) 。

三、冷点

冷点是指那些相对简单, 可命题的角度少, 或随时代发展, 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的知识, 为选考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 以下考点在命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可归为“冷点”。

经济常识:货币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扩大就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税收及其基本特征;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

哲学常识: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按客观规律办事;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实践的基本特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政治常识: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民族的基本特征;宗教的本质和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反对封建迷信;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新秩序。

复习策略:这类考点每年出题的可能性有, 但不大, 一般隔几年考一次, 且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般不会出大题。因此, 按考纲要求掌握基本知识点, 不必过多花时间分析。

四、冰点

即近几年高考从未考到的考点, 这些考点一般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不重要、零散或者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如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税收的性质;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崇高理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 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等等。

复习策略:复习时可按考纲要求, 略作认识和了解, 不强求记忆。总的来说, 我们要把有限的复习时间花在对热点、重点考点的掌握上, 不必纠缠于“冰点”。

篇4:高中教材重点实验复习

A. 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 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质量分数为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C. 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乙醇代替丙酮

D. 做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时,可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参考答案:C。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目的是要观察细胞分裂,而蒜叶细胞不分裂,故不能代替洋葱(根尖)。不能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因为30%的食盐溶液浓度太高,分离速度快,会使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色素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石油醚,故可以用酒精(乙醇)代替丙酮。猪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就无法提取DNA并鉴定,故不可以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

2. 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表1所示。

请回答:

(1) 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

A. 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 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 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 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 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操作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

(3) 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 经教师纠正后,丁同学在视野中找到了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图像,但丁同学所看到的细胞图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你认为他应如何正确移动装片?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戊同学经教师指点后,也找到了细胞分裂图像,他欲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应选用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 对“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

① 实验中使用的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5%

② 使用的酒精的体积分数为95%

③ 使用的龙胆紫染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

④ 解离液的两种液体的配制比例为1∶1

⑤ 解离的时间为10~15 min

⑥ 漂洗的时间为10 min

⑦ 染色的时间为3~5 min

(7) 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利用洋葱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常常因解离固定前不好确定取材时间,在所取材料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很少,影响实验效果。如果我们能了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周期,确定在一天中的什么时段其根尖分生区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期,在此时取材解离固定,实验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定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一天中什么时段分裂期细胞较多(设分裂期时长为半小时)。

① 写出你设计的实验简要步骤:每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B D A (2) 使用显微镜时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 (3) 观察部位不正确(该同学看到的是成熟区细胞或伸长区细胞) (4) 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5) B C (6) ①③④⑥⑦ (7) ① 30 min(若时长在1 h以上不给分)取材(或剪取洋葱根尖)一次;制做装片(若写出详细制作装片过程不算错);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区;列表记录最佳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或将各次数目列表记录) ② 根据所列表中资料,数目最多的时段,就是大多数细胞分裂期所处的时段

3.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有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乳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能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变化,从而鉴定生物组织或分泌物中这些化合物的存在。现欲鉴定牛奶中是否有乳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

(1) 该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至少要有牛奶、吸管、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仪器_______等。

(2) 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B. 斐林试剂的配制是将4~5滴的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即成

C. 双缩脲试剂是将3~4滴的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混合而成的

D. 双缩脲试剂含有两种试剂: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3)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牛奶中的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 2 mL牛奶稀释液先加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3~4滴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B. 2 mL牛奶稀释液先加3~4滴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再加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C. 2 mL牛奶稀释液同时加入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

D. 在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的混合液中加入2 mL牛奶稀释液

(4) 下列实验需要用显微镜的是()

A. 还原糖的鉴定

B. 蛋白质的鉴定

C. 脂肪的鉴定

D. 全都要

(5) 在本鉴定实验中必须加热的是()

A. 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

B.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脂肪

C. 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

D. 上述都需要

(6) 鉴定脱脂奶粉是否属于假冒伪劣产品,肯定不需要用到的化学试剂是()

A. 双缩脲试剂

B. 二苯胺试剂

C. 斐林试剂

D. 苏丹Ⅲ染液

(7) 某些单子叶植物中,如大蒜、韭菜等叶子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这些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不宜作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斐林试剂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双缩脲试剂 显微镜 (2) C (3) A (4) C (5) A (6) B (7) 这些叶子的颜色较深,对还原糖和斐林试剂的颜色反应起到了遮掩作用

4. 回答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下列问题。

分别在A、B、C 3个研钵中加2 g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表2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3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试回答:

(1) 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 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 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再画线

C.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液纸条上画线→进行纸层析

(5) 在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中,要使色素带清晰又整齐,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① 定性滤纸要干燥 ② 剪去滤纸条一端两角 ③ 滤液细线画细而直 ④ 重复画线 ⑤ 盖上培养皿盖

(6) 色素下行分离法也能将叶绿体中4种色素分离,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在圆形滤纸上倒入少量色素滤液,随后不间断地倒入层析液,在玻璃管的底部用抽气机不断地抽气。已知胡萝卜素遇Al2O3会呈红色,其余色素遇Al2O3不改变其原有的颜色,问:最先进入Al2O3的色素带呈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橙黄色B. 红色

C. 蓝绿色D. 黄绿色

(7) 把叶绿体色素滤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的明显变暗的区域是______________。

A. 黄光和蓝紫光区

B. 绿光和红光区

C. 红光和蓝紫光区

D. 黄光和绿光区

参考答案:(1) 黄绿色(或褐色) 叶绿素不是很稳定,容易被分解 (2) 几乎无色 色素不溶于水 (3) 深绿色 CaCO3可以保护色素不被破坏 (4) D (5) ①②③④ (6) A (7) C

5. 回答“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的下列问题:

(1) 在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其中需注意的一点是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该法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

A.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B. 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

C. 在调查研究期间标志不能消失

D. 不能导致动物的疾病、感染等

(2)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表3是不同调查面积(单位:cm×cm)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算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算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5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篇5: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1.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项目管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动态,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管理系统。2.建立体系的:

(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群防群治制

度,确保工程施工劳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适用于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和控制。

(3)施工管理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和国际劳工组织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4)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本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结合各项目的实际加以充实,确保工程

项目的施工安全。

(5)企业应加强对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指导、帮助项目经理部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体系。3.施工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避免或减少一般安全事故和轻伤事故,杜绝重大、特大安全事故

和伤亡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确保施工中劳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4.施工安全保证体系的构成:(1)组织保证体系(2)制度保证体系(3)技术保证体系

(4)投入保证体系(5)安全信息保证体系

5.:(1)(2)(3)(4)

6.施工安全技术保证由专项工程、专项技术、专项管理、专项治理四种类别构成,每个项目都包括安全可靠性技术、安全限控技术、安全保险与排险技术和安全保护技术

7.施工安全体系由、、和等四部分工作内容组成。

8.:(1)应设置以为的安全管理机构

(2)项目经理部设置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3)施工班组要设置不脱产的兼职安全员。

9.的施工项目,应编制或。(背)10.施工安全管理计划应在项目开工前编制,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11.对、、的项目,除制定外,还必须制定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施工措施

12.施工安全管理控制主要以施工活动中的人力、物力和环境为对象。13.在项目施工中,的,是整个安全工作的环节。14.施工安全管理目标实施的内容:

(1)六杜绝:杜绝因工受伤、死亡事故、杜绝坍塌伤害事故、杜绝物体打击事故、杜绝高处坠落事故、杜绝机械伤害事故、杜绝触电事故;

(2)三消灭:消灭违章指挥;消灭违章作业;消灭“惯性事故”

(3)二控制:控制年负伤率(负轻伤频率控制在6‰)、控制年安全事故率;(4)一创建:创建安全文明示范工地

15.实施策划的:(1)(2)(3)

(4)可操作性和针对性(5)动态控制(6)持续改进(7)实效的最优化

16.施工的():(1)(2)(3)17.:(1)控制和杜绝因公负伤、死亡事故的发生(负伤率在、死亡率为零)

(2)一般事故频率控制目标(通常在6‰以内)(3)无重大设备、火灾和中毒事故(4)无环境污染和严重扰民事件

18.:(1)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一般隐患整改率达到的目标()

(2)扬尘、噪声、职业危害作业点合格率(应为100%)(3)保证施工现场达到当地省(市)级文明安全工地。

19.:

(1)实现全员教育,要求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操作人员三级安全教育率100%(2)按期开展安全检查活动,隐患整改达到“五定”要求,即: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

(3)把好“七关”要求,即:教育关、措施关、交底关、防护关、文明关、验收关、检查关(4)认真开展重大安全活动和施工项目的日常安全活动(5)安全生产合格达标合格率100%,优良率80%以上。

20.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的基本要求:(1)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2)所有新工人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施工人员进场作

业前进行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的安全教育。

21.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在施工前必须编制好,并且经过审批后正式下达施工单位指导施工。设计和施工发生变更时,安全技术措施必须及时变更或作补充。

2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时,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同时,必须考虑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2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可按和编写。2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管理(背):

(1)一般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在施工前必须编制完成,并由项目经理部的技术部门负责人审核,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审批,报公司项目管理部、安全监督部门备案。

(2)对于重要工程或较大专业工程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由项目总工程师审核,公司项目管理部、安全监督部复核,由公司技术部或公司总工程师委托技术人员审批,并在公司项目管理部、安全监督部备案

(3)大型、特大型工程安全技术措施,由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组织编制,报公司技术部、项目管理部、安全监督部审核,由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并在上述公司的三个部门备案。(4)分包单位编制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在完成报批手续后报项目经理部的技术部门备案 25.施工安全技术交底是在建设工程施工前,项目部的技术人员向施工班组和作业人员进行有关工程安全施工的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安全技术交底是操作者的法令性文件。26.施工技术:

(1)大规模群体性工程,总承包不是一个单位时,由建设单位向各单项工程的施工总承包单

位作建设安全要求及重大安全技术措施交底。

(2)大型或特大型工程项目,由总承包公司的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向项目经理部和分包商

进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

(3)一般工程项目,由项目经理部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经理向有关施工人员和分包商技术负责

人进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

27.“”:、、、;

28.五临边:(1)未安栏杆的阳台周边(2)无外架防护的屋面周边(3)框架工程的楼层周边

(4)卸料平台的外侧边(5)上下跑道、斜道的两侧边。

29.施工现场设置,高度,大门上应有企业标识 30.围挡的高度:市区主要路段不宜低于2.5m,一般路段不低于1.8m

31.:、、、、制度牌及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32.安全“五标志”:(1)指令标志(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带)

(2)禁止标志(禁止通行、严禁抛物)(3)警告标志(当心落物、小心坠落)(4)电力安全标志(禁止合闸、当心有电)

(5)提示标志(安全通道、火警、盗警、急救中心电话)

33.施工安全检查的内容:查思想、查制度、查安全教育培训、查措施、查隐患、查安全防护、查劳保用品使用、查机械设备、查操作行为、查整改、查伤亡事故处理

34.施工:、、、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前后安全检查

35.项目经理部的各班组日常要开展,做好日常和工作。

36.对工程安全管理的:可以、;可以运用,也可以运用法律、经济手段监督

37.施工安全的:

(1)国务院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各有关单位生产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3)建设工程各有关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4)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生产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 38.施工安全:

(1)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施工综合管理、全面负责

(2)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3)国务院铁路、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职责分工,分别对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则分别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和专业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

5020 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1.建设工程与环境管理的:(1)项目固定,施工流动性大(2)项目体型庞大(3)项目的单件性(4)项目生产周期长

(5)项目的生产涉及的内部专业多、外界单位广、综合性强(6)项目的生产手工作业和湿作业多(7)施工作业人员文化素质低

2.施工企业制定建设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1)控制和杜绝因公负伤、伤亡事故的发生(2)一般事故频率控制目标(6‰)

(3)无重大设备、火灾、中毒事故及扰民事件(4)环境污染物控制目标(5)能源资源节约目标(6)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7)扬尘、噪声、职业危害作业点合格率(100%)(8)施工现场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目标

3.职业是继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4.的():

(1)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2)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

(3)能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4)可以促进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5)实施职业健康安全会对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6)有助于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

(7)可以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还可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

5.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由“————”构成。6.存在于以为的的,成为。

7.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总体。8.系列标准的:(1)(2)发展的需要(3)是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9.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原则:

(1)本标准的实施强调自愿性原则,并不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2)环境管理体系不必成为独立的管理系统,而应纳入组织整个管理体系中(3)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关键是坚持持续改进和环境污染预防

10.的结构系统采用的是、管理运行模式。11.伤害程度分类:

(1)轻伤,损失1~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2)重伤,损失大于等于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工日(3)死亡,损失工作日超过6000工日

12.生产安全事故“”:(1)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

(2)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3)事故责任者未处理不放过(4)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13.事故处理:(1)事故现场处理(2)事故登记(3)事故分析记录(4)要坚持安全事故月报制度,若当月无事故也要报空表

14.的:(1)(2)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15.建设工程():

(1)妥善处理泥浆水、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

(2)不得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焚烧油毡、油漆及其他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3)使用密封式的圆筒或采取其他措施处理高空废弃物(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5)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

(6)对产生噪声、振动的施工机械,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轻噪声扰民。

16.搅拌机前台、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处应设置沉淀池,废水未经沉淀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二次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排水管网或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17.施工噪声的类型:(1)机械性噪声(2)空气动力性噪声(3)电磁性噪声(4)爆炸性噪声 18.施工的:

(1)施工现场的搅拌机、固定式混凝土输送泵等强噪声解析设备应搭设封闭式机械棚(2)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机械

(3)在居民密集区施工,晚间作业不超过22时,早餐作业不早于6时。19.施工现场外围设置的围挡不得低于,以避免或减少污染物向外扩散 20.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三种:拆建废物、化学废物、生活固体废物 21.固体废物的方法:(1)(2)(3)22.固体废物的处理:(1)物理处理(2)化学处理(3)生物处理

篇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2、人类环境的概念

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的范围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

4、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人伊.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它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生态学的范围已超出了生物学,扩大到其他领域。生态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机理。

5、生物放大的定义

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6、生态系统的的定义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周而复始地循环,被反复利用的现象。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1)综合性。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环境保护的范围、对象、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所采取的法律措施也具有综合性。

(2)技术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采取了大量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要求等包括在法律体系之中,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3)社会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最明显的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的一面。

(4)共同性。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的环境法有较多的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有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对象)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阶段的特点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是公害发生期,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为:

(1)西方国家早期的环境立法,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环境污染,即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范围比较狭窄。

(2)立法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治理技术,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

2、1893年的美国与英国的“太平洋海豹案”第一次确认,国家无权对其管辖权以外的自然资源主张管辖权,要求对国家管辖权以外的自然资源给予适当保护和保存。

3、1935年,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特雷尔冶炼厂烟雾争端是第一个跨界污染引起环境责任的案例,第一次确立了一国对损害他国环境的行为承担国际责任的原则。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阶段的特点

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害发展和泛滥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1)许多国家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步伐,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的部门法。

(2)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使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完备阶段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如下特点:

(1)为了提高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地位,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有的国家把环境保护规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2)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3)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转变,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4)把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止扩大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

(5)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6)环境立法的完备化和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使环境法从传统法律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6、西周颁布的《伐崇令》是中国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

7、秦朝的《秦律.田律》对水道、森林、野生动物等的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定。

8、唐朝的《唐律》中设有“杂律”一章,更详细、更具体的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做了规定。

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1、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2、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大体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环境管理行政法等。

3、环境标准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两级,另外还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主要适用于尚未制定国家环境标准,但又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规范领域。

我国的环境标准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及环境基础标准。其中在我国环境标准中数量最多的是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样品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

(1)关于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矿藏等自然资源,一方面规定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受法律的保护,同时也规定了使用单位或个人有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义务。

(2)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动、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邻方造成妨碍或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3)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方面,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由于污染环境而危害公民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应该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4)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5)《民法通则》对侵害公民身体造成损害,进行赔偿的范围做了规定。

(6)《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民事权利的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最长为20年。

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1、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修订或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2、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1)“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2)“相生相克”律。即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3)“能流物复”律。即在生态系统中能力在不断的流动,物质在不停的循环。

(4)“负载定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能力上限。

(5)“协调稳定”律。即只有在结构和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

(6)“时空有宜”律。即每一个地方都有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这一概念最初是又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先提出的。在报告中,可储蓄发展是只“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解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2)要实现发展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限制某些行为,不至于因为当代人类的发展而危害满足后代人类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3)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6、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的含义

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应当将环境效益的损益分析方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即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修订或决定)法律以及确立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决策。

7、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2)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除了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细则或者实施条例外,还有《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理》等国务院行政法规;

(3)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较大的市及其常委会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

(4)国务院各部门可以制定规章,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第六章

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1、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同步发展的方针。

2、环境管理的概念

环境管理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环境影响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3、环境管理的原则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管理除了遵循国家管理的一般性原则外,还要根据环境管理的特点,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主要包括:

(1)综合性原则,在管理措施和手段中,需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具有高度综合性。

(2)区域性原则,我国复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管理水平差别很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3)预测性原则,必须掌握环境状况和环境变化趋势,进行经常性的科学预测。

(4)规划和协调原则,指定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行有效的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式。环境管理不是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能够单独完成的工作,需要进行各部门的协调和监督。

第七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1)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3)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

(4)公众参与原则。

2、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实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3、如何贯彻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1)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制定环境保护规划。

(3)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

4、为什么说在处理环境问题上,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

(1)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

(2)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从经济上来说是最不合算的,往往要耗费巨额资金。

(3)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又有一种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人类对损害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结果,难以及时发现和认识,但到后果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无法救治。

5、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环境法律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也称为环境保护民主原则。

第八章

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1、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三同时”制度;

(4)许可证制度;(5)征收排污费制度;(6)经济刺激制度;

(7)其他重要环境保护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002年我国专门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3、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它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

(3)从法理上说,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是民事侵权法律原则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里的运用。

4、不征收排污费的三种情况

(1)向城市污水集中吃力设施排放污水,按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的;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排放的水,不征收污水排污费。

(2)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废气排污费和噪声超标排污费。

(3)对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设施或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不征收固体废物排污费。

5、经济刺激的几种形式

(1)财政援助;(2)低息贷款;(3)税收;(4)征收排污费。

6、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2006年2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公众参与环境评价实行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对依法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编制公众参与的篇章。这就是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

7、其他重要环境保护制度

(1)物质循环与清洁生产制度;(2)限期治理制度;

(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8、物质循环与清洁生产制度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看,当某些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且超过环境容量的最大负荷时,就会发生环境污染。对已经产生的污染,实行末端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应当在物质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均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进入环境,使得物质从开发利用到废弃回收各个环节循环再生,这样就能够减轻物质进入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清洁生产制度,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由于物质循环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循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因此,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也将物质循环与清洁生产制度统称为循环经济制度。

第九章

自然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1、自然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1)自然资源权属制度;(2)自然资源规划制度;(3)自然资源调查和档案制度;(4)自然资源许可制度;(5)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2、自然资源权属制度的概念的内容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一是自然资源使用权。

3、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有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4、按自然资源的主体,自然资源所有权可分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在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客体是无限的,国家可以取得并成为任何自然资源的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的客体是有限的,矿产资源、水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城市土地资源都不能成为集体所有权的客体;我国基本上没有完整意义的自然资源个人所有权,只存在某自然资源个别部分的个人所有权,其取得方式主要是开发利用和继承。

5、自然资源费的分类

(1)开发使用费,即单位或个人直接开发、占用、利用、使用自然资源时所交纳的费用。

(2)补偿费,是为弥、修复、更新自然资源的减少、流失或破坏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取的费用。

(3)保护管理费,是为解决培育、维护、管理自然资源的费用支出而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取一定的费用。

(4)惩罚性收费,是行政机关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者不按照规定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而让其缴纳的带有制裁性质的费用。

6、渔业、狩猎权等是不能转让的,在一定范围内,矿权、林权可转让,经济林、用材林的使用权可因破产、抵债而变更。土地使用权可因合同内容变更而变更。

7、有偿使用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这一制度的建立,具有多方面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

(2)有利于为开发新的资源筹集资金,并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3)有利于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

环境标准

1、环境标准的概念和性质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其性质主要表现为:

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的制定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2、ISO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纷纷以环境法律和标准为由拒绝或抵制不符合本国环境法律要求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为此国家社会出现了以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为中心的新一轮市场竞争。在这个背景下,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87年制定并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1992年又组织制定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ISO9000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设立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既不因为环境管制而影响资源贸易,又不至于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环境成本。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适用的对象,是所有与环境利用行为相关的主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法人团体、社会组织等。

3、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1)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3)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是合法证据的根据。

第十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国家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行政义务或法律禁止事项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为构成行政责任必备的条件有:

(1)行为的违法性;(2)行为人的过错;(3)行为的危害后果;

(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民事责任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或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其构成要件有:

(1)无过错责任原则;(2)行为的违法性;(3)损害结果;(4)因果关系。

3、免责条件,是指因环境污染造成他人财产和人身损害时,因有法律规定的免除责任的条件而不承担民事责任。

4、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5、追究民事责任的程序——行政处理、司法解决两种。

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念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已知或者未知的某些物质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生态改变、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以及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环境的有效利用或破坏环境的现象。

2、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体系

(1)海洋污染防治法;(2)大气污染防治法;(3)水污染防治法;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反射性以及其他危险物质污染防治法。

第十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法

1、针对大气污染物及其产生设施实行的控制

(1)推行清洁生产,对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2)推广实行清洁能源技术或措施,改善燃料质量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措施;

(3)加强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实行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定制度;

(4)实行逐步减少生产和使用含铅汽油的措施。

2、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为保障《大气污染防治法》各项制度措施的具体施行,该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专门对违法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其中,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规定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除以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

第十四章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

1、海洋环境的监管体制的主要内容

(1)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

(2)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检测、监视,开展科学研究,并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负责船舶排污的监督和调查处理,以及港区水域的监视,并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

(4)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渔港船舶排污的监督和渔业港区水域的监视工作。

(5)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用船舶排污的监督和军港水域的监视工作。

2、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主要从两个方面作了规定,即特殊海洋区域保护和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特殊海洋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包括国务院和沿海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立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或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

第十五章

水污染防治法

1、设立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

(1)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

(2)禁止向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排放污水;

(3)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拆除或者限期治理。

第十六章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声环境质量标准

0类标准:昼间50dB,夜间40

dB。使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标准:昼间55dB,夜间45

dB。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2类标准:昼间60dB,夜间50

dB。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昼间65dB,夜间55

dB。适用于工业区;

4类标准:昼间70dB,夜间55

dB。使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制度

(1)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并缴纳排污费;

(2)对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的区域内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3)对于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实需要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公安机关还应当就此向社会公告;

(4)在对环境噪声进行检测方面,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噪声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3、对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措施

(1)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的,可以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2)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搬迁、关闭;

(3)对违法未经当地公安机关批准,进行产生偶发性强烈噪声活动,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4)对建筑施工单位违法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的集中区域内,夜间进行禁止进行的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的,由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等。

第十七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1)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化”原则)

(2)对固体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

(3)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管理。

2、《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其他禁止性规定

(1)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确有必要的,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2)在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3、关于防止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特别规定

(1)实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制;(2)实行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制;

(3)实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4)关于危险废物的处置规定;

(5)有关危险废物发生污染事故时的强制应急措施和处理规定。

第十八章

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其他危险物质管理的规定

1、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

放射性污染防治立法所要控制的对象,就是人工放射性辐射源及其物质以及从事放射性活动的人为活动。

200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实行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

第十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1、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可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表现为:

(1)自然资源具有可使用性;(2)自然资源具有相对性;

(3)自然资源具有整体性;(4)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

(5)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

第二十章

土地资源保护法

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即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

2、保护耕地的主要措施

(1)实行耕地占有补偿制度;(2)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3)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4)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5)鼓励合理开发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6)鼓励土地整理,防止土地破坏和污染,提高耕地质量。

3、土地复垦的责任原则是“谁破坏,谁复垦。”

4、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土地复垦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

生产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土地复垦费用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列支;

经复垦后直接用于基本建设的,土地复垦费用从该项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

第二十一章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1、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1)水资源国家所有原则;(2)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

(3)节约用水原则。

2、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关规定

(1)对水资源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2)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

(3)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遵循相关原则;

(4)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5)水运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6)水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3、水土流失区域的主要治理措施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2)鼓励和支持农民治理;(3)明确治理责任。

4、水资源保护的主要管理制度]

(1)水资源规划制度;(2)水资源中长期规划制度;

(3)用水总量控制制度;(4)水功能区划制度;

(5)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6)取水许可制度;

(7)征收水资源费的制度;(8)用水收费制度。

第二十二章

森林资源保护法

1、关于林权的规定

(1)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

(2)部分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此使用权包括:①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②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使用权;③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④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权。

2、退耕还林制度

退耕还林后的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0年。

退耕还林的对象是(1)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2)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3)宜林荒山荒地;(4)生态地位重要区域内的耕地。

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原则。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3)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

(4)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5)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

第二十三章

草原资源保护法

1、关于草原纠纷的处理

由当事人本着互谅互让、有利团结的精神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或县级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章

渔业资源保护法

1、我国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是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

2、关于渔业养殖和捕捞作业的规定

(1)实行渔业养殖使用证制度;(2)鼓励和扶持外海和远洋捕捞;

(3)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4)限定捕捞场所、时间、方法和工具。

第二十五章

矿产资源保护法

1、国家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的开采。

2、法律关于集体和个体采矿的规定

国家对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集体矿山企业开采国家指定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资源和只能用做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矿产。矿产储量规模适宜由矿山企业开采的矿产资源、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国家规定禁止个人开采的其他矿产资源,个人不得开采。

第二十六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为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必须从野外获取种源的,应当向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依照《野生植物保护法》的规定,未定名或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禁止出口。

第二十七章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自然保护区氛围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自然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性活动;自然缓冲区外围为实验区。

第二十八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1、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的关系

(1)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国内法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法基本问题。

(2)我国宪法对国际法在国内法律体系中的效力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在一些全国性的立法中有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这一规定包含三层含义:①国际条约可以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立法机关将其转化为国内法;②国际条约具有优先于我国国内法的效力;③对于国际条约中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仍适用国内法的规定。

(3)由于我国宪法没有明确的规定,还不能说这是完全确立的规则,只能说这是在作出上述规定的立法范围内适用的原则。

2、国际条约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其次包括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辅助性渊源和“软法”。

3、1913年在伯尔尼签订的《关于建立保护自然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文件》。

1972年6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通称《斯德哥尔摩宣言》),第一次概括了国际环境法的原则和规则。

1982年内罗毕召开的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

1992年的里约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

了解三个宣言的内容及作用。

第二十九章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1、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2)人类共同利益原则;

(3)国际环境合作原则;(4)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

(5)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的原则。

(6)各国环境主权和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的责任原则。

2、国际环境法实施的手段与方法

(1)命令——控制措施。指那些由政府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制定,并且以公权力作为后盾监督和强制措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则、标准。包括:①环境标准;②环境影响评价;③风险评估;④许可证;⑤限制或者禁止性措施;⑥环境管理方面的措施。

(2)经济刺激制度。指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来引导或抑制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市场行为,以期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国际条约中规定、使用比较多的是保险、弹性许可证和联合履约、标志。

(3)综合污染防治措施。指以消除或至少减少任何可能造成污染的物质为目的的预防性措施,尤其是根据物质、产品的周期,从其生产、生产到最终消灭进行全过程管制,有时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管制。

第三十章

国际环境与资源的法律保护

1、环境与资源的国家法律保护条约的种类

(1)大气与外层空间的环境保护;(2)海洋环境保护;

(3)淡水资源保护;(4)废弃物与有毒有害物质和行为的国际管制;

(5)生物多样性保护;(6)两级和世界遗产保护。

2、淡水资源的保护国际条约、协定主要有:1966年的《国际河流利用规则》(《赫尔辛基规则》)、1992年的《21世纪议程》、1997年《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

《国际河流利用规则》是淡水资源保护方面最早、最经常被引用的国际文件,第一次全面对当时已有的保护世界淡水资源的相关国际法规则作出编纂,同时对国际河流的利用提出指导性原则。

《21世纪议程》对淡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提出了一系列的综合性方案。

欧洲国家签订的《保护和利用跨界水道和国际湖泊的公约》适用于所有缔约国与非缔约国的境内的跨界河流和湖泊。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是这一领域最中要的多边条约,宗旨是实现国际水道的利用、开发、养护、管理和保护,为了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促进国际水道的最佳和可持续的利用。

3、《巴塞尔公约》的内容及特色

(1)公约要求出口国必须得到废物过境国事先的、知情的和书面的许可之后,才可以出口废物。

(2)公约要求对越境废物的移动采取符合环境保护的合理方式进行管理。

上一篇:×矿思想政治工作情况通报下一篇:收 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