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作文课

2024-05-05

有趣作文课(共20篇)

篇1:有趣作文课

我从很小就和汉字打交道了。在两三岁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爸爸都会让我背两三首古诗,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对纸上排列整齐的汉字有了兴趣。

汉字是严肃的,她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余秋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到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探访中,一个泰国学者问:“你们是什么中国人,写的是什么中国字。”余秋雨却严肃地说:“我们全部都是中国人,写的都是汉字。”是啊,汉字就像山岳一样伟大,无论是万山之尊的泰山,还是号称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都没有汉字这样沉稳、雄壮。汉字里包含着中国人的汉字情结,这情结中又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情。

有时候,我也觉得汉字很有趣。写字的时候,只要漏了一笔或多了一笔她很可能就成为另外一个字,或许根本就不是字了。记得有一段时间我整天,看看哪个字和哪个字长得差不多,像是孪生兄弟。或者一个字有很多读音,很多意思。找得我经常忘了吃饭,忘了喝水。

篇2:有趣作文课

我们先把盐倒在纸上,堆成了一座小雪山,然后再拿出胡椒粉撒在“小雪山”上。瞬间,雪山像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帐。接着,我又迫不及待的用勺子迅速搅了几下,把盐巴和胡椒完美地混合在一起。

于是问题来了,怎么才能把他们分开。我也想过用手一粒一粒地分,可是工程实再太浩大,我立马打消了这个念头。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用手沾了一点尝尝,嘿,盐化了,嘴里就留下了胡椒,虽然分离成功,但盐消失了,更何况我不能把这“小山丘”尝个遍。哎!还是老样子,盐巴和胡椒就像不离不弃的老朋友。

死缠烂打不行,那就改用科学方法吧。老师给我们播放了魔术大师刘谦的一生只演一次的盐巴和胡椒的魔术。看完后我兴奋地问老师,:“陈老师,这是怎么分开的呀?”

“呵呵,不知道吧,其实是靠静电来分离的呀!”老师微笑着说。

“嗯,明白了。”我蹦蹦跳跳回去继续做实验。

我从笔袋中拿出一把塑料直尺,在自己的衣服上来回摩擦了五六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小山丘”上面,奇迹出现了,那些可爱的小胡椒粒正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上飞,牢牢地吸在了直尺上,由于盐的颗粒稍大些,它们正稳稳地躺着呢!我把胡椒安全转移到旁边,就这样:摩擦、吸、转移,反复几十次,慢慢的分离开了盐巴和胡椒。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虽然有一些“小杂质”混在里面,但实验还是顺利完成了。

篇3:让语文课生动有趣

一、更新理念, 转变角色

教育是一台戏, 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 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创新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角色, 树立新的学习、教学观念。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 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 师生、生生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应由课堂的主宰者, 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转变。

二、丰富语文课堂内容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黄河颂》时, 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出黄河气吞山河、奔腾不息、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的壮观情境, 并配上雄壮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 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壮美的境界, 使学生对母亲河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笔者以雄壮的音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 设计各种练习, 品味美的意蕴。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黄河气势之美时, 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讨论, 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2. 挖掘素材, 激发情感。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愫, 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 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 不仅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充满情趣。例如,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喂———出来》一文中正视环境污染问题, 树立环保意识;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的母亲》中体会伟大的母爱;从《亲爱的爸爸》中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大自然的语言》中感受丰富的自然信息;从《乡愁》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产生兴趣, 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语文学习的快乐。

3. 引入生活, 趣味盎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也才能趣味盎然。生活犹如潮水, 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 刷新着我们的知识。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 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 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 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 让学生父母给孩子写信, 课堂上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 走进母亲的内心, 体会“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真意。

三、激励质疑, 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 是激发学生趣味性的动力。激发语文课堂趣味性,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 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 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 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教师应抱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 并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样,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学习就落到了实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问并得到教师肯定, 势必激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篇4:有趣的作文课

老师对我们说:“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猜’,每组选出三位选手,一个人举词语卡片,一个人用语言或者动作提示,一个人猜出卡片上的词语。游戏时间是一分钟,一分钟之内猜出最多的组获胜。”

听清了游戏规则,我胸有成竹:“嗨,这还不简单!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第一组是秦若涵举卡片,李世豪提示,李宇森猜。看到他们组的成员搭配,我心里想:“秦若涵那么矮,李世豪肯定看不见,他们组只能是”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了。果然不出我所料,由于配合不默契,他们组只猜对了5个。

该我们第二组上场了,我们组的比赛选手有李子晴、孟江晗和我。我们信心满满地走到台前,做好了准备。只听老师说:“开始!”孟江晗马上举起卡片,我提示:“十五个吊桶打水——”李子晴马上说:“七上八下”。“对!”我接着说:“吃火锅的时候,我们涮什么?”“羊肉!”李子晴反应迅速,回答干脆。“对!”孟江晗又出示了一张卡片——“捉迷藏”,这可怎么做呢?好在我头脑还算快,想了想,镇静地说:“小时候我们经常玩的游戏,三个字。”李子晴眼睛一转:“过家家。”“不对。”“木头人?”“不对!”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在想:“用什么字可以代替 ‘藏’呢?对了,‘躲’!”我大声说:“我们要躲起来,让人找不到……”“捉迷藏”李子晴脱口而出。“对!”我如释重负。就这样,我们配合默契,共猜对9个。

第三组也不错,猜对了8个,第四组本应该也是8个,但有一个被“好心”的观众帮着抢答了,扣掉了一个。

比赛结果是我们组胜出,有个调皮的男生不服气,说我们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我对他说:“你是羡慕加嫉妒吧!”

这次的作文课真有趣,希望下次的作文课也能像这样开心地做游戏!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记述了“你说我猜”这场游戏的全部过程。文章有详有略,详写了自己组的选手做游戏的场面,略写了其他三组的比赛情况,做到了详略得当,既表达清楚,又不重复啰嗦。在描写“我们”组的比赛过程时,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描写很到位,烘托出游戏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气氛。

歇后语运用恰当,“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这些歇后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活泼、生动有趣,读者更喜欢读,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亮点。

不足之处:游戏规则和分组情况交代的不是很清楚。

篇5:有趣作文课

我最讨厌的一天就是周五,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最后一节枯燥的班队课咯,真是烦死了。

又是一个讨人厌的周五,最后一节课的上课铃响了,袁老师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走进教室,开始了那“度秒如年”的班队课。

终于到了快下课的时候了,我都快要睡着了,突然,袁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吧!”听到这里我立刻清醒了,惊奇又激动地想:袁老师真的会变魔术吗?不过一定很有意思!

“大家看好了,这是两本普通的语文书。”袁老师说着拿出两本普通的语文书,并让两位同学上来检查这两本书有没有什么异样。接着只见袁老师对着自己的双手吹了口“仙气”,嘴里念着一些奇怪的“咒语”,同学们也目不转睛地盯着袁老师,袁老师两只手各抓两本书可翻开的一边,然后让两本书的逐页交叉叠放在一起,就像洗扑克牌一样。

这时候大家激动极了,坐在最后排的大个子张诚乐跑到最前面来了;谢怡聪悠眼镜看得不清楚还拿出了“望远镜”;连文静的`小雨也站起身子来,拼命往前看。

过了一会儿,两本书就“合体”成了一本书,袁老师神秘兮兮地说:“现在这两本书谁也拔不开了!”大家听了,议论纷纷,都表示怀疑。老师想请了几个同学上来试试看,这时大力士张诚乐雄赳赳气昂昂地跑上了讲台,还在嘴里念叨着:“这简直是小菜一碟!看我不把这两本书拔得落花流水!”说完,张诚乐立刻开始了人书大战,大家本以为张诚乐会很轻松地把这两本书拔开,可是,过了好一会儿,那两本书专门跟我们作对似的,好像粘上了520胶水一样纹丝不动,而张诚乐呢,只见他头上青筋暴起,连肌肉都爆出来了,却还是没有把这两本书拉开,而结果可想而知,同学们各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两本书,却把自己累得满头大汗,都以失败告终。

同学们见了哥哥张大了嘴巴,大的都可以吞下一个大鸭蛋了。大家异口同声地问道:“袁老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袁老师得意地回答:“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们为什么吧!这其实是摩擦力产生的作用!”大家听了纷纷感叹:“这真是太神奇了!”

篇6:有趣的作文课

“现在我把游戏规则讲给你们听。”老师说,“我们让一个同学背对黑板,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语,让另外一个同学面向黑板用三句话来描述这个词,背对黑板的同学猜出这个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这时一个同学说:“是必须三句话吗?”“没错,多一句少一句都不行!”老师肯定地说。

游戏终于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猜词的是李子龙同学。老师在黑板上刚写完这个词,同学们就开怀大笑起来。我心想:这个词这么搞笑,看他能不能猜出来!李子龙看着大家的表情也非常纳闷,他左看看,右看看,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郝得甲同学有幸被叫起来进行描述。他由于太兴奋不假思索地说:“在西游记里,有一个人,抱老婆。”他的话音刚落。李子龙就脱空而出:“猪八戒。”可是却笑得合不拢嘴。“我说的有那么好笑吗?”郝得甲瞪大眼睛不解问。“大家不要笑了,”老师打断我们的笑声说:“郝得甲总体上说的不错,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这三句话都不完整!”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没错!”老师接着说,“谁来接着给这三句话补充完整啊?”一个同学说:“他是西游记里的人物。”另一个同学说:“他说唐僧的二徒弟。”我说:“他是天蓬元帅。”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非常满意。

篇7:有趣的作文课

"快来看,我们这幽默的刘老师又来了."今天,可是与众不同的一堂课.以前,刘老师总是教我们写作文,今天却要带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开始了.只见刘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杯子,里面装着满满一杯子的水,一个鸡蛋,还拿了一袋盐和一个勺子,向教室走来.只见老师把鸡蛋放进杯子里,鸡蛋很快就沉下去了.老师说要让鸡蛋浮起来.可是鸡蛋没浮起来呀!同学们产生了疑问.有的说:"老师肯定在骗人."有的说:"老师在逗我们玩呢!只见刘老师往杯子里加少许的一勺盐,搅了搅,鸡蛋转了几圈,勺子停了,鸡蛋又沉下去了.然后老师又加盐,杯里的水变浑了.可鸡蛋还没有浮上来,这时同学们可着急了,有的跺脚,有的同学都站起来了,有的同学急得大喊:"加盐,加盐,再加盐."老师真的加了很多盐,水更浑了.杯子底积了很多盐.老师用勺子搅动,奇迹发生了.看!鸡蛋真的浮起来了,同学们欢呼雀跃.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到讲台上按鸡蛋,鸡蛋按下去,一抬手指又起来了,真有趣!

这节作文课可真有趣啊!

篇8:让小学语文课有趣、有情、有美感

一、净

1. 撕掉满课的“标签”

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 教师们在不断探索, 不断前行。但不得不承认, 课堂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了, 仅举两例便可见一斑。 (1) 给尊重学生贴标签。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的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给合作学习贴标签。只要上课, 必然有三四人小组讨论, 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 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价值, 美其名曰合作。这种拉郎配式的合作学习其实本身无视了学生的个性, 或许他们认为, 既然“合作”了, 就不应该独立思考。

2. 从“拼盘”中跳出来

一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雨点》时, 安排了这样几个流程:第一, 唱《小雨沙沙》;第二, 画小雨点;第三, 表演小雨点;第四, 教师介绍小雨点是怎么来的。这堂语文课, 集音乐、美术、自然于一身, 语文的因素又有几何?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3. 甩掉“保姆”角色

不错, 语文课的工具属性, 也可以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理解。具体说, 学生其他学科学得如何, 与语文能力高低有一定关系。但是, 语文课的工具性主要是指在交际中的工具性。

语文教育实在承担了太多的异样任务, 肩负太多的重大使命, 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无法承受之重。

二、情

要让语文课的味浓起来, 就要强调语文课富有情感, 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

1. 教师须动情在先

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语文教师在深入钻研及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 试想:无法让自己动情, 又如何让学生入情。这样的语文课, 不是味同嚼蜡吗?

2. 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黄河的主人》, 展现那艄公站在羊皮筏上, 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中如履平地的画面;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述说:桑兰, 一个平凡的女孩, 一个有美好前程的跳马运动员, 在一次意外中重重摔下, 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学生的情绪会立即被调动起来。

3. 教师要怀情而教

阅读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 是一种思想的交流, 情感的互通。再说, 我们的学生, 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热爱、关怀、体贴、谅解、鼓励和期待之情, “物化”在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的教学行为之中。

三、趣

语文课要有趣味, 这是人们的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和生活中, 趣味是只嫌少不嫌多的伴侣。哪里有趣味, 哪里就会有愉快的劳动和创造;哪里有趣味, 哪里就会有人生的一份乐趣和温暖。

1. 训练形式新

由于长期受素质教育的影响, 在课堂上, 很多教师已习惯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逐句逐段分析。课堂上的训练形式最常见的是提问,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动动脑筋, 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燕子》, 我建议学生把学语文与绘春天结合起来, 他们边读书边感悟边作画, 兴趣盎然。

2. 训练内容新

这里的训练内容, 主要指课堂训练的材料。它主要是教材, 但不应仅限于教材。叶圣陶所说“课文只不过是例子”也在启发着我们课堂上的训练材料应高于教材。

四、美

要让语文课汁鲜味美, 就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

1. 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是丰富多彩的。首先, 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 语文课堂上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听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 就有这样的感觉: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教得神采飞扬, 学生学得兴致高涨, 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 课堂上似乎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 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 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 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 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融为一体 (而不是四张皮) 。

2. 教师要教出自己的个性美

首先, 坚持用“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 去启发、引导、激励、指点学生学, 而不是“以贩代教”、“以抄搬代创造”。另外,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应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 尽量避开自己的短处, 即突出“人无我有”, 就会在课堂里显出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个性美”。例如, 有的教师个性豪放, 情溢意涌, 那么, 在施教中, 就应上出情来, 教出意来, 让学生在浓情蜜意中得到陶冶, 受到情感美感的教育。

篇9: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只见李老师从一个袋子里拿出五个深颜色的瓶子说:“这五个瓶子里分别装了醋、糖水、盐水、辣椒水和纯净水。现在,请五位同学分别品尝其中一种液体,然后大家根据这个游戏写一篇文章。”

第一个上台的是李龙。只见他用“火眼金睛”扫视了五个瓶子后,伸手挑了一个较小的瓶子倒了一杯。他喝了一小口后,微笑的脸顿时变成一副“苦瓜脸”,不小心暴露了一句:“好酸哪!”同学们一听,就急忙喊道:“李龙喝的是醋。”

接着,李梦茹上台。她仔细观察剩余的四瓶液体,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瓶,拧开盖,倒了半杯,战战兢兢地舔了一下,露出一副开心的样子。同学们纷纷猜测她喝的是糖水,可李老师提醒大家:“她可能是装的哟。大家记住,在观察的同时,一定要动脑筋思考。”

紧接着出场的是程海明。他飞快地跑上讲台,选了一瓶,倒上半杯,喝了一小口后迅速奔回座位。他大概不想让大家看到自己的表情吧。

应海鹏出场了。他看了看剩下的两瓶水,犹豫不定,似乎很怕摸到“炸弹”。只见他刚尝了一小口,就皱起了眉头。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李嘉乐。桌子上只剩下一瓶了,他别无选择。他拧开盖子,倒了半杯,喝了一小口,马上张开嘴巴,吐了吐舌头,用手扇了起来。看他的举止,不难猜测,他喝的是辣椒水。

李老师终于公布答案了:“李龙喝的是醋,程海明喝的是糖水,应海鹏喝的是盐水,李嘉乐喝的是辣椒水,李梦茹喝的是纯净水。”原来李梦茹喝的是纯净水,我们竟然被她骗了!

篇10:作文课真有趣

作文课真有趣

。作文老师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她戴着一副眼镜,头发长长的,非常漂亮。

有一次作文课时玩恐怖箱,轮到我要摸的时候我心中很紧张。我

篇11:有趣的作文课

今天,我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作文补习班。只见老师神秘兮兮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是什么游戏?”

“是贴鼻子游戏吗?”“不知道”“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突然有个同学看见了讲台后的凳子,说:“老师,是不是玩抢凳子游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徐老师笑眯眯的说道。“那游戏规则是什么?”教师室又热闹起来。

徐老师打开话匣子开始宣布游戏规则: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每组派三名同学参加比赛,音乐声响,参赛选手就围着凳子转,音乐声停,开始抢凳子,没有抢到凳子的同学就被淘汰出局,直到最后一人胜出。

游戏开始了,我和其他两位组员被选择上了。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有一轮,音乐声响起,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凳子转来转去,突然!音乐声停了下来,我连忙坐下,可老天不长眼,让我坐到了两个凳子中间,开始了挤屁股大PK,我马上就要把黄成文挤掉下来了,可黄成文把凳子一挪开,我扑了个空,可怜地被淘汰了。

最后一轮更为精彩,只剩下黄成文和姜云天了,老师音乐一停,他俩几乎同时占到凳子,黄成文还是占得多一些,但姜云天屁股大,眼看黄成文就要掉下来了,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黄成文使出了吃奶的劲用手去抽凳子,终于,黄成文获胜了,为我们组争得了一朵小贴花,他两次都化险为夷,太惊险了!

这节课太有趣了。

篇12:有趣作文课

叶老师拿出了一把尺子,一些纸片把它们撕碎,还有一条毛领,然后把尺子放到毛领上摩擦,摩了一会儿之后,老师又把尺子拿到纸片上吸,第一次,然没有成功,那些纸片像布娃娃一样调皮捣蛋,有些好像起来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又倒下了,有些倒在那儿一动不动,还有些像跳舞似的站起来转了几圈又倒下……第二次老师不甘示弱,又把尺子放在毛领上摩擦了一下再拿到纸上面吸。不过,这一次摩了一分钟之后再放上去。结果纸片果真被老师吸了起来。这时,同学们惊讶不已!

接着,老师说让同学们也试一试。同学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老师给同学们发了纸张和尺子。同学们撕好纸后,有的在上面做了记号,方法五花八门。有的用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在吸在纸上,有的把尺子放到毛衣上摩擦然后放到纸片上,还有的在围巾上摩擦……

我当然也要来做一做,在没做之前,我心里想:吸纸片这件事小菜一蝶,我一定能成功的。开始做了,我用尺子在头发上摩擦,放到撕碎的纸片上,结果我成功了,我在心里暗暗庆幸着。

我想:“为什么纸可以吸在尺子上呢?”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静电现象。和头发的长短没有关系。为什么有些同学吸不起来呢?是因为他们的头发不干燥所以吸不起来。

篇13:有趣的比喻

“浪漫是情场上的官僚主义。” (鲍尔吉·原野)

“肚子里的话就像一窝老鼠似的奔突而出。” (莫言)

“父亲微笑的嘴很像魏碑上的那种字那么扁。” (董桥)

童年时画画, “瘾头一上来, 就像给蛋憋急了的鸡, 不管什么墙墙脚脚都能凑合一样。” (韩羽)

“那粉坊里的歌声, 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 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有二伯的行李, 一掀动他的褥子, 那所铺着的毡片, 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动地图似的一省一省地割据开来了。” (萧红)

钱锺书有一篇文章叫《偏见》, 一上来就是如下一段文字:“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 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 随时随地必须客观公平、正经严肃, 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 没有卧室, 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这么一串一串的, 比喻连着比喻, 比喻套着比喻, 好像不比喻不会说话似的。

还有:“在非文学书中找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 正像整理旧衣服, 忽然在夹袋里发现了用剩的钞票和角子;虽然是份内的东西, 却有一种意外的喜悦。”“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 恰等于帝皇时代, 看守后官, 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 虽有机会, 却无能力。” (钱锺书)

一次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 一开头, 钱锺书就说:“我是日语文盲, 面对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 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 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蛋, 瞧着大保险箱, 只好眼睁睁地发愣。”

篇14:作文也可以变得有趣

一、激发学生兴趣,把“必须作文”变成“我要作文”

1.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去找写作素材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给表达出来,就是“我口说我做,我笔写我心”。我班有70%的学生在写作前感到没什么可写,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时间、生活积累不足,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前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我给学生设计的实践活动有以下几项:一是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中挑选一项自己最感兴趣、最喜欢做的事,去做一做,写出这件事的过程和感受。二是让学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然后写一写自己做家务劳动的过程和感受。三是让学生上街买一些生活用品或自己的学习用品,把自己购物的过程和所见所闻写出来。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有所得、有所悟,在此基础上再来写作,学生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从而就会对写作产生兴趣。

2.利用好教材

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文。我每上一个单元,首先就去预习本单元的习作,明确习作要求,把要求分成一些小目标,分到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里面,一课完成一个目标。讲课文时,就着重讲解,然后进行相关的小练笔,着重练习。学完几篇课文后,在写作文,孩子们就有了基础,就会得心应手了。

3.让学生多观察、多表演

有一天,上一节练习课,我讓三位同学发本子,其他同学静坐等待,时间这样白白流逝好没意思!我马上命令:观察三个同学发本子的举动看谁能第一个发完!话音未落,教室里的空气流速加快了几倍,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三个同学的身上,有的手忙脚乱,东张西望,已经转晕了头;有的则表现有条不紊,快速自如……观察完,我马上让孩子们将映如眼帘的情景动笔写下来,孩子们自然就能写得活灵活现。后来我们又搞了大量的情景作文训练,学生就不再为作文苦恼了。

4.教师可以多示范指导

小学生向师性特强,教师的习作语言往往是学生追求、向往的最佳范文,它像一盏航标灯,老师走到那里,学生一定走到那里。有一天,我班的劳动委员曾凤娇检查完本班的工地后,看见小个子曾柿森正在吃力地打扫走廊时,他马上接过扫帚,三下五除二,就把走廊扫得干干净净,于是两人笑笑,就回到教室上早自习。他做得那么自然而迅速!我马上拿起笔写成了文章,不用多说,曾凤娇同学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的精神树立到了同学们的心中。于是大家都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班集体。后来,在一次日记中,李斯旋写到:我班教室里有一根凳子断了一条腿,它站在那里不停地哭泣,卓浩军同学看见了,默默地把它修好。后来,凳子就冲着我们微笑了。这样的教育不比空洞的说教要强上万倍吗?

二、让学生多写日记,多读课外书,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在作文教学中,就让学生读写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天天读课外书,积累好词佳句。

人总是有自尊心的,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哪怕是一个词“不错”,他们也能丛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弄不好。每次作业都应当成为学生的一个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每周都利用两次自习时间,请本周日记写得好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读后小作者再谈谈体会,与同学讨论,找出闪光点加以赏析。每次活动,都选比较多的同学上台朗读,这样一来,班上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气,他们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一个学期下来,班级总体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了。

其实,写作并不难。内心情感的再现是作文的原动力,只要激起他们最大的习作渴望和热情,多读书、善观察、勤练笔 ,坚持不懈,一定会成功的,作文也会变得如此简单、有趣。

篇15:有趣作文课

妈妈终于开始做实验了,她从包里拿出几张粉红色的纸,一把锋利的剪刀,一个黄色的胶棒,放在桌上。只见她拿起一张纸先折再折,然后拿出剪刀,将粉色的纸被剪成了三张纸条,我很好奇,这能做出什么有趣的实验?

接下来,妈妈拿起一张纸条,捏着纸条的一头绕了一圈,用胶棒将两头粘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圆环,看起来像车轮。这时妈妈拿起剪子,沿着圆环的方向从纸环中间剪了起来,一边剪一边问我:你猜剪完后,纸环会变成什么样?我猜是两个圆环,果然猜对了,我想这也太简单了吧。接下来妈妈拿起第二张纸条,两手分别捏着两头扭了一圈,将它粘成一个扭着的圆圈,同样她沿着圆环的方向从纸环中间剪了起来,又让我猜,我还是猜两个圆环。结果当妈妈剪完后,刚才的纸环变成一个大纸环了,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让我惊讶的下巴都快要掉下来了。最后妈妈拿起第三张纸条,扭了两圈做成一个圆环后,又开始剪,还是让我猜,这次我猜是两个麻花形圆环连在一起,竟然答对了。

篇16:有趣作文课

袁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毛的头。这个头上有三根头发,一双眼睛像两颗黑宝石,一张可爱的小嘴张得大大的。可是在三毛可爱的脸上没有一只鼻子,我们感到很奇怪,就异口同声地问老师:“为什么这个三毛没有鼻子呢?”“三毛的鼻子我要让你们换上去。”“那还不简单!”小画家张鹤文说道。“不,你们要蒙住眼睛画鼻子。”听到这句话,我们都不敢上去了。

老师让张鹤文上来画。张鹤文用红领巾蒙住了眼睛,慢吞吞地走了上去。他东摸摸,西摸摸,终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鼻子。我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觉得自己画错了,连忙把那只鼻子擦掉了,又画了一只鼻子。这次,我们都忍住没笑,他把红领巾摘下来欣赏自己的杰作,还没等我们笑,他自己就笑得前仰后合,原来他把鼻子画在了三毛的眼睛上了。

老师又把王子瑞和张吴杰请了上来。老师用红领巾把王子瑞的眼睛蒙住了,让张吴杰指挥王子瑞画。经过他们的努力合作,一张完整的三毛的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也不禁鼓起掌来。

篇17:有趣的作文课作文

这次的作文主题是“童年趣事”。徐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风格,在黑板上赫然写下了四个大字“问,说,记,玩”。

在“问,说,记”这个环节,徐老师大胆地建议同学们问她几个关于童年的五个问题。同学们对于老师的童年当然感兴趣了,纷纷举手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惜只有五名同学一探究竟,徐老师直言不讳,讲了自己童年的许多趣事。其中老师把油盐酱醋倒进稀饭里做成“八宝粥”的事情让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在生动地讲解的过程中不忘提醒我们提笔记下精彩的瞬间。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环节“玩”,我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开心、有趣,而我们就在这生动的课堂上,玩这有趣的游戏——“恐怖”的竹子。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手张成顶呱呱的形状,叧—手张成一巴掌的形状。每个同学都把翘起来的拇指顶在另一个同学的巴掌下,五人一组,当老师说到竹子的时候,我们要立即去抓住别人的拇指,同时还要避免自己的拇指被人抓住。真可谓是“攻守兼备”啊!

游戏开始了,只听徐老师缓缓念道:“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散文家、诗人,他很喜欢作画,尤其喜欢画……竹子!”当老师说到“竹子”时,全场尖叫,我的右手立刻躲开,左手赶快去抓陈丰淼的大拇指,可是她的拇指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一样机智地溜走了……真遗憾,没有抓到!只听老师继续念了,当老师再次说到“竹子“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当场就被抓住了大拇指。我偷偷看别的组的同学玩得不亦乐乎,被抓的同学和我一样闷闷不乐,抓到了的同学洋洋得意……

篇18:有趣的数字王国

二(3)班巢荔楠

奶奶说

一根呀

作用可真大

一棵呀

很快会长高

我说

一支呀

可以写秘密

数字2

二(3)班袁文艳

一群

嘎嘎嘎

嘎嘎嘎

在水里

游啊游啊

河水就写了

一排

又一排

黑黑的“2”

数字3

二(1)班薛雨如

小妹妹

最喜欢摸着

软软的小

这里面

藏了好多个3

妈妈笑

摸了摸自己的

这里面

藏的3

一定比你多

数字6

二(1)班薛雨如

妈妈说

提了的我

是个

在黑夜里

跑来跑去

我说

我是数字6呀

提着亮亮的

到处去照亮

数字6

二(3)班孙晨

歌唱家说

6是我的

体育老师说

6是我的

厨房里的妈妈

指指

指指

觉得6是她的好帮手

篇19:有趣的语文课

今天语文课,老师举起一个水果,它的颜色黄黄的,还有好多棱角。“这是什么水果呢?是柠檬?是大型的橘子?”我情不自禁地想:“这个水果能吃吗?味道怎么样呢?”

我心中藏着许多疑问,等待着老师帮我解开。可是老师却不告诉我们,而是把这个“怪物”依次放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用鼻子闻。我闻了又闻,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水果的味道,我又深深地闻了闻,觉得香香的,又臭臭的。哎,这“怪物”连味道也是怪怪的。

我更加期待老师告诉我答案,可老师却说:“我去洗这个水果,待会儿给你们尝一尝。”我们等待着,觉得时间过得好慢。老师终于回来了。我紧紧地盯着这个“怪物”,心想:怎么吃呢?只见老师不慌不忙地用小刀把这个水果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在盘子里分给我们。终于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水果片,小心翼翼地拿在手上,“哇,好漂亮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水果片好像一颗晶莹剔透的五角星,我仿佛看到它在闪闪发光。我把这颗“五角星”小心翼翼地放到嘴里,细细地品尝,又香又甜,真好吃!我真想再吃十片。

等我们都吃完了,老师才揭开谜底,告诉我们这个水果叫杨桃,是一种热带水果。

哦,这就是杨桃啊!以前听妈妈说过,今天才真正认识了它。我以后再也不会忘记它,更不会忘了今天这堂有趣的语文课!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第四小学三(1)班

指导老师:江银琴

篇20:有趣的作文课作文

游戏还没开始,我的同桌就去摸了摸袋子,听见有什么响声,就对我悄悄的说:“这个东西好像是一个空瓶子。”我也去摸了摸,也听见了响声,还模模糊糊的看见了瓶盖,就说:“这肯定是一个空瓶子。”我们知道了第一件物品,心里有点暗暗高兴。等老师一吹哨。我们就马上猜第二件物品。我先去摸了一下,知道它是圆的,还有些软,我心想:会不会是种水果呀!于是我用鼻子去闻了闻,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香味里还有一些酸味,我闻了后,心里就想起了一种水果——橘子。于是我对同桌说:“第二件物品是橘子。”我们知道两件物品了,有点得意忘形了,马上就摸第三件物品,摸着软软的,像是一个毛绒玩具,我们又经过了摸、闻、听、摇才出它果然是一个毛绒玩具。”就在这时,老师吹哨了。

最后,老师叫我们打开袋子,验证一下我们猜的对不对,就在打开袋子时,我心跳加快,更加激动了,迫不急待的打开了袋子,哈!跟我们猜的一样,有空瓶子、橘子、毛绒玩具,那时我们很高兴,很激动,差点叫出来,因为我们全都猜对了。之后老师叫我们把这有趣的游戏写成作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堂作文课。

上一篇:二年级作文写一种植物下一篇:幼儿健康活动教案方案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