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民俗作文

2024-05-20

有趣的民俗作文(共17篇)

篇1:有趣的民俗作文

封金山,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城7公里的澄照乡金丘村,是南宋畲民迁来景宁的聚居地,是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斤,故被冠以畲族传说中的桃花源封金山。

这天,妈妈带我去景宁封金山看畲族婚嫁表演。封金山在一个山坳之中,去往封金山的路是一个上坡,因此我们的大巴开得比较吃力。我系着安全带在看风景。路的一边是绵延不断的青山,另一边是一条依山流淌的大河。此时,远处的山腰缠绕着一层薄薄的云雾,就像泼墨山水一般。几户人家在山坳里若隐若现。

我们很快到了畲村。下了车,就在景区门口看到了一块很大的景点布置图。跟着导游来到了村中的祠堂,在祠堂外看到了一抬红艳艳的轿子,这就是抬新娘用的轿子。我们进了祠堂,主持人在我们的队伍里选了四位没有结婚的叔叔,让他们扮演新郎、次郎和小娘舅。四个叔叔跟随主持人进入一个房间换好民族服装,两位次郎的脸被伴娘们抹上了黑黑的东西,像两只好笑的花脸猫。随后,他们走出房间一字排开,等着过五关斩六将后迎娶新娘呢!

考验共三关。第一关考验酒量。小娘舅、次郎和新郎依次被伴娘喂酒。别看酒杯小小的,可是每人接连喝了三杯也脸不红心不跳,顺顺利利地过了。好酒量!要是我,早就醉得昏头昏脑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第二关考验体力。好几个伴娘围住次郎扔起了竹编球。轮到新郎的时候,新郎身手敏捷,跳起,落下,再跳起,再落下,有个伴娘一不小心没有接住同伴扔过来的球,立刻被眼疾手快的新郎抢了去。

第三关比试对歌。畲族姑娘能歌善舞,她们就要和新郎比试比试了。新郎表现得非常出色,不管伴娘们唱的什么歌,他都能很快唱出下一句歌词来。大家听了都纷纷拍手叫好,我也在旁边欢呼起来:新郎万岁!新郎好样的!

三关顺利通过。后来,我们随着迎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新娘是个非常美丽的姑娘,身穿畲族传统的新娘服装,头上手上脖子上戴着精致的银器,走起路来丁丁当当响,可好听了。她给我们表演了茶艺,还和新郎喝了交杯茶,拜了天地。最后。新娘给我们发了喜糖。

听说新郎要留在新娘家满三年,我听了惊呆了。幸好这只是一次有趣的表演,不然叔叔可真回不了家了,哈哈哈!

篇2:有趣的民俗作文

有趣的民俗

每到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到奶奶家吃月饼,然后去公园赏月。

记得一次,奶奶给我们准备了许多月饼,有豆沙馅的,有牛肉馅的,有凤梨馅的……看得我直流口水,我飞快地拿起刀和叉,左右开弓,不一会儿我的两个腮帮子鼓鼓的,像两个小气球。没过多久,一盘月饼就被“消灭”光了。

还记得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日湖公园赏月,那次的日湖公园与众不同,有儿童、有大学生、有成年人、还有老爷爷、老奶奶,都聚集在日湖公园里赏月。我抬头望去,“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月亮真是皎洁明亮,像可口的月饼,又像王母娘娘的瑶台镜,还像白玉盘。真是美丽极了!看着看着,我不禁吟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啊,中秋节既能吃月饼,又能赏月,我好喜欢!

有趣的民俗

“第四届闽南民俗文化表演”在同安区举行!我和爸爸、妈妈匆匆忙忙地赶到了体育场——表演场地。

舞台上,六十多岁的爷爷、奶奶跳起了欢快的车鼓弄,唱起了动听的`南音;年轻的阿姨转起了一百多个的呼啦圈;10岁的丁丁表演了优雅的柔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10岁的可可那精彩的独轮车表演。

如此艰难的“独轮车技”都能学会了,那可可还有什么不会的呢?瞧:她拿起了一根绳子,要干嘛呢?原来,她要骑着独轮车跳绳!她的脚十分了得,又没涂胶水,可是一直就“粘”着独轮车——一边甩绳,一边夹起独轮车跳。

“1、2、3、……”我不由得开始数数,10秒钟竟跳了25下,实在是厉害!

不过,精彩的还在后头,她又拿了几个小路障,就地排得紧密。

只见她“刷”地一下,前后仅用几秒钟,马上就绕过了所有的路障,就到了另一边!接下来,她拿了八个饭碗,把一个碗放到了脚上,一踢,饭碗就完完整整地顶在了头上。

可是,当她顶起第三只碗的时候,“啪”的一声,不听话的碗摔到了地上。

大家睁圆双眼,嘴巴成了个大“O”。

“啪啪啪……”有一位观众看见可可开心的表情立马变得暗淡下来,便带头鼓起掌来。

接着,掌声雷动——这是一个个观众地真心鼓励!看:可可恢复了自信,双眼噙着泪花,骑上独轮车又开始了表演。

“有志者事竟成!”剩下的五个碗都稳稳当当地顶在了可可的头上,她又赢得了一阵阵喝彩!

“闽南文化表演”真有趣!它不仅让我目睹了表演者精湛的演技,还让我知道了更多的闽南文化……

有趣的民俗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现在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篇3:有趣的民俗作文

多年来, 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尝试了一些做法, 有收获, 也有体会。

一、乡土景美蕴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的源泉在大自然。当他看到孩子们面对充满生机的果园, 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思的时候, 他感到非常痛心;他马上意识到:是教育逼着孩子们去死记硬背, 导致思维迟钝, 孩子们一旦离开大自然, 离开外面的世界, 后果将不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一课课地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 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 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量, 又使孩子们的情感细腻起来。这让我想到我们的生物课、地理课、美术课……我们的学校无一例外:封闭式教学, 高高的围墙……特别是在寸土尺金的沿海地区, 我们的学校的围墙外, 不是民居就是工厂, 我们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我们的生物课、地理课、美术课都只能在教室里上, 即便教科书年年更换, 不断增加实践内容, 都无法改变现状。想起20年前,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 生物科有一半的课时是在生物园里上, 老师带领我们用改良技术种玉米、木薯等等, 课后我们用毛笔为作物人工授粉、施肥;有收成后拿到菜市场去卖, 所得作为班会费;老师还带我们到田野里捉蝴蝶、昆虫做标本, 采摘不同形状的树叶制作成书签;我们的成绩高低是看谁做的标本美不美……美术课到小山坡上写生, 地理课到野外测量, 春天语文老师带我们到山坡上寻找春姑娘的踪迹……大自然蕴藏着神奇的力量, 她能启迪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 并促使他们用美的语言去讴歌和赞美。试想, 孩子们一旦从枯燥的课堂进入奇妙的大自然:蓝天白云荡涤他们郁闷的心胸;青山绿水抚慰他们贫瘠的心灵……他们的思绪像鸟儿一样飞翔, 像鱼儿般自由。

于是我尝试把学生带到校外, 到大自然中去。我带初一的学生到肇庆鼎湖山旅游, 学生们喜欢那里的一切东西:蜿蜒的溪流、蓝翅膀的蝴蝶、来自远古的蕨类植物……回来后, 孩子们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游记。小冰这样写道:“鼎湖山真不愧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参天的大树, 种类繁多的物种让我一次一次地惊叹不已……最让人心醉的是那条顺山而下的溪流, 她曲曲折折, 时隐时现, 一路欢天喜地地发出悦耳的淙淙的乐音, 让我一次次疑为仙境。她就像一条绝美的项链, 系在鼎湖山母亲的颈脖上……”孩子们纷纷写出佳作来, 有《天池心》、《鸟鸣山涧中》、《我与云朵为伍》……

周末, 我鼓励孩子们走进花农的桔地和苗圃, 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并把他们记录下来。身在花乡的孩子们写得最多的还是花花草草, 叶彬同学写道:“桔子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欣赏植物, 也许是太过熟悉的缘故, 我一直忽略它, 平时连正眼也不会瞧上它一眼。然而正是这个清凉的秋天的早晨, 我却发现桔地美极了。可能是晚上气温低的缘故, 早晨的桔地上飘着一层像烟非烟, 似雾非雾的东西。刚升起的太阳光照在那一片片的翠绿的桔叶上, 桔叶闪烁着晶莹的光亮, 显得生机勃勃, 神采奕奕, 它们在早晨的微风下, 摇摆着绿色的小手, 似乎在感谢桔农对它们的辛勤呵护……”多美的想象, 多清新朴素的描写啊。读着一篇篇观察细致、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的习作, 我的内心随孩子们的快乐而快乐, 随他们忧伤而忧伤:朱颖的《百合泪》、小欣的《拱桥一景》、小亮的《乡村小路》……渐渐地, 学生的写作题材拓展了, 文笔也逐渐细腻起来。

我们也带学生走进工业园, 让他们在参观的同时, 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 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孩子们的眼睛从厂区到工人, 从直观认识到感性认识。陈亮的《看一位民工喝水》, 不但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且倾注了深深的感情在里面。参观了台商的花卉超市, 小明写了《海峡两岸共述花情》, 让人不可小看。

二、民俗丰富藏灵感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联想, 学语文不能没有联想, 写作文更不能没有联想。情感丰富, 善于联想的学生, 我们总不用担心他 (她) 学不好语文, 写不好一篇作文。在网络肆虐的今天, 孩子们嚼着快餐文化长大, 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唐诗宋词, 没有南粤大地的曲调, 没有乡间茶楼里的袅袅茶香, 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肤浅的审美和情感;我们还能要求他们写好一篇作文?只有想办法对他们进行引导。

在生机焕发的春天, 我让学生在节假日穿街走巷, 叫他们暂且离开虚拟的网络, 去体味乡里民情的厚重;在如火的夏季, 我让学生去观察爷爷最爱去的茶楼, 也喝一杯苦涩的老茶头;飒飒秋风中, 我让学生去捕捉粤曲的韵味, 跟奶奶唱一曲《帝女花》, 体验人生的无常;冬雨潇潇的季节, 我让学生在岁晚的忙碌中搓圆寄寓希望的煎堆, 感悟朴实的情感……于是, 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不再贫乏空洞, 他们渐渐懂得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

小君在《煎堆的启示》中写道:“带着童年的幼稚我们踏入青春。春天, 我们在这里立下誓言;秋天, 我们在这里分享收获。青春, 便是我们的春。誓言又在哪里?于是, 我寻觅……我发现, 青春就像一个金黄金黄的煎堆, 在案板上等待煎熬, 却在最后喜笑颜开。这便是青春, 挥洒着无限的汗水, 饱受油煎的痛苦和重生的希望。我感觉到青春的甘与苦。”

于是, 便有了小官的“潇潇的秋雨像极母亲常哼的粤曲, 我的幼稚和任性在这一刻化作一只猛兽, 撕毁了母亲对我的憧憬。”

小坚的“我要将爸的话记住, 我要坚强, 将爸的话作为动力和努力在初三毕业考个好成绩, 因为那是爸爸和爷爷最大的愿望。我还要把那幸福的瞬间泡成一壶酽酽的香茶, 让爷爷和他的茶友永远保留那份浓冽而甘甜的喜悦。”

读着孩子们经过思考后写出来的东西, 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进步, 我觉得欣喜异常!

三、形式多样现乡土民俗

1、诗人雪莱说:诗是神圣的东西。它既是知识的圆心, 又是它的圆周。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 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涵咏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净化人们的灵魂。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正是诗一样的年龄, 他们应该生活在诗里。

首先, 我鼓励孩子们勇敢地在日记本里写诗, 写生活的酸甜苦辣, 写春夏秋冬, 写街坊写民俗, 写花乡趣事……于是, 孩子们开始试探着往前走, 即使磕磕碰碰, 也一路阳光, 一路欢歌!

小颖的诗句:“爷爷的酒壶/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他说/那是好日子泡的……”

其次, 我让孩子们每人设立一个诗歌本, 记录自己写得好的诗词, 并在课前朗读, 与同学们分享。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同学们自己评出最优秀的诗集, 进行奖励。

2、“民俗风情大家讲”的环节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回家真是“求爷爷告奶奶”, 以收集更多的民俗故事。外地的学生也不甘示弱, 也和大家交流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3、举办班级粤曲演唱比赛, 让同学们领略唱词的优美;鼓励同学们搜集自己喜爱的粤曲唱词并进行赏析, 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的思维能力。

篇4:民俗文化是作文教学的源泉

关键词:民俗文化 作文教学

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它是丰富而独特的教学资源。它在语文科教学方面占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我们要理解和应用民俗文化这一独特的教学资源,教育学生用好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验,好好地把握住民俗文化的特有优势—传统性、集体性等,在学习思想上始终能以体验和应用为主线,同样也能写出充满民俗气息的丽章,作文教学能改头换面,通过学习、体验,创造出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些许是作文教学的创新之路。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浅述民俗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問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两句诗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恰似源头与活水。民俗文化是源头,是作文教学这股渠中流淌的活水。

(一)民俗文化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时空领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时时都在演绎人们的真实生活,时代的更替与发展致使民俗文化也随之越近。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老百姓,无一不经历民俗文化的熏陶。《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是国君听礼,就是到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调查研究。在我国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地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既如自古以来,中国农历8月18日的钱塘江观潮日也正说明了民俗文化民众性、生活性等特点。是作文教学时空领域的具体内容。是作文教学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因为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到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地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作文教学只不过是这种文化传承的一点点方式而已。但是,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定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二)教材中凸显丰富的民俗文化。一方面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写作的示范,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民风民俗的优美篇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就是一篇人们习俗的最真实的写照。还有初、高中课本选篇:《北京的春节》、《端午的鸭蛋》、《虎丘记》、《社戏》、《云南的歌会》等等。都在不同角度的反映着不同时期社会民风民俗的真实情节。在教学中引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然而,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把丰富的民风民俗之种播撒于肥沃的民族土壤中,融入良好的培植办法尤为至关重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作文教学固然是继承和发扬民风民俗精神的办法之一。

语文教材中已有着民风民俗的写作资源。 成然,在教材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其中的内容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潜意识的得到积累,渐渐地成为了作文素材。例如《端午的鸭蛋》等文章中,就有许多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端午节的形成是在屈原投江殉国之前。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介之推之说,纪念曹娥、驱邪等等。出原在楚王昏庸、奸臣当道、国都沦陷、报国无望、秦国大军压境的绝望中,选在这个民俗节日里投江殉国,从而给端午节赋予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使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交相辉映。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感人辞赋,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端午节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为深远,占据主流地位。屈原投江之后,才有龙舟竞渡的民俗。民俗是传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传统民俗备受人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把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一些被人们淡忘的传统民俗重新活跃起来。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亮点,占据领先位置,就必须优化自己的传统,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充实提高自己的民俗文化,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继承和创造出时代的民俗风气,为之高度反映时代特色,民众才会接受和奉行。而教学中能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而进行作文。写见闻、绘真实、抒真情。这样,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才会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感受真诚的民风民俗,提高审美体验,写出生活的情结也是民俗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时代在进步,生活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仍在延续,如婚丧嫁娶,起居造屋庆贺,开业规矩,祭祖踏青等等。这些都是作文教学在素材方面的情淡趣浓的题材。它们有的表现了人的纯朴、勤劳、善良,让学生观察、采访、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写些农、城家事,感受人的真情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春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北方除夕之夜吃饺子,南方地方初一吃素食,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至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云南“十八怪”。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其中一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体验、感受。从中教会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抒写现实生活。从感受、体验之中去发现人们生活的自然。关注、抒写社会生活的变化,增强学习、继承民风民俗的责任感、使命感。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时事,如“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守子女”以“三农问题”。让学生了解省情、州情、市情,了解社会建设成应。让学生时时刻刻保持足够的社会敏感,锐利的目光,对身边的社会现象能够进行一般性的思考分析,将自己纳入社会角色。他们会觉得生活中值得写的东西就太多了。

然后让他们日常教育课堂中口头描述所见所感,以此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滴水成河,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帕写”变为“想写”。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写起文章来,才能把主观情感巧妙地融汇到客观事物之中,学出的文章才能上品味,这样把写作之源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得具体真切、生动形象。发挥了继承文化生活的教育作用。

综观所述,民风民俗是作文教学的源泉。作文教学得以很好的实现也是要不断地引导、体验和抒写民风民俗。

参考书目

1、徐 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云南师大中文系,1994年7月重印。

2、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篇5:有趣的民俗作文500字

例如:如果哪家有女儿要出嫁,新娘就要哭嫁.出嫁的头天晚上会有好些人陪新娘座到天亮.在陪伴的过程中就可以唱很多嫁歌.

记得那时候我还很小,家在一个小山村.那时只要哪家嫁女儿我们有几个小伙伴都会去玩.听别人唱嫁歌.听新娘子哭嫁.而且还记住了几首嫁歌.直到现在还没忘记.不过现在我的家再也不在乡下了,很多年前全家就己经搬家到了县城.现在也很少有机会再回到以前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而且现在那里的人们也没有几个了,死的死,出门打工的打工去了,过去热闹的村庄现在己经变得冷泠清清,一片萧条......

篇6:有趣的各国民俗

美国人

有一个迷信:女性最好不要将自己盘子中的食物全吃完,否则可能会嫁给一个丑丈夫。

阿拉伯人

在阿拉伯人面前记得切勿露出鞋底,因为阿拉伯人觉得鞋底是一个人最脏的地方。

当阿拉伯朋友送您礼物时,请不要当着他们的面把礼物拆开,因为他们视此为不礼貌的行为。相同地,如果您送他们礼物时,他们也不会当下马上拆开礼物。

韩国人

当朋友搬新家时,韩国人会送他们的朋友肥皂当作乔迁之礼。目的是希望他们的`朋友成功致富的速度就肥皂泡泡那么快速、简单!

美国人OK的手势在韩国是表是硬币的意思。

韩国人vs.泰国人- 数字的迷思

4这个数字在韩国人和中国人的眼里是个不好的数字,所以当您到这两个国家搭电梯时,可能会发现第四楼是以F替代阿拉伯数字4,或者直接就跳过了4楼。有些房间号码亦是如此,您可能会看到102、103、105,但是就独独缺了104。但是相反地,泰国人便觉得4这个数字非常好,会为他们带来好运。中国人则觉得8是幸运数字,美国则觉得7是幸运数字。

哥伦比亚人

在哥伦比亚,如果用一只手的手指轻敲另一只手的手肘时,这是表示他觉得某人一毛不拔。

埃及人

埃及人通常会「礼貌性地」拒绝别人第一次的邀约,除非别人一直坚持不断地再邀约,他们才会接受邀约。

瓜地马拉人

瓜地马拉人打招呼或招手时,是以手臂上举,手掌朝下,动手指头的方式。美国则是手掌朝上。

印地安人

印地安人视牛为神圣的动物,所以很多印地安人都不吃牛肉。自古以来,皮革制品也一直是印地安文化中送礼的禁忌。除此之外,印地安人也不用左手拿东西吃。

坦尚尼亚人

坦尚尼亚人不用左手接受或给出名片、礼物和信封等物品。

日本人

见面时多以鞠躬礼代替握手寒喧。喜欢交换名片,并会妥善保存,以表尊重他人。

吃面时会发出声音,表示食物美味。

中东人

如果您住在一位中东人家中,对他们的一件物品表示非常赞赏,那不管那件物品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他们都会觉得必须将该物品赠送给您,所以切记不要对着中东人家的物品表现「太多」的赞赏!

保加利亚人

篇7:有趣的民俗作文

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了解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典型民间游戏,知道各种游戏都有特定的规则;

第二层次:了解几种常见的民间游戏,愿意遵守游戏规则;

第三层次:在图片的提示下记住几种民间游戏的玩法与规则。

2、喜欢玩民间游戏,感受民间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趣的各族民间游戏”PPT课件,花绳。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翻花绳”,引发对民间游戏的兴趣。

1、请幼儿两两合作玩“翻花绳”,引发兴趣:“我们一起来玩翻花绳的游戏吧!”

2、相互交流感受:“刚才我们玩的游戏叫什么?你们喜欢玩吗?”“除了翻花绳,还有很多民间游戏都很有趣,你知道有哪些吗?”

二、欣赏PPT课件,感受各民族、各地区民间游戏的魅力。

1、欣赏PPT课件。

带幼儿观看PPT课件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民间游戏。提问:“图片里有哪些民间游戏,你玩过哪些民间游戏?”

2、少数民族喜爱的游戏。

观察图片,介绍各个民族典型的`游戏,如朝鲜的荡秋千、彝族的磨尔秋等。

边观察图片边交流:“他们在玩什么游戏?这个游戏是哪个民族喜爱的游戏?”

3、选择喜欢的游戏。

请幼儿指点自己喜欢的游戏图片,与同伴分享喜欢的原因:“你最喜欢哪个民间游戏呢?哪个游戏给你的印象最深呢?”

小结: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有趣的民间游戏,有一些因为历史比较长、受到百姓欢迎而流传下来,就像你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汉族的民间游戏也有很多,跳皮筋、丢沙包、打陀螺、滚铁环、打弹珠、丢手绢,都是我们爱玩的游戏。

三、尝试玩民间游戏,感受游戏带给大家的乐趣。

1、提问:“刚才看了、听了这么多民间游戏,你们想玩一玩吗?”

2、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伴自选材料玩一至两种游戏。体会游戏的乐趣。

3、询问幼儿游戏后感受:“你刚才玩的什么游戏?和谁一起玩的?高兴吗?”

四、谈一谈游戏感受,理解遵守规则才能快乐游戏

1、讨论,理解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游戏中,你们需要遵守规则吗?是什么样的规则?遵守了规则会怎样?”

2、小结:感受民间游戏的独特魅力。民间游戏非常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游戏各不相同,但都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因为游戏能带给人们快乐、锻炼人们的身体,还能让人们变得坚强、不放弃。

只要遵守了游戏的规则,大家都能玩得很开心。

活动延伸:

1、在晨间游戏中提供沙包、手绢、陀螺、铁环、皮筋、弹珠、石子等材料;在地上画格子、房子,带领幼儿玩各种民间游戏。

篇8:有趣的音响作文

元旦那天,老天爷还真是挺善解人意的,是个晴天,太阳也跟大家一样高兴,始终是乐呵呵的。爷爷是我的作文顾问,我自然是要邀请他跟我一起去的。

我们坐上去公园的公交车,一路上爷爷就给我讲起了“听”的要领:“听声音,不能漫不经心,要倾听。什么叫倾听?就是要用心来听,跟饮茶一样也要‘品’,比如,这声音有什么特点,妙处在哪里,该选用哪个象声词……”

我按照爷爷说的去侧耳倾听,还真听到了不少平时充耳不闻的音响。

这天天气虽然很好,但还是可以感觉到耳边有冷风“嗖嗖”地吹着。公园里的树木大都是光秃秃的。高大的法国梧桐,叶子早已枯黄,还有一些可怜巴巴地挂在树枝上摇摇欲坠。一阵风吹来,便有一两片枯叶飘落下来,跌落在地,随风“沙沙”地翻滚着。时而可以听到林子里的长尾巴喜鹊“喳喳喳喳”地叫上几声,挺悦耳的;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鸟儿“嘟噜噜

……嘟噜噜……”地叫个不停,就像是唱歌,真好听!

我们沿着小路走过一座小桥,小桥下面的溪水潺潺流过。转过小桥就看到峭壁上悬挂着一条人工瀑布,虽然冬天水少了,但还是显得颇有气势。

爷爷指着瀑布对我说:“瀑布跟小溪都是水流,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却又不一样,你觉得各自该选用什么样的象声词呢?”

我想了一想说:“形容小溪就用‘哗啦哗啦’,形容瀑布就用‘轰轰轰’,行不行?”

爷爷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湖心的大喷泉突然喷了出来,而且越喷越高,简直要超过附近的电视塔的塔尖了。“你听,喷泉该怎么形容?”

“就用‘哗哗哗’,成不成?”

“差不多吧。”爷爷点了点头。

从公园里出来,我对爷爷说:“不听不知道,一听真奇妙!正像林老师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妙的音响,而是缺乏发现美的耳朵。要写好这么一篇音响作文,我现在是信心满满了。”

爷爷说:“不过,我还要给你提个醒,运用象声词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用得多了就滥了,不仅让人感到啰嗦,还会让人感到油滑、做作,这就应了我国古代的那个成语——”

“是不是画蛇添足?”

“对呀!”

篇9:潮汕民俗的作文

正月十一日是一年一度“行头桥”的日子。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兴冲冲地来到石狮桥。哇!桥上张灯结彩,小桥旁边挂满灯笼,桥上一盏盏花灯在夜风中摇动,像一只只大型的萤火虫,漂亮极了。

行头桥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慢慢地汇集到桥头。人们有说有笑,兴高采烈。桥头人山人海,想一条长河久不停息。我们随着人流慢慢地走着,像蜗牛在爬行。好不容易地挤到了桥上,在桥上还没歇息,就被人们挤向桥的另一头。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摸石狮头,据说摸了会有好运气……

篇10:云南的民俗作文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带上野炊的家什。我们与其说是去上坟,不如说是野炊。各家各户都带上食物,有的带火鸡,有的带鸭子,还有的会拉一只羊去。

那次,外婆拿着饮料和鞭炮,把一只大公鸡让我提着。上山很累的,山路很长,绕着山梁弯来弯去。

到了外公的坟前,就在石灶上架好了锅,我们分头去收集枯枝叶,我拖了一个枯树枝放在锅灶旁边。不一会儿,大舅赶着几头驴来了,每头驴驮着两桶水,驴脖子上的铃铛叮叮当当响着。

外婆开始烧水,我们就要插香了,关系亲近的就插三根,稍微疏远一点的就插一根的。

插完香,外婆让我们放鞭炮,纸壳弹到了我身上,待烟雾散尽,纸壳满地都是。我们在一圈石块外面跪着,开始烧纸钱,外婆念念有词,说:“在下面不要舍不得花钱,去买酒喝,再买几套衣服穿……”

红红的火焰窜起,香灰四处飘扬,我的脸变得很烫,衣服也特别烫。烧完了,我拍了拍膝盖上的土,去放炮玩。而大人必须忙着张罗炊事了。

大舅和二舅杀了鸡,叫我拔鸡毛,然后他们把鸡开膛破肚,清理内脏,切成碎块,开始煮了。

无数炊烟升起,风吹树叶沙沙的响,放眼大山上下,人们这里一群,那里一窝,都在忙碌着,传来了人语声,鸡叫声,放炮声。

不久,汤沸腾了,锅盖一上一下碰撞着,飘出一阵肉香。

这时,外婆在墓碑前摆了九个碗,摆出一个正方形,第一排倒酒,第二排放鸡,第三排盛饭,每个碗上放一双筷子。

外婆对外公喊道:“菜做好了,赶快来吃。”过了一两分钟,以为外公吃饱了,就把九个碗放到不远的草地上,外婆向着四周喊道:“野鬼快来吃饭,不要跟别人抢东西吃呵。”

然后,倒了酒,倒了饭,而菜倒到一个碗里。我们也开饭了,大人碗里倒了酒,一边喝酒一边划拳,外婆跟来的亲戚说这话,而我们小孩子大口地喝饮料,咬着鸡腿,大家都累坏了,胃口很好……

篇11:新年民俗的作文

我们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要贴春联,把会带来厄运的鬼神挡在门外,古诗有云“总把新桃换旧符”,告诉我们新的一年已经来到。这一天我们还要祭灶神。要在灶台上放一些甜食,用这些甜食把灶神的嘴巴堵上,不让他下凡来偷吃东西。

真正快乐的除夕到来了。我们今天可以放鞭炮了!“噼里啪啦”的响声里夹杂着我们的笑声。我们在广场上跑来跑去。放鞭炮是为了赶走年这个怪物。

传说,这个怪物经常来到人间来祸害百姓,人们可被他害苦了。有一个老奶奶,在门上贴了红色的春联,挂了红色的鞭炮,于是,年就被吓跑了。

于是,每年过年,人们纷纷在门上贴春联,在门口挂鞭炮。我们还会在除夕这天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呢,捧着沉甸甸的压岁钱,我们高兴极了。当然,团圆饭可是少不了的。桌子上的菜可丰富了!有饺子,代表万事顺利;有鱼,代表年年有余;有汤圆,代表团团圆圆;有火锅,代表红红火火;有年糕,代表年年高。

在年初一,开门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在这一天,也不能扫地,因为会把好运气扫掉,还不能倒水,怕把好的运气倒掉。

在大年初二,人们还要去祭财神,希望财神会光临自己的家。还要去外婆家拜年。

篇12: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只见李老师从一个袋子里拿出五个深颜色的瓶子说:“这五个瓶子里分别装了醋、糖水、盐水、辣椒水和纯净水。现在,请五位同学分别品尝其中一种液体,然后大家根据这个游戏写一篇文章。”

第一个上台的是李龙。只见他用“火眼金睛”扫视了五个瓶子后,伸手挑了一个较小的瓶子倒了一杯。他喝了一小口后,微笑的脸顿时变成一副“苦瓜脸”,不小心暴露了一句:“好酸哪!”同学们一听,就急忙喊道:“李龙喝的是醋。”

接着,李梦茹上台。她仔细观察剩余的四瓶液体,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瓶,拧开盖,倒了半杯,战战兢兢地舔了一下,露出一副开心的样子。同学们纷纷猜测她喝的是糖水,可李老师提醒大家:“她可能是装的哟。大家记住,在观察的同时,一定要动脑筋思考。”

紧接着出场的是程海明。他飞快地跑上讲台,选了一瓶,倒上半杯,喝了一小口后迅速奔回座位。他大概不想让大家看到自己的表情吧。

应海鹏出场了。他看了看剩下的两瓶水,犹豫不定,似乎很怕摸到“炸弹”。只见他刚尝了一小口,就皱起了眉头。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李嘉乐。桌子上只剩下一瓶了,他别无选择。他拧开盖子,倒了半杯,喝了一小口,马上张开嘴巴,吐了吐舌头,用手扇了起来。看他的举止,不难猜测,他喝的是辣椒水。

李老师终于公布答案了:“李龙喝的是醋,程海明喝的是糖水,应海鹏喝的是盐水,李嘉乐喝的是辣椒水,李梦茹喝的是纯净水。”原来李梦茹喝的是纯净水,我们竟然被她骗了!

篇13:中秋的民俗作文

我坐在房间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时不时地往窗外望去,看看他们来了没。过了一会儿舅舅和舅妈来了,外婆和妈妈就在厨房里开始演奏起“厨房交响乐”了。我立马放下遥控器,跑到厨房一看,啊!这么多我喜欢吃的菜呀!有美味的河鲫鱼;油光闪闪的红烧肉;煎得嫩嫩的小青菜……终于开饭了,我看着一桌美味的菜,口水早已“飞流直下三千尺”了。没等外婆说开饭了,我就已经狼吞虎咽地开始吃了。我们一家团团圆圆地吃完 饭后,最具有节日特色的点心来了,就是月饼。我们吃完月饼,我们送外公和外婆回家。

到了晚上,我们该走了,虽然没有跟他们一起看月亮,可是在回家的路上是会有的吧!果然,不出我所料,不仅有圆圆的月亮,还有用丝丝云层组成的水墨画。这景色让我想到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圆圆的明月不就像诗人所描绘的,一个巨大无比的玉盘吗?

篇14:陕西的民俗作文

剪纸、陕北民歌……无一不体现陕西的文化民俗之奇特,我最喜欢的,还是“陕西十大怪”。

第一怪:帕帕头上戴,原意是男女将手帕戴在头上。男人的帕帕用粗布做成长长的宽布条,可保暖,放些烟草,钱物,必要时还可用来捆东西、背孩子、当腰带。女人习惯把手帕戴在头上,即防尘,防雨,防晒,也可擦汗,擦手,包东西,用处可多呢。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的房子多为单檐斜坡房,单面门窗,背靠高墙,冬可取暖,夏可遮阳。

第三怪: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可以不吃菜,可以不吃鸡鸭鱼肉,但绝对不能没有辣子。陕西的辣椒,又细又长,颜色鲜红,俗称“秦椒”。

第四怪:面条像腰带,陕西的扯面,又叫“油泼辣子面”,一根宽度可达七公分,长度在一米以上,极似牛皮腰带。

第五怪:石头枕起来,陕西人有些习惯让人匪夷所思,他们睡觉不用软枕头,而是喜欢找块砖头枕上,才能酣然入睡。

第六怪:不坐蹲起来,陕西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数一数二,盛夏傍晚,二三十个人蹲在村口闲聊,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在三五个小时不起来。

第七怪:烙馍像锅盖,陕西的饼叫锅盔,又大又厚,由于吃时要张大嘴,会不自觉地睁大眼睛,又称“瞪眼锅盔”。

第八怪:碗盆分不开,陕西人用的碗特别大,最大的直径一尺有余。

第九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平原,姑娘出嫁,都不愿远嫁他乡,希望嫁得越近越好,又能照顾双亲。

第十怪:唱戏吼起来,秦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其声山摇地动,震耳欲聋。

篇15:民族民俗的作文

鄂伦春是一个勇敢的民族,起初是在大山中,与狼伴舞,日月同床,之后,勇敢的鄂伦春人建造了简单的房屋,鄂伦春人的衣服,算是最有大自然的气息了

用打来的动物的皮,围成简单的衣服,又保暖又好看,用动物的头,缝成一个里外有毛的帽子,最有特色的是,帽子上有两个小角。

鄂伦春人,吃的饭就是肉,手把肉,烤肉,所有的主食都是肉和柳蒿芽汤,在那里的鄂伦春人总是每人有一个武器,用来捕猎狍子、野猪。

篇16: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閆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篇17: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民俗的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1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豪华,那么漂亮,但是一但到过年,那是多么令人难以忘记!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每当快要到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打扫完以后,人们就会去天虹,大超市里卖各种各样的年货,比如糖,水果等,这一去就会大包小包地提回来。

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对联和放鞭炮吗?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从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黑漆漆的山洞里,山洞里住着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在这个山谷下面有一个小村庄,这个年到了过年的最后一天的时候,就会下山来害人,这村庄里的人就会把门关得紧紧的。可是,年依然有办法进入村民的家中吃村民的东西,村民没有一点办法。有很多村民都到了城市里过年。有一年,村民们正在去城市的路上,有一位仙人对村民们说:“这怪兽最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了。”村民们听了后,就把红色的对联贴在了门上,把鞭炮放在了门前,怪兽一来,就会看见红色的东西和“砰砰砰”的响声,吓得直往山里跑。就这样,过年放鞭炮和贴对的习俗就持续到现在。

我家乡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一顿丰盛的饭——年夜饭。家家户户忙东忙西的,烧了一桌子的菜,有鸡,鱼等。让人看了一定会口水流不停。吃完后,妈妈会给我一件很帅气的衣服,大人会给我们压岁钱,里面的钱还不少哦!

过年还真是令人难忘啊!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情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防也说来听听吧!

篇二:家乡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3

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那里虽然没有都市那么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光吃的就有无数,老家的豆食果可是数一数二的。豆食酱、南瓜和辣椒等做成一块一块的,每块捏得大小均匀。再放到太阳底下晒上三五天,干了放到锅里蒸,就可以吃了。可放在不密封处储存,拿出来直接吃,又香又辣,甭提多美味了。

其次就是芝麻果。它是用糯米蒸的,蒸熟后放入盆子里,拿木棍用力打压每个地方都要被打烂,拿出来和芝麻、糖一拌,味道不一般,那浓浓的甜味,有股家乡的感觉,是那么温馨和蔼。

当然,我们过年时也有规矩。每逢过年,大人们十分忙乱,除打扫卫生外,还要拜祖宗。除夕下午,大人们开始烧菜,鱼啊肉什么都有。把它们摆在祖宗的佛像面前,说他们回来吃。小孩不能呆在旁边,否则祖先会生气的;大人拜完也要马上离开,中途还要烧香,为祖先们烧纸钱,让他们在极乐世界过得安好 哪些食物摆在那几天都不能拿走,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除了这些,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了,也要做很多事情。亲人们会请来道士,保他们一路走好;家中的人要穿白衣,戴有 孝 字的黑袖子,还要背个小红包。过三天下葬,带着棺材一路敲锣打鼓,一路悲伤叹息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要是来我的家乡玩,就找我当导游,因为我了解家乡的一切,我爱我家乡!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4

我的家乡是枞阳县,这里是铜陵市偏远的一个小县城,但在这里的文化习俗却也不少。

在枞阳县,最有特色的是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黄梅戏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中我们枞阳算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

在我们这里,傍晚时分,在广场经常有老人在广场上运动,腰间总是带着小音响,一边走一边听,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乐里一样的回味。也有人在广场上架起一个幕布投影着给大家放黄梅戏看,没过多久周围就有许多老人来看黄梅戏,也有小孩子在周围玩耍大人们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偶尔也有路人经过,有兴趣的人也就在周围停下来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听一听,然后,又赶路去了。

除了黄梅戏,枞阳的武术,也是名不虚传的。东乡武术在安徽很有名气,过去的枞阳县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二是械术套路。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东乡武术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为武器,在中国是一门很好的武术。现在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于自卫、健身,也用于现代反恐擒拿,武装侦查,让这些武术都得到传承,并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术,在我们这里,节日的仪式也丰富多彩丰富,很有特色的。在春节的时候,我们在家里过年,吃年夜饭,晚上看联欢晚会用来守岁;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会在家里吃着元宵;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吃着粽子,鸭蛋,还有豆子,只可是我们老家山里那边没有龙舟,只能在电视上看划龙舟比赛呀!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5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6

在我们家乡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炼火,又称“踩火”。

一天晚上,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去看炼火,前来观看炼火的人,有来自浙江省电视台,金华、磐安电视台的记者,有来自各乡的广大村民,还有我的同学亲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炼火就要开始了,十一位男子汉赤膊上阵。他们先到小溪洗身子,大概是去邪吧!过了十几分钟,一位老爷爷把“圣水”吸进嘴巴里做了一个动作,然后把“圣水”吐进“圣火”里,老爷爷带领他们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又从北走到南,还从南走到北,绕了一个圈。炼火正式开始了,男子汉们接二连三地冲向“圣火”,赤膊、洗脚,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炭,那动作粗糙有力。好似驱赶妖魔鬼怪,祛瘟去邪,避祸消灾。

炼火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短短地二三十分钟时间,就把一堆熊熊“圣火”炼平了。火焰熊熊升起,人们欢呼着,蹦跳着,这声音震耳欲聋,传遍了整个古老的村庄、传遍了整个磐安县城,传遍了大江南北。

炼火的场面刻在了人们的心理,据道家说“炼火”是修炼成“真果”的必经之途。含有“上刀山下火海,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之意。又有借助某种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去驱除一切妖魔鬼怪的企图。对民间来说则好愿之意。能保一方平安,所以炼火能千古流传。成为一年一度的民间活动,民族文化。更为双峰乡质朴勤劳的人们增添了一份和谐的乐园。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7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的谣,反映了河南过年的大事记。

在河南过年虽大同小异,但每个城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在我家乡信阳过大年,腊肉成一绝。

信阳淮南各地民间都有腌制腊肉的习惯。对于爱吃、会吃的信阳人来说,腊鱼、腊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货。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这里的腊肉纯属自然风干,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以后,味道极佳,人们会用腊肉做各种美味佳肴,如:腊肉膳片、腊肉炖萝卜。

我到了家乡,吃的腊肉就没有以前的好吃。因为现在的人很懒,有的人简简单单搞一两下就好了;有的`人在外面买现成的腊肉;还有的人是用不好吃的猪肉或者有病的猪做腊肉,吃了一点也不健康。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有的人很早起来去街上玩牌,有的人在家里看电视;还有的人在贴对联。而我和爸爸去买做腊肉的材料。有的人看到我们说:“你们去干什么?”我和爸爸异口同声地说:“去买做腊肉的材料。”他说:“还要做腊肉,现在这个地方都有的卖,你买就行了。”最后我们没有理会他,因为他不懂个中的滋味。我们买完材料回到家开始腌制腊肉。三四天就腌好了,爸爸炒给我吃,那滋味让我回味无穷。

又到了春节,谁还会去做腊肉,全都去买腊肉了,一个“买”字让人们失去了美好的东西啊!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8

一年里,有许多节日要过,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可是在我的家乡,却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枸杞节。

枸杞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果,我的家乡就是世界闻名的枸杞之乡,据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这里盛产的红枸杞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枸杞节也是因此而来。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枸杞采摘的旺季,鲜红的枸杞挂满了枝头,田野里散发着枸杞花果的怡人清香,这时你来到田间地头,到处可以听到杞农们的欢声笑语。红红火火的枸杞节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盛大的节日。

首先是有一个隆重的开幕式,有精彩的文艺演出,绚丽的焰火表演等。然后,从远方来参加节日的客人们可以到枸杞园里去体验采摘果实的快乐,去亲口品尝那鲜美的枸杞果,去欣赏那枸杞园的美丽风光。当然不止这些,由于枸杞的药用价值很大,所以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枸杞产品,比如吃的:枸杞干果、鲜果、枸杞糖、枸杞糕等;喝的:枸杞芽茶、枸杞果酒、枸杞咖啡、枸杞牛奶等,琳琅满目的枸杞商品会让你目不暇接,馋涎欲滴,一个枸杞商城,会让你转上大半天!火辣辣的天气,火辣辣的节日!

怎么样?暑假的时候,欢迎您也来到我的家乡,来参加盛大的枸杞节,来品尝我们的美味的枸杞果吧!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篇9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家乡,不管是柔情似水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的东北,不同地方都有不同民俗民风,傣族有泼水节,彝族、白族有火把节。而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它就是具有千年古县和三圣之乡之称的汤阴县。

可能大家并没有听说过这座小县城,没关系,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去感受一下我们家乡的乡风乡俗吧!

说起庙会大家都并不陌生,相信每个地方都有新年庙会,而我们家乡每年都会为了纪念岳飞在岳庙街,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在这一天整条街上都会热闹非凡,这么热闹当然不会少了民俗节目,跑帷子、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背阁、抬阁、小车旱船等各种民俗表演活动让你眼花缭乱。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也会携亲伴友走上街头品美食,观赏节目,在充满快乐的节日氛围中感受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

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当属汤阴帷子舞。它是活跃在豫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舞蹈表演,又称经纬舞,家里人都叫它跑帷子。听家里老人讲,跑帷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将士为纪念齐桓公的爱妃长卫女而举办的祭祀活动,这一王室祭祀活动不断发展而演变为模仿排兵布阵的娱乐活动,而后又被发展为宽泛的乡民求神拜庙,欢庆节日的娱乐性活动。

跑帷子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表演者会手持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杆,顶端扎上帷帽,周围挂上五彩缤纷的彩带及铜铃,100名舞者随着鼓声不断变换出百余种阵势,气势磅礴。舞蹈表演时,帷子手踏着鼓点屈膝、微蹲做小步跑,有节奏的来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带河铜铃就会颤动一下,发出叮铃叮铃的响声。舞前龙头开道,舞后凤尾告终,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不谋而合。20xx年以来,汤阴县加大了对帷子舞的保护力度,并且于20xx年2月帷子舞被河南省政府批准成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装饰公司月总结会议下一篇:高中教师工作600字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