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高中读后感作文

2024-05-24

苏菲的世界高中读后感作文(精选6篇)

篇1:苏菲的世界高中读后感作文

助产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助接生而已。同样的,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惟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题记

在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不过大部分的人喜欢将它叫做“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当别人问你:“正义的行为到底好不好?”,你就要学会像苏格拉底一样,先反问他:“你觉得什么是正义?”,如果他说:“正义就是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还”,你就问他:“如果你管你的朋友借菜刀,用完还他的时候他神经病犯了,这个时候你还给他,就是正义吗?”

宗旨其实就是——就着别人的答案,不停地追问!不要停!可是大部分人就会想:这不就是抬杠吗?但是苏格拉底本人对自己这套提问法很满意,因为他认为他帮助你思考了,他管这个叫“精神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他认为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英文“教育”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出”,苏格拉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思辨,一步步启发对方的思想,引导出智慧。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

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上找人们聊天,这个随处接生的助产婆喜欢跟车夫工人们聊天,一聊就是2、3个小时,经常使人误了工,而且他不停追问的方式让大家感觉到不厌其烦,哪怕是回嘴,也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劲无处使。这样有意思的人物,却因为被政敌宣称“弘扬新神论”处死,也令人唏嘘不已。

苏格拉底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使它始终具有活力的牛蝇。”牛蝇被杀死了,而驽马也不出人意料的倒下了。

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篇2:苏菲的世界高中读后感作文

这几天,我在读一本书《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封面上那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我的眼前,心中不禁有种神圣的感觉。我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翻开了那本书,开始了我的读书之旅。

这本书有三部分内容《强国梦想》、《红旗飘飘》和《民族复兴》,而每部分有三课,每一课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许多革命英雄为了取得抗日胜利顽强与敌人作斗争,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一位位建设者为了振兴中华,日以继夜地进行研究,艰辛工作。

读完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时,我全身热血沸腾。这些故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地党支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1935年,罗玉琪和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几天后,他受了很多折磨,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时间长了,他禁不住饥饿,就掉队了,但后来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他们团结一心,三天后走出了草地。战士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罗玉琪已经受到了伤病和饥饿的折磨,但他还是坚持着。罗玉琪为了走出草地,不愿放弃,继续坚持着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啊!李玉胜为了让战士们恢复精神,去帮他们抓山羊,他多么关心战士们,多么想让他们一起坚持下去,早日走出草地!李玉胜真是一个很坚强的人。难道他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不禁联想起了我的事,想起了我开始学骑自行车时的事。那时,我坐上自行车,才过了几秒钟车摇摆不定,一下了我从车上摔下来。我尝试几次后,还是摔下来,我的屁股都要开花了。我正不想学时,妈妈鼓励我,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我就坚强下来,经过几番练习,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了。那次多亏妈妈鼓励我,否则我学不会骑自行车了。是啊,再大的困难也比不上革命时期的困难。难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么这点小困难就被屈服吗?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做个有心人,再难的事情也能取得成功,不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吗?”

篇3:《苏菲的世界》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作者简介: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在奥斯陆大学主修斯堪的纳维亚语和神学,毕业后担任高中哲学老师多年。1991年后成为全职作家并出版《苏菲的世界》一书,成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

荐语:

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却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篇4:《苏菲的世界》等

让一个孩子能够在成长中加深思想,就应该读几本哲学书。哲学书大都是讲述思辩的,它们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家长可以帮孩子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读本,比如《苏菲的世界》,就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老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故事以这样的方式开头: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谜一样的问题即刻吸引了苏菲,让她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我给儿子买过这本书,他读完以后,又传给了别的孩子。一个崭新的哲学世界激发了两个少年的心灵,每天放学后,他们俩便一只手推着自行车,另一只手互相搭着肩,在马路上边走边谈。那以后他写了一些很有思想的文章,《在神与道德之后》、《人类的新问题》等。读哲学书一般不会即时生效,但它对于人生肯定会有长远的作用,就像小时候那些受到芭蕾舞训练的女孩,她们走路和站立的姿势都跟其他的女孩不再一样。

《读者》

我订这本杂志有好多年了,我有时也会成为这本杂志的作者,为它写几篇小文章。

这本杂志里面经常有一些特别打动人的生活故事。刚刚,我在里面读到一篇《高山上的母亲涕泪滂沱》。一位山村里的母亲从来也没有出过远门,她甚至连村后面的山头也没有上去过。她只知道辛苦地劳作、抚养孩子。有一天,她成年了的儿子,把她背到了后山的山头上,让母亲看看远景。这位母亲站在高高的山头上问:

“咱家在哪里?”儿子指给她看那缩小到了蚂蚁般大小的草房子。“那咱家门前种的菜呢?”母亲着急地问。“山太高了,菜太小了,在这里看不见的。”儿子说。

母亲沉默了下来,眼泪从她昏花的眼睛里涌流出来。这是她从来也没有过的生活概念,但她没有能力表达她内心的这种感受。儿子也沉默下来,他想母亲有多可怜,她从来也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小村子;她怎么能够知道更多的事情,眼光远大起来呢!自己一定不要再像母亲这样,要努力地去了解生存的广阔世界。

篇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高中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它发觉它是一本哲学启蒙书的时候,我就有点不是特别想看了。这次选择很认真的继续阅读这本书,我想是因为有在适当的要求自己吧。《苏菲的世界》并不是一本特别容易理解的书,但是它也并不属于特别难理解的那种。虽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很多思想还是停在比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读几遍的著作。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这是怎么比较的呢?如果哲学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并不知道太阳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却自认懂得很多的人要聪明,她还比较可以同意。苏菲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她所见过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在最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很纯粹的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从某一天苏菲开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给她写信的正是一位哲学老师,于是她就这样很被动的上起了这门哲学课,好在哲学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勾起了苏菲深深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就是苏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学老师,他虽然隔我如此遥远,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课程,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于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我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哲学,并且了解甚少,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知识也都是在学校老师提及过的那些,显然我并没有认真听过政治课,因为我现在并记不太起来我在学校里了解到的有关哲学知识到底是有多少。

也许我们真的很少会去讨论哲学,毕竟显得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去研究世界从哪里来,我们又是谁,我们终究去向何方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哲学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思维感觉无不被哲学所影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罢了。可是习以为常是不是很危险的一种态度呢?我们已经慢慢地开始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这算不算一件坏事呢?

篇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字作文

正如《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的苏菲被“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她才坚定的认为:“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也才开始在神秘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的探寻“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才开始一点点的明白:“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变化发展的”,“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上一篇: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作文500字下一篇:宣布失效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