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玲读今天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2024-05-03

赵玲玲读今天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共10篇)

篇1:赵玲玲读今天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读《教学中的问题观》心得体会

下堡小学 赵玲玲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都喜欢一种学生就是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走的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学生,我们一般都会忽略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评价是否一堂好课的问题上,我们习惯由教师提出问题,重在分析,解决问题,没解决问题的课不是好课,而美国人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解决问题是侧重于技巧,课堂中没有生成新的问题的课不是好课。

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常常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很少能提出问题。学生果真没有问题吗?其实不然,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下学生已经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了,而教师也缺乏在问题环境下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没有问题往往是有问题,只不过是学生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不愿向自己提出问题,不愿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让老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环顾我们的课堂,我们经常会遇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敢回答问题的情况。这样使整个课堂变得压抑,教师状态不佳,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去接受问题。这是因为教师总是习惯性的自己去掌握课堂,按照自己的观点去组织教学活动,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去接受,又害怕被学生问道而出丑。这样课堂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定的问题去走。

怎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既活跃又有实效?

其实,作为一个好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不是说教师不可以在课前创设好问题情境,巧妙的提出问题,重要的是教师所备的课以及他所实施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能否引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可能会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能否理智的把文章做大,进行深化;还有,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要有调控能力,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强,其教学水平就高。

如何去改造我们的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改变课堂的沉默现象,搭建起师生和谐关系的桥梁。

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体会他们的个性观点与生活体验,接纳他们的世界,以朋友般的热情去帮助他们。也就是我们说的问题教学,实质上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它体现了双方的互动参与,也体现出平等的主体地位。

篇2:赵玲玲读今天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这个寒假,我细细品读了王晓春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内容以案例为主,作者紧扣那一个个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案例,通过点评它们,来指引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他们少走弯路,很快适应角色,减少工作路上的挫折。这本书一共选取了100个案例,并且除了个别案例之外,都是中学的。内容有关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方面的,有关于“如何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方面的,有关于“班主任班级管理”方面的,有关于“如何协调师生关系”方面的。

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还有周边同事给我的,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教师,工作方法无外乎两点,也是两个极端:宽严相济。一方面,对学生严加管教。严管如果不见效,就反过来用爱心感化。如果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行,最后只好把家长“搬出来”。殊不知,如果老师还管教不了,事实上家长往往早已经失控了,家长还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扭转过来呢!于是,最终老师只能是满腹牢骚,满身疲惫。那么,我们的工作方法为什么总是如此简单呢?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往往是因为我们在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时思维方式过于简单。我们遇到学生问题,很少假设多种可能,只作简单归因,而且对谁都这样归因。在更多情况下,我们根本不问原因,甚至不想真正知道原因,只要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上来就批评,我们的教育方法很少能找到专业色彩,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管孩子”。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它让我明白,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比如,案例“学生说:我凭什么听你的?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如果在之前,我听到学生如此大不敬的话,我一定会火冒三丈,先把他弄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一顿,然后再把他家长请来,让家长带回家去“教育”,啥时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了,郑重地给我道歉后,我才会让他进班上课。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和态度方法都发生了改变。首先,我会心平气和地回答学生:“我没要求你必须听我的所有的话。我的话分为两类:一类是提示学校的规定,作为学生应该遵守的规矩,这类话,对不起,你必须要听,因为这不是我个人的要求,我是在代表学校说话。除了这些话,我跟你说的其他的话,只是我个人的建议,仅供你参考,你可以不听。但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如果我跟你说的这番话你经常能听到别人说给你,就说明这些话确实有值得你听进去的价值。就比如你所说到的挣钱,既然你认为挣钱多少与文化水平没关系,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富翁都拼命让孩子上学呢?上了中学上大学,上了大学读研究生。难道说,所有的人都还没有你明白?”我这样一番话,所起到的教育效果一定远远胜过第一种方式,会让孩子口服心更服的。这就是这本书教给我的东西!再比如关于“没收学生的财产的问题”,这几乎是每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会在工作中遇到的现象。以前我总是这样处理的:对于那些不值钱的东西,我从违纪的学生手中收过来后,趁着怒气当着他的面毁掉,或者过后随手扔了,对于那些手机、电话手表之类的贵重物品,我会等到一段时间后,交还给他们的家长,并且一定要让孩子写出书面检查和保证,并且由家长签字,再存档,但这本书告诉我:1、没收的手段要少用,不得已时再用。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只会导致师生关系更加紧张。2、教师没有权力说“不还”,不能因为学生违反纪律就侵犯其财产权,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但学生如果带了法律禁止的物品,没收了以后当然是不能还给他的,并且要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篇3:今天怎样做教师

教育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 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 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初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又常常被称作“困难期”“危险期”, 这一段时期学生心里的矛盾重重:独立与依赖、理解与闭锁、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以及“性”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平衡, 加上他们处在“第二反抗期”的叛逆心理, 往往会出现同学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种种矛盾,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处理不好, 常常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困惑, 甚至会造成行为上的严重后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识水平出发,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自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具备以下几种特质或能力。

一、健全的人格

这是从事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是不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 因为: (1) 他 (她) 可能伤害学生。电视和网络上曾有这样的报道:有教师用烙铁烫伤学生的脸, 有教师让学生相互抽打学生的脸, 甚至有的把学生扔下楼。虽然这种现象只是少数, 但它的危害却是巨大的, 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 还伤害了家庭、社会。 (2) 他 (她) 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学生还是成长中的人, 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们主要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观察和模仿来习得行为的, 上学期间教师就是最重要的模范 (模型) 之一, 如果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 经常喜怒无常, 情绪不自控, 甚至无理智地打骂学生、欺骗学生, 这些行为对学生和学生以后的成长影响是很可怕的, 对社会当然也会造成危害。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一个教师的人格是否健全?这是不能从表面一眼辨别出来的, 我想随着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不断完善, 国家会通过心理测试或其他方法进行甄别和筛查, 进一步净化和完善教师队伍。

二、全面的知识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 甚至包括宗教学等等, 这样才有能力解决学生的不同问题。因为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我独特个性的、各式各样的发展中的人, 针对不同的情况, 教师就要采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对症下药, 没有能包治百病的药。像学生的行为问题要用到行为主义理论, 情绪问题要用到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理论, 涉及家庭的问题要用到社会学中的家庭结构理论等等。再比如要帮助学生通过内心对话树立自信, 就要用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马克思 (哲学) ;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维和情绪———艾里斯 (ABC理论) ;行为改变心理等等理论知识。

三、必要的技能

针对学生集体的和个体的不同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要掌握必要的技能。像通过团体心理活动 (游戏) 让学生学会合作、树立自信、表达情绪;通过个别辅导让学生认识自我, 识别不合理信念;通过行为疗法改变行为;通过认知理论改变情绪;通过联想 (意向) 对话转化凝固的心理能量等等。这些活动的引入、成员的协调、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实现活动的目的。

四、良好的沟通

主要就是会和学生谈话交流。要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对话、探讨、对质, 以达到谈话的目的, 要把握学生的情绪和感受, 做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不伤害学生, 又要不偏离主题。良好的沟通要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 让学生自己解决和处理自己的问题, 所以很多学者都采用“非指导性”原则, 但在现实的操作中, 指导还是必要的, 只要是学生的年龄和时间的限制。在实用中, 沟通最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有PAC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和方法, 对实现有效沟通是很有用的。

五、细致的观察

就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躯体语言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向, 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躯体动作等等。通过对躯体语言的细致观察达到“不说我也知道你想干什么”的目的, 可以用来辅助沟通, 当然这需要教师对躯体动作的含义有必要的了解。

六、适度的共情

“共情”也就是同感、神入,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这是非常必要的。“共情”是一种感受能力, 要求我们能深切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把学生当成自己, 这样才能找到学生心理 (问题) 的实质。所谓适度, 就是说“要把学生当成自己但永远不是自己”, 这样才能避免产生移情, 让学生的情绪或感受淹没而迷失了自己, 忘记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质。

篇4:感悟《今天怎样做教师》

在假期中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案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问题,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曾经何时我们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抱怨,曾经何时我们为自己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比例而愤愤不平,曾经何时我们为社会对老师的误解而伤心,面对这一切,我们曾经动摇过、彷徨过,但是现如今我们依然站在这里,对着学生笑着说着,说明学校的舞台依然吸引着我们。看了这本书时,我的思路被打开,是的,当我们意气风发地踏上这三尺讲台时,这个职业注定要付出,要奉献。作为教师你无法改变,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们和学生一起领略古今数学的魅力,一起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过程的艰辛。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列举出了当前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现状。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形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敢于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思想,进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创新,才能取得改革的效果。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知识结构,常教常新,努力开创教学的新天地,为完成崇高的历史使命,贡献最大的力量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教师才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篇5:读今天怎样做教师有感

——教师怎样爱学生

教师爱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以至于衡量教师的工作成败也把它选作了重要标准之一。王晓春老师认为:“我们每个人付出的爱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因此一味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给予极大的爱是不对的。”我从心底赞成这个观点。说实在的,要我去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爱是做不到的,对成绩好或听话的学生,可能要多点;对那种既成绩很差,又调皮惹事的学生从心底是不大喜欢甚至讨厌他们,也曾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看法,可是很难,也许是人之常情吧!王晓春老师说:“对学生来说,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这一点我自认为还是做到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既有的“师道尊严”只一味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在新型师生的关系中,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当然也包含师生要相互尊重。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尊重独立,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当然这点都做不到,那就无从谈教学的成败了。看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说穿了就是“尊重学生”这四个字。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就不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之一。当我们抱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爱之深”,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恨之切”的行为,常常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摧残,学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拥有为人权利的人,当老师因为急功近利而践踏了他们为人尊严和权利时,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第二,教师“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的爱不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有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让学生做大量的作业、试卷,在学生已经喘不过气了,教师仍不知疲倦地搜集资料,绞尽脑汁不停的出题,让学生不分昼夜地做!做!做!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就高兴;学生考试成绩差,教师就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责怪、歧视、课业惩罚、肉体惩罚等相继出现。这样的话,只会日益强化学生对学习恐惧的心理,而把学习当作苦差事。第三,教师“只重优差生而忽略中间生的爱”也不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范围是针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对部分人。品学兼优的学生,不消说很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而如今“转化后进生”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因此,“厚爱” 后进生,关注后进生,促进后进生转化也成了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抓住了这两头,就容易忽视中间层次学生这一头,他们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一般,平淡无奇,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带给老师麻烦,因此也容易被老师忽略。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

篇6:赵玲玲读今天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最近我一在直看《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这本书,对于一名担任班主任刚不久的我来说,收益颇多,了解了很多关于班主任的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1.走进学生的心灵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接触最多的还是学生,要想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进学生,触摸到学生的心灵世界,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心理需求,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样学生才会不断的走近你,相应你,如果作为班主任都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靠自己的主观去执行,又怎么去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呢?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观察他们,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发现问题要多沟通,沟通是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在沟通中耐心地倾听学生,从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2.一个都不能少

班级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把班级当成自己另一个家,与学生一起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精神的家园,让学生在这个家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大家互相依存,互相关爱,密切合作,愉快生活。对于学生,都是喜欢老师能够关注到自己,能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关心自己,我们在付出自己的爱的同时,学生也在回报老师的关爱,让学生也懂得关爱他人,促进他们良好的品德的形成。这样他们会有班集体的荣誉感,懂得维护自己的“家”。3.让孩子全面发展

孩子的心灵纯真无邪,好似一片待垦的沃土,充满希望。身体的成长需要五谷杂粮,需要足够的营养素,心灵的成长也需要均衡的营养,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式孩子心灵成长非常重要的营养素,多给孩子自由的活动空间,心灵有了自由,想象力就会张开翅,创造力就会灵动多彩。

篇7:今天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学 包婷

前几天,我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感触很深。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告诉我们: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

篇8: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一位教师,边板书边教学时,发现平日的窃窃私语完全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她转过头,疑惑地望着她的学生们。突然,她发现所有的小脑袋都转向教室左边的一个小男生……天呀!他在做什么?平日里很有个性的这个男生,桌上堆满了撕成一片片一条条的作业纸,他正一把一把地抓起来,不停地抛向前两排一个男生的头上……

面对这样的状况,你会选择哪一种做法呢?

A训斥学生,勒令其停止行为;

B不闻不问,继续上课;

C找到合适的借口或理由,分散其注意力。

选择A的教师,或许他们认同的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让他们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或许他们渴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效学习、快速成长,或许他们认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或许他们是责之切,爱之深!

选择B的教师,或许他们运用的是一种冷处理,在“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样的方式中希望这个学生能自己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改变其任性的做法,回到正常的学习状态。

选择C的教师,他们很有策略,这样做一来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二来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化“狂风暴雨”为“云淡风清”。正如魏书生所说的:“改变一个学生,最好的是改变他的注意力。”

在这个小案例的选择当中,折射出了三位教师的不同做法,不同的做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正是这不同的效果让我们不由得思考起这样的一个话题: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我们要做让孩子如树般成长的教师。那一方泥土就是我们给予学生的爱,那一片阳光就是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的智慧!曹经富在《成长如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片阳光,树们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的,我们丝毫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可是它们又确确实实在成长着,那突然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在长大着。它们长得自自然然,心平气和。”树的生长无声无息,突然之间就会给我们惊喜,孩子的生长就应如此!

我们要做有策略有方法的教师。在教师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性格迥异的孩子,与他们相处时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勇敢的孩子,我们要叮咛他:“别跑得太快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对胆怯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试试吧!相信你自己!失败了再来一次!”就如郑渊洁说的:“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去教育一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去教50个学生!”

我们要做从容而淡定的教师。假使不能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一棵棵参天大树,也要有让他们做一株株小草为春天奉献一点新绿;假使不能让孩子们都成为一座座高山昭示雄伟,也要有让他们当一块块路牌为迷途的路人指引方向。教师的这份从容是一种等待,拥有给予孩子慢慢长大的耐心和爱心!这份从容是一种智慧,能春风化雨,拨云见日;这份从容更是一种境界,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篇9:《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想要做一名好教师,不是简简单单的爱学生就可以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学生极易照样接受,很少去鉴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人格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要不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改造,不断进行理论学习,以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健康的人格品位。

教师要对学生一生负责,必须重视个人修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如果言行脱节,说做不一,或者是要求学生这样做,自己却那样做,只能引起学生反感,造成恶劣影响。拥有健康的人格品位,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诚实正直,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得到敬重,起到榜样作用。身教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感染、感化学生,形成号召力;教师良好的心理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等,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形成凝聚力;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完美时要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短处。”这是中国教师形象代言人、优秀教师于漪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问题时所作的回答。

读后,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热爱学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们的优点,能够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热爱学生更要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让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学习,最终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促进自身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此外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谓偏爱,只是给差生关注多一点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点而已。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

篇10:赵玲玲读今天怎样做教师心得体会

下堡小学 田世芬

前些天,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订购了一本书《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段时间,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教育理念篇》,颇有感触。覃川老师的视野是开阔的,思考是深刻的,现在我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的几点体会:

一、教育领域应该充满爱

覃川老师在《做教育的“千手观音”》和《汤普森太太的师生情缘》这两篇文章中,提到了教育领域应该是爱的领域,这种爱需要依靠教师去传播。文中列举了一个故事,讲述了汤普森太太一直不喜欢班上的泰迪,因为他学习成绩很差,又肮脏,在圣诞节这天,汤普森太太收到了泰迪的礼物,突然间她为自己剥夺了一个幼小孩子所应得的关心和照顾而感到内疚,她把自己反锁在教室里痛哭了一场。从此,她开始关心帮助泰迪,泰迪的学习呈上升趋势。后来,泰迪一直都很敬重自己的老师,甚至在他结婚时将母亲的座位留给了老师。

可见,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簇或大或小、若明若暗的火苗,教师就应该拢起自己的那双大手精心呵护,为学生挡风遮雨,使簇簇火苗变成强劲的火种。教师爱的范围还应该更广一些,更多地洒向那些目前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更多地关注那些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我去年教的六年级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腿又有些残疾,他不大和别人交流,总是独来独往。于是,放学后,我就和他一起慢慢地下楼,通过一学期的接触,他的话多了起来,他主动跟我说等他毕业了,他爸爸会送他去离石残疾学校上初中,他想学一门手艺——按摩。渐渐地我还发现他很善良,和同学相处得也很好,六一节他被评为了优秀少先队员。前些天,我在微信上联系到了他,他说他现在在学校很快乐,每个月会回一次家,他还说老师圆了他的一个梦,让他感受到了得奖的自豪,使他的小学生活没有遗憾。听到这些,我也倍感幸福。我们的一些教师,师生关系陌生,教师走不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形成代沟,就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缺乏爱。爱是教育的起点、动力与目标。教师必须会变成小孩子,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曾经警告过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我们教师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接纳孩子们的平庸,容忍孩子们的缺点。花总是要开的,而我们往往缺乏等待花开的耐心,有了耐心,我们只要精心地施肥、浇水、锄草、修剪,总有一天花会开的,但愿我们的校园能够成为学生幸福的家园。

二、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书中运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中国的学生学习成绩比外国的学生好,但创造力却远远不如外国的孩子。我们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手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要有长流水而不是一桶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和培养取水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做得欠佳,需要加倍努力。

三、评价要多元化

我们常常用考试成绩这个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而忽略了作为个体的差异性,忽略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潜能。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着学生最短的那块板没完没了地指责、嫌弃,而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最长的那块板,挖掘并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自信和进取心。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详案教案《七星瓢虫》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公司的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