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2023-01-03

第一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读后感。今天怎样做教师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实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现象,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更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坚。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

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尚空谈理,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分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第二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啊!振兴民族的希望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感到任重而道远。因为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对学生,更重要的是对教师。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奉献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在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要在育人的同时,不断"自育",重塑二十一世纪教师新形。这是我读了覃川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之后最大的感受!

覃川老师提出了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怎样作教师?覃老师在这本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展示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和研究,来带动我们读书人去思考和研究,从而强调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反思型的教师才是专业化的教师。

不管历史怎样变迁,教师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将永不磨灭。时至今日,新世纪的大门早已开启,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经济时代,相应地赋予了这个时代的教师以更多的内涵。我很赞同覃老师的观点。让老师在反思中成长。尤其像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新教师更应该让反思成为我们成熟的助推器!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反思(reflection),顾名思义就是回过头来思考,自我唤醒自我。作为教师的反思,则主要是指对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的思想、言行、方式方法等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和自我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

学习主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也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的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有学者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如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些。反之,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大的长进。而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为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 实践 + 反思 = 教师的成长。此公式足见教学反思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布鲁巴赫(W?brubacher)从时间维度上把教学反思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或译为实践后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reflection-in-practice),三是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

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如何做好反思工作呢?覃老师也告诉我们要努力 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补充自己,不断的学习。只有为师者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具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需求,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执著的追求,使自己的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而且教师的学习行为也会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教师只能是终身学习者,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去教。学习是为了提高,反思同样是为了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反思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的反思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的反思和对自己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的“追问”,使教师的教学更趋理性,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还要作一个有思想的新型教师,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语言,反思我们的行为,反思我们能够反思和应该反思的一切,在行动中反思,在案例中反思,从而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位外国学者Wallace说:“教师的发展意味着变革,而卓有成效的变革没有反思是相当困难的”。反思只是手段,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否具有反思

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是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美好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最后,我想高声地说"如果有来生,我还干这一行!"

第三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作者:青苹果

推荐言论一:“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言论二: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我最近见过一位优秀教师,朴实又平静,一读报告就看得出对工作驾轻就熟,令人望而生敬意。那领导说:“一年光稿费就3000~5000元,老公的烟、酒钱就有了。”忽然感到这优秀教师当得很悲哀。吃苦耐劳的女性发扬了新社会的“老黄牛精神”,家庭中的无私奉献者,价值的认定让人听了很是泄气。教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言论三:教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学校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书呆子。可是又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成就,于是在呆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转自:http://blog.edu.cn/user4/jingjing8006/

第四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书的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着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走进孩子的心灵》等。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此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不是为了把孩子弄得让老师满意,而是为了让他自身得到切实的发展。恕我直言,爱失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一寸一分,他也不放弃。

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幼儿园的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幼稚。在幼稚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幼儿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所欠缺的。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幼儿,亲近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茁壮成长。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工作的得与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二)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完美时要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短处。这是中国教师形象代言人、优秀教师于漪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问题时所作的回答。只有教师自己拥有完美的人格,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必须准备好这两把尺子,时时刻刻把自己与其他教师进行测量,找差距,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方方面面,这时给学生的爱才不是笼统的糊涂的爱。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热爱学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们的优点,能够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对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体罚等。

热爱学生更要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谓偏爱,只是给差生关注多一点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点而已。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

其实爱的作用是相互的。给学生爱的同时,他们也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关心,让我们很感动。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三)

在假期中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案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撤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艰。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空谈理论,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第五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篇1: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该书的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已发表的专着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走进孩子的心灵》等。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此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不是为了把孩子弄得让老师满意,而是为了让他自身得到切实的发展。恕我直言,爱失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一寸一分,他也不放弃。

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幼儿园的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幼稚。在幼稚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幼儿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所欠缺的。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幼儿,亲近幼儿,关心爱护幼儿,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茁壮成长。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工作的得与失。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篇2: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完美时要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短处。这是中国教师形象代言人、优秀教师于漪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问题时所作的回答。只有教师自己拥有完美的人格,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必须准备好这两把尺子,时时刻刻把自己与其他教师进行测量,找差距,想办法,改进自己的方方面面,这时给学生的爱才不是笼统的糊涂的爱。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热爱学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们的优点,能够接受来自学生的正确意见,对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体罚等。

热爱学生更要表现在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

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谓偏爱,只是给差生关注多一点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点而已。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

其实爱的作用是相互的。给学生爱的同时,他们也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关心,让我们很感动。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篇3: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在假期中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案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撤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艰。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空谈理论,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上一篇:集团员工座谈会发言稿下一篇:家庭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