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之》教学反思

2024-05-24

《人生寓言之》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人生寓言之》教学反思

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教学反思

《人生寓言之白兔和月亮》教学反思

曹静洁

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转入文体介绍。初一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你今天学习了这篇寓言,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畅所欲言,有同学提到面对成绩时应该有平和心态,有同学开始正确认识与好朋友交往的问题,还有同学提到了独生子女如何面对父母的爱等,这些问题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着的烦恼,在这堂语文课中,这些颇有共鸣的困扰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学生思考“有无得失之患”这道题时,刚开始十分困难,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演讲,我总是让学生对演讲者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确的!

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在山的那边》课后反思:

取其一,遗其三

一气两堂课下来,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边》的教学。无论是在设计与实际的课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删减。譬如说诗歌的朗读,虽然也反复读了,但仍然只是服务于诗意的理解与感受,而没有把这一课上成朗读指导课;譬如新诗的语言特点,几乎是一字不讲,作者,只字未提„„因为我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此诗作为人生新起点上的意义。

引进盲童戴维的故事,只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需要数十年写成,今天无法完成,所以我借一个异国他乡人的故事,来喻指每个学生自己的人生。

我的理解是:诗=人生=故事

戴维用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首活生生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在山的那边》一诗,其实浓缩了无数个戴维的故事,也许还会有在座的某一个两个一群人的故事。

诗,如果不与人生相连,那么它与什么相连呢?

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之后,如果没有须精神上获得提升,在理想上获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与知识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的设计与课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当学生问:“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寿馨蕊在我们的帮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清华是我的“海”,那么这最后一座山,就是高考,在接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我灿烂起来。

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像我一个普通话最差,当初没有任何权利朗读课文的人,也许今天是能够把话送到每个人心中的其中的一个。

“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

但是不是为了因为下次可能考到而讲,而只是因为理解了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会对诗意的人生、人生的诗意拥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也许,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贝壳》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增的一篇自读课文,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去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人生,现将上课情况简介如下并略做评述。

一、课堂教学主要步骤:

1、教师向学生简介作者席慕容,饱含感情的朗读两首席慕容的抒情短诗,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入《贝壳》一文的教学。

2、教师范读课文,多媒体配乐(葫芦丝)和画面(碧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贝壳特写)要求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学生齐读课文,发现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要求:注意朗读速度(舒缓),配乐。

4、师生共同品读1、2两节,学生体会贝壳的外形特点,学生结合课文描述自己所看过的贝壳的外形;教师提出讨论题:你看到贝壳时,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向身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提2-3名学生回答。)

5、分别抽学生美读3、4、5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找6--8名学生站起来读,其他学生先后对上述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

6、启发学生找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经过学生品赏,一致认为以下两句最感人:

(1)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他制作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2)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

7、围绕上述两句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人生,升华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8、配乐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揣摩课文结构、思想,感悟席慕容的人生情怀和哲理思考。

二、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

第一,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段落和句子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

第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爱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课堂小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韩愈曾说,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当是教学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第三、应注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就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文学欣赏中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什么非要学生对作品(课文)只能按教参或者老师的一种理解去记忆呢?让“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是违背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老师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

通过《贝壳》的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把师生的平等的关系展示出来,走出技术设计的误区。

《紫藤萝瀑布》教学后记

散文好读不好教,这是许多语文老师的共识,在我看来,借景抒情散文的教课就象是跳水运动员做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成功了满堂喝彩给人美的享受,失败则成残缺品全部变味,教的人不是滋味,听的人更是无聊。该怎么上好一堂借景抒情的散文课呢?准备《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我着重思考这一问题。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已被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我在《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中设定的目标是学会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课后能够模仿课文写描写景物的小文章。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我采取了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教学方式:

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扫清文章生字词障碍,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生字词的自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课标特别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口语交际,上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回忆性的启发导入,要学生将小学时学过的,《望庐山瀑布》背出来,回忆其中描写瀑布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瀑布的形态 和气势,接着我问学生喜欢什么花,描绘一下自己曾经见到过的最难以忘记的花开的情景,包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环境中见到的开着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花。接着我又要他们想象,自己喜欢的花象瀑布一样是什么景象,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最合适,学生沉默了,我让他们翻开课文。简单的将课文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介绍了一遍。课文的导入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听的很认真,积极的参与了课堂的讨论,讲述自己曾经历过的感动一刻。

由于课文的生字词特别多,而且比较难,所以我在课堂上将重点生字词再解释了一遍,并且将所有生字词带读了两次,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两次。这样,对于字音、词义就有一个巩固的作用效果。

新课标提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这个要求,我让他们听课文的录音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问题是作者在文章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她是按什么思路来组织文章的?检验他们能否读懂文章。设定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有助于他们仔细看课文,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等他们看完课文后,我提问时很多同学举手表示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叫了3个同学都基本能够回答正确。

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成功的导入了文章之后。我采用了“欣赏法”的教学方法,即以审美为主干的阅读方法。这篇文章首先打动人的是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我首先要求学生将他们认为的文章中最精彩的句子划出来,并且思考这些句子文段好在哪?这个问题我让他们四人学习小组讨论。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品词品句,欣赏美 大概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教学形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着举手,当时场面有些混乱,学生都认为自己找的句子是写得最好的,主动分析句子罗列理由证明自己的选择是“英明”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基本没怎么分析学生自己就将文章句子分析了,并且分析的很到位。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学生对文章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以及“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等句子能够理解到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能将写景的句子的妙处说出来,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的生动具体形象化。我觉得品味语言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散文将文章的语言分析好了,文章结构就好办了,剩下的收尾工作也好做了,接着我就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要学生将文章朗读一遍,将文章中写到紫藤萝树和花的句子画出来。然后思考三个问题:1.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写出树的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么描写紫藤萝花的?3.作者描写紫藤萝树和花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给五分钟的时间思考,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这三个问题分析文章语言时都有提到,基本只要他们归纳总结好就行啦。到这里文章基本就讲完了。接着,我让学生提出文章还有那些地方没有听明白,或者有疑问都提出来,提了几个问题,同学之间自己解决了。

这篇课文是我真正走上三尺讲台教书以来,最有感觉的一堂课,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并且完成了预定目标,这从作业批改可以看出来,我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是学习紫藤萝瀑布的写法写一篇小作文,完成的非常不错,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优秀”,并且其中很多人还写成了大作文,只有极少数学生拿“中”。

我不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一(1)班的语文基础比较扎实,学生很活跃,自己设置的课堂导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没有任何“压力”的欣赏文章是他们以前所没有体验过的,觉得很新鲜,有与他人分享自己阅读心得的欲望。愿意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完课文之后,他们很激动,很乐意借用这篇课文的描写手法写自己感兴趣的景物。因此我较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讨论很投入,有时没有听其他同学对文章句子分析的发言,只顾自己发表意见和看法,课堂有些乱。使学生学得更好,这应该是一切教学形式的最终目的所在。千万不要只顾让学生“自主”学习,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活跃,而乱了课堂,疏忽课堂老师的引导作用。今后的教学路还很漫长。对于如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兼顾课堂纪律,我将会去摸索,去总结。

《春》教学反思

讲授《春》一文,感触很深。我先通过课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文的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多么形象,多么

充满生机,简直把小草写活了。更有一个同学被课文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于是教室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哪大自然的神韵,人的灵性,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最喜欢的段后,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来和他们开始对话。

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青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电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鲜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行道树》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200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师生真诚对话,让生成更具魅力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目前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强调接受学习,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学生死记硬背;老师全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居高临下,维护着“师道尊严”,学生唯命是从。由此师生关系成为一种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很少有自主权,自我意识不强。而新课标强调要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真诚对话,相互接纳。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只有建立起这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心灵才能畅通,思维才会活跃,教学生成才更具魅力。

例:我在执教《羚羊木雕》一文时,将学生分组围绕“父母对‘我’的批评是否正确”展开辩论,即“亲情”和“友情”冲突时,你向着哪一方。

在辩论中,突然,反方的一位同学向老师发问:试问老师,假设你的孩子将你已许诺给他的贵重礼物送给好友,你会忍心批评他、伤害他的自尊心,破坏同学间纯真的友情吗?

(这是我备课万万不曾想到的突发问题,显然这位同学重友情,轻亲情,但很机智,无疑将老师视为家长这一角色看待,观察老师的态度,以寻求支持。)

我略加思考后,便这样说: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和所有家长一样,不是处理任何问题都是妥当的,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加以完善的,那么请同学们为老师提些建议,怎样处理才更妥当呢?”

(想不到,这时的学生发言更活跃了,以下几位同学的看法颇令人回味)生①:“礼物不是因为金钱才贵重,而是因为凝结友情才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

一点。” 生②:“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买不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能不加思考的一味责怪孩子的不是。”生③:“相反父母如能维护孩子友情,不去伤害它,比你送孩子礼物,更能使他欢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就会更好些。“从大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我觉察出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喜欢给家长挑刺,在处理“亲情”与“友情”关系上,有些偏颇。对此,我便不动声色地引用文中的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老师便以家长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探讨。随后,学生便从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结自身的经历,认识到同龄身上的普遍存在的一些缺点,如意气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在踮量亲情与友情的天平上,学生各有见地,他们与老师真诚的沟通,交流意见和看法,使两者收获颇丰。

本案例的关键点在于,学生对老师的发问,促成了师生互动,在互动中,老师不是力霸课堂,主宰方向,而是以尊重、真诚、探求的态度看待问题、观照学生。因此,学生不再感到压力,而是心驰神往,激情满怀,积极而富有创意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灵气飞扬、魅力四射的课堂。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老师只有摒弃“唯我独尊”的教学观念,多营造些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自由地思维,果敢地发言、交流等,为教学生成增添魅力。

《天上的街市》教学反思

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教师应该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做到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的收获。为此,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体现我的教学思想:

一是发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筛选感兴趣的材料。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是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是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三环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诗歌,独立阅读诗歌。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是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要求学生多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

五是设计联想、想象训练。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篇2:《人生寓言之》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大部分初一的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能力都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感性认识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章蕴含的深层主旨。因此,本课的学习,教师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此外,教师将根据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通过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的教学形式与教学环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材分析

《白兔与月亮》是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另一方面,《白兔与月亮》所蕴含的寓意较为难懂,学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所以科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最终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其寓意。同时,结合寓言这种体裁特点,深入挖掘其所蕴涵的哲理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的基本特点。2.词语积累。

3.把握全文大意,提炼中心思想。

能力目标:

1.口头复述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2.学会筛选关键词语,初步感知精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会用平常心态对待生活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利益。

教学重点

1.把握全文的情节发展,抓住两次转折的关键。2.把握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态变化。

3.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人生体验,谈谈从这则寓言中所得到的对自己人生观的一些感悟。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的学习。

2.延伸拓展法。联类引申,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学有所用。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共同完成问题的探究。

二、教学反思

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激活点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转入文体介绍。初一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你今天学习了这篇寓言,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畅所欲言,有同学提到面对成绩时应该有平和心态,有同学开始正确认识与好朋友交往的问题,还有同学提到了独生子女如何面对父母的爱等,这些问题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着的烦恼,在这堂语文课中,这些颇有共鸣的困扰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学生思考“有无得失之患”这道题时,刚开始十分困难,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我还十分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品味词句的环节,有些同学在分析时暴露出对部分修辞手法还没掌握,认为“有仿佛就是比喻”之类的情况,我即时给予纠正。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演讲,我总是让学生对演讲者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前一个学生介绍罗嗦,但我更关注于她的优点———用了很多课本中的词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回顾生字词时,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说:大家是否已经知道我的正确答案了?怎么那么正确的!

当然,在某些题目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备课组成员的相互启发使得这堂课更为完善生动。

篇3:《人生寓言之》教学反思

2013 年, 笔者开始接触优学派电子书包。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终端产品介入教学后, 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得益于电子书包及其海量信息资源与强大的网络互动特征, 实现了课堂教学高起点, 大容量, 同时, 课堂上也能充分感受到学生智慧的迸发和激情的放射。

以下, 将通过优学派电子书包上的一对一数字学习综合课例——《人生寓言》 , 来谈谈笔者的收获和喜悦。

一一、、基基于于优优学学派派电电子子书书包包构构建建语语文文数数字字化化学学习习新新环境

在优学派电子书包的课堂环境下, 教师电脑和学生平板电脑通过无线局域网连接, 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发送互动学习任务, 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进行查看、答题、探究等学习活动, 系统将记录所有的学生操作。教师能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获取学习反馈, 包括探究的过程、结果、学生录制的音频、视频或书写的图文信息。系统中除了通用的互动课件、互动试卷等工具外, 还有针对语文学科特点设计的“高效阅读”“古诗文”“作文集”“国学”“汉字听写”等学科组件 (如下图所示) , 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备课与教学。

每种组件都配有相应的同步教学资源,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组合, 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二、优学派电子书包让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更丰富

《人生寓言》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是有关人生教育的课程, 本课由《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两篇短文组成。初一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 但对人生的思考还需要引导。所以本课的教学思路以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为主线, 设计了六个语文活动 (如图5 所示) 。

体现活动语文, 注重互动生成, 让学生在感受优美的语言, 积淀丰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 正确把握人生, 合理对待人生际遇, 从而智慧来指导人生。

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是传统课堂无法企及的, 课堂的容量之大让人惊叹, 是过去的教师不敢想象的。至少在自制视频, 资料欣赏, 抒写人生和展示人生四个活动环节, 不借助优学派电子书包平台是根本无法完成。

三、课前个性学习化预学奠定了整堂课的基石

一堂成功的一对一翻转课堂, 课前的学习很重要。课前, 学生自行登录优学派电子书包教学平台, 进入电子教室, 查看学习任务单, 熟悉教师的上课思路, 启动学习前动场。

教师通过任务单要求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学习要求, 并录制有关人生的配乐朗诵视频, 优选自己的得意“作品”在“班级空间”进行分享。

学生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 不仅接触了关于人生的话题, 还体会到了配乐朗诵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家长也可以参与互动评价, 变原来的一对多为一对一、多对一, 不仅给家长带来了快乐, 也起到增强学生普通话能力的作用, 可谓一劳多得。

人生是一个很大很抽象的话题,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大量有关人生的资源, 学生以一对一的形式, 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个性化欣赏。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精选的材料兴趣盎然, 他们投入地欣赏着, 感动着, 逐渐形成了对人生的初步认识, 在交流碰撞中也很自然地将视野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

四、优学派电子书包让字词学习不再是教学的困难户

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 一直是一个难题。运用电子书包教学平台的超强互动、高效反馈功能, 设计字词检测环节, 让学生通过网上答题纸来做题, 教师通过后台查看全班学生做题情况, 及时对集中出错的字词进行重点讲解, 并对重点词语进行造句运用。因为有了检测和即时反馈, 教师的讲课变得有的放矢, 节约了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时间,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优学派电子书包让学生思想碰撞迸发出奇异的火花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及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电子书包平台班级的讨论区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人生遭遇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们不断地通过网络来质疑、追问, 是什么?为什么?在不断的语言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中, 他们逐渐明白, 白兔拥有月亮和落难的王子遭受厄运一样, 在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上都属于巨大的变化。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们在不自觉中就走进了文本, 感知了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实现了语文的学习教育功能。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思考, 能写作, 本课的教学通过电子书包教学平台发布给学生大量的感人材料,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带着感动去抒写, 阐述自己对人生中的财富、地位、荣誉, 以及生活中的不幸、挫折、苦难的看法。从学生的展示当中可以看出, 学生在这节课上受到了感染, 对人生的认识得到提升。

六、优学派电子书包让语文课堂实现了“语文大课堂”

《人生寓言》课堂的结束, 却是演绎精彩人生的开始。教师在班级博客论坛创建“演绎精彩人生”的栏目让学生把随笔及时上传, 启动课堂学习后动场,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让生活语文化, 让语文生活化。课后学生写作上传了《拥有什么的人生最精彩》《经历了什么的人生最精彩》的读书笔记。看到孩子们作文中精彩的表达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让人感到由衷的高兴。

伴随着“微课程”“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育变革思想带给我们的巨大冲击, 电子书包也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初中课堂, 一线教师不仅应该迎难而上, 顺势而为, 加紧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更应该理性的认识电子书包强大的数据技术处理凸显出的教育应用价值, 让电子书包的技术服务于传统教学, 使两者有效结合创造出更高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钱东明, 管钰琪.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 2011[4], 24-27.

[2]陈琳, 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 2013, (11) , 114-118.

篇4: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道德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寓言;道德;反思

语文学科蕴含巨大的德育潜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是道德信息负荷较大的一种载体形式,它以故事性、趣味性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在故事与寓意相联系的过程中,渗透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引

导学生明晰寓言故事中的德育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和建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智慧。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

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亚.“儿童故事”的教育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谢静.苏教版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篇5:人生寓言课堂反思

《塞翁失马》的故事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教这篇文章,我由《塞翁失马》的故事讲起,由此引出学生对“祸”、“福”的看法: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而具体应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呢?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让我们看到生活中自己的影子: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这种深刻的哲理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教给学生的。通过读文中的故事,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去体验、领悟。学生分小组角色朗读、学习了故事的内容后,我话题一转: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患得患失现象?”他们面面相觑后,低了头。我接着问:“学习了这篇寓言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异口同声:“应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那么,具体说呢?”我进一步提问并建议:“现在,我不需要你的口头答案,你把它写到

篇6:人生寓言反思

《人生寓言》两篇课文中,重点放在了第一篇《白兔和月亮》。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非常仔细。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文中优美的词句一一评析,气氛活跃。有一个同学甚至回答:“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中的独字用得好,这样说明了这只白兔赏月之才举世无双。”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篇7:《人生寓言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白兔与月亮》是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内容生动浅显,语言精美,但另一方面,《白兔与月亮》所蕴含的寓意较为难懂,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篇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起到较好作用的文章.二、学情分析

1、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是好动活泼的七年级学生乐意接受的。但大部学生对故事的阅读能力只能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感性认识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章蕴含的深层主旨。因此,本课的学习,教师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学习概括寓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2、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知识与能力目标)

四、教学设计

⑴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故事的内容和故事的主人公心态的把握由学生用形象、创意的手法加以生动的展示,激发他们学习和探讨的热情。

⑵以学生畅所欲言的个性表达为方式(方法和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思想碰撞交流的乐趣,体验自己的见解被尊重,被认同的成就感.白兔与月亮》所蕴含的寓意较为难懂,正因为难懂更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碰撞中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需要立足于生活本身,因为”生活是语文的教科书,每一天都是一页语文的精巧阅读。”

五、教学准备

1、周国平的<公务员之死>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述周国平人生寓言中的《公务员之死》,大意是这样的:某机关有一个公务员,一向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一天,他忽然得到一个通知,他竟获得了一笔巨额遗产,正当他欣喜若狂之际,他又得到了通知,一场大火焚毁了一切……

课文就以此导入,并提问:同学们,他会怎么想?(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即举手发言)师:同学们举手很积极,这个问题等会儿学习了《白兔与月亮》之后,我们再来解答。(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出示多媒体课件白兔赏月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根据故事内容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1、要求学生先找出白兔心情变化的语句,并把它转换为语言和神态描写的语句

2、四人小组合作或自由组合上台演绎故事情景

3、学生评议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的学习,即熟悉故事的内容又了解白兔拥有月亮前后的心情变化。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

三、问题探究 在学生的评议中很认同表演者形象演绎了白兔拥有月亮前后的心情,教师就此设问 1.白兔拥有月亮前后的心情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 2.如果白兔得到的是萝卜、青菜,它会怎样? 3.白兔悟到了什么,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慷慨的决定?(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在自学自悟中理清作者的构思,提高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共同探讨寓言的寓意)

四、拓展延伸

1.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教师这时提问:

{多媒体出示问题:1.学了课文之后,你想对小公务员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3、(多媒体出示问题2.学习了这篇寓言,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五.教师小结: 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六.精彩片段: 师:白兔拥有月亮这个宝贵的财物,反而失去了原由的乐趣, 学了课文之后,你想对小公务员说些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生1: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夺不走。

生2:没有财产的时候,你也很快乐,你应该继续快乐。生3:保持一颗平常心。

生4:不要成为财物的奴隶,而失去了自我 ……

(一时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气氛活跃。)

教师:同学们的心理很健康,没有得失之患,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那小公务员却非如此, 最终忧郁而死

.(学生一片欷嘘)师:在《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慧心未泯,“和人类不同的是”,它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学生:“和人类不同的是”具有讽刺意味。(水到渠成)

师:学习了这篇寓言,对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学生先是一片沉默,若有所思,随后畅所欲言)生1:我想到了面对成绩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因为好而自以为是,也不能因为差而自暴自弃。

生2:我想到了与好朋友交往应坦诚相待,心胸开阔,不要因为一些矛盾、困难而丢失一份美好的友情。

生3:我想到了应正确理解父母的爱,不要一味贪图父母给予的爱,也不要一味拒绝父母的爱。……

师: 寓言启示我们要用超脱和闲适来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这些都是人生主题中应有之义,愿我们能积极地面对。很高兴我们同学能从中获得启示,我想我们学习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也达到。最后赠送庄子的祸福相倚的名句(多媒体展示)愿我们正确面对得与失。七.教学反思 在课文导入中,我先讲述<公务员之死>开始引入,故意留下悬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你今天学习了这篇寓言,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出来,并从中得到有意的启示。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篇8:《人生寓言之》教学反思

师:读了课文后, 同学们对孔乙己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 老师读了课文后, 发现孔乙己的一生, 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 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与孔乙己有关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半”字的内容。

生:孔乙己说话时, 总是一些“之乎者也”的话, 让人“半懂不懂”。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 老师想要追问一下的是:他为什么总是说一些半懂不懂的话?

生:他要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

师:仅仅就是证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吗?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因为他学的就是一些“四书”“五经”, 那些内容都是一些文言文, 他读得很认真, 所以就说出了上面这些话。

师:不错, 还有呢?

生:我认为他思想上认为他就是一个读书人, 是一个上层社会的人物, 他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师:思想上深深地受着什么影响?

生:受着科举制度的影响。

师:很好, 你看得真深。也就是说, 孔乙己之所以说这些“半懂不懂”的话与科举对他的影响有关。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内容。

生:他做什么事都只做了一半。

师:对的, 孔乙己的好逸恶劳的个性决定了他做事“半途而废”。

生:孔乙己喝酒只喝一半。

生:我找到了, 孔乙己读了半辈子的书, 可结果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

师:苦读半辈子, 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也就是到最后, 他什么也没有, 一事无成。老师就纳闷了, 他为什么不改行呢?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生:因为他一心就想做官, 就想通过做官来发财。

生:因为在他的思想深处, 就认定了一个方向, 就是通过读书来谋取功名。

师:同学们又触到他的灵魂了, 我们也非常明显感受到:他的灵魂、他的思想都和封建科举制度有关。

师:还有吗?

生:孔乙己被丁举人抓住, 打了大半夜, 结果被打折了腿。原来是一个正常人, 现在却成了一个废人。也与“半”有关。

师:他的死也与“半”有关, 看来他真是一个可怜人。

生:在酒店中, 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地位和短衣帮一样, 同样处于社会的最下层, 而长衫却是身份的象征, 孔乙己也穿着, 所以我认为孔乙己的身份也是各有一半。

师:能具体地分析一下吗?

生:是他的思想在作怪。虽然很穷, 可是他死要面子, 硬穿着他那件又破又旧的长衫, 硬装着上层人物。

师:是啊!造成他“半”字人生的根本原因不仅仅与他个人的品性有关, 也和封建科举的毒害有关。

【教学反思】

篇9:《傻子寓言》:寓言中的多彩人生

这是一本可以永久珍藏的书,也是一部文本新奇、风格迥异、妙趣横生的书。与传统的童话或者幽默故事不同,这本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绕弯子,不卖关子,也不抖包袱,而是直接进入主题。每一篇文章都以寓言的方式,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从理性出发,然后穿透理性,走向非理性,到达生活的背面,以此来揭示那些被日常事物所遮蔽的东西。作者解释称,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这些寓言的属性,比荒诞要赤裸,超出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傻子寓言》中的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个轴心——人与人性来写,其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正话反说,旁敲侧击,诙谐幽默;二是异想天开,触类旁通,充满想象力;三是天真烂漫,童心如梦,一片赤子情怀。有的篇章揭示名与利的乖张,有的讥诮绝对主义的虚妄,有的是对拜金观念维护者口吻的戏仿,有的是对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的污染、恶化的忧虑,有的批判现实生活中的虚伪、欺骗、空谈、浮华等等。

《傻子寓言》曾以《小神话》为题在《人民文学》首发,作者为河北籍著名诗人大解,2011年年初由昆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与读者的广泛兴趣和深切关注。有评论称这是当代寓言的“中国制造”,也有人说“该书颠覆了中国人想象力”。

精 选

大雁飞过天空

天空中,在一群飞翔的大雁队伍里,有一个不是大雁,而是一本书。这本打开的书,书脊朝上,混杂在雁阵里,已经飞了上千里,其他的大雁居然没有发现。在越过一个山口时,雁阵遇到了高空里的强风,把书页吹得哗哗响,但这本书挺住了吹拂,扇动着书页,坚持飞过了山口,并没有掉队。

这时,一个孩子在地上玩耍,当他仰望天空时,看见了这群大雁,并从雁阵里发现了这本书。由于他的视力特別好,能清晰地看见书上的文字,是他学过的课文,于是他仰头望着这本飞翔的书,读了起来:“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

孩子朗读完这篇课文,还想看看下一篇,但还没有来得及翻页,雁阵就飞到了远方,天空里只剩下一丝丝的云片。这个孩子心想,明年再过雁阵的时候,我一定注意看。他甚至幻想养一只这样的大雁。晚上,这个孩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天上飞翔的雁阵全是由书本组成,这些飞翔的书在越过他的头顶时,发出了阵阵叫声。

亲情植物

一年前,我家对面的六层楼上,一家住户养了一种藤蔓植物,不开花,只长叶,藤蔓从阳台的窗子伸出来,伸展到空中,向我家的方向爬过来。我家也住六楼,两个楼房之间相隔大约有三十米左右,可是这棵藤蔓居然在悬空中把触须伸到了我家的窗前。我着急了,看它的长势,再有几天就可能挨到我家的窗玻璃,假如它真的伸进了我家,这算不算侵犯?我找到这家主人,要求他把花盆挪走,或者把藤蔓盘起来。那家主人非常通情达理,当即把藤蔓盘成环形。可是第二天一看,藤蔓又伸了过来,据主人说,是它自己偷偷松开的。为此,他也犯了难,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自家的窗台上也养了一棵同样的植物,不料藤蔓也向对面的楼房伸去,两颗藤蔓在空中交织起来,在空中形成了一座植物桥,上面经常有鸟栖落,俨然是一道风景。看到这种景观,两个楼房里的居民都相继模仿起来,养起了这种植物,结果两个楼房通过藤蔓连接成一个整体,之间形成了层次不同的绿色屏障,夏天遮阳效果非常好,人们坐在浓荫下乘凉,聊天,其乐融融,和睦融洽。由于这些植物,原来互不来往的两座楼房里的居民,现在就像亲戚一般。前不久,这两座楼还被市里的环保部门评为绿色楼,这些藤蔓植物被授予了“亲情植物”,奖品是一百个鸟巢。后来,这些安放在藤蔓上的鸟巢都住上了小鸟,鸟的叫声婉转动听,并因此获得了“最佳歌喉奖”,奖品是一盆金黄的小米,这是后话。

小花出嫁

在大草原上,有一朵白色的小花,脖子细长,正在轻轻地舞蹈。今天,它把自己打扮得格外美丽。它要出嫁了。整个草原都知道它的婚期,整个草原跟着它轻轻地摆动。这时,微风从远处回来,从草叶上取下了饱满的露珠,而蜜蜂和蝴蝶正在花瓣上,一边整理它们的触须和腿上的花粉,一边舔食着嘴角上残留的蜜。

一朵小花就要出嫁了。据说,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心事,它们在表露情感时会情不自禁地舞蹈,并发出细微的歌声。只有地丁花的花瓣那么小的手才能触摸它们的脉搏,只有三寸高的孩子才能知晓它们的秘密。

小花就要出嫁了。它没有多余的穿戴,也没有嫁妆,只有美丽。但它是富有的。整个草原都是它的家,世上所有的花朵都是它的姐妹,天空就是它的房子,星星就是它的灯盏。它出嫁时,花瓣完全张开,从花蕊里飘出了醉人的香气。

这个春天,我正好从草原上经过,目睹了这一切。让我震惊的是,就在小花出嫁的同时,整个草原上的花朵都绽开了花瓣。我这才意识到,我赶上了草原花朵的集体婚礼!在这盛大的仪式上,我作为一个幸运的人,虔诚地献上了我的祝福,同时也向草原上所有的生灵表达了我的敬意。

酷评

认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需要才学和智慧的。《傻子寓言》的作者大解用自己的思考,用一种更智慧的、客观的、历史的眼光来把握和表现现实生活的尖锐矛盾,并对这个时代影响我们生活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刻想象、思考和追问。作者以一个个虚构的看似荒诞的寓言,把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演绎得非常符合生活逻辑。作者以宽容、豁达和幽默的语言,对当下生活中的荒诞和弊端给予的辛辣但却不失善心与爱意的针砭和反讽。

无论用怎样的方式讲述故事,作者均从容不迫,在写作中很好地运用夸张、变形、荒诞、反讽于一炉,笔触细腻,情感丰盈,其力透纸背、势如破竹的想象力,可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傻子寓言》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来就不曾衰竭,不曾枯萎,而且一旦显现便令人赞叹,令人心驰神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生寓言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人生寓言教学教案05-31

人生寓言教学课件07-13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07-13

人生寓言教学案例07-13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05-02

8人生寓言04-11

人生寓言原创05-03

人生寓言105-14

人生寓言节选教案07-13

《人生寓言(节选)》教案05-17

上一篇:2018高考英语试题猜想及预测下一篇:重庆大学考研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