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底中学家长学校家长会制度2011-201

2024-04-28

板底中学家长学校家长会制度2011-201(共4篇)

篇1:板底中学家长学校家长会制度2011-201

板底中学家长学校家长会制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三方面协调统一,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纪律等各方面表现,是老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表现的有效途径,定期、成功召开家长会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活动脉博,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为确保发挥家长会的作用,提高我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制度:

一、家长会的时间、次数:

1、家长会每学期召开两次。

2、可根据各年级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适时召开家长会。

二、家长会的组织形式:

根据家长会的不同目的,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1、以年级为单位,年级组长组织并重点讲话;

2、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组织并重点讲话。

三、家长会的内容:

1、年级组长整体介绍学校的工作安排及本年级的主要工作目标;

2、班主任介绍学生在校、班级于学习、卫生、纪律、活动等方面的表现;

3、家长与教师间沟通;

4、家长向学校、年级老师提意见;

家长会内容,可根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而进行调整。

四、家长会的准备:

要保证家长会高质量的召开,达到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在仔细分析班级存在的问题、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认真准备,以展示教师的水平,让家长信服。

2、不能过分地表扬和批评某些学生,既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不足,同时又存着希望,达到积极配合学校的目的。

3、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

4、对与会家长做好记录,对缺席的家长要进行补课。

篇2:中学生家长陪读问题简析

一、中学生家长陪读的成因分析

第一, 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年来持续增长, 一些大城市的高考录取率高达70%以上。越来越多的学生迈入大学门槛, 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正由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态势似乎难以撼动社会积淀已久的传统成才观和用人观。目前, 对于大多数的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好大学、一所名牌大学、一所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然而,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只有800多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 使得“一切为了孩子”的父母萌发了陪读的想法和陪读的行为。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使一些用人单位只注重文凭, 上大学、拿高薪成为人生成功的目标。因此, 家长要想使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就要把中学时期的基础打好, 当然陪读就成了最好的监督方法。

第二, 随着一些中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管理工作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有些住校生在宿舍的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监控, 有些学生对待生活教师的管理应付了事, 甚至溜出去通宵上网。家长担心孩子不认真学习, 只好去学校陪读。学校后勤方面, 虽然对学生饮食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家长和学生认为花了那么多钱饭菜并不合学生口味, 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 需要加强营养, 在生活上需要给予照顾, 因此陪读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于学校,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做法是“保尖子, 跟主流, 抓典型”, 那些因种种原因而落伍的学生, 常常被忽视, 学校在自觉不自觉中把这个“包袱”丢给了家庭, 让家长加强监督和管理。

第三, 父母担心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当孩子进入高中就读时, 父母就担心孩子很难适应这个完全靠自己打理的生活, 干脆就来陪读, 继续做好“保姆”的角色。家长认为考大学是孩子的惟一出路, 为了能给孩子多挤出点时间学习, 有些家长不光为孩子做饭, 连叠被子、洗衣服这些事情都代孩子做了, 以保证孩子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另外在上学的同时, 还要让孩子腾出时间参加各类辅导班、特长班的学习。他们认为, 在升学竞争非常激烈的现在,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四, 学生独立能力较差, 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不知所措, 只知道跟父母求教。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没有父母在身边, 他们事事都成了问题。另外, 一些学生缺乏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 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不强, 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 沉迷于网吧、游戏机室, 吸烟、打架、斗殴、早恋等, 这些情况让每一位家长都很担心, 为了孩子不得不去陪读。

二、中学生家长陪读的弊端

第一, 陪读与学校教育产生悖逆,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陪读家长对孩子照顾周全, 滋生了孩子的惰性, 他们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 而是父母的事, 因而没有了自觉性和责任感。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 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陪读弱化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以及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 陪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依赖。家长一旦陪读, 子女必然缺乏与其他同学深入交往的机会, 因为在学校要用大量时间学习, 回去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继续学习, 他们没有时间和同学交流, 长此以往与人交往的能力必然受到影响, 不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 同时还要让他们在与同学的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必要的宽容、理解和忍让,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从而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高尚品格的形成是需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如果子女没有脱离家长的保护, 凡事都会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 以后走向社会则很难独立经受外界的困难和磨砺, 很难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处事果断的良好人格品质。

第二, 陪读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已经逐渐开始懂得学习的目的性, 学习上努力、自觉。如果家长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兴趣爱好或事业为代价坚持陪读, 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家长的期望值总是很高, 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有个最高限度, 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在拼搏, 一旦达不到父母制定的目标, 会觉得很对不起父母,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因愧疚而导致诸如焦虑、烦躁、恐慌、自卑、自责等心理疾病, 甚至酿成自杀的悲剧。优秀的学习品质, 应该是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优秀的学习品质是学业优秀的必要条件。由于有家长经常在旁边监督指导, 一些学生养成了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懒惰散漫、自控力和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一旦家长放弃陪读以后, 这些孩子将由于失去了“拐杖”而变得无所适从, 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第三, 陪读加重了父母的经济压力, 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那些家庭离学校较远的家长, 为了陪读就要租房子, 高昂的租金, 对于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陪读需要父母花去大量的时间,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 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同时也给父母亲带来一些工作上不必要的麻烦。而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 不惜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去专职陪读, 更是无形当中加重了父母的经济压力。没有人去统计全国有多少陪读的家长, 但是把这些陪读的精力用来为国家作贡献,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可惜就在陪读的过程中浪费了。

第四, 陪读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改革。学校有学校的体制、规范、原则, 它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学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有所领悟, 才能接受教育。如果学生不在其中, 学校怎么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呢?父母的陪读, 使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了矛盾, 因为学生的在校时间少了, 学校也就不能根据既定的目标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了, 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然而并未见到多大的成效。原因是学校即使进行减负的改革, 那些陪读的父母也会在孩子身上加重负担。学校的改革, 终因陪读而成为一场梦。

三、解决中学生家长陪读的对策

陪读看似一个小问题, 却折射出社会环境下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要整合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多方面之力, 用全方位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 社会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 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社会要转变片面追求和推崇的“人才高消费”观念。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把高学历视为权衡人才的惟一标准, 招聘员工时只看重名牌大学、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 所以学生也把上大学拿高薪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准。传统的人才观需要理性回归, 不应以知识型、学术型人才来取代通用型、应用型人才, 全社会应树立“不唯学历, 不唯资历, 不唯身份”的人才观。实践告诉我们, 社会不仅需要从大学校门里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 同时也需要各种各样具有实际应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现阶段影响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教育选拔机制存在某种缺陷等, 这就成为很多学生在外求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农村, 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 而重点学校又大多集中在城区, 家长为了追求教育的质量, 不可避免地为了学习而迁移。

第二, 家长要调整好心态, 对子女实施以正确的关怀和帮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身没有错, 但过度地介入、监督和呵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不利于其自我能力的发展, 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毕竟学习能力的发展要依靠孩子独立思考来完成。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来说, 陪读只能加剧其能力的弱化。如果家长坚持陪读到他们学业结束的“终点站”, 其结果只能是使孩子的能力日益弱化, 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家长要适时调整教育方式, 注意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能力。

第三, 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面对业已成风的陪读现象, 父母有责任, 学生有责任, 学校更有责任。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陪读的问题,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改善后勤服务, 千方百计加强学生管理,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学生逐步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魏俊杰.可怜父母心, 城镇“陪读族”扫描.家教博览, 2003 (9) .

[2]今日中国“陪读”现象一览.Women of China (中文海外版) , 2005 (6) .

[3]南微.陪读之弊.上海教育, 2003 (23) .

篇3:板底中学家长学校家长会制度2011-201

摘 要: 现如今如何成功有效地召开家长会越来越为广大教师与家长所重视,家长会是建立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本文就某学校初二(四)班召开的一次家长会为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家长会 中学生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以某中学期中考试之后,初二(四)班举行的一次家长会为例。周六的早晨,由班干部带领部分学生对教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布置,例如,对桌椅进行整齐摆放,准备好热水供家长饮用,以及在黑板上进行简洁的布置,等等。随着家长陆续到达,家长会准时举行,学生被留在教室外。家长会一开始,老师便向家长分发期中考试成绩单,在家长关注成绩单时,班主任开始介绍本次考试的总体情况,包括班级在整个年级的排名。然后部分任课教师上台介绍本次考试本科的情况。进而,班主任再次对此次考试进行总结性讲话,并对家长提出一些期许、指导,该如何在家里教导督促学生学习。最后,对学校一些其他方面进行讲话,如对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问题方面。至此,家长会结束。下面对此次家长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讲解。

一、家长会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布置老调重弹,重在强调学生学习成绩。

本次家长会中,由于家长会安排在期中考试之后的周末,使得本次期中考试的成绩成为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学生各科成绩、总成绩、排名,更是家长会的重中之重。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在家长配合学校老师的情况下,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却对学生其他方面很少提及,尽管在家长会最后略微提及了一些,但远远不够。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方面,有时只是简单地举例树典型,让家长以此为鉴。这种传统的家长会需得到改变,应该注重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全方位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形式流程简单呆板,家长参与度弱。

此次家长会上家长很少有发言机会,大多时间家长如同学生一样,听着班主任及部分任课教师的讲话,甚至一些认真的家长专注于记笔记。尽管家长会上有个别家长进行发言,但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反映的问题也会不一样。进而,使得家长在家长会上的参与度较低。

(三)部分家长、学生对家长会有抵触心理。

在家长会上可以从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面部表情得出,一些家长面部自然甚至带着些喜悦,而另一部分则出现严肃、心虚的表现。一方面学生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或不良表现,公开遭到老师的批评,回家受到家长的责备。另一方面家长担心在家长会上丢脸。这些状况不利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班主任对此情况应该予以重视,找出解决办法。

(四)开展次数每学期一次,缺乏后续反馈沟通。

家长会每学期只召开一次,使得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很少,一方面家长无法得知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另一方面班主任无法得知学生在家表现。且前一次家长会与下一次家长会时隔近一个学期,每次家长会之间不再存在链接,致使班主任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没办法做到后续追踪监督,而家长无法得到实施要求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答。最后,导致家长会效率低下。

二、中学家长会的探索改进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家长参与度。

应改变将家长视为教育外行人的观念,这是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的。需将教师与家长置于同一平台,学会注意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探讨教育问题,针对个别问题充分听取家长意见,对家长的一些困惑给予充分回答,并鼓励家长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参与到家长会之中。通过与其他家长的相互交流发现不足,帮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加以改进,而老师通过了解孩子在家情况,针对个别需要帮助的孩子给予特别“照顾”。

(二)内容充实丰富,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般情况下,老师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内容,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学习成绩并不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学生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那时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他们的一切。班主任应该全方位呈现学生学习表现,从而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缺点,这意味着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应做足充分准备,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素质、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所了解,以使家长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其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侧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会前做好充分准备,改进方式方法。

班主任和家长在召开家长会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教师不仅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充分了解,还应对学生在校其他方面有所了解评价。家长则应提前思考自己在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方面及其他方面需要老师解惑。同时教师应增强学生参与,班主任谈话也应有技巧,在召开家长会的方式方法方面应摆脱传统家长会严肃隆重的气氛,重在温馨舒适,不求多花哨,贵在用心。让家长体会到温暖,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

(四)构建合理完善的家校联系反馈机制。

家长会上,反映出来的学生问题及对家长的一系列要求,需要家长与学校之间不断沟通,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不间断与家长通过电话、面谈、家访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沟通。对家长而言,因为一个班学生过多,教师不可能顾及每一位学生,需要家长发现孩子问题后及时向教师反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通过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篇4:现代学校制度下家长学校实践探新

一、“主题学习班”,丰富家长学校课程

顾名思义,家长学校是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对家长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家长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需建立在充分研究家长的家庭教育困惑和需求、学习动机和期望的基础之上,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才能吸引家长主动走进家长学校。广东是家长学校的发祥地,新华四小早在1990年就建立了家长学校,致力于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以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在长期探索中,学校注重开展调查研究,总结不同类型学生家长的需求特点,形成了主题化的系列课程。

除了每年的入学和毕业主题课程,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梳理各年级家长的学习内容,分低高中年段,形成了阶梯递进的学习序列。

家长成长阶段一:“做懂孩子的父母”。此阶段设有系列学习专题“体会教子成功的幸福感”“了解孩子成长的标准”“如何做一个智慧型家长”“给孩子构建一个爱的能量场,懂得爱”“信念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孩子”等,帮助家长转换角色,顺利适应小学新生活,用更好的心态教育孩子。

家长成长阶段二:“做优秀的父母”。设有“具有赏识思维,拥有阳光心态”“新生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两大学习专题,引导家长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家长成长阶段三:“做杰出的父母”。设有“如何让孩子成为学习志愿军”“如何让孩子认识习惯的重要性”两个学习主题,从学习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社会交往问题、心理问题等方面帮助家长掌握与更新家庭教育技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特殊学生教育是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难题。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必须包括特殊学生,他们的家长也更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为此,学校积极吸收“融合教育”理念,根据本校特殊儿童的状况与特点,定期举办特殊学生家长学习班,设立了“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特殊学生的类型及对策”等专题。同时,学校跟踪学习班家长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家校沟通。一方面,培训本校心理咨询师,对特殊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社区、社工资源,开展家校社区联动的辅导及慰问活动,为特殊儿童家庭带去温暖。同时,学校聘请儿童心理学专家、法制副校长、律师等,定期为特殊儿童家长群体送去科学有效的育儿经。

二、“成长工作坊”,创新家长学校形式

家长委员会作为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家长集体教育参与权的回归。[1]学校依托校级、年级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分别成立家长成长工作坊,每周一开展一次学习活动,就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研讨,寻求解决方法与对策。工作坊通过各级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征集话题,由校级和年级家委会商讨后确定每期讨论主题。多年来,成长工作坊就“孩子不爱说话怎么办?”“孩子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办?”“孩子不懂与人合作怎么办?”“孩子做错事不认错怎么办?”“孩子不讲卫生怎么办?”“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话题源自家庭教育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强,家长积极报名参加并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在这样的讨论中,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家校合作渠道更加顺畅。

在家长成长工作坊的带领下,家长们利用网络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和Q群“简易工作坊”。教师在群里反馈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家长则在群里交流经验,提出问题。由此建立起即时、高效的沟通机制,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智慧也得到很快提升。

随着家长成长工作坊活动的深入开展,家长学校的这一创举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家长对问题的探索也逐渐深入。为此,家委会与新华街道通力合作,建立了“优化家校沟通”高端工作坊。这一工作坊由学校心理咨询师黄永平老师担任督导,邀请班主任和新华街的社工团成员担任助理,家长通过自由报名参加讨论。每周五下午,高端工作坊围绕“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从家长、学校和社区的等不同视角,展开交流探讨。

“家长成长工作坊”的多样探索,为家长创设了聚焦家庭教育问题、互动交流经验的平台,丰富了家长学校的学习形式,也进一步激活了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功能。

三、“天天家长会”,拓展家长学校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为家长学校提供了更加便捷、高速、互动的学习平台。学校变革家长会等家校沟通传统渠道和载体,利用短信、微信、论坛、Q群的传播功能,构建了“天天家长会”平台,开设“智慧家教”系列学习主题,拓展家长学校的教育渠道。

其中,新华四小微信平台“hdxhsx”是“天天家长会”主要基地,开设了多个栏目,根据教育实际选择主题,每天推送家长学校的相关学习资料。

例如,“开学篇”推送学习资料《开学第一天,家长必读:“从此刻起,我要……”》《孩子,学习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送给刚开学的孩子们)》等,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克服“开学综合症”,愉快走进新学期。

“教养篇”推送学习资料《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七大妙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三个方案,解决给孩子立规矩的教养难题》《不管多丢脸,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给女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从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小问题入手,引领家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天天家长会”平台深受家长欢迎,目前,微信平台用户已逾4000人,超过了在校学生数,每条推送栏目信息点击数过千。学校借助这一平台向家长群体和社区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而老师们也从中不断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家庭的教育需要,由此促成了高质量的家校合作。

学校的创新探索,让家长学校焕发了新的活力。它促使学校更好地发挥了家庭教育指导作用,也促动了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增进了家校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鹿永建,赵怀进.现代学校制度视角下家长委员会的本质、特征与功能定位[J].中小学德育,2012(5):19.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650字作文下一篇:马头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