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故里散文

2024-04-28

春回故里散文(精选11篇)

篇1:春回故里散文

春回故里散文

清明节回老家,不是去扫墓、祭祖,而是因为一次百年不遇的月全食,天空会有红月亮。突发奇想,在老家乡下,空旷的天际,可以更加真切地观赏到红月亮。于是,只身回到乡下老家。

一、重走林荫道

乘着公交车摇摇晃晃驶向老家的方向,想偷闲在车上闭目养养神,可是,一路上,粉一团,白一片的都是花,伴有浓淡不一的绿色,满眼的绚烂根本没法静心养神,只能任由丰富的色彩缭乱眼目。

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车在一座小石桥头停下,举目望去,一条还算顺直的乡间公路就在眼前,路尽头那个村子,就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记忆中,那条约莫一公里的布满林荫的路,我不知走过多少遍,路两边的杨树还在,依然很高大,茂盛;树的枝杈伸展着,相互交织,叠加在一起,给这条路加了一个篷盖。每次走在这条路上,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尤其是这个季节。

每年三月,当杏花刚刚鼓出暗红色的花蕾,杨树上便垂下毛茸茸细长的杨穗,我们那儿俗称“旺旺狗”,暗红色的穗穗在树枝上摇摆,真的像家里的小柴狗摇着尾巴。等到杏花飘落成一场粉雨,“旺旺狗”也随风落下,若赶上一场春雨,和着花瓣化作春泥,走在路上,踩着软软的杨穗,会情不自禁吟咏:“似花又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夜东风,蓝天荡漾着白云,树上一夜间长出叶子,刚刚从芽苞里伸展出的叶子是红色的,阳光下,闪着油亮亮的光,风吹叶动,没有沙沙的声响,而是红云浮动,根本分不清是叶染红了朝阳,还是朝阳点燃了树冠。缓步走在树下,任斑驳的薄荫撒在肩头,发迹,你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

一路薄荫匝地,树影婆娑陪伴着,走过儿时,少年,青春的大好时光。若干年后,闲情泛滥,重回故乡,记忆中的景象大都已经时过境迁,而这条林荫的路依然故我。脚步坚实地走在绿荫匝地的路上,嫩红色树叶轻动,鸟雀穿梭,心倏的醉了。

二、老宅春色

走到林荫道的尽头,就是家的所在,穿过窄巷,老宅就呈现在眼前,门前是村里美化街道种下的海棠已高过围墙,嫩绿的叶子上那层淡灰色绒毛还没蜕尽,一簇、一撮,含苞欲放的花蕾堆满树的枝干,水蓝色的大门已露出斑斑锈迹,打开门上的铁锁,空旷的院子因久无人居有些落败,房根背风处一大堆枯叶,枯叶旁的砖缝里,草已经冒出嫩芽,一棵蒲公英的两片绿叶托着一朵艳黄色的花朵,格外惹眼。

遮蔽半个院子的香椿树顶着褐色的芽苞,也许明天一早就会长出殷红色的嫩芽,院子里五颗参天的槐树还是光秃秃的(当年每个孩子出生,爸爸就在院子里种一棵槐树,我们姐妹五人一人一棵,大姐那棵已经五十多年了,最小的.一棵也有四十年龄)。

屋后的老榆树匍匐着越过屋顶,伸到院里,一串串翠色的榆钱密得有些拥挤,淡淡的清香在院子里似有若无。邻居家的一枝桃花伸过西边的院墙开得有些落败,李子树银装素裹地没过院墙,梨树的花也正开得热烈。不知谁家的红公鸡悠闲地在墙头上踱步,虽然久无人居,整个老宅仍然春意盎然。

打扫完院落,取出老屋尘封的被褥,晾晒在院中暖暖的阳光下,轻掸浮尘,飞起的细尘沾染了阳光,吸附了邻居家果树的花香,轻触肌肤时,涌起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三、老宅月夜

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邻居二嫂帮忙铺好床铺,连拉带拽着到她家里去吃饭。

吃过晚饭,和二哥二嫂闲扯一会儿家常,眼见天黑透了,心里惦记红月亮的事,起身告辞重回老宅。

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虽然已是农历十六,还是很圆很大,正应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老话。天上有一团、一块的团云,都镶着金边,星星稀稀落落的忽隐忽现,抬头仰望夜空,月亮似乎比城里要大很多。挂满榆钱儿的荫影,很快布满院落,一阵风刮来,榆钱瑟瑟地发出声响,月亮在云里时隐时现,像是小时候捉迷藏的孩子。搬来一个户外宿营的躺椅,躺在上边,品着茶,架好相机,静等红月亮的出现。

老话说:过了清明寒十天,白天的气温虽暖,到了晚上,还是寒凉难耐,找来一床薄被,盖在身上御寒。身上很快暖了,困意也顺势而为。一阵风刮来,掀开了被子,猛然惊醒,抬头看去,月亮还是白亮亮的颜色。风刮得院门“咣当!咣当!”作响,邻居家的狗受到惊扰狂吠不止。因为正值清明,空气里散发着焚烧冥币的味道,树影颤巍巍罩在身上,心里开始萌生胆怯,身体也随之开始打颤。树影婆娑,越发的害怕。锁好院门,以最快速度跑到对面的表姑家,窜上表姑热乎乎的火炕,倒头便“失去意识”,看红月亮的计划也随之进入梦乡。

四、春满农家院

几声清脆的鸡叫打破了梦境,睁开睡眼,天光已亮。

起身来到院中,红彤彤的太阳还没有爬上树梢,大公鸡站在顶着棕红色嫩芽的核桃树上引吭;几只鸭、鹅悠闲地在院子里扭着身子闲逛。榆树钱儿一串、一串地随风摆动。伸伸懒腰,呼吸着带有泥土味道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想起错过的红月亮的一丝遗憾,早已经被满院子荡漾着蓬勃的生机,迅速淹没得无影无踪。

洗漱后,手里提着一个塑料篮子,跟着表姑到院子的边边角角转了一大圈,把角落里的鸭蛋捡起来。表姑虽然已近九十岁,身体却还健康,她那双“三寸金莲”的脚步走得很稳健。表姑用拐棍指挥,我负责捡蛋,一圈走下来,淡青色的鸭蛋,装满一篮,有的鸭蛋是温热的,还带着鸭子的体温。

拾完了鸭蛋,表嫂的早饭已经上桌,柴火锅煮的玉米渣粥,现磨的豆腐拌小葱,一碟咸菜丝,都是记忆中的味道,是久违的家的味道。

吃过早饭,逐一向左邻右舍辞行,邻居的长辈一边嗔怪长大了,跟家不亲了,就不经常回来;即使回来,也总是行色匆匆,一边又塞上一捆还挂着露珠的菠菜、红根的韭菜,还有带着胡须的小葱。

沾染了老宅的花香,满载着家乡的味道,耳畔回荡着邻里熟络的话音,踏上了归途。虽然没有见到期盼中的红月亮,可是心中暖暖的,有如头顶的清明暖阳。其实故乡就是常驻心中的最美的红月亮。

篇2:春回故里散文

春光和煦,杨柳吐艳,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3月15日,应家乡村委会父母官之邀请,有幸参与家乡仿古建筑物崇德祠奠基仪式。我的家乡坐落在库区富水河下游北岸,依山傍水,碧波荡漾。回家那天,小车在桔树丛林的盘山公路上奔驰,记忆里的蜿蜒小路不见了踪影,公路两旁密扎扎的桔树林成了天然屏障,自成特色绿化带,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烟尘无染,直通村组。坐在我身旁的阿伍弟笑呵呵地说:“几年来,国家惠民政策以百姓医、食、住、行为抓手,改善民生面面俱到,我们这条36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工程累计投入好几百万元呢,是用库区后扶专项资金修建的,属库区‘三通’重点工程之一,村组基本通路、通水、通电(闭路电视)。”目睹着老家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架起了“致富桥、”修通了“幸福路,”结束了祖祖辈辈肩挑背扛的历史。

从县城驱车大约两个小时,就到了家门口。原先从老家去趟县城是件揪心事,既搭车又乘船,难免车船巅波,现在不但节约城乡两地来回时间,还提升百姓交通出行安全系数。秋香娘,是我家邻居,丈夫阿根伯病逝多年,一直带着身残的阿启哥过日子,母子俩相依为命,算是村里的特困户了。每次回家,我总要登门看望她老人家,嘘寒问暖,见到我,她更是喜出望外,掏心掏肺地向我讲述每年政府出台政策新鲜事儿,得知她民政低保、困难救助、后期扶持补贴等成了家庭生活主要来源,基本能满足生活费。她又一边慨叹:“特别我母子俩养老保、医疗保险全部由政府部门买单,大小病痛医疗费也有民政社保包揽,现在,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恐怕我这日子难熬,”此时,老人家已热泪盈眶。从她的口词中,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多亏党的好政策,对社会弱势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服务民生,有求必应;善待民生,有难必救。惠民政策如同冬日的太阳,缕缕阳光照耀着、温暖着他们。

一年之季在于春,国平是我高中同学,他围着自家鱼池跑上忙下,与几位水产专业人员讨论优化渔业品种结构,测算鱼池面积投放鲢、鳙鱼比例,如何使生物链达到平衡发展最佳期。他看好了家乡山水资源优势,开发了精品鱼池近千亩,成了全县水产实力派养鱼大户,每年享受国家财政贴息贷款和扶持项目。现在,他不满养殖现状,决心做大渔业养殖规模,看到河水网箱养殖胖头鱼走俏水产市场,又计划投资发展养鱼网箱1000余口。我笑着他说:“你吃在碗里的,又看着锅里,鱼池与网箱收入双兼得,这鱼财该你发的.。”

政好岁时丰,人勤春来早。眼下,正是播种植绿的好时节。桥二哥忙着催工上阵,雇请100多个劳力上山栽苗,怕耽误农时,错过栽植茶苗的黄金季节。几年前,政府部门为推广库区银杏产业,多数村民一时想不通,不愿意接纳抚育,说银杏果能当饭菜吃不?桥二哥看到几千株银杏苗无人承接,他想好孬这苗儿政府部门投资出钱的,眼巴巴看这树苗蔫了多可惜,不要白不要,栽上又何乐不为呢!经过十来年精心栽培,他那翠绿挺拔银杏林,绿得鲜亮照人,青翠欲滴,焕发着勃勃生机,一些长得慢的树干个头也有七八寸粗。去年经林业部门专家实地勘测评估,这座绿色银行价值不低于200多万元,他尝试到了播绿植树的甜头。他现在又申报千亩油茶基地项目,紧锣密鼓落实茶地复垦和栽苗计划。今年,政府部门出台发展油茶新举措,每亩可补贴500元,他又搭上了这趟为专业大户“输血供养”的早班车。

漫步在村头巷道,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仿佛村在林中,人在画中。鳞次栉比的小洋房沿巷而立,家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推进新农村走在了时代前列,乡亲们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身为一名财政人心底为家乡自豪,为自己骄傲。公路、房子的变迁呈现了新亮点,乡亲住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原先的茅棚屋、土坯房已销声匿迹,新建的小洋房少有百栋,其中多数按别墅户型设计的,格调新颖,气派豪华。巷道太阳能路灯像忠诚卫士,坚守不拔,守望着一方人幸福平安。村委会也建起了新办公楼,设有党员干部电教室、群众议事室、村民娱乐室,让干群也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农家书屋有模有样,种养产业科技丛书更为抢手,有的在摘录,有的为春播、春防而商讨,农家书屋就是大伙致富取经堂;农民健身场设计精致,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我琢磨着政府部门的用心良苦,读懂了奔小康新村要意内涵,百姓既要鼓腰袋,更要富脑袋,保健康才有小康。村支书高兴地告诉我,咱村属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享受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了,基本享受了医疗和养老保险,涉农补贴、旧危房改建补贴、村民“五改三建”、人饮工程、太阳能路灯工程、少生致富工程……为群众增收壮腰强肾。

更让人心悦和振奋的是,家乡人齐心思干,富而思进,看准认清了山水资源优势,家家户户已掌握了1至2门产业技术,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了乡亲茶前饭后的热门话题,村民不再望山而叹,因缺资少技而畏惧。家乡人处处沐浴着公共财政的阳光,惠风和畅,政府出台强农惠民政策渗透人心,在乡野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年年好戏连台,岁岁硕果累累,昔日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乡风景秀丽,生态宜人,村靓了、民富了,一派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受到了惠民强劲东风给村民带来实质变化。丝丝春风暖意,村庄又透析出了小康的新气息。

湖北省通山县财政局徐向东

篇3:雪夜春回散文

腊八是阳历1月19日,定州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刑事犯罪检察科陈腊铭科长清楚地记得,在那个惊心动魄的雪夜,久压心头的一桩未成年抢劫案的办理峰回路转。

那天朔风呼啸,暝色压城。下午刚刚提审了涉嫌抢劫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陈某,这已经是第三次提审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犯罪嫌疑人陈某那张稚气未脱、清瘦而沮丧的面孔不停地在她眼前晃动。

案子发生在208月24日一个平常的周末。下了晚自习,某中学初三的陈某和三个同学溜出校门,在大街上游逛,十一点了还不肯回校。走着走着,来到定州市兴华路一网吧门口,网瘾像魔鬼一样抓住了几个少年的心,有人提议弄点钱上网,陈某没提出异议。四个人分头隐藏在街边树影里寻找目标伺机行动。街上行人渐渐稀少,加班晚归的郭某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向他靠近。一声“上”,几条黑影同时窜出,将郭某从自行车上拽下来,劈头盖脸一顿拳打脚踢,刚搜到五十元钱,这时灯光大亮,一辆轿车疾驶而来,四个人扔下在地上哭喊挣扎的郭某四散而逃。

案发后,四人相继落网,公安机关以涉嫌抢劫罪将四人移送定州检察院审查起诉。接手这个案子的时候,未成年刑事犯罪检察科在陈科长的带领下,正在为保护留守、流动和孤困儿童合法权益,在全院中招募、遴选合适女检察官充实“未成年人信息资源库”,还真没把这个案子当重点。凭经验和感觉,她选择了嫌疑人陈某作为该案的突破口。随后,她发现这个孩子完全不像他长的那么纯真。

陈科长耳边回响着嫌疑人陈某桀骜不训的声音:“我知道这样做不对,行了吧!”“这就叫哥们儿,同舟共济懂吗?”“公安局的早就告诉我了好吧。哎,我就纳闷儿了,不就是五十块钱吗?你们‘神圣的法律’就值这个价儿?”……抵触、对抗,提审几度中断。陈科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根本就不懂法哪来伏法、何谈认罪?

最后一次提审,嫌疑人情绪出现了意外波折。陈科长告知,按照法律程序四嫌疑人将被检察院以抢劫罪起诉至法庭,这次挫折将使他们错失参加中考的机会,甚至中断学业,影响一生。嫌疑人陈某闻言,一反玩世不恭、冥顽不化的常态,突然爆发出一句歇斯底里的哭喊:“随便!落在你们手里,由你们处置!”刚性的东西最易折,男孩眼里迸发出来的不是畏惧,而是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的自暴自弃。

所有的疏导和所有推心置腹的沟通都没有在他心里留下丝毫痕迹吗?陈科长一阵心痛,仿佛听到了一件珍贵的玉器碎裂的声音。这位热忱、开朗、朴实的女检察官,从警至今十五年,兢兢业业、敢闯敢干,曾先后被评为优秀办案能手、优秀公务员、三八红旗手。经手过无数扑朔迷离的大案,没想到一个涉案金额极少的抢劫案,提审多次不能突破,这不但没有挫伤她的锐气反而更激起了她的斗志。

得想办法。可是办法又在哪里呢?

忙了一天,马上就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了,还有热腾腾的饭菜……一股雪末吹进脖子冰凉冰凉的,陈科长不由得打了个冷战。突然,她想起什么似的,直奔家中,拿了丈夫一件旧羽绒服,叫上检察官小刘,又匆匆赶回了看守所。

眼前的情景证实了陈科长的担忧,嫌疑人陈某被冻得脸色铁青,瑟瑟地佝偻在墙角。陈某没有想到风雪之夜会有人来看他,更出乎意料的是,来看他的人竟然是那个检察官。突如其来的惊愕使他有点不知所措,不知是因为冷还是激动,接过衣服的他手微微有些颤抖。男孩的眼神慌乱地躲闪着,但是,掩饰不住消融了抵触和反叛后那瞬间的感动,只喊了一声“检察官阿姨”,声音就哽咽了。陈科长什么也没说,轻轻地拍了拍男孩的肩膀。不是因为亲情,也不需要说谢谢,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汇聚了母性的关怀和柔性执法的力量。这一刻,爱和暖悄悄传递,心与心默默交流。

走出看守所时,陈科长对诧异的看守所干警说了一句:“他亲戚托人捎来的。”天色更加阴沉,但是心情却轻松了许多。

世间惟有真诚最难抗拒,陈科长相信这一点。多年来,就是这样在满腔热情和真诚的引领下,定州未成年刑事犯罪检察科从零开始,探索新机制、处理新问题,一路披荆斩棘为未成年检察事业不断开创新的篇章。

突然,她心头一惊:女儿!女儿还在学校!一股强烈的焦急紧紧地抓住了她的心。老公出差前千叮咛万嘱咐别忘了接孩子,当时自己是满口答应……此时天色渐晚,雪借着风的威势旋转着一路奔嚎,放学时间已过去将近一小时。

她慌忙赶到学校,教室里空空荡荡,又马上冲回家,院里和门前连个人影都没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在零下十几度的风雪中,是怎样无助地望穿双眼,怎样抵御着孤独和恐慌!女儿会去哪里去呢?会不会被坏人拐走?她感到浑身无力几欲瘫倒,但是双腿却像上足了发条的机械,驮着六神无主的躯壳跌跌撞撞地往前走,一刻也不停留。高一声低一声的呼唤淹没在风中,踉跄的脚步奔走在学校和家之间两条可能的路线上。

马路边上,裹挟在团团袭来的雪阵中的那瘦小的身影不就是女儿吗?女儿一路哭喊,声音已经嘶哑,娇嫩的小花脸上一道道干涸的和湿润的泥沟沟儿,淌下的不知是泪水还是雪水。她紧紧地把女儿拥进怀里,呢喃着:“宝,对不起,是妈妈不好!”

原来女儿一步步走回家,见家门锁着又返回学校。女儿失而复得,还有什么比抱着女儿更幸福的呢?这样寒冷的雪夜,对于孩子在看守所的父母来说,又会是怎样的境况呢?幸福来临的时候她总是想到别人,这是她固定的思维模式。她决定和检察官小刘,驱车去那孩子的家里看看。

回到家,把女儿托付给邻居。还没有回暖的孩子见妈妈又要丢下她,一头钻进风雪之中,跑上来紧紧抱住她的大腿哭喊:“妈妈不要走!”自己欠女儿太多温情,女儿泪汪汪的大眼睛牵扯着她柔软的心。她蹲下,捧着女儿的小脸:“乖,你看外面风多大,天多冷,还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孩子没有回到妈妈的`怀抱。”

嫌疑人陈某的家在四十里外的农村,其父早年因工伤落下了残疾,母亲卧病在床,家里一贫如洗。陈某的母亲声音颤抖,哀求说:“……这孩子从小听话孝顺,在食堂连菜都舍不得吃。我们家里穷,他一时糊涂是我们做父母的害了他,你们救救他吧!”陈科长没有看错,这是一个值得挽救的孩子。她从身上掏出500元现金塞到这对可怜的人手里,陈某的父母惶恐不安地推脱说:“陈科长,这可不行,我们怎么能接受您的照顾!”陈科长说:“拿着吧,都是为了孩子,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拉孩子一把,让他早日回归健康成长的大道。”滚烫的泪水噼噼啪啪地滴落在检察官和家长紧紧握在一起的手上,仿佛要浇铸成一条坚固的锁链。

回到家已是夜半,剩下的半宿,她守着女儿睡得特别香甜。梦境中,深冬的阳光洒在她深蓝色的检服上,春天般温暖。

时间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金子,案件历时越长对涉案未成年越不利。为了尽可能缩小负面影响,陈科长协同家长与受害人郭某所在居委会、工作单位等多方协调,终于取得了受害人的谅解。

2月9日,法庭开庭审理此案。法庭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陈某没有辜负陈科长的付出,如实供述了犯罪经过。供述结束,他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的闸门,一番痛心疾首的悔悟告白,让在场的无不为之动容。他说,自己青春年华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是铁面无私的检察官用一颗火热的心拯救了他。他说,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的尊严,一定要认真悔改、再塑灵魂……

嫌疑人陈某的表现是春回的河面下一声冰裂,惊动了同犯蛰伏的良知,该案顺利告结。嫌疑人陈某也因此获得了从轻处罚。

篇4:春回大地的散文

01.

虽然北方此时,还未见新绿,但微风习习,引人禁不住打开窗户。索性换上轻便鞋,走到户外,张开双臂,仰起头,闭上眼,深深地吸一口气,再呼出去!好清新一一春天的气息!

小区的亭廊里,三五个老人,坐在那儿,东一句西一句聊得正欢。午后的阳光明亮却不刺眼,照着老人的脸。间或有人被什么逗得开口一笑,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又马上伸手一捂,少女般羞赧。

路上的积雪经阳光一晒,风一吹,都化净了。唯有隔离带中的树木花草间,还残存着些许未化净的雪。即使你仰起头,细细找寻,枝条间也寻不见一丝丝绿的讯息。但春风拂面,凉凉的又让人惬意,心也跟着欢喜起来。

又到好时候了!再不用穿那么多,戴得那么厚了。再也不怕大雪误了车,晚了点儿。也再不怕一哧一滑、迈不开步了,再不用担心尽管小心翼翼,偶尔也还会摔上一跤儿了!

今冬本少雪,入春却下了几场大雪。也好,农民们正盼着呢。土地滋润了,今年才有好收成。嘿,现在又到好时候了!

两个中年的女人从街角走过来,手中提着方便袋,里面黄澄澄的几个大雪梨,看一眼就甜到心里。还有一小袋草莓,拎在另只手上。草莓不大不小的,红白相间。一看就知道不是色泽光鲜、食之无味的用各种人工处理过的草莓,这种是果小味正的所谓野草莓的那种。两人一路走过去,我闻到春那美妙的香气!春馋死人呢!包饺子,烙盒子,再熬几碗稀薄的玉米面粥,不说了,口水要下来了。春天来了,心情也轻松起来。放眼望去,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活泼起来!让人欢欣。

02.

春节过后,一切都还没有振奋起来。思想懒懒的,人也恹恹的.。看着别人风风火火地立下志向一路拼生活去了,真是汗颜。

其实是身体和心都有些累吧,还未缓过来。一直都认为时间不够用。偶然间却听见这句话: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就像一个一直在水里生活的鱼,忽然有一天听说:原来鱼可以水陆两栖!你猜想一下那鱼当时是什么情形:恨不得立时淹死!

我就像仍在冬眠的青蛙,还没醒来。可是大地却不理会我,兀自积极地迎接春天来到。

03.

早晨醒来,依然按部就班:浇花除尘,开窗换气。晨光从楼与楼间升腾,我的目光落在那盆花上。

不知道花的名字,同学会时从家乡亲友家带回来的。那时花刚刚养活,还在培养盒里就被我拿了回来。

冬天开了一阵儿花,一朵朵,小巧但鲜艳。之后就不再开花,一个劲长叶子,从根部密密麻麻地生出许多枝杈来,纤细密匝,看着心焦。

近来学会修剪,使花更好的生长。于是毫不吝惜地把花拦腰剪断,只留下矮矮的一丛新生枝杈和主干,任它长粗变壮,或许能再度花开。

果不其然,今天那花就真开了一朵,娇嫩的,粉红粉红的。旁边的杈上也生出一串串花苞来。真是令我眼前一亮!想起一句诗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篇5:鲁迅故里游记散文

今天,我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参观鲁迅故里,或许是受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故事所吸引吧。因为对鲁迅先生深深的仰慕和敬仰,一路上走马观花的风景便倒头而去,似乎时间过得挺快。

当乌篷船停靠在岸边的时候,远远可以看到上边孔乙己塑像的半个头。戴一副眼镜,一顶黑色的帽子,长长的辫子,修长凌乱的胡子,瘦削的身子,纤瘦的手指间夹颗茴香豆。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活生生的。

今天,鲁迅故里是免费开放的。不像周恩来故居和秋瑾故里,王羲之故里,南越王墓和大禹陵,越王勾践故里,商业味挺浓。所以,门口的广场浮雕面前游客不断,甚至下面的小铜人头和小毡帽都被抚摸的光滑闪亮。领到门票后,就沿着这条仿古街道走进鲁迅祖居。

这是一座陈旧的瓦房,3米高的墙面已经凹凸不平,屋顶上的瓦间铺些青苔,木制柱梁也已腐蚀,爬满蜘蛛丝,似乎风一扬就要掉下来。大堂正上方挂一块匾,下面一幅巨大的画,由于某些原因,只可远观不可近玩也。但是上面落满的灰尘,足已证明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里面一个一个房间犹如迷宫一样,大同小异。鲁迅小时候睡过的主人房,读书房,画房,佛房,浴房,琴房,绣房,闺房,婚房,厨房,杂物房。个个房间都只有10多平方米,倘若不开灯,真无法看清墙上写的是什么字。其实这些房子,我们农村也有,不过结构上面有区别,毕竟这里是江南特色。当这些房子看完的时候,天都暗下来了。天公不作美啊!下起了小雨,游客跑得慌。

下雨的街道宽敞了许多,咸亨酒铺招徕客人的酒旗,还有小贩叫卖特色小吃的.吆喝声,那些饰品,吉祥物的铺子,典当铺头,清式的房子建筑,在雨中竟然是如此的美丽。江南小镇的老街,至今仍然保持了古越的面貌。

今天身临其境,细细品味雨中的江南,当年社戏的水上戏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乌篷船队,孔乙己身旁的黄酒铺,还有三味书屋……

最难找的就算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相传百草园是荒废的园子,却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走进故居,七拐八拐才到一个后院,墙上的青蔓爬的老高老高。多年的风雨将墙面洗刷过得沙硕累累,如一粒一粒的黄豆。西边的矮墙已经和杂草打成一堆了,只是那深蓝色的砖块可以忆起书里的捉迷藏的故事。沿着矮墙一直走到碧绿的菜畦,如今种满了豌豆,结满了豆荚。旁边的2棵桑椹,枝叶茂盛,如孪生姐妹一样。园子中间的是石井栏,小小的一口井,已经枯了,井栏的确磨的光滑。南面的是肥大的皂荚树,现在已经很老了,叶子也很少了,树干还是很粗,周围被铁架支起来。旁边的南方皂荚(听说的),挂满了皂角,当时移植在这里,可能别有用意。隔壁的朱家花园就没有去看了。想想看了也是一样。

园子对面河边的古式深红色的房子,就是当年的三味书屋了。

书屋正中央上方挂一块匾,什么写着三味书屋,就是当年鲁迅先生念书的私塾了,中间的大方桌,就是老师寿镜吾先生的讲台桌,书屋里只有8个课桌,听说都是自己家里带来的,也就是只有8个学生。书屋东北角的那个座位就是当年鲁迅读书用的。现在要靠绳子缠着,要不就会散掉,桌面上方放一块玻璃(后人放的),玻璃压着的就是鲁迅亲手刻画的“早”字。相传,有一次鲁迅为了给祖父买药而上学迟到,老师批评他以后,就刻了这个早字。以便鞭策自己时时早,事事早,并要求读书“三到”。

外面的雨下得很大,游客也陆陆续续离去了,似乎整个三味书屋就只剩下我和几个工作人员了。房子里很静,门口的导游小妹在哪里念经一样反复讲解那些历史典故,听得年老的游人跟工作人员一样,昏昏欲睡。

天黑时分,我发现自己又累又饿了。才知道今天中午我忘了吃饭……

篇6:潮人故里抒情散文

神秘古城,牵引着沉醉,古朴小巷,沿途风景,使人只想抓住美的瞬间,让其替换心灵的斑点……

柔和的光线,星星点点的落在树叶上,在倒映的墙头,翩翩起舞。

清晨的周末,醒来,第一缕阳光偷偷地透过窗帘的婀娜,钻进了我的眼皮里。抛掉睡意,坐在床头,晨的光,充满了芳香,如雨露般清爽。

晨露的清香混在微风中,走在街上,阳光无尽的芳醇,摊上奶香缠绕,使人陶醉于此。相比那些高大的建筑,我更喜欢漫步于小巷,看古老的墙壁,沧桑的树,勤恳的灯,仿佛有种时光错乱的感觉。

转眼午后,阳光还很温柔,相映墙头,别有韵味。曼妙的`午后,倚靠沙发,不妨煮一杯牛奶,或泡一壶清茶,打打小盹,这一下午,将悠哉悠哉的过去。

醒时。夜,刚刚暗下来,抛开一切,随着灵魂一起净化。夜晚,愈发的楚楚动人,街道两旁人家都挂上了眩目的灯笼,鲜亮却很安详,不同于都市的闪烁,这里的夜,轻松柔和,清风吹来,湖边的柳枝轻轻拂动着,一股沁人的清凉入我心间,让我有一股久违大自然的感觉。

篇7:归故里泥土香散文

汽车刚颠簸到25号风机的机位处停下来,我兜里的电话就响了,我一看是小姑的电话,心里顿时就惶恐起来了,我知道是大伯走了。

我走下车,望着不远处的大青山,那边是家的方向,风很大,天气却异常的空旷,就如心被掏空了一般。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日历,今天是二零一六年阳历四月三日,是我刚到内蒙风电场的第五天,但是大伯却在今天走完了他人生的七十九个春秋。

不远处的山坡上有很多坟堆,不时地有汽车在坟前停了下来,从车里走下来三三两两的人在坟前磕头,上香,烟雾缭绕,纸钱纷飞。我才想起,原来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又想起前几天临走时大伯躺在病床上还说:“这个清明节,他是要和三伯一起回老家给祖母上坟……”

可是,就在今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大伯却撒手人寰,我安慰自己说,大伯是以另一种形式去给祖母上坟了,而这种方式却是如何也让我接受不了的,这种方式也让大伯未能如愿度的过他八十岁的坎。我天生是个不善于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但总是被大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触动着,泪就不知不觉又流了下来。

四月五日,大伯的追悼会在西安举行,我却来不及去参加,追悼会后。大伯的骨灰在亲朋好友、儿女子孙的陪伴下,再次回到了他的故乡,趋奔于了这一方生他养他的黄天厚土。此时,故乡大地已经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了。村庄静静的伫立在春风中享受着春天的气息。

北塬上,南川里,村前村后是一片接一片麦苗,还有一片又一片的果园,麦苗青青如绿色的地毯,果园里洁白的梨花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汽车在村口停了下来,到家了,当伯父的遗像和骨灰盒一起被抱下汽车的时候,村口父老乡亲都站立在风中守候,都来迎接这位游子魂归故里。因为,在大伯的内心,即使自己化作一粒尘埃,也要飞回故土,落到这块黄土地上。

春雨潇潇悼亡亲,梨花朵朵念归魂。

按照老家的习俗,四月九日是大伯下葬的日子,四月七日晚上,我安排好一切,便从工地往回家赶,车子疾驰在去“白塔机场”的路上。一路上,望着车外黑乎乎的大山,回想起生活中大伯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得泪又流了下来。司机不时的问我东南西北的事情,我没有回答,他便用异样的目光扫了我一眼,便不在说话了。

记得三月二十九日,也就在去上班的前一天,我去医院看望大伯,告诉他我要去上班了,大伯抬了抬头,头没抬起,泪水却流了下来。或许,大伯知道我一走就是千里,或许,他也知道这一走,我们不会再相见,他再也听不到我给他汇报项目上发生的点点滴滴了。

大约一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咸阳机场,在西安短暂的停留。第二天一早便赶回了老家。到老家已经是十二点多了。下了车,我便远远看见大伯家门口立着一座充气拱门,人们出出进进,门两边有两只仙鹤,两边墙上靠着一排花圈,挽幛横跨巷道,一道连一道,哀乐此起彼伏,更多了些苍凉感。大伯的家是在村子的最东头,屋子已经多年没有人住了,由于大伯的回家,屋子里再次热闹了起来。

我走在巷道里,心里开始翻江倒海,换好孝服,直奔大伯家,大伯的`骨灰盒放在灵堂中央,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四周放满了亲朋好友送的花篮和花圈,中间放着大伯的遗像,看着还是那么慈祥、善良,这一切都恍如昨日,但是,已经看不到大伯最后一眼了。

四月九日清晨,在一阵鞭炮声中,送别大伯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出村口,亲戚朋友,妻儿子孙,父老乡亲,他们或拿着花圈,或扛着铁锨,缓缓的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路两旁长着的果树和小麦,乐队高亢嘹亮的奏乐,伴着人们的痛苦凄楚泛出阵阵回声,像一曲痛彻心扉的奏鸣。

到了墓地,大伯的骨灰盒被安放在早已箍好的墓穴里,桌椅板凳随葬放置完毕,摆放好笔墨纸砚这些大伯生前的最爱。墓石落下,随着一阵鞭炮的喧嚣,在众人们铁锨一阵舞动下,所有的最后一次都来不及品味就被堆起一个大大的土堆定格在了这里,最后一眼,最后一句,最后一次祭奠,最后……

游子苍生,魂归故土。

安葬完大伯,我再次踏上远征的旅程,像往常一样,去大伯家看了看,走进屋子的那一刻,只觉得屋子里冷清了许多,屋子里的摆放还是原来的样子,大伯的书桌上放着的毛笔似乎还残留着他的体温,墙上还贴着大伯写的书法,但书桌前却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阳台上再也不会烟雾缭绕。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靠窗的那个位置,但却再也听不到大伯给我讲故乡那些久远的人和事了。

大伯的一生,对于家庭,他尽心操劳,抚养子女,让他们都成家立业,并时时刻刻关怀着子女们的日常生活。对侄孙晚辈也关怀备至,鼓励我们好学上进,努力成才,资助我们完成学业,这是何等的恩情。对于工作,他更是兢兢业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电力一线留下了他毕生的青春,为电力事业奋斗了终生。就像他在记事本上写着对自己的总结“求事业,先电校,后清华,从核电到火电,为电终生,留些光明在人间”。

江山易改,帝王轮坐。唯有乡情,伴随左右。

是的,大伯求学在外,工作在外,离开家乡几十年,但是,最后依然有落叶归根的遗愿。因为在他的内心始终有一条扯不断的根,这根上不是枝繁叶茂,不是累累果实,它是一盏照亮他回家的长路明灯,一盏照彻他的心性和命运的明灯。无论是他在晓风残月的异乡,还是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只有骨肉亲情才是万年不改的痴情,才是他一生寻找的根,因为那有着故乡特有的味道。

望断云光亲已没,夜闻孤雁痛悲心。

如今,大伯永远安居在了他那个魂牵梦绕的老家,坟头和房顶日夜相望,世世代代与他的亲人相依相伴。当大伯生命里所有的故事随着一g黄土被埋在空旷的平塬之上时候,那坟前祭奠的香火,也熏酸了春夏秋冬里经年的记忆,唯有留下那跪在坟前的一片子孙,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就像那坟前的青草,更行更远还生,他并不是消失了,他只是去了遥远的天国。

“人生长恨水长东”。

翻飞的泪雨、不尽的悲痛、无限的哀思,终不能唤回大伯哪怕只是偶尔的回眸。因此,我便写两句话以告慰大伯的在天之灵:

扶老携幼无怨,生前如艳阳温暖千万家。

篇8:寻故里的优美散文

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一段历史长歌是一本厚而无尽的典籍。

而我曾经轻视过它,曾经在它贫瘠的怀抱里拼命挣脱着,欲求以更快的速度远离它。终于我投入了城市的怀抱,过着无数次梦想中的城市人的现代生活。然而,在许多年之后,我和很多子孙一样,像一只迷途的羊羔,内心充满了恍惚、失落、迷惘……

我一直在寻找着,一直在诉求着,却终是不知所措。

就在这样一个偶然机会,我重新回到了我的故里――长岭村,并且得到了一本《长岭村志》(陈志如著),阅读后我才恍然知道我一直在寻找和诉求的明点,原来就蓄藏在我的故里之中。它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庄重,那么的慈祥,那么坚定地等待着子孙们的回归和觉醒!

山西昔阳长岭古村是我的祖籍,更准确一点说是陈氏家族起始的部落,整个村庄以陈氏为主脉,从始祖兄弟两个落脚到这方土地上,到下一代兄弟四个,及至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家族。据知昔阳县曾经划分过的二十四个乡镇都有陈氏的系脉,陈氏家族得以人丁兴旺,是信奉“忠、义、诚、信”的根部力量得以代代传承。探究长岭古村,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在此活动,距今2400多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世代生息的古老村庄。

从文化古迹上探究,这里有双井寺庙,村南面有庙眼大庙、关帝庙,文昌阁、虫王庙、五道庙、山神庙、牛王庙、仙神庙,西配石桥一座,官坊西侧有贞节牌楼一座,麻地有双斗旗杆、石牌楼一座等等,虽然在时间的冲刷下已是断壁残垣,保存不很完整,然而却是集儒、释、道于一体,是一个拥有深厚化底蕴的美丽村庄。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陈氏家族出过一个“国子监”,长岭村也便在此得以兴旺发达,建庄立园,形成庄园的规模。从《长岭村史》挖掘的建筑文化上看,具有集天下大成的人文美学,院落的建筑格局:工、目、井、品为主体。在晚辈看来,祖宗的“工”字美学,价值连城,房屋是由人来居住的,房主人若做人工工正正,一横一竖都正直无邪,这便是立世之道。“目”字结构,即预示着点“睛”之意,有一双明目,有清醒的头脑,清醒的头脑就会明辨是非,做人才会有节操,其意深邃;“井”字结构,决非狭隘的井底观天之意,井是一种秩序,所以有“井井有条”之说;“品”字结构,显而易见即是品位、品格、品行,其品格决定做人的质量;房顶的设计,呈五脊六兽“人”字顶,这便完成了庄园的终极目标:树人!

可鉴,当庄主人拥有了堂堂正正的胸襟、清醒明哲的头脑、井然有条的秩序、品格高尚的情操,就造筑起了一个理想的系统的人文殿堂,于是台阶建筑即是“步步登高”,花墙即是“长长顺达”。其院内装饰以砖雕艺术为主,细致精湛,寓意深邃,门牌匾额处处以克己本分、堂堂正正、忠孝仁义、勤俭致家来勉励后人。院外由百兽之王狮子镇庄,长岭古村的建筑文化充满了奋发向上的因素,也便就成了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曾经游览过很多著名的深宅大院,建筑文化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也有对邻里之间“明抬暗降”的寓意,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狭隘的人文心理。但长岭古村的建筑理念,坦然、光明、正直、无邪、本分。因此,长岭村从古至今尚文重耕,邻里乡亲和睦相处。

我的祖辈也属陈氏家族的其中一脉,均在此地生殖繁衍,及至我的父亲陈荣桂抗日战争从军,戎马半生后,落居于所在县城。故乡对我而言仅仅是表格上填写的符号,似乎很切近,也很遥远。闲暇之时,也曾想到过故乡袅袅的炊烟,村街上嘹亮的鸡啼,远山上牛羊的声音,执鞭耕地的祥和……但这仅仅是一个念想,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童梦。

如今,我的故乡长岭村被全国拣选为“古建筑遗产保护村”,我这才重新阅读它的容颜,重新体悟它的`灵魂。那些文官武将,曾经在政治上显赫的前辈,那些国难当前为国捐躯的英烈们,那些为国家奉献忠心的豪杰们,那些勤奋好思的学子们,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我、激励着我。

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好多人都从山庄移居到了城市,漂泊他乡成为了谋生的据点。于是,无数历史悠久的村庄即将被废弃,而古老的长岭村依然存在着,长岭老人依然在这里坚守着!

古老的长岭村详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也在建筑美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简洁的一笔。一砖一瓦,一房一院,一屋一檐,深藏着一个个传奇的人物,诉说着一个个悠长的故事……

篇9:故里居香抒情散文

下了大概二十来级阶梯吧。我也不是小孩子了,就没有一阶阶去数,三岁起就蹦上蹦下的台阶,我却从来没有去数数到底有多少阶,它承载了多少个三岁,棱角才被磨得圆滑。头上尚且年稚的青杏,不轻意间结出的黄果高挂在枝头上。累累,秋天的眉。

“今天没人跳舞,我在的那个团。你看,对面那个团还在跳,真是风雨无阻。”妈妈笑着拉过我的手。妈妈今年四十多了,筋骨不大好,就参加了一个舞蹈团,跟着跳一些慢节奏的舞蹈,应该有近一年的时间了。每天吃完下午饭,拾掇好就匆匆赶到中心广场。这时候,一般是到了整段舞蹈的四五小节。有时候,爸回家回的早,妈还能站在队伍靠前的位置,跟着领舞的阿姨还能溜溜。至少开始是这样,刚开始呢就像小侄女学走路一样手忙脚乱,就老爱一个人站到队伍的后面,美其名曰:站后面,别人看不到我。妈也不是特别有跳舞的天分,在那个年代,文革的跌宕的年代,多少人为了填饱肚子,奔波在田、山、河里,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也就成了早早的陈设,摆放在城市一角的乡村的无数褶皱里。

八月,桂花开得旺。恰好我也桂姓,每每闻到桂花,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扑面而来。迷迭的香,乱了心。慌了路过的小狗的尾巴,像是有人把整个城市当作发酵好的面,摆在一个巨大的蒸锅上,随着薪火的不息,面的香甜被带出了蒸锅,暖气流中透出的幸福,是妈妈的幸福。

“以前那个乡上政府到大院子里呀,有一棵好几十年的桂花树,没人修理它,除了二三平方米的泥巴,其余地面全打上了水泥。但是啊,枝叶长得好。乡上那些工作的人,支起牌摊坐在下面。”

老人点着旱烟。一眨眼就是半夜,再一眨眼就是十六年。十六年,我长大了,它却枯死了。没人知道为什么,焦黄的灰尘的叶子落在地面上,像是扑了粉的老妇人。叶脉就是无尽的沧桑,曾经守护的、被守护的都离开了,剩下一群不知年代的孩子,用力削掉的树枝,剥掉的青色软树皮,浇了滚烫的开水的根,花开时,被狠狠掰掉的枝干,新房的修葺,水泥的搅拌,沙石的推攘,摧残着整个乡上大院的不朽。如今,乡上大院翻了新,红色的走廊,绿色的半涂墙,木色的大门,死一般的寂寞。自此,大院再无守护,十六年前被保护的人,如今散落天涯,带着记忆里不清晰的花香,路过一片片相同的味道,家,无尽的依恋,秋的微凉。

依着中央穿过县城的河,沿河道均匀种着金丝柳,不时被虫蛀了的柳叶掉落在头顶蓝色的伞上。沿住房商店的路边,从中心广场直到上街头,千儿八百米的距离种着桂花树。

“我给你说哦,广场那儿有几树桂花,可香可好了,隔老远都能闻到。”

“你闻多香。”我狠吞了一大口香沫,左手手心里上十朵零星的桂花是我走到附近的桂花树下踮着脚摘的,像偷了糖的小孩,含着甜,幸福地畏手畏脚跑开。

“前几天,我还坐在你黄姨店里说,这桂花怎么还不开,竟是较往年晚了些日子,不过真香,你看那树是黄桂花,那树是白桂花,我年轻的时候去江苏那边学习,寄住的那家后院里有好大一棵白桂花,桂花熟了,快掉落那阵,就在树下垫一层麻布,用竹竿打下来,不洗就做成桂花粥,桂花和花生核桃混合的馅饼以及必不可少的桂花糕,如今,桂花还在,做桂花糕的已经不在了,以往打桂花的人如洒落的豆子不知滚向何处。

“真想,在房子里挖个洞,种一棵桂花。”怕是,想乡上大院了吧,她比我爱的深。秋,思念的季节,夜里偷偷哭泣的秋。“那就填一半墙深的泥巴吧,以免桂花长不开。”玩笑中,又藏有多少真言,被感动的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模糊不清的表情以及身边路过的黑衣少年,冷冽的侧脸背后是不知名的牵挂,你、我、她都一样。

“你闻,妈,真的很香。”是啊,妈妈青春的味道,填满空挡的味道,妈妈头上发的颜色,花香仍旧,人呢?不知名的远方,娃娃拉着妈妈的手,走向远处薄雾中家的白炽,一杆旱烟敲落的灰沫,弥弥的山头雾。

篇10:魂归故里,梦思三千散文

那一年冬月梅花开,她悄然踏香归家。

她生的倾城倾国,有着曼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喉,和清冷的心。她不曾为谁心动,不曾看上谁,可是那个男人,却让她冰冷的.心,就这样慢慢瓦解。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是她在阁楼时,母亲经常提醒她的一句话,可是那人却让她忘记了母亲的教诲,就这样,随着那人步入深宫墙阁……再不得反。

刚进宫的几个月,她便步步升迁,成为贵妃。她曾那么自豪向母亲宣言,那个男人是最特别的,他将带她一生一世之好。所以她开始有些自喜,惹来了纵妃嫔的妒忌,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那天她记得,雪很大,到处有些昏暗。这幽梅宫很久没人来了,一切都开始萧索。自从皇后派人将她迷晕,把她脱入小别院,让一个男人混去她房内与她私通。还好被当时路过的大臣所救,但那一幕却被皇上误会,就此打入冷宫。

每日面对花开,花落,她面容憔悴,身影渐消。她不由凄然苦笑,“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何自己明白的那么迟?当深陷其中,渐渐被瓦解,再无退路之际,才恍然大悟,自己何等愚蠢?

开春之时,皇后派人送来一杯酒,一条白绫,一把匕首。她苦笑,那个自己爱了半生的人,原来是如此看她,如此不相信她?呵呵,自己留在此又有何意义?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信了他的鬼话随他入宫,到最后要她死的人竟也是他?

端起酒杯,一饮而进。眼角滑下最后一滴泪,眼睛看着远远的方向,好似那就是她梦寐以求的故乡。她笑了,渐渐身体朝那个方向奔去,不再回头……

篇11:行走在鲁迅故里的散文随笔

绍兴何其幸,皆因有鲁迅。站在刻有“鲁迅故里”几个字的墙壁前,我忍不住这么想。

墙上巨幅浮雕的一端生动地勾划出水乡风情;一端是鲁迅先生的刻像:清瘦的面容,直立着一头刷子似的短发,深邃的眼神,手中的香烟正一缕缕地飘散,这简洁的构图仿佛告诉我们先生正在思谋着什么;从墙壁的那一边探过墙顶的竹枝在先生身边轻轻摇曳,好像在诉说着先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风骨。

来到先生故里,少不了要去瞻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知道“百草园”是先生儿时的乐土。经过一扇古老的小台门,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清新的园子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个不小的院落,里面有一块巨石,上书“百草园”几个大字,不少游人手扶巨石拍照留念;园子中间是几畦菜地,周围有围栏,有几个农民装扮的人正在给畦上的菜松土;院子里有一棵显眼的参天大树我估摸着就是先生笔下的皂荚树了,我的眼睛到处搜寻着先生笔下的石井栏与泥墙根。终于在人群中找到了石井,坐在石井旁边,忽然想起阿长怕迅“哥儿”在井边玩耍会有危险,于是编出井中有蛇出没的故事,不禁会心一笑。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由的想起中学课文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文章来,觉得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熟悉,全无半点生疏之感。“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默诵着先生的文字,我绕着园子走了一圈又一圈。

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百草园”前往“三味书屋”。听导游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家私塾,鲁迅17岁前就是在此读书的。听说书屋里物件依照当年的`陈列布局而摆设,室内只有几张桌椅,背墙中间挂着一块扁上书“三味书屋”几个大字。书屋正中是老师的讲桌,上面摆有难得一见的戒尺,我们不难想象那个全城最有学识而又最严厉的私塾先生拿着戒尺时的威严。在室内一角,用红线围起的那张桌子便是鲁迅先生求学时坐过的书桌,我们因为离得较远,看不到书桌上刻着的“早”字,但我们都知道他为了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老师批评后在课桌上刻下“早”字,告诉自己要铭记“时时早,事事早”的故事。

走出“三味书屋”心中有无限感慨,买几包因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出名的茴香豆,不由想到绍兴有幸,幸有先生。

我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在那个年代,先生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是唤醒民族精神的武器。从他战斗的一生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壮志豪情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在鲁迅纪念馆对面的那条小街上我欣喜地看到一方墙上有几个镏金大字“民族脊梁”。更让我兴奋的是有那么多的人站在这几个字下留影———那分明是对先生的崇敬与无限怀念啊!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鲁迅先生应该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上一篇:2022年项目合作协议书下一篇:医疗服务市场与医院文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