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导游词

2024-05-12

屈原故里导游词(精选6篇)

篇1:屈原故里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诗人和美人的故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对你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秭归吧!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也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都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了。

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五月,是农忙夏收完毕,准备秋收的过渡时间,人们便在这个时间安排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端午节”。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这个月的初五呢?这是为了便于习惯能记忆,类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这样就使农事繁忙的这段较长的时间,均匀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个节日休整,也算是“有劳有逸”了。

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难忍亡国之痛,怀才投身汩罗江,这一天也刚好是端午节。从此,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龙舟竟渡

龙舟竞渡的习俗,过去传说是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实,在屈原未跳汩罗江之前,我国各地就有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了,但大多不在端午节举行的。《旧唐书·杜亚传 》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后来为了记念屈原,竞渡的风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节的。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杨州一游,着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自已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可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龙舟了。北宋时建造的龙舟,无论从大小和结构方面比隋代又有发展。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泄争标图》,便描绘了当时皇家乘坐的龙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金明池龙舟竞渡的盛况:皇帝与群臣在大龙舟上观看,锦标则插在皇帝的大龙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拧舞旗子,指挥几十艘小龙舟在水面摆出各种船阵。随后,这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向“标杆”划来,夺得标的便向大龙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个争标过程气氛十分热烈。

明代时,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出版的一本《武陵竞渡》的书,对这项比赛的规则,诸如竞渡所用的船式,人数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现在,龙舟竞渡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好,现在我们已经到岸了,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伟人和美人的故乡吧!

屈原故里

这里是秭归县香炉坪,大家请抬头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额上镌有郭沫若的手书“屈原故里”。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秭归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西陵峡雄奇壮美,还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险峭的五指山、神秘的棺木岩更是令中外游客为之倾倒。这些自然景观与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由秭归出发,可西进“小三峡”漂流,东到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流览,南入“长阳人”家乡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农架探密。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新建到大坝一公里处的秭归新县城将会成为集三峡大坝雄姿、高峡平湖风光、屈原故里风情、库区移民新城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和三峡地区最大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城东北3公里处,我们现在就到了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宝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汉时兴山属南郡秭归。宝坪村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橘林丰茂,山明水秀,极富诗情画意。村内有楠木井、娘娘井、梳妆台、望月楼等遗迹;近年来,她的家乡又兴建了昭君宅、纪念馆、长廊碑林、汉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纪念凭吊这位以国事为重、富于献身精神、美丽而坚韧的汉代奇女子。这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和亲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远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友好作出了贡献。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门氏(皇后)。后呼韩邪死,成帝又命她“从胡俗”,改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大闹氏长子)。在她影响下,其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与汉的通好关系,以致“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之美,在于既有沉鱼落雁之貌,更具凄楚艾怨之情。而昭君之怨,则是对命运的无奈的怨艾——锁在深宫人不识;向往像寻常女子那样生活,就只能代替皇家骨肉远嫁异邦;思念故土却欲归不能……。当你来到昭君台前凭吊时,便会被这千头万绪的深深的艾怨所包围,满心凄楚抑郁难平。

王昭君是被历代诗人、画家、作曲家们着笔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许正是由于这千载难平的“昭君之怨”吧?!当然,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昭君” 也是不同的:“历史的昭君”在向着我们微笑——深明大义,而“文学的昭君”似乎在对着我们哭泣——怨而不怒。古往今来,那些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人们,则更易沉湎在“昭君之怨”中,找寻自己或深或浅的身影、或浓或淡的表情……毋庸讳言,在汉文化中这“怨”字才是“昭君之美”的美学意义的核心与真谛。

这里就是昭君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存的昭君宅是照古图重建的。

从昭君宅出来,东行百余步,便到了“楠木井”。这是当年昭君姑娘汲水之处。井约一米来深,清澈见底,井水从不枯竭。井底沉有楠木一根,据说还是当年昭君放入的。

大家请看这条溪水,它叫做香溪。

传说当年昭君在溪中沐浴,不慎将一颗珍珠遗落在水中,从此溪水变得碧清透明,香气四溢,因而得名“香溪”,也有人将它叫做“昭君溪”。

从秭归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闾乡,再过七里峡,即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这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很多,如香炉平、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送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据说,现在令宜昌人自豪的——不仅有两坝:葛洲坝、三峡大坝;而且还有三人:猿人(长阳)、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只知两坝,不知三人,宜昌人便不会认同你。你们知道吗?

好了,今天的屈原、昭君故里游就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的再次光临!再见!

篇2:屈原故里导游词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屈原故里。这里是5A级旅游景点,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了纪念屈原而建成的。请大家随我一起踏上美好的“屈原故里”之行吧!

一进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一座座巍峨的建筑——屈原祠。大家跟着我走到第一层,这里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这是为了纪念他爱国主义的精神。这上面还刻着他写的诗:《离骚》、《九哥》、《天问》……大家紧跟着我来到第二层。左边可以看到屈原世系族谱和他相关的故事。右边有讲述屈原励精图治、忠肝义胆的故事。现在大家跟着我的脚步来到第三层。左边有《屈子远游图》、《端午祭扫图》、《九哥》的图片;右边有抛洒粽子、赛龙舟等照片。

大家跟着我继续参观,我们现在去往皮影戏馆。皮影是我国文化遗产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请大家休息片刻,欣赏一下皮影戏,再继续出发。

怎么样?皮影戏是不是很有趣?请继续跟着我往里面走,这里就是读书洞。这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种顽强学习、虚心的习惯而建成的一个石洞。

据说以前屈原看自己家族快灭亡,就投江自尽了,人们为了不让鱼吃了他的尸体,就把饭团丢进江里,所以现在五月初五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成的一种习俗。

篇3:屈原故里导游词

屈原的故里在哪里?这个问题,在晋以前的史籍中都没有明确记载,就连距屈原生活的年代最近的西汉时期,官至太中大夫的贾谊、淮南王刘安、太史公司马迁等人,他们在自己所著述的《吊屈原赋》《离骚传》《史记》中,全都没有写出屈原故里的具体地望。这一时期,只有东方朔提出了一个“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的模糊说法(嚴格说,还算不上一“说”)。如果从东方朔的这一说法算起,关于屈原故里的探索,古今屈学界持续奋斗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屈学界关于屈原故里,先后形成了十多种说法。这许多说法,虽多有谬误,让人莫衷一是,但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对一代民族英雄的深切怀念,对其灵魂归宿的莫大关心。

在关于屈原故里的诸多说法中,其中的“秭归”说影响最为广大。此说的始作俑者是东晋时期的袁山松。袁山松其人,在晋安帝(司马德宗,397-418年在位)时做过秘书监、吴郡太守。他写了一篇名日《宜都山川记》的文章。袁氏在这篇文章中说,他是从“秭归”之“秭”的这个字上得到启示,悟出了屈原故里之所在,于是他提出了这个屈原故里“秭归”说。袁山松的这个“秭归”说,具体地址是指在秭归的乐平里。因其说以“秭”代“姊”,纯属意测,荒谬绝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只是在少数人中传播,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也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百十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郦道元(466或472—527),在其地理著作《水经注》中,援引了袁山松的“秭归”说。此后,屈原故里“秭归”说,才开始逐步在屈学界流传开来。就是说,郦道元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秭归”说的推手。不过,在此后的两百余年间,人们对这个“秭归”说,仍然颇为陌生。一直到晚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7—820),秭归乐平里才建起了屈原庙。从两宋到元、明的五百多年间,秭归乐平里的屈原庙屡修屡废。明末对屈原庙再予重修,并立碑记事。清康熙年间,满清王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也在乐平里修建了一座屈原庙,还立碑颂德。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因公务到过秭归,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明、清时期建造的屈原庙,在文革时,均被当作“四旧”破坏了。明代的建筑、庙宇与碑刻,均已荡然无存。清代的建筑、庙宇虽毁而碑犹存。我当时所见到的屈原庙,据说是当代人胡德平(胡耀邦之子)在上世纪80年代初捐资修建的。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对这个“秭归”说提出了质疑,并前赴后继进行批判论战。于是,关于寻找真正的屈原故里的十多种说法便先后随之产生。广大屈学者十分明白:屈原生身故里的确认,事关一个文化巨人成长的历史背景、文化发生学背景的准确把握,事关研究方向的正确与否,事关屈原其人、其诗是否真实存在的大事。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争文化名人、争文化符号的狭隘庸俗之举。两千多年来,屈学界一次又一次掀起否定屈原、否定屈诗的逆流现象就是明证。事实上,关于屈原故里研究,已经成了屈原学一门十分重要的课题内容。屈原真正故里一日没有找到,屈学界寻找与论战就永远不会有停止的一天。换句话说,屈原故里达十五六说,本身就是对“秭归”说的怀疑、否定与抵制。这是屈原学界的觉醒。这是真理与谬讹的较量。然而,真正的屈原故里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屈学界长期争论而无果,乃至成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

屈原故里究竟在哪里?

金克剑先生不仅回答了屈原故里的准确地望,还为我们揭开了“屈氏后庸国”一段悲壮的历史真相。

为了探寻屈原故里,金克剑先生根据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坐冷板凳,钻故纸堆,搜罗被尘封的史料,展开田野实地考察,调查历史文化遗存,搜集、研究民间传说及古庸属地残存的地名信息,研究屈原辞赋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解读张家界地区民间祖传的告祖词,以及《永定屈氏族谱》、苗族古籍等,耗时6年,在准确破译楚辞中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密码后,终于揭开了关于屈瑕封邑、屈瑕封国、屈原父母、屈原出生祖屋、屈原老屋场、屈原田产、屈原家庭、屈原子女、屈原后裔村落、屈原后裔人口、屈原后裔祖茔、屈原政治身份等层层迷雾,还原了历史真相,让一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魂灵,回归到了他出生成长的故土——湖南大庸——张家界市永定区阳湖坪镇——屈家坊潭口!

而这一切,又与他所发现的大宋国史《太平御览》引录南齐《荆州图记》236字证词形成对接!

在《屈原故里在大庸》这部学术大作中,金克剑先生以他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风格,超常的史学灵感,深厚的学术功底,破译了屈原诗赋中所反映的“大庸古国”、“祖先封地”、“昆仑之源”、“轩辕生地”等若干千古未解历史之谜,这就为人们拨开历史迷雾,重新认识屈原,认识屈原出生、成长的国家背景、社会背景、家族背景,从虚假的“秭归说”、“郢都说”阴影中走出来,从两千年一贯不改的全国一窝蜂的屈原诗注解中解放出来,从而以此创立全新的屈原学研究理论范式。他挑战的不仅是两千年来的屈原学界,更是对自己学术、学养、学识、意志、胆魄的挑战。

在学术研究领域,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囿成说,不惧权威,敢于立异,能够立新,既需要学术勇气,更需要海纳百川、博学多识的学术功底。在“屈原故里在哪里”这个两千年悬案中,金克剑先生之所以敢于剑指流俗,能够明确地告诉人们一个全新的答案,是因为他本人就出生在屈原故乡大庸古国土地,从小就浸染在浓浓的屈子遗风氛围中,从小就在听唱屈原的《九歌》、《九章》、傩音骚歌长大成人,又长期在具有中华古文明丰富遗存的张家界市从事文学创作,并长期地、全身心地搜集有关史料,认真地进行研究和考证。品读《屈原故里在大庸》一书,我们一定会为其丰富翔实的史料,严密科学的考证,充满诗意的语言而震撼击赏。所谓心智大开,耳目一新。这部著作,从表现看只是对屈原故里所作的明确回答,但因为作者是在屈姓后庸国的存在和兴衰的大背景下,斫究和揭示这一疑案真相的,因此称本书为半部大庸国史也不为过。

1958年5月8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曾作过著名即兴演说,其中一句话一直影响着中国学术界,他说:

“从古以来,创立新学派的,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这些发明家在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变成有学问的人。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不能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是如此。......不要被名家、权威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

论其年龄,金克剑先生已不是年轻人了,但在屈原学学术殿堂,他还是个惴惴然刚叩门而入的“新手”。

我与金克剑先生在此前从未谋面,在读了他的大作后,对他所取得的如此重要的研究成果,不能不表示衷心的敬佩和赞赏。金先生的这一研究成果,至今还只能算作“一家之言”,不可避免地还要接受学术界同仁和有识之士们的品评和求证,但他毕竟是举起了一面旗,走出了一条路。链接3:读金克剑先生《屈原故里在大庸》

王中兴

屈原故里究竟在哪里?这个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湖南张家界市学者兼作家金克剑在其大作《屈原故里在大庸》中,以翔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告诉人们:屈原故里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阳湖坪镇屈家坊潭口。

屈原的故里在哪里?这个问题,在晋以前的史籍中都没有明确记载,就连距屈原生活的年代最近的西汉时期,官至太中大夫的贾谊、淮南王刘安、太史公司马迁等人,他们在自己所著述的《吊屈原赋》《离骚传》《史记》中,全都没有写出屈原故里的具体地望。这一时期,只有东方朔提出了一个“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的模糊说法(严格说,还算不上一“说”)。如果从东方朔的这一说法算起,关于屈原故里的探索,古今屈学界持续奋斗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屈学界关于屈原故里,先后形成了十多种说法。这许多说法,虽多有谬误,让人莫衷一是,但都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对一代民族英雄的深切怀念,对其灵魂归宿的莫大关心。

在关于屈原故里的诸多说法中,其中的“秭归”说影响最为广大。此说的始作俑者是东晋时期的袁山松。袁山松其人,在晉安帝(司马德宗,397-418年在位)时做过秘书监、吴郡太守。他写了一篇名日《宜都山川记》的文章。袁氏在这篇文章中说,他是从“秭归”之“秭”的这个字上得到启示,悟出了屈原故里之所在,于是他提出了这个屈原故里“秭归”说。袁山松的这个“秭归”说,具体地址是指在秭归的乐平里。因其说以“秭”代“姊”,纯属意测,荒谬绝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只是在少数人中传播,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也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百十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郦道元(466或472—527),在其地理著作《水经注》中,援引了袁山松的“秭归”说。此后,屈原故里“秭归”说,才开始逐步在屈学界流传开来。就是说,郦道元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秭归”说的推手。不过,在此后的两百余年间,人们对这个“秭归”说,仍然颇为陌生。一直到晚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7—820),秭归乐平里才建起了屈原庙。从两宋到元、明的五百多年间,秭归乐平里的屈原庙屡修屡废。明末对屈原庙再予重修,并立碑记事。清康熙年间,满清王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也在乐平里修建了一座屈原庙,还立碑颂德。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因公务到过秭归,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明、清时期建造的屈原庙,在文革时,均被当作“四旧”破坏了。明代的建筑、庙宇与碑刻,均已荡然无存。清代的建筑、庙宇虽毁而碑犹存。我当时所见到的屈原庙,据说是当代人胡德平(胡耀邦之子)在上世纪80年代初捐资修建的。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对这个“秭归”说提出了质疑,并前赴后继进行批判论战。于是,关于寻找真正的屈原故里的十多种说法便先后随之产生。广大屈学者十分明白:屈原生身故里的确认,事关一个文化巨人成长的历史背景、文化发生学背景的准确把握,事关研究方向的正确与否,事关屈原其人、其诗是否真实存在的大事。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争文化名人、争文化符号的狭隘庸俗之举。两千多年来,屈学界一次又一次掀起否定屈原、否定屈诗的逆流现象就是明证。事实上,关于屈原故里研究,已经成了屈原学一门十分重要的课题内容。屈原真正故里一日没有找到,屈学界寻找与论战就永远不会有停止的一天。换句话说,屈原故里达十五六说,本身就是对“秭归”说的怀疑、否定与抵制。这是屈原学界的觉醒。这是真理与谬讹的较量。然而,真正的屈原故里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屈学界长期争论而无果,乃至成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

屈原故里究竟在哪里?

金克剑先生不仅回答了屈原故里的准确地望,还为我们揭开了“屈氏后庸国”一段悲壮的历史真相。

为了探寻屈原故里,金克剑先生根据张家界市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坐冷板凳,钻故纸堆,搜罗被尘封的史料,展开田野实地考察,调查历史文化遗存,搜集、研究民间传说及古庸属地残存的地名信息,研究屈原辞赋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解读张家界地区民间祖传的告祖词,以及《永定屈氏族谱》、苗族古籍等,耗时6年,在准确破译楚辞中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密码后,终于揭开了关于屈瑕封邑、屈瑕封国、屈原父母、屈原出生祖屋、屈原老屋场、屈原田产、屈原家庭、屈原子女、屈原后裔村落、屈原后裔人口、屈原后裔祖茔、屈原政治身份等层层迷雾,还原了历史真相,让一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魂灵,回归到了他出生成长的故土——湖南大庸——张家界市永定区阳湖坪镇——屈家坊潭口!

而这一切,又与他所发现的大宋国史《太平御览》引录南齐《荆州图记》236字证词形成对接!

在《屈原故里在大庸》这部学术大作中,金克剑先生以他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风格,超常的史学灵感,深厚的学术功底,破译了屈原诗赋中所反映的“大庸古国”、“祖先封地”、“昆仑之源”、“轩辕生地”等若干千古未解历史之谜,这就为人们拨开历史迷雾,重新认识屈原,认识屈原出生、成长的国家背景、社会背景、家族背景,从虚假的“秭归说”、“郢都说”阴影中走出来,从两千年一贯不改的全国一窝蜂的屈原诗注解中解放出来,从而以此创立全新的屈原学研究理论范式。他挑战的不仅是两千年来的屈原学界,更是对自己学术、学养、学识、意志、胆魄的挑战。

在学术研究领域,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囿成说,不惧权威,敢于立异,能够立新,既需要学术勇气,更需要海纳百川、博学多识的学术功底。在“屈原故里在哪里”这个两千年悬案中,金克剑先生之所以敢于剑指流俗,能够明确地告诉人们一个全新的答案,是因为他本人就出生在屈原故乡大庸古国土地,从小就浸染在浓浓的屈子遗风氛围中,从小就在听唱屈原的《九歌》、《九章》、傩音骚歌长大成人,又长期在具有中华古文明丰富遗存的张家界市从事文学创作,并长期地、全身心地搜集有关史料,认真地进行研究和考证。品读《屈原故里在大庸》一书,我们一定会为其丰富翔实的史料,严密科学的考证,充满诗意的语言而震撼击赏。所谓心智大开,耳目一新。这部著作,从表现看只是对屈原故里所作的明确回答,但因为作者是在屈姓后庸国的存在和兴衰的大背景下,斫究和揭示这一疑案真相的,因此称本书为半部大庸国史也不为过。

1958年5月8日,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曾作过著名即兴演说,其中一句话一直影响着中国学术界,他说:

“从古以来,创立新学派的,在开始时,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这些发明家在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变成有学问的人。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不能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是如此。......不要被名家、权威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

论其年龄,金克剑先生已不是年轻人了,但在屈原学学术殿堂,他还是个惴惴然刚叩门而入的“新手”。

篇4:湖北屈原故里的导游词

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难忍亡国之痛,怀才投身汩罗江,这一天也刚好是端午节。从此,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龙舟竞渡的习俗,过去传说是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实,在屈原未跳汩罗江之前,我国各地就有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了,但大多不在端午节举行的。《旧唐书·杜亚传 》载:“江南风俗 ,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后来为了记念屈原,竞渡的风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节的。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杨州一游,着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自已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可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龙舟了。北宋时建造的龙舟,无论从大小和结构方面比隋代又有发展。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泄争标图》,便描绘了当时皇家乘坐的龙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金明池龙舟竞渡的盛况:皇帝与群臣在大龙舟上观看,锦标则插在皇帝的大龙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拧舞旗子,指挥几十艘小龙舟在水面摆出各种船阵。随后,这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向“标杆”划来,夺得标的便向大龙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个争标过程气氛十分热烈。

明代时,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出版的一本《武陵竞渡》的书,对这项比赛的规则,诸如竞渡所用的船式,人数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现在,龙舟竞渡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篇5:湖北屈原故里的导游词

屈原故里景区开发建设是以激扬屈原文化、追溯峡江楚韵、拥览天筑情怀为主题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蕴,增加文化内涵,把秭归县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屈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具有巴风楚韵的文艺、戏曲、表演和饮食,拓展和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娱乐活动和旅游服务项目;同时注重开发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屈原祠是该国家文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迁建至归州,更名为“屈原祠”。如今,因三峡大坝建设,新建的屈原祠位于凤凰山的山梁上,面向东南,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有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

屈原故里景区的开发建设重在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把屈原和秭归丰富的文物资源、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三峡文化旅游精品,最终打造成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示范区、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区。

湖北屈原故里的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诗人和美人的故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对你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秭归吧!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也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都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了。

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湖北屈原故里的导游词3

平里是宜昌市秭归县的一个四面青山绿水回环的村庄,公元前340年,屈原就诞生在这里,这里是诗祖的根脉。秭归为屈原的诞生地,最早源于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也引用了袁山松秭归说。唐代文学家沈亚之在《屈原外传》引《江陵志》说:“屈原故宅在秭归乡,北有女须庙,至今捣衣石尚存”。晋庾仲雍《荆州记》及唐王茂元《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中都明确指出屈原是秭归人。历代大诗人杜甫、苏轼、苏辙、王十朋、陆游、范成大、王士祯经过秭归后,都留下了讴歌屈原的诗作。现、当代屈学大家郭沫若、游国恩、詹安泰、郭维森、聂石樵、汤炳正都认为秭归为屈原的出生地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郭沫若还为秭归亲笔题写了“屈原故里”四个字。

秭归纪念屈原遗迹甚多,自唐以来,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现屈原村)就建有屈原庙,朝代更迭,修庙建庙没有停止,现仍保留三闾八景遗迹,纪念屈原的最古老的诗社--三闾骚坛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活动,存有纪念屈原的诗作一万多首。州府、县城代代都建有屈原祠。秭归有全国最大的.屈原庙和屈原祠。保留明代屈原石像一座,保留清代与屈原相关的石碑多座。全县竖立有屈原铜像、塑像近10座。民间流传屈原传说48个。全县以屈命名的地名18处,以屈原命名的行政村、镇、小学、中学、纪念馆、艺术团、研究会等约10个,与屈原作品相关命名的诗社14家,以屈原命名的桥梁、街道、建筑、船舶、食品、酒20多个。

殷商时期秭归为“归”国所在地,“归”,郭沫若认为“当即蜀鄂交界之处夔国”,“其故地在今湖北的秭归县”。西周时期,周成王封熊绎以子男之田,居丹阳,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为夔子国。今香溪有古夔国城遗址。丹阳,是楚国最早的郢都,是屈原祖先的聚居地。从古至今,在香溪河聚居着庞大的熊氏、屈氏家族。时至今日,熊屈两姓还有近万人伴随居住于两岸。这两姓的起源与楚国的历史是有紧密关系的。香溪岸边万古寺村现仍保留有清代维修过的“屈氏宗祠”。保留古墓一座,铭文记载系屈原后裔。传承民国《屈氏家谱》一部。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

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颂》屈原祠中,曾对桔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今天,秭归已成为中国七大柑桔生产基础之一。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

湖北屈原故里的导游词4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诗人和美人的故乡,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归。

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对你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秭归吧!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也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

秭归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归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平里的“三间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最早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连秭归地名的由来,传说都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其姐女嬃赶到汨罗江,将弟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屈姊那深深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姊”演变为“秭”了。

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半三丘等。屈原祠重新修缮后,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屈原诗文碑廊。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五月,是农忙夏收完毕,准备秋收的过渡时间,人们便在这个时间安排一个稍事休整和娱乐的“端午节”。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这个月的初五呢?这是为了便于习惯能记忆,类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这样就使农事繁忙的这段较长的时间,均匀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个节日休整,也算是“有劳有逸”了。

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难忍亡国之痛,怀才投身汩罗江,这一天也刚好是端午节。从此,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龙舟竟渡

龙舟竞渡的习俗,过去传说是为了拯救溺水的屈原,其实,在屈原未跳汩罗江之前,我国各地就有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了,但大多不在端午节举行的。《旧唐书·杜亚传 》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后来为了记念屈原,竞渡的风俗才慢慢集中到端午节的。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杨州一游,着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自已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可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龙舟了。北宋时建造的龙舟,无论从大小和结构方面比隋代又有发展。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泄争标图》,便描绘了当时皇家乘坐的龙舟的面貌。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还记载了金明池龙舟竞渡的盛况:皇帝与群臣在大龙舟上观看,锦标则插在皇帝的大龙舟附近的水中,一人拧舞旗子,华北地区,指挥几十艘小龙舟在水面摆出各种船阵。随后,这几十艘小龙舟敲锣打鼓向“标杆”划来,夺得标的便向大龙舟上的皇帝 “山呼拜舞”,整个争标过程气氛十分热烈。

明代时,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出版的一本《武陵竞渡》的书,对这项比赛的规则,诸如竞渡所用的船式,人数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现在,龙舟竞渡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好,现在我们已经到岸了,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船去感受一下伟人和美人的故乡吧!

【湖北屈原故里的导游词】相关文章:

1.屈原故里游导游词

2.屈原故里导游词

3.关于屈原故事

4.屈原故里行的作文

5.关于屈原故事

6.端午节屈原故事简介

7.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导游词范本

8.屈原昭君故里的导游词

篇6:屈原故里端午祭流程

现在有请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先生主持2016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仪式。

(郭生练先生主持开幕式)

第一项,请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先生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宜昌市委市政府致辞。

第二项,请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先生致辞。第三项,请韩国宁越郡郡守朴善圭先生致辞。

第四项,请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先生宣布“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燃放七彩焰火】音乐起

祭祀仪式

序:喊山招魂 迎神敬香

1、鼓乐诗《喊山招魂》 朗诵:四人 伴读:约300人

2、歌舞《迎神敬香》 伴舞:40人 主持人即《喊山招魂》的朗诵者四人

【主持词:端午文化节缅怀屈原祭拜仪式现在开始,全体肃立。】

3、祭拜仪式:

(1)初献礼:

国家级省级6个领导敬献花篮。(6名礼仪引导领导、12名警卫抬花篮)整理绶带—— 三躹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

市级县级6个领导敬献花篮。(6名礼仪引导领导、12名警卫抬花篮)

整理绶带—— 三躹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2)亚献礼:

6名嘉宾行祭祀礼(6名礼仪引导领导,6名舞蹈演员给领导递送香)上香—— 三躹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3)终献礼:

请台湾屈氏后裔代表、秭归屈氏后裔和民众代表行祭祀礼; 献祭品——;(羊头、粽子、鸡蛋、橙子、五谷、苹果、香蕉、葡萄、猪头。9人各端9盘祭品献到祭台)

其余代表上香——; 奠酒——;

请台上祭祀者三叩首,请全体起立,现场所有来宾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礼毕。

(4)恭读祭文。请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应华先生恭读祭文。

礼成告舞。

1、领唱与大合唱《高山流水赋》 [主持词进入:]

2、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诗朗诵

《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献给屈原》 [主持词进入:]

3、诗乐舞《端午更念吾哥回》 【主持词:】

4、台湾著名诗人萧萧诗朗诵《诗的原乡》

[主持词进入:]

5、诗乐歌舞《龙舟魂》 [尾声主持词:]

上一篇:牛津小学英语4Aunit6词汇卷下一篇:8、取样工岗位安全生产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