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时认定问题反馈

2024-04-19

学时认定问题反馈(通用10篇)

篇1:学时认定问题反馈

孤山学区2013年学时认定工作已于1月3日下午完成,恭喜大家全部通过,但教研室苗主任和进校郝校长在认定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现在我把存在的问题给各位同事反馈一下,希望能在以后的学时认定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典型教学设计每学期只有一篇,计2学时,注意不是按所备教案课时算;

2.微格教学不是指在理化生实验室做实验,而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学校没有开展,所以不计学时;

3.专题讲座一栏:校内集中学习每次按一小时算;

4.学校每周召开的例会不能算培训,也不计学时;

5.国培应记录在网络平台研修一栏;

6.名师工作室:是指获得县级以上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的教师组织的指导研修工作室。(比如中学的市级教坛新秀刘国英和市级教学能手梁丽就可以组织工作室)

7.微格课题应按结题时间结题,并且要有结题报告等文字资料;

8.专题沙龙:是指就某一专题进行探讨研究,就比如中考研讨会,就如何备考展开讨论。

9.校级结对:是指两所兄弟学校为促进两校教师培养,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开展的结对互助工作。

10.实践反思不包括学科工作总结;

11.在校园网站上传图片不计学时,只有发表交流稿才计学时;

12.最后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教师自己认定时不能准确计算学时。

篇2:学时认定问题反馈

公共知识学时从2001年开始,按年均24学时计算。到2005年公共知识学时应累计达到120学时。2005年人事局公共知识培训安排为72学时。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完成继续教育公共知识学时的情况自行选择。另:参加职称晋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或外语考试合格者,登记继续教育36学时(两门均合格也只能登记36学时),计入公共知识总学时。

专业学时: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专业知识学时从2001年开始,按年均48学时计算。到2005年专业知识学时应达到240学时。教育、卫生类由其主管部门认定。

一、参加国家部委及国(境)外举办的培训、研修活动,学时数由选派单位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认定。

二、参加省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主办或委托举办的培训、研修活动,学时数由主办单位认定。

三、参加省、市级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培训、研修活动,学时由办班项目审核单位认定。

四、学历、学位教育或课程进修,凡考试合格者,01年后单科合格成绩每科认定15学时。

五、参加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术会议认定6个学时。报告论文者,2000字以内,另加5个学时;2000字以上的另加8个学时。

六、参加省级学术会议:认定5个学时。报告论文者,2000字以内,另加3个学时;2000字以上的另加5个学时。

七、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

1、国家级主课题(项目)组人员:按职责大小排序(不同),前5名,分别认定72、60、50、40、36学时。

2、国家级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分别认定40、35、30学时。

3、省级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分别认定72、60、50学时。

4、省级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分别认定30、25、20学时。

八、出版著作(译作)或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译作)每万字认定5学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每千字认定5学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每千字认定3学时。

篇3:学时认定问题反馈

1.1 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教学难度

《医学高等数学》包括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四部分,内容多,涉及面广。数学以它固有的语言,展示了自身的魅力,可对于大多数选择医学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或更适合于形象化思维和机械记忆的学习,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是一个挑战。《医学高等数学》十分注重按逻辑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各知识环节前后连接紧密,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后续课程的理解。《医学高等数学》是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一些同学抱有上了大学歇口气的思想,加之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主观和客观上放松了学业,上课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导致任课教师教学难度增大。

1.2 教学时数少

我院《医学高等数学》授课时数为32学时,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课堂授课节奏必定要加快,授课内容也相对较多。理工课程要求必要的预习和复习,这样在课堂上教与学才能相得益彰,顺利进行。对于学时较少的课程,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时间比例至少应为1:1.5,可有的学生连作业都是抄袭,更谈不上预习和复习,在课堂听课如同听"天书",教与学无法产生互动,使得教学进度减慢,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和预期教学目标的设定。

1.3 课程设置的限制

我院的《医学高等数学》课程为考察课,本身就为非主干学科,该课程在学生评定奖学金时又要求及格就可,这样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做深一步的努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会对教师的工作造成负面作用,教师觉得不被重视和肯定,经常会在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自身教育价值被否定的两种情景中左右为难,积极性受到挫伤,应及时调整来自教学源头的不良情绪。

2 相应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了一些对策,收效良好。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数学的很多概念、定理,在历史上被提出时,是有其背景因素的,但经过抽象之后写在课本上,学生就不知为什么需要这些概念、定理。尽管这些预备知识在循序渐进的课程介绍中符合数学的逻辑安排,可当讲到应用实例时,又显得时间仓促,学生也觉得太过枯燥。因此我们进行了从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内容的尝试,从完成多少知识点,多少算法为目标,转变为学会运用数学知识为目标;从以往的抽象到具体,转变为目前的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具体做法是:精心备课,准备一些医学或医药问题,根据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来引入相应的概念,定理和算法。现在的高中数学教育已经初步介绍了函数极限,导数及其简单应用,概率基础知识等,为高等数学的学习从知识准备角度讲,已经做了一定的铺垫。在实际问题中如果涉及到一些预备知识的概念、定理,学生们并没有觉得十分陌生,利用这样一个好的契机,我们最初介绍的每一个实例,都可以和高中的某个知识点相联系,再具体应用中又涉及到了新的知识点,让每个例子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医学中小血管中的轴流问题,可以用高中时学过的函数极值的第一判别法来解决,让同学先自己做出答案,然后教师用第二判别法运算,得出和第一判别法相同的答案后,再从中抽象出第二判别法的具体内容向同学介绍,使同学从心理上对新知识不产生抵触情绪。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引出新知识点。不再是枯燥地学数学,而是生动地用数学。不仅了解了医学常识,学习到了新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印象。

2.2 数学实验课的引入

长期以来,一提到高等数学,很多人认为它的内容多,负担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人们追求的计算机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计算机应用非常感兴趣,如果从这个方面入手,无疑会使得教与学都能得到新的发展。现在的数学软件包很多,如Mathematica,Matlab等,各有所长,我们选用的是Mathematica5.0,它以符号运算见长,小巧灵活,易学易用。数学实验课不单独设课,强调具体的数学方法,实验课内容的选择与数学课程相配合。布置给学生一些医学问题,或是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来进行解决,避免花太多时间去做繁琐的计算,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本身也愿意在原有的领域拓展新的应用空间,探索新的教学思路。由于我院的机房有限,每年我们仅在临床英文班开展了数学实验课的学习,三年来教师以兴趣为前提,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亲自动手,在先进的数学软件的帮助下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们很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仍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由于《医学高等数学》任课教师为理工科出身,对于一些医学领域的知识理解不深,这使得在备课时难度加大,面对已有的医学数学模型,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还可在深入医学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探索出新的医用数学模型,在今后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其次,虽然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此门课程非常漠视,对于这种情况,还应从思想根源入手,和他们的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加强他们的学习意识。第三,尽管改革了教学内容,引入了实验课,提高了授课效率,可对于有些想更深一步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时还是不够,因此我们计划开设相应的数学实验选修课(如医用数学模型的建立),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建忠.医学高等数学[M].科学出版社,2003.3.

篇4:浅析档案利用的信息反馈问题

档案利用时档案一系列工作的最终目的,从档案的收集开始到整理工作,保管工作以及编研工作等等,都是为档案的利用打下基础,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核心。然而我们在讨论档案利用的时候,似乎总是把重心放在档案部门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档案,以怎样的方式提供服务以及提供什么层次的档案信息服务,而忽略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环节——信息反馈,我们在档案利用的工作中,就很难找到准确地定位,开放什么,怎么开放,对谁开放,这些问题不做准确的调研,档案的价值没有被体现,那么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就等于白做了。针对信息反馈问题,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一、档案利用中收集反馈信息的问题

1、收集的意识薄弱

虽然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是我国大部分的档案部门还处在自我封闭的阶段,不与社会进行接触,不会主动去创造效益,靠财政拨款过着“舒适”的日子。很多部门都不能正确看待档案利用的价值,就更不可能去花心思理解信息反馈问题,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

2、收集的内容单薄

在档案利用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利用者信息反馈的收集,但是对于档案部门内部人员的反馈信息的收集显得没有那么注意;在档案利用者反馈信息收集方面,只注意了利用者利用效益的收集,但是对利用者在利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评价,批评都给予了忽略,即使是效益方面也没有准确的数字统计,很多数字都存在不确定性,对以后的工作方针参考价值打了折扣;对于档案利用效果的信息收集上,层次不明显,没有进行详细的分类,比如对于档案利用过后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有地方特色的等等,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对档案今后的利用都产生阻碍。

3、收集渠道比较单一

一般档案部门在收集利用的反馈信息都是靠一张“档案利用登记表”,利用者来利用档案时,只是简单的填写那张表,表的内容仅仅包括:姓名、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和目的。利用者并不能也不会仔细填写利用的目的。这样会导致档案部门收集的信息内容不完整而且单一,难以掌握利用者的需求和利用趋势,这对档案部门调整档案利用的政策上产生一定的障碍。二是,档案部门与利用者联系并不紧密。虽然档案利用者留下了联系方式,但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会适时的联系利用者,對他进行信息反馈,让他主动就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反馈。再是,我国的大部分档案部门的门户网站并没有将信息反馈放在网站上,成为网站的一个内容,网站的主要主用还是停留在宣传上面,与利用者或者网民没有互动的活动和信息。

4、收集方法比较被动

信息收集的主要来源是档案利用者。因此,对于档案部门而言,档案信息工作就会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局面。但是以信息反馈的重要性而言,要求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不能总是坐着等利用者进行信息反馈,要主动出击,收集新鲜的信息,在收集手段上,更是被动的接受利用者的信息反馈,对于利用者也没有通过电话或便函进行访问具体情况,且在收集过程中,重视数量轻视质量。重普遍性浅层次的反映,对于比较专业有层次的反映比较轻视。

二、档案利用的反馈信息处理

1、重收集而轻处理

多数档案部门对于利用者的信息反馈只是为了收集而收集。以为只要把信息收集齐全,进行分类就可以了,信息反馈工作就算做好了,缺少必要的技术分析,收集来的数据只能放在那里落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缺乏组织和制度的保障

档案部门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和组织来进行信息反馈活动,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把信息反馈当作档案管理的环节,只是作为档案利用的伴随物,认为不需要花费人力和物力在信息反馈上。这样,使得档案信息反馈工作难以展开,没有相关部门负责,就会产生互相推诿的事情,这样就是致使信息反馈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并且工作程序也会杂乱无章,这样不仅把时间浪费了,同时也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工作还做不好。

3、重经验而轻理论,重定性轻定量

档案部门对于信息反馈的问题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只是用他们的经验来处理问题。他们依靠经验将信息分类,这种方法虽然很灵活,也很实用,但是很容易被主观影响,档案人员的情绪也会左右他们的分类。使得准确性打打打折扣。在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对信息反馈始终是停留在实践的地位,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我们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很难达到普遍性,只能停留在各说各话的层面上。对于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很难做定量分析,因为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现在只是停留在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并不精确,只能作为定性研究的补充和辅助。

4、缺乏反馈信息的再反馈

当档案有关部门收集到信息相关实例,并不会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研汇编,反馈给社会,而是将他们束之高阁,从而错过向社会和大众宣传档案的作用和价值的大好机会;同时,得到的反馈信息执行的程度,也不会向利用者进行在反馈,让他们有所跟进,有所了解,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利用者对信息反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晓英.档案信息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及开发利用.档案与建设,内刊选登.

[3]李金峰,史江.开展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理论依据与价值讨论.浙江档案.2007,(3).

[4]李金峰,史江.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原因探析.档案学研究,2007,(2).

[5]史江,李金峰.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问题与对策讨论.档案学通讯,(3).

[6]燕辉.信息反馈意识及其在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作用.图书馆学研究,2003,(7).

[7]吴青丽.我国档案信息传播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湖北档案,2003,(8).

[8]党岁娴.浅谈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收集研究.陕西档案,2007,(3).

[9]冯敏.浅谈如何做好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黑龙江档案,2007,(6).

[10]闫莉书.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与实际效益.兰台世界,2008,(9).

[11]仇雁.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与实际效益分析.城建档案,2009,(8).

[12]李明贤.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机制构建研究.档案学研究,2002,(2).

[13]郭红英.浅谈信息反馈在档案中的作用.湖北档案,2002,(3).□

篇5:校本培训学时认定办法

为了落实我校校本培训方案(计划),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特制定本办法。

一、校本培训活动

县局组织的专题活动,主讲人交讲稿,参培着交心得,登记培训内容、培训者、培训时长,按1小时记1学时,主讲人与参培者按4︰1计学时。

二、集中培训活动

学校派出在校外培训、进修、业务活动等,本人交学习心得,予以登记学时,未注明学时的按实际活动天数每天计8学时。

参加国省市县组织的远程网络培训,按培训机构的证件登记学时。

三、校本培训活动

(一)校内教研活动

校内教研活动应该有考勤、有活动记录。组织者和参加者每次均计1学时。承担公开课,需提交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登记教学课题,计8学时。

(二)县教育局、进修学校教研活动

策划组织者,交活动方案和活动总结,计4课时; 承担县公开课者,须有教学设计、实施、研讨、反思四个环节,交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登记教学课题、讲课时间,计6学时;参与教师,交研讨发言稿或心得,登记参与主题和时长,一次完整的参与计2学时。

四、自我研修活动

每学期书写学习笔记,有学习时间,学习题目、内容,达到5000字计6学时,超过字数的,依据学习笔记情况加1—3学时。

五、研修成果

1、反思研究成果:教师上交独立完成的教育教学叙事、教育随笔,内容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反思能就事论理,一篇字数600字以上,计4学时。登记题目类型。

2、课例研究成果:

(1)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上交独立完成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结构步骤)式(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一篇字数800以上,计4学时。登记题目、类型。

(2)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上交独立完成的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内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计10学时。登记题目、课时课件。

(3)教学案例。教师上交独立完成的教学案例,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一篇字数1000以上,计4学时。登记题目、类型。

(4)教学课例。这是经过一课多上至少是“一课两上”主题研修活动之后叙写的“课例”。教师上交课例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改进设计、二次实施、再次反思、存疑或困惑等,计8学时。登记题目、类型。

以上成果,均以学校筛选后装订成册为准,每人限一篇。

3、教育科研成果:

(1)论文或报告。字数在2000字以上,在县级以上获奖,分别按一、二、三等奖计12、8、4学时,在校获奖计4学时,在正式教育报刊发表,省级以上或市级分别计16、12学时。同篇只计一次最高奖,每学年认定一篇。

(2)课题研究。课题是指国省市县批准研究并结题的课题,登记课题申报批准及课题结题批准的文件、课题名称、研究起至时间;课题主持人及主笔(各)一人,按国省级、市县级计40、30学时;课题主要参与者按国省级、市县级计20、16学时。

校本研修学时登记考核,分学期登记考核,建立专项档案(包括教师信息总表、学时登记表及汇总表、认定学时的原始资料等);每位教师完成80学时的校本研修任务。

篇6:校本研修学时认定工作总结

二零一五年四月一日

陕西咸阳中学教师 培训学分认定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根据《咸阳市教育局关于认定2014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的通知》(咸政教师字[2015]31号)、《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咸政教师字[2014]44号)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于2014年4月1日前顺利完成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工作,就具体情况做如下总结:

二、开展的工作

1.根据《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咸政教师字[2014]44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2.教师校本研修的学分,由教研处负责审核认定,学校成立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舆论宣传、统筹规划,配合教育局、教研室搞好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相关工作。我校对此专门成立了“校长主抓、教务主任主管”的领导小组,为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

3.结合上级指导意见和我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富有我校特色的学时认定标准。三次召开学时认定工作培训会,让老师们从思想上对学时认定工作有了正确地认识。

4.严格工作规程。我校教科处加强指导,认真做好教师校本研修任务的审核认定,力争做到总体把握、客观评估、规范审核、科学认定。不得在校本研修任务审核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者。

三、成绩如下:

1.各位教师思想认识到位,态度积极端正,对学时认定工作积极配合,在 规定时间内上交了全部档案资料。

2.本次参加学分认定的教师共计 二百余人,全部达到合格档次。3.教师们注重平时材料的积累,档案资料规范整齐真实,无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

4、教师对认定标准的把握到位,自我认定较客观。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上交资料装订不统一,有的在上方装订,有的在左侧装订。2.电子档材料排版不规范,字体、字号不统一。3.公开课计划等常规业务性材料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封皮。4.参与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的教师较少。

五、改进措施

1.公开课教案、集体备课、校本培训记录等常规性研修活动建立统一表格,方便存档,对存档文本在排版及装订细节问题方面制定统一规范要求。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赛教、论文评比等活动。3.发展校级小课题,做研究性教师。4.丰富学校特色活动,并注重档案收集。

5.加大教师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的力度。在校本研修培训中,我校组织了有关“各学科教学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理论的学习。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争取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不断完善自己的科研、教学方法。

在校本研修整个过程中,我校组织老师很多专业方面的培训,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今后我们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组织领导机构,创新校本研修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各项管理制度及考评办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争取在以后校本研修工作中做的更好。

篇7:考前指导动员会学时认定

策划组织者:刘小庆张哲

(加2个学时)

工作人员: 宋梦鸽周彩丽张振峰范书文

(以上人员每人加1学时)

嘉宾:王婷郝伟康程旺、杜清敏

陈珂、师合迪、赵振梅、郭森

王亚彬、沈亚西、张哲、孟双

(以上人员每人加1个学时)

注:以上各项不累加!

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部

篇8:自首认定的若干问题探析

一、自首成立的条件

(一) 一般自首成立的条件

1. 自动投案。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 在未受到询问或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前, 出于本人意志主动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 自愿置于有关机关的控制下, 以求进一步交代自己的罪行。由此可知, 自动投案应具备这几个条件: (1) 自动投案的行为发生在其尚未归案前; (2) 自动投案是基于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 (3) 犯罪分子自愿置于有关机关的控制下, 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行为。

2.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所谓“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根据《解释》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 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所谓主要犯罪事实, 即可以证明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犯罪的基本事实, 但不要求必须交代犯罪事实的全部细节。

(二) 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

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 特别自首的成立不要求自动投案, 但是有特殊条件:

1. 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除了上述三种人外, 其他犯罪分子不能成立特别自首。

2. 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实施的其他犯罪行为。

二、疑难自首的认定

虽然我国对于自首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具体到一个案件时, 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自首往往存在一些争议。故对那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一) “形迹可疑”自首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犯罪嫌疑人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 仅因形迹可疑, 被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 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 也可视为自首。此为“形迹可疑”的自首。对于“形迹可疑”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关于“形迹可疑”的通说是, 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犯罪证据, 或者仅有一般的证据, 而不能确定形迹可疑的人就是犯罪嫌疑人。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形迹可疑”自首, 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司法机关是否掌握了行为人犯罪的一定证据和线索;二是行为人不如实交代, 能否作出合理的解释。[1]

在司法实践中, 如果有关机关在对形迹可疑的人进行盘问、教育时在其身上发现了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时, 就不能认定其有符合自动投案的条件。那么什么又是与犯罪有关的物品呢?对与犯罪有关物品不能做广义的理解, 与犯罪有关的物品应是能认定行为人实施了犯罪的主要证据。对于那些只能证明行为人实施了一般的违法犯罪行为且不足以证明其为犯罪嫌疑人的物品, 即使发现了, 也不影响行为人自首的认定。

(二) “犯罪后滞留现场”是否视为自动投案行为

犯罪后滞留犯罪现场且未对抓捕行为进行抗拒, 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 应认定为自首。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后出于自身意志而主动放弃了逃离现场等候警方的, 只要有证据能够证明其处于此目的, 就可以认定其是自动投案。对于他人报案后自己知道的仍在现场等候的是否认定为自首看法不一。根据《意见》可知, 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候的, 抓捕时无拘捕行为, 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的, 应认定为自首。如果犯罪嫌疑人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逃离现场不应认定为主动投案, 如群众的围堵、受伤等原因未离开的。

(三) 劳动教养期间的自首认定

劳动教养是对那些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 或有轻微的犯罪行为但尚不足以予以刑事处罚的人, 对其限制人身自由并进行劳动教育的行政处罚措施。[2]那么对于被劳教的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 能否被认定为自首呢。有学者认为被劳教的人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与服刑犯无差别, 因此, 如果被劳教的人交代的是与被劳教的原因一样的行为, 不应认定其实自首。但有学者认为, 如果把被劳教的人排除在自首的范围之外, 有违自首立法之意图, 对于被劳教的人只要其交代了本人的罪行, 不论其性质是否与被劳教的原因一样, 都应认定其具有自首的情节。对于最后这种观点是赞同的, 因为劳教毕竟是行政处罚措施, 其性质不同于司法强制措施, 也有别于刑罚。其人身自由虽受到一些限制, 但其罪行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因此, 如果被劳教的人如实供述本人的罪行, 即使对被劳教的行为进行颠覆致使其可能受到刑罚处罚, 都应认定为自首。

(四) 二审期间的自首认定

二审期间的自首分两种情况, 一是被告人在一审判决前自首后又翻供, 在二审期间又如实供述的。对于这种情况是否认定为自首, 存在着相左的意见。根据《解释》的规定, 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 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 则应认定为自首。也就是说把最后翻供后又如实供述的最后时间限定在了“一审判决前”。即, 在二审期间的如实供述不能认定为自首。二是被告人在一审期间被认定为自首。在二审期间又翻供的, 是否应认定为自首。被告人在一审前的供述已作为了定罪量刑的主要证据, 被告人在二审时的翻供是对据以定罪量刑证据的破坏, 其目的是使其逃脱法律的制裁。如果还认定其为自首的话, 有违法律精神。对于这样的情况, 二审法院应将案件发回一审法院予以重新审理。

(五) 纪检调查期间交代问题是否认定自首

对于行为人主动向纪检监察部门投案或因形迹可疑被教育后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 视为自首是毋庸质疑的。但是, 行为人在“双规”期间被迫交代自己的罪行, 是否应认定为自首, 则是意见不相一致的。对此,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 纪检监察部门在办案时, 有可能已掌握了一些犯罪线索或证据, 大体上可以认定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人在纪检监察部门出示有关证据后供认不讳的, 不应认定为自首。此外,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可知, 行为人“如实供述”了本人的其他犯罪事实, 如果其所供述的犯罪行为的性质或罪名与已掌握的犯罪不同时, 可认定为自首, 如果供述的罪行与已掌握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 不应认定为自首, 但可作为一量刑情节。

(六) 对向犯的自首认定

所谓对向犯也称之为对立的犯罪, 是指基于二人以上的互相对向行为构成的犯罪。在这种犯罪中, 缺少另一方的行为就不可能构成犯罪。对向犯不同于一般的犯罪, 有其特殊性。就对向犯而言, 虽然行为人未必与对向方构成共犯, 但其行为却与对向方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如果行为人不如实供述自己所知对向方的行为, 就有可能说不清自己的行为, 故, 对于对向犯来说, 如要成立自首, 出主动投案, 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外, 还应如实交代自己所知的对向方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项谷, 曹坚, 张菁.自首立功认定中八大疑难问题解析[N].检察日报, 2008.1.10, 第3版.[1]项谷, 曹坚, 张菁.自首立功认定中八大疑难问题解析[N].检察日报, 2008.1.10, 第3版.

篇9:“课堂反馈”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思考之一: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主体出发,织好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的关系网。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系统,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是教师一人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能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把信息反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案例一】“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有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但到第五小组汇报时,出现了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但该组学生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的情况,因此该组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大”的说法。于是教师反复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力求以理服人,使学生认同自己的看法。但教师费了不少口舌,学生却拒不接受。教师最终无奈地说了句“以后你会明白老师说的是正确的”,然后继续后面的教学……

【剖析】

对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本身就容易受到样本的多少以及实验操作规范方面的影响。第五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中出现摸出的白球次数比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的情况,有可能是黄球和白球的数量之间相差不大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实验操作时,摸出一个球后没有摇匀造成的。对于这样的结果,光靠教师讲解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学生实验的结果就是这样,此时教师的苦口婆心往往会适得其反。

【对策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了和正确的知识点相悖的反馈信息时,教师首先应弄清出现这样错误信息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信息得到的过程和细节,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和回答判断他们有可能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进行实验,通过多次实验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论的理解,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引导产生错误论点的学生自主修正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是适时的引导,而非灌输式的传递。在经历了这样的修正、感悟的过程之后,有收获的将不止是产生错误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而言,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认知结构会更合理。总之,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心智尚未成熟,受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反馈,理解学生在反馈中所包含的信息,剖析学生产生这一信息的思维过程,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也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把握。

思考之二:从课堂反馈的目的出发,织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网。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织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网。

【教学案例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

师:今天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翻开书。你能从书上学到什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

生1: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面积=底×高÷2。

生2:我知道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S=ah÷2。

生3:我知道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

师:下面我们利用所学的公式来求三角形面积。

【剖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片面地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殊不知,学生只知道公式推导出来的最终结果,只了解其中直观的部分。如果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吗?估计会回答的学生就很少了。这就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推导公式的过程是很难通过静态的课本来理解的,而是要经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内化。

【对策建议】

面积公式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记忆面积公式也会进行面积计算。但是这样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只会生搬硬套,题目稍有变化就会束手无策。因此,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图形的联系和变化的同时,促进智慧的生成;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动手、动脑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为此,笔者建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应先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转化思想方法,再根据本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动手实际、自主探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组织学生反馈。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反馈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及时了解学生得出结果的过程及其使用的策略,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课堂教学反馈要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思考之三:从课堂反馈的范围出发,织好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关注全体与个体共同发展的教学。

【教学案例三】“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师:你还能念下去吗?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来表示吗?(让学生写在草稿本上)

教师让四位学生板演反馈。

生1: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生2: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生3: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生4: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同学们能用2a、4a表示眼睛和腿,这种方法很好!

此时,还有学生举手要发表意见,但教师视而不见,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剖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没有加以分析,没有弄清每个出现的信息中所蕴含的思路,对于很多学生反馈的信息,尤其是与自己预设的思路不符合的信息重视不够,没有引导学生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沟通,比如生2、生3的信息有可取的一面,能想到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青蛙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教师要通过分析比较,用字母表示眼睛和腿的时候究竟是用多个字母还是一个字母来表示更能看出眼睛和腿的数量与青蛙只数的关系,让学生对信息进行比较,弄清这些信息之间的异同点。

【对策建议】

上述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当有学生给出了教师所预设的正确答案后,课堂交流就匆匆收场,而且反馈信息的只局限于个别优秀学生,没有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个性思维无法得到展示。这样反馈的信息容易失真,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反馈的学习情况高于班级的整体水平。教师如果只重视优秀生的反馈,无视后进生反馈的信息,会使后进生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大,造成这类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影响班级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上文案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反馈,学生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弄清楚字母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回避问题,而应顺着学生的思路来随时调整教学,反馈的学生人数多,反馈面较广,“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才会水到渠成。让课堂教学反馈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于好、中、差每个层次学生的整体情况都要有全面了解,才能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反馈信息尽量全面的基础上,要重视对后进学生的关注,在他们知识探索获得成功后,将他们的成果反馈给全班同学,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课堂反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反馈的运用是否恰当。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采用恰当的方式输出信息,并根据学生返回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及时矫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立体课堂,彰显课堂活力。

篇10: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实施细则

徐政人发〔2007〕130号(2007年7月31日印发)

为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的认定工作,现制定本细则。

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是指对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进行的以补充、更新、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和培训。

二、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年脱产或者半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累计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72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0学时。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单位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的,继续教育的实施周期与职务聘任周期一致。周期内学习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

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

三、继续教育的形式。

1.参加进修班、培训班或者研修班;

2.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修;

3.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4.出国(出境)进修、考察、培训;

5.单位组织的学习和有考核的自学;

6.接受现代远程教育;

7.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

四、继续教育的学时认定标准。

(一)参加由市人事部门认定的各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学习,按其批准学时数认定。

(二)参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举办的进修班、培训班、研修班,每天按8学时认定,一次最多认定两年的学时。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参加进修、培训、研修人员需提供举办单位发放的培训证、结业证或合格证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或攻读学位的,对当年参加学习的人员可在学习结束后一次性按72学时予以认定。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由学员提供学校出具的成绩单或证明材料(包括学员当年参加学习时间、所学课程及成绩)。取得毕业或结业证书的,从毕业当年起认定三年内有效。

(四)参加各类专业高级研修班的,每天按12学时予以认定,一次最多认定两年的学时。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参加学习人员需提供研修班颁发的结业证、培训证、合格证等相关证明材料。

(五)参加各类国内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的,全国性学术讲座(会议)每天按12学时予以认定;省级区域性学术讲座(会议)每天按10学时予以认定;市级区域性学术讲座(会议)每天按8学时予以认定;参加国际性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的,每天按16学时予以认定。一次最多认定两年的学时。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需提供参加讲座、会议的相关证明材料。

(六)参加国内进修学习的,每月按36学时予以认定;出国进修学习的,每月按72学时予以认定,一次最多认定两年的学时。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参加进修人员需提供进修单位发放的培训证、结业证或合格证等相关证明材料。

(七)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员,每通过一门考试,可按36学时予以认定。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需出具准考证和考试成绩单原件。

(八)论文、著作学时认定标准:

1.论文:学时认定标准按文章发表的刊物级别计算

国外及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专业刊物每篇计算24-20学时,省级专业刊物(核心期刊)每篇计算12-10学时。

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每篇计算16-12学时。

市级学术刊物每篇计算10-6学时。

内部刊物每篇计算6-4学时。

以上范围中的个案报道、论文摘要按以上级别的20%得分递减。

会议论文(大会宣读)每篇按6学时认定,会议收录文章摘要或列题按8学时认定。

2.专著:每1000字按3学时认定。

3.译文:每1500字按3学时认定。

4.出国考察报告、专题调研报告,每1500字按3学时认定。

(九)成果及专利学时认定标准:

1.获得各级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奖,按获奖级别认定学时,同一级别各等级之间相差12学时,成果获奖者限前五名(以奖励证书为准)认定学时。

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96-84学时

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72-60学时

市级科技进步奖

48-36学时

县(市)级科技进步奖

24-12学时

未能获得科技进步奖,但通过国家、省、市、县(市)各级政府部门科技成果验收的项目可分别认定72、48、24、12学时。

2.获专利的项目,按以下标准认定学时:

发明专利

48学时/项

实用新型专利

36学时/项

外观设计专利

24学时/项

同时获得成果及专利的项目,只能就一方认定学时。

(十)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学时认定标准:

在本地首先引进吸收,并经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准入推广应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且已作为本单位常规应用项目,视项目水平按以下标准计算学时,合作者限5名之内认定相应的学时。

国际水平

48学时/项

国内先进水平

36学时/项

区内先进水平

24学时/项

填补本单位空白

12学时/项

(十一)自学学分认定标准:

自学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自学学时认定的具体程序如下:个人提出申请并列出自学专业课程,单位审核同意后报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无行业主管部门的,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然后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实施。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对申报自学人员的专业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根据自学课程内容按48-72学时予以认定。

(十二)为本专业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教学的,可获得所授课时的2倍学时,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需提供继续教育基地或施训机构出具的授课证明、本人备课记录。

(十三)参加各类职称资格的专业或执(职)业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者,每门可按24学时予以登记。

(十四)参加由市人事部门认定的网站相关课程远程培训的,可按培训课程公布的学时数计算。在继续教育证书登记时,需提供缴费证明。

五、继续教育证书的管理。

(一)继续教育证书的发放

继续教育证书的编号、验印严格执行《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有关规定,证书分级发放,人手一册。

(二)继续教育证书的登记、审核与验证

1.登记: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后,向所在单位出示主办单位提供的考试考核结果或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结果材料,由所在单位进行初审,并进行证书登记,加盖公章。学时认定要严肃认真,严格按标准实事求是地加以核定,并在证书上详细记载。

2.审核:继续教育证书的审核工作分市(含市直和市辖四区)、县(市)贾汪区二级进行。

3.验证:继续教育证书的验证工作,分别由市及县(市)贾汪区人事部门负责,原则上每年验证一次。凡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或未完成既定继续教育任务的,视为审验不合格。

(三)继续教育证书的使用

继续教育证书是完整、系统地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情况的有效凭证。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的证书一律无效。各级人事部门及各有关单位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制度,从严掌握证书发放、登记、审核与验证等各个环节。在审核晋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及开展考核时,严格把关,规范实施,确保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凡是未达到规定总学时或未完成公共科目规定学时的,各主管部门不予验证,不得申报晋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上一篇:文化视角下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下一篇:少儿英语问题:学过自然拼读,能拼读但不能拼写,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