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时管理

2022-09-26

学时又称教时、课时, 是学校教学时间的最小计量单位。一个学时就是一节课。学时管理, 也就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

课堂教学, 是教学工作所有关节中最关键的关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工作效率的高低。课堂教学效率, 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在课堂上花费最小限度的时间和精力, 去取得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精力, 去取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就是说, 既要提高教学质量, 又要合理地、经济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那么, 如何加强学时的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要优化课的结构

所谓课的结构, 主要是指教与学的关系。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是教主动, 学被动。而现代教学论提出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观点。因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 是学生的认识和获得发展的过程。因此, 课的基本部分既应有以教师活动为主的部分, 又应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部分。优化教学结构首先要压缩以教师为主的活动时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 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多教到少教, 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这一思想已经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有力的证明。压缩以教师为主的活动时间, 并不是说教师讲的时间越少越好, 更不意味着可以单纯地从教师活动时间上来评判课的质量。它有着特定的含义与明确的要求。第一, 要设计效果好, 费时少的教案。第二, 教师的语言要精炼, 努力做到内容精粹, 讲得明白, 讲得精当, 讲得精彩。优化教学结构还要增加以学生为主活动的时间。要通过激发动机、兴趣、形成学习的情境、气氛, 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时间内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教师无论是对全体还是对个别学生提问或谈话, 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思考。要加强学生课内的实践活动, 增加练习、观察、测量、实验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时间, 要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

2 要调节课的密度

课的密度, 即课堂教学密度, 是由师生在课堂上劳动的紧张程度决定的, 衡量课的密度有两个重要指标。其一, 看教师对一节课的时间支配是否合理, 这个指标可称为课的合理性密度。提高课的合理性密度, 主要是杜绝课堂时间的不合理利用, 杜绝有形的浪费。对整个一节课来说, 合理性密度越大越好, 说明课堂时间利用率高。其二, 是看学生一节课时间的有效利用程度。这个指标, 可称为课的有效性密度。课上各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密度, 是学生有效活动时间与该活动所消耗的总时间的比例。要提高课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密度, 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要精力充沛地教学。二要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只有学生树立主人翁的观点, 才会自觉地对每一分钟负责。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传输的各种渠道。教师的语言是课堂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媒体。对一般教师而言, 教学语言一要精炼, 二要有吸引力, 三要富有启发性。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手段使视听结合、形象生动、直观易懂, 能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此外, 好的板书是知识的凝炼和浓缩, 是撬开学生智慧的门户和杠杆。讲究板书艺术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3 要掌握课的节奏

节奏, 本来是音乐中交替出现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往往用来比喻均匀有规律的工作进程。课堂教学既是一项体现均匀而有规律的进程的工作, 又是一门艺术。因此, 也有一个节奏问题。课堂教学的速度、难度、及其规律性的变化, 构成了课的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 适度紧张的节奏能有助于形成热烈的气氛, 给智力劳动以内在刺激,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 将会使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情绪受到压抑, 影响教学效果。

课的节奏掌握, 应该从实际出发。首先, 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教学不宜平均使用力量, 课堂教学也不宜自始自终采用一种节奏。其次, 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对于快毕业的学生, 由于他自控能力较强, 注意力保持时间长, 因此可采用比较稳定的节奏;对刚入校新生, 由于他们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保持时间短, 因而应采用跳跃式多变化的节奏。再次, 要根据学生在课上反应及时调整节奏。

以上为笔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 教与学能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使之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会在教的过程当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提供自己的执教能力。

摘要:评价课的优劣, 不同的时期, 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的课程观的确立,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也将发生改变。课堂教学不必为刻意迎合某些规定而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 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 提倡富有个性和特色, “学生喜欢、质量不错”就是好课。课堂教学, 是教学工作所有关节中最关键的关节。所以对课时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就我院教研活动中成功课例作学时管理的评析。

关键词:学时,效率,管理

上一篇:化工设备的创新安全管理办法下一篇: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