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32学时)

2024-04-21

教学大纲(32学时)(共8篇)

篇1:教学大纲(32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I-2)》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I-2)

二、课程代码:11001425

三、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ry Manufacturing Fundamentals

四、课程负责人:刘英

五、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六、课程性质:必选课程

七、适用专业:工科本科机械类专业

八、选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九、预修课程:工程制图、金工实习、机械精度设计、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

十、课程教材:刘英 袁绩乾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十一、参考书目:

李凯岭,宋强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倪小丹,杨继荣,熊运昌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杨宗德主编, 柳青松副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十二、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十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按9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黄山会议”中所确定的,将原来的《金属工艺学》(冷加工部分)、《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概论》《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一门全新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机械类专业所有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即掌握扎实的机械制造专业理论,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及毕业设计,为毕业后进一步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自动控制、产品开发和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打下理论基础。它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十四、课程基本要求:

1、机床夹具设计

1)了解定位误差产生的原因, 掌握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2)熟悉各种夹具的连接元件、对刀装置(或导向元件)的结构和特点。3)熟悉各种典型夹具的结构和特点。4)掌握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2、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

1)了解机械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的基本概念,熟悉影响机械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机床误差、刀具误差、工艺系统的弹性变形、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工件内应力(残余应力)、其它因素等),掌握提高和保证加工精度的措施。

2)熟悉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表面粗糙度、加工表面硬化和表面金相组织变化)形成及其影响的因素。

3)了解加工误差的性质,熟悉机械加工质量的统计分析方法(正态分布曲线法和控制图法)。

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

1)掌握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序、安装、工位、工步的概念。

2)掌握定位基准的概念,掌握粗基准、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3)掌握工艺规程的设计内容:加工经济精度的确定,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集中与分散的安排,工序顺序安排的原则。

4)掌握工序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工序余量的确定,简单工序尺寸的确定,时间定额的确定,切削用量的确定、切削液的选用等。

5)了解工艺尺寸链的概念, 掌握工艺尺寸连计算方法。6)了解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的概念、原理和类型。7)了解数控加工工艺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4、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1)了解机械装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熟悉机械结构的装配工艺性。

2)熟悉制订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原则,并掌握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和步骤。3)了解装配精度的概念,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解装配尺寸链。

十五、课程描述: 1.机床夹具设计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夹具的连接元件、对刀装置和引导元件、典型机床夹具、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2.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

机械加工质量的基本概念、影响机械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机械加工质量的统计分析。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工艺路线的拟定、工序具体内容的确定、工艺尺寸链、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实例。4.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保证机械装配精度的方法。

十六、学时分配:

1、机床夹具设计 8学时

2、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 8学时

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 10学时

4、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6学时

十七、能承担此课的教师:刘英,严兴春,郭建,鞫萍华,林利红,周伟

教学大纲制订者:刘英 教学大纲审定者:严兴春 制定时间:2010年11月

篇2:教学大纲(32学时)

1.学习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常用的矩阵、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理论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矩阵、行列式的基本计算,系统的了解方程组的解及解空间的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数学运算技能和利用数学软件进行线性代数计算的能力。

2.通过对向量空间的学习,使学生能对向量空间的结构及一些抽象的代数知识得到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相似矩阵和二次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求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能化二次型为标准型,能判别二次型的正定性、负定性。

3.通过线性代数的学习,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训练和提高,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数学知识的拓宽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了适用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手段。

篇3:少学时工程力学教学探讨

少学时工程力学课程指的是非机械、非土木类专业所开设的工程力学课程。在我校开设少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本科专业有:矿物资源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业设计、材料化学等。另外, 机械类专科专业及专升本也开设少学时工程力学课程。近几年来, 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上的困难, 相当多的专业已经不得已削减了工程力学的课时, 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十分困难。目前大多数少学时工程力学的内容是从后续的专业课程的需要出发, 按照“够用为度”的原则, 大量删减教学内容, 而授课方法却基本上与多学时类似。对学习少学时工程力学的学生而言, 该课程非其专业主干课程,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不够重视;而教学方法又沿袭传统讲法, 分析推导、计算较多, 课后习题较多, 学生学习困难, 学习效果较差。显然, 按照“够用为度”的原则大量削减教学内容而又保持传统讲法的做法, 只是着眼于眼前利益, 而没有顾及学生将来从事工程工作的长远利益, 这一问题必须解决。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2.1 根据“宽而浅”的原则, 选择内容

少学时工程力学应着重介绍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强调工程系统的力学建模和定性分析, 但同时大幅减少定量分析和设计计算的内容, 即根据“宽而浅”的原则, 选择内容, 在有限的课时中, 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例如:力系的静力等效、简化和平衡条件从空间一般力系出发, 保留空间力对点之矩和力偶矩矢的概念, 但具体的应用和例题则只讲简单的平面问题。对材料力学部分, 内容重点是杆件的拉压、剪切、扭转、弯曲四种基本变形的受力分析、强度分析、刚度分析, 而压杆稳定性问题仅作概念性介绍。

2.2 根据专业特点, 选择内容

力学涉及工程界的各个领域, 掌握一定程度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是现代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不同的专业, 对工程力学课程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应从适应专业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的需要出发, 确定工程力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要求, 建立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于少学时工程力学的专业, 例如矿物资源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业设计、材料化学等, 对工程力学的要求较低, 学生毕业后并不从事具体的力学设计计算, 但应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以便将来工作中与从事实际力学设计计算的机械、土木等专业工程师顺利的交流、有效的合作。

2.3 根据相关课程, 删略重复内容

工程力学与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是学好工程力学的一个有力保证。例如:对物理课程中已经讲清楚的一些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在工程力学中直接引用;利用矢量理论来论证合力矩定理以及力对点之矩矢和力对轴之矩的关系等。

3. 教学方法的选取

3.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课堂教学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将数学概念、力学概念及工程概念有机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加强课堂师生互动, 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走, 进入老师的讲解思路, 从而达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之上, 还走下讲台在同学中间教授, 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每一道例题前, 先让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及步骤, 并写下来, 需要讨论问题时, 老师与同学之间, 同学与同学之间随时讨论。

3.2 多媒体课件

在少学时的情况下, 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显然是不行的。但完全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也是不可取的, 应该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为此, 我们精心制作了《工程力学》多媒体课件。

根据课程内容本身性质, 有些内容比较适合用图像动画显示, 例如工程实例、理论力学中的约束的结构、空间力系、材料力学中的变形分析、应力公式的推导等。这些内容不仅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也难以描述清楚。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三维动画使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可视化、动态化, 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使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 授课速度快, 课件的内容保留时间短, 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一是精心改进课件, 对课件内容精心组织设计, 使课件显示内容逐项闪出, 并与教师口授内容同步;二是教师对重点内容用板书加以强调, 也给同学们留出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

3.3 网络教学

少学时工程力学在学时安排上捉襟见肘, 只能安排讲课时间, 没有课时安排辅导课, 因而许多学生解题的质量大大降低, 有时对某一类型习题还能仿照例题计算, 但对综合内容的习题则无从下手, 不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正确的定理, 同时学生也缺乏归纳、总结的思维训练。为此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工程力学辅助教学系统 (http://210.44.176.183/jpkc2jtyclgcxy/gclx/index.html) 。学生无论是在计算机教室还是在宿舍都可以随时上网进入教学系统, 调用学习资料以及自测软件进行学习, 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我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比较好地完成了专业所需求的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讲授,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单辉祖, 谢传锋.工程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3]刘鸿文.材料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

篇4:《化工原理》少学时教学改革思考

[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96-02

《化工原理》课程不仅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还是材料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及药物制剂等非化工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对非化工专业学生来说,本课程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工程实践性强,各单元操作过程相互独立,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非化工专业少学时《化工原理》课程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一、理论教学方面

《化工原理》课程现有的理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不足。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教学内容上,不仅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同时还对已有的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沉降与过滤、传热、精馏、吸收、干燥、蒸发、气液传质设备、萃取等章节作不同程度的增减。概括地讲,本课程主要介绍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主要学习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学习设备计算、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该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与后续单元操作联系紧密的基本原理从过程描述、数学建模到工程应用都探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轻松掌握并印象深刻;与后续单元操作或设备应用的联系不是太要紧的理论推导可以概括小结方式带过以节约学时;教学内容除了讲授“三传”基本理论外,适当介绍新型分离技术如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等,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时代同步。

教学方法上,以多样化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入问题,深入浅出,并结合实例来说明问题,力避呆板、枯燥,力求概念清楚、条理清晰、结论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倒叙法”,即在讲解某一章节内容时,并不按教材上先讲概念、定义、基本方程的推导、工程实际应用这样的内容顺序,而是首先给出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引出方程并推导,穿插基本概念和定义,随后回到问题上并详细解答。比如,在讲解流体流动时,我们首先提出:如何将液体从低位槽送至高位槽?显然需要外加能量,外加多少才够?以此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弄清楚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推导这两个方程时,将基本概念与定义讲述清楚,最后将最初提出的实际问题解答。又如在讲解精馏章节时, 先绘出一个精馏塔的示意图,问:要分离某两组混合液体至某一纯度,那么该设计多少层塔板或多高的填料层才能满足要求?带着问题,分析精馏过程原理,引出理论板概念、恒摩尔流假定,推导操作线方程、相平衡方程及进料线方程、回流比的选择方法,最后回到塔高的计算上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利用这种倒叙方式,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课堂讨论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效率。对非化工专业开设《化工原理》课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大量的黑板板书占用大量的教学学时数,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自己编制了少学时《化工原理》多媒体电子教学课件,可以节省原来黑板书写推导公式、板书流程示意图或设备结构图的时间,用于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深入剖析或例题解题思路的分析上。

二、实验教学方面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自己编写了与现有实验设备相匹配的实验讲义,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 。对于有些单元操作,我们采用了计算机仿真软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加深对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我们购置了化工原理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等数字化资源,有利的地方是,学生不仅能在电脑上进行实验预习,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能够快捷方便地处理大量实验数据,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完成实验报告,减少学生数据处理工作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环节方面

应该说,化工原理实验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但这里提到的实践环节主要是指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化工原理和有关选修课程所学知识,以单元操作设备及其主要辅助设备为主,进行化工工艺设计的实践环节。

以某反应设备的工艺设计为设计对象,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算出主要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选定设备型号,并对附属设备进行计算和选用。通过课程设计,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组织工程设计的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观念。

四、结语

我们发现在少学时《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改革与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与新世纪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旭煦.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2004,21(4): 629-632.

[2] 张雪洪,唐涌濂,王凌华.面向生物工程学科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2002,21(2):19-21.

[3] 李德华.化学工程基础(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 毕晓玉,黄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缺乏”[J].复旦教育论坛,2003,1(6):62-64.

[5] Warren L McCabe,Julian C.Smith,Peter Harriott.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篇5:教学大纲(32学时)

Introductory Circuit Analysis

课程编号:14L105Q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课程层次:大类专业基础

是否学位课:

? 学 时 数:32

学 分 数:2 执 笔 者:闻 跃

编写日期:2009年5月

一、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向学生介绍在电子电路和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学习中需要的必要知识和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对线性电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了解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

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问题解决方法方面的训练,结合电路分析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分解与叠加方法、等效和替代方法、理想化方法等在工程学科中普遍适用的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5学时)

内容及要求

1.理解理想化元件的概念

2.掌握电压、电流变量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3.理解电阻元件、独立电源、受控源的伏安关系及功率特性。

4.了解电路连接关系,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5.掌握利用两类约束关系分析简单电路的方法。6.电源组合、电阻组合的简化,等效方法的初步引入

难点:参考方向的理解与应用,受控源模型及功率计算。方法与能力要求: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概念,等效概念。学时安排:课堂教学5学时,学生课外4学时。

课外阅读:自学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电路内容。

读书报告:选择其他学科中一种理想化模型(例如力学中质点)与电路中元件模型化进行类比。

第二单元 线性电路分析方法(8学时)

内容及要求

1.掌握节点分析法,了解网孔分析法。

2.理解线性电路齐次性和叠加性概念,掌握叠加定理的应用

3.理解等效电路与等效分析概念,掌握二端电路等效化简的变换方法(基本二端元件串并联,两种实际电源模型)。

4.掌握戴维南和诺顿定理及其应用,侧重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的求取。5.了解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6.了解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分析直流电路的方法。

难点:

1.含有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2.含有纯独立源支路电路的节点分析。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7学时,习题课2学时,课外阅读6学时。

方法与能力要求:线性性的概念和应用;分解与叠加方法,等效和替代方法。

自学内容:分析方法的比较和选择。Electronics Workbench的基本操作,直流电路仿真。读书报告:

1.对已经学习的线性电路分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2.对已经学过的等效化概念和等效方法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应用问题:

1.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原理研究。内容包括:利用叠加原理、等效原理分析R-2R电阻网络实现数字模拟转换的原理;利用EWB仿真方法研究DAC电路的性质,实现一些简单波形的产生。

第三单元 动态电路分析(7学时)

内容及要求

1.理解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能量关系、换路特性。2.掌握一阶、二阶动态方程的建立、求解的基本方法。3.掌握电路变量确定初始值和直流稳态值的计算方法。

4.掌握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概念及计算,熟练掌握直流电源作用下一阶电路响应的三要素方法。5.了解二阶RLC电路固有响应的三种形式及其判别方法。 6.了解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分析动态电路的方法。

难点:动态方程的建立,二阶电路响应。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8学时,习题课1学时,课外阅读6学时。方法与能力要求:动态电路特性数学描述,等效方法应用。自学内容:Electronics Workbench动态电路仿真。读书报告:

1.讨论在动态电路分析中,分解与叠加方法,等效和替代方法的应用。应用问题:

1.运用动态电路分析原理研究RC消除噪声电路:利用RC电路的惯性来消除脉冲信号中尖峰干扰。要求根据给定的模型和要求,设计RC电路的参数。用到的分析方法就是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同时要求利用EWB动态仿真进行验证。

第四单元 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10学时)

内容及要求

1.理解正弦信号的特征量、相位差的概念。

2.理解正弦信号的相量表示、相量计算与正弦计算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3.理解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4.掌握阻抗与导纳的概念,会求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阻抗与导纳。

5.掌握相量图表示法,参考正弦量的概念,会用相量图法分析简单电路。 6.掌握正弦稳态相量分析一般方法及其步骤,会利用线性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7.了解电压和电流有效值的概念,了解二端网络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的概念及计算。

8.了解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方法。

难点:相量的概念,变量相量图表示。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9学时,习题课1学时,课外阅读8学时。方法与能力要求:变换域分析的概念。

自学内容: 谐振电路,Electronics Workbench的AC电路仿真。读书报告:

1.相量分析中分解与叠加方法、等效方法与直流电路分析中对比有哪些不同? 应用问题:

1.RC一阶滤波电路研究:分析、研究一个简单RC有源电路在不同的元件参数下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了解电路的频率特性。要求理论计算加仿真的方法进行。(有源元件使用受控源)。

三、研究性教学载体

本课程研究性教学以强化基本概念和课程知识体系为重点,习题课/讨论课内容重点讨论上面列出的难点内容。

自学内容是一些相对容易、偏向应用的知识点,特别是计算机电路仿真软件的自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程缺少试验环节的缺陷。

读书报告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梳理,知识的综合应用,目的在于督促和鼓励学生对教材和参考书籍的阅读,及时消化和完整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

应用问题针对一个单元知识的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题目是实际工程问题的简化。问题需要分析、综合计算、简单设计或用计算机仿真实验辅助来完成。应用问题是可选择的内容,根据课程进度情况、学生掌握情况等,让少量有能力的学生去完成,写出研究报告。对学生的作品可安排少量时间进行点评,给与适当加分鼓励。

三、课程教学安排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

1. 课堂教学3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8学时,习题讨论课2学时。2. 机动/复习2学时。

3. 根据进度情况,可酌情安排1学时课上或课下小测验,检查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的程度。4. 每次讲授内容后一般应有3-5个计算或概念习题。

5. 适当安排课外阅读作业,授课教师可酌情安排完成1个读书报告或应用问题研究报告。6. 答疑和作业辅导。

四、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结课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

平时成绩:占30%,包括习题作业成绩、测验成绩、读书报告或应用问题研究报告等。

结课考试:占70%。考试一般应采用闭卷笔试,题型应多样,其中计算题比例不应低于50%,以便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的微积分部分,物理学的电磁学部分。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信号与系统、模拟和数字电路。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学原则上指定1种教材。建议在授课时,可采用一种国内经典教材或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作为主要阅读或自学参考教材,同时推荐其他相关教材的阅读。

篇6:48学时结构图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说明(小四 宋体)课程编号:200490230 学分:3学分

总学时:48学时,学时分配:讲课32学时,16实验学时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本科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小四 宋体)

1、性质:《结构图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拓展课程。《结构图集》是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设计方法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包括建筑结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部分内容。11G101建筑图集的使用,使得建筑结构施工图只需绘制平面图,不再需要绘制构造详图,大大减少了结构设计人员的绘图工作量和沉重的图纸。因此,熟读《建筑图集》是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最基本的要求。

2、目的: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应用型,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和绘图能力。工程图纸被喻为“工程界技术语言”,只有掌握了这种语言即“制图规则”,才能读懂结构施工图,理解设计意图,合理进行施工,准确进行工程造价分析和计算。因此,它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从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造价员、材料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任务:讲解柱、剪力墙、梁、板、基础、楼梯的平法标准制图规则及构造详图,根据抗震设防要求,确定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以及计算各类钢筋的造价长度和施工下料长度,熟练掌握结构节点的构造要求。

二、教学基本要求(小四 宋体 加粗)

1、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结构图集的制图规则,正确绘制构件钢筋的剖面图和断面图。

2、掌握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和技巧。

3、掌握建筑工程中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常用建筑结构的做法和构造要求,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及时学习建筑工程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标准。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材料》、《结构力学》《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和《钢筋工程量计算》等课程都要用到本课程的基本知识。

四、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本课程教学重点

梁、板、柱、基础、楼梯、剪力墙的平法识图规则及其构造详图的识读。

(二)本课程教学难点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详图内容比较多,需学生理解归类记忆。

(三)本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加强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验实习。力求多使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模型、图片、录像、幻灯和投影等,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讲授、实验实习、辅导答疑、课堂提问和考试等各教学环节。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以及课程的重点、难点,并注意加强各章节间的相互联系,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一般易懂的内容,对学时数可作相应的精简。

实验实习:在教师指导下到施工现场参观各种已经绑扎好钢筋骨架的受力构件,增强学生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感性认识,了解钢筋的构造要求,或让学生对现有建筑物的不同结构构件进行观察,了解并掌握各构件之间的连接与支撑关系。

辅导答疑:每周应有固定的时间。除个别难点采用集体辅导外,以个别答疑为主,鼓励学生深入钻研课程,提出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课堂提问:为督促学生抓紧平时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授课和实验课时应进行相应内容的提问。并记入平时成绩。

五、教学进程安排(小四 宋体 加粗)

总学时:48学时。本课教学进度建议以下表分配,但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章序

内容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总时数

项目一平法与钢筋的基础知识 2 2 项目二 柱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项目三 梁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项目四 剪力墙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项目五 板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项目六 楼梯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项目七 基础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总 计 6 6 8 2 4 32 2 4 2 2 4 16 8 10 10 4 8 48

六、教学内容要点与教学目标(小四 宋体 加粗)项目一: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了解平法的概念,掌握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的确定方法、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确定方法、钢筋锚固长度的确定方法、钢筋搭接长度的确定方法、钢筋的连接方式、抗震等级与设防烈度等内容。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本节的基本知识,并在后续章节能够熟练应用该知识对钢筋进行施工翻样。

项目二:柱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教学要点:熟悉11G101图集的相关内容;掌握柱结构施工图中列表注写方式与截面注写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掌握柱的标准构造详图中基础插筋、首层纵筋、中间层纵筋、顶层纵筋、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构造规定;能够准确计算各种类型钢筋的长度。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地应用柱的平法制图规则和钢筋构造详图知识,识读柱的平法施工图;能够熟练的计算各种钢筋的长度。掌握集中标注、原位标注、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箍筋加密区、构件净长度、钢筋弯钩增加值等概念。

项目三:梁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教学要点:进一步熟悉11G101图集的相关内容,掌握梁结构施工图中平面注写方式与截面注写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掌握梁的标准构造详图中通长筋、支座负筋、腰筋、拉筋等的构造要求及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构造规定;能够准确计算各种类型钢筋的长度。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地应用梁的平法制图规则和钢筋构造详图知识,识读梁的平法

施工图;能够熟练的计算各种钢筋的长度。掌握集中标注、原位标注、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箍筋加密区、构件净长度、钢筋弯钩增加值等概念。

项目四:剪力墙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教学要点:进一步熟悉11G101图集的相关内容;掌握剪力墙结构施工图中列表注写方式与截面注写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掌握剪力墙的标准构造详图中水平分布筋、竖向分布筋、拉筋等的构造要求;能够准确计算各种类型钢筋的长度。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地应用剪力墙的平法制图规则和钢筋构造详图知识,识读剪力墙的平法施工图;能够熟练的计算各种钢筋的长度。掌握集中标注、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箍筋加密区、构件净长度、钢筋弯钩增加值等概念。

项目五:板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教学要点:进一步熟悉11G101图集的相关内容;掌握有梁楼盖板结构施工图中平面注写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掌握无梁楼盖板结构施工图中平面注写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掌握有梁板标准构造详图中上部通长筋、下部通长筋、支座负筋、分布钢筋、温度筋等的构造要求;能够准确计算各种类型钢筋的长度。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地应用有梁楼盖板和无梁楼盖板的平法制图规则和钢筋构造详图知识,识读板的平法施工图;能够熟练的计算各种钢筋的长度。掌握集中标注、原位标注,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箍筋加密区、构件净长度、钢筋弯钩增加值等概念。

项目六:楼梯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教学要点:进一步熟悉11G101图集的相关内容;掌握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结构施工图中平面注写方式、剖面注写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掌握板式楼梯标准构造详图中各种梯板形式的注写方式与适用条件;能够准确计算各种类型钢筋的长度。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地应用板式楼梯的平法制图规则和钢筋构造详图知识,识读板式楼梯的平法施工图;能够熟练的计算各种钢筋的长度。掌握集中标注、原位标注、锚固长度、支承方式、构件净高度、钢筋弯钩增加值等概念。

项目七 基础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

教学要点:掌握现浇混凝土的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施工图中平面注写方式与截面注写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掌握基础标准构造详图中基础插筋、底

板配筋、基础主(次)梁纵筋、第一种箍筋范围和第二种箍筋范围钢筋构造及桩基承台、承台梁、基础联系梁的钢筋构造规定;能够准确计算各种类型钢筋的长度。

教学目标:能够熟练地应用基础的平法制图规则和钢筋构造详图知识,识读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的平法施工图;能够熟练的计算各种钢筋的长度。掌握集中标注、原位标注、锚固长度、基础板底钢筋长度减短的规定、构件净长度、钢筋弯钩增加值等概念。

七、选用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肖明和等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 黄朝广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

《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综合实训 李晓红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

《11G101钢筋工程量计算》 邵荣振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八、考试内容、方式及基本要求

课程的评价应阶段性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发展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

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加平时成绩方式,以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基本内容为主,结合相关必须掌握的内容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70-100%左右;平时成绩(课堂和实验课、提问成绩等),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0-30%左右。由于课时较紧,只安排期未考试一次。试卷采用A、B卷。

九、其它有关问题的建议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对构件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的绘制以及读图能力的培养,注意对受力构件设计与计算的能力培养。提倡多媒体教学。

篇7:《物理化学》教学大纲48学时

总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的速率规律,是环境、轻工、食品、生物、材料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包括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单独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等。48 理论课学时:48

实验课学时:0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物理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有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从研究内容来说包括宏观上的、微观上的、以及亚微观上的,对工科学生来说,热力学方法及宏观上内容是主要的、基本的,后两种方法及内容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加。理论教学时数少的专业,只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热力学方法及宏观内容。对工科专业,统计热力学初步、量子力学方法一般不作要求或另设课程。

下面按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五个部分列出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按深入的程度分“了解”、“理解”(或“明了”)和“掌握”(或“会用”)三个层次。(I)化学热力学

一、热力学基础

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平衡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明了内能、焓、熵、霍姆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等热力学函数以及标准燃烧焓, 标准生成焓,标准摩尔熵和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等概念。掌握在物质的PVT变化、相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计算热、功和各种状态函数变值的原理和方法。在将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应用于特定系统时,会应用状态方程(主要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物性数据(热容、相变热、蒸气压等)。

掌握熵增原理和各种平衡判据。明了热力学公式的适用条件。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

二、溶液和相平衡

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

能应用克拉佩龙和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进行有关的计算。

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理解理想系统(理想液体及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理解活度的概念。

理解相律的推导和意义。

掌握单组分系统和二组分系统典型相图的特点和应用。

三、化学平衡

明了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了解等温方程的推导。掌握用等温方程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会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了解等压方程的推导。理解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会用等压方程计算不同温度下的标准平衡常数。

了解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化学反应平衡组成的影响。

四、相平衡

(1)理解相律的推导和定义。了解杠杆规则。(2)掌握单组分系统相图的特点和应用。

(3)掌握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的特点(包括温度—组成图,压力—组成图)。(4)了解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5)掌握二组分系统固—液平衡相图(包括生成稳定,不稳定化合物及固态部分互溶相图)相图部分要求会填写相图中各区域存在的物质;能用相律分析相图和计算自由度数;能从实验数据绘制相图。

五、电化学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定律。

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理解电解质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

掌握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计算。了解各种类型电极的特征和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

六、界面现象

理解表面张力和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了解表面相的吉布斯模型。理解曲面的附加压力概念和拉普拉斯公式。

理解开尔文公式及其对介稳状态的解释。

了解铺展和铺展系数。了解润湿与接触角的关系和杨氏方程。

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理解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及其计算。

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掌握兰缪尔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式。

七、化学动力学

明了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掌握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的方法。

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掌握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明了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物理意义。

八、胶体化学

了解胶体系统的制备、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

掌握溶胶系统的电学性质

三、课程适用专业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工程、食品科学、食品技术、轻化工程、造纸工程、材料科学工程(无机)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部分:

学时安排

根据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而制定,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一.绪论与气体性质(2学时)(1)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学习目的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分压和道尔顿定律、分容和阿马格定律)。二.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平衡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热力学标准态(2)热力学第一定律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内能、功、热的计算(3)热函(焓)

明了热力学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标准摩尔反应焓等概念及掌握其计算方法

(4)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关系。

(5)掌握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PVT关系及理解其功的计算。(6)了解节流膨胀。三.热力学第二定律(8学时)(1)了解卡诺循环。

(2)热力学第二定律: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熵增原理

(3)熵: 掌握理想气体PVT变化、相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系统熵变的计算方法和环境熵变的计算方法,以及掌握用总熵变判断过程的方法

(4)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

(5)亥姆霍兹和吉布斯函数: 明了Helmholtz函数和Gibbs函数以及标准生成Gibbs函数等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和各种平衡依据。明了热力学公式的适用条件.(6)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了解Maxwell关系。

(7)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Clapeyron(克拉佩龙)方程。能应用Clapeyron方程和Clapeyron-Clausius方程进行有关的计算。

四.多组分系统热力学(4学时)(1)掌握Raoult定律和Henry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

(2)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理解理想系统(理想溶体及理想稀溶体)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3)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

(4)了解活度的概念。

五.化学平衡(4学时)(1)等温方程及标准平衡常数。

明了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会用热力学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了解等温方程的推导。掌握用等温方程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方法。

(2)理解平衡常数的测定,掌握平衡组成的计算。

(3)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了解等压方程的推导。理解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会用等压方程计算不同温度下的标准平衡常数。

(4)影响理想气体反应平衡的其它因素。了解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组成的影响 六.相平衡(6学时)

(1)理解相律的推导和定义。了解杠杆规则。(2)掌握单组分系统相图的特点和应用。(3)掌握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的特点(包括温度—组成图,压力—组成图)。

(4)了解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5)掌握二组分系统固—液平衡相图(包括生成稳定,不稳定化合物及固态部分互溶相图)相图部分要求会填写相图中各区域存在的物质;能用相律分析相图和计算自由度数;能从实验数据绘制相图。

七.电化学(6学时)(1)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定律。

(2)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电导率, 摩尔电导率)。(3)了解离子独立运动定律。(4)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

(5)理解电解质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6)理解可逆电池和极化现象

(7)掌握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8)掌握Nernst方程及其计算。(9)了解各种类型电极的特征。(10)掌握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11)了解把一般的电池反应设计成电池。八.表面现象(4学时)

(1)理解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函数的概念。

(2)了解铺展和铺展系数。了解润湿、接触角和Young方程。(3)理解弯曲界面的附加压力概念和Laplace方程。

(4)定性了解Kelvin公式及其应用。解释亚稳状态和新相生成现象

(5)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掌握Langmuir吸附、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式。

(6)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理解Gibbs吸附等温式。九.化学动力学及其应用(4学时)(1)明了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及测定方法。

(2)明了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3)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的积分式及其应用。(4)掌握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的方法。

(5)掌握Arrhennius方程及其应用。明了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十.胶体化学(2学时)(1)了解胶体系统的制备.(2)了解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3)了解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4)掌握溶胶系统的电学性质

作业要求:有较多的作业并且难度较大

2.实验教学部分

单独设课,根据要求不同开设不同的实验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物理化学(第四版)》,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物化教研室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课程考核方式

篇8:少学时《光通信》课程的教学探讨

光通信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的诞生被认为是通信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它对人类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迈进,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光通信》课程不仅是高等院校光通信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日益成为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的重要选修课。

《光通信》是一门系统阐述光通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课程[1]。根据通信方式的特点,光通信可大致分为光纤通信和无线光通信两部分。在光纤通信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光纤及其传输原理、光纤通信器件、光端机设计、光纤通信系统、光网络等。在无线光通信部分,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大气激光通信、星间激光通信、水下激光通信等。针对非光通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该课程要求在32学时内讲授完毕,但由于理论知识点繁多,数学推导复杂抽象,不易直观理解,学生通常感觉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和具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针对少学时《光通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教学改进建议。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建议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一)根据“宽而浅”的原则,合理选择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在教学中应贯彻“宽而浅”的原则[2],在满足各专业对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重点突出、繁简得当、语言通达。从注重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拓宽专业知识面的目的出发,结合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的知识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整。少学时光通信课程中应着重介绍光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强调光通信系统的定性分析,大幅减少定量分析,尽量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应用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因“专业”而异。

光通信涉及通信界的各个专业领域,不同的专业对光通信课程的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应从适应专业整体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出发,调整课程内容,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更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例如,对于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光通信工程的定性分析较为关注;电子电路专业的学生则更多的关注理论知识和光通信器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讲授的内容,有简有繁,详略得当,从而使得光通信课程在较少的学时内,达到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相关先修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光通信与通信理论、光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微波理论和技术、模拟电子线路等先修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对光通信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任课老师应与上过这些先修课的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更新教学方案。例如,在介绍物质与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光的波粒二象性,原子的能级等这些在半导体物理课程中已经深入学习的东西,我们只需要一笔带过;对于模拟电子线路中关于二极管的一些原理、结论性的知识,我们可以直接用到光电二极管中;而对于学生当初学习不太清楚的知识,可以在课上做简明扼要的提示性介绍。总之,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节省授课时间,并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选取

在教学方法上,我建议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专业好奇心。

在讲授该课程的绪论时,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只有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地展现出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授课前,要让学生明白本课程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研究的重点在哪里,以及该章节与前后章节的联系,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3]。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授相结合。

传统的粉笔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板书,对于少学时《光通信》课程的教学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应该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每节课的知识量大[4],授课速度快,内容保留时间短,授课方式较为单调,学生长时间听课,容易产生枯燥的情绪,从而感到疲劳,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对课件内容精心组织设计,可采用动画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可视化、动态化地展示给学生,使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的生动具体。教师还应对重点内容用板书加以强调,也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同时,通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激发、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使他们在较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由于光通信具有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时刻跟踪最新技术的动向,发展“研究式教学”模式。同时,在授课时,不能只强调学生“接受式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了解一些基础性问题后,去主动探究未知的问题。例如,鼓励学生作专题讲座是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制定若干题目,让每个学生从中选择要讲的题目和内容。学生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然后经过精心组织向同学们演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一些问题的讨论。这种方式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改革评价方法,促进教学目的全面实现。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的“对与错”,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往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上作出调整,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给学生鼓励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

考虑到少学时《光通信》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选修课程,注重的是对该课程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及应用方法的教

论数据加密技术与电子商务

王飞

(周口师范学院07级物理与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本文论述和分析了加密技术及其在电子商务安全方而的应用现状,以及将面临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并从网络平台和数据传输两个方面完整地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安全技术,通过它们来消除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电子商务密钥加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成为当今网络社会的焦点中的焦点。病毒、黑客的猖獗使身处今日网络社会的人们谈网色变,无所适从。现代的电脑加密技术就是适应了网络安全的需要而应运产生的,它为我们进行一般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如在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往来和进行合同文本的签署等。

一、数据加密技术的内涵

数据加密的基本过程就是对原来为明文的文件或数据按某种算法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不可读的一段代码,通常称为“密文”,使其只能在输入相应的密钥之后才能显示出本来内容,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达到保护数据不被非法窃取、阅读的目的。该过程的逆过程为解密,即将该编码信息转化为其原来数据的过程。

在加密技术中,基于密钥的加密算法可以分为两类:常规密钥加密(对称加密技术)和公开密钥加密(非对称加密技术)。

(一)对称密钥加密与DES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是指文件加密和解密使用一个相同秘密密钥,也叫会话密钥。目前世界上较为通用的对称加密算法有RC4和DES。这种加密算法的计算速度非常快,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对大量数据的加密过程。

最具代表的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是美国国家标准局于1977年公布的由IBM公司提出DES(Data Encrypuon Standard)加密算法。

(二)非对称密钥加密与RSA算法

为了克服对称加密技术存在的密钥管理和分发上的问题,1976年产生了密钥管理更为简化的非对称密钥密码体系,也称公钥密码体系(Public Key Crypt-System),用得最多是RSA算法,它是以三位发明者(Rivest,Shamir,Adleman)姓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在实践中,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可靠与使用效率,一般可以采用由RSA和DES相结合实现的综合保密系统。

二、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目前,因特网上影响交易最大的阻力就是交易安全问题,所以,电子商务授,并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因此,我们采用平时课堂讲座和最终半开卷的考核方式。讲座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问题;最终的考试采用半开卷是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而且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是让学生学会应用,而不是让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去识记一些数学公式,这样可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探索问题。

四、结语

少学时《光通信》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选修课之一。我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上述改进建议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发展必须重视安全问题。

(一)电子商务安全的要求

1. 信息的保密性:指信息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不被他人窃取。

2. 信息的完整性:指确保收到的信息就是对方发送的信息,信息在存储中不被篡改和破坏,保持与原发送信息的一致性。

3. 信息的不可否认性:指信息的发送方不可否认已经发送的信息,接收方也不可否认已经收到的信息。

4. 交易者身份的真实性:指交易双方的身份是真实的,不是假冒的。

5. 系统的可靠性: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工作的可靠性。

(二)电子商务的安全交易标准

1. 安全套接层协议。

SSL(Secure Sockets Layer)是由Netscape Communication公司是由设计开发的,其目的是通过在收发双方建立安全通道来提高应用程序间交换数据的安全性,从而实现浏览器和服务器(通常是Web服务器)之间的安全通信。

2.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是由VISA和Master Card两大信用卡公司发起,会同IBM、Microsoft等信息产业巨头于1997年6月正式制定发布的用于因特网事务处理的一种标准。采用DES、RC4等对称加密体制加密要传输的信息,并用数字摘要和数字签名技术来鉴别信息的真伪及其完整性,目前已经被广为认可而成了事实上的国际通用的网上支付标准,其交易形态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规范。

三、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及发展

电子商务(E-Bussiness)要求顾客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不必担心自己的信用卡会被人盗用。在过去,用户为了防止信用卡的号码被窃取到,一般是通过电话订货,然后使用信用卡进行付款。现在人们开始用RSA(一种公开/私有密钥)的加密技术,提高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从而使电子商务走向实用成为可能。

混合密钥加密体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著名的PGP(Prelly Good Pri Vacy)软件就是使用RSA和IDEA相结合进行数据加密、发送和接收加密的E—mail和数字签名的。

保密增强邮件PEM(Privale Enhanced Mail)将RSA和DES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保密的E-mail通信标准。它为E-mail用户提供如下两类安全服务:(1)对所有报文都提供诸如验证、完整性、防抵赖等安全服务功能;(2)提供可选的安全服务功能,如保密性等。

电子商务常用的SSL(Secure Sockels Layer,安全套层)安的创新能力,从而显著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权,朱勇,王江平.光通信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延遐,代祥俊.少学时工程力学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59.

[3]侯艳芳,冯红梅.《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09,(52):142.

上一篇:签合同的自我鉴定怎么写下一篇:算24点经典题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