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2024-04-27

酸碱盐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

篇1: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1.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最常用)

(实验室制H2用的金属有Zn,Fe,Mg,Al,酸有稀H2SO4和稀HCl )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 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Al+ 3AgNO3 = Al(NO3)3 + 3Ag

(3)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酸 --- 盐 + 水

4.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5.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碱 -------- 盐 + 水

6.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7.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中和反应)

8.盐酸和烧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9.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10.氢氧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1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实验室制CO2)

1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3.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14.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1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CuSO4 + Ba(OH)2 = BaSO4↓+ Cu(OH)2↓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16.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17.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复分解反应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才能发生,且生成物的元素化合价不变。

+1价:HClO ;NaClO;Ca(ClO)2.

+5价:HClO3 ;KClO3.

+7价:HClO4 ;KClO4.

篇2: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酸、碱、盐的组成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

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2(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1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如Cu(OH)2 2O2Fe(OH)2O3+3H2O

②常见沉淀↓BaSO4↓Cu(OH)2↓F e(OH)3↓Mg(OH)2↓BaCO3↓CaCO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1

4(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

pH<5.6的雨水为酸雨

一、常见的盐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2二、粗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三、盐的化学性质

1、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3、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注:BaSO4、、AgCl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叶黄

a、常用氮肥尿素CO(NH2)2:含氮量最高的氮肥(有机物)46.7%

b、NH4+的检验

试剂:碱(NaOH、Ca(OH)2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NH4NO3 + NaOH=NaNO3 +NH3 ↑+H2O

c、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2)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 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磷矿粉Ca3(PO4)

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

用。

重过磷酸钙 Ca(H2PO4)2如草木灰、熟石灰

4、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

KNO3NH4H2PO4(NH4)2HPO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三、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20、NH3、H2S3、引起水体污染 :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四、合理使用化肥

1、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篇3: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借酸碱盐溶解性表, 破酸、碱、盐概念及本质区别

酸碱盐一章的概念较多, 出现的物质种类更多, 能否正确理解酸碱盐概念, 了解多种酸碱盐物质, 是学好酸、碱、盐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借助初中化学教材后面的附录表, “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来学习酸碱盐概念, 学生根本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要来死记硬背酸碱盐概念, 而且也容易理解透这三个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仔细分析溶解性表, 这张表中第一纵行均是阳离子, 从H+到Ag+共13种离子, 其中K+、Na+、NH4+、Ba2+、Ca2+、Mg2+、Al3+、Zn2+、Fe2+、Fe3+、Cu2+、Ag+, 共12种金属离子, 第一横行均是阴离子, 从OH—到PO43—共6种离子, 而我们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是OH—、NO3—、Cl—、SO42—、CO32—五种离子。根据酸碱盐是阴阳离子结合成的化合物这个特点, 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来破析酸碱盐的组成。纵行中的第一种阳离子H+和横行中的第一种阴离子OH—结合成水, 属于氧化物, 然后依次和横行中的NO3—、Cl—、SO42—、CO32—四种酸根离子结合形成酸, 反过来也就说明酸是由H+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因此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化合物。第一横行中的阴离子OH—和纵行中的金属离子依次结合成的化合物均为碱, 反过来也就说明反过来也就说明碱是金属离子和OH—组成的化合物, 因此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纵行中的所有金属离子和横行中的所有酸根离子结合成的化合物均为盐, 反过来也就说明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因此借助于酸碱盐溶解性表, 老师们很容易分析清楚酸碱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依据溶解性表梳理归纳酸碱盐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 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的性质作好铺垫, 真可谓事半功倍。

二、借酸碱盐溶解性表, 破酸、碱、盐分类知识

在初中阶段, 学生们必须学会对酸碱盐进行简单的分类, 而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恰好可以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从溶解性角度, 我们可以把酸碱盐分为易溶性、微溶性和不溶性三大类。其中, 常见的酸均为易溶;碱类物质中, 依次按金属离子从上而下的排列顺序:钾、钠、铵、钡离子 (即纵行中的前四种金属离子) 对应的碱均为易溶, 氢氧化钙微溶, 镁、铝、锌、亚铁、铁、铜离子 (即纵行中的除银离子外的后六种离子) 对应的碱均为不溶;盐类物质中, 按阴离子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分析:硝酸盐均易溶, 盐酸盐只有氯化银不溶, 硫酸盐不溶有硫酸钡, 硫酸钙、硫酸银微溶, 碳酸盐大多不溶, 如果从阳离子依次分析:钾钠铵盐均易溶。其次, 从挥发性角度, 我们可以把酸分为挥发性酸和不挥发性酸, 盐酸、硝酸、碳酸为挥发性酸, 硫酸为不挥发性酸;碱类物质中, 氨水易挥发;盐类物质无挥发性。当然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我们还可以给盐类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如按酸根离子将盐分类:如第一横行中的NO3—和纵行中的所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的盐统称为硝酸盐, 横行中的Cl—和纵行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的盐统称为盐酸盐, 依次类推;如果按阳离子将盐分类:纵行中的K+和横行中的酸根离子结合形成的盐统称为钾盐, 纵行中的Na+和横行中的酸根离子结合形成的盐统称为钠盐, 依次类推。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条理清楚, 学生易接受易掌握, 而且课后易复习易巩固, 在习题训练时, 即使忘了部分知识, 自己也会利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查询所需的知识点。

三、借酸碱盐溶解性表, 破酸碱盐溶液中离子反应的规律

酸碱盐三类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 因此只要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酸碱盐之间就能反应。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知道或者背诵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可是拿到具体的题目, 他们往往不会判断哪些离子在一起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哪些离子在一起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或者能判断, 但判断的速度很慢, 根本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节奏, 究其原因, 还是对离子间的反应不理解或者熟练程度不够,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巧用溶解性表一方面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对哪些离子结合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训练和记忆, 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破解酸碱盐反应规律。如横行中的OH—如果在溶液中遇到纵行中的H+会生成水, 遇到纵行中的NH4+会生成氨气, 遇到Mg2+、Al3+、Zn2+、Fe2+、Fe3+、Cu2+会生成不溶性碱;而横行中的NO3—不论遇到纵行中的什么离子都不会形成沉淀、气体和水;依次按照横行中阳离子的排列, 逐个分析Cl—、SO42—、CO32—分别遇到何种离子才会反应, 让学生清清楚楚的理解每种离子间的反应。同样把纵行中的每一种离子分别能和横行中的哪些离子结合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也一一分析透彻, 在分析过程中, 学生会慢慢熟悉并理解离子间的反应, 在此基础上, 适当编制一些巩固作业, 让学生做些专题训练, 很快, 大多数学生会攻破酸碱盐反应的规律。

四、借酸碱盐溶解性表, 破物质的检验

在酸碱盐这一章的学习中, 学生感到最头痛的还是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检验包括物质的鉴别、鉴定和除杂, 这三类题型表面上看上去完全不同, 实际上解题思路大同小异。只要我们借助溶解性表, 根据离子间的反应就能找出合适的方法来。如用化学方法区分稀盐酸溶液和稀硫酸溶液, 我们肯定是抓住Cl—或SO42—, 如果考虑到Cl—, 根据酸碱盐溶解性表, 只能在溶液中加含Ag+的溶液使其产生沉淀, 但依据溶解性表, SO42—和Ag+也会形成沉淀, 所以从现象上无法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因此只能考虑SO42—, 根据溶解性表, SO42—在溶液中遇到Ba2+就会产生沉淀, 因此可以在溶液中滴加含Ba2+的溶液如氢氧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或氯化钡溶液均可。而如果要鉴定某酸是盐酸还是硫酸, 同样也是抓住Cl—或SO42—。如果要除去稀盐酸中混有的硫酸杂质, 也是抓住Cl—或SO42—, 只是在除杂过程中所加物质不能和盐酸反应, 而且在反应过程中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所以不能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 而是要滴加氯化钡溶液。由此可见, 酸碱盐物质的检验这类习题, 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酸碱盐溶解性表, 紧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加以解决, 在训练中我们还要提醒学生要逐步熟记溶解性表中的离子反应及几种重要的沉淀, 以提高解题的速度, 拓展解题思路, 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总之,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 但是这些应用都离不开酸碱盐概念、性质及离子间的反应等知识, 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常借酸碱盐溶解性表, 让学生理解透酸碱盐的概念、分类知识及它们的本质区别, 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 再通过不同种类的变式题型强化常见的离子反应。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 在记忆中再消化, 在练习中巩固, 在巩固中再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把酸碱盐知识轻轻松松学扎实。

摘要:初中化学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是整册教材的教学难点, , 也是教学重点, 在中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 概念较多, 涉及到的化合物种类也多, 化学反应也很多, 且反应规律较复杂, 因此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时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此分化更为严重, 所以这一部分知识往往就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篇4: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 松花蛋 载体 复习课 酸碱盐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83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课的开放度较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新授课有具体的教材做载体,而复习课没有,完全靠教师自己去思考和挖掘。如果只是知识点的重复再现,外加题海战术,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也让教师感觉疲惫不堪,而且这样复习的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

酸碱盐的内容一直都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所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此分化得更为严重。如何上好这节复习课,值得化学教师认真探讨。以下是笔者就此所做的思考及实践案例。

二、教学设计

1.复习目标的制定

每节复习课复习目标的设立尤为重要。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课堂复习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到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根据《化学课程标准》、教材,笔者制定了如下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碱的制法、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的有关酸碱盐的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3)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掌握CO2-3、Cl-、Ca2+离子的检验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5)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复习情境的设立

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知识冲突,提高参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样的,最好从物质的应用角度出发,体现“让学生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理念。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作为本课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设计思路是:通过三个活动组织教学,做到讲练结合,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提出各自疑难,倾听同伴讲解或教师点拨,重组知识结构,将分享、讨论、研究的知识以及思维方法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网络。

环节一:松花蛋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析。

观看“松花蛋的制作”视频后,要求学生回忆视频中提到的物质,在学案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及物质类别。然后通过PPT图片重现,公布正确答案,由学生自我批改订正。这样的形式,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力,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虽然没有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可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一种比赛的心态来对待。

紧接着,提问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笔者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基本类型,要求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然后请另一位同学上黑板批改,指出错误、讲解、订正。最后,请同学们结合今天酸碱盐的复习主题,归纳出相关知识点,建构出一个尚“不完整”的知识网络图。整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笔者只是在最后强调只有部分金属氧化物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碱。

【教学反思】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笔者注意到的一个细节问题,对笔者个人很有启发,现与大家分享。最初我的学案设计是:

请写出原料中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类别。

笔者只是简单地留下空白,没想到这样的设计让一些学生无从下手,也跟着笔者“空白”起来。第二次的设计中,笔者增加表格和举例:

请写出原料中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类别。

经过这样的修改后,这题留空的情况就没有了。教师总是希望课中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实这样小小的细节就是一种无形的帮助。

环节二:酸碱盐知识及应用分析。

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和酸碱盐的知识有关?请你举例说明。若能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写出来。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限时4分钟,要求小组讨论,选出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然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答案,说出和酸碱盐有关的知识点,补充活动一中尚“不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设计意图】

首先希望学生通过活动一的示范,举一反三,自己找出在生产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学会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生产中遇见的问题,真正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完成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构建 ”。其次,笔者希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展示、竞赛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环节三:松花蛋制作中变化实质分析。

活动内容:松花蛋的一种加工工艺的主要原料配方为:鸭蛋10kg、水10kg、生石灰1.2kg、纯碱0.53kg、食盐0.35kg。加工时,将纯碱、食盐加入容器中,加沸水溶解,再慢慢加入生石灰充分反应,冷却后得到料液,再加入鸭蛋浸渍。试猜想:原料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浸出液)中一定和可能含有的离子有哪些?并设计实验检验。

猜想:一定含有的离子_______;

可能含有的离子_______。

选择其中一种离子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建立物质微粒性认识,能从微观角度认识一些现象、事实,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认识。

【设计意图】

微粒观不只是记住“一切物质都是由相应的微粒构成的;物质的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等这些结论,也不可能单以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它是内隐于知识体系中并随知识层次推进而深化的一种观念。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微粒观的教学。

观念是化学知识的深层次凝聚物,是无形的,它不可以通过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和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只能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在自己的头脑中沉淀下来的一种思维成果。笔者希望这一活动的设计呼应开头松花蛋的制作,让学生换个角度微眼看世界。

在这一块的设计中,最好能增加验证的演示实验,这样可以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更强的直观感受,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

四、课后反思

怎样才能上好初三化学复习课?

让我们认真地对待每一节复习课,在预设情境中重现“知识点”;在主题探究中完善“知识链”;在交流、讨论中明晰“知识难点”;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价值”,走出复习课的尴尬境地,向高效课堂更进一步。

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犹如一场演出,教师处在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地位。复习课教学给予教师以更加充分自由创造的天地,教师可以向艺术家一样,以独特的方式、才能,进行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每一次教学的成功,不是原有程式的简单重复,教师的劳动也许比艺术家的劳动更复杂、要求更高。只有课堂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教师和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享受其中。

篇5: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总结

1、电离: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

食盐——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中考范围:(由主至次的顺序)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于酸的沉淀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H+(溶液中):1、石蕊、pH值试纸; 2、加入铁粉,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以下两种离子的检验,中考不要求,高中必知】

Cl - (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NH4+(在溶液中): 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微热溶液,若产生一种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

(固体):铵态氮肥的检验;取样品与熟石灰充分混合,研磨,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2、正确的操作:取样-溶解(样品为固体)-滴加-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MnO2 、Fe3O4、Fe粉、C粉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Fe(OH)3+3HCl==FeCl3+3H2O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KOH)+FeCl3(Fe(NO3)3、Fe2(SO4)3)==Fe(OH)3↓+NaCl

2NaOH(KOH)+CuCl2(Cu(NO3)2、CuSO4)==Cu(OH)2↓+2NaCl

MgCl2(Mg(NO3)2、MgSO4)+NaOH(KOH)==Mg(OH)2↓+NaCl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CaCl2+Na2CO3==CaCO3↓+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

(9) 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CaCO3高温====CaO+CO2↑;2NaHCO3△==== Na2CO3+ H2O+CO2↑; NH4Cl(NH4NO3、(NH4)2SO4)+NaOH(KOH)==NH3↑+H2O+NaCl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篇6:初三化学酸碱和盐会考知识点总结

酸碱盐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础知识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而基础知识源于课本,近几年课本上的内容考的越来越多。例如:俗名、用途、性质等等。酸碱盐主要讲了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只要把基础知识记牢了,做题就会灵活运用。例如:

(20中考7)碳酸钠可用于制造玻璃,其俗称是

A.小苏打B.熟石灰C.生石灰D.纯碱

分析:这道题就是直接考记忆的内容,考查俗名,要求知道几种重要物质的俗称,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氧化钙俗称生石灰;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因此选D。

(20中考14)下列物质质量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A.碳酸钙B.氯化钠C.浓盐酸D.氢氧化钠

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质量减小,选C。这就要求基础知识一定得记牢。

2.总结规律,加强理解记忆

酸碱盐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运用与综合。它在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碱盐基本性质的讲解,总结出学习化学的规律,即通过对具体一个事物的研究,掌握规律,继而得出一类事物的性质。同学们觉得酸碱盐难度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内容多,化学方程式多,性质多,不知道哪些物质能反应,怎么反应,觉得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容易记混。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总结规律,归类记忆。例如,写物质之间的反应方程式,先判断反应物的类别,根据酸碱盐的性质看能否反应,发生什么反应类型,根据化合价写出生成物化学式,就可以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牵涉的反应类型主要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判断依据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依据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溶解性表。这就要求熟练记忆几个知识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溶解性表。而关于有些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编成顺口溜去记。下面对酸碱盐部分知识点总结如下:

置换反应能否发生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溶解性表。

关于溶解性表我总结了记忆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易溶盐钾、钠、硝酸、铵,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其他大多都不溶。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e、Fe、Sn、Pt、(H)、Cu、Hg、Ag、Pb、Au

3.归纳题型,提高做题能力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费时间长却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和酸碱盐知识相关的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可以说判断反应型、物质制备型、物质推断型、除杂型、鉴别型、探究型、计算型,这些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掌握了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对付各种题型,提高应试能力。在题型归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借助有关练习,学会分析方法、掌握答题思路、体验答题要点。这样,我们手里才能真正拥有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因为化学的东西比较多,很多都是以记忆为主,所以需要勤记多练,并能够不断的把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以点带面,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篇7: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阳根离子的化合物。

1. 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条件:碱必须可溶)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

2.可溶性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Ca(OH)2 + CO2 ==== CaCO3 ↓+ H2O

3. 碱 + 酸 → 盐 + 水

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HNO3+ NaOH ==== NaNO3 +H2O

4.可溶性碱 + 可溶性盐 → 新盐 + 新碱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篇8:初中常见酸碱盐反应规律讨论

1.重视基础。准确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明确辨析关于酸碱盐组成、性质的说法,对相关物质能进行分类。通过对典型的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及常见盐学习,对它们的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并培养对类似酸碱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将酸碱的通性与物质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灵活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 注重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和应用。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不能发生。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及反应的基本规律仍是本章考试热点。

结合以上观点对酸碱盐的核心内容初中常见酸碱盐反应规律的掌握尤为重要,现讨论如下:

1.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讨论:(1) 反应物中金属单质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排在前面的金属单质K、Ca、Na能参加这类反应,但不属于这种类型反应。

(3)盐必须可溶。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讨论:(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从酸溶液中把氢置换出来。

(2)酸通常指盐酸、稀硫酸。

(3)浓硫酸和硝酸因有强氧化性,跟金属反应时不会生成氢气,而是生成盐、水和其他气体。

3.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讨论:(1) 常见的金属氧化物都能与盐酸、稀硫酸、稀硝酸反应。

(2)酸可以是盐酸、稀硫酸、稀硝酸。

4.非金属氧化物 + 碱 = 盐 + 水

讨论:(1) 初中范围非金属氧化物通常指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三氧化硫气体。

(2)碱指常见可溶性碱:KOH、Na OH、Ca(OH)2、Ba(OH)2。

5.酸+碱=盐+水

讨论:(1)对于酸(盐酸、稀硫酸、稀硝酸)能与常见的所有碱发生反应。

(2)对于碱[KOH、Na OH、Ca(OH)2、Ba(OH)2]都能与常见的酸反应。

6.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讨论:(1) 参加反应的碱和盐必须都能溶于水。

(2)同时生成物中必须有难溶物或容易挥发的碱(NH3·H2O)或难溶性盐。

例如有时生成气体(初中指铵盐发生反应生成的是氨气)、水和另一种盐。

7.酸 + 盐 = 另一酸 + 另一盐

讨论:(1) 常见的碳酸盐都和盐酸、稀硫酸、稀硝酸反应。

(2)强酸与强酸盐通常不反应,如果反应必有沉淀。

(3)此反应中的盐是否可溶依情况而定。

酸和盐反应的前提条件比较复杂,这里所说的酸和盐的反应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与盐才能发生反应。如果反应物中的盐是难溶物,那么生成物必须都是可溶的,否则反应将不能继续进行。

8.盐 + 盐 = 另一盐 + 另一盐

讨论:(1)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必须都能溶于水。

(2)若生成物中有一种是难溶性的盐时,则反应可以进行。

9.不同酸碱指示剂遇酸溶液变色、遇碱溶液变色、遇盐溶液依溶液的酸碱性情况而定(例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

10. 金属氧化物 + 水 = 可溶性碱

可溶性碱对应的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K2O、Na2O、Ba O都能跟水反应。

Ca(OH)2微溶于水,它对应的Ca O也能与水反应。其余的金属氧化物一般与水不反应或不易反应。

11.碱 = 氧化物 + 水

不溶性的碱在加热的条件下,一般可分解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碱中的金属越不活泼,则该碱越容易分解。

总之,所有以上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必符合复分解定义,生成物具备三个条件之一(或三个条件中的两种以上),并利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对生成物和反应物溶解性进行判断。

篇9: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

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是水。

假如你体重100斤,水份就要占60多斤,其他物质总共不到40斤。这个比例因年龄、胖瘦程度、性别而略有差异。新生儿含水更多,高达70%,脂肪含水少,故胖子的含水比例相对较低,女性含水比例低于男性,也与体脂较多有关。大观园里那位宝玉公子曾经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盼骨肉”。这话虽被讥为“荒唐”,其实倒也说对了一半。因为无论男女,都是由水“做”成。

人体的水,大部份在细胞内,称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小部份在细胞外,称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后者又分两部份:血管内为血浆,血管外,组织间隙中为组织液,分别占体重的5%和15%。所有这些总称为“体液”。

体液并不以纯水形式存在,还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有机物,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脂肪、糖类等;还有无机物则以无机盐为主,大部份是钠盐,也有少量钙盐和镁盐。无机盐在体液中以无机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形式存在,必须维持一定浓度才能保证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人体功能的紊乱。

体液存在于人体的内部,但是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细胞外液)却是存在于细胞的外部。细胞外液(组织液和血浆)构成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医学上称为“内环境”;这是与整个人体所生活的“外环境”相对而言的。体液(水和盐等)的改变必然改变“内环境”,进而影响“浸浴”于其中的细胞。更重要的还在于,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细胞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各种代谢废物,还有调节各种生理活动的许多内分泌激素,也都要通过体液来运输和传递。啊!体液——“生命之海”!构成人体的大约100万亿(10)个细胞,就是浸浴、生活、繁衍在这个海洋之中;许多与细胞生命攸关的物质,也都在这个海洋中进行着“水路运输”。由此,你就可以进一步理解维持水、盐平衡租“内环境”恒定是何等重要了!

水过少(脱水)

和水过多(水中毒)

流水不腐。体液也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地排出,不停地补充、更新的。

体液中的水份主要来自饮水,其次是食物中的水,还有一小部份则是体内代谢中产生的,称为“内生水”。水份的排出主要通过排尿实现,其次是皮肤的挥发(出汗),还有呼出气和粪便也各带走一小部份水。体液中盐的来源和去路与此相仿。日常生活中,谁也没有对自己水和盐的进出量做过称斤论两的计算,但两者都保持着良好的平衡,使“内环境”得以恒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是靠内分泌激素和神经系统的精确调节而实现的;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脑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激素。

引起水、盐平衡破坏的原因不外两方面;一是体液的数量或成份改变过大,超过了上述调节机制的限度;二是调节机制由于病变而发生了故障。这样,就会造成水过少(脱水)或水过多(水中毒)的症状。通常情况下,水代谢的障碍几乎总是伴有盐代谢的障碍,并共同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举例来说,炎夏劳动或运动以后,你大汗淋漓,盐份随着汗液大量丢失。这时体液减少,造成一定程度的脱水,但体液中盐的浓度可能并不改变。这种晚水叫等渗性脱水。若恰好有桶凉开水在身边,你竟畅怀大喝起来。这样补液而不补盐,会使你的细胞外液盐浓度降低,等渗性脱水有转变成低渗性脱水的可能,从而出现更多不良的反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喝盐开水或盐汽水,不宜多喝凉开水,高温作业的工人就是这样做的。

若失水甚于失盐,则体液丧失的同时,体液的盐浓度反而升高,称为高渗性脱水。造成这种脱水的原因,一是饮水不足,例如沙漠中水流断绝,因口腔、咽喉等疾病或昏迷而致饮水困难;二是失水过多,例如婴儿严重水泻,以及尿崩症病人排出大量低盐浓度的尿液等。对于这类脱水病人,临床上以补水(葡萄糖液)为主,并以补盐为辅。

水过多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就是“水中毒”。过于大量地饮水或输液是水过多的常见原因。引起抗利尿激素增多的某些胸部或其他部位的癌症,电可以引起水过多;因为顾名思义,这种激素的作用就在于对抗利尿,使大量水份保留在体内。肾脏或心脏功能不全,影响尿液排出,也能使水、盐潴留在体内。急性水中毒时,可引起脑细胞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故最早出现的常是脑部症状,例如凝视、嗜睡、烦躁,甚至失语和精神错乱。对于这种病人,除立即停止给水外,常需应用利尿剂和一些缓解脑水肿的药物。

酸硷平衡和酸硷中毒

水盐代谢和酸硷平衡密切有关,二者都是维持“内环境”恒定的重要因素。

人体的新陈代谢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需要酶的促进和催化,而酶,却只有在合适的酸硷度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体液的酸硷度改变会影响酶的作用,并进而影响新陈代谢。体液正常时呈弱硷性,这正是最适合于酶发挥作用的酸硷度。

人体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许多酸性物质,例如二氧化碳(挥发酸)和乳酸、硫酸、磷酸、酮体(非挥发酸)等;人还从饮食中不断摄入酸性或硷性物质:这些都有可能改变血液的酸硷度。幸好,人人体内都有一套完美的“缓冲系统”;人体自己产生或从食物中摄入的酸硷性物质,经它一“缓冲”,就不会对体液酸硷度产生太多的影响了,因此正常人体液的酸硷度就能维持基本恒定。

引起酸硷平衡破坏主要有两类原因:一类与呼吸有关,一类与代谢有关。故酸硷中毒都有呼吸性和代谢性之分,分别称为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硷中毒和代谢性硷中毒。

你一定十分清楚窒息或呼吸障碍的危险,知道它会断绝或减少氧的摄入。但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它同时引起体内二氧化碳的增加。二氧化碳溶解于体液中形成碳酸,属于酸性物质;故在因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呼吸道阻塞等原因造成窒息或呼吸障碍的病人,除缺氧外还常伴有呼吸性酸中毒。对于这样的病人,不但要千方百计立即改善其呼吸,补给氧气,还常需使用一些硷性物质以缓解酸中毒。

你看到过瘟病(歇斯底里)发作的情景吗?这类病人的症状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不少患者发作时都出现又深、又强的呼吸。这种呼吸维持较久,会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从而引起呼吸性硷中毒,与窒息时的情况恰恰相反。某些高热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也可存在同样的问题。遇到这类病人,可以先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嘱其屏气;或用一只塑料袋把患者的口鼻罩住,使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重新吸回去。这些做法,目的都在于增加体内二氧化碳,缓解硷中毒。

各种原因(例如缺氧、饥饿、糖尿病)使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或硷性物质丢失过多(例如严重腹泻使硷性的肠液大量丧失),都会造成代谢性酸中毒。相反,各种原因(呕吐等)使酸性的胃液丧失过多,或服食过多的硷性物质(例如胃溃疡病人服用小苏打过多),则会造成代谢性硷中毒。代谢性酸硷中毒情况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详细介绍了。

上一篇:学煎牛排作文下一篇:市就业中心毕业生档案托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