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语文中考卷

2024-04-23

2023年上海语文中考卷(精选7篇)

篇1:2023年上海语文中考卷

探索陌生世界的动机可能会因人而异,但好奇心确实是驱动人们朝向未知前进的一个重要力量。好奇心能够使我们对事物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周围环境逐渐融合并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

首先,好奇心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人类天生就拥有探究未知的本能,对于周围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理解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这种开放性思维的.态度,在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发展。

其次,好奇心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创新。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他们都能够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中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以此获得独特的见解。好奇心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未知领域中,从中收集信息,同时相关领域中的复杂性会激励我们去设计新的解决方案。

不过好奇心这股力量也未必是一段完美的旅程。探索陌生世界需要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并努力克服可能发生的困难。这样积极的探索精神难免会带来挫折和失败,但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并再接再厉。

因此,好奇心是驱使我们不断追求前所未有、开拓未知领域不必可少的动力,但也不能让它掌控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通过好奇心这个观察和探索社会和自然的窗口,我们可以提高自身认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并改变环境。

篇2:2023年上海语文中考卷

好奇心是人类天生的本能之一,它是人们探索世界的动力源泉。好奇心驱使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发现新的事物,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人类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然而,除了好奇心之外,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需求在驱使着人们去探索陌生世界。这种需求就是人类内在的渴望,渴望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人们在探索陌生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新的事物,还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探索陌生世界还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受到更加强烈的生命力和活力,会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奇妙。这些体验和感受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当然,探索陌生世界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勇气。但是,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让人们更加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篇3:2023年上海语文中考卷

(一) 字词积累

【例1】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汉字。 (3分)

生命的美丽在于从容:从容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是一种成熟的美, 智慧的美;从容是一种淡bó () 的操守, 是一种灵魂的放飞;从容是一种潇洒的风度, 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从容才能带来心灵的宁静, 造就tián () 淡人生;从容才能qiè () 意生活, 时刻拥有快乐。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汉字正确书写能力, 因为都是常用汉字, 只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 应该都能正确书写。这类题目考查的就是字词的积累, 谈不上能力的检测, 它是属于语文学习基础中的基础, 因此成为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二) 词语辨析

【例2】下面语段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4分)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自然, 遵循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于人要有一种的心态:待长辈、待平辈、对晚辈谦逊, 心胸似海, 志存高远。

A.谦卑谦和谦让谦恭

B.谦让谦恭谦卑谦和

C.谦卑谦和谦恭谦让

D.谦恭谦让谦和谦卑

【解析】选项中的四个词语都是近义词,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考查学生能否根据不同语境恰当选词, 属于词语的运用, 和字词积累题型相比, 难度适当增加, 在历年各地中考题中有一席之地。

(三) 观察炼字

【例3】观察与炼字。 (6分)

“绍兴老酒”是绍兴的一张名片, 其饮法值得寻味。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两张图片, 各用一个最为恰当的一字动词, 描述图片中人物的饮酒方式, 并简要说说选用这个动词的好处。 (图略)

(1) 图1你选用, 好处:

(2) 图2你选用, 好处:

【解析】此题可谓“咬文嚼字”在中考卷中的集中体现, 它考查的就是学生炼字的水平, 能否根据自己的观察, “各用一个最为恰当的一字动词”, 来描述图片中人物的饮酒方式, 并简要阐述选词理由。其中“一个”、“最恰当”和“一字”三个限定语, 无疑增加了本题的难度, 首先要求学生能在大脑中快速收集描写喝酒的一系列动词, 其次还要能根据图画内容一一辨别斟酌, 筛选出最恰当的那个动词, 并用准确语言予以表达, 这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有一定难度。

(四) 字词品鉴

【例4】“绝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 (1) 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 (2) 生前最后的歌唱。第 (12) 段“这话听起心酸, 像是一句绝唱”中“绝唱”一词的理解该选哪一项?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6分)

【例5】附加题:挑战作者。 (特别说明:建议你先写作文。如果时间有余, 可选做其中一题。5分, 答对分数加入总分)

(1) 有读者认为, 选文第 (1) 段“村庄便遭遇不了冬天”中“遭遇”一词不够恰当。 (1) 请你帮助阐述理由; (2) 如果要修改这个句子, 你认为怎么改更合适? (2) 选文第 (10) 段最后一句:“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 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有读者提出, 从立意看, 如果把这里的“在”字改为“住”字, 会更好。请你帮助阐述理由。

【解析】这两题考查的是学生炼字、品词的能力, 与前面“观察与炼字”题明显不同的是, 前者的材料是图画, 而现在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如果说前面的材料是“死”的, 那么现在的文章无疑是“活”的, 因而准确地说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在“活”的语境材料中炼字品词能力, 难度无疑更大。此外, 17、19两道题目考查的要点各有侧重, 难度呈梯级上升。第17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解答的关键在于回归文章, 结合具体语境, 找准关键语句;第19题第1小题与第17题考点相似, 考查词语运用是否恰当, 解题方法也是相似的, 但第2小题考查的点和前面相比就有所不同, 表面看似乎就是考查简单的炼字, “在”和“住”哪个词语用在此处更好, 实际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此题是从立意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因而, 如果说第17题和第19题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局部理解, 那么第19题第2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是对主旨的理解。由此可见抓关键字、词进行锤炼及品鉴, 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 无疑可算得上品鉴、理解文章的一条捷径。

1. 分值比重明显增大, 由往年3%左右增加到今年16%左右。

前几年中考一般只考字词积累, 重点考查拼音汉字的认读和认写, 3分, 全卷150分中占2%。近年来, 有关字词教学, 关注度日益提高, 在中考卷中试题形式多样化, 如出题上有增加错别字的订正、词语辨析题等, 但即使像去年绍兴中考试卷中增加了对网络新词“给力”的不同释义, 出题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可分值加起来也基本维持在5到6分左右, 在全卷150分中也仅占3%~4%。而今年中考试卷中对字词的积累、理解、运用相关方面的考查在150分中计19分, 占12.6%, 算上附加题5分, 在155分中计25分, 占16.1%, 可谓质的飞跃。由此可见命题者对字词教学的重视及将之推向课堂教学核心阵地的决心。

2. 考查形式多样化。

突破了往年单一的字音、字形、词如此, 今年还创新性地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 以额外计分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字词的品鉴, 让人耳目一新。

3. 考查程度加深。

由以前简单的字词积累、字词辨析的考查到结合图画材料“观察与炼字”, 已经实现了由简单积累、辨析运用到表达上的转变, 再到现代文阅读题目中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炼字、品词, 直抵文章主旨, 更是实现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变无疑告诉教师字词教学不应再一味囿于简单, 无所作为, 走走形式, 而应认真分析、仔细研究, 只有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咬文嚼字能力的培养, 才能真正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篇4:2023年上海语文中考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0分)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搁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到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通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没有人能以那样的方式领悟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

一个好的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一样,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的时间,领悟到极多的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得心应手。

1.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和《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

B.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内容。

C.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

D.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的条理。

答:____________

5.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叫题。(15分)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但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衷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6.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序号(3分)

①名正言顺②开天辟地③图穷匕见④钩心斗角⑤画蛇添足⑥精卫填海⑦黔驴技穷⑧卧薪尝胆⑨落花流水

出自□□的成语:_________⑤_______⑦___________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的□□到□□,较为详尽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5题。(19分)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徽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面。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绝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0.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1.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4分)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

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面”的说法有不同的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

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感

P.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答: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作者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并有自己的风格,这与他长期接受水墨画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传统熏陶是分不开的。(1分)

15.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60字左右)(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分)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人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3分)

歌楼听雨____________

客舟听雨____________

僧庐听雨____________

17.对“悲观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分)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观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观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观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微风燕子斜。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8分)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足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固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固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0.乙文中的“少陵”是指_________(人名)。(1分)

21.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2.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入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所指对象是_______________。(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7题。(17分)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竭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于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断,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予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24.写出下列加括号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______不(旬日)必见_______

(已而)道平生______

25.“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答:________

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世人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巢谷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上海中考报名时间2023年

◆ 2月19日-27日:应届初三学生网上报名

◆ 2月20日-25日:往届生、外省市初中毕业生网上报名

◆ 5月6日-7日: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补报名

篇6:2023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标题

人的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内在动力,这种好奇心迫使一个人去探索新的领域,去寻找并认识更多的事物,包括探索未知的世界。人们之所以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好奇,还有许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探索陌生世界是一种为人类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人们的创新总是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寻求新的材料或思想进行研究和创新。当人们遇到问题、意识到矛盾时,通过探索和实践的方式,不断创新解决方案。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历程的不断发展,也为未知领域带来了许多新思想和新技术。

其次,探索陌生世界可以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学习。人生若无探索就没有成长,对一些陌生的领域进行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当个人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新的领域和知识时,这也是他们个人成长和学习的一部分。

再次,探索陌生世界是一种对于人们精神和生理健康的提升。探索陌生的世界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可以拓展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范围,为了探索新奇、未知的事物而不断地努力,这同样可以满足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将探索外部世界作为行动目标,也可以减少人类一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减轻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负担和压力,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状态。

最后,探索陌生世界也有可能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繁荣社会作贡献。以太空探索为例,难以探索的天空和宇宙,直到发现新的领域和资源,才开始使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去利用和开发。人类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的科技成就,正是因为那些勇于探索和实践的人们展现出人类文明的伟大和格局,让我们处在更好的时代。

篇7:2023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标题

高考是莘莘学子人生的一次大考,承载着美好梦想和奋斗汗水。面对高考作文,广大学子紧握手中之笔答卷,书写着关于岁月和梦想的答卷。今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乐意去探索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征程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开拓之心和探索精神,在实践中必须怀有“责任心”“求实心”“拼搏心”,踔厉奋发、扛起使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答出干事创业“高分卷”。

用“责任心”去探索,答好“深入一线、全面去看”的卷子,得出真实立体的结论。党员干部要迈开“双腿”实地走,问题出在哪里,就到哪里去看;哪里环境最复杂、矛盾最突出,就向哪里走,直接奔着问题去,直接冲着矛盾去,这是党员干部在工作时应有的态度和姿态。迈入基层,党员干部要擦亮“双眼”细致看,既看发展的概况,也看点滴的细节;既看人民群众的期盼,也看人民群众的诉求;既看发展好的特色亮点所在,也看发展基础的薄弱点在哪里,要“哪哪都看”,做到“全面去看”,既看基层的“成绩单”,也看发展的“短板处”。党员干部要善于观察、汇总资料,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把所见和所听联系起来,得出客观、真实且立体的结论。

用“求实心”去探索,答好“贴近民生、摸清问题”的卷子,获得详实丰富的资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民情,只有和群众“一起坐”“一同聊”“一块劳动”,脚上沾了泥土,心中怀着真情,才能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党员干部要多和群众“唠嗑”,说说田间之丰、四季之景、孝悌之乐,也说说产业前景、田间技术、生活琐事,和群众越聊越熟络。同时多听听群众的说法,在倾听中了解实情的来龙去脉,把准问题之“脉”,让调查研究高质量开展。党员干部要善于观察群众的“表情包”,能够从群众的表情、语气、“弦外音”中了解群众的真实感受,要从群众的话中还原问题的本貌,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工作实践“步步深入”。

上一篇:文学创作杂谈诗歌下一篇:汤庄小学科技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