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

2024-05-16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共9篇)

篇1: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在河南省普通中学中,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受高校扩招和人口高峰的影响,班级人数逐年递增,在这种授课制下,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致使我们的受教育者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低下。这个问题,已受到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大改革。教育部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响应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个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设法营造自主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授课时应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自主、活泼的学习氛围。我们叶县二高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和学习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可以下放给学生,学生自己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去完成。学生感觉非常自主,“哎!可以自己干。”学生满脑子的主意,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要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的细微发现和微小进步,进一步激励他们用周密的实验设计完成书中的实验要求,还可以自想办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能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都应给以肯定。因为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理由,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再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交给学生自己去评价,不一定求得统一的认识。你觉得没有道理的,也不能轻易否定。

另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我们应有意识地利用阅读教材,浅显易懂的学习内容,安排学生自学,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自己分析,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教材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某学生自学后曾提出“如何测高压锅内的气压?”,这个问题极具生活性和实用性,在集体大讨论中,我们得到了至少三种不同的方案,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测定。结果并不重要,这个过程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行动,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课外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四、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我们必须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飞跃。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在教学物理概念、规律、结论的时候,我们应将现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小结、分析、讨论,然后“升华”成一种结论,对结论进行多个侧面以及应用上的分析,总结出概念或规律的所有内含和外延,体会物理思维方法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逻辑性。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否定前面事物的基础上才得到发展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前人的经验和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比较,以求更高层次地解决问题。许多的发明家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胆识和精神才最终走向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能一概否认,应全面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记住有一点,当你否认一个人的质疑时,或许你就扼杀了一个人的创造力。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要有创新,就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甚至可以让学生执教。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成果应充分的鼓励和引导。比如求解100Ω、50Ω、和20Ω的三个电阻并联时的总电阻时,我们可以把50Ω认为是2个100Ω的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把20Ω认为是5个100Ω的电阻并联的等效电阻,这样就成了100Ω的8个电阻并联的总电阻了,即100 / 8Ω,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等效方法,却包含了许多的独特之处,无疑是思维独特性的最好体现,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五、多渠道进行创新教育,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利用多种渠道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对于课本中的许多小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我们应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通过对实验原理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的自主规划,实验器材的自行选取,自己设计表格,自己记录数据,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也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在新课程改革中,添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物理新教材中,也随之增加了许多“研究课题”,我们应组织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有质疑的,觉得需重新验证的知识自己设计方法,做一些可行的适当的研究,不求学生有科学的结论,但求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找到张扬个性的空间,体会创新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吸取失败的教训,让学生的思维“新”起来。

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

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比如在热学部分有“布朗运动”这一演示实验,但真的要在课堂上去完成是非常困难的。大胆做个估计,没有几个老师可以把这一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成功演示出来,我们何不交给学生提前去完成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试用多种微粒去完成,当然一次实验是难以成功的,液体的深度、微粒的浓度、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环境等等因素都会成为成功观察“布朗运动”的干扰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最后讨论得到最佳方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具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当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几节课都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始终贯穿这一教学思想,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开发学生的“真创造力”做好准备。

作者:韩要丽,女,生于1973年12月15日,1996年毕业于许昌师范专科学校,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第二高级中学物理教师.

附录:参考资料

①《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 高锦岳 等主编 书号:ISBN 7-5601-2331-7/G.284 12月第一版

②《实用中学物理解题思路策略与方法技巧大典》 冯克诚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月第一版

③《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刘晓明 张宝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8月第一版

篇2: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

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需要,快慢 当务之急。笔者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以下几点做法供大家借鉴。

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有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教育人士已经普遍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因此,物理教学中既应该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更应该让学生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处处蕴含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玛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是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

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在耒知领域探询到符合规律的东西,纳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范畴之内。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世界不断变化和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当今,我们正处于高科技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知识迅猛发展,新的信息与日俱增。要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的要求,要使我们的认识结构能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1 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对老化了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在问题的解决的反复实践中,通过正向迁移的同化和顺应的加工过程,使个体经验逐步地概括化,系统化。这一过程就是个体经验的类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以孕育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并且其培养过程更具有典型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创新思维往往产生于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能力中,激发兴趣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兴趣当中,大脑才是最兴奋的,最积极的,灵感是最容易迸发的。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为什么要蹲下而不是起立。通过分析可知,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和作用时间有关。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弟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就越明显。别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都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四、减轻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创新

2 学生每天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创新思维很难发挥。减轻课业负责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打破“堂上由着老师灌”的局面,实施“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学模式。四主是学为主体,都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是知识、方法、能力同步。

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能力提高,智力开发当作基础工程去抓。同时做好习题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总有限,抓住典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堂上就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从能力上、素质上解决问题,提高做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是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从推导到理解、应用定律完全都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议,动手练,这样就会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应用自如。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搞清了,弄懂了,课下做题时间短,课业负担就会减轻。

学生对物理有畏难情绪,特别是讨论题、证明题、设计题更使他们心有余悸。我们一改传统的讲学式,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味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组织摄影组、航模组、家电维修组、板报组、小制作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定期兴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新型设计实验赛。让每个同学在不同场合多露脸,多闪光,以成功激情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总之,时刻把握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 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 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 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 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 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 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 也可以自备自制实验教具, 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 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问:大家一起来想一想, 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问, 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突出“手”与“脑”的联系

从观察入手,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 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其次, 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 克服一定的困难, 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得到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 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出大量事实的第一步, 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 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 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 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想起的, 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 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 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来, 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抓住实验环节, 落实手脑沟连。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 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 平时看不到。在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 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 形成共识, 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 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仪器, 作必要的记录, 得出相应的结论, 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 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重视方法的总结, 达到手脑合一。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 结果出来了, 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结束。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 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 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

三、改革实验教学评价, 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 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 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 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学生掌握了什么, 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 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 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 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篇4: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98-02

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地处偏僻的大西北,特别是甘肃教育落后的甘南实施创新教育尤为必要。在中学,山区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受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很难在实际中付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忽略了对新课改的实施。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特别重要的。

这一点,已受到中国教育界专家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特别关注,提出了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大改革。又在2011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提出并制定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所以目前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动机等方面的培养。所以在物理课改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前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下面就物理课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设法培养自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授课时,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愉悦、自主、活妖的学习氛围。我们这里农村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虽然低,但对新事物的好奇和亲自用实验探究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对学生渴望的东西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实验后通过交流和评估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发散。如此学生感觉豪不拘束,爱动脑、爱动手探究知识。这样学生就对物理学习感兴趣。就会自主的去学习、去探究,慢慢地培养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识。另外要多鼓励学生的细微观察,进一步激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并完成书中的实验要求,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并且能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二、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学生觉得物理不好学除了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外,主要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在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上,我认为可以从知识的获得去做,如在探究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中,诱导学生在探究了内能的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个数、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因素后,再诱导他们分析这些因素都是物体内部的微观因素的影响,然后进行思维的发散,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宏观因素质量、温度、体积或状态有什么关系吗?通过这一思维的发散因此扩大他们就这一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知识的应用入手,如在浮力题的计算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用不同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最终都能殊途同归,从而激励学生在知识的研究问题上另辟蹊径,在知识的应用方面为他们铺下创新的种子天地。在培养他们逆向思维能力上,可从知识的框架上入手,如在讲地球表面的物体由于受重力的作用掉到地球,让学生逆向想象:力的产生是相互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什么地球不掉到物体上?来达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有时可以发散、逆向思维同时应用,也就是用综合法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雄厚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老师做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要发展和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从老师自身做起,老师必须先解放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原来的主导者变为思想的引导者,从原来一节知识的传递和灌输的课堂,变为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去探究问题有趣的一节课堂。这样通过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达到“量”的积累,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多样性,前面提到发散思维、逆向性思维、量的积累等等,还有如集中性思维、个体性思维、批判式思维等多种方式都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求解三个电阻“10Ω,5Ω,2Ω”的三个电阻并联的总电阻时,5Ω可以看成是2个10Ω并联的总电阻,2Ω可以看成是5个10Ω并联的总电阻,所以这个题就转化8个10Ω并联的总电阻。问题就简化了很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思考问题。上面的这个题无疑是最好的体现。

创兴思维的培养虽然有多个渠道、多种方式,我想最基本的是从我们老师做起,因为老师是他们的指引着,是他们创新思维能不能得以顺利发展的培养者,所以我们责任重大,思想要变,课堂要革新、方式要变化。就是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不破不立,摒弃旧习,用于新规。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创造欲,锻炼他们的能力,并且需要我们时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为中国的教育振兴着想,为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奋斗。

参考文献:

篇5: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本文从物理教学艺术和多媒体运用两方面的研究来发挥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展现教学艺术,实现创新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例如:烧断的灯丝若能搭上,将比原来较亮,若指导学生直接用P=U2/R来回答,学生不易接受。若这样来启发引导:

1、较亮说明了什么?

2、功率为什么变大?

3、电阻为什么变小等。

这样学生自然就容易接受。通过反向思考去找原因,本身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容易理解。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物理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3、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创新教育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利用现代的电教媒体,可以有机的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把素质教育轻松地融于课堂教学中。

1、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是潜在的,是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愿望时,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明显增强,思维敏捷,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所以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很重要的。

(1)把一些自然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回放,这样即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加深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例如:对于惯性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虽然经常遇到,但是注意的并不多,因此,对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止,单是举几个实例,难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利用动画录像,再现生活中的汽车刹车、开动、投掷等现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然地把惯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物理兴趣,认识世界,探求物理奥秘的强烈愿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物理过程使它们形象化,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同时也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时,对于物体的上浮和下沉这两个运动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它们的运动过程,同时对上浮与漂浮的关系出较难理解,如果利电脑动画手段,设计出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的慢放过程,就可以非常细致的观察到。同时可以观察到上浮物体在露出液面时的慢放过程,学生会清楚的看到随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不断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变小,当F浮=G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漂浮。这样就会把本来很难描述的过程形象地利用大屏幕生动地显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如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观察到的,但利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声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式形象的表示出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技术,使静止的物体画面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到生动的自然现象,并在动画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对于课本提出的“?”,用计算机设计成动画的形式,让飞行员和子弹都运动起来。然后让飞行员伸手抓住子弹,这时学生的思维会被画面中的现象所吸引,并且自然的会提问这可能吗?由此引入课题,这时学生的大脑已高度兴奋,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积极的接受知识。还有:对于物体的运动跟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可以让课本中汽车与小朋友运动起来,并把它们分成不同的运动画面,把物体的运动情况与所选参照物的关系形象的描述出来。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传统的物理演示仅限于实验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电教手段,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许多物理实验:例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计演示蒸发吸热等实验改在幻灯投影台上做,投影到大屏幕上,效果明显,实验现象一目了然,学生印象十分深刻。

物理实验中有的实验时间过长,受课堂45分钟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如固体分子的扩散,若利用电视录像特技处理,能使这些“马拉松式”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清楚直观,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演示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浓缩了课堂节奏。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表明,感知愈具体,表象形成就愈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优化组合,再配合以教师的讲解,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传播信息量增大、传播速度加快,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正确地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磁场的磁感应线的方向与形状这部分教学时,尽管教师可以用挂图、铁屑和小磁针等教具演示,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于理解,若是利用计算计多媒体设计三维空间画面,并模似出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形状和方向,栩栩如生,既准确又科学。再配合传统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由直观上升到理论就轻而易举了。

4、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体现学生的生理特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般来说,听觉的疲劳比视觉的疲劳来得快,但视觉也不宜长时间的受强刺激。因此视、听手段一般要交替使用,单纯的听觉,中学生一般不易超过10分钟。因此,利用电教媒体在讲解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大屏幕出现的信息,使学生利用视觉器官进行短时间的自学,然后进行讲评。这样对学生视、听觉交替进行,防止学生疲劳,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于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能持续35~40分钟,以后就会出现低谷。为了让学生的情绪由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可以在学生情绪处于平静时运用电教媒体,来进行刺激。如播放合适的音乐、出现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动画等。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突破难点、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是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遵循教学规律,从实际情况和效果出发,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恰当的优化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结: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进步的需要。本人从事物理教学数十年,对教学创新有深切的认识。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构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实质在于创新教育教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结合多媒体技术,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

文/高 翔

摘 要:如何在中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自身和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高中的物理教学入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素质教育;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都将提高本国的教育水平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当中明确地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体现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也尤为重要。

一、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单独一人向学生讲解和传输有关的物理现象和概念,偶尔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一些基础的物理实验。但是根据有关的教学调查反馈显示,效果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热情并不高。因此,老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去用所掌握的各种物理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当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到电的产生和输送时,会向学生讲解到发电机和水力、火力发电站、核电站的工作原理,电流在输送过程中的电损耗、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等等。课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者实地走访调查,以此来比较各种发电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然后还可以根据发散思维,来联系火力发电的热机工作原理、水力发电水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原理等等。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本当中的知识,针对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中所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来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力、热、光、电、声五个板块。根据以往课后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五个板块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同时在每一个板块中具体的两个知识点之间也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就造成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头绪,感觉知识点太多,并且杂乱无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输发散思维。比如,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是彼此共存的;电和磁以及热是相互联系的.,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说明了热现象和电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定量给出了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物理发现都离不开人们的发散思维,即善于从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中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的本质联系。现代的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一个人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三、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衡量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便是考试成绩。但是要注意到,物理不同于基础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和书本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当所培养的学生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之后,连最简单的家用电路的故障排除和处理这些基本生存技能都不会的话,这样岂不会闹出天大的笑话?!因此,学校应该增大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经费投入,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和指导学生完成基础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体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也须知这一过程和目标的达成是漫长的,这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沟通、协调和探索。

篇7: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推翻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 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 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袁晓峰2012、3、5

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篇8: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论文

1 物理实验的探究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概念和规律大多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直观性,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并鼓励其大胆创新和想像, 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以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发挥其创造性。如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 小组学生完成了“伏安法”测量后又有意地诱发他们创造思维 , 让他们再次讨论、分析和考虑获得新方法, 并且设计实验电路, 选择实验器材, 优选实验步骤, 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对其方案进行及时点拨, 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 设计出了“伏伏法”和“安安法”测电阻的新方案, 同时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热情, 让学生感觉上实验课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享受。另外, 老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 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手、动并动,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 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 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 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 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2 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 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 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 这就是大气压现象, 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 为了加深印象, 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 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 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 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 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 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 还是没有拉开, 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 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 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 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 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 (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 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 从上面倒入水, 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 但乒乓球并不上浮,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 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 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 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 学生感到好奇, 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 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 学生感到疑惑。于是, 我慢慢引导他们, 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 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 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 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 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 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 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实践说明, 应该如此。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都动手。在上分组实验课时, 秩序井然, 实验结果 (结论) 正确, 而在实验考查时, 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 我只注意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 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 因此, 我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 每次以一人为主, 其他为辅, 轮流做主, 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从实验教学中, 我深深体会到, 搞好实验教学, 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古有“名师出高徒”说法, 虽然它的说法不是很科学, 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 对于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首先, 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开拓思维,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不套框子, 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 不限于课本;大胆实践, 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 写在纸面上, 落实在行动上。其次,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 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 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 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最后, 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 , 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 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总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去保持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 培植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热情和提供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亲身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出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

关键词:物理,实验,探究,创新

参考文献

篇9: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就更应该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物理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应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深刻认识创新的社会功能,使学生志趣创新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创新的历史,先辈们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发现了一个个重要的定律创立了一部部理论学说。而无数的物理科学的发明,都源于物理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物理人文史料,以物理学家的成功与失败、喜悦和懊悔,以重大物理学突破中的曲折和反复等物理史实,教育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探求自然奥秘的热情。如阿基米德为检验王冠真假冥思苦想,洗澡时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纯度,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富兰克林为研究雷电现象,不惜生命在雷雨天放飞风筝,从而揭示了雷电秘密。这样的史实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同时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激起科学探究的动力。这样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与物理学史上相关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懂得创新是科学的本质,创新来自乐此不疲的探索,来自于执著的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使学生扬起创新的理想风帆。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在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只注重知识结果的呈现,而忽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为物理问题、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可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铁球质量大,下落快,而得出下落快慢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释放。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牛顿管”实验。从而使学生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请使用过电磁炉或家庭有电磁炉的学生交流使用电磁炉的体会与经验,并要求学生提出有关电磁炉的问题。学生会提出有关电磁炉的许多问题:如用电磁炉是怎么加热饭菜的?为什么用电磁炉做饭菜只能用金属平底锅而不能用陶瓷的砂锅等等。

苹果神奇的时刻是砸在了牛顿的头上,这是因为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和稍纵即逝的闪念。学生的思维应当及时鼓励,激发其发散求异创新。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

三、剖析创新成果,掌握创新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所学知识都是前人已发现的真理或创造的经验。这些真理或经验若由学生本人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索,通过对科学研究思路的模拟,学生不仅亲自获取了新知,而且也熟悉了创造发明的规律,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课本知识作为研究课题,将知识由灌输式改为探究式,让学生模仿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取课本知识。例如: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初中所学的知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让学生去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像这样对课本知识进行“活化”处理后,课本知识不再单纯是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载体。教师也可以以略高于课本的知识作为研究课题。教师可选择一些源于课本但又是学生“跳一跳”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汽车轮胎、人的鞋底为什么都有花纹?电话和手机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设计研究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能性,运用实验进行探索,记录必要的现象与数据,再分析归纳概括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写出小论文。实践证明,这类课题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当今时代赋予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应敏锐地捕捉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物理课堂教学在有效开发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强化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更好地肩负起物理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方面,具有深远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的教学的关键在于淡化权威,解放学生。创造一个讨论、研究的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使学生在没有任何顾忌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参与对真理的探索。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把每一堂课都看作是一种精神的探险,一种新的教学境界才能出现。

上一篇:浅谈中国推动发展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力下一篇:西安自主创业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