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

2024-04-08

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共6篇)

篇1: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

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措施

1、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

项目经理部设置管理信息中心,在其他职能部门设立部门及项目兼职信息员,兼职信息员受部门领导和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双重领导。

2、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1)组建办公局域网

项目部将统一规划组建计算机办公局域网,按建设单位统一标准进行网络配置,设置视频会议室。使用统一规划的工程管理系统,使用统一的信息平台及应用软件,以保证工程的施工数据采集和信息管理工作。与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联系按照业主的具体要求办理。

(2)建立远程施工工地信息管理系统

为更好的对施工工地进行管理。以建立动静皆管的立体管理机制为目标,以向建设单位提供项目有关信息的数据采集系统为核心建立远程施工工地信息管理系统。配备相应的终端硬件设备,纳入建设单位统一接口,统一管理;对重点位置进行监视,并可根据需要改变监控的角度和焦距,及时发现问题。

信息管理系统对现场施工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传送和存储,增强对各种工地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实时提供视频图像。

3、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制度

(1)基本作业管理制度

定岗定责,按照建设单位有关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本项目信息管理实施细则,实行信息管理标准化。

实事求是反映工程建设情况,严禁捏造信息,所有上报的信息必须由总工程师审核同意。及时提供工程最新信息,尤其出现突发险情和事故,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报告建设单位、监理。对动态信息及时进行更新,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2)建立培训制度,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采取不间断培训计划,积极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管理系统培训,以适应信息知识的发展。并组织对项目部领导进行培训,主要侧重于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和现代项目管理的学习,以提高班子对信息管理的认识。对使用人员的培训,主要侧重于组织信息管理制度、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系统操作的培训。

4、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流程

(1)信息的采集

信息采集内容:反映工程现场施工情况的数码照片、数码录像;施工图纸的电子化;工程施工方案图纸;设计变更图纸;电子文档签章;人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等资源统计;进度、投资等统计报表;安全质量保证资料;天气气象资料;沉降观测数据分析;其他项目需要信息管理所需要的资料。采集手段和时效:采用绘制、填写、拍摄、扫描等手段,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收集,对于静态消息要及时进行上报存储,对于动态消息要及时收集上报,及时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信息的加工整理及传递

对各方面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鉴别、选择、核对、合并、排序、更新、计算、汇总,生成不同形式的数据和信息,以提供给建设单位、监理及项目部各类管理人员。使用网络平台传输、共享数据,在项目部内部通过数据库、Intranet(局域网)实现数据的传送和共享;通过Internet与建设单位、监理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并使用传真、电话等作为辅助手段。

(3)信息存储

处理后的项目信息按照统一编码、固定的格式进行存储,一般存储在服务器,使用移动硬盘和光盘(刻录)进行安全备份。

篇2: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成本管理已不能与现代化企业需求相适应。本文通过对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成本的作用进行分析,针对施工企业信息成本管理实施过程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对建议,以保证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使其持续稳定发展。

21世纪以来,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当前我国许多施工企业项目越来越多,传统成本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繁杂的成本管理工作,给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带来了难度。因此,需要实施成本管理信息化,以高效的成本管理使施工过程反映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保证施工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现状及应用

当前,对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发展,使其不再是成本计算方式,将成本控制、预算、核算分析与成本管理信息化相结合,对企业的成本予以控制并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重视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

首先,成本管理信息实现了事前计划,即在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发生前做好预算,并根据各项目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下的目标成本,保证工作人员达到预定目标,并对实际施工成本进行衡量,实时监控成本费用实际使用情况,制订成本计划对项目超支行为及时反馈,对超支原因加以分析并及时处理。

其次,成本管理信息化实现了事中控制。对施工企业实际成本与预定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实际发生的成本与预算存在哪些差异,对这些差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建立项目责任中,以开源节流为原则,实现施工项目成本费用事中控制。对项目材料、设备使用、人工等各项直接费用,以量价分离实现成本有效控制。

最后,成本管理信息化实现事后反馈,定期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差异对比,分析并总结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将责任归集落实,根据业绩评估建立有效的改进措施,降低不合理支出的发生,为企业成本控制与降低指明方向。

二、施工企业实行信息化成本管理的作用

信息化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的运用中,需要不断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合理运用,并且对人工、设备、材料等进行整合与调整,通过收集整理并且存储施工信息,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成本控制信息,保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成本不断下降,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成本信息化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施工企业可以快速对每个部门、每个地区的项目实时监控,根据反馈的成本信息,及时发现施工企业每个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加以完善、不断改进,从而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实现全面、完善的信息管理,保证企业效益的提升。

(二)为施工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可以使管理者对各项目信息足够了解,以成本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对每个项目的实施进度、工作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对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对项目实施有效管理。

(三)成本管理信息化提升了工作效率

施工企业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实现了整个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和财务信息化管理,成为施工企业提升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施工企业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快速实现了各种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与共享,并且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减少了工作人员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概率,使他们有时间沟通和提高工作质量,使各项目快速完成,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成本管理信息化成为当前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如何使成本管理信息化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是当前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成本管理信息观念落后

由于施工行业是传统、密集就业行业,许多员工是普通工人,与其他行业相比,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进度较为缓慢。并且企业的内容较为固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分工较为明确,加之当前许多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是独立核算、现场工作,认为信息化的建立并不适用于该行业,许多人员并不支持成本管理信息化,因此,造成成本管理信息化在施工企业的实践进度放慢,不能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二)成本管理信息化后业务操作不熟练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管理人员不足,并且具有高水平工作经验的人员不愿意参与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工作,该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员工工作经验匮乏,相关业务不够熟练,错误频出,许多信息化数据不能被有效运用,造成信息化核算过程不够准确,后续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使成本管理信息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强化成本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才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施工企业信息化推行存在困难

目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推行进度参差不齐,许多企业尽管已经建立了自有的信息化系统,但是进行的只是简单的操作与辅助性管理工作,如进行日常成本费用核算、项目成本费用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日常管理工作,只是实现了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初步操作,很多成本管理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处理阶段,信息化的实施程度还较低;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的软硬件及专业的操作人员,主要的财务工作只是预算工作,并且以单机为主,没有实现资源共享,管理过程过于混乱。

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议

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预算、核算、考核及分析过程等操作都发生了改变,应对施工企业整合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改革,缩减内部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实现管理与交流。

(一)提高认可度,加大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不断提升对成本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度,将信息化引入实际工作中,认识到信息化的高效性、便捷性;通过信息化优势的体现提高认识度。作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手段的变化,必定会使工作内容、流程发生变化,此时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与工作人员需要和成本管理信息化相适应,不断进行能力升级,加大对信息化成本的投入,积极、主动地正视成本管理信息化实施后工作效率的变化;提升企业对成本管理信息软、硬件的投入,购买或者自行开发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为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提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操作人员水平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成本管理信息化存在更多优势,成本管理信息化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企业成本管理实施信息化后,就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及技术操作人员配合工作。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以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及技术水平,使其可以更加熟练、准确地掌握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操作过程。针对业务不熟练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快速熟悉工作。及时解决员工遇到的问题,对创新业务加强业务培训。

(三)聘请专业的成本管理信息化人员

施工企业实行成本管理信息化后,必须拥有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同时,在信息化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与升级,这样才可以保证成本管理信息化数据的安全与可靠。在施工企业建立安全信息责任制,由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与维护,当出现数据丢失与损坏时,及时采取措施,对损失资料及信息予以补救,利用信息网络、移动介质进行数据备份,防止信息资料被篡改及丢失,不断提升信息资料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四)做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事中控制

在项目材料费用方面需要从材料费用及价格方面进行控制,根据采购需求计划、清单及订单发出、发货通过,形成供需链管理。对材料在项目中的用量,也需要根据成本管理制定计划定额及限额领料单,在限定的范围内分批领用。对超限额部分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材料费用的控制要从采购部门价格策略入手,按施工进度合理采购材料,以降低储备及资金占用,从而降低材料成本及资金占用成本。人工费用成本的控制,需要进行前台采集与管理,通过对任务下达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及时掌握计划实行情况,利用任务单位结算人工绩效,对实际过程与计划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对各类人群的工资进行分配与记录管理,项目中具有较少技术储量的工程由分包商控制,通过分包程序以降低人工成本费用。对于机械设备的控制,需要制订合理的计划,对于机械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强化内部合理调控,避免由于设备闲置而产生浪费,同时加强租赁计划管理,以降低租赁成本。将施工企业日常设备采购、调拨及使用维护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实现各工地间的数据共享,在掌握设备情况的同时,实现就近调拨,从而提高设备使用率。

篇3: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指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可以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及时准确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信息, 以便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反应, 其本质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它包括人才培训、咨询服务、方案设计、网络设备采集、网络建设和应用选型等内容。

一、信息化管理现状

1. 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工具, 计算机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新的工具产生了新的方法, 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先进和可行的新方法, 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 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沟通的能力和数据采集的效率, 把大量纷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然而工程人员对于计算机的误解, 会造成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极大损失,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 任何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夸大和低估都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2. 信息化管理的误区。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方面, 也存在着类似的误区。因此, 施工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不应寄希望于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系统替代大部分的管理工作, 而应立足新工具对管理工作的改进, 逐步使大家接受这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管理如此多的关联数据, 因此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方式。

3. 内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目前, 市场上关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软件非常多, 产品的水平参差不齐, 价格也有较大的区别, 国内软件公司的产品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 系统整体水平差的问题, 而国外的产品又存在采购和实施成本高等问题。国内的一些行业如电力建设行业、水利建设行业因为接触的国外监理比较多, 因此应用情况比公路建设行业好一些。但也要注意到目前公路建设行业也正在逐步采用这一新的管理方法, 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国外资金的公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方面均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项目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 资源使用品种多, 用量大, 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 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施工项目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涉及面广。

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门多专业、多部门的综合性管理科学。它不仅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 还涉及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面的管理内容。

2. 工作量大。

一个建筑物的形成, 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多种多样, 并且需要大量的施工单位共同参与。因此, 需要对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做到深入到位的管理工作。

3. 信息流量大。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处理工作。各方面的施工管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和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信息流动的特点。

4. 制约性强。

项目管理工作要遵循项目施工从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内在规律。因此, 工程项目管理不仅要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定的要求, 还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彼此协作。

三、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不足。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中, 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和单据等纸质形式, 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 信息的交流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和口头传递, 信息检索完全依赖于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产生、整理、加工、传递、检索到利用, 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运动, 这会影响到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并造成项目管理工作的失误。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 施工技术的难度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信息交互量也在不断增多, 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 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也越来越突出。因此,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 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 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辅助项目管理工作。例如, 使用网络计划软件来安排施工进度, 用Auto CAD图形软件来绘制竣工图纸等, 使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明显改善。一方面, 这说明在施工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各参与者单机式的工作方式, 必然会导致数据信息得不到共享。此外, 由于软件使用的数据标准不尽相同, 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得不到保证, 难以提取用于决策的综合信息。可见, 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不仅仅意味着要在管理过程中要使用计算机, 它还具有更广泛的内涵。首先, 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高效的采集、加工、传递和共享, 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 为项目管理服务和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 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变得更加及时有效, 使项目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的组织更加科学。

四、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

1. 人员沟通。

从一般意义上讲, 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最关心的是项目的成本、效益、进度、合同和质量, 其实质就是信息的沟通问题。由于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 传统的沟通方法信息传递效率很低。

2. 数据管理。

工程项目的有关进度、成本、质量和合同等数据量大且繁杂, 对于掌握动态的数据, 有一定的困难。另外, 工程项目的图纸等资料等一般以纸介质形式保存, 查找和保存比较困难。

3. 不确定因素。由于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 这些不确定因素会使管理的难度加大。

四、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1.业务化。计算机只是个工具, 要想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就必须整合具体的业务, 同时, 也必须与管理模式紧密结合。

2.电子化。信息化管理要求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 文件和图纸要用相应的软件生成, 纸质资料必须通过扫描等手段进行电子化处理, 这样, 计算机才能发挥电子化管理的作用。

3.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必须在网络化环境下进行, 通过网络才能实现方便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 由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的网络工作平台是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的载体。

4. 规范化。规范化不仅指工作流程的规范化, 对输入系统的信息也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因为计算机无法处理混乱的数据。

五、影响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要因素

1. 管理模式。

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 而不是计算机技术。工程项目的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的快速处理需要各项目部门的共同协作, 并打破原来的部门堡垒。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 在国内没有成功的经验, 由于国情的差别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企业的施工信息化管理模式, 只能借鉴其经验和观念。

2. 对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十分专业的领域, 发展又非常迅猛, 新概念和新技术层出不穷, 非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员往往难以把握。不同部门只能站在各自部门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由于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不同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交换和共享。因此, 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 提出整体的框架, 在整体框架之下解决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如果达不成对整体框架的共识, 部门之间就会存在很多分歧,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会很难推进。

3. 人员素质。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人为本的, 员工的观念和素质, 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的模式, 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 如果不经过对员工的培训, 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很难提高, 员工对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难以适应。另外, 对于管理人员来说, 信息是为人的科学判断和分析服务的, 信息化系统的生存基础是对知识的共享和重复使用。

篇4: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继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中,很大程度依附于建筑工程进行项目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方法并没有重视成本管理的内容,导致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收入。随着机电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安装工程得到改善,人们对机电安装工程在设备安装与设备流通过程中的信息整合和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机电安装工程与建筑工程有一定不同,其专业内容较多,比较复杂。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施工成本管理的难度较大,要了解机电安装工程的特殊性,明确成本空间和利润空间的差异,对施工成本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

一、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施工成本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保证施工成本管理,充分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1]。信息化管理具有远程传输功能,有利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从而解决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处理缓慢等问题。信息化管理能够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访,并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降低信息在传递受阻的可能性,增强人员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提高机电安装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管理是施工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管理模式更加规范、透明,并增加了管理力度。信息化管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和传输工程动态数据,并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显示施工成本管理的实时情况。这种做法能够使管理层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决策,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和资料的传输,简化施工成本决策过程。

二、工程施工成本的信息化管理内容

(一)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在信息化管理下,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应以会计信息系统为重要内容,对成本资源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和控制[2]。通过对整体控制体系进行分为,可以分为总账处理体系、凭证及账表管理体系、出纳和资金管理体系等,相关人员可以从这些体系入手,利用会计信息,全面整合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确保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

(二)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

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是推动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机电安装工程中,在规范成本控制体系的同时,应建立预算管理信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整合系统内的成本信息,能够有效预算机电安装各个环节的前期编制情况,并对工程后期的预算指标进行监督。通过这种方式,机电安装工程能够与成本等部门更好的进行数据连接,从而确保系统内的成本数据和预算数据相一致,信息化管理更加准确且具有针对性。

(三)建立成本核算信息体系

在机电安装过程中,施工成本直接影响着安装工程的利润,所以建立成本核算信息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相关人员要有效应用成本核算信息体系,充分整合机电安装工程的成本信息,对其进行管理和核算,及时对具体的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调整。在成本核算体系中,相关人员应明确成本控制系统中的会计核算方面、资产管理方面、票据管理方面以及工资管理方面等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保证成本管理和绩效考核更加顺畅,同步协调成本控制情况,达到成本核算的目的。

(四)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管理除了上述内容,还可以建立机电安装资产管理信息管理,并明确资产信息管理的内容,如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及库存管理[3]。相关人员应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在相互作用下,形成有机整体。机电安装工程的管理者应利用资产信息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有效连接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和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通过这些方式,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从机电安装设备的出入库开始,全面管理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结算。

三、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成本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应按照时间要求,提供高水平的施工图纸[4]。一些单位若想要节省时间,可以先行提供系统图纸和主要设备清单,从而满足设备招标的基本要求,不影响正常工期;二是施工阶段,机电安装工程单位在施工前,应针对所有图纸进行综合会审,并详细划分不同施工单位的施工情况,并编制施工计划,其具体流程应符合工程进度;三是调试验收阶段,所有机电系统应基本功能进行调试,满足其质量验收标准。具体实施方法有:

1.成本管理人员应在月初将月计划消耗量与计划价格以月为单位,上传到服务器中。信息上传形式,应与BW特有格式保持一致。

2.在BW系统中,要建立成本上传和工序然后动力数据的信息来源,然后将数据上传给服务器。

3.在数据库中要建立ODS模型,由此更好的提取手工上传数据,降低数据在抽取时出现失误的几率,并及时覆盖。

4.建立机电安装工程的产量数据模型,针对SAP系统后期开发BW,提供标准的生产运行模式。

5.利用BW自带的查询分析器,对工序进行查询,制定工作薄,通过Excel展示出来。

6.整合SAP系统中获取的各项指标和信息,通过相关模型,将实际生产的信息、与成本订单有关的信息、与统计指标有关的数据,通过标准的关键指标和维度,整合在一起,模型中包含了分析维度和标准成本等指标。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的信息管理的分析,可以得知,信息化管理能够提供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单位的利润。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模型的建立是保证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相关人员还应做好信息化管理的设计,明确管理系统的应用技术数段,这是施工单位提供管理水平的关键。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机电安装工程应做好施工成本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加快工程的实施进度,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率,达到增加工程效益的目的,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良的设备和服务。相关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国韩.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研究[J].广东科技,2014(12):164-165.

[2]刘艳梅.浅谈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159-160.

[3]鲁根大,刘时海.浅谈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179-180.

篇5:施工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

关键字:施工企业 员工 创新 信息 建设 知识 信息化 企业 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建筑公司已纷纷获得中国建筑市场的准入资格,传统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则是提高施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文从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出发,结合知识管理阐述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施工企业 信息化 知识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传统建筑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加入WTO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纷纷把目光转移到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建筑市场。据日韩两国业界对中国建设市场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建设市场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全球第三位。2004年9月中国政府出台规定,承认外国建设工程公司在其本国所取得的建设施工资格和成绩及其技术人员的资格。目前已有日韩美等国家的多家企业获得了中国建设市场的准入资格。中外企业、外国企业之间在中国建筑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已迫在眉睫。国内的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专业领域有建设部的“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地方管理网站,“中国建筑资讯网”等专业的建筑网站。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如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的网上资质管理系统、招投标信息的发布系统等。根据建设部《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至2008年,要建立建筑材料与设备信息库、工程造价信息库、施工法信息库、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信息库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和企业信用档案等信息系统等。在公共资源领域,如工商、税务等部门已在国家信息化“三金”工程的平台下实现了年检、报税等网上办公。以上建筑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完善将为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施行状况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参差不齐。一些大型企业已设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设计计算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初步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但多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工作还依靠手工,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应用专业软件的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财务、预算软件上,且以单机版为主,没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自动传递。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基层的管理还较为混乱,对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成本浪费和不正当行为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专业软件很难发挥作用,出现软件用了没效果,或是软件有人买没人用的局面。一些人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对信息化没有给与充分的重视,或者认为配置了电脑等软硬件设施就是信息化的理解误区都是这些企业中存在的较为

普遍的现象。

二、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

信息化建设的第一层次是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实行办公自动化。调查显示,传统建设工程项目中2/3的问题与信息交流有关;建设项目中10% 到 33% 的成本增加与信息交流问题有关;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因信息交流问题而导致的工程变更和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到 5%。可见信息交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内信息的共享和及时的上传下达,使信息流通方便快捷。同时,建立以企业本部为核心的网络与通信系统,为项目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企业及时通讯工具,如MSN、E-mail等的应用,方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及时沟通。通过应用Visual Meeting多媒体工具使总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组织会议,视频信息通过宽带网络传达到各个项目部的终端,不但详细地记录了会议的过程,而且还可以回顾会议中的重要信息,解决了企业异地施工项目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存储问题,实现了高效率的网络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企业的网上对外窗口,可以及时完成企业和工商、税务、社保、业主、监理、分包等之间的资料传输,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对外运转效率。同时,也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集防入侵、防病毒、传输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于一体的,包括有较完备安全制度的,动态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信息化建设的第二个层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它进行的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信息依靠管理系统实现收集、分析、应用、共享,只有集中统一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可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关键是要有各类管理软件组成的子系统的支持。如以财务管理、经营计划、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等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以计划进度控制,估算与费用控制,采购管理和材料控制,质量控制,费用、进度综合监测,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财务管理,项目电子文档管理系统,项目管理信息协同平台等为核心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以及提高方案优化和工程设计水平,提高设计信息共享与复用性的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从而实现整个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信息化建设中的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的第三个层次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扩散和创新。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已经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必须具有将信息所带来的短暂竞争优势转化成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必须拥有捕捉信息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来源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即企业的知识化,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管理为手段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扩散和创新。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而是利用组织智力或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显性知识的透明化

一般来讲,企业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工作流程、商业计划、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等等。显性知识

一般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归档和储存。通过采用编码和分类技术,利用信息网络,使之非常容易被检索和查阅。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地获知企业中最新的知识变更,如规章制度的修订、企业重要事件的发生、工程项目管理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对于企业的新员工,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地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很快就可以熟悉环境,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

2.隐性知识的共享化

隐性知识侧重于企业及员工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方法和经验,主要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对隐性知识的识别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难点。在传统的施工企业中,很多缺乏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依然是在实践的失败中积累自己的经验,给工程项目带来损失的同时,也阻碍了本人的发展速度。对此,企业可以通过人员间的交流,辅之以定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将工作中的知识积累制作成文档或者PPT,通过培训传授给其他人员。也可以通过MSN,Chatting Room等即时通讯工具,使各项目部及公司总部员工之间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沟通,使员工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群策群力,帮助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解决办法,可以节约盲目施工带来的诸多损失。同时,企业应注意将各种途径表现出来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及时归纳总结,编成案例库或流程规范等,从而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供公司及其他项目部参考借鉴。

3.知识创新的持久化

对于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依赖于固有技术和知识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为了不让竞争优势随着原有知识价值的贬值而消逝,企业应当拥有对知识持久创新的能力。知识创新不是单纯的依靠知识管理工具来提供,更多的是要依靠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发挥,依靠的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因此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使员工将创新作为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也是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源泉。要达到对员工的激励目的,必须具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容易量化的指标,如员工在系统平台中对其他员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数目和质量、对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数目、将新理论、新工具应用于实践的成功案例等对员工的创新情况进行考核,结合相应的激励措施来增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交流知识经验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积极的知识创新欲望,使企业朝着学习型组织的方向良性发展,最终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总结

篇6: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已经发展了将近30年的时间,建筑业政府管理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均得到了可观的提升。近年来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管理效率、技术水平,施工项目管理、施工技术,以及工程造价分析等单项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较快。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施工中应用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降低了工作强度,而且克服了传统施工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使一些高难度的施工项目得以完成。

但是,从总体上讲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不容乐观,在施工全过程中系统应用计算机管理和应用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比如国外建筑施工企业早已将在制造业获得成功的诸如MRP、ERP、MIS等先进理念和信息系统加以成功应用,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在此方面的应用尽管已经起步,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案例却不多,使得信息化并未给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带来预期中的促进。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至今日,国内外陆续涌现的成功案例说明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改善管理、增加效益的可行性已经毋庸置疑。那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率不高呢?

通过对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导致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及其识别

信息化建设指企业以增加效益为目标,使用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实现手段,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基础,以促进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为核心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个过程。信息化建设过程可以由多个独立或相互联系的信息化项目所组成。

信息化建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条件及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不确定性,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结果与企业的期望产生背离并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三个基本内容。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

通过对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调研和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运用调查访谈法、专家系统法、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等风险识别方法,笔者认为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主要有决策风险、管理风险、组织实施风险、推行风险、资金风险。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分析与评估

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建设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认真进行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更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战略和规划,使得信息化建设风险处于失控状态。

一个风险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原因引起,如果风险发生了,可能产生一个或多个后果。风险分析的任务就是分析风险的原因及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风险评估是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对风险的性质以及风险对预期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是对风险识别的细化和确认,是制定风险处理策略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处理

风险的处理方式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对于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来说,风险不可避免和转移。但如果对信息化建设风险进行良好地处理,可以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因此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处理的内容就是运用风险控制技术,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的危害降至最低。

4.1 决策风险的控制

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一直以来都是为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信息化决策风险处理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提高决策者的信息化风险意识,理性决策;二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决策机制。

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信息化建设决策风险处理的关键并非决策者的决策水平,而是企业决策者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因此,处理好决策风险,首先需要企业决策者尤其是“一把手”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决策之前正确理解信息化的本质、目的、特点及实施要点,认真审视企业管理现状和信息化建设可行性分析,并重视各种信息化风险。

其次,企业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决策机制。从决策权力上要融入企业管理决策机制中,但要摒除传统决策机制存在的弊端,改善管理信息“长途”传递的问题,增强信息化决策权限的横向传递。

4.2 管理风险的控制

通过对管理风险原因的分析,可以得知管理风险处理的关键就是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及工作流程的梳理。

针对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现状,企业必须排除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核心流程的关键节点设置部门,力争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使得业务交叉和管理缺失彻底消除,并保证业务流程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质量流转贯通。

由于企业员工自身所处的观察角度,尤其是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管理模式及组织机构设置息息相关,因此由企业自行进行管理流程优化和再造必然存在相当的难度,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一直在改革,却无法彻底改革的原因所在。因此,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企业可以采取聘请外部咨询机构进行协助。

4.3 组织实施风险的控制

控制组织实施风险,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管理。对于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现状,其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为技术获取型。即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其中的特定部分交给具有特殊技能优势的组织去完成,或者直接购买技术后加以运用。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获取型的操作方式,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是对本企业的管理现状及信息化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并进行流程梳理和再造,建立起信息化建设的模型。然后根据此模型选择专业组织进行实施或者进行购买。显而易见,若前期的需求分析及流程梳理工作不到位,则后续的工作即使再顺利,也是无的放矢或者空中楼阁。

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来说,如何顶住来自企业决策层对于信息化建设工程工期的压力,克服企业管理人员的消极抵触行为,而做到深刻挖掘企业管理需求,才是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能否将组织实施风险危害降为最低的关键之举。

4.4 推行风险的控制

要控制推行风险,应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推行策略和推行方案。对于自下而上的推行方

式,要使广大基层员工首先感觉到自己是信息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人”,才可以顺利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对于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应首先使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从信息化管理中受益,使其由执行高层行政命令变为主动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在加强员工培训的同时,应加强信息化管理配套规章制度的建设,将信息化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将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也是控制推行风险的有效手段。

4.5 资金风险的处理

2003年,《哈佛商业评论》前编辑尼古拉斯·卡尔在《IT不再重要》(IT Doesn’t Matter)一文中认为,在美国当时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通的资源,因此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获得优势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小,在信息技术上的超常规的投资难以获得巨额回报。对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的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投入。卡尔的论断可以这样理解,对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现有的信息化投资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落后,而非仅仅为了取得领先。因此继续信息化建设投资并保持一定力度是毋庸置疑的。

在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之后,资金风险处理的关键就是资金的使用。笔者认为资金的使用原则是长远规划,效益驱动,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总结

国内建设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成功的信息化建设必将会成为企业革新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是机会大于风险,但必须考虑风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及其风险管理是一个深刻且不断变化的课题,随着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会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上一篇:粉末冶金综述论文下一篇:高岳中心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