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2024-05-08

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精选6篇)

篇1: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XXX医院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手术前患者准备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

2、控制感染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鼓励病人戒烟等。

3、尽量缩短病人术前等待日。

4、提倡手术前夜用抗菌药皂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

6、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①用消毒皂沐浴。②尽可能不除毛发,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在术前剪毛。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④铺无菌巾之前应对手术部位做标记,铺巾后不得移动无菌巾。无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渗透材质的无菌巾。

7、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二、手术工作人员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刷手;

3、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手术操作。

三、手术中预防控制措施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手术病人安置遵循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分开的原则,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该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手术。

3、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须安置在“特殊感染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控制操作人数,并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4、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5、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6、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7、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8、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9、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10、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四、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10、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下呼吸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胃肠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胃肠道感染的规涨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加强饮食管理,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要食用卫生、新鲜的食物。

3、肠道疾病流行期间(每年4月1日-10月30日)应开设肠道疾病专科门诊和肠道疾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病人、产妇及其婴儿进行隔离,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3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时,方能解除隔离;对易感者,特别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保护性隔离;

4、工作人员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立即做大便常规或培养,可疑为感染性腹泻时应暂时调离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当临床症状消失和2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5、实施胃肠减压、鼻饲等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对口服广谱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8、加强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空气、物品、床单位等的终末消毒。

泌尿道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5、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6、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应采用无菌盐水或1:2000苯扎溴铵清洗尿道外口,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换导尿管,若阻塞应立即更换;

7、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8、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END

篇2: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治疗室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二、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婴儿暖箱的湿化装置应当使用无菌水。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时间,规范使用,并避免患者共用。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需要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要保证其使用方法、浓度、消毒时间等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加强对使用中的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监测。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

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加强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以及关键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特别是发生聚集性、难治性手术部位或注射部位感染时,应当及时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

篇3: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也叫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是指患者在入院之前甚至刚入院时候没有出现任何感染症状,同时也未发生潜伏,完全是在住院或者出院以后发生的感染[1]。医院感染的发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诊治效果,另外对患者的身体恢复也有较大的影响[2]。本研究主要分析我市二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3300例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2年9月一2015年9月收治的33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500例,女性患者有1800例,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90岁,年龄平均为(52.7±11.3)岁,其中150例为妇科患者,900例为外科患者,2250例为内科患者。

1.2 方法

对3300例患者的病历档案以及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同时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

3 结果

本研究选取的所有患者中,有60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2%。具体来说,有39例感染发生部位为下呼吸道,占感染患者总数的65%;有10例感染发生部位为泌尿系统,占感染患者总数的16.67%;有3例感染发生部位为上呼吸道,占感染患者总数的5%;有4例感染发生部位为胃肠道,占感染患者总数的6.67%;有2例感染发生部位为手术切口,占感染患者总数的3.33%;有2例感染发生在其他部位,占感染患者总数的3.33%。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点预防和控制措施。第一,医院感染监测。关键是要做好医疗器械用品的灭菌和消毒工作的监测,禁止不合格用品在临床使用[3]。定期监测各个科室的环境卫生,监测抗生素以及耐药菌株等。第二,空气、环境的消毒。保持医院内各个地方的通风透气,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彻底消毒检验室和手术室等场所,结束治疗后及时处理污染区,及时消毒治疗场所。划分好无菌区、清洁区以及污染区,做好无菌操作[4]。第三,加强手卫生。手如果接触到病毒或者细菌,半小时以内微生物中的大部分仍然在皮肤表面滞留,接近20%的细菌会在皮肤深层隐藏[5]。为了防止患者之间、医患之间以及医护之间发生病原传播,所以护理人员在与不同患者接触前后,实施治疗和护理措施前后都要做好手卫生。另外,医院也要普及手卫生对感染预防的重要性,监督好医院洗手的方法和程序。第四,加大宣传。医院宣传部应该在医院内普及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教育患者如何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促使医院内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自觉做好预防工作。第五,处理好医疗废弃物。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处理医疗废弃物,避免污染扩散。做好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及处理,尽量进行焚烧处理,对于某些废弃物要按要求实施无害化处理[6]。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恢复都有一定影响,医院必须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减少甚至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邢鸭定.450例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338.

[2]崔扬文,胡必杰,高晓东等.ICU医护人员对科学预防控制医院感染认知度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0):2554-2556.

[3]姚成莲,梁琤,焦丽娟等.剖宫产术后产妇医院感染调查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0):2357-2359.

[4]李春红,马春花,闫丽等.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与预防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308-310.

[5]李亚妹,王亮,栗爱珍等.医院感染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6):1408-1409,1414.

篇4: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手卫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90-01

手卫生指的是对手表皮肌肤的微生物进行清除或破坏的方法,属于洗手、杀菌手凝胶或外科洗手等方面所用的术语[1]。在医院中手卫生可以说是预防控制、降低感染的最为基础的有效措施,所以如何加强手卫生的执行,降低医院感染,属于目前主要问题。本文根据我院长期以来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预防及控制方法,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医院属于感染率较高的区域,因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具有较多的接触,所以交叉感染出现的几率较高,可能会引起患者并且加重,甚至危机其生命安全;另外医护人员也会存在感染风险,引起感染性疾病,对其生活及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加重了医院感染情况。

1.2方法加强对于手卫生的管理,针对手卫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及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2结果

手卫生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因素、依从性差、认识误区及经费支持不足等。

2.1工作因素在临床中,多是一个医护人员同时管理多名患者,工作量相对较大,经常同时为多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所以在较忙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很难在每次操作前都进行洗手。但是正是因为这样难以常洗手,导致患者、医护人员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对于患者的康复及医护人员的工作均造成一定的影响[2]。

2.2依从性差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多数认为在与患者进行接触前、后没有必要洗手,使得其与患者进行接触感染细菌,使得感染细菌后出现互相传染的情况。不但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因影响,也对医护人员的生活、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2.3存在认识误区医院中的多数医护人员都认为只要戴上手套操作便可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但是此种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自身感染的记录,却难以对细菌的传播起到抑制作用,也难以有效切断对其他患者造成的感染。

2.4经费支持不足当前市场竞争较为激励,即使是对医院来说,也需要加强对于经济成本的核算,其中手卫生方面的基础设施、设备及药品等均需要计入成本核算。所以为了降低开支,医院对于手卫生的应用设备等方面未给给予足够重视,提高对于医院感染的几率。

3讨论

洗手主要是指医务人员使用香皂或流动水等,将手部碎屑、污垢等致病菌消除的过程。外科的手消毒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采用抗菌皂、肥皂或流動水等进行洗手,并擦用消毒剂对手部细菌进行消除的全过程[3]。卫生手消毒主要是指采用速干性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减少手术的细菌。在预防医院感染中手卫生属于基础步骤,对于医院管理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手卫生是至关重要的。

3.1规避手卫生观念误区手套属于手卫生的一种辅助手段,只能保护自己避免细菌的传播,另外手套破坏或表面污染也可引起感染。洗手的次数越多,不代表愈加利于手卫生。因为洗手过于频繁的话可能会使皮肤受损,使其表面微生物菌群发生变化。另外还可能引起皮肤出现裂口或脱落,导致病原体滋生或增加其传播的机会。水龙头和抹手巾属于二次污染的问题所在,若水龙头不是自动的,那么可用纸巾垫住关闭水龙头,另外洗完手后应有自己专用的毛巾,勤进行消毒与更换。

3.2增加卫生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培训教育,使其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卫生意识,提高其个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形成自觉洗手的习惯。

3.3加强监督与指导针对手卫生,医院应该加强对于全员各个科室之间的手卫生监督,加强对于手卫生设施的管理,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从而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使广大医务人员将手卫生变成自觉的行动,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几率。

3.4采用快速手消毒剂在临床中需要频繁洗手但是时间却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可配备快速手消毒剂。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效益,并且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董叶丽,李桂馥,沈杰,等.医院感染质控护士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75-2376.

[2]程莉莉,张秀月,臧彬,等.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00-3302.

篇5:产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产房相对独立,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布局合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严格、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每间分娩室内设2张产床,每张产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6平米。

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环境整洁,地面清洁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2次,拖把专用,标识清楚明显,分别清洗,每周拖把等清洁工具用1000ml∕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每月底进行大扫除。

三、室内物品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1次,空气每日2次(早、中班)紫外线消毒;接生前后加强消毒1次。

四、无菌物品:有专柜放置,有效期为7天,按消毒日期前后排列,严防过期使用,持物钳、镊等高压灭菌、干保存,每4小时更换,标记明显。

五、产房平车每周清洁消毒,接送隔离产妇后,按特殊消毒方法处理。

六、每周用1000mg∕L的有效氯擦洗产床、盐水架、墙壁等。

七、每周彻底清洗吸引器瓶、污物桶,并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泡60分钟。

八、房间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待房间通风吹干后紫外线照射30分钟。

九、特殊隔离产妇产前严格管理,非必须物品不带入室内,进产房需更换鞋及穿隔离衣,产后房间紫外线消毒1小时开窗通风,室内物品及地面墙面用2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擦洗后再用紫外线消毒30分钟。布类物品用黄色袋双层密闭包扎,注明“污染”字样,先消毒后处理,产房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泡2小时,血压计、听诊器等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产床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后更换橡皮单,平车: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后更换床单。

十、新生儿吸痰管做到一婴一用,吸痰用生理盐水一婴一瓶,不得共用。

十一、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职业防护。

十二、医疗废物处置严格遵守院《医疗废物处置流程》。

十三、胎盘处置严格遵守医院《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和其他的处理规定》,对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的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胎儿遗体依照中国《殡葬管理条例》进行妥善处置并有记录。

十四、空气、无菌物品及工作人员手每季细菌学检测一次,合格率必须达100%。

十五、科室内质控小组每月进行自查,找出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落实并对效果进行评价。

篇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SOP)

(一)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SOP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2)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

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各医院自行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1、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12、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3、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4、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SOP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 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4、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a)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b)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2)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3)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4)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8)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SOP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出血量大(>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已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C)的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过 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控制闲杂人员进入。进入手术室人员按要求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

4、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立即更换。

5、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6、术者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7、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

8、换药应严格遵守换药原则,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口。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严格进行隔离并做好自我防护。

9、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10、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11、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上一篇:哈工大实习报告下一篇:小学运动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