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各种预防措施

2024-05-07

医院感染各种预防措施(精选6篇)

篇1:医院感染各种预防措施

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措施:

1、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化脓性感染者禁止入内;

2、进入手术室必须戴消毒口罩、帽子、更衣换鞋;

3、尽量减少手术间人员的流动,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4、手术室工作人员因事外出,必须更衣或穿外出衣;

5、严格执行外科消毒、穿衣、戴手套等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二)、病人管理措施: 隔离病人:

1、当传染病或感染性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在隔离手术间手术,手术间外应有隔离标志;

2、在室内应有巡回护士,如需要从外面拿取物品时,应有外面巡回护士送给;

3、术后手术用过的器械、敷料和各种用物及时专用容器收集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置;

4、医疗废物严格规范密闭收集处置。

(三)、消毒灭菌管理措施:

1、各种灭菌容器中的消毒液,根据其效能定期更换和检测;

2、经常启盖的灭菌盒,每天更换消毒灭菌,固定的器械或敷料包定期清理灭菌,注意更换标记;

3、过期敷料或可疑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

4、库领各种未经灭菌处理的橡皮类、硅管、内固定器械,送消

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备用;

5、体外循环用的各种塑料管、袋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保存使用;

6、高压蒸汽灭菌必须定期测定灭菌效能;

7、无菌手术、污染手术要分开进行,如手术间有限,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

8、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周、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期做好监测工作;

9、特殊感染或传染患者手术后按特殊感染或传染污染处置要求进行消毒处置;

10、手术备皮尽可能在术前短时间内进行。

集中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消毒供应中心室布局设施:符合卫生部相应规范要求:(1)供应室工作流水线:物流路线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即遵循:“接收——清洗——检查、打包、灭菌——储存——分发和敷料制作——灭菌——储存——分发”,未经灭菌与灭菌后的物品严格分开,消毒物品和污染物品不交叉迂回传递;

(2)划区:污染区——将接收的各种用物进行分类、初步处理和清洗;清洁区——进行手术器械检查、器械及敷料包装、消毒灭菌处理、储存和发放。

2.供应室主要工作程序:

(1)清洗:尽可能机械自动清洗系统完成,锐利器械必须机械自动清洗,如超声清洗机清,常规清洗时,先用洗涤剂浸泡擦洗后以含酶清洗液清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流水冲洗,具有

关节、齿槽和缝隙的器械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可能张开或折御洗刷干净;物品经过清洗后,因故未能打包者,应将物品妥善存放在清洁、干燥处,暂时保存;运送物品的工具和盛器,按收回和送出、清洁和污染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每日进行清洗保持清洁;

(2)包装:(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的灭菌状态的重要手段,包装前必须严格进行清洗质量及器械性能的质量检查)①包装材料应经性能测试,要求具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又能阻挡微生物侵入,对灭菌物品不粘着、不发生反应、无害,价格便宜,布类每次用后均要洗涤;②敷料应按使用顺序折叠摆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 30cm×30cm×50cm(预真空),重量不超过5kg;③手术器械放入器械托盘包装,重量不超过7kg;④包外捆扎材料,最好用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必须每包中央置有效的化学指示卡,若采用线绳时要求捆扎后不易松散,取用时易于解开而又不使物品污染,禁止用大头针、橡皮圈、钉书针等材料封口;⑤包装好的物品必须具备可追溯记录标识即在包外应做标记,且记录包内物品名称、数量、包装日期、消毒灭菌锅次及经手人签名。

3.供应室管理措施:①严格区分污染物品、清洁物品和灭菌物品;②各种器械包、治疗包的包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③严格检查消毒包的有效起止日期,消毒包要求干燥,便于保存及质量;④灭菌物品每月接受抽样检查;⑤消毒灭菌器严格规范生物监测并做好相应监测记录档案管理。

新生儿、母婴同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① 健康带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患病期间应暂时调离。

该区工作人员专用工作服不得穿入其他病区,其他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母婴同室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新生儿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卫生规范。限制人员流动: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和人数,无陪护区、医疗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2.监控管理程序:

孕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当孕产妇或新生儿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 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隔离处理;

每日通风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使用后的诊疗用品依据其用途和性质,严格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

3.保洁制度: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严格分区专用;③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感染性疾病科预防控制措施

1.建筑布局分区设立:分区设置措施,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人员防护措施: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头发罩、眼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靴/鞋套等:

① 洗手和手消毒;

② 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③ 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④ 防止针刺伤或锐器伤;

⑤ 环境、设备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和溢出物的规范处理; ⑥ 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3、病人分类隔离管理措施

① 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② 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③ 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污染;

④ 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4.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① 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② 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应该分开安置; ③ 空调相对独立,保护性隔离室应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应采用负压通风;

④ 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落实规范,健全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制度,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必须严格按治疗单元规范要求设置治疗椅(≥3M2/治疗椅单元),2台治疗椅间距≥5M,且中间必须设置≥1.6M分隔栏。

3、诊疗环境保洁:空气清洁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通风不好备机械通风设施或空气净化设备;治疗用物表面没治疗完毕即以有效氯消毒液(500mg/L)擦拭消毒处置,遇明显污染随时消毒处理。

4、治疗器械管理:严格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尽可能送集中消毒供应室处置。

5、严格职业防护规范执行:严格按标准预防要求,规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6、严格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病人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的卫生规范。除送病人到产科病房外,产房人员不能穿产房制服到分娩室以外,转送病人到其它地方须换上外出衣;

2、监控管理程序:

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

内;

当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产妇临产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处理;

分娩室每日通风及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接生后使用的臀垫,应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凉干备用;

3、保洁制度,产房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接待产室、分娩室、隔离室等分区专用;③对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上班时严格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工作中有可能污染治病菌或从事烈性标本处理时,应穿戴隔离衣、裤,换下的隔离衣、裤必须严格按相应要求安全处置后备用。(2)工作中严格标准预防的原则,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做好自我防护。(3)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管理的各项操作技术规程,每操作前后严格按手的卫生规范做好手卫生工作即操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行手消毒。

区域划分: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有明显的标识。清洁区包括办公、会议、休息、储存、培养基和试剂室;半污染区包括卫生通道、更衣、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置、检测室。各区域物品严格规范管理。

3.环境管理:(1)定时空气通风,地面湿式清洁。清洁用具严

格分区专用;(2)各类用物表面、台面每天工作前清洁,工作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地面以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3)检验标本直接污染的用物或器具以2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喷洒或浸泡消毒30~60分钟。

4.检验器具管理:(1)采集标本的器材必须达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要求,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材;(2)重复使用器材必须严格清洁-灭菌处置后备用,灭菌尽可能压力蒸汽灭菌,不宜者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1小时后清洁备用。

5.各种废弃物管理:(1)一次性使用的器具必须严格按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处置;(2)微生物培养后培养基必须压力蒸汽灭菌后常规废物处置;(3)检验残存标本以5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1:1混合静置>2小时后常规废物处置。

常见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预防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耐药菌对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这些耐药菌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订本防控措施。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

1.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各科室应该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院相关规定,按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原则,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适应症。避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2.重视病原学检查,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各临床科室对感染病人及时做好相应病原学标本的采样送检,杜绝标本的二次污染,尽早准确确定致病菌。依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时间/浓度依赖型的药物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案,规范给药剂量、途径、间隔和疗程。

3.推行优化抗菌治疗策略:严重感染的患者主张初期选择能覆盖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病原菌的广谱药物实施“猛击”疗法,确保杀灭致病菌,然后尽早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窄谱的药物实施“降阶梯”治疗。

(二)建立和完善多重耐药菌监测、预警和反馈机制

微生物室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及绿脓假单孢菌等应及时报告院感科和病人所在的科室,院感科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和指导临床科室对该类病例进行管理和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对多重耐药菌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医务处,反馈药剂科,药剂科建立预警反馈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警报告及时上报医务处,反馈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掌握手卫生指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对患者实

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实施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预防措施。(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在病房不足时可进行床旁隔离;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在病历牌上粘贴兰色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实施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预防。(2)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认真洗手和手消毒。(3)病房内医疗用具如呼吸机、吸痰器、输氧管道、血压计、体温表等固定使用,用后常规消毒。(4)解除隔离指征: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如检出VRSA,原则上需要连续2-3个标本检验(每次间隔24-48h)均阴性。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各科室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5.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和定植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垃圾处理。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诊治能力

各科室应组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讨论,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掌握并实施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策略和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常见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隔离预防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修订本措施。

1.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手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2.按照医院规定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可以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保持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定期(每周)彻底清洁卫生。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黄色塑料袋送洗衣房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8.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9.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0.根据医院《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预防血源性疾病感染控制原则”,做好经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院内传播流行。如对肝炎、伤寒等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按病种隔离。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按照“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相关隔离”要求隔离。病人离开后,严格终末消毒。

11.对目标感染或定植菌(MRSA、VRE、产ESBLs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铜绿假单孢菌等)病人单独安置或床旁隔离,采取相应隔离措施;诊疗护理活动应先非感染病人后感染病人。对疑似特殊感染病人,如疑似呼吸道传染病人须及时上报,单间隔离救治,加强防护,有创操作时选择严密防护,防止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按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流程》处置。

1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交接记录。

门诊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

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1.门诊护士应做好预检分诊工作,维持病人就诊秩序,设立卫生宣传栏,经常向病人进行预防、保健、卫生、消毒、预防感染等知识的教育。

2.传染病流行期间,门诊应设临时检疫岗,对每一就诊病人进行预检,可疑者要进行隔离观察,排泄物、分泌物要按规定处理。

3.严格手卫生,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4.室内保持整洁,一般情况下湿式清洁,每天二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 擦拭检查台、床、桌、椅等。

5.诊室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二次,每次≥15分钟。必要时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6.无菌罐、镊、钳高压灭菌2次/周,无菌贮槽中的灭菌物品(未经小包装)一经打开,一般要求使用时不超过24小时。

7.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灭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先清洁再用酒精擦拭消毒。体温表每次用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8.疑似或确定为法定传染病者,应及时填写传染病登记卡。9.拖把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区分使用。拖把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凉干备用。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污染时,先用2000mg/L含氯消

毒剂约等量喷洒污染地面30min后常规处置,拖把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10.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放置,禁止乱放。

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1.工作人员衣帽整洁,治疗操作戴口罩。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检查病人前后洗手或手消毒,检查传染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菌病人后、接触污染物之后等,应洗手和或手消毒等。

2.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等每日空气消毒机消毒,并有记录。空气消毒机过滤网和空调过滤网定期清洁,有记录。

3.治疗室和换药室等桌面、办公桌面、病历牌、水池、平车、轮椅、诊察床等物体表面、每日定时清洁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0分钟后清水檫净。

4.无菌物品有失效期,并专柜放置,一用一灭菌。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

6.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两次,容器每周灭菌两次,置于无菌贮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尽量采用小包装。

7.体温表一用一消毒,有浓度监测和记录。听诊器、血压计等定

期和随时清洁、消毒。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器材,统一送供应室消毒,要求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

8.根据医院有关《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预防血源性疾病感染控制原则”,做好经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院内传播流行。如对肝炎、伤寒等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按病种隔离,病人离开后,严格终末消毒。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按照“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相关隔离”要求,采取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起医院感染。对疑似特殊感染病人,特别是疑似特殊呼吸道传染病人必须及时上报,单间隔离救治,采取一级防护措施,有创操作时选择二级防护,防止锐器伤。

9.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流程规范处置,分类收集,密封转运,做好交接记录。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原则

1.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防护目的: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根据传播途径执行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重点是认真洗手和掌握洗手的时机。

1.2 标准预防措施

A.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B.在下列情况下,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C.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口罩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

护口罩。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D 护自镜、防护面罩的使用: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手套的使用: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E.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等患

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穿防护服: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鞋套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防水围裙的使用: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3.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帽子的使用: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A.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B.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C.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D.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设备清洁消毒原则: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或灭菌处理。

环境清洁消毒原则: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

被服处置原则: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 的被服时,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扰动,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适宜隔离病重: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皮肤感染等

措施:①床旁防置蓝色“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②尽量采用单间隔离,可同种病原感染同房间隔离;③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脱掉隔离衣严格洗手;④接触病人前后、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及不同病人之间要严格洗手;⑤诊疗用品专人专用,严格一用一消毒;⑥可回收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⑦病人转院或离开严格终末处理;⑧医疗废物严格密闭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无害化处理;⑨限制探视,探视者穿戴隔离衣并严格手卫生。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适宜隔离病重:肺结核、水痘等空气传播疾病

措施:①房间或床旁防置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限制人员出入;②采用单间隔离(尽可能负压房间隔离),可同种处于同期患者同病室隔离,间隔必须大于1米;③尽量减少转运,需要转运工作人员具备相应防护;④工作人员进入房间严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后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⑤病情允许患者佩戴

外科口罩并限制活动范围;⑥患者之间或与探视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⑦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⑧病人转院或离开后严格终末处理。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种: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措施: ①房间或床旁防置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限制人员出入;②采用单间隔离(尽可能负压房间隔离),可同种处于同期患者同病室隔离,间隔必须大于1米;③尽量减少转运,需要转运工作人员具备相应防护;④工作人员进入房间严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后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⑤病情允许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活动范围;⑥患者之间或与探视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⑦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⑧病人转院或离开严格终末处理。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监测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管理:执行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1.人员管理

1.1 工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压力蒸汽灭菌器械操作人员还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1.2 进入工作区前需工作服、帽子穿戴整齐;进入污染区的工作

人员还需戴口罩、穿防水隔离衣、手套、防水鞋。

1.3 执行各项工作前、后应彻底洗手,工作过程中手有污染也应及时洗手。

1.4 回收的使用过之器材,皆视为感染性物品,应小心谨慎处理,避免锐利物品导致的锐器伤。

1.5 工作人员除非必要,应减少在灭菌物品贮存区进出。人员不可在去污区、准备区、灭菌区、灭菌物品贮存区之间互相穿梭,且勿于工作区内进食。

1.6 若皮肤有伤口或有传染疾病者,护士长应作出评估,必要时会同感染科医生评估该工作人员是否可作工作调整。

1.7 若患有呼吸道感染者应戴口罩,并禁止面对灭菌物品咳嗽、打喷嚏。

1.8 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有关感染管制及消毒灭菌相关信息,并不定期接受相关在职教育训练。

1.9 非供应室中心之外的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各工作区;参观者均在参观通道内进行参观,不得穿越其它区域。

2.中心使用的清洁剂、酶制剂、润滑剂、包装材料等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3.中心应制定各项操作流程并严格监督执行。

4.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制定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及标准,认真进行检查和记录。

(二)环境和物品 1.通风设备

室内温度:维持18-24℃;相对湿度:35-50%。

空调: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区为正压区。去污区为相对负压。气流走向:依序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再至去污区。换气次数:6-12次/小时。

2.环境

各工作区环境及工作台面及桌面应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去污区的地面每日以500mg/L的含氯(溴)消毒液清洁;若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的含氯(溴)消毒液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再用拖把拖干净。工作台面的桌布每日更换。

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区内放置灭菌后物品的柜子、架子等物体表面每日500mg/L含氯(溴)消毒液擦拭。并做好环境卫生的微生物监测的自测工作(包括空气和物体表面)。

3.用物

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遵循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基本工作流程。

所有的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该分区放置。污染器械和物品的回收

使用科室应及时送尽快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和物品应放在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并标明感染疾病类型。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时到使用科室收集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回收应使用封闭式回收车或收集箱,按照规定的路线,封闭运送。

收回的污染器械、物品,应及时进行清点,检查和记录,尽快进行去污处理;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减少交叉污染机率。

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等医疗废物不得进入消毒供应中心进

行回收和运转处理。

回收车或收集箱每次用后应清洗或消毒,干燥存放。

器械,物品的清洗:包括分类,清洁剂浸泡,清洗,漂洗与干燥。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器械类型和性质,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洗,机械清洗。耐热,耐湿的器械与物品宜采用机械清洗方法精密;复杂的器械应先手工清洗,再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或手工精洗。

手工清洗的操作步骤包括初步冲洗,清洁剂浸泡,刷洗(超声清洗),漂洗与干燥。

严重污染或有机物干固器械初步处理的步骤包括清洁剂浸泡,冲洗(刷洗),再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清洗。

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方法包括冲洗,清洁剂浸泡,冲洗(刷洗),在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清洗。

人工清洗时做好个人防护,清洗过程中应将器械轴节完全打开,复杂的组合器械应拆开;在流动水中进行冲洗,在清洗液面下进行洗刷,防止产生气溶胶。

人工清洗使用的专用器械清洗水槽,专用酶清洁剂与专用的刷子或海绵,每天用后清洁消毒。

机械清洗的用水根据污染情况及时更换;器械上有锈渍时必须先除锈,然后再进行机械清洗;器械轴节必须充分打开,容器,管状类放在专用冲洗架上清洗;器械表面和管腔内必须充分接触水流。

机械清洗的设备清洗仓或水槽每天用后须清洗;每周检查自动添加清洗剂泵管是否通畅,准确控制清洗剂用量;带电源的器械不得使用浸泡清洗方法,可用沾有清洁剂的纱布或海绵进行清洁。

器械的清洗与保养应严格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选择器械专用清洁剂和润滑剂,其使用和操作应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用水原则应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并根据清洗方法和程序使用不同水质的水。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禁止采用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可采用机械烘干;不适用高温干燥可用清洁纱布擦拭干燥或采用95%的乙醇擦拭干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干燥。

器械,物品的检查与包装:经过清洗、消毒、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在检查包装区进行检查,包装后灭菌。

清洗质量的检查: 目测或借助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是否光洁,无残留物质,无血渍,污渍和水垢,器械表面包括关节,齿牙等处不得有锈斑。不合格器械应退回重新处理。

器械功能的检查: 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等。

器械包的组装与摆放严格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不得超出标准重量,和体积。

器械的包装时必须核对器械种类与数量;锐器应加保护套。用于器械包装的包布层数不得少于两层;使用的包装材料应符合包装材料要求。

用于器械包装使用的盒式等硬质容器必须一用一清洗,清洗方式与器械清洗相同;使用的滤纸应一用一更换。

用于器械包装使用的一次性塑封包装材料,密封宽度应大于6MM,保证热封严密完整。

灭菌物品包必须包装严密,捆扎松紧适度,使用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灭菌包应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代号、灭菌器锅号、锅次等。

灭菌物品的装载严格遵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的要求,容量严禁超载或过小,并做好灭菌物品种类、数量、灭菌器编号、锅次、菌程序、灭菌温度、灭菌日期、灭菌时间、操作者等的记录和存档工作。

灭菌的方法应根据器械、物品的用途、性质等选择适宜的(压力蒸汽、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等)灭菌方式。

菌物品的卸载

压力蒸汽灭菌物品的卸载时:物品取出后放置于远离空调或冷空气入口的地方冷却;物品完全冷却前,不要放到冷的台面上,防止产生冷凝水。

灭菌物品的卸载时:检查灭菌包装的完整性,干燥情况,如有破损、湿包,应该视为灭菌失败必须重新灭菌处理;灭菌包掉地或误放不洁处应视为污染必须重新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处理;

灭菌物品的存放

灭菌物品存放区应由专人管理,按规定着装,并注意手卫生,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所有灭菌物品均应仔细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方能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

灭菌物品存放区应清洁,干燥。温度应在20摄氏度~25摄氏度,相对湿度应小于60%。

灭菌物品应存放于洁净的橱柜内或存放架上;存放架(橱)必须离地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

灭菌物品应分类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严禁过期。

菌物品存放的有效期:在温度低于25摄氏度,温度低于60%的存放条件下,有效期为10~14天,其他环境存放期应为7天。

灭菌物品的发放:

应根据使用科室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封闭式运送车或容器进行发放,并做好发放时的记录,包括物品发放日期、科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发放者、接受者等内容。

发放灭菌物品时应注意:

发放物品的运送车、容器等工具应每日清洁,消毒后存放。从灭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能再退回存放区

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

应由专人监管,在进入消毒供应中心时应检查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标记清楚、包装清洁、没有污渍、水渍、霉变、包装没有破损、变形等。

入库时检查并记录入库日期、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定时进行物品的盘点并记录,做到收、发一致。

发现不合格产品,应立即停止发放和使用,并通知相关部门。4.特殊感染病人用后器械的清洗消毒和处理

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等感染的病人使用后的器械,应先高水平消毒后,再采用机械或手工清洗方法进行清洗。

朊毒体感染病人用后的器械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

(三)监测:执行《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应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同时应对清洗、消毒、干燥、包装和灭菌的设备进行检验和验证。

清洗质量的监测

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流程时进行。

使用清洗消毒机进行装载、温度、时间等工艺监测。

每月不定期抽查,每次抽查1—3个待灭菌包内所有物品的清洗质量。

消毒质量的监测

化学消毒应每天进行浓度监测、定期进行消毒剂生物监测。不定期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消毒效果进行抽测。灭菌质量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质量的监测:应该使用物理监测法(工艺监测)、化学监测、B—D测试和生物监测法。

物理监测法(工艺监测):每锅监测,每次灭菌时必须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法:每包监测,(包括包外灭菌化学批示物监测、包内灭菌化学批示物监测)可进行化学挑战测试包监测。

具体要求为每一灭菌包包外均应贴有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或包外

指示卡,高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

每—灭菌批次可进行化学挑战测试包监测。

通过观察指示胶带或指示卡(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经过灭菌和灭菌是否合格。

对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包不得发放使用部门或使用。生物监测法:应每周一次,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或SSIK31株)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包放在排气口的上方,并设阳性对照.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立即追溯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的所有灭菌物品,重新灭菌;并应分析原因,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能使用。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新安装、移位、故障、大修后和灭菌失败后,应进行生物监测,空负荷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B-D试验: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

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新安装、移位、故障、大修后和灭菌失败后,应在生物监测合格的基础上进行B-D试验并重复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环氧乙烷和低温等离子灭菌质量的监测

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灭菌剂的浓度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胶带,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当化学指示物变色不符合要求时.产品不应放行和使用。当出现三个以上包内指示物变色不合格时,同—批次的灭菌物品不应放行。

生物监测:每灭菌批次应做生物监测。

生物指示物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放在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

生物指示物应在预处理之前放入被灭菌物品内或被灭菌物品包内。在灭菌周期完成后应立即将生物指示物从被灭菌物品中取出并进行培养,同时设阳性对照。

经36℃±1℃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移植物应在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

3.3 灭菌后医疗器械的监测:定期进行自我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存放有效期内进行抽样采样监测。

3.3.1 小件医疗器械如:缝合针、刀片等直接投入专用培养运送液试管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测,无任何微生物检出为合格。

3.3.2 大件医疗器械如:血管钳、镊子、刀柄等用有无菌脱洗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后投入5ml的培养运送液试管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测,无任何微生物检出为合格。

3.3.3 注意事项

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100 CM2。

采集样本及时送检,不得超过6小时。

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4.1 消毒供应中心应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进行记录与追踪。记录应易于识别和可追溯、清洗、消毒监测资料的保存期限应≥半年,灭菌质量的监测资料存档并保留应≥3年。

4.2 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和操作的过程记录,包括每天机械清洗消毒设备的运行状况。

4.3 灭菌器运行参数及灭菌效果记录,包括记录每次灭菌的信息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操作员签名或代号等。

临床常见诊疗用品及环境消毒、灭菌管理措施 消毒因子的作用水平分类: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分为如下四类:

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PPA、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等化学灭菌方法(很多化学消毒灭菌剂由于对环境危害将逐渐被淘汰)。

高水平消――能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除了细菌芽孢造成的严重污染 :热力、电力辐射、微波、紫外线等物理方法和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

中水平消毒――能杀灭分枝结核杆菌、生长期细菌、大多数病毒和真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超声波、碘类(碘伏、碘酊)、醇类等。

低水平消毒――能杀灭大多数细菌,部分病毒和真菌,但不能杀灭分枝结核杆菌或细菌芽孢:季胺盐类(苯扎溴铵)、双胍类(氯己定)、植物类、金属离子以及机械除菌等。

*在医院消毒工作中不得以任何消毒或灭菌方法替代清洁过程** *去污染 = 清洗(用去污剂、更强调酶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 清洁过程用或不用去污剂(用来去除残渣、血液,盐份等)对最终消毒或灭菌效果有重要影响,严格清洁过程可去除绝大部分微生物(90%的微生物存在于“肉眼可见的灰尘”),清洁过程尽可能主要依靠机械自动清洗或超生自动清洗机,以便于质量控制。

(二)医疗用品的分类(根据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分): 高危物品――凡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内,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用品: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检钳等。

中危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而不进人体的无菌组织内:呼吸机管道、胃肠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冒、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低危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愿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一般诊疗用品(听诊器、血压计)和生活卫生用品。

(三)选择灭菌、消毒方法的原则:

必须遵循安全、经济、有效、无害化(对人和环境)原则即: *首选物理方法(压力蒸汽灭菌),尽可能不用化学方法*

*必须符合杀灭微生物的标准*

*安全性高(在一般或特殊场合)费用低,环境污染少* 必须具备可供操作及管理的质量控制标准*

任何消毒器械或消毒药剂厂家说明不能代替消毒技术规范* 高危物品――必须灭菌

中危物品――必须达中水平以上的消毒

低危物品――低水平消毒或一般清洁即可,但有或可疑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相应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去污染处理。

(四)常见诊疗用品及病房环境的消毒管理

①空气:一般诊疗环境强调清洁、干燥、通风,需行空气消毒环境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消毒设施或消毒剂的使用进行消毒,特殊病例使用病房,终末处理用过氧乙酸1%水溶液加热熏蒸消毒,量以100ml/m3计。

②病房地面及物体表面:一般情况只进行日常清洁卫生工作,遇病人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随时以有效氯消毒液1000mg/l擦试消毒,遇特殊传染病按《常见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要求处置。

③诊疗室地面及物体表面:除做好日常清洁工作要求外,物体表面每天治疗前后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擦试处理。

④血压计:一般情况只进行日常清洁卫生工作,袖带遇病人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在保持日常清洁基础上以有效氯或溴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血压计以同样消毒液擦试消毒。

⑤听诊器:日常清洁的基础上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

⑥体温表(腋温):日常清洁的基础上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

⑦氧气湿化瓶及其管道;病人一用一消毒,连续使用者每日消毒一次,送集中消毒供应室统一处理(或以有效氯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保存备用。

医院感染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措施

(一)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控制基本措施(试行)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特订本措施:

1、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必须遵循我院手卫生制度和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正确管理病人体位,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3、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4小时一次;

4、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5、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6、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通常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

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防止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其它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按照《消毒供应室管理规范》、《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操作技术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有关产品使用说明书执行;

1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有污染随时消毒;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送供应室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处理。

12、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HAP/VAP;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3、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4、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严格无菌操作等;

15、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应该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基本措施(试行)

尿路感染(UTI)是第三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

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医务人员在进行导尿时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或护理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插管时戴无菌手套,插管前,使用消毒剂消毒会阴;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a)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b)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2)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3)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4)导尿管应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8)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量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三)外科切口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试用)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形式,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预后。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特订本措施:

1.手术前措施

(1)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日。住院前做好相关疾病必要的治疗,再住院等待手术。择期手术前,如果存在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应尽可能待此感染治愈后再行择期手术。

(2)手术前一天晚上,建议病人应用肥皂洗澡或淋浴。如果需要

去处毛发,应于手术当日采用剪毛或用脱毛剂去除毛发,不应采用剃毛方法。

(3)严格手术区的皮肤消毒,消毒区域应足够大以备延长切口或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

(4)除了手术区和需要麻醉用药和麻醉维持的区域外,病人所有部位均应覆盖无菌手术巾。

(5)手术室环境要求

① 手术室地面、墙面、仪器表面有血或其他体液污染物时,在下次手术前用认可的医院消毒剂清洁受影响的区域。

② 在污染的或污秽切口手术后不要实施特殊的清洁切口手术,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

③ 用认可的医院消毒剂在每天最后的手术后或晚上对地板、物表进行消毒。

(6)手术室人员准备

① 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按照规定更换鞋、衣、裤、帽、外科口罩;

② 直接参与手术的所有人员必须穿无菌手术衣,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③ 有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外科人员,应尽量避免手术,待疾病治愈后恢复工作;

2.术中措施

① 手术时应该保持手术无菌区的无菌状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② 在放置血管内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导管,或在配制和给予静脉药物时必须坚持无菌原则;

③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皮下组织各层。对清洁污染、污染和污秽伤口,最好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

④ 术中按照手术原则操作,尽量避免损伤组织或形成血肿;注意缝合切口时要避免遗留死腔;

⑤ 如果外科医生认为外科部位严重污染(Ⅲ级和Ⅳ级)时,可延期缝合皮肤或敞开切口待二期缝合。引流须从远离手术切口的另外部位戳口放置引流并尽早拔除引流。

⑥ 应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室的人数,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术后措施

① 用灭菌敷料保护术后切口,敷料渗湿后应立即更换,须注意无菌操作。

② 在更换敷料前后、与任何外科手术部位接触前后均须严格执行手卫生;

③ 抗菌药物要合理应用。4.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手术切口感染(SSI)的发生率。

5.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该按照卫生部和医院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原则、规范执行。

(四)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基本措施(试行)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室(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3.其他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方法,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2)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目标监测),监测结果上报医务处,反馈科室。

(3)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篇2:医院感染各种预防措施

一、空气消毒

病房:以自然通风为主,每周用艾叶空气消毒1次,流行季节隔日1次。室内活动室:每天1次,以12㎡房间燃烧2根艾条,燃烧1小时后通风。治疗室:在密闭门窗、打开抽屉、柜子、室内无人条件下,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1小时(30W紫外线灯,在1.0米处的强度>70 uW/cm2),每天照射1次。

二、紫外线照射消毒与监测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强度计至少一年送校验一次。

(6)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每2个月一次,新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使用中的旧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UW/c㎡。

三、消毒液的更换与监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及时进行更换与监测,并作好记录。(2)化学监测要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常规情况下“84”液、过氧乙酸应每日更换并监测,2%戊二醛液每周过滤、每半月更换。

(3)更换后均要进行监测,浸泡消毒灭菌时被消毒灭菌物品须完全浸没在消毒灭菌液内并将关节部位打开。

(4)浸泡物品须记录浸泡时间。

四、无菌技术与无菌药液

1、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一人一用一废弃。一次性无菌物品要拆去外包装盒再放入无菌柜。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禁在感染处穿刺。掌握重点部位院感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导管、导尿管等均须在病历上清楚记录起止时间和有无相关感染症状、体征。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盛持物钳的干筒有效期为4小时。筒上标明有效时间。络合碘,酒精,双氧水等溶液,开启后要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棉签开包后有效期为24小时。快速手消毒液,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

4、开封的无菌包未被污染有效期为12小时,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5、抽出的药液和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未用完时须放在无菌盘内,不得随意放在桌面上。已开封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血库取出血输完后包装保留一天,以备查对。输完血的血袋应包装好后才能放入冰箱内。

7、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开封后放冰箱内冷藏保存,有效期为1月。

五、一般物品清洁与消毒

1、办公室、处置室的桌面和台面,每日消毒液抺洗一次,柜内和抽屉随时清理,并每周消毒一次。病历架、每班整理1次,每周消毒擦拭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一次。保持病历资料的整齐与清洁。办公室地面,每日2次拖地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墙面,每半个月抹洗1次,无污迹。玻璃窗、每周抹洗,透明无污迹。天花板、每周打扫,无灰尘无蜘蛛网。空调过滤网每月清洗1次。库房每班清理,清洁整齐。

2、处置室配置:

2(1)锐气筒带密封功能,医疗废物垃圾桶3个(分别盛放一般废物、感染性废物、空玻璃安瓶废物),空塑料输液瓶垃圾桶,均使用黄色垃圾袋,每天倾倒更换,垃圾存放在医疗废物暂存室。生活垃圾桶用黑色垃圾袋、有3/4立即更换。装垃圾的桶确保清洁、无臭、每周消毒一次。

(2)拖把要分室配备,标识清楚,无臭味,每周消毒一次,统一悬挂。(3)浸泡消毒桶,每日更换消毒液1:100-200的“84”,压脉带浸泡30分钟后,清洗沥干,放压脉带缸备用。

3、治疗室台面每班消毒液抺一次,弯盘、治疗碗、用后立即浸泡消毒。治疗室柜内和抽屉随时清理每周抺洗一次。保持内、外面清洁整齐。地面保持清洁干净,无污迹,冰箱每周清洁,除霜,物品摆放整洁有序。

4、口服药杯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5、各种推车、担架、输液夹板、每周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一次。盛压脉带、输液帖的缸每周高压灭菌一次。

5、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保持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清洗,晾干备用。

6、电子体温计每次使用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体温表一用一消毒,每次测量后用75%酒精或用洛合碘浸泡消毒30分钟,清水冲洗擦干备用。洛合碘每周更换2次,酒精每天更换,体温表应浸没于消毒液中。盛装容器每周消毒至少1次。

7、仪器遵循仪器使用说明书清洁消毒,如无特殊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时,棉球不能过湿,以免液体流入仪器内损坏仪器。

8、病人的餐具消毒应统一由配膳室收回、按配膳室餐具清洗、消毒常规处理、传染病人餐具应单独处理、个人专用。清洗去污后煮沸30分钟或流通蒸汽 3 消毒30分钟。或1000mg/L氯消毒剂消毒浸泡30分钟(消毒后清水冲洗)保存备用。

9、湿式扫床,一床一巾,病人的衣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一次,有污湿随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被服。按感染与否合理安置病人。

10、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一次,枕心、棉絮、床垫采取紫外线照射或熏蒸消毒,床、柜、椅、地面、墙壁用1:200-1:100的“84”液抺洗。

11、吸氧装置一人一用一消毒,鼻导管、鼻塞每班更换一次。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先清洗,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干燥保存。湿化液必须使用灭菌水,每天更换。吸引瓶等一人一用一消毒,若连续使用,应每日更换。

六、医护人员手的卫生

1、洗手指征

(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1)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2、洗手的步聚:按七步洗手法。

3、手的消毒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4、治疗、检查、手术、换药、开饭、发药等应带口罩,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戴手套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洗手保洁,可不必戴手套。应用一次性 4 清洁或无菌手套为好,用过后放入污物袋。戴手套并不能替代洗手。

七、医疗垃圾严格分五类放置

1、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1)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棉签、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及废弃的被服(3)隔离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被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4)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及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的血液、血清。

2、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等。

3、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医用缝合针、针头、各类医用锐器,如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如:致癌性药物、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等;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

5、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医疗废物盛装包装袋: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1)黑色包装袋:收集生活垃圾及未被污染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外包装(非医疗垃圾)。

(2)黄色包装袋:收集感染性废物(包括高压处理后的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菌种保存液高危险废物)、病理性废物及少量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3)红色包装袋:收集放射性废物。

5(4)利器收集盒为硬质、密封、非PVC塑料。密封后不能再打开,有规范标识的盒子。用于手机注射器与针头、刀片、玻璃安瓶玻片等易损伤包装的利器。

八、医疗废物运送与暂贮存要求

1、周转箱是经密封包装的医疗废物的专用硬质容器,运送包装好的医疗废物。

2、医疗垃圾放在医疗废物暂存室,不得露天存放,存放点应加锁,并设专人负责管理。

3、做好登记,内容包括来源、种类、重量和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交接人与经办人双签名等,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4、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确保包装物或容器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破损的包装应按治疗废物处理。

5、废物盛放不能过满,大于3/4时就应封口,封口紧实严密,注明科室和数量。

6、分类收集,禁混、禁漏、禁污(利器放入利器盒内,非利器放入包装袋内)。

7、运送时防止流失、泄露、扩散和直接接触身体;运送医疗废物应使用防渗透、放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各种包装和运送工具应有专用医疗废物标识。

8、对垃圾暂存室的设施及时清洁和消毒处理,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9、存放的医疗垃圾应及时移交给医用垃圾处理机构,存放时间夏季不得超过2天,冬季不超过2日。每日工作结束后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

10、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应在48小时内及时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导致传染病发生时,按有关规定报告,并进行紧急处理。

篇3: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1 完善相关制度

院领导要把医院感染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带领下,根据医院分级管理及卫生部法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平时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实行目标管理,由各级职能部门层层落实。每月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各科,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改进,逐步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 加强人员培训

医院定期请专家讲解医院感染知识,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习惯。选派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外出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借鉴好方法,普及新知识,强化医院感染监控理念,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提高责任感,强化无菌观念,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使全体人员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重大意义和实施方法。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劝告患者与探视者共同遵守,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预防交叉感染。

3 严格执行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高度责任感,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手卫生管理,每项操作前后按照洗手程序,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每次时间不少于15 s,流水冲洗。对疑似传染性分泌物、排泄物,须戴手套接触,做到接触一人洗一次手,避免交叉感染[2]。

各种医疗器械及时更换,彻底消毒,所有灭菌和污染物品分类定位放置。对进入操作室人员按要求着装,控制无关人员进入,定时用紫外线、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病区内采用消毒液湿式清扫,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设置隔离病房,严格控制陪护和探视人员。

4 合理诊治患者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要根据感染部位、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合理选择,避免长期大量使用[3]。应用免疫抑制剂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高患者免疫力。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切实做好消毒工作。

病房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细菌含量。每日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处理,病床和仪器设备用消毒液擦拭,每个床尾放置一垃圾袋。合理安排床位,特殊感染、新老患者要分别安置。

5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科要加大力度,对重点病区、重点患者进行常规的微生物监测,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高危物品及器械等加强监测,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双手进行细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进行,感染记录要详细、具体。针对不同科室特点,制订各自的消毒隔离方法。

建立医院感染统计监测系统,完善医院感染报告制度,每月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分析漏报病例,追究相关科室人员责任。定期向临床科室反馈各种标本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颖晶,尹红霞.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3):120-121.

[2]张蕾.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78.

篇4:医院感染各种预防措施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监测

【中图分类号】R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58-02

随着医学知识迅猛飞速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的不断增加,另外,随着新的疾病,尤其是新的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人类将面临各种疾病的严峻挑战。因此,医院感染的控制在医疗过程中尤为显得突出和紧迫。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命脉,医院感染管理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感染涉及到全院各科室和各部门,医院感染工作贯穿于医疗护理活动的始终,医院感染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安全,否则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致残,直接或间接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以致于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强化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抓好环节质量控制,不断促进和提高医疗及护理工作质量。

1 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前提

医疗质量是科室的生命力,只有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服务质量,把好医疗质量关才能吸引病人,才能提高科室的品牌效应,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医疗单位的医疗质量与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年来,医院领导十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从医院感染委员会的成立,到院感专职人员的配置、消毒器材的投入、组织培训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决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医院建立了院内感染管理三级网络控制体系,组织齐全,制度建全,责任明确,重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具有管理功能的业务科室,协调相关部门,是连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临床科主任和护士长是各个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直接责任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科室内的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监督、微生物监测和消毒隔离工作,以及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只有科室领导重视以及全员参与,健全责任制,实现了有效地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和贯彻。

2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规范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和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三级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医院消毒隔离制度、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医院感染爆发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等。制订了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书面考试和不定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督导规章制度、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

2.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并担任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相关科室主任任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各相关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形成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2.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建立会议制度,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2.3医院感染管理科 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科室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措施。与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器械科等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及本科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據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感染管理科。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监督检查本科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3 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医院感染意识

定期对全院员工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要职责之一,院感科利用各种形式,如全院培训、科室或部门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及各类人员如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知识进行常规培训,以提高全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协调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院感科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监测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与处理、科室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洗手制度的执行、无菌技术的操作、消毒灭菌技术的落实、消毒剂的正确使用、终末消毒、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置等方面,都会发现一些医务人员或后勤人员的不正确或非规范医疗行为,对于这些医院感染隐患,我们一方面及时予以指出和指导或共同查找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是涉及两个以上科室的问题则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进行协调沟通,而这种协调与沟通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调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1]。医院工作是多专业、多学科的有机整体,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步调一致、密切配合。院感科通过与科主任、护士长沟通交流以及有关会议等形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使之不发生矛盾和冲突,通过协调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为达到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总目标而工作。

5 医疗废物的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废物、废水的管理。

5.1制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指定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配置了医疗废物回收车,专人回收、管理,要求所有科室使用有规范标示的容器、包装袋,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定期对医疗废物暂存处、车辆、工具及其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对负责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并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

5.2严禁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医疗废物院外转运时,严格履行交接登记手续,按照要求资料保存3年,严禁买卖医疗废物和随意倾倒医疗废物。

6 体会

两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领导重视、全员提高认识并参与、规范医疗行为、加大管理力度,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合格的消毒工作、高效的无菌物品灭菌质量以及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是控制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首要条件。落实标准预防、正确规范的处理医疗废物,是保护自己、保护病人、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与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我们全体医护人员众志成城,上下一条心,院内感染一定能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7,6.

篇5: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检验科的检验报告单经消毒后方可发放。

2、口腔科、放射科应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3、口腔科牙钻等器械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麻醉科可重复使用的螺纹管、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5、内窥镜使用后按规定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定期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灭菌效果,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消毒处理和登记。

6、可重复使用的各种导管、管道,如供氧管道、导管、湿化瓶、螺纹管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湿化瓶消毒后,干燥保存,用前放置无菌用水。

7、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瓶内用水应每日更换。

8、病室及门诊各诊室内的空气应定期消毒,有记录。

9、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必须一桌一布,用后应彻底消毒。

10、患者用具(脸盆、尿壶、便盆等)均使用一次性物品,一人一份。

11、病人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定期更换,使用被服袋和被服车收取,密闭运送至洗衣房,不得在病房、走廊内清点。传染病病人的被服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规定进行处置。

12、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3、病区的拖布分室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14、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由专人定时收取,日产日清。

15、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手提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16、实验室产生的废弃标本、培养基、毒种等应就地进行高压灭菌或高效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17、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高水平消毒。

18、特殊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19、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定期检测。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应每周检测。

20、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现配先用。

21、消毒、灭菌后的器械、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监测。

22、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的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净化后排放。

23、体温表使用后,用500mg/L的“84”消毒液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后,放入消毒容器内干燥保存备用,消毒液应每日更换。

24、负压吸引器,使用前瓶内倒入消毒液;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应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25、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6、消毒液容器每周灭菌更换2次;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如棉球、纱布、呋喃西林棉球罐等)必须高压灭菌,每天更换;安尔碘、酒精应选小容量包装,密闭保存,3天内用完。

2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溶液须注明开启时间,在2小时内使用;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开启的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启用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

28、无菌、消毒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必须放在无菌柜内,有专人负责每日检查,柜内每日擦拭消毒。无菌物品应标明名称、消毒日期、消毒有效期等,标记清楚,不得有过期物品。

29、无菌物品的包布必须双层,一用一清洗。

30、治疗车上的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车应备有速干手消毒剂。

31、用2%戊二醛浸泡器械(内镜),消毒需30分钟,灭菌需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灭菌水彻底冲洗。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每周更换二次,使用中的戊二醛每二周更换一次,每周测试浓度一次并有记录。

32、血压计、听诊器等物品,应每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如遇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为5类∶

1.感染性废物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

2.病理性废物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是指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医用针、解剖刀、手术刀、玻璃试管等;

4.药物性废物是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等;

5.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三十八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2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3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追踪

篇6: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病区环境清洁消毒SOP

一、空气

1.开窗通风,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20~30分钟;

2.不宜开窗通风(如室外尘埃密度较高或极度寒冷时),必要时(如收治了肺结核患者)可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器(有自动显示累计消毒时间的不需要单独登记),并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必要时行效果评价;

3.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方法消毒空气。

二、墙面、门窗和地面

(一)墙面和门窗

1.应保持无尘和清洁。

2.通常使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3.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二)地面

1.所有地面包括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m2;

2.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3.不同区域(污染与半污染区、清洁区)使用的清洁工具,分开放置,每天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清洗后悬挂备用。

三、医疗与生活物品

(一)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心电图机,每天清水擦拭1次;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清水擦 拭1次。

(二)护理站桌面、患者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清水擦拭。且一人一巾,用后抹布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消毒30分钟。

(三)病人出院、转科(院)、死亡等离开后,对床单元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终末消毒。

(四)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保持清洁,必要时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1.物体表面没有明确污染时,只需用干净的清洁用具,清水擦拭即可;有明显污垢时,如血迹、痰迹、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先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30分钟,然后对整个区域进行有序的擦拭消毒。

2.每日清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从治疗室即清洁区开始,依次为办公室、值班室、病房、走廊、厕所,最后是盥洗间即污染区。拖把应分类分色分室使用。

四、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地面及物品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天至少2次;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采用75%酒精擦拭。

注:使用腐蚀性的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应使用清水擦拭。医院常用物品清洗消毒SOP

一、手术器械及其相关物品

(一)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手工清洗按照去污六步骤清洗;复杂及管腔器械使用超声清洗机加酶清洗;

(二)灭菌:压力蒸气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或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或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0小时,(浸泡器械必须经无菌水冲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注:锐利器械(含剪刀、刀片、穿刺针等)及缝线严禁戊二醛浸泡灭菌。

二、病区常用物品

(一)病区换药碗、弯盘等:在病区处置间流动水冲洗,去除明显血液等污染物后密闭;由供应室集中清洗后压力蒸汽灭菌;

(二)杯钳罐:用后密闭;由供应室集中清洗后压力蒸汽灭菌;有消毒液的每周更换2次;干式保存则每4—6小时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三)体温表:集中使用的体温表每次使用后需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1.清洗:流动水清洗擦干,使用手工或甩表机甩表后浸泡消毒;

2.消毒:含氯消毒液500mg/L盖盒浸泡30分钟,流动水冲洗,纱布擦干,使用前质检同时75%酒精棉球擦拭后使用。消毒液每日更换。

(四)各种盛消毒液的玻璃瓶:弃去消毒液,密闭;由供应室集中清洗压力蒸汽灭菌;每周灭菌2次。

(五)吸引瓶、引流瓶:

1.清洗:流动水冲刷洗、干燥(可以自行选用不同方法,减少水分,目的是保证浸泡消毒的消毒液不被稀释,确保消毒效果);

2.消毒:热力消毒90℃5分钟或含氯消毒液500mg/L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六)餐具

1.清洗:用洗涤剂擦洗,清水冲洗干净;

2.消毒:煮沸10-2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20分钟。

(七)痰盂、便器:

1.清洗:流动水冲刷洗、晾干;

2.消毒:含氯消毒液500mg/L浸泡30分钟,流动水冲洗或热力消毒90℃3分钟。

(八)塑料及橡胶类(含超声雾化器、呼吸机管路、湿化瓶):

1.清洗:流动水冲刷洗、干燥;

2.消毒:自动清洗消毒机90℃5分钟或新生成氧化电位水冲洗浸泡10-15分钟或含氯消毒液500mg/L浸泡30分钟后,新鲜蒸馏水冲净消毒液,置于灭菌容器干燥保存备用;

(九)气管内套管:

1.清洗:流动水清洗、干燥;

2.消毒:自动清洗消毒机90℃5分钟或煮沸消毒10-20分钟或新生成氧化电位水冲洗浸泡10—15分钟或洗必泰醇消毒液浸泡30分钟或过氧化氢浸泡30分钟。

(十)止血带:

1.清洗:流动水清洗、擦干;

2.消毒:送供应室集中处置或含氯消毒液250mg/L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一用一消毒或酒精擦拭。

(十一)热水袋、冰袋、橡皮气圈及橡皮中单:

1.流动水清洗、晾干;

2.必要时用含氯消毒液250rng/L擦拭,作用30min后,流动水冲净,晾干备用。

(十二)血压计、袖带、听诊器袖带:

1.清洗、晾干;

2.血压计及听诊器适时用75%乙醇或25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三、麻醉用具处置

(一)一次性用具如:牙垫、气管插管、各种穿刺包、穿刺针、换能器等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

(二)麻醉喉镜片清洗擦干后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剂中消毒30分钟或热力消毒(90℃5分钟)或压力灭菌。

(三)呼吸囊: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四)硅胶螺纹管:

1.上清洗机按管道清洗流程清洗后备用。

2.流动水清洗后经氧化电位水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

(五)可视喉镜、支气管镜用后按消毒内镜处理。

注:消毒设备(床单位消毒机、内镜清洗消毒机等)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使用,并定期维护。

手卫生SOP

一、手卫生设施

(一)采用流动水洗手,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二)肥皂或者皂液:固体肥皂应保持肥皂及皂盒的清洁与干燥;皂液宜使用一次性原装的挤压式液体皂,如使用分装液体皂,容器必须保持清洁,并每周至少消毒一次。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应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

(三)干手设施:提倡使用一次性纸巾,或用于手毛巾(一用一消毒,并干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四)配备合格的快速手消毒剂,并放置在医务人员便于取用的位置,包括流动使用诊疗车上。

二、卫生洗手

(一)洗手用品:洗手液(皂液)、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皂液容器、固体肥皂及有筛孔皂盒、一次性抽纸巾或干手毛巾、护肤用品。

(二)洗手指征

1.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2.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穿脱隔离衣前后;

3.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进行卫生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6.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蛋白性物质污染后;

(三)洗手方法

1.湿手:用水打湿双手;

2.涂皂:取适量皂液涂抹所有手部皮肤;

3.揉搓:认真揉搓双手,按照六步法洗手,时间不得少于15秒;见图1.

4.冲洗: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双手; 5.干手:用纸巾或干手毛巾干燥双手。6.护肤:适量护肤用品护手。图1 六步洗手法:

三、卫生手消毒

(一)消毒用品:符合规范的一次性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二)消毒指征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人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部门前后;

3.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4.为不同病人进行诊疗之间;从同一病人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手部无明显污染物时。

5.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6.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三)消毒方法

1.取2—3ml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涂抹手的所有皮肤,揉搓方法参照六步洗手法,揉搓时间至少15秒;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4.符合上述消毒原则每5、6条者,应先洗手,然后再进行卫生手消毒。

四、外科手消毒

(一)卫生用品:指甲剪、消毒皂液、非手触式清洗液出液器、一次性外科手消毒剂、无菌巾、灭菌洗手刷、计时钟

(二)外科手消毒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进行各类手术前均应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3.手术中和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三)外科手清洗、消毒方法

1.洗手方法

①洗手之前应当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②取适量的清洗液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③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④使用无菌巾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2.消毒方法

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至少消毒二遍。(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四)注意事项

1.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2.洗手与手消毒双手相互揉搓要充分;

3.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清洗液清洁双手;

4.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SOP

一、职业暴露的预防

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人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5.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6.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8.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均焚烧处理。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报告及处置SOP

一、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

1、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临床科室经治医师立即报告科主任,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确认后及时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

2、经医院调查证实出现以下情况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本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于24小时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于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①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⑧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5、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暴发的处置预案

1.临床科室发现3例或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包括症状相同或病原体相同等),应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到现场核查,在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立即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

3.查找感染源及传播途径,隔离相关病人,加强消毒,必要时关闭病房。

4.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三、医院感染暴发的具体调查步骤

1.成立调查小组

调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感染控制人员、医院流行病学专家、感染发生部门科主任及护士长、微生物学专业人员、药物学专业人员、后勤保障部主管等。

2.对医院感染暴发病例进行查看,了解病史、核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

3.进行核实会诊,确认是否为真正的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4.调查感染暴发流行的起始时间及医院感染传播方式,列出潜在的危险因素。

5.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临时控制措施。如隔离感染源或可疑感染源或保护性隔离其他患者等。必要时可采用停止手术或关闭病房等措施。

6.根据感染暴发或流行的调查和控制情况,实时调整相应控制措施并及时完成调查报告。

7.调查小组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递交书面报告。

注:

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暴发传播方式:共同来源、带菌者传播、交叉感染、空气传播或其他方式。

医疗废物管理SOP

一、分类收集

1.各医疗废物产生地设有放置医疗废物区域,并以文字标明医疗废物名称。

2.将医疗废物分别放入带有“警示”标识的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损伤性废物放入专用锐器盒内,不得再取出。

3.医疗废物收集容器盛装量达到3/4时,应有效封口。

4.病原体培养基、标本、菌种和毒种保存液,应先消毒,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5.隔离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生活废物,应用双层专用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二、运送

1.运送医疗废物人员在运送时,应穿戴防护用品(防护服、防护鞋、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

2.运送医疗废物人员每天按规定的时间、路线运送至暂存地。

3.运送前应检查医疗废物标识、标签、封口,防止运送途中流失、泄漏、扩散。

4.运送车辆要有防渗漏、防遗散设施,易于清洁、消毒。

5.运送结束,及时清洁消毒运送工具。

三、暂存、登记

1.各医疗机构应有医疗废物暂存地,暂存地远离医疗、食品加工、人员活动区;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防渗漏;易于清洁消毒。

2.医疗废物暂存地应专人管理,应有“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标识。非专业人员不得接触。

3.病理性废物应低温贮存或防腐保存。遇有手术切除的残肢时由殡仪馆火化,或作为病理性废物收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依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置,严禁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按医疗废物实施处置。

4.医疗废物在暂存地存放不得超过2天。

5.医疗废物转出后对暂存地及时清洁、消毒。

6.产生和运送医疗废物的部门,对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时间、去向、经办人签名进行登记,登记资料保存3年。

四、处置

上一篇:北京市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下一篇:连云港组织部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