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2024-05-10

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精选8篇)

篇1: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一、国际级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一)男子足球运动员,参加世界杯比赛的全体运动员分别授予:冠军100%、亚军80%、第三名70%、第四名60%、第五至八名50%、第九至十六名20%。

(二)男子足球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全体运动员分别授予:冠军80%、亚军70%、第三名60%、第四名50%、第五至八名30%、第九至十六名10%。

(三)女子足球运动员,参加世界杯、奥运会比赛的全体运动员分别授予:冠军100%、亚军80%、第三名70%、第四名60%、第五名40%、第六名20%、第七至八名10%。

二、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一)参加亚洲杯、亚运会比赛的男子运动员分别授予:第一至四名100%、第五至八名8096、第九至十六名60%;女子运动员分别授予:冠军100%、亚军80%、第三名70%、第四名60%、第五至八名50%。

(二)参加亚俱杯、亚洲优胜者杯的运动员授予第一至四名50%、第五至八名30%。

(三)在全国运动会上获得前四名的男子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按名次前后分别为30%、20%、10%、10%;女子各队运动员分别为冠军30%、亚军20%、第三名10%。

(四)在男子足球全国甲级联赛和足协杯赛中获得前四名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按名次前后分别为40%、30%、20%、20%。女子足球在全国性联赛中获得冠军、亚军、第三名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分别为:40%、30%、20%。

(五)上述名次以下的男子前十二名,女子前八名(全年全国正式比赛最好成绩)队,可以推荐一名在本队从事专业训练六年以上(不包括体校训练时间)的运动员,申请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六)中国足球协会每年可推荐2名全队成绩未达标的优秀运动员为运动健将。

三、一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

(一)参加全国甲级联赛、杯赛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分别为:第一至八名不超过全队的70%,第九至十二名不超过全队的50%,第十三至十六名不超过全队的30%。

(二)参加全国运动会获决赛权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分别为:第一至四名不超过全队的60%,第五至八名不超过全队的40%,第九至十二名不超过全队的20%。

(三)参加全国乙级联赛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分别为:第一至四名不超过全队的30%,第五至八名不超过全队的20%,第九至十六名不超过两名运动员。

(四)参加全国青年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为:第一、二名不超过全队的30%,第三、四名不超过全队的20%。

四、二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者,可申请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

(一)参加全国甲级联赛、乙级联赛、杯赛、全国运动会的各队运动员。

(二)参加全国青年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为:第一至四名的各队运动员,第五至八名不超过全队的70%,第九至十二名不超过全队的50%,第十三至十六名不超过全队的30%。

(三)参加中国足校杯和全国足校杯比赛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为:第一至四名不超过全队的80%,第五至八名不超过全队的60%,第九至十二名不超过全队的40%,第十三至十六名不超过全队的20%。

(四)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比赛中获得第一至四名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不超过全队的50%。

(五)在各系统举办的全国足球比赛中获得前二名的各队运动员申请人数不超过全队的50%。

五、三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三级运动员称号。

(一)参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足球比赛的各队运动员。

(二)参加各系统举办的全国足球比赛的各队运动员。

(三)参加全国青年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各队运动员。

(四)在一个中,参加过二十场正式比赛的运动员。

六、少年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者,可申请授予少年级运动员称号。

(一)凡代表省辖市、专区、直辖市的区参加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足球比赛的少年运动员。

(二)一个少年队,在一个中,参加过二十场正式比赛的运动员。

注:

1、在达到各等级称号成绩标准的队中,其不符合该等级标准条件的运动员,可以申请授予较低一级的等级称号。

2、在达到各等级称号成绩标准的队中,如有个别运动员符合较高一级的标准条件者,可以申请较高一级的等级称号。

3、关于三级和少年级运动员的比赛次数的计算和“正式比赛”的解释:比赛一场就算一次,每场比赛必须有等级裁判员的主持,并签字证明才算有效。

4、运动员因作风恶劣受到处罚者,在受处分期间不得申报各等级称号。

篇2: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一、国际级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一)世界杯(男子):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九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获得世界杯亚洲区出现资格的3名参赛运动员;

(二)奥运会(男子):第一、二名授予参赛的11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7名运动员,第九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

(三)世界杯、奥运会(女子):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五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六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第七至八名授予参赛的3名运动员。

二、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一)U20男子世界杯: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3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20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

(二)U17男子世界杯: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12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8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

(三)世界杯室内五人制足球(男子):第一至四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九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10名运动员,获得世界杯亚洲区出线权资格的8名参赛运动员;

(四)亚洲杯(男子):第一、二名授予参赛的22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20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九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

(五)亚运会(男子):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1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7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

(六)亚冠联赛(男子):第一至四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

(七)亚洲杯室内五人制足球(男子):第一至三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四至六名授予参赛的10名运动员;

(八)亚洲室内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男子):第一至三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四至六名授予参赛的10名运动员;

(九)亚洲室内运动会第一至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14名运动员,第四至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10名运动员;

(十)全国体育大会(室内五人制足球):第一名授予参赛的4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3名运动员,第三至四名授予参赛的2名运动员;

(十一)全国运动会(男子):甲组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8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乙组第一名授予参赛的8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4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2名运动员;

(十二)全国男子超级联赛、足协杯: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三至四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

(十三)全国室内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足协杯(男子):第一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第三至四名授予参赛的4名运动员;

(十四)U20世界女子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7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3名运动员;

(十五)亚运会、亚洲杯(女子):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1名运动员;

(十六)全国运动会(女子成年组):第一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3名运动员;

(十七)全国女子超级联赛、全国女子锦标赛、女子足协杯: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三至四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三、一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

(一)U19男子亚洲杯: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3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20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

(二)U17男子亚洲杯: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2名运动员;

(三)全国男子超级联赛、足协杯:第一至四名授予除运动健将外的其他参赛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21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

(四)全国男子甲级联赛:第一至四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第九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2名运动员;

(五)全国男子乙级联赛:第一至四名授予参赛的2名运动员;

(六)U19男子全国联赛、U19男子全国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2名运动员;

(七)全国室内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足协杯(男子):第一至四名授予除运动健将外的其他参赛运动员;第五至六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

(八)U17世界女子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五、六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第七、八名授予参赛的3名运动员;

(九)U19亚洲女子青年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四名授予参赛的14名运动员,第五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六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第七至八名授予参赛的3名运动员;

(十)U16亚洲女子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1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三、四名授予参赛的7名运动员,第五、六名授予参赛的5名运动员,第七、八名授予参赛的3名运动员;

(十一)全国女子超级联赛、全国女子锦标赛、女子足协杯:第一至八名授予除运动健将外的其他参赛的21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

(十二)全国女子联赛:第一至四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第九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2名运动员;

(十三)全国运动会(女子青年组)、全国城市运动会(女子)、U18全国女子青年联赛、U18全国女子青年锦标赛:第一至二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第三至四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

(十四)全国体育大会(室内五人制足球):第一至八名授予除运动健将外的其他参赛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10名运动员。四、二级运动员

(一)U17全国联赛、全国锦标赛、全国城市运动会(男子):第一名授予参赛的2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16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九至十六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

(二)U18全国女子青年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女子):第一至四名授予除运动健将外的其他参赛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21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

(三)U18全国女子锦标赛:第一至四名的参赛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21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

(四)U16全国女子青年联赛、锦标赛:第一至四名授予参赛的21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5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9名运动员;

(五)U19、U17、U15中国足校杯和全国足校杯(男子、女子):第一至四名授予参赛的21名运动员,第五至八名授予参赛的18名运动员,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

(六)U15全国联赛、全国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赛的12名运动员,第二名授予参赛的8名运动员,第三名授予参赛的6名运动员,第四至八名授予参赛的4名运动员;

(七)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锦标赛(包括室内五人制足球)第一至三名授予参赛的10名运动员。五、三级运动员

篇3: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等级标准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试行),并从5月10日起在全国施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是根据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统筹性等原则来研制的。其中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五大要素的25项评价指标,一般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锻炼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测试。绝大部分测试内容简便易行,并饶有趣味。但这些测试在实践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情况,民众参与热情较低,参与方式较传统,难以有效地推动全民健身。所以,在大面积的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制定一种简便易行,测试项目与地点相对比较机动,而且锻炼者自身就能评价其锻炼等级标准的评价方法已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等级标准研究的目的

研发涵盖多种项目的《大众体育锻炼技术等级标准》,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通过激发人们的锻炼兴趣,在普及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事在必行。通过此次研究,可以有效分析出淮安市目前的大众锻炼现状,并推动淮安市大众锻炼项目的有效开展,积极鼓励淮安市民走出家门,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他们的体育锻炼的热情及参与程度。

通过此项研究,还可以提升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的标准及水平,不断地构建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全民健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缩小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提升淮安市全民锻炼的层次,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进来,增进市民与市民之间的感情,为构建和谐的、健康的社会做出贡献。

2 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研究的依据

近些年来,关于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走到了前列,无论是研究的手段还是研究的方法,都比较先进。我国在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研究领域出发点较落后,但发展迅速,这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我国全民健身开展非常迅猛,特别是在时下流行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神曲后,全民健身的热潮再次袭来。与实践相呼应的是,我国在“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研究”的文献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大批优秀的论文经刊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些都给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 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研究内容

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研究内容需要涵盖的东西很多,所以应该具象地来分析,从项目确定到标准制定等。

3.1 选定项目

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项目研究,那么该项目的性质必须具备一定的大众性,像跳水、游泳等这些就不太具备大众性,因为它们拥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在项目的选取上,要着重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易参与的项目,比如:田径、羽毛球等。这些项目可以笼统为一个大的项目,也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细分为不同的小项目,在每个小项目中,一般设定的周期是两年时间。

3.2 标准制定

在选定项目的同时,要根据项目的性质,项目的大小,选择不同级别的评价者。像象棋这样的小项目,一般而言只需要确定一个评判员即可,像田径等大项目,还应该确定教练员等。因此在项目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根据项目的性质来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确保这些评价标准被大众认可并接受。

3.3 细则确定

选定项目、标准制定之后,就需要根据大众锻炼技术的开展情况,制定一定的实施细则了。实施细致需要包括活动的场地确定、活动时间、活动时长、活动情况、活动类别、评价体系等。还需要包括一些基本的费用情况介绍、资金使用情况介绍,以及聘请的教练员资格认证情况等等。总之,细则要尽可能地公开透明,提升大众对项目的支持力度。

3.4 目的设定

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丰富淮安市大众锻炼的层次和内容,提升淮安市大众锻炼的等级,吸引越来越多的淮安市民参与到大众锻炼的过程中来,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和谐人际关系,不仅仅是提升了淮安市的人口普遍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为淮安市的社会治安等贡献一份力量。

4 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研究的方法

4.1 试验人员

4.1.1 专家访谈

在研究过程中,要确定一定的研究标准及研究方法,还需要根据经验来制定一些研究细则,因此需要对相关专家进行一定的访谈,以获取一定的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为研究开好头。根据实践经验,在专家访谈环节,可以设定8~10名专家学者。

4.1.2 走访调查

为了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需要对参与人员进行一定的走访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合适的标准体系。在走访调查中,应该尽可能地采取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便于直观地了解到真实的信息,提升研究的真实性。避免采用不分年龄、不分项目,盲目应对,胡乱凑数的走访调查方法。

4.1.3 实际测试

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核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否,检验评价标准是否实用,需要进行实际的检验。通过实际测验法来及时发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在正式开展前,就将这些问题规避掉,提升整体研究的顺利性和先进性。一般测试人员的数量在200人左右。

4.2 试验方法

4.2.1 收集相关文献

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研究已经不是最新的课题研究,一些非常先进的文献研究早已经出炉。在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实际,结合丰富的文献资料,来不断提升研究的水平,尽可能地从优秀的文献资料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来,进而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有效规避研究中易遗漏的重点及研究难点。因此在研究前,需要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

4.2.2 仪器测量法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缩小研究数据之间的细小误差对整体结果的影响,需要在测量环节中,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与当地的体育院校进行合作,由该院校提供一定的仪器设备,并参与测量过程,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4.2.3 问卷调查法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对参与人员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该项目的熟悉程度,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实际体验过程。因此这些参与人员直观地参与到了研究过程中,他们对项目的优劣等有着第一发言权。通过对他们的访谈,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4.2.4 统计法

研究过程产生的数据要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借助一定的数据统计设备,比如计算机。

4.3 技术路线

(如图1)

5 结语

全民健身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标准的研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确定评价体系,组成专业人员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人们强身健体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走出家门,自发在小区、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近年来淮安市大众锻炼、全民健身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格局,如何引导市民将体育锻炼进一步科学化成为全民健身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制定大众体育锻炼技术等级标准,即为普通锻炼人群制定能够衡量其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激发民众对所从事项目的兴趣及进一步锻炼的动力,以科学化手段提高大众锻炼水平并最终促进体质的发展,成为新途径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淮安市,大众锻炼,技术等级,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兴旺,温志宏.对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差异问题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56-160.

[2]杜宝峰.建立我国业余篮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篇4: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关键词:校园足球;中学;运动技能;评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99-05

Abstract: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d AHP were used to develop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ampus football skill (ESCFS) in high schoo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Results: two evaluation criteria were included in ESCFS, corresponding to junior high school period, and high school period. Each level contains five aspects: ball control, dribbling, kicking, fitness and match performan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evaluation methods increased with the level. ESCFS was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1794 students in 12 cities. Empir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ESCFS had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hich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tudent football skill level and development level.

Key words:campus football; high school; skill; evaluation standard

近年来全国校园足球活动蓬勃发展,自2009年开始校园足球分别经历了国家体育总局以及教育部为管理主体的发展阶段。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管理主导下,52个国家级布局城市以及68个省级布局城市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每年有超过5 000所学校的270万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年均比赛场次10万次,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1]。2015年校园足球活动的管理主体由国家体育总局转变为国家教育部,标志着校园足球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教育功能以及育人功能,注重解决校园足球活动发展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建立健全校园足球的评价机制以及制定足球后备人才认定标准等内涵式发展战略举措是新时期我国校园足球开展的重要特征[2]。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在以教育部为主导的全新校园足球活动中,将更加注重校园足球的普及,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要达到2 000万人[3]。2015年3月8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校园足球活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对校园足球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例如到2020年要在全国扶持建设2万所中小学校足球特色学校,将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并加大学时比重,校园足球的特色学校确保每周一次足球课教学等[4]。2016年教育部相继完成在全国遴选并支持建设8 627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8个校园足球试点区县以及3个校园足球综合改革试验区。先后培训全国校园足球骨干教师13.5万人,组织校园足球比赛超过10万次,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等重大举措[5]。校园足球的快速发展要求构建相应的监管机制以进行正确引导与质量评价。中学阶段是学生足球技能发展提高的关键阶段,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标准的研制,能够填补我国该年龄阶段校园足球学生技能评价标准的空白,是积极贯彻落实现代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科学引导校园足球的课余训练以及完善校园足球技能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

1 研究对象

以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中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学生初中及高中两个阶段的足球运动技能评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法

以青少年足球技能评价为主题,采用网络检索以及图书馆查阅两种方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技能评定的核心问题进行信息采集,102位足球领域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此次调查,通过文献以及问卷的分析结果确定评价体系的测评方案。

2.3 测试法

以全国18个足球重点城市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为测试对象,按照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样本测试与数据采集。测试对象均接受足球训练1年以上,测试总数为1 794人,包括初中样本总量为966人,其中男生576人,女生390人;高中样本总量为828人,其中男生627人,女生201人,以此作为学生运动技能评价体系得分标准与等级标准制定的依据,同时按照性别差异分别制定初中以及高中阶段的运球与素质评分标准。具体测试方法见表1。

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采集的有效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构建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指标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技能评价体系模型,并以学生测评数据为基础运用十分位数法构建技能得分标准量表。

3 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以校园足球初中阶段为例,对学生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构建步骤进行详细说明。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构建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对于问卷调查采集信息进行合理化筛选,保留选择频数在75%以上评价指标,初步构成评价体系的指标集。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指标层次的逻辑设计,搭建两级指标层次的体系架构。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

3.1 指标集的建立和指标数据采集

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评价体系的每一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对应的二级指标集的测试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此经过数据标准化、降维因子分析、建立相关系数矩阵、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以及特征向量的计算等步骤,建立针对每一个一级指标的数学模型。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从第二个主成分开始特征根都比较偏低,然而特征根小于1,显示第一个主成分能够概括绝大部分的信息,即一级指标下的第一主成分二级指标能够体现一级指标的核心内容。

依据方差分解与主成分载荷矩阵的数据得到指标的对应系数,依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两列数据得到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主成分表达式:

技能评价要联系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实践,在确保评价科学化的基础上,突出评价体系的简易性与可操作性,从而便于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灵活运用。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及技能评价操作的实践需求,评价体系最终采用一级指标对应一个二级指标的体系模式。按照以上步骤构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的指标体系。

3.4 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技能等级评定标准量表

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运动技能标准量表包括初中以及高中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学生年龄跨度以及身心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折线运球以及身体活动能力测试中需按照男、女不同标准给予评价得分。

运用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技能等级评定标准量表可以对初中以及高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单项足球技能水平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将单项得分与权重系数的乘积累加进行足球技能水平的综合得分评价以及等级评价。由于中学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性较大,因此综合评价等级难度逐年提高。以初中阶段为例,学生足球技能综合得分=头颠球得分×0.1+折线运球得分×0.2+定位球射门得分×0.2+多向绕杆跑得分×0.1+比赛得分×0.4。根据综合得分以及综合评价等级表,认定相应技能等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运用调查法、测试法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构建校园足球初中以及高中两个阶段学生运动技能的评分以及等级标准。评价体系由能够体现球感、运球、踢球、身体素质以及比赛能力5个方面的特定指标构成,评定方法与评价难度依据学生年龄差异进行区别对待,依据对全国12个城市的1 794名学生的测试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确定技能评分标准与等级标准。

4.1.2 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运动技能评定标准是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以及足球训练规律为依据,以构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为主要目标,运用科学评价模型构建方法,对学生足球课程学习质量及效果进行规范性量化评价,对促进校园足球开展的评价机制构建、提高足球课堂教学以及课余训练质量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4.2 建议

4.2.1 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技能评定标准的适用对象为中学阶段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用于评价中学阶段学生足球技能水平的发展程度。与此同时,标准还可以为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量化依据,为校园足球整体或局部发展的质量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4.2.2 基于突出重点以及区别评价的原则,校园足球中学阶段学生技能评定标准需要后期的持续性修订与完善。如注重对守门员特殊位置运动员的技能评价,指标选择应符合足球运动技能不断发展的需要及训练规律,同时更多地对比借鉴足球发达国家青少年培养经验及规律,更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身体及心理发育特点及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水平。

4.2.3 在评定标准应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不同地域间的校园足球发展实际,考虑校园足球课程建设与业余训练的衔接与区别对待,考虑解决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与竞技足球人才选拔及评价标准的顺畅衔接。

参考文献:

[1]打基础重细节,提升校园足球品质[N].中国体育报,2013-01-29(5).

[2]秦旸,刘志云.小学校园足球学生技能评定标准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5,37(4):92-96.

[3]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登[N].中国教育报,2014-11-27(4).

[4]解码校园足球“2.0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4-10-09(5).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R].国办发[2015]11号.

[6] Robert M Malina,Basil Ribeiro,Joo Aroso,Sean P Cumming.Characteristics of youth soccer players aged 13–15 years classified by skill level[J].Br J Sports Med,2007,41(5):290–295.

[7] Malina RM,Cumming SP,Kontos AP,et al.Maturity-associated variation in sport-specific skills of youth soccer players aged 13–15 years[J].J Sports Sci,2005,23(5):515–522.

[8] AMIRI-KHORASANI,M.et al., Acute effect of different stretching methods on Illinois agility test in soccer players[J].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0,24 (10):2698-2704.

[9] Samuel J.Robertson,Angus F.Burnett,Jodie Cochrane.Tests Examining Skill Outcomes in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 and Feasibility [J].Sports Med,2014,44(4):501–518.

篇5: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一、国际级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

(一)冠军,授予参加比赛的12名运动员;

(二)第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11名运动员;

(三)第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10名运动员;

(四)第四至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8名运动员;

(五)第七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六)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

二、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一)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杯: 1.冠军,授予参加比赛的12名运动员; 2.第二至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10名运动员; 3.第四至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8名运动员; 4.第七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5.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

(二)世界青年(男子U21、女子U20)锦标赛: 1.冠军,授予参加比赛的10名运动员; 2.第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9名运动员; 3.第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8名运动员; 4.第四至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7名运动员; 5.第七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6.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3名运动员; 7.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2名运动员。

(三)亚洲青年(男子U21、女子U20)锦标赛、亚洲俱乐 部锦标赛

1.冠军,授予参加比赛的8名运动员; 2.第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7名运动员; 3.第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4.第四至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

(四)全国运动会、全国排球联赛: 1.冠军,授予参加比赛的10名运动员; 2.第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9名运动员; 3.第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8名运动员; 4.第四至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5.第七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6.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7.第十三名至十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2名运动员。

(五)全国锦标赛、俱乐部大奖赛:

1、第一名,授予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2、第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

3、第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3名运动员;

4、第四至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2名运动员。三、一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

(一)世界青年(男子U21、女子U20)锦标赛前八名,授予除运动健将外的其他运动员;

(二)亚洲青年(男子U21、女子U20)锦标赛前六名,授 予除运动健将外的其他运动员;

(三)世界少年(男子U19、女子U18)锦标赛前八名,授 予参加比赛的10名运动员;

(四)亚洲少年(男子U19、女子U18)锦标赛前六名,授 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五)全国运动会获得决赛权各队,授予除运动健将外其他 参加比赛的运动员;

(六)全国锦标赛:

1、第七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9名运动员;

2、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7名运动员。

(七)全国青少年(男子U21、女子U20)锦标赛、联赛、冠军赛:

1、第一至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9名运动员;

2、第四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7名运动员;

3、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八)全国青少年(男子U19、女子U18)锦标赛:

1、第一至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7名运动员;

2、第四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3、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3名运动员。

(九)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

1、第一至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8名运动员;

2、第四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3、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

(十)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1、第一至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2、第四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3、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

(十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与教育部门合办的锦标赛:第一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四、二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

(一)全国青少年(男子U21、女子U20)锦标赛、联赛、冠军赛:

1、第一至八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的其他参赛运动员;

2、第九至十二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3、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3名运动员;

(二)全国青少年(男子U19、女子U18)锦标赛:

1、第一至六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的其他运动员;

2、第七至八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3、第九至十二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参加比赛的3名运动员。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与教育部门合办的锦标赛:

1、第二至三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2、第四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

(四)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第一至十二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的其他参加比赛的运动员;

(五)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1、第一至三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

2、第四至八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加比赛的5名运动员;

3、第九至十二名,授予除一级运动员外其他参加比赛的4名运动员;

4、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3名运动员。

(六)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锦标赛:

1、第一至四名,授予参加比赛的9名运动员;

2、第五至八名,授予参加比赛的8名运动员;

3、第九至十二名,授予参加比赛的7名运动员;

4、第十三至十六名,授予参加比赛的6名运动员。五、三级运动员

篇6:越野滑雪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一、国际级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一)冬季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单站赛单项、团体及接力前八名;

(二)在FIS(国际雪联)积分赛中,长距离单项比赛FIS积分少于50分,短距离比赛积分少于60分者。

二、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一)冬季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单站赛单项、团体第九至二十名、接力第九至十五名;

(二)亚洲冬季运动会、洲际比赛单项前八名、接力前三名;

(三)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单项前十名、接力前八名;

(四)全国冬季运动会单项前三名、接力第一名;

(五)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成年组单项前三名、团体及接力赛第一名;

(六)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青年组单项第一名;

(七)在FIS(国际雪联)积分赛中,长距离单项比赛FIS积分少于100分者,短距离比赛FIS积分少于120分者。三、一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

(一)全国冬季运动会单项第四至十名、接力第二至八名;

(二)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成年组单项第四至十名、团体及接力赛第二至五名;

(三)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青年组单项第二至八名;

(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单项前二名、团体及接力赛第一名。四、二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

(一)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成年组单项第十至十二名、团体及接力赛第六至八名;

(二)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青年组单项第九至十二名;

(三)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单项第三至六名、团体及接力赛第二至四名;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成年组单项前三名、团体赛第一名、接力赛第一名;

(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的青少年锦标赛、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青年组单项前三名及团体赛第一名、接力赛第一名。五、三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三级运动员称号:

(一)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单项第七至十名、团体及接力赛第五至八名;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的青少年锦标赛、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青年组单项第四至八名;

篇7: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一、国际级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一)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男、女团体前三名,单项前八名;

(二)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排名表前十六名;

(三)国际乒联举办的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单项前三名;

(四)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杯团体冠军、单项前三名。

二、运动健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运动健将称号:

(一)获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奥青会正式参赛资格的运动员;

(二)列入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排名表前五十名的运动员;

(三)亚运会、亚洲锦标赛、亚洲杯赛团体前三名、单项前八名;

(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前三名;

(五)世界青年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乒乓球比赛、世界青少年锦标赛、亚洲青少年运动会、亚洲青少年锦标赛团体冠军、单项前三名;

(六)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团体前四名的出场运动员,单打前十六名、双打前八名;

(七)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优秀青少年调赛团体冠军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四名;

(八)全国少年锦标赛团体冠军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二名;

(九)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男、女团体前四名的出场运动员;

(十)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团体冠军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三名。

三、一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

(一)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团体前十六名的出场运动员、单打前六十四名、双打前三十二名;

(二)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优秀青少年调赛团体前八名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十六名;

(三)全国少年锦标赛团体前四名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八名;

(四)全国少年比赛(南方赛区)团体前二名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四名;

(五)全国少年比赛(北方赛区)团体前二名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四名;

动员;

(七)国际乒联青少年巡回赛团体冠军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三名;

(八)全国重点单位比赛单项前三名;

(九)全国少儿杯赛总决赛单项前三名;

(十)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及全国中学生比赛团体冠军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三名。

四、二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

(一)全国优秀青少年调赛单打前六十四名、双打前32名;

(二)全国少年锦标赛团体前十六名的出场运动员、单打前三十二名、双打前十六名;

(三)全国少年比赛(南方赛区)团体前八名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十六名;

(四)全国少年比赛(北方赛区)团体前八名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十六名;

(五)全国重点单位比赛团体冠军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八名;

(六)全国少儿杯赛总决赛团体冠军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八名;

运动员;

(八)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B比赛团体前八名的出场运动员;

(九)全国“开拓杯”、“新星杯”、“向阳杯”、“创新杯”、“奥星杯”、“幼苗杯”、“娃娃杯”、“四环杯”少儿乒乓球比赛11岁组单项前二名、其他年龄组单项第一名;

(十)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举办的综合性运动会团体前八名的出场运动员、单打前十六名、双打前八名;

(十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举办的锦标赛团体前六名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八名的运动员。

五、三级运动员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授予三级运动员称号:

(一)市(地、州、盟)举办的比赛团体赛前三名的出场运动员、单项前八名;

篇8:足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体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 进一步梳理和分析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由来、发展及运行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吸取精华, 以给建立学生运动员等级制度提供可参照的内容与方法。本文具体构想了由教育系统主管和审批的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实施办法, 分析建立此新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体育系统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在我国培养体育人才, 带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拥有成功的经验, 值得教育系统工作者去学习和借鉴。希望通过建立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 在教育系统内加大对学生运动员体育成绩的肯定和认可, 在各级考试中根据不同的体育成绩给予一定的鼓励, 通过这个制度的建立来打开学校体育工作新的局面, 客观上来推动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 全面带动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我国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有着很长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建设均按照苏联的成功经验来进行。体育制度的建立也使用了苏联的模式, 首先是成立了国家体育工作委员会, 其次根据1931年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和1935年苏联的《全苏运动员统一登记制度》, 我国于1954年在全国开始推行劳卫制, 并于1956由国家体委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等级制度条例》 (草案) 。国家体委在劳卫制实践基础上于1958年6月21日正式发布了《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 随后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使得运动员等级制度逐渐作为我国体育的一项基本制度被延续下来。

劳卫制和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立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目的是为鼓励运动员勤学苦练, 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实践中也激励和培养了大量优秀运动员,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1957~l966年, 4200多万人达到了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全国有1000多万人成为等级运动员。其中, 健将级运动员成了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国际竞技大赛的核心力量, 代表和反映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实力和水平。据公开发表的数据, 截止到2009年, 我国共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3098人, 国家级健将35522人。

二、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对教育系统的不适用性分析

现在实行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面对所有的运动员, 不管是专业训练还是业余训练, 只要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申请运动员等级。随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变化, 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劳卫制退出历史舞台以后, 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已经强化为竞技体育的基本制度。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这个制度已经不能全面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在教育系统的学校体育领域, 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和发展的困境,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不适用的状况。

首先, 目标不同。最初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劳卫制, 开始时具有明确的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目标。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体育管理体制不断变化, 逐渐把培养和选拔专业的运动员作为了最终的目标, 适用于专业的运动队和全国的青少年体校。参与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学生运动员并不是此制度所需要涵盖的人群, 学生运动员从事课余训练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完善, 全面发展的个人目标, 并非把成为专业运动员作为唯一任务。这种参与体育的形式和技术水平与我国体育系统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模式完全不同, 相对来说是业余的体育参与形式。因此, 不再合适使用专业运动员的技术等级制度来评判学生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因此, 以竞技体育为基础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与以业余体育训练为基础的学校体育的培养人才目标是不一样的。

其次, 适用性不同。我国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适用的基础是专业运动的成绩, 但专业的运动成绩标准对于进行课余训练的学生运动员来说标准过高。专业运动员以体育训练为根本任务, 甚至是以体育训练为职业, 带薪训练的。与这些专业运动员相比, 学生运动员课余训练之外, 大部分的时间还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对专业运动员和学生运动员使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显然是不合适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级别, 学生运动员甚至还需要同专业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这也是不够公平的。

第三, 管理体系不同。全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管理和审批权均在体育系统, 根据不同的等级分别由国家体育总局或国家体育总局授权地方体育局及部分行业体协来进行管理和审批。而对于拥有近3亿学生的教育系统来说, 学生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认定还要完全依赖于体育系统的制度的标准。对于自己所管理的学生运动员, 教育系统既无话语权, 也无审批权。由于我国还实行了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运动员考试加分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但是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与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挂钩。招生考试归属于教育系统, 而运动员等级审批归属于体育系统。两种不同的体系人为的割裂了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和文化成绩应该由教育系统进行认证的内在统一。

第四, 审批不严, 证书管理混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运动员等级制度对于学生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达到一定级别的体育特长生享受考试加分政策。因此, 希望通过此渠道走捷径的学生和家长就盯上了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由于审批的学生最终不归体育系统管理和使用, 体育系统的人员缺乏严格审批和管理的动力和责任, 在实际审批和管理中, 管理不严格, 审批不认真, 甚至有人直接参与作假行为, 导致了许多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2004年陕西发生了大量二级运动员造假事件, 2006年湖南二级运动员造假更是发展成了轰动全国的事件, 2009年浙江又爆出了二级运动员造假的事情。这些造假行为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热情, 严重影响了学校课余训练质量, 影响了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招生和录取。

综上所述, 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与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多个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 在学校体育中继续沿用此制度, 势必还会继续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有新的制度来弥补它的不足, 来加快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三、建立“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基本构想

为了适应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解决运动员等级制度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促进学校课余训练的开展, 笔者设想在教育系统的体系下建立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具有鼓励性的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目的是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参与体育活动, 吸引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为学校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关于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设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由教育部制定颁布各项目“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授予学生运动员等级称号;第二, 设定学生运动员的等级称号由高到低分为一级学生运动员、二级学生运动员和三级学生运动员;第三, 学生运动员等级称号审批权实行授权、分级管理。一级运动员有教育部审批, 教育部授予各省、市教育厅 (教委) 二级、三级学生运动员的审批权;第四, 以国际和亚洲的大学生、中学生以及全国或各省学生体育竞赛的成绩为基础, 结合项目的特点及学生运动员的实际水平, 借鉴现有的运动员等级制度的相关标准制定标准。

另外, 关于申请的条件、程序及审批的流程、证书的管理、发放等内容都需要进行讨论。通过制定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使这项新的制度在建立之初尽可能的完善和严谨, 这样在今后的执行中才能少出问题。

四、建立“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建立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是现实的需要, 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运动员的勤学苦练的成绩需要得到认可, 学校体育制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现在各种有利的条件已经表明, 建立教育系统统一管理的“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而且在现实上也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 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和青少年体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几年来密集出台多个文件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这些宏观的政策为建立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给予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也表现国家对改变学校体育现状的决心。在这种积极的国家政策导向下, 建立全新的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 是在积极转变发展的思路, 发扬了创新精神去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

第二, 体育特长生考试加分政策为这一制度建立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社会上也受到一些质疑, 以至于有个别省市弱化了这一政策。笔者认为, 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不仅不需要弱化, 而且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以后, 依靠这一制度, 根据不同的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分数照顾, 分层次的惠及更多的学生, 各省市甚至可以推广到高考、中考上来。希望利用高考、中考这个杠杆, 结合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这个支点, 有力地带动更多的学生从事体育锻炼, 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并鼓励在体育上达到一定的水准,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 目前, 我国学校体育系统已经有完备的体育竞赛体系, 为建立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提供了具体操作的平台。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 (教育厅) 都已经有了全国及全省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 并且体育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也都在各级各类学校当中。因此, 我们建立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既有竞赛这个用于评定技术指标的平台, 也有专业裁判这个人才库, 建立这个制度应该说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有了这个平台就能够更科学的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利用全国学生体育竞赛体系并结合中学、大学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学生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会比现行的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更适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际, 更适合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更有利于开创学校体育一个全新的局面。

上一篇:民主评议党员自我评价下一篇:中秋节作文:中秋节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