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此之轻

2024-05-14

生命如此之轻(精选6篇)

篇1:生命如此之轻

有人经常说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容易,活也容易,生活就难。从小就向往那种无拘无束,想拥有什么就有什么的生活,想象着自己的生活充满鲜花和掌声。长大了才发现,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走向社会的我们要为了生存而奔波,为了生活而劳累。毕竟以前在象牙塔里体会不是那么的真切,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周遭充溢着社会那种充满浮躁和享乐的氛围,发现自己内心渴望的是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充实,不为虚名,求得内心的满足和安宁。我从来都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很幸运的人,自己所获得的每一次的成功都充满汗水和艰辛,正是这些汗水和艰辛才让我体会到了生命所承载的分量,太重太重,有职责,有劳累,也有艰辛。有时候仔细想一想,如果一切得来的太简单了,就体会不到那种成功的兴奋,体会不到那种自己付出后的感动。一个连自己都不能被自己感动的人,怎样会有一种大性情,怎样会有一种大快乐呢。

我记得俞敏洪以前说过,每个人都像一条河流,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曲线,最终流向大海。在这个进程中总会有起有伏,当前面有障碍物无法穿越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提高属于自己的深度和广度。当我们的力量积蓄到必须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冲开障碍物流向大海。人生不就应仅仅限于快乐,简单,惬意,幸福。有时候我宁愿背上属于自己的沉沉的职责,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己目标的不断发奋,我觉得尽管背上这些或许行走的缓慢,但是每一步都会更坚定,每一步都会更踏实,当我再回过头看那些属于自己生命印记的脚印时,我会为自己感动,我会正因那些一路走来的或曲折或艰难的过往而内心充实,而洋溢着幸福。当你的生命中只有快乐,舒心,安逸,和满足的时候,带着这份轻轻往前走的时候,或许等你某一天想回头看你一路走来的脚印的时候,或许那份浅浅的脚印已经被风沙所淹没,你或许会发现已经寻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了。生活本来就就应绚丽多彩,不仅仅仅有成功的喜悦,美丽的幸福,还就应有失败的悲伤,失去的痛苦,对未来的种种猜测和不断执着的去发奋。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人生,我宁愿承受生命中沉重的东西,带上它们一路前行,这样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

精选阅读(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有一天我们几个要淹没在人群之中,庸碌一生。那是正因我们没有要发奋活的丰盛。

很多事犹如天气,慢慢热或者渐渐冷,等到惊悟,已过了一季。天气突然转冷,我还没来得及适应,就处于病态了…安慰着自己又害怕远边的朋友也被感染。无意中同学问候的一句话说到了心恺:她怎样又去吃了,不知道胃疼的难受了是吧!这些年每每被她骂着还是坚持吃辣的要死的路边摊。然后开心的笑着……

天还是放晴了,虽然夹杂着呼呼的风,风的味道没了草香,海边飘过的鱼腥味在作崇…

到底多少言语随着风变了味道,回响在耳边…于是我开始安静,没有害怕那些变质的流言蜚语,没有担心失去的会怎样,正因从来不在乎拥有多少,必要的时候怎能害怕失去多少…不是自己的从不强求呢!包括温暖人心的朋友。去了哪里,谁又不是冷暖自知,私自为那份胆怯找个依靠,躲起来等着下一个寄托早些来到。

几米说:窗外放晴了。屋内仍继续下雨。我微笑。并不等于我快乐。我撑伞,并非只是为了避雨。你永远都不懂我在想什么。我想拥抱每个人,但我得先温暖我自己。。。因此要对自己好很多,这么多年亏欠了自己太多,委屈了自己太多,一共才开心几天,就这般虐待自己。更不好自欺欺人,不喜爱的人和事就不好强求自己,我想就是这样。不在乎的更不用大动干戈,正因在乎你的人期望看到的你不是如此的落寞…

嘴角上扬,始终不够了解,也无需太过珍惜,有一些不能言语的秘密,我只能讲给她们听,而处在此刻尴尬位置上的朋友,是不得说,正因你因此的一切都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剂,不值当的。这样多好,我心里也没有负疚感,情绪平静的走过一天一天…反反复复的思考就会让脑袋反应迟钝,也会让生活乱糟糟的。但是我却越发的清醒,清醒的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能心存感激的是什么,需要坚持不放下的是什么。既然害怕选取平凡的路够不到自己想要的未来,也不能给予她们欣喜的未来,那只能坚强下去,我不爱抱怨生活,尽管一切都不尽人意,但是谁都在为了自己所谓的愉悦得过且过…我又质疑什么……:

懵懵懂懂中,我天天告诉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几个要淹没在人群之中,庸碌一生。那是正因我们没有要发奋活的丰盛。怪不得任何人。不管最后走到了何种地步,我们都会记得微笑,这就是我亲爱的她们,就算丢了所有,我们也还拥有彼此温暖的怀抱,每一个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们相拥入睡,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时刻,我们一齐迎接。这样就好。因此从不惧怕失去多少,收获多少。在乎的只是我们彼此,她们都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精选阅读(五):

承受生命之轻

看着“亲情”这词汇,我的情绪万分激动,好像有无尽的话要倾诉,却又迟迟不敢动笔,我怕这些拙词陋句玷污了我所得到的这些伟大的神圣的亲情。

秋天是怡人的,却也足够让人充满怀念。几年前的那个秋天,空气似乎凝固成了苍白色,那是我第一次经历了亲人的逝去————那永恒的一刻刻骨铭心。静听窗外凤旋落叶的声音和秋虫的低吟,似乎又听到了一份幽怨,又听到一份安然。似乎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都被唤醒并变得清晰。

当小的世界只容得下“绝对”真实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在院子里玩“过家家”游戏的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一天,看见路边一行奔丧队伍伴随骤然的一阵号啕大哭,似乎一种电流猛击了我混沌的心境,凄惨的,从那一刻起,我幼小的心灵似乎有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我。

之后,随着阅历的丰富,经事多了,那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变得淡薄了,我已知道那是人们必然的归宿,死神同所有降临大地的婴儿签约,没有人能够违约。因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珍惜当下的生活,我们的拥有。

我,一个在爱的海洋中长大的孩子,却近乎残酷地疏忽了亲情的存在,直到有一天读懂了母亲无痕的怜爱,才开始思考它的来源。

小时候,我记不起自己的生日,只要哪天看到桌上卧着的太平蛋,就是我的生日到了,我却从来忽略了母亲的生日。正因,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生日只有在撕日历中度过的,在我的不经意间,母亲撕下日历,随意的说了句:昨日是我的生日啊!直到那一天,小小的我发誓必须要记住母亲的生日,某一天放学,我一路踢着小石子,头上的辫子晃呀晃的,远远还望见母亲伫立门口翘望的身影。她领我到桌子边,我看到了太平蛋,我的生日又到了,却仍然错过了母亲的生日,我开始恨自己,为何要像忘掉自己的生日那样忘掉母亲的生日,我是多么想在母亲生日那天为她煮一个太平蛋啊。:

我从来没问过母亲为何但是生日,也许这只是形式上的东西,而我却一次都没有错过,此刻的蛋糕,同学送的毛毛熊、贺卡等礼物,太多了,而我觉得都还不如母亲的太平蛋来得珍重。

上了中学,我寄宿了,回家的次数也少了。周末回家,应对母亲深沉的目光,我知道母亲想说什么,但终究没有说,也许这一瞬间的定格,我能够读出足够的一切。夜深人静的时候,实在困了就趴着桌面睡着了,不知何时,母亲轻声唤醒了我,还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从母亲的眼里,我看到了慈爱,看到了万般的慈爱。

母亲呵母亲,为儿女消得人憔悴的母亲,夜深人静时,您的女儿承受着他人皆睡我独醒的落寞,但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但愿女儿夜半读书寂寞时,虫蚊不好在您耳畔过多地吟唱愁绪,岁月的沟壑别过早践踏您的青春。

纵然,不晓得未来将付出些什么,将收获些什么,但我知悉,现今最重要的是,珍惜我当下所拥有。

篇2:生命如此之轻

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每一个字符都晦涩难懂,然而每一句话语都透露出万花筒一般的哲理性。同张爱玲一样,米兰昆德拉将他对人性细致的观察与体悟转化为种种苍凉荒诞并弥漫于他的文字当中,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刀,剪破众人本千疮百孔的面具,尽致展现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既然很轻,为什么生命还无法承受?米兰昆德拉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轻之所以难以承受是因为我们经历的事情只会发生一次,不会“永恒轮回”,不会一次次重复发生,举无可举,受无可受,自然便无法承受。

可是,何谓“轻”,何谓“重”呢?

我想,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重”,因为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为“轻”。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变得沉重无法承受,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然而,当这些沉重从我们的肩上消失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如释重负的豁然开朗,而是我们曾经看重的生命如今变得如鸿毛一般,轻得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是沉重的。托马斯不可控制的爱上了特蕾莎,却不愿依附于家庭责任,更不愿平凡、专一的去生活,去爱,他感受到了他所可能要背负的生命之重,因此他害怕承受特蕾莎的爱,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也要付出他的所有。于是他用极不负责的方式迫使特蕾莎给他所谓的自由。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之前所感受到的一切沉重都瞬时消失了,他却开始为自己的不忠而羞愧,承受不了特蕾莎时的感觉,于是生命之重变成了生命之轻。

篇3:抑郁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有些时候我觉得任何与他人的接触都让我作呕,就像一些浪漫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我受到的压力让我厌世。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一般,被拒在世界的高墙之外。”——卓别林

9月16日,年仅28岁的演员、歌手乔任梁在上海意外死亡。2013年2月16日,新浪微博上名为“sienna赛娜”的姑娘,在微博上留下遗言后,纵身从高楼跳下。2012年3月17日,南京姑娘“走饭”用时光机发送了她的遗言,当人们看到遗言时,她已经选择了用上吊自杀这种极端手段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三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结束生命却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抑郁症。与“走饭”看似轻松的“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的遗言不同,赛娜的遗言冷静、理性、清晰,但又充满痛楚。“抱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处理和交代就离开。抑郁症太痛苦,世界变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么都想到死。姥姥在叫我,应该就要精神分裂,实在熬不住了。再见,大家。”

我反复看了多遍,感伤和痛惜之余,感觉他们对抑郁症有很多认识误区。这种经专业治疗本能治愈的疾病,如今越来越成为高频率的隐形杀手。假如不是这些错误认识,也许他们就能坚持下来,走出黑暗。这要命的抑郁症究竟是什么呢?

01

一条名叫“抑郁症”的大黑狗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

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在传统的英国小说里,绅士们外出散步时,往往会牵着一只黑色皮毛的爱犬,不论发生什么事,它都形影不离地跟在主人左右。丘吉尔把抑郁症比作黑狗,虽然带着几分自嘲,却非常贴切。在那之后,黑狗就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因为抑郁症真的像黑狗一样非常忠心地跟着你,至死方离。

抑郁症:凶猛的“精神癌症”

很多人知道抑郁症,但很少人了解抑郁症。大多数人们认为,抑郁症是种“情绪病”。得了抑郁症的人,都会“小心眼”“想不开”“爱钻牛角尖”“敏感脆弱”等等。其实不然,抑郁症就是一种病,有着和其他疾病一样完整的生化过程,抑郁症不是一种情绪,不是靠“你想开点”“没那么严重啊”这一类鸡汤式的开导,就能解决问题。说得粗俗直白一点,抑郁症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脑子有问题。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抑郁症是一种生理心理双方面的疾病,会影响大脑环境内的激素分泌水平从而干扰个体的正常情绪感受,甚至(尤其是重度抑郁症)会直接导致大脑的器质性病变,从而扭曲个体的三观和人格。换句话说,抑郁症更像是一种“精神癌症”。

这种痛苦在重度抑郁症患者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他们几乎丧失了所有人际交流能力。原先轻而易举的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极其艰难。他们思维受阻,口不能言,力不能事,欲念全无,感情淡漠,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生不如死。”很多患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概括到。

社会功能受损如同一条长在大脑里的黑狗,它不停地压迫着患者的脑神经,把他们推向崩溃的边缘。抑郁症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失去活力的人生是十分可怕的,有一位患者曾这样描述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感受:“突然发现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曾经很想去做的事情,现在却一点也不想做,不知道那是为什么,有时候该吃饭了,我却想,我还得把食物拿出来,放在盘子里,得切,得嚼,得咽,这一切都让我感觉非常的难受。”

这种对一切失去活力疲惫状态一步步将抑郁症患者逼向崩溃的边缘,于是,抑郁症成为了因疾病和残疾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中最为显著的疾病之一。自杀率高成为抑郁症最大也是最可怕特点。有数据显示:“所有自杀者中,70%患有抑郁症;7个抑郁症患者中,最终有1个自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仅我国抑郁症患者就高达9000万人,只有8%的人能够接受正规治疗。我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其中一半以上为抑郁症患者。25%轻度抑郁症患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而重度抑郁症患者,比例竟然高达75%。抑郁症已经成为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可怕杀手”!

抑郁症:看不见的“伪装者”

张国荣、三毛、海子、阮玲玉、周星驰、崔永元、白岩松、丘吉尔、川端康成、海明威、戴安娜王妃、憨豆先生、梵高、陈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却是长期抑郁症折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而且抑郁症往往具有“隐形”的特征。这些人也许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崇拜的名星、政坛要人、医生、律师、学者……他们总是逗我们发笑,给我们力量,但是拉上窗帘,自己却连笑都不会了。他们是最好的“伪装者”。他们的痛苦只是没表现出来,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很健康。

高知、白领、明星、医生及企业高管一族,由于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大,抑郁症发病率尤其高。2005年,国内通过抑郁量表对上海各级医院的医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有69.4%的医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

中国心理协会公布的中国职场抑郁症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2%至4.8%,也就是说在50个人的团队中就有一到两名抑郁症患者。

如此数量庞大的抑郁症群体为什么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病情呢?

抑郁症患者: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中国,有9000万的抑郁症患者,我们日常生活里却几乎看不见,他们全部缺席在病耻感的后面。得了抑郁症的人,往往很早就会产生病耻感。尤其是男性患者,这样的病征在社会上的解读是抗压能力小的,懦弱的,无能并且影响男性力量的。因为自我评价低,内心的羞耻感往往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多谈及自己的状况。这往往延误了早期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时间。

大多数不了解抑郁症的人对抑郁症患者并不友好。他们会认为抑郁症是矫情、是“太闲了”“想多了”。一位抑郁症患者曾告诉我,自己最大的痛苦来源还不是病症本身,而是需要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件事本身已经为他招来了太多的侮辱。在中国,患有精神疾病或是去精神病医院治疗即被贴上“耻辱”的标签,人们通常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能力低下、性格脆弱、具有危险性及暴力倾向。这些刻板的印象使得抑郁症患者更加排斥与外界的沟通,拒绝将自己的痛苦向他人倾诉,只能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使得病情加重。

有抑郁症患者从精神病院出院后失去了原本良好的就业机会与稳定的工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遭到排斥与疏远,甚至在婚姻中,也会遭到伴侣的嫌弃与不解,从而导致婚姻破裂。

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不少抑郁症患者十分抗拒坦诚自己的病情,有的直接人间默默消失隐居起来,有的会很久不见,风轻云淡说一句,也有的跑去安定医院,偷偷开了一堆药回来。他们感到羞耻,并且无法言说。甚至作为朋友和病友,他们彼此之间都很少交流关于抑郁症这件事。在潜意识里,抑郁症仿佛和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说出来不够礼貌,是跨了界限,出了分寸。仿佛这是一个禁忌和创伤,必须闭口不提,无法堂堂正正地谈论。

对于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抑郁症的,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不能将复杂的生理病症和心理问题联系起来。当我们善意给患者意见或者施舍同情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我不能同感。这些微妙的情绪都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抑郁症患者原本就很脆弱敏感的内心。

很多抑郁症患者本身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不想和这个世界建立起任何关系。这种无法言说的羞耻感,会更加想让人放弃和他人交流的欲望,尤其是这个交流除了要突破自己本身的羞耻外,还要打破别人认知的盲点。

这世上可能没有其他更加难堪的病症,要你先用很久的时间为自己确诊,然后花更多的时间来隐藏和装作什么事都没有,以及要跟别人解释清楚你真的得了抑郁症,而这一切的时间要比你去治疗抑郁症的时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

不光是病情,仅仅是这些厚重的时间和努力往往就会击垮一个人的意志。你永远无法跟主流那些要求你乐观向上,阳光坚强的人去解释自己,并且这个正能量的社会自古都是讨厌懦弱的人并且匮乏相应的同情心。所以当乔任梁抑郁症自杀了之后,那些对抑郁症无知的人们再次用愚昧和恶毒杀了他。

于是现实中,抑郁症患者只能独自消化着难与人言的痛苦。即使他们能够表达,外界也难以理解。“不患抑郁症,你永远不能了解这个病的痛苦。”一位患者说。

目前,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还少有认知。大多数选择去医院就诊的患者已经达到中度、重度抑郁的程度。还有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到死都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且由于中国人对精神健康长期忽视乃至防治失守,更多的正常人也逐渐迈入抑郁症的阴影中;而隔膜与无知,使得抑郁症这个本可治愈的疾病,成了能吞噬人生命的猛兽。

02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一个人去看医生,他说他感到很抑郁,说生命太严苛太残酷,说他觉得自己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感觉孤身一人。医生说:“处方很简单。今天晚上最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在城里有演出,去看看吧,应该会让你心情好起来。”这个人突然痛哭失声,他说:“可是医生……我就是帕格里亚齐。”——电影《守望者》

在中国,很少有人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情绪上的一些问题会处于一种说了矫情,不说憋屈的状态,并且这些问题是吃一顿火锅喝一次大酒解决不了的,两顿也不行。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和疏导,长期下去就会累积成疾。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畸形高压下的病态反应

近年来,中国民众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我们已经步入“全民焦虑时代”。社会越是进步,压力越是巨大。学生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削尖了脑袋备战高考,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又要面对“毕业就失业”的窘境;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除了面对生存压力外,还要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让这个群体几乎成为压力的巅峰时段;老年了,还要面对“空巢老人”的压力恐惧。在这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高压状态下,抑郁症成为了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心理疾病。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高压下的负面情绪。从情绪的角度看,心理学家认为抑郁者和正常人在负面事件解释上有三点不同。一是抑郁者容易对负面事件归于内在,为消极事件过分自责,而普通人可能看成运气因素或者他人因素;二是抑郁者认为负面事件有深远的整体的广泛的意义,因此更容易陷入其中,而普通人可能把它们看成孤立的,意义有限的;三就是抑郁者把负面事件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未来也没有办法改善,而普通人相信多数负面因素都会随着环境慢慢消退,该过去的总会过去。这样,负面事件就成了抑郁者的漩涡。

换句话说,抑郁者容易对负面事件穷思竭虑。它们会在一些负面事件上纠缠不清,把这些在记忆中长时间固定下来,不时鞭打着内心深处的自己。它们会深深困在思虑和自责中间,从中寻找一些消极而抽象的东西。渐渐地,他们和生活中新鲜的空气隔绝了,只在自己抽象的思辨中徘徊打转。他们的记忆也会一点点的宽泛空洞化。没有了鲜活、丰富而积极的记忆素材,他们也会更多地感到无价值无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放弃完整自我的意义追寻,感到更多的绝望无助和碎片感。

除此以外,凡事要求完美,高度敏感,容易自省、反省,自我要求严格,容易内疚等,这一类人的性格就是术语上所说的抑郁症易感性格。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人之所以得抑郁症,是一种人性的自我向内的攻击。有的人遇到事情,会把怒火发泄在外面,这是向外攻击,这类人不容易得抑郁症;反之有一些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容易从内部找原因,就像孔夫子说的“吾日三醒吾身”,这类人是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的。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的“忍”之道,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六度万行,忍为第一”,所要表达的就是万事都要忍,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内敛的思维模式,不擅长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烦恼,长期“忍耐”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中,最终被一件极小的事情压垮,成为别人不理解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造成抑郁症几何倍数增长的因素之一。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转型,也是人民思想文化的转型,转型必然会面临迷茫与不确定,我们的信仰会变得模糊,世界观也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原本旧的文化思想体系需要打破,新的文化又还未建立起来,种种一切,都会给转型夹缝中的人民带来迷茫感和不安全感,没有方向的我们像是无头苍蝇一般找不到前进的道路,种种这些,造就了现今中国人的信仰缺失,内心空虚。抑郁症这条大黑狗便乘虚而入,迅速而准确地攻击了这些不安的灵魂。

医学角度看抑郁症病因

严格说起来,我们俗称的抑郁症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疾病,症状相似,但病因各异。像有些抑郁症是因为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如更年期抑郁症;有些是因为日照缺乏而导致的,如季节性抑郁障碍;有些是躯体疾病而引发抑郁症;还有产后抑郁症等等。每一种抑郁症都有各自的病源,但整体上从共性来分析,引发抑郁症的病源又有一些共通的特点,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并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超过4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郁症患者,他会比没有患抑郁症亲属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

其次,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决定了对于压力的不同适应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环境压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会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也对成年后的抑郁障碍或者抑郁症发作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其他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等。药物也会引发抑郁障碍:某些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在使用常规治疗量时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现抑郁障碍,或使原有的抑郁加重。

第四,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都可成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包括鸦片类物质、镇静催眠药物等。尤其是酗酒:调查发现,长期饮酒者有50%或以上的个体有抑郁障碍。

由此不难看出,抑郁症有着相当多的危险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危险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尤其是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患病概率就会显著增高。不过,这些原因并不会直接就变成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自我感受是异常的消极想法,而这种状态,是一种“认知偏见”——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大的难点。

03

如何正确对待抑郁症:

“你也许并不明白抑郁的人对世界的绝望,人前欢笑的人未必关起门也快乐,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理解你不理解的和不理解你的。”——韩寒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曾经被抑郁症困扰的名人们是如何做的。

崔永元:在他心绪烦躁的时候会在家里看老电影,看老电影的小人书,看老电影的剧本,“凡是跟老电影有关的,一看心里就会很平静。”崔永元在回复网友微博提问中提到,治疗抑郁症和治疗其他病无异:一是承认有病,二是寻个好大夫,三是配合治疗,四是防止复发。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患者本人,医生,亲人同事伙伴都能够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唯看客心态的围观起哄,有百害而无一益。

许巍:靠不停地锻炼身体来抑制抑郁,他开始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试图从里面寻找到答案。后来他接触到一些心态好的人,发现他们都没把自己当回事儿。他才醒悟,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要摆脱自己的负面情绪。

范晓萱:作为过来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有抑郁症的人要跟医生充分沟通。对抗抑郁症有许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自我放弃,永远怀抱希望。”走出抑郁症的她,更加坚定做自己喜爱音乐的信心,如今范晓萱的音乐也不断在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你是病了,不是错了”

消除病耻感是打败抑郁症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承认他的存在并积极地去面对和抗争。与到医院看感冒相比,患者走进精神疾病相关科室就诊,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治疗的一大“绊脚石”。只有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与偏见,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才能真正的获得康复。讳疾忌医的心态要不得!

当然,除了病患自己的认知改变,社会大众也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轻松的社会环境。多点包容,多点理解,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令人心痛的生死离别发生了。

情绪的自我调整

在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被抑郁症缠扰的时候,除了正确的面对疾病、认知疾病,还可以通过情绪的自我调整来主动地自我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兴趣填满生活。抑郁症患者的状态其实就像一杯装满水的水杯,里面装的都是不想要的思想情绪垃圾,用某些具体措施,虽然一时可以倒掉,但杯子很快会再满。彻底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给杯子里填满小石头,让它再也装不下其他的东西。这些小石头可以是任何使你感兴趣的事情,它能够让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愉悦。人必须找到一个中心一个主宰,才不会被杂七杂八的东西填满。

运动。有研究现实,长期坚持运动,尤其是慢跑对抑郁症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运动中的人体会释放一种“快乐因子”内啡肽,它是人体的自然抗抑郁药物,能让人感到愉悦。但内啡肽只能在人体保存2~3天,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锻炼,让笑容和快乐发自内心。除此以外,运动还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5-羟色胺,这些神经递质都有明确的抗抑郁的作用。

阅读。开卷有益,多阅读一些心理学、哲学、包括道家、佛学方面的书籍。看这些书籍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对自身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超越过去的思想局限。

倾诉。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通过向朋友、家人、心理医生的倾诉转移烦躁与不安,丰富自己的视角和理解,让不同的思维角度带领自己走出情绪的死角,从而给自己希望。

音乐。音乐是和语言一样的可以表达情绪的方式,通过音乐放松自己的压力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法。

正确的医疗干预治疗

也许今天抑郁症的广泛流传,的确是社会出了什么问题。然而抑郁症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化的疾病,患者最需要的是针对他自己的专业治疗,在这一点上任何文章和书籍、任何自测和自疗都不能代替。如果你感觉到你的症状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有效地摆脱抑郁症了,这时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抑郁症患者的思维特征,使得完全靠思维的力量治愈它,显得棘手难办。更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在药物控制症状的情况下,去更好地去聚焦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去丰富自己的记忆。在扩展和丰富积极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减少空洞而宽泛的负面记忆,也就减少了对负面事件的穷思竭虑。

陪伴与理解是最好的良药

抑郁症患者并不同于其他病人,得到家人朋友的关怀之后会心存感激之情来回报——被偷走了感受欢乐情绪的能力之后,他们无法感受这种关怀或者表达感激。这种消极的态度对于其他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也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的时候,单纯只有理解是不够的,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包容心。

由日本作家细川貂貂根据自己和丈夫望月昭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告诉我们微笑和陪伴是帮助战胜病魔的利器。疾病有时无需猛药,在痊愈之前痛感的反复发作是必经,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女主人公晴子用了无为而治的方子,正是丈夫需要的迂回的爱,爱得细密,爱得克制。她为他拓出一片宁静的空间,让他尽情宣泄情绪,并感到这个世界一直美好。至少没有那么的糟糕。

篇4:承受生命之轻

By Patrick MacDonald

As a parent, one of my most difficult tasks is to explain to my children why things happen. I can1)fall back on my2)considerable knowledge of science to help me deal with questions like “Why is the sky blue?”or “Why do leaves fall from the trees in the fall?” Now I have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answering questions like “Why do people act the way they do?” or the most difficult question of all: “Why do things have to die?” I3)was confronted with this question recently in dealing with the loss of a pet. This particular pet was a cat that had lived with us for almost 10 years. She has shared in the good times and the bad and has provided comfort to every member of my family.

My son is taking this loss especially hard. Sure, he has seen death on a limited scale in the loss of a fish or an occasional4)hamster, but they don’t really survive long enough to create a lasting bond. They don’t5)rub up against you,6)purring and7)meowing, begging for attention. They don’t respond to your emotions and jump into your lap or8)lick your hand to lend moral support.

So how do you explain to a child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How do you comfort him when he feels he has lost such a close friend? Like anyone else, I9)draw on my past experiences.

I would study my feelings regarding death and try to establish a means to explain why this had to happen and what good will come from it.

I remembered my10)maternal grandmother’s painful death to cancer, a close personal friend dying of a heart attack while serving in the navy and the lost pets I cherished as a child. The experience that helped me deal best with my son’s feelings was the loss of my favorite pet to a fire.

I remember11)vividly the firefighter12)apathetically carrying my friend by the tail from our burnt home and dropping her lifeless body on the ground. I spent several13)stunned moments14)pondering why this happened. Then I got to the task of giving her a proper15)burial—one that a good friend would truly16)deserve.

17)As it stood, I had to settle for burying her in my backyard,18)muttering some magic words to release her spirit and spending several hours crying beside her19)crude grave.

Realizing how much these simple actions had helped me deal with my own loss, I now approach my son to explain death. I try to tell him about the cycle of life and how everything that lives must die someday. Most important, I have to understand his feelings and allow him time to20)grieve. Like me, he will never truly21)get over the pain or the feelings of loss, but he will learn to accept them someday. Until that day comes, all I can do is listen to how he is feeling, provide a shoulder to cry on and support him as any parent would.

So, why do things die? Well, son, things die so that they can be remembered by future generations. And most of all, death is necessary so we should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our own lives.

作为一位家长,我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便是向孩子们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对于类似“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或者“为什么树木会在秋天落叶?”这些问题,我可以借助自己广博的科学知识来应付。然而现在,我还得面临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或者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什么事物都会消亡?” 。最近家里一只宠物的死亡让我不得不面对这个最难回答的问题。这只特别的宠物是一只与我们朝夕相处了十多年的猫。多年来,她与我们同甘共苦,她为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带来过些许慰藉。

对于她的离去,我儿子显得异常难以接受。其实,他也面对过一些小生命的离逝,比如一条鱼或者一只随意养过的仓鼠,但这些动物毕竟没有存活足够长的时间和我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它们不会接近你,不会发出类似“喵喵” 的叫声,不会蹭蹭你以引起你的注意。它们也不会在意你的心情,不会跳到你的膝盖上,更不会舔你的手给予你精神上的支持。

那么你要怎样向一个孩子解释生命和死亡的概念呢?当他感觉自己失去了一位挚友时,你应该怎样去安慰他呢? 像其他人一样,我谈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

我整理着自己对于死亡的感触,试图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去解释为什么万物会消亡,以及这种消亡会带来什么积极的意义。

我还记得我慈祥的祖母因为癌症而痛苦地离开人间,一个在海军部队服役的好朋友死于心脏病,以及很多我视为自己孩子的宠物相继离去。而最能让我理解儿子此刻感受的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只宠物葬身火海的经历。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幕:消防员冷漠地抓住我朋友的尾巴把它从着火的屋子里拎出来,把它冰冷的尸体扔在地上。对于这件事,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感到震惊和迷茫,我很想弄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随后,我决定给她办一个正规的葬礼—一个好朋友应该得到的葬礼。

事实是这样,我把她埋在我家后院。掩埋时,我先低声念着一些咒语希望可以让她的灵魂得到安息,然后在她那简陋的墓穴旁嚎啕大哭了几个小时。

当我意识到那些天真的行为曾经帮助我走出痛失爱宠的阴影时,我决定以此来向儿子解释死亡的意义。我试着向他解释生命的轮回以及存活于世间的万物最终如何消亡。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必须理解他此刻的感受并允许他伤心难过一段时间。像我一样,他会永远忘不了失去挚友的那份痛苦和难受之情,但总有一天他会学会接受这个事实。等到那一天,我能做的就是聆听他的感想,让他依靠着我的肩膀哭泣,像所有家长一样给予他无私的支持。

篇5:生命之轻美文摘抄

很多大学生都爱随波逐流,看到大家在考公务员,就一哄而上,恐怕落后;看见大家在考研,就毫不犹豫地加入考研大军;看见大家谈恋爱,就害怕自己成为光棍儿。在一次又一次的趋同效应中,我们实际上成了“沉默的螺旋”,没有了主见,没有了真正的追求,走别人走的路,做别人做的事,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却死在自己的信仰中。承受着生命的重负,却还时常吼着空虚和寂寞,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成了信仰的囚徒,我们失去了自我,成了生活的奴隶,灵魂游离于躯体之外,轻飘飘、无家可归,没有归宿。

人性的复杂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内心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简单的爱与恨、轻与重。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在我们心中交织,谁能说得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小说中的主人公托马斯之所以喜欢其他的女人,是因为他想猎奇,他需要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找到不一样的神奇,而他对特雷莎是一种不愿放弃的爱,不是同情,而是爱。当特雷莎在他身旁的时候,他会觉得压力的重,但是当她真的离开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被抽空了的痛苦,生命之轻不能承受。对于特雷莎而言,她也爱着托马斯,但是这种爱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他只是区别于她曾经生活世界的一个标志,是她开始一段新生活的一个救星,因此她抓住不放。

而我们呢?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又该何去何从?爱与被爱是人的天性,我们不能蒙昧于“禁欲”主义当中,我们需要理性的爱。因此,太多的时候我们不要因为感情而纠结抑郁,站远一点儿,看淡一点儿,也许他或她就没有那么让你魂牵梦萦或者撕心裂肺了。

篇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三明学院中文系09汉本蔡文文

第五遍仔细研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灵魂再一次受到拷问。不止是对托马斯每一次行动选择的认识态度,更是在托马斯面临一次又一次徘徊在“轻与重”、“灵与肉”的时候,就像残酷的罗马统治者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受难一样,我也再一次被钉在沉重的十字架上,如此般锥心的疼痛。我不禁沉思:人生在世,何为轻,何为重,何去何从?

书中的主人公,托马斯,游离于特雷莎和萨宾那之间,游离于情感与肉欲之间。特雷莎的单纯,天真,萨宾那的成熟,他一直在抉择。后来,他选择了与特雷莎隐居小山村,最后双双死于车祸当中。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轻这个字,比重更让人捉摸不透。因为它的虚无缥缈,因为它的难以定义,这也正是最让人承受不了的字眼。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白玫瑰与红玫瑰中,他选择了那抹白。这也是我最爱的结局。

孰轻孰重?在我看来,人生在世至轻莫过于责任。

正是因为对特雷莎的责任,使托马斯终究放下了一切,与她隐居山村。

责任这种无形的东西,比任何一种有形的东西都来得让人喘不过气。

因为背负对父母的责任,我们不敢轻易选择死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为背负着对家庭的责任,我们忍受了工作上的一切艰辛;因为背负着对子女的责任,我们的心头总是放不下在远方的游子;因为背负着对朋友的责任,我们的心与他们同在。

当然,还有对自己的责任。这是最复杂的责任了。生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匆匆人生,如白驹过隙,恍恍惚惚。何为生命终极的意义?一路执着追求着的又到底是什么?我想,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对人,我们真诚相待,包容理解;对事,我们尽心尽责,恪尽职守。纵然曾经受到过伤害,我们也无愧于心,因为我们对自己尽到了责任。但求无愧于心,海阔天空。

上一篇:2022年省计生迎检注意事项下一篇:新学期小学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