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别墅楼盘软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24-04-26

【XX别墅楼盘软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精选6篇)

篇1:【XX别墅楼盘软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一次接触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是在书店闲逛,偶然间邂逅到他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时候,当这本书映入眼帘,就被它”奇怪“的名字所吸引。翻开看了其中部分内容,就莫名其妙的装进了口袋。对于爱好文学的人,大抵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或者是一种缘分。

对于这样一本以爱情为主线的作品,形而上在谈爱情,而真正谈论的却是一种生命哲学,谈论面对生命的态度,重与轻的问题。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来看,形象的比喻就是,有人选择爱,负担,承诺,牵挂,思念等,这是生命之重;有人选择自由,飞翔,孤单,轻松,这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两者都要付出代价。

其实,生命的存在与价值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而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基于重与轻的问题,换句话可以这样理解,那便是道法自然。任何一个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最终都会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生活亦本如此。

在生活这本书上,已有梭罗、普鲁斯特和海明威等先行者留下了足迹,他们在不同的国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阅读生活。倾听和感知,观察和沉思,怀着对时间的敬畏,潜下心来,将生活的真谛悉数阅尽。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花园,而这座花园里的精华则是这样一群经过洗练、阅尽人生百态,返璞归真的成功人士。他们能够在重与轻之中找到生活的平衡点,懂得品位自然的寓意,遵从自然的法则。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已使我们失去了品位生活的嗅觉,置身于都市的喧嚣之中,在忙碌和灯红酒绿里,失去了生活的本真。密密麻麻的高楼已经把我们带离了土地,在川流不息的车海中,我们已经失去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在都市里,喝着经过化学工程处理过的水。而太多的人依然憧憬着这样的生活之重。

而更多懂得生活道法的少数人,依然在追求着生活的品味,探求着生活的细节,其实,对于生活不必精细考究。有青山,有活水,有鲜氧,有绝景,告别喧嚣,重归自然。这样一所豪宅便足以承受生命之轻。

不仅如此,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知。房子不应该只是房子,而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银河世纪,西南唯一纯别墅区,立于神奇的北纬26度,在家即可享受夏威夷、迈阿密、冲绳的绝美风光,展现红枫湖的秀丽、百花湖的奇特,凉水井河的缠绵。近300平方公里湖水资源,超低PM2.5,享7000m³负氧离子,环山临水,清幽袭人,轻松开启私属原味生活。

我想,居于这样的一所豪宅,便是生命重与轻的平衡点,鼎峰过后的返璞归真。

篇2:【XX别墅楼盘软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而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一、轻与重

01、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02、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反复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03、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

04、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种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情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05、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06、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07、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之王国,你会是个恶魔。

08、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09、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0、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总要满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做恶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总之,他总感到自己有罪,得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11、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重。

12、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13、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非如此不可!”。

二、灵与肉

01、肉体是囚笼,里面有个东西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这东西在肉体消失之后还在,还残存,它就是灵魂。

02、最具男子气概的男人变成了最伤心的男人,过度悲伤使他对一切都无所谓。03、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04、也许是这些偶然的巧合,唤起了她的爱情,成为了她一生汲取不尽的力量之源。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人就是再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地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小说,说被这些神秘的偶然巧合所迷惑(例如沃伦斯基、安娜、站台和死亡的巧合,贝多芬、托马斯、特蕾莎和白兰地的巧合),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05、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特蕾莎一到布拉格就就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新的生活之中,但这份激情即高涨又脆弱。她好像总害怕有一天人们会对她说:“这里不属于你,回到你原来的地方去!”她生活的全部渴望都系于一线:托马斯的声音。正是这声音让特蕾莎那羞怯地深藏在体内的灵魂升腾起来。

06、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要之一。07、一个不断要求“出人头地”的人,应该认识到总有一天会感到发晕。08、特蕾莎从来都不是那种因为虚荣而野心勃勃的人。

09、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10、那一刹那,特蕾莎想说:“我要你变的软弱,要你跟我一样软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正因为弱才知道要强。

11、让她全身心都充满一种对生活崭新的渴望。

三、不解之词

01、对弗兰茨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02、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03、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各不相同。

04、他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

05、他朦朦胧胧而又不可遏制地渴望着一种巨大的乐声,一种绝对的噪音,一片美妙欢腾的喧嚣,将所有的一切吞噬,淹没,窒息,令话语带来的苦痛、虚幻和空洞永远消失。

06、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07、面对与他共同生活的人,跟他所爱的人在一起,他却很软弱。弗兰茨的软弱叫善良。并不是他不好色,而是他没有支配力。

08、弗兰茨:“爱就是放弃力量”,萨比娜明白了两件事:其一,这句话很动听而且是真心话;其二,说了这句话,弗兰茨在情欲里便威风不再。

09、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便是怪物。

10、眼睛是心灵之窗。他们彼此以对方为坐骑,奔向他们所向往的远方。

11、他猛然惊诧的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幸,重要的是,她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迹,无人可以夺走。不期的幸福,这美好的生活,这由新生和自由带来的欢乐,是她给他留下的礼物。

12、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萨比娜)

13、假如他们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也许他们就会渐渐的开始理解彼此说的话。他们的言语会像非常腼腆的情人一样,羞涩地慢慢靠近,而他们的乐章会开始与对方的融为一体。

14、他的尘世之爱建立在真正的相互理解之上。

四、灵与肉

01、灵魂与身体的统一。

02、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在爱情的陷阱面前,托马斯从来不是安全的,特蕾莎只能每时每刻为他担惊受怕。

03、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04、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五、轻与重

01、面对奉承,谁也挡不住!

02、人们显然有权利担心危险,即使危险并不太可能发生。

03、贝多芬的著名动机: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04、非如此之外到底有什么,换句话说,要看看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05、追求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分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地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伤的藉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由于男人没有在女人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是这从不失望的本身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因为从不为失望而补赎)。

06、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而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07、柏拉图《会饮篇》中那个著名的传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

六、伟大的进军

01、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想。

02、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03、爱情的误会:他想象她已不再爱他,她也想他不爱她了。

04、在现实的世界里,是可以生存的。理想世界一旦实现,在那个到处是愚蠢的笑脸的世界,她恐怕连一句话也说不出口,过不了一周,她就会因恐惧而死。05、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06、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第四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

07、惩罚一个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人,是野蛮的行径。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08、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09、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七、卡列宁的微笑

01、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的表现出来。

02、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而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03、任何人都么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篇3:抑郁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有些时候我觉得任何与他人的接触都让我作呕,就像一些浪漫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我受到的压力让我厌世。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一般,被拒在世界的高墙之外。”——卓别林

9月16日,年仅28岁的演员、歌手乔任梁在上海意外死亡。2013年2月16日,新浪微博上名为“sienna赛娜”的姑娘,在微博上留下遗言后,纵身从高楼跳下。2012年3月17日,南京姑娘“走饭”用时光机发送了她的遗言,当人们看到遗言时,她已经选择了用上吊自杀这种极端手段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三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结束生命却是因为同一个原因——抑郁症。与“走饭”看似轻松的“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的遗言不同,赛娜的遗言冷静、理性、清晰,但又充满痛楚。“抱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处理和交代就离开。抑郁症太痛苦,世界变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么都想到死。姥姥在叫我,应该就要精神分裂,实在熬不住了。再见,大家。”

我反复看了多遍,感伤和痛惜之余,感觉他们对抑郁症有很多认识误区。这种经专业治疗本能治愈的疾病,如今越来越成为高频率的隐形杀手。假如不是这些错误认识,也许他们就能坚持下来,走出黑暗。这要命的抑郁症究竟是什么呢?

01

一条名叫“抑郁症”的大黑狗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

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在传统的英国小说里,绅士们外出散步时,往往会牵着一只黑色皮毛的爱犬,不论发生什么事,它都形影不离地跟在主人左右。丘吉尔把抑郁症比作黑狗,虽然带着几分自嘲,却非常贴切。在那之后,黑狗就成了抑郁症的代名词。因为抑郁症真的像黑狗一样非常忠心地跟着你,至死方离。

抑郁症:凶猛的“精神癌症”

很多人知道抑郁症,但很少人了解抑郁症。大多数人们认为,抑郁症是种“情绪病”。得了抑郁症的人,都会“小心眼”“想不开”“爱钻牛角尖”“敏感脆弱”等等。其实不然,抑郁症就是一种病,有着和其他疾病一样完整的生化过程,抑郁症不是一种情绪,不是靠“你想开点”“没那么严重啊”这一类鸡汤式的开导,就能解决问题。说得粗俗直白一点,抑郁症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脑子有问题。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抑郁症是一种生理心理双方面的疾病,会影响大脑环境内的激素分泌水平从而干扰个体的正常情绪感受,甚至(尤其是重度抑郁症)会直接导致大脑的器质性病变,从而扭曲个体的三观和人格。换句话说,抑郁症更像是一种“精神癌症”。

这种痛苦在重度抑郁症患者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他们几乎丧失了所有人际交流能力。原先轻而易举的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极其艰难。他们思维受阻,口不能言,力不能事,欲念全无,感情淡漠,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生不如死。”很多患者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概括到。

社会功能受损如同一条长在大脑里的黑狗,它不停地压迫着患者的脑神经,把他们推向崩溃的边缘。抑郁症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失去活力的人生是十分可怕的,有一位患者曾这样描述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感受:“突然发现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曾经很想去做的事情,现在却一点也不想做,不知道那是为什么,有时候该吃饭了,我却想,我还得把食物拿出来,放在盘子里,得切,得嚼,得咽,这一切都让我感觉非常的难受。”

这种对一切失去活力疲惫状态一步步将抑郁症患者逼向崩溃的边缘,于是,抑郁症成为了因疾病和残疾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中最为显著的疾病之一。自杀率高成为抑郁症最大也是最可怕特点。有数据显示:“所有自杀者中,70%患有抑郁症;7个抑郁症患者中,最终有1个自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2位致残疾病。仅我国抑郁症患者就高达9000万人,只有8%的人能够接受正规治疗。我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其中一半以上为抑郁症患者。25%轻度抑郁症患者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而重度抑郁症患者,比例竟然高达75%。抑郁症已经成为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可怕杀手”!

抑郁症:看不见的“伪装者”

张国荣、三毛、海子、阮玲玉、周星驰、崔永元、白岩松、丘吉尔、川端康成、海明威、戴安娜王妃、憨豆先生、梵高、陈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却是长期抑郁症折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而且抑郁症往往具有“隐形”的特征。这些人也许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崇拜的名星、政坛要人、医生、律师、学者……他们总是逗我们发笑,给我们力量,但是拉上窗帘,自己却连笑都不会了。他们是最好的“伪装者”。他们的痛苦只是没表现出来,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很健康。

高知、白领、明星、医生及企业高管一族,由于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大,抑郁症发病率尤其高。2005年,国内通过抑郁量表对上海各级医院的医生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有69.4%的医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

中国心理协会公布的中国职场抑郁症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2%至4.8%,也就是说在50个人的团队中就有一到两名抑郁症患者。

如此数量庞大的抑郁症群体为什么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病情呢?

抑郁症患者: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中国,有9000万的抑郁症患者,我们日常生活里却几乎看不见,他们全部缺席在病耻感的后面。得了抑郁症的人,往往很早就会产生病耻感。尤其是男性患者,这样的病征在社会上的解读是抗压能力小的,懦弱的,无能并且影响男性力量的。因为自我评价低,内心的羞耻感往往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多谈及自己的状况。这往往延误了早期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时间。

大多数不了解抑郁症的人对抑郁症患者并不友好。他们会认为抑郁症是矫情、是“太闲了”“想多了”。一位抑郁症患者曾告诉我,自己最大的痛苦来源还不是病症本身,而是需要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件事本身已经为他招来了太多的侮辱。在中国,患有精神疾病或是去精神病医院治疗即被贴上“耻辱”的标签,人们通常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能力低下、性格脆弱、具有危险性及暴力倾向。这些刻板的印象使得抑郁症患者更加排斥与外界的沟通,拒绝将自己的痛苦向他人倾诉,只能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使得病情加重。

有抑郁症患者从精神病院出院后失去了原本良好的就业机会与稳定的工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遭到排斥与疏远,甚至在婚姻中,也会遭到伴侣的嫌弃与不解,从而导致婚姻破裂。

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不少抑郁症患者十分抗拒坦诚自己的病情,有的直接人间默默消失隐居起来,有的会很久不见,风轻云淡说一句,也有的跑去安定医院,偷偷开了一堆药回来。他们感到羞耻,并且无法言说。甚至作为朋友和病友,他们彼此之间都很少交流关于抑郁症这件事。在潜意识里,抑郁症仿佛和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说出来不够礼貌,是跨了界限,出了分寸。仿佛这是一个禁忌和创伤,必须闭口不提,无法堂堂正正地谈论。

对于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抑郁症的,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不能将复杂的生理病症和心理问题联系起来。当我们善意给患者意见或者施舍同情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我不能同感。这些微妙的情绪都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抑郁症患者原本就很脆弱敏感的内心。

很多抑郁症患者本身觉得人生索然无味,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不想和这个世界建立起任何关系。这种无法言说的羞耻感,会更加想让人放弃和他人交流的欲望,尤其是这个交流除了要突破自己本身的羞耻外,还要打破别人认知的盲点。

这世上可能没有其他更加难堪的病症,要你先用很久的时间为自己确诊,然后花更多的时间来隐藏和装作什么事都没有,以及要跟别人解释清楚你真的得了抑郁症,而这一切的时间要比你去治疗抑郁症的时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

不光是病情,仅仅是这些厚重的时间和努力往往就会击垮一个人的意志。你永远无法跟主流那些要求你乐观向上,阳光坚强的人去解释自己,并且这个正能量的社会自古都是讨厌懦弱的人并且匮乏相应的同情心。所以当乔任梁抑郁症自杀了之后,那些对抑郁症无知的人们再次用愚昧和恶毒杀了他。

于是现实中,抑郁症患者只能独自消化着难与人言的痛苦。即使他们能够表达,外界也难以理解。“不患抑郁症,你永远不能了解这个病的痛苦。”一位患者说。

目前,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还少有认知。大多数选择去医院就诊的患者已经达到中度、重度抑郁的程度。还有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到死都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且由于中国人对精神健康长期忽视乃至防治失守,更多的正常人也逐渐迈入抑郁症的阴影中;而隔膜与无知,使得抑郁症这个本可治愈的疾病,成了能吞噬人生命的猛兽。

02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一个人去看医生,他说他感到很抑郁,说生命太严苛太残酷,说他觉得自己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感觉孤身一人。医生说:“处方很简单。今天晚上最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在城里有演出,去看看吧,应该会让你心情好起来。”这个人突然痛哭失声,他说:“可是医生……我就是帕格里亚齐。”——电影《守望者》

在中国,很少有人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情绪上的一些问题会处于一种说了矫情,不说憋屈的状态,并且这些问题是吃一顿火锅喝一次大酒解决不了的,两顿也不行。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和疏导,长期下去就会累积成疾。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畸形高压下的病态反应

近年来,中国民众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我们已经步入“全民焦虑时代”。社会越是进步,压力越是巨大。学生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削尖了脑袋备战高考,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又要面对“毕业就失业”的窘境;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除了面对生存压力外,还要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让这个群体几乎成为压力的巅峰时段;老年了,还要面对“空巢老人”的压力恐惧。在这种无时无刻不存在的高压状态下,抑郁症成为了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心理疾病。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

高压下的负面情绪。从情绪的角度看,心理学家认为抑郁者和正常人在负面事件解释上有三点不同。一是抑郁者容易对负面事件归于内在,为消极事件过分自责,而普通人可能看成运气因素或者他人因素;二是抑郁者认为负面事件有深远的整体的广泛的意义,因此更容易陷入其中,而普通人可能把它们看成孤立的,意义有限的;三就是抑郁者把负面事件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未来也没有办法改善,而普通人相信多数负面因素都会随着环境慢慢消退,该过去的总会过去。这样,负面事件就成了抑郁者的漩涡。

换句话说,抑郁者容易对负面事件穷思竭虑。它们会在一些负面事件上纠缠不清,把这些在记忆中长时间固定下来,不时鞭打着内心深处的自己。它们会深深困在思虑和自责中间,从中寻找一些消极而抽象的东西。渐渐地,他们和生活中新鲜的空气隔绝了,只在自己抽象的思辨中徘徊打转。他们的记忆也会一点点的宽泛空洞化。没有了鲜活、丰富而积极的记忆素材,他们也会更多地感到无价值无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放弃完整自我的意义追寻,感到更多的绝望无助和碎片感。

除此以外,凡事要求完美,高度敏感,容易自省、反省,自我要求严格,容易内疚等,这一类人的性格就是术语上所说的抑郁症易感性格。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人之所以得抑郁症,是一种人性的自我向内的攻击。有的人遇到事情,会把怒火发泄在外面,这是向外攻击,这类人不容易得抑郁症;反之有一些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容易从内部找原因,就像孔夫子说的“吾日三醒吾身”,这类人是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的。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的“忍”之道,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六度万行,忍为第一”,所要表达的就是万事都要忍,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内敛的思维模式,不擅长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烦恼,长期“忍耐”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中,最终被一件极小的事情压垮,成为别人不理解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造成抑郁症几何倍数增长的因素之一。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转型,也是人民思想文化的转型,转型必然会面临迷茫与不确定,我们的信仰会变得模糊,世界观也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原本旧的文化思想体系需要打破,新的文化又还未建立起来,种种一切,都会给转型夹缝中的人民带来迷茫感和不安全感,没有方向的我们像是无头苍蝇一般找不到前进的道路,种种这些,造就了现今中国人的信仰缺失,内心空虚。抑郁症这条大黑狗便乘虚而入,迅速而准确地攻击了这些不安的灵魂。

医学角度看抑郁症病因

严格说起来,我们俗称的抑郁症包含了多种不同的疾病,症状相似,但病因各异。像有些抑郁症是因为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如更年期抑郁症;有些是因为日照缺乏而导致的,如季节性抑郁障碍;有些是躯体疾病而引发抑郁症;还有产后抑郁症等等。每一种抑郁症都有各自的病源,但整体上从共性来分析,引发抑郁症的病源又有一些共通的特点,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并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超过4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郁症患者,他会比没有患抑郁症亲属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

其次,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决定了对于压力的不同适应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环境压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会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也对成年后的抑郁障碍或者抑郁症发作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其他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等。药物也会引发抑郁障碍:某些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在使用常规治疗量时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现抑郁障碍,或使原有的抑郁加重。

第四,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都可成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包括鸦片类物质、镇静催眠药物等。尤其是酗酒:调查发现,长期饮酒者有50%或以上的个体有抑郁障碍。

由此不难看出,抑郁症有着相当多的危险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危险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尤其是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患病概率就会显著增高。不过,这些原因并不会直接就变成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自我感受是异常的消极想法,而这种状态,是一种“认知偏见”——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大的难点。

03

如何正确对待抑郁症:

“你也许并不明白抑郁的人对世界的绝望,人前欢笑的人未必关起门也快乐,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理解你不理解的和不理解你的。”——韩寒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曾经被抑郁症困扰的名人们是如何做的。

崔永元:在他心绪烦躁的时候会在家里看老电影,看老电影的小人书,看老电影的剧本,“凡是跟老电影有关的,一看心里就会很平静。”崔永元在回复网友微博提问中提到,治疗抑郁症和治疗其他病无异:一是承认有病,二是寻个好大夫,三是配合治疗,四是防止复发。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患者本人,医生,亲人同事伙伴都能够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唯看客心态的围观起哄,有百害而无一益。

许巍:靠不停地锻炼身体来抑制抑郁,他开始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试图从里面寻找到答案。后来他接触到一些心态好的人,发现他们都没把自己当回事儿。他才醒悟,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要摆脱自己的负面情绪。

范晓萱:作为过来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有抑郁症的人要跟医生充分沟通。对抗抑郁症有许多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自我放弃,永远怀抱希望。”走出抑郁症的她,更加坚定做自己喜爱音乐的信心,如今范晓萱的音乐也不断在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你是病了,不是错了”

消除病耻感是打败抑郁症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承认他的存在并积极地去面对和抗争。与到医院看感冒相比,患者走进精神疾病相关科室就诊,显然需要很大的勇气。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治疗的一大“绊脚石”。只有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与偏见,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才能真正的获得康复。讳疾忌医的心态要不得!

当然,除了病患自己的认知改变,社会大众也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轻松的社会环境。多点包容,多点理解,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令人心痛的生死离别发生了。

情绪的自我调整

在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被抑郁症缠扰的时候,除了正确的面对疾病、认知疾病,还可以通过情绪的自我调整来主动地自我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兴趣填满生活。抑郁症患者的状态其实就像一杯装满水的水杯,里面装的都是不想要的思想情绪垃圾,用某些具体措施,虽然一时可以倒掉,但杯子很快会再满。彻底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给杯子里填满小石头,让它再也装不下其他的东西。这些小石头可以是任何使你感兴趣的事情,它能够让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愉悦。人必须找到一个中心一个主宰,才不会被杂七杂八的东西填满。

运动。有研究现实,长期坚持运动,尤其是慢跑对抑郁症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运动中的人体会释放一种“快乐因子”内啡肽,它是人体的自然抗抑郁药物,能让人感到愉悦。但内啡肽只能在人体保存2~3天,因此一定要长期坚持锻炼,让笑容和快乐发自内心。除此以外,运动还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5-羟色胺,这些神经递质都有明确的抗抑郁的作用。

阅读。开卷有益,多阅读一些心理学、哲学、包括道家、佛学方面的书籍。看这些书籍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对自身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超越过去的思想局限。

倾诉。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通过向朋友、家人、心理医生的倾诉转移烦躁与不安,丰富自己的视角和理解,让不同的思维角度带领自己走出情绪的死角,从而给自己希望。

音乐。音乐是和语言一样的可以表达情绪的方式,通过音乐放松自己的压力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我调节法。

正确的医疗干预治疗

也许今天抑郁症的广泛流传,的确是社会出了什么问题。然而抑郁症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化的疾病,患者最需要的是针对他自己的专业治疗,在这一点上任何文章和书籍、任何自测和自疗都不能代替。如果你感觉到你的症状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有效地摆脱抑郁症了,这时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抑郁症患者的思维特征,使得完全靠思维的力量治愈它,显得棘手难办。更适合的方式,应该是在药物控制症状的情况下,去更好地去聚焦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去丰富自己的记忆。在扩展和丰富积极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减少空洞而宽泛的负面记忆,也就减少了对负面事件的穷思竭虑。

陪伴与理解是最好的良药

抑郁症患者并不同于其他病人,得到家人朋友的关怀之后会心存感激之情来回报——被偷走了感受欢乐情绪的能力之后,他们无法感受这种关怀或者表达感激。这种消极的态度对于其他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也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的时候,单纯只有理解是不够的,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包容心。

由日本作家细川貂貂根据自己和丈夫望月昭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告诉我们微笑和陪伴是帮助战胜病魔的利器。疾病有时无需猛药,在痊愈之前痛感的反复发作是必经,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女主人公晴子用了无为而治的方子,正是丈夫需要的迂回的爱,爱得细密,爱得克制。她为他拓出一片宁静的空间,让他尽情宣泄情绪,并感到这个世界一直美好。至少没有那么的糟糕。

篇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昆德拉是在中国最富知名度的当代外国作家之一。因为其作品投射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甚至兴起了一股“昆德拉热”。昆德拉的标签式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风行一时。他作品中的“轻”“慢”“媚俗”等极富文艺意象的标志性用词,也常常成为流行词,甚至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等书名也让人津津乐道,玩味不已。无数年轻人从昆德拉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视其为一代宗师。

迄今为止昆德拉出版了十部长篇小说,几乎每部都成为了经典。多年来,昆德拉除赢得无数文学大奖之外,始终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强有力的竞争者,几次获得提名。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品味昆德拉经典小说的开头、结尾以及一些让人见之不忘的语句,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领略这位文学大师作品的风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开头: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结尾:托马斯打开房间的门,揿亮了吊灯。特蕾莎看见两张床对放着,一张床边有一个带灯的床头柜。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光线一惊,飞离灯罩,在房间里盘旋。下面,传来钢琴和小提琴微弱的声音。

见之不忘的语句: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城堡被改造成马厩),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换句话说,也就是媚俗。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许钧译)

《笑忘录》

开头:现在是一九七一年。

结尾:那男人说着,其他所有人都饶有兴趣地听着,而他们裸露的性器官这时正傻呆呆地、忧伤地看着地面的黄沙。

(王东亮译)

《不朽》

开头:这位太太大概六十岁,或者六十五岁。我平躺在一把朝着游泳池的躺椅上望着她。

结尾:汽车的喇叭响个不停,我听见愤怒的人群在大叫大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格尼斯渴望买上一枝勿忘我,只要一枝;她希望把花举放在自己的眼前,作为美的最后的不为人所见的象征。

见之不忘的语句: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王振孙译)

《慢》

开头: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

结尾:马车消失在雾中,我发动了车子。

见之不忘的语句:缓慢的程度与记忆的浓淡成正比,速度的高低与遗忘的快慢程度成正比。

乐趣不论平凡还是不平凡,只属于能感觉到的人。

(马振骋译)

《玩笑》

开头:这么多年后,又竟这么着,我回到了老家。

结尾:我们在他的身边大约呆了十分钟,后来第二小提琴手回来了,向我们示意。我们扶着雅洛斯拉夫站起来,架着他的胳膊,跟他一起扎进了人行道上那些醉醺醺的毛头小子们的喧闹之中。在人行道边上,有一辆急救车,所有的灯光大亮,停在那里等候。

见之不忘的语句:他们当时多么神气;已属于他们的天堂,用不着上天的任何相助,他们照样能到达天堂!只不过,后来,这个天堂就在他们的眼皮下烟消云散。

一切都终将被遗忘,同时又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法挽回。挽回的作用(或通过报仇雪恨,或宽宥原谅)必须有遗忘为基础。任何人都无力挽回已铸就的过失,但一切过失却都将被遗忘。

(蔡若明译)

《无知》

开头:“你还在这干什么?”她说话并不凶,但也不客气。

结尾:他透过舷窗,看见天空深处有一圈低矮的木栅栏,在一座砖房前,一棵细高的冷杉,像一只举着的手臂。

见之不忘的语句: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

生活,生活中没有幸福。

而存在,存在即幸福。存在就是:变成一口井,一个石槽,宇宙万物像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逝去的时光愈是辽阔,唤人回归的声音就愈难抗拒。这样的说法似乎言之成理,却不是真的。人不断老去,生命的终局迫近,每一瞬间都变得愈来愈珍贵,根本没有时间可以拿来浪费在往事上。我们必须去理解这个关于乡愁的数学悖论。

(许钧译)

《生活在别处》

开头:诗人究竟是在哪里被怀上呢?

结尾:他望着水里他自己的脸。接着,在这张脸上,他突然看见了极大的恐惧。这些他看到的最后的东西。

见之不忘的语句: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两个人彼此靠近总需要超越某种相异性,而拥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为它只能是一瞬的时间。

我们选择这个瞭望台就像选择自己的命运, 而我们的选择也同样是不可挽回的。

只有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袁筱一译)

《告别圆舞曲》

开头:秋天到了,树叶开始变色,发黄,发红,发褐;位于美丽山谷中的小小温泉城,仿佛被一场大火围住。

结尾:伯特莱夫说着挎住妻子的胳膊,然后在月台柱灯的照耀下,他们四个人一起走出火车站。

见之不忘的语句: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嫉妒那样消耗一个人的全部精力。

你们让所有的人成为凶手,而且,这样一来,你们自己的屠杀罪就不再是一桩罪行,只不过成了人类一个不可避免的特征。

篇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赵晓敏 对外汉语专业

学号:***3

摘要: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感受作者那如同音乐奏章般的断章法、通俗的笑剧模式、对集权社会的犀利观察与剖析、浩浩荡荡的哲学思辨。并思考本书提出的人生命题,到底是选择轻,还是重?怎样的选择才能不算“根本没有活过”。

关键词:生命之轻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特蕾莎

《纽约时报》说这本书是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重要与否我无法评价,但经典是一定的。犹记得初中翻阅这本书时,就被它尖锐的讽刺,生动的描写逗得捧腹大笑。这次翻开,多了思考,更能看到作者对社会的犀利观察,对男女爱情的深刻剖析。这由轻到重的读书过程,也是一种人生的成长吧。

不得不说,米兰·昆德拉显然深谙“开门见山”的写作技巧,开头的诘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想必打动了很多人。但我更喜欢的是后面的一句话,“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在某种程度上,它跟亚里士多德的历史或然律相契合,万千种可能性里只发生了那一种,生命本身就兼具了残酷与美丽。不过,人类到底是不喜欢这种不经彩排的演出,总想去弥补和修正什么。现在流行的穿越小说,想象自己穿越到古代,改变历史,或是穿越到过去,修正错误,多半是出于这种心理。却没有想过,生命之美就在于它不经雕琢的朴实。一次次修正出来的“人工品”,既不可能达到完美,同时也失掉了最开始的纯粹,还极有可能把人拖入修正的偏执与疯狂里。就像《蝴蝶效应》里的男主人公伊万,最后绝望地毁灭了一切。所以,还不如好好地把握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活得真实就够了。

在这本书里,米兰·昆德拉别出心裁地塑造了四个人物。其中,托马斯和萨比娜是轻的代表,特蕾莎是重的代表,而弗兰茨则是轻和重的结合。作者用他们探讨着轻和重的选择,试图回答巴门尼德未完成的辩题。但把结局留给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的学说,把答案留给了读者。我想,作者的意图到这里已经再明显不过。他是在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选择轻或重全在自己的意志,只要最后有重复的幸福就好。

一、坚持灵与肉统一的特蕾莎

特蕾莎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因为她象征着重。执着而又认真的她,用同情心拴住了“登徒子”托马斯。但拜她那极端粗俗而又贬低一切的母亲所赐,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错把一切都看得太认真。也就是说,她以“重”的标准衡量身边的一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身体独一无二,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让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与其他女人别无二致的性工具。强烈的嫉妒和不安使她陷入了沉重的痛苦,噩梦不断,终日惶恐。二是,她要求灵与肉的绝对统一,即“她无法明白肉体之爱的轻松和不把肉体之爱当回事带来的乐趣”。于是,她想学会轻松,从而纵容自己与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但她错了,她得到的报偿不是轻松,而是更强烈的道德谴责,这沉重甚至不亚于之前的嫉妒与担忧。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特蕾莎很爱托马斯,她甚至把托马斯看成自己的整个世界。但也是她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用同情心迫使他就范。直到最后,卡列宁让她明白幸福就是对重复的渴望。

二、不断背叛的萨比娜

萨比娜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因为她和托马斯是一类人。他们都不计后果地追求生命之轻,萨比娜这种追求甚至比托马斯还要来得彻底。在萨比娜身上,这表现为一次又一次地背叛。她的生命就是由不断地背叛组成的,背叛父亲,背叛丈夫,背叛爱情。她的画作“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她的人生也是如此。表面的自由与不羁的背后,是童年悲哀的记忆和祖国沦陷的苦涩。她为什么要不停地背叛呢?对托马斯来说,背叛会带给人罪恶一般的快感。但萨比娜之所以背叛,更多的是因为生命之重给她的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带来的残酷阴影。而“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直到,最后她被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压倒。因为没有束缚,没有羁绊,她只能漂泊,就像在空中行走,没有安全保护。

三、在轻重之间挣扎的弗兰茨

弗兰茨是米兰·昆德拉最瑰丽的创造物,他是轻与重的结合。或者说,他一直在梦想和现实两个世界中挣扎。一开始,他是重的代表。担负着对妻子的责任,对女儿的义务,道德的虚伪一直把他的心钳制得死死的。但同时,他又不愿放弃对萨比娜的爱情。因为

萨比娜是个背叛者,她对世界和世俗的摒弃和背叛是他想去做但一直做不到的。弗兰茨一度以为他在萨比娜身上找到了真正的生活,所以他选择努力捍卫这份爱情,不让它流于俗气。单从弗兰茨强壮的外表看,做到这一点似乎不难。但实际上,他的力量是对外的。他错误的爱情观让他面对他所爱的人时,表现得很软弱。而萨比娜又是个渴望暴力的背叛者,背叛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他在萨比娜的引导下,对家庭之重失去了耐心,转而投向一个戴眼镜的女大学生的怀抱。他真的爱那个女大学生吗?恐怕不是,在我看来,他只是爱这种自由的感觉,在“轻”中微醉。最后他在曼谷街头一场无谓的斗殴中死去,自认为摆脱了懦弱而又卑微的自己,实则已经流于“媚俗”。轻与重没能平衡好,梦想和现实矛盾重重,他的死就像个玩笑。

四、非如此不可的托马斯

看起来,托马斯否定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的思想,他竭力追求着真正的自在。他拒绝婚姻,拒绝任何感情投入,甚至拒绝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子。任何的束缚都被他抛弃,任何社会观念都于他如浮云,他沉浸在“黑色的醉意”里,把使命当成玩笑。然而,最后他却不得不屈服于特蕾莎。这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带着让他挣不开的依赖和执着。可是,他又不愿放弃多年来的自由和与无数情人建立起来的“性友谊”。在矛盾中,他放手了。短暂的愉悦之后,是特蕾莎走后留下的巨大虚空。而这虚空,就如书名那样,是他无法承受的。所以,实际上,托马斯是带着永恒轮回的观念的,他坚信“非如此不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被绑在了特蕾莎的身边。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承受的不是轻,因为再轻也有重量。我们承受不起的是轻的离去,留下的空洞没有相应的东西填补,会让人觉出疼痛和刺目来。所以,我们愿意背着重负前行。这重里,有对父母的责任,有朋友的情谊,有伴侣的羁绊。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背负着重前行的我们才懂得人生的美好。人生不是水墨画,再好的“留白”也需要和墨笔勾勒的山水相搭配。若不会平衡人生的重与轻,你的人生就称不上精彩。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篇6:【XX别墅楼盘软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真正悟到这句话内涵的却是一则童话:很久以前,鸟是不会飞的,因为它们没有翅膀,有一天,上帝把翅膀放在它们身边,要它们拾起来放在自己的背上,大家都带着观望的态度,不愿背上这沉重的翅膀,但又不敢违抗上帝的命令,只好背上它,没想到,它们觉得只会加重负担的东西,却让它们飞上了天空。”人的一生负重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他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上帝在送我们礼物的时候往往会用困难去包装他,这可能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吧”。虽然这则童话以及孟子的这句话都有一些天命论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妨碍我们通过这些去理解什么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不可承受生命之轻”是相对于““不可承受生命之重”而言的。人的生命中有很多“不可承受之重”,比如来自工作、生活、感情、人际关系等等。但人们往往忽略掉,生命中还存在着“不可承受之轻”!一个人活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里,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他家境很好衣食无忧;比如他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比如他逃避现实,看破红尘,等等……这些都是消极的行事方式,这种没有压力的生活,不会让人感到沉重,而让人感到轻松,但是这种轻松会毁掉一个人,正所谓人无压力轻飘飘,所以这种“轻”是要不得的,是生命中不该承受之轻。

上一篇:包含鼓舌的成语下一篇:后庄小学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