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2024-05-24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精选6篇)

篇1: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晨在老师您的推荐下,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专题讲座。那针是一场不可错过的非常棒的讲座,看过之后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专题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2、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信、自强。

现在的孩子们可以说都是在全家人满满的爱与期待中成长的,就如温室中的花朵,蜜罐中的糖。我们做家长的总是怕孩子吃苦,受委屈,凡事都是宁可自己累点,苦点,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最好的。我们为他遮风挡雨,为他搭建最大,最温暖,最明亮,最奢华的温室,却忘记了不接触阳光和风雨的小树怎么能健康而茁壮的成长?是啊!我们往往都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却忽视了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忘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重视孩子的智商,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和情商的教育。这无疑是错误的,失败的。所以现在有些孩子成为了娇公主,傲王子。总是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高分低能,无爱心,无同情心,欺凌弱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抗挫折能力弱,不自信等等问题。这是孩子们情感缺失的表现,也是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不足与错误的体现。

好在孩子们现在还小,就如小树刚刚才抽枝、发芽,正是孩子情感培养与完善的好时机。所以教育方式错误的家长们也不用那么着急、懊悔,一切都还来的及,孩子以后的成长情况,就看我们给予他怎样的雨露,所以家长们,让孩子们从我们给他们构建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吧。让他们在阳光下、风雨中,茁壮、健康的成长。一切就从感恩开始!

在我们一味的付出下,孩子觉得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家长的给予是应该的。不懂得生命的给予和接受都是应该是相同的。一点点挫折和困难就打退堂鼓,更可怕的是丧失了面对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学会了用回避和打岔来掩盖事实的真相,缺乏勇敢的承担。要让孩子知道承认失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可耻的事情,反而勇于承认并面对它,解决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人一辈子都会遭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难,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磨难,也是财富,怎样在挫折中修复才是至关重要的,修复越快就越能赢得更好的时光。如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赖东进,他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感谢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谢苦难的人生,是苦难给了我人生的磨炼,给了我这样的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们孩子同样也是,如何培养起抵抗能力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此。即使在挫折中依然不忘感恩与回馈,在逆境中也能更好的成长,做生活中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感恩者!

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个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为自己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也让我自己更加明白在教子的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心存感恩的心。感恩给予我帮助每一个人,感恩上苍给予我温暖的家,健康的宝宝,感恩孩子能在一所好的学校接受好的老师给予的教育„„就让我们用善良的心怀感知这个世界,用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人生这个社会大舞台的煎熬历练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能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在看完讲座后,孩子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妈妈,我要向您道歉,我以前有时太不懂事,太任性了,老是惹您生气,这几次考试我也没有考好,对不起!然后,我还要对您说谢谢,谢谢您把我养这么大,谢谢您经常做好吃的给我,还要谢谢您训斥我,对我生气。”我不解的问他:“我训斥你,对你生气,你为什么还要谢谢我呢?”他说,“那是因为你爱我啊!”是啊!只有真正爱你,关心你,为你好的人,才会在你犯错的时候指出来让你改正,训斥你,对你生气。我开心的拥抱了他,并感动的流下了泪!之后,我为他做的每件事,他都会对我说声谢谢,还主动帮我做家务,哄小弟弟玩,我真是开心极了!呵呵!这次的活动无疑是成功的!

今后,在孩子的成长中,情感的塑造与人格的完善中,我们会更加积极的给予孩子更多的、正面的,肯定、表扬、鼓励。在学校时,孩子就拜托给老师您了,老师您辛苦了!谢谢!

篇2: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上,我观看了于丹教授演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节目。节目中于丹教授深动的讲述了作为孩子要有一颗孝心、爱心、要做自立、自信、自强的人。看了节目后,我深有感触,觉得现在我们哪一方面都没有做到。

首先,于丹教授讲到孝。她说“正为本,孝为先”这句话不难理解,里面的孝就是孝道。什么是孝?她说孝是一个伦理的起点。她例举了几位名人,如岳飞、周恩来,他们都是有名的大英雄、伟人,更是大孝子。想一下,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又能做到什么地步。

我觉得,孝,从现在自己做起。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听家长的话,不是嘴上说说,一定要做到。

不做自私、自利的孩子,那样会被孤立。我会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让朋友们都喜欢我。

我还要做一个自立、自主、自强的人。每个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教导了我们,家里爸妈也教育我们,剩下的就是靠我们自己了。

我决定做到以下:

小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改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去以后要多帮助别人。

在假期里,让爸妈抽时间带我出去转转,开开眼界,多长知识,还能锻炼我的胆量和毅力。

还要勤俭、节约,以后不乱花钱,把省下的零花钱,自己攒下来。有机会捐给需要的人们,这样既帮助的别人,自己又做了好事。

篇3:感恩教育:唤醒大学生感恩之情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之心,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的问题日益突出,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虽然施恩者不求回报, 受人恩惠者也不应该忘记感恩。当代大学生可谓是社会的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不久的将来会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培养他们的感恩、报恩之心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这一问题也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缺少感恩之心呢?这一现象出现是多种原因的结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一大原因。

首先,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是造成大学生缺少感恩之心的一大原因。在当代, 大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长辈对孩子百般呵护也不乏溺爱者, 孩子只知一味接受与索取家庭的爱, 却很少回馈他们。家庭缺少对子女的感恩教育, 在物质方面家庭提供给孩子尽可能好的条件与环境, 但不可回避的是精神方面的关注有些不足。

再者, 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分布比重不合理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缺失的一大原因。当前, 学校十分重视知识教育, 以学习成绩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而感恩教育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受到的重视都不够。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高校学生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修养低下都与其有着很大关系。

再次, 社会教育中人际关系功利化、物质化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当代大学生感恩心缺失的重要社会因素。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的关系变得逐渐功利化、物质化。

最后, 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也是一大主观原因。随着时代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完善, 同时责任意识薄弱, 其思想深处还有一定的依赖和享乐思想。他们充分享受权利, 承担义务不够。

二、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理论向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 引导大学生懂得感恩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着怎样的认识, 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行为有着决定作用。因此高校要进行宣传教育引导, 让大学生意识到他们得到的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父母之恩、师长之情以及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 这一切都得视为别人给予的恩情, 都应对此持感恩之心。老师父母也要改变以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方式, 而要将爱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体会到长辈的用心良苦, 经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才会心怀感恩心, 激发他们的爱心, 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怀, 将感恩心铭记心间。

在认识到感恩的必要的基础上, 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 学会回报社会家庭学校等, 正如古语说的, 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懂得感恩, 懂得回馈他人, 不仅是要物质上给予回报, 更为关键的是要给予精神上的回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 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感动中国的人物无一不是懂得感恩的, 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教导大学生懂得感恩。

三、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向导

感恩教育对于每位大学生而言,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使感恩教育更加有效, 在此仅提出两点建议:

一方面,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强调以情动人, 正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 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与学生的交往。在感恩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 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爱护。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渐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发自内心的懂得感恩, 把感恩意识逐步内化, 学会共享, 在交流中获得进步提升。

另一方面, 采用趣味化、实用化的方式展开感恩教育。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方式应当与时俱进, 多开展有趣的让人容易接受的感恩教育活动,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感恩教育, 以学生身边鲜活的例子来感染学生, 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 课堂内外二者有机结合, 影响教育学生。比如开展学生感恩回报学校、回报父母活动, 给学校和家庭做贡献, 比如给红十字会捐赠衣物书籍, 爱护校园环境做环保卫士, 给父母洗脚等, 从细微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总而言之, 感恩是一种美德,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把期待变成行动, 把希望变成现实, 及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一种良好氛围。本文简单的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以及探讨如何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发力, 二者形成合力,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懂得感恩回报, 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让更多的大学生懂得感恩, 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科技资讯, 2005 (25) .

[2]梁勤儒, 王燕芳, 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

篇4:“感恩教育”听后感

是啊!我们要感恩祖国,是祖国母亲给我们以优美的环境,让我们在这里安安心心地读书。追溯历史,茫茫五千年,祖国母亲经历了多少沧桑。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现在的优美环境,多少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要知道,如果没有前赴后继的千百万的仁人志士,我们哪有这和平伟大的祖国,哪有我们现在这美好的环境啊!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感恩祖国。为此,要努力学习,学到过硬的本领,将来做一名新时代建设祖国的先锋,成为热爱祖国,感恩祖国的标兵。

感恩父母,首生要感谢父母的生育之恩。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如果没有父母,我们就不可能来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感恩父母,还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没有父母给我们吃,给我们穿,我们就不可能这样无忧无虑的健康成长。感恩父母,更要感谢父母的教育之恩。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他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认识世界的真善与美丑。可是由于我们的年幼无知,多少次顶嘴冲撞,多少次惹事淘气,多少次胡言乱语,多少次……。而父母都不计较,都不生气,而是一次次地动之以情,一次次地晓之以理,一次次地付出真挚的爱。父母为了培养我们,他们的手由光滑细润变成了粗糙皱裂,他们的头发由青黑色变成黑白色,这无不显示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世界上最真挚,最伟大的爱。而作为做儿女的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分忧;在学校要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不给父母有后顾之忧;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做时代的文明人。

除了感恩祖国,感恩父母外,我们还要感谢我们老师的教育之恩。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用汗水培育我们茁壮成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谁在孜孜不倦的为我们批改作业?在人们欢度假日的时候,是谁在废寝忘食地为我们备课?在我们遇到难题时,是谁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指点迷津?在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是谁督促我们改正?是我们的老师啊!老师为了我们,默默无闻地奉献,不求回报,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尊敬守法,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篇5: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因为我们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的关怀下成长。我们不缺钱花,不缺书读、不缺穿、不愁吃。正是因为什么都不缺,好多同学才迷失了自我,缺乏了一种精神内涵:自私、骄傲、冷漠、不关心他人,没有一点责任感。

不仅如此,我们现在几乎已经淡忘了尊老爱幼。

一次公交车上,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站在上面,却没有人为她让座。可悲!可气!我们生长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祖训怎么到我们这一代就失传了呢?让我不安的是:祖国的未来靠我们建设,21世纪靠我们描绘,我们连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还能干成什么大事?

篇6:于丹中小学感恩教育观后感集锦

东关小学六年级(11)班

杨煜皓

今天,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

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我战胜了自己

东关小学六年级(11)班

杨煜皓

在这条人生的小路上,少许会有些磕磕绊绊。但童年的路总是快乐和幸福的------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上课铃声响了起来,演讲比赛开始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怦怦”地跳个不停。当老师宣布演讲比赛开始时,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都鼓不起来勇气。突然,“我先来!”一个响亮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打破了教室的寂静。我转身一看,原来是常坤同学,只见他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开始演讲,显然,他是有备而来的,演讲得有声有色,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的心跳更快了,可仍然鼓不起勇气,在我犹豫之时,同学们接二连三地走上讲台,掌声不断地响起……

我的手心都捏出了一把汗了,去不去呢?不去就错过了机会了,我怕什么?我看了看老师,又看了看同学,他们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不由得心头一热,“唰”地站了起来,走向讲台。刚开始,我只顾埋头读着自己的演讲稿,读着读着我反倒轻松许多。我听见了自己响亮的声音,看见了同学们倾听的申请,见到了老师满意的笑容,我更加自信了。我突然觉得,走上讲台表现自己的感觉真棒!

是啊!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平庸;有时需要战胜马虎……它们如一个个拦路虎,只有把它们打倒,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今天看了于丹的节目后,想说的话太多了。首先要从自己反省反省了。

父母对我们很亲切,可我们却处处与父母为敌,连乌鸦都知道感恩自己的父母,难道人类就不知道吗?不,不是。而是现在的小学教育太宽容、太放松,所以使中国的小学生变得对父母轻视,而现在家里面都是独苗,所以父母对子女宠爱有加,所以使子女不但不懂父母的辛苦,反而还视自己父母为自己的经济来源,变本加厉,一次次的向家里要钱,使家庭和父母的负担又加上了一个负担。

前几天,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学生放学后就跑到他妈妈面前要钱,“妈,给点钱花花。”“有买什么?上周不是刚给了你钱了吗?”那个妈妈问道。“你管啊!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你管得着吗?再说,你的那点钱能买什么东西啊!还好意思在这问,真是恬不知耻。”听了这话我都有点想上去打那个小孩了,她毕竟是你的妈妈呀,你怎么这样说她呢!如果没有她那里来的你呀!可是结果是让我怎么也没想到的,那个母亲竟然还像犯错了一样的向 那个孩子道歉,并拿出了一大把钱给了他,母亲看着她的孩子奔向小店的身影深深地低下了头。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深,也有着许多的疑惑,直到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才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同的,但每一种都是浓浓的爱。

讲座上还讲了一部分的礼让之道,其实这“礼让”上,确实是有一定的难点。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受尽了各种蜜罐温床,不知道礼让是什么东西,因为一家之主不在是长辈,而是这些小辈,所以不知道礼让是什么东西。礼让,就是礼仪知道,为中国的古老文化之一。开创这道显赫的人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创造的论语三百讲成为中国著名的作品。然而到我们这一代效仿他们的人却寥寥无几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子女都缺乏这一方面的道德培养,所以就没有了礼让之道的存在了。人字分为两笔,一笔是躯体,另一笔是品德,品德没了,人的一笔也就没了,只有一只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所以说站不住了,没了品德,灵魂就会出现分叉。会没了良心。

感受于丹老师的教育吧!不要让灵魂受到侵蚀,努力吧!

看于丹讲座有感

这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和家人一起观看于丹老师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讲座,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爱心树的故事

关于孝道,《爱心树》这个故事是一部很贴切、感人的教育教材。这棵爱心树为了那个小男孩奉献出了自己的枝、叶、果实和树干等来帮助孩子,我想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父母都是以这种“爱心树”的形式无私地为孩子们付出。这一方面让我很感动,感动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教育的弱点。

二、赠人金子,不如赠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与“赠人金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说你送人物质,不如教人学会创造物质的方法。父母亦是如此,在你给子女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时,他们总有花光的时候,而教会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方法,那他们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

三、如何在繁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自立自强

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让我们自我去发现,多与社会、自然接触,靠我们自悟而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我们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才会让我们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孩子有自信,孩子就会散发出他个人的“人格芬芳”。于丹老师说:“一锅同样温度的水,却煮出不同的东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有自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自主地散发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他们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上一篇:《三国群英传7》心得体会下一篇:湖南工伤赔偿项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