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随感散文

2024-04-17

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随感散文(精选11篇)

篇1: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随感散文

我们人人生来平凡,再也普通不过,然而我们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与我们同是平凡,却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成为伟人。这是因为他们保持了一颗平凡的心,同时脚踏实地埋头于自己的理想并加以奋斗,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非宁静无以致远。古有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心。他们心中从此有了坚定的信念,一心向着尧舜的目标进发,盲目忙碌盲从的想要完成自己的”伟业“,可他们又有多少人居高自傲,不能保持一颗平凡的心态,把自己看得比天高比地厚。吴王,自认为自己是不了可逾越的,一是打败了越王便狂傲不羁,将他人踩在脚下而不知继续努力进取。反观越王,虽平凡一生,却能在被臣服的日子里卧薪尝胆,治国练兵,以一颗淡泊而宁静的心为帆船,让自己勇往直前。给历史留下三千越加可吞吴的篇章。越王和吴王本都平凡,也都成功过。不同的是,越王能够保持平凡的心,宁静的心。自己埋头奋斗,才最终成就伟大,成为不平凡。如是不能宁静,又怎能致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古如此,今亦然。爱默生曾说: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舒婷亦言: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其实就是这样。中国国务院总理,成就今日,可谓不平凡。然而,多少年前年轻的他,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只是一个农村里的做农活的,谁又能想到在众多的农民中,只有他能够成就今日。曾与他一起干活的人那样评价他:”爱读书,少说话”。是的,他只是个平凡的人,但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并能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去奋斗,去拼搏,去努力。他起初并不伟大,只是如一的脚踏实地的在平凡中为伟大蓄积动力,最终于无声处听惊雷,收获了北大,才努力一点点走到今天。这一切,与它的脚踏实地分不开,与他一别他人的在宁静中奋斗分不开。

没有人会知道究竟谁会成为伟大的人,没有人能肯定不平凡的人一定能做出伟大的事业。结果都是莫衷一是。这世上平凡的人太多,不是每个人都可成尧舜,这与自己的奋斗与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们本平凡,但我们要知道,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伟大不是靠几句唏嘘就可以成就的,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态,加以自己的努力奋斗。

我们要记住:伟大始于细末,宁静方能致远。

让我们用宁静的心与自己的努力,去收获我们自己的伟大吧。

篇2: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随感散文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处处都有“战场”,事业上的,学习上的,家庭上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战斗着。有成功者,自然也有失败者。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挫折、失败,也多多少少会受到别人的讥讽、白眼。所以,有一颗平淡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的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家。这在中国文坛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莫言也因此而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举国为之欢腾。

就在举国欢庆的时候,莫言却表现得十分平淡,他虽然笼罩着诺贝尔奖的光环,但却没有洋洋得意。他没有发表什么长篇大论,而是用简短的五个字表明了自己的心情:“惊喜而惶恐”。也可用一句诗来形容:“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暂不提他那高超的写作技巧,首先他那淡泊名利的心境就值得人敬佩。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著有《诫子书》,书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是什么?淡泊名利就是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背影,就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是周敦颐爱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心境,是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洒脱……他们的淡泊名利之精神流传千古。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女科学家。她获得的各种头衔有上百个之多,可是她却毫不在意。一天,她的一位朋友到她家作客,交谈时那个朋友发现居里夫人的女儿正拿着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在玩耍。于是她吃惊的说:“居里夫人,那可是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给你的金质奖章,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你怎么能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笑着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如果看得太重,就会一事无成。”也正是有着这淡泊名利的心态,居里夫人才能不断研究从而有新的重大发现,攀登新科学高峰。

名利的确是好东西,它能给人金钱,面子,名气,但也会使人失去很多。有的人为了去追求那飘渺虚无的“名”和“利”,丧失了原来最正式的自己,便得虚假。有的人不但没有名利双收,反而弄得自己身败名裂,这样的例子子也不少见。

篇3: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随感散文

关键词:独特的生活化素材,视角,细节,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实践充分表明, 作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积累个性化的生活素材, 有助于学生张扬个性、表达思想。怎样才能有效地积累独特的生活化素材呢?

一、选取独特的生活视角

作文生活素材就在我们周围, 当然我们不可能把它们全盘写进作文里,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求选取生活素材。尤其是选取个性化的生活视角, 才能够使自己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 脱颖而出。将熟悉的、陈旧的变为陌生的、新鲜的, 学会用变幻的眼光去审视生活, 写出新颖独到的作文。然而, 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 模式化、简单化等问题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要使学生的作文真正具有独特性, 就必须用独特的眼光审视生活, 重新构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 把一种独特的实际生活展现出来。

例如某考生写的《早》的片段:

我假装还在沉睡, 妈一边呼唤着一边用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摸着我额前的头发。

我睁开眼睛, 她怎么如此憔悴, 她的脸没有声音那般温柔, 她见我醒来脸上又洋溢起一股温暖的笑容。她在这里等待了多久我不知道, 但饭桌上的早餐已经备好。

我静静地走动, 仿佛看到这十几年的早晨一位母亲忙碌的身影, 这样的身影成了她每天早晨的节奏。我轻轻推开那隔开冰雪的大门, 惊讶地站在门口许久, 天空中的雪花在我的眼泪中融化了。

母亲唤孩子起床, 给孩子做早饭, 司空见惯, 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生活经历。这个考生选取了特定的下雪天, 假装睡着, 等待着母亲的呼唤。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 更容易凸显母亲的温柔, 看到母亲的憔悴, 写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尤其是最后, 考生惊讶于门前那条无雪的小路, 又是载着母亲多少的爱啊。文章以“我”早起活动过程的视角转换次第展开三个场景——卧室、客厅 ( 餐厅) 、门外, 寒暖对照贯穿始终, 妈妈暖暖的爱意, 都在妈妈的早起早为中, 渗融在三个场景中, 实为难得。

二、注重独特的生活细节

近年来, 高考作文中具有传神细节的记叙文会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因此, 在积累生活素材时, 必须要关注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很多学生说记叙文难写, 明明心中有所想, 但是写的内容却少之又少, 不知道如何丰富内容。其实, 对于高中生来说, 记叙作文写起来并不难, 但是要写一篇好的记叙文实在不易。究其原因, 主要在缺少个性化的生活细节。要抓住独特的生活细节, 就要做到:独具匠心, 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些感动。

如某考生写的《青春万岁》的片段: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 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 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 竟把家里气氛“焐暖和”了, 我感叹它的魔力。

在生活中, 最容易积累的就是和父母之间的生活故事。而最不容易写好的也是这个, 因为最容易落入俗套, 所以应该要抓住生活中的那些特别的感动。这个小作者真是匠心独具, 跳出了一般抒写父母的狭隘思维, 感受到了生活中父母的那青春的火苗。看到昔日风靡一时的《排球女将》, 父亲万分激动, “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母亲也是十分欢喜, 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小作者以此为素材, 记录下了当时的感动, 真的是把气氛都“焐暖了”, 这些细节中, 不乏温馨, 也不乏轻松幽默,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父母的不朽青春。

三、获得独特的生活感悟

积累独特的生活素材, 并非只在于生活本身有多独特, 还在于对生活材料的认知, 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如果不能对生活素材加以提炼、升华, 就不能形成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发现生活的真谛, 感悟社会真情, 在作文中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某考生写的《智慧, 就藏在房间里》的片段:

譬如上小学一二年级时, 我家的房子择在镇中心, 虽然位于中心, 却拥有罕见的静谧, 我领略到静的美好, 收敛了顽皮和野性。

上初中时, 爸爸看上了一处邻近学校的房子, 价格却出奇的高。但多亏了这一决定, 每逢冬季, 缠人的支气管炎不再发作。

高中时代, 父亲仍在学校旁边找了间房, 却比初中的更狭小、更简陋, 网络、电视全没有, 平日用来消磨时光的手机也只好交出。

我想, 这种行为如今看来却蕴有某种智慧。只不过, 这智慧被爱包裹起来, 深深地、悄悄地藏在这房间里的某处罢了。

父亲的智慧是小学子的切身感悟。孟母曾经“三迁”, 父亲为孩子求学也来了个“三迁”, 迁出了无声的大爱。这种智慧, 旁人难悟, 只有小作者悟到了:它被爱包裹起来, 深深地、悄悄地藏在这房间的某处罢了。如果小作者感悟到的仅仅是爱, 也就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了。小作者的独到之处就是把这种爱升华为父亲的大爱智慧。类似这样的生活素材学生都会积累, 但如果能够引发独特的思考, 这样的素材才真正带上了独特的元素, 区别于一般的生活素材。

作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要使自己的作文独具特色, 就要在作文素材方面下功夫。积累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素材, 才能使作文彰显个性, 与众不同, 非独无以致远。

参考文献

[1]魁学贞, 周剑英.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上旬, 2012 (2) .

篇4:非宁静无以致远

2007年5月18日,我参加了青年书法家曾正国同道在全国政协礼堂的个人书法展及其创作的“曾体楷书”字帖、字库首发式。我为其饱满的创作热情、扎实的书法功底、鲜明的艺术风格所打动,也为中国书法界能涌出现这位优秀的书法家感到高兴。

通过这次书法展,我对曾正国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正国的书法艺术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楷书入手,基本功扎实。欧阳修云:“善书者以真楷为难。”曾正国入门之始便选择了从楷书入手,苦练基本功。正国现在所作楷书,不仅法度谨严,而且艺术表现力强,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曾正国初习唐楷,把学书的主要精力放在欧字和褚字上,后又追溯魏晋南北朝碑版法帖,把方峻奇肆、谨严宽博的北碑笔意融入唐楷之中。这种对艺术的广泛继承和融会贯通,为今日曾体楷书字库的成功发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曾正国能有今天的成就,光靠路子正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一本欧阳询的《九成宫》,他反复临习了十余年,三十年来更是坚持每日必写楷书。就是这种学书的毅力和不满足,营造了他扎实的基本功,也是他有实力跳出某一法帖的窠臼,写出自己特点的关键。

第二,“学古鉴今”,步入创作。曾正国作书遵循着“行必以正取胜,学惟师古而变”的基本法则,这与我在《书法鉴赏与创作》一文中提到过的用“学古鉴今”来锤炼功力的途径不谋而合,表明他具有较明确的的艺术思考能力。书法的历史特别悠久,积淀深厚,尤其是很多法则是古人早就确立的,需要现在的书法家继承下来,这是学古的原因。当然光学古还不够,要自己独立创作,就需要出新,这才是学古的目的。要出新,靠自己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这就要多看现代书法名家的作品,甚至观看其创作过程,由此借鉴今人的成果。前面已经提到,曾正国在学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他不故步自封,不但和当今书法大家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与一些比自己年轻的书法家保持书法创作上的交流,从师、友身上汲取经验。这种正确对待书法创作的态度和谦虚谨慎的作风,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三,思路开阔,涉猎广泛。曾正国擅长楷书,却又不拘泥于楷书,而是广泛涉猎。这次曾正国个人书法展的百余件作品,从蝇楷册页,到八尺斗方的榜书,作品形式多姿多彩。不仅字体从小到大,而且涵盖了真、草、

篆、隶、行各种书体。进入展厅,首先呈现的是一幅正楷佛经,让人立感端庄肃穆。大幅草书刘邦《大风歌》,让人又为作者的奔放豪迈而兴奋;“厚、德、载、物”四个八尺斗方巨幅大字,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刚毅厚重。我在《〈自叙帖〉赏析》一文中,提到怀素的草书所以能收放自如,是因为他已将草法烂熟于胸。今观曾正国书法亦有同感,他虽以楷书取胜,但在其他书体也下了很大功夫,使人看到了多才多艺的曾正国,其书法天地原来如此宽广。

第四,曾楷字库,结为硕果。曾正国书展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他在书法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展览会上发布的“曾体楷书字库”,更是一项重要的成果。此前,已有数种书家范字字库用于印刷等行业。行书字库由上海老书法家任政先生创作,被广泛采用。楷书有舒同体字库,似由电脑加工而成。

正国创作的“曾体楷书字库”,是一笔笔一字字写成的,包括简繁二体,不但功力厚实,而且韵味浓重。用于标题字或广告词,近似书家手写墨迹,艺术性更显著。当前书法界浮躁之风与速成之术屡见不鲜,正国却能沉下心来书写楷书范字,表明他心态平和、作风沉稳,与飞扬浮躁者反差强烈。曾正国的成就再次印证了“宁静致远”的道理。

篇5:非宁静无以致远作文800字

“焦躁”是当代中学生的通病,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老师的殷切盼望,加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对成功的渴求,使得大多数学生总想着一步登天,对自己的实力过于乐观,而实际上学到胸中的知识却难有几分。急功近利几乎是每一个的天性,而现实与生活却迫使我们搓掉这几分锐气,以平和的心态学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快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潜心创作新作;卡梅隆在推出轰动一时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之后,静心筹备多年,终以一部《阿凡达》享誉全球;宋濂静心苦学多年而“卒或有所闻”……伟人正因懂得追求宁静而成功,而学习也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的态度总是关系到学习的成效。“紧行无好步”、“欲速则不达”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因此在那一句“慢工出细活”的一个“慢”字里,我们想要的,究竟是怎样的细活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学后即忘还是学以致用?是为一世繁华,集功名利禄与一身,还是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这终归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无论是“三十功名尘与土”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学海无涯,人有竟时,生命到最后,都归于平淡。倒不如一开始便怀揣一颗平和之心,沉着面对一切。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宁静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并不是终日闭关苦读,而是即使置身闹市,心中也能为学习留一片清净。人生没有捷径,学习更没有捷径,只有淡定而学,才能事半功倍。陶渊明晚年归隐田园,醉心农耕。首先,他拥有“清欢”的生活态度,才会发现自然的美好,才会在当时动荡的朝局中隐世而居,才会创作出诸多对后世影响极深的佳作。在清晨的初露与朝阳中感受自然的奇妙,在山间的鸟鸣与花语中寻求心灵的安宁,在云淡风轻之中学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南怀瑾在多年探索之后终于发出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其深陷“临考综合症”而焦虑不安,不如找回最初的宁静,让宁静不仅仅成为我们的一种态度,更是成功路上一块坚实的垫脚石,终有一日能够开出灿烂的花。

篇6:非宁静无以致远作文800字

——题记

“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寥寥几句,凝聚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而慎独,便是君子的标准,也是涵养的体现。而涵养,却远远不止于此。

涵养,是控制情绪的功夫。生活处处充满了意外,若情绪不加以控制,便会成为灾难的导火索。临喜临怒看涵养,此话不假。当人们被喜悦或愤怒冲昏头脑时,失去了那份冷静,从容,便容易犯下错误。而真正的智者,取而代之的便是冷静的喜悦,冷静的愤怒——这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他们保护了社会的利益,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这便是涵养。

涵养,是自身修养的体现。“闲看庭中花开花落,卧视天上云卷云舒”。一个人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涵养。而修养则体现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同农夫交流,不失自己的风度,同国王同行,能保持距离,这便是涵养的体现,“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更是将涵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涵养体现在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不迫,面对险境时的机智沉着,面对尊严时的大义凛然……保持自身的素质,是对涵养最好的体现。

涵养,更是一份滋润,是一份培养。在当今社会,涵养自身变得愈发重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奋发进取,才会进步。“吾日三省吾身”,学会反思,才会做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正视困难,勇往直前。涵养自身,让心灵之树,长满繁花绿叶,结出硕实丰盛的果实。

但理解涵养,拥有涵养,绝不是一名空话!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实际的行动,才能体现出涵养的价值。涵养并不总是那么伟大,它也可以体现为身边的一些微不足道之事——原谅别人不小心犯下的错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甚至是遵守红绿灯的规则,捡起地下的垃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细节,来提高自身的涵养。

篇7:非宁静无以致远作文800字

上学期期末考试,我退步了。我当时感到很烦躁,头脑满是怒气,我无法沉下心来。父亲说,我们回故乡吧,在那里,你会寻找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故乡在韶关,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去了,经历风霜雨打,故乡里剩下一些沧桑可能会打开我心中的那一部典籍吧!

经过一天的车程,迎接我们的,便是那缕袅袅炊烟。父亲说:“这炊烟十分神奇,每当看到炊烟,我就想起有亲人在等我。”推开木门,我的内心顿时定了下来。在这里,时间以一种悠闲的姿态肆意的流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的槐树,这是外婆退休后照料的唯一植物,她视其为亲孩子。虽然还没有到春天,但槐花已经有了嫩芽,看着这些嫩芽,心中便有了安详宁静的感觉。心中仿佛出现了一位仙人,我瞻仰着他,她却嫣然一笑。

继续往前走,我进入了里屋。外婆这时才站起来,迎接我和父母。我已经有一年多没见过外婆了,再次相见时,感觉她的身上,有一种与槐花恰好吻合的气息,并非倾城之美,而是一种朴素、安详。她领着我,处处观赏,欲找回那些尘封的记忆。我来到书架前,发现:这不是我以前幼儿时背过的诗词吗?忆往昔,我曾在这里,面对繁星与夜空与外婆一同背诵唐诗宋词。背出一首,外婆就奖励我一次浇花的机会。这些,都是幼时的回忆,现在,已成了尘封在脑海里的情愫。

走出里屋,便到了祠堂。凝视着那古老的文化,依附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在乡村的角落里守着最原始的坚持。凝着我们的根,在现代的目光里,在这小巷里寻觅自己的归宿。凝视这些沧桑之物,是如何打开我们心中尘封已久的情愫,在每个人心底掀起层层涟漪。惜,痛惜,惜别这些唤起文化、唤起灵魂的安静。散步,如一种回忆。

要离开了,父亲在车上问我:“儿子,你明白我带你回来的原因了吗?不是要消磨你的时间,而是要让你明白:其实,成功是一个最原始的坚持后的结果,只有凭借努力,以及你对考试的宁静,不浮躁。”此刻,我恍然大悟,内心仿佛被冲洗了污秽,十分沉静。

篇8: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随感散文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阅读的个性和价值取向, 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必须对学生的阅读选择给予足够的宽容和尊重,不必强求学生必须要读名著。 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大量的古典诗词、传神的心理刻画就极具魅力,内容覆盖了历史、文化、 社会风情等。 这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展有一定的益处。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既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而且他的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现代的中学生都有一定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不是难事,但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工具,看的大多是快餐式的文化书籍。 因此在平时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良好的阅读氛围,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运用教室文化创设氛围,明确阅读的益处。 环境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运用教室文化的布置,为阅读打造一种客观的物质环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心里暗示,构造心理环境。 所以在布置教室文化时,将一些读书的名人名言悬挂在教室里,使其从心理上重视课外阅读。 每周一换,并且每天上语文课时读一遍,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攻势。 其次利用激励机制气场,激发学生阅读的主体感。 因为学生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班会课和作文课,经常开展阅读讨论或信得所得,在此过程中看谁的收获最多,谁的思考最有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

三、开发教本资源,点燃阅读激情

重视课外阅读,并不是排斥教本,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本资源, 在课堂教学时,向课外拓展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利用比较阅读,点燃阅读的欲望。 比较阅读就是“ 以课内文章为基点,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扩展比较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有关比读的其他文章;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 积累和运用语言”。 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地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课外阅读,并与课文进行比较。 例如学习《 为你打开一扇门》 时,我选取了秦文君的《 为孩子打开“ 那扇窗”》 和赵丽宏的另一篇文章《 忆读书》 来进行比较阅读,并且不出题目,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样下来,一篇文章,我们实际上学习了三篇文章,那么学习下面文章时,学生自然就会有一种阅读的心理期待。 当然,这种比较阅读,我们不一定非得课堂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后,或者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 让学生自己寻找这篇文章的朋友, 并加以推荐,长此以往,这种阅读兴趣必然会被调动,还会怕那书香不充盈心间吗?

其次设置阅读悬念,营造“ 饥渴”的阅读心理。 每个人都有一种好奇心理, 作为初中生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强烈,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讲一些与教本有关的精彩的情节,先吊足他们的胃口,然后戛然而止,造成他们心理极度的“ 饥渴”,使得他们自己不得不去寻找有关的资料, 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例如本人在教学朱自清的《 背影》 时,在介绍朱自清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的时候,有意识地配乐朗读了他的《 荷塘月色》 的精彩片段,在学生正沉浸在其意境中, 意犹未尽时戛然而止,向他们介绍到何处寻找原文。 这样就设置悬念,造成他们的心理“ 饥渴”,他们必然会寻找“ 水源”, 一解其“ 渴”。

四、指导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可以分为两大类,精读和泛读。 阅读的方式不同,质量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的习惯,应该积极响应老祖宗的遗风———圈点勾画式的批注阅读方法。 这种阅读方法是一种研究文本愉快的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更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圈点勾画的批注方法不是说在书上随便画画勾勾的,它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例如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用“ ? ”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用圈点标出文中的生字;用“ ∥”标出文章的段落等。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 “ ﹋”或“ — ——”标出好词好句,并在旁边加以赏析或写上自己的感想。 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会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圈点勾画、将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并将自己阅读所得写下来,形成杂感和随笔的习惯。 这样不仅使得书香在心间萦绕,而且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非书香无以致远。 要想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点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在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努力和平时的渗透中,那一脉书香必会袅袅升起,伴随学生的成长。

摘要:随着中考语文命题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趋势,课内阅读的考查已经成为“昨日黄花”,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趋势。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去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呢?本人也曾经尝试过一些方法,并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加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篇9: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是一种心态。心态是客观事物映照于自身所引起的感受和心情。同样面对沙漠中的半杯水,乐观者会惊喜:还有半杯呢!悲观者会哀叹:只剩下半杯了!拥有良好心态的人能够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校长的宁静,是一种优雅,远离尘嚣和喧哗,从容、淡定,不刻意,但也不随意;有追求,但决不强求。守住心中的目标——对教育本着的追求,努力去做,毁誉由人,宠辱不惊。我是一位安静的校长,除了开会、出差,我总在校园里,总在课堂上,不是在自己的课堂,就是在别人的课堂,静守着学校这方小天地,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悉心播种,辛勤耕耘。校长内心的沉静和对课堂的沉浸,能营造书香校园独特的宁静,让每一位老师体会到课堂的重要,享受到课堂的乐趣。校长不但要经常听课,更要坚持上课,我各年级、各班级都在上,达到了提升自我、带培教师、了解学生的多重效果。潜心课堂、钟情校园的校长也许会失去很多浮华的快乐,但从这份清淡和不事张扬中收获的,应该更多,更丰厚。校长的宁静,还来自于对权力的深层理解。虽然是学校的最高决策者,但校长要有一颗平静、细致的心,把乐于倾听、善于思考作为处事的重要方式,坦然面对来自各个层面的不同声音,细心加以甄别。我们推行重大决策集体商议制,因为民主、宽松的管理氛围,更能形成一种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风气,而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是从事教师这一富有创造力的职业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校长要明白,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要让每一朵花绽放独特的美丽是校长的良好心愿,也是一份责任。

宁静是一种执着。执着就是孜孜以求,永不言弃。课堂是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主要舞台。学校要充分依托内部资源,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群体的优势,创建学习共同体,为教师选购经典的教育理论书籍,经常组织教师们与大师对话,进行沙龙讨论,在碰撞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要使每一位老师都把每次活动当作一次很好的历练,使课堂教学的扎实而不失灵动.大气而不失精致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而对智慧课堂的倾心追求,又成为他们勇敢探索的不竭动力。在扎实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和教师一起,静心思考,潜心研究,精心策划了人人皆有机会的“抽签上课”、面向各个学科的“学科擂台赛”、把10年校庆与“金秋之约”大型学术活动完美结合、把全省20多位专家、特级教师请来举办高品位的“智慧教育”论坛活动……这些,都远离浮华,在校园中静静开展。就是在一次次的精心锤炼、细心打磨中,老师们且思且行,且行且思,修炼出了内功,丰富了内涵。以静促动,学习和反思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静极思动,厚积才能薄发,于是,就有了在省、市级各级各类教学赛事中的丰厚成果。因为有了那份虔敬和执着,虽然磨炼的过程寂寞而漫长,但收获了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和挥洒自如,再艰辛的等待,老师们也甘之如饴。

宁静是一种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一位母亲,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孩子;作为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明白每个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梦想,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孩子,把孩子培养成立体的、生动的人,是对家长、社会韵承诺,更是学校的责任。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面对纯真无邪的孩子,怎样使每一位老师懂爱、善爱,发自内心主动去爱,以爱赢得爱和尊重,营造“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以爱唤起爱。向善、趋同是人的天性,用积极的舆论、校内外师德标兵、二实小形象教师的感人事迹来感染教师,用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教师,用学校多种形式的奖励来激励教师。“关爱学生,从最后5位抓起”不是口号,是老师们自觉的行动。因为心中有爱,就会宽容地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就会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耐心地等待每一朵花儿的开放。课堂安静,思考更多更深入;心情平静,辅导更细更耐心;举止娴静,师爱更真更深沉;内心沉静,得失更淡更悠远。教师潜心课堂,用心学生,学生专注课堂,专心向学。师生心心相印,和谐共进,期末,看到老师们欣喜地领取“补差辅导奖”,我似乎看到了他们为之付出的辛劳,看到了孩子们的微笑。

篇10: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随感散文

——诸葛亮的《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注释

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⑶行:操守、品德。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⑸明志: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⑺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⑻广才:增长才干。⑼韬(ta-o)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淫,过度⑽励精:奋勉,振奋。⑾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⒀驰:消失、逝去。⒁日:时间。⒂遂:于是,就。⒃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⒄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⒅穷庐:破房子。⒆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⒇才:才干意与日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三人行:同行。意:意与日去:志愿。宾客意少舒:心情。志:非澹泊无以明志:志趣。志虑忠纯:志向。

释义: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篇短文中,“淡泊”、“宁静”的气息处处弥漫。然而,我们如果从《诫子书》中读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来,愿意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以此安放自己的灵魂,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这可是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淡泊、宁静,认真而安静的过自己的日子,执拗总会伤害到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以出世的态度笑对人生,“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或许这样,才能得到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情绪安宁来涵养心性,以生活朴素来提高道德。不能够平和安祥就不能担当重任。进行学习需要情绪安宁,增长才干需要进行学习。不学习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学有所成。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急躁就不能修养心性。这样,年龄随同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所接纳,到那时悲哀地守着贫穷之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淡,淡泊;静,宁静。淡静,淡泊宁静是也。

淡泊为何意?这是一种品德修养,指为人质朴、超逸、恬淡寡欲,确切地说,于名位功利兴趣不浓,缺少热情,不慕,不求,不争,不经心,不在意,淡然置之。“不好交接俗人”,当然也不傲视,敬而远之,修炼自己,警省自己,以免染上俗习陋气。“无欲则刚”,说到家了,切中肯綮,不要钻牛角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全在欲望。这里的“无欲”系指非分之奢望。恬淡寡欲,“从容中道,圣人也”。不是没有进取心,不是逍遥于“世外桃源”,“一切不事事”;相反,正是为的宏大追求目标而具有的涵养、修养。

再说“宁静”。顾名思义,端庄,持重,安然,恬然。深一步说,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也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颓唐沮丧,不复聊赖。喜悦,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内敛,内向,气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扰,不自屈。

风物当宜放眼量。淡泊、宁静,为的“明志”、“致远”。不因一点小小的荣誉、成绩而轻置经过艰苦努力乃至拼搏方能取得的更大的成绩和荣誉于千里之外。卧薪尝胆,将以有为,东山再起,“面壁十年图破壁”,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享受宁静,苦读乐读,青灯黄卷,编织着绚美蓝图。“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寂寞,没有忍耐,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深沉的内敛,都只能昙花一现,过眼烟云,风流一时。

篇11: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中的“怒路症”患者、“垃圾人”等各类人群大都是因为自己在受到某些压力的情况下而产生了焦躁、易怒的情绪,不仅如此,他们可能还被不良情绪主导了思维,从而作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因此,在如此躁动的生活里,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宁静无杂的心,才能从这些纷纷扰扰中更好地生存下来。

张爱玲曾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可是我始终相信,与其与躁动的心撞个人仰马翻,不如保持一份宁静。正是因为人们总是难以看淡一切,将自己陷入是非中,才滋长出伤人害己的心理,但是保持宁静并不是与人情相违,同世俗决裂,而是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一份对自己,亦是对他人的完美的坚守,如此而已。

在两代官家之间的宦海沉浮中,李清照留有一份宁静。吟诗作乐,何乐而不为?即便是家境败落,即便是不再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那般闲情,她却始终以一种宁静的姿态去面对生活的变故。有人说,李清照永远是那位“心似繁花艳照,身如古树不惊”的女子。

“净几横琴晓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保持一份宁静并非要像迁客骚人一样,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即使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也可以瓦屋听雨,心旷神怡。得意失意,不必在意,顺境逆境,切莫止境。临溪则渔,酿泉为酒,怡然自乐,谓之宁静。

就像柴静,人如其名。她默默地用话筒传递生活的本质,面对各种不一的评论,她依旧宁静如初。就像苏武,他安静地在无人的地方放羊,没有人理解他遍数群星的快乐,但无比艰苦的环境给了他一双澈眼,能看到大漠的孤月,更能看到宁静的内心。就像林徽因,因为她兴起的“太太的客厅”虽聚集各界文人,但在当时却也是受到怀疑,可她却不以为然,依旧静静地演绎自己的人间四月天。

像他们一样,过一种“犹有画船听雨眠”的宁静的生活,掬一捧流觞曲水,揽一笔兰亭笔墨,在宁静的生活中走出诗意的繁华来。

(指导教师:王永杰/编辑:李跃)

上一篇:中信信用卡怎么提额快下一篇:营脚煤矿石门揭煤措施运输巷斜巷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