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宁静作文

2024-05-04

淡泊宁静作文(精选12篇)

篇1:淡泊宁静作文

淡泊宁静作文

在万花从中,你总能找的那雪一般的茉莉,他没有玫瑰的红艳,令人倾心,也不如紫罗兰一样淡雅,令人陶醉。它总是那样,白的,所有颜色的总和。不论是晚霞满天,还是初露暑色,一切都与它无关。它拥有着一种超脱,宁静,与世无争。

也许这就是一种境界,静的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一种淡泊的心境,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人时时刻刻都被外界干扰着,功名利禄,无不让你原来平静的心扬起波澜。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屠夫切肉技术高超,要几两就能切几两,他的摊位边上有电子天平,客人有不信的,拿肉去称了一下,正好。于是客人赞不绝口,同时客人让他去参加一项绝活比赛,胜利者可以拿到一万元奖金。当老屠夫站在舞台上,面对着无数双眼睛,耳畔不断回响着亲友们的鼓励,他犹豫了一下,切了下去,却并没有刚刚好。他失败了,并不是老屠夫的手艺不行,而是他被扰动的心神在作怪。泰戈尔说过:给鸟儿的腿上系上黄金,它就不能直冲云霄了。那一万元的诱惑就如一块大石砸到了他原本平静的`心中,泛起了涟漪,于是他无法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水平。

除了外界对人的干扰,有时自己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当太想做成一件事时,却往往会被其蒙蔽了双眼。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瓦伦达走了一生的钢索,当他在最后一次表演的时候,却不幸摔了下来,他表演前一直重复着一句话:“这次表演实在太重要了,一定不能有一丁点儿失误,更不可以失败。”但事实却与之相反。他太想去做好了,但这种欲望成了自己无法战胜的心魔,他原本平静的心此时变的躁动不安,于是难以成功。

心若静,事可成。

对于我们来说,若有一颗不被自己和外界干扰的平常心,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没有杂念,这样才可以成功。

那即将到来的高考,也许会扰乱你的心神,因此,深呼一口气,让自己的心重回平静,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高考。

茉莉花在空中摇曳,无论周围怎么变化,它总是――白的。

篇2:淡泊宁静作文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唯有保持内心的“静”,才能在这世间方寸不乱,行走自如。故曰:宁静方能致远。

静,能排遣内心的苦闷。俗话说:“百动不如一静。”当你烦恼痛苦,有所郁结之时,最好的方法不是四处渲泄,而是沉心静气,寻求内心的宁静。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莫大屈辱后还能平静下来,坚持完成《史记》的创作,不正是靠着那样一份强大的“静”吗?在克服巨大痛苦后从而达到思想上的提升,冷静却又不失情感地对历史进行记述和评价,这或许正是《史记》之所以流传千古,成为不朽名作的原因吧。

静,能提升思维的高度。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唯有静下来,平稳沉着,才能有所作为,才有可能对人和事物有新的体会与看法。古今中外,多少名人不是如此?罗素先生便是很好的例子。集哲学家、数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他,一生为社会做了许多贡献。他对自由的思考,对心灵的分析,无不是在沉静的思索后产生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就是“静”的产物呢?

静,还能提高人生的价值。古往今来,不乏有很大一部分文人隐士选择归隐山林,以求内心宁静。东晋陶渊明,在隐居的生活中看破世俗尘埃,最终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处世态度。这是“静”的最高境界,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呢?

反观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斥着对金钱与权力的渴望,多少人在纸醉金迷中乐此不疲,却又在空虚中惶惶度日。他们都已迷失在现实的囚牢中,不曾想过寻找宁静的救赎,最后,终其一生,碌碌无为。

篇3:淡泊宁静作文

结合我班同学的一篇考试作文, 简单介绍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梳理我们阅读课程中关于这个话题或者中心的书目、人物、语段等。

第一段:于丹在解读《论语》时这样说:其实, 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 一个是向外去, 无限宽大地去拓展世界;一个是向内来, 回归自己心灵的那份淡然。向外去, 我们需要的是自强不息;向内来, 我们需要的是淡泊宁静。

“海量阅读”的理念确实让同学们受益!阅读—摘抄—背诵, 只有大脑中有库存, 有储备, 才会“言之有物”, 才能让自己有一支生华妙笔。

2. 梳理平时老师给同学们补充的哲理性语句、精美文段等。

第二段: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 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 只能一个人过。面对人生征程, 我们义无反顾地风雨兼程时, 自强不息是我们手中的剑。

“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 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 只能一个人过。”是我在看龙应台新书《目送》时给他们补充的内容, 作为给他们励志与鼓励的。这个同学在此处作为一个过渡性语句, 与下文要写的内容严丝合缝。“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们在平时不经意或经意给学生们介绍、补充、鼓励的东西, 他们会牢记在心, “行到水穷处”, 这些自然会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惊喜!

3. 梳理我们课本中可以运用的人物、素材。

第三段:司马迁忍辱负重, 成就《史记》这一鸿篇巨制;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胁, 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人慷慨激昂的诗文, 大无畏的精神, 千百年后告诉我们自强不息, 生命方能灿烂辉煌。史铁生面对轮椅病腿, 黯然之余, 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拿起自己的笔抒写劫难给予人生的意义;张海迪在高位截瘫后, 自学五种语言, 践行“越是摧残越是美丽”的绝唱。秋尽草枯的原野, 来年犹得荣生满原;霜打的残荷犹能不改本色, 摇曳在秋风中, 我们也能做到———自强不息。

课本是写作取材的后花园。在平时学习、复习过程中, 强调课本人物素材的梳理与应用的意识, 并大力表扬运用灵活、得体的习作, 给其他同学以激励。

4. 梳理生活中周围给你的启示。

“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是孔子给我们树立的君子典范。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忧、惑、惧”回归心灵, 就达到了淡泊宁静的境界, 也就获得了更多把握幸福的能力。

“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是我们学校照壁后面的名言, 相信每一个同学在每一天经过的那儿的时候定能熟记于心, 如此天天、月月、年年。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梳理自己看到的让自己有所感触的东西并把它记录下来。

5. 积累并不定时梳理课堂演讲积累的内容等。

篇4:大学需淡泊宁静

今日大学的病灶

主持人:南京大学历史悠久,许多任校长也是卓有声望的教育家,为什么匡亚明校长被视为灵魂人物呢?

陈懿:匡校长到南京大学是1963年,那时我才30岁,是一名青年教师。他的报告我今天还清楚地记得,他说,办好一所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和形成“四种空气”:强烈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浓厚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严肃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活泼的社会主义文娱体育空气。他说的最令人难忘的一句话是,“空气流动就成风”,这就是校风,它弥漫分布于校园,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无处不在。

主持人:无处不受它的影响。

陈懿:校风是最重要的,要靠它来引导全校的师生员工,怎么强调它都不过分。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够把“浓厚的学术空气”当作一种校风提出来,体现出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勇气和魄力。

在那个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匡校长在南京大学倡导建设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在全国这是首创。有人担心,这不是把美国的文化弄进来影响我们吗?他认为,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相互学习,才能做到“洋为中用”,而影响从来是相互的。现在南京大学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已经是全国中美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匡校长历来遵循办学规律,敢讲敢为,讲真话、办实事、不唯上,所以“文革”时他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位被通过发表社论加以“狠批”的大学校长。“文革”结束,他复出并继续领导南京大学开拓前进,还是那样敢言人所不敢言,敢为人所不敢为,重才重教,不断开拓创新。在南大可以听到很多这方面的事迹,例如,当年他在作报告时就曾公开讲:要多读书,红黄蓝白黑的书都要读,不读怎么会懂?怎么会批判呢?

主持人:为了复兴南京大学,匡亚明到处延请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

陈懿:著名作家陈白尘“文革”中被扣上种种罪名,立案审查当时尚未有结论,匡老就派人专程到北京请他来担任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著名的古代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在“右派”摘帽后成为无业居民,没有工作,匡校长也派人专程到武汉请他来,给以很高的礼遇。他们都为南大中文系的建设作了重大贡献,程老先生后来说“是匡先生给了我20年的学术生命”。

另外,匡亚明校长历来主张艰苦奋斗又重视为教学科研创造条件。他在任期间一直是在红砖地的小平房里办公,他说,我要把最好的房间留给教学和科研,要为教授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当时物质条件很困难,他曾向往:希望我们的学术骨干们将来能够有一个房间,泡一杯茶,抽一支烟,有自己的一块天地,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

主持人:也就是说,大学一切要围绕教学科研、培养人才这个中心,而不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出在这儿,把中心弄颠倒了。

陈懿:我觉得,匡校长的所作所为跟“淡泊宁静”这4个字是有关系的。他办教育,宁静而不浮躁,淡泊而不功利。如果不是“淡泊”的话,他不会有那么大的胆量,言人所不敢言,做人所不敢为。如果没有“宁静”的话,他就很难跳开各种世俗的浮躁的干扰,做出那么多富有独创性的贡献。

主持人:淡泊的反面就是功利,宁静的反面就是浮躁,浮躁和功利正是今日大学的病灶。

陈懿:追求功利,性急浮躁,就做不到按规律办事。匡亚明校长敢出新招,敢于创新,因为他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一个社会总归要发展,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必须是合乎规律的,不能是凭个人主观瞎指挥。我们瞎指挥的例子不少。

主持人: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校大合并,以行政权力的强硬方式来推行,也有高校发展违反规律之嫌。

陈懿:这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但是倘若不注意遵循办学规律行事,那就会事倍功半。你讲的高校大合并不都是不合理的,但也不是所有的都是合理的。中国有句古话:“上有所好,下必胜焉。”上面一句话下面就起哄,这样本来应该是试点的事,就常变成为一下子铺开,这方面过去是有过教训的。

合并这件事,有上面要搞的,也有下面十分“积极”要干的,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尤其要看如何合并以及合并以后怎么办学,不宜一刀切。有的合并是种种行政干预的结果,为了把学校做大和升格,先做“大”再做“强”,这不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既难实现,又打乱了分层次、分类型办学的高教结构。

有些学校并大后再用不同方式办分校,有的把新生放在新校区,老生或者研究生放在老校区;有的把一些院系搬到新校区,其他院系留在老校区。前者类似“腰斩”,把一个有机体断裂了,中国古代这曾是一种最残酷的刑罚。后者呢?类似于“肢解”,也破坏了机体的完整性,这两种做法虽是合并后不得已而为之,但都是不符合办学规律的,这类“自残”甚至也违反了自然界的繁衍规律。大学是个有机的整体,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一个优异的成才环境都至关重要,是不能任意切割的。

美国一些大学也在发展,他们走的好像不是这个路子。例如被认为是美国公立高校楷模的加州大学系统,目前有10个分校,最早的一所是1869年成立的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二战”以前共办了5所,“二战”以后,因学生人数激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办了4所,在2005年又办了美熹德分校 (UC-Merced),这是最新的一所,听说有些地还没用上呢。各个分校都有很高的自主权,实际上都是一所独立的大学。与此相似,另外一所美国著名的州立大学威斯康大学也有几个分校,其中以麦迪逊分校UW-Madison为最强。这些陆续办的分校,在开始时有的只招本科生不能招博士生,通常是先成立某些专业,再逐步发展,视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形成特色。常可见到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办的学校在某些领域超过一些老学校的实际例子,上述加州大学的10所分校中已有6所位居全美高校前50名,3所在50~100名之间。显然,人家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有点像人类的繁衍,新办的学校开始时就像一个初生婴儿,尽管很嫩弱,但五脏俱全,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不是天生就残缺不全的。大家都知道,全世界美国有最多的一流大学,但似乎只听说有小而精的,不求全而特色鲜明的,有不少是后来居上的,却从未听说有哪一所是靠并校,先做大再做强的。

主持人:拔苗助长的结果是使教育深受伤害。中国的教育界之所以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缺少真正的教育家了。

陈懿:我觉得少还不可怕,没有可以培养。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许多好传统,这些老教育家的思想能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认真的继承和发扬?每位教育家能做的事有限而且人总归要走的,但精神是永恒的,它会沉积起来,应该继承而且发扬光大。

主持人:匡亚明资格很高,但是不愿意从政做官,而是专心办教育。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真正安心做教育的大学校长。

陈懿:现在的校长很多都是从学者中间挑选出来。重视、起用学有所成者,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搞学术与当校长所考虑和处理的问题是很不一样的。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也往往难摆脱肩上的学术担子,既然要把校长的重担让他们挑,就要未雨绸缪地采取必要措施作相应安排,使他们能如你所讲真正能安心做教育。

主持人:一些校长“两肩挑”,科研、院士, 拿经费、争课题,还要当校长,能兼顾好吗?

陈懿:这牵涉到遴选校长,或者说遴选干部的问题了。不过我想大部分做校长的应该是会努力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校上头,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在业务上以致身体上不免都会受影响,这点要做好准备。不少人行政、教学和科研几方面都难全推掉,吃力又难做好,很苦的,对此我有些体会,因此也理解其中的难处。只希望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必要时能配备行政和业务上的助手或试行定期轮换,而不是简单地要他们“双肩挑”。“双肩挑”,这是个很流行的说法,准确地理解其含义是很有必要的。讲行政和业务都要做,教学和科研要并重,无疑都对,但是真做起来是有种种做法的,“两肩”等重?有侧重?还是两肩轮流挑?还要看“挑担者”自身的特点,做到用其所长。总之,不能简单套用,机械地要求两肩等重地同时挑,从古至今谁见过两个肩膀上都挑了担子而又能应付自如的人?话讲回来,既然人人都有两个肩膀,两肩都一样地挑也不是绝对不可以,只是不能耐久、效率低,结果可能会两边误嘛。

“办学最怕瞎指挥和不实事求是”

主持人:现在确实有一个如何继承和发扬老一代教育家思想的问题,因为大学存在各种问题,也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

陈懿:我特别注意到,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钱学森先生,钱学森讲,现在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老先生这些话是很重的。后来温总理又开了大学校长座谈会,总理很着急。

主持人:那些校长的回答似乎有些答非所问。

陈懿:校长们各抒己见,大家都在探索求解,不少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有人对回答不满意,是可以理解的。钱学森先生提出了要“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还有一位邹承鲁先生,他提出了要“再办一所西南联大”,恢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能够艰苦奋斗的创新型人才。一位讲的是办学模式问题,另一位讲的是办学理念问题,我想这两个问题是最本质的。

主持人:一个说没有一所是对口的,一个说重新办一所,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懿: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我们搞教育的人的确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办学中哪些地方应该发扬?哪些地方应该充实完善?哪些地方应该改?

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有2000多所各类高校,西南联大的存在不过几年,为什么不少人还在想念它,它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呢?据说抗战时林语堂从美国回来,到西南联大去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物质生活不得了,精神生活了不得”。物质生活极差,非常困难。出了多少成果呢?“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里面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2个,两院院士里有164位是在这个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在战争环境下办学,生活条件当然十分艰苦,但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民族复兴的信念,激励了师生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高度责任感,学校里名师云集、敬业求知、要求严格、人才辈出。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精神的力量、正确理念的重要作用。

主持人: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大学高楼林立,但是只见大楼不见大师。

陈懿:现在不少地方楼房和办公条件之现代化的确已达到甚至超过某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美国也不多见的,可是在培养杰出人才和出一流学术成果方面却比人家差了一大截。西南联大有什么现代化的大楼?哈佛大学又怎样? 却都培养出来那么多人才。如果只注重硬件的建设,而忽视了软环境的建设,那就是见物不见人,其结果投入再多也得不到所期望的回报。现在电脑很普及,大家都知道如果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譬如如果没了windows和office,那么对许多人来讲,这电脑再好也是没用的了。什么是办学中的“软件”或软环境呢?这值得认真探讨,但是我想把办学的体制和机制、把办学的理念和目标这两大方面作为主要切入口来抓,大体是不会错的。

主持人:大学到底怎么办?我们在办学理念上是有欠缺的,喊一些空洞的,有时候还是错误理解的口号。

陈懿:可不可以这么说,大学要发展,发展要科学,科学最基本的是要尊重办学规律。

主持人:要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而不是用一种行政的长官意志去干预。

陈懿:长官当然有意志,如果长官意志是对的有什么不好呢?讲不能够违反教育本身的规律,就说到了事物的本质,这样大家都容易接受。客观规律只能去认识并顺应而进,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不管是老百姓还是长官,倘若违反了客观规律都终归要碰壁的。

办学最怕瞎指挥和不实事求是,诸如分明违反了办学规律还要总结出一堆“道理”来,分明是问题成堆甚至弄虚作假,却文过饰非甚至表彰推广。这一类事情在“文革”动乱时期是司空见惯的,今天还有没有呢?一些没有把握的事必须经试点再推广,一些提法要慎重,否则容易误导。这方面有不少例子,有些我也没搞清楚,譬如讲“和世界接轨”吧,现在讲得多了,好像很时髦。细想有些东西确实是非跟世界接轨不可的,比如参加WTO,大家都要遵从一些世界公认的贸易规则。但是把这句话用到教育中来怎么理解呢?和经济不同,教育往往有很浓厚的民族色彩,世界各国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笼统地讲教育要接轨是否合适?有哪些轨要接?怎么接法?接了以后这“列车”开到哪里去?这些我还没搞明白。

主持人:具体来说,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中华民族从孔子以来的教育理念就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但是世界发展到今天,办大学其实有那么几条基本的规律应该遵循,比如说要给学术自由的空间,要给大学独立的办学权利等。

篇5: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初中作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虽只是诸葛亮对自己儿子的期望,却点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只有淡泊宁静,才可以洞察凡尘,只有清心内敛,才可以高瞻远瞩。

淡泊是一个人的操守品行,宁静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它是一个人质朴、超逸、恬淡的性情,却并非是一个人逍遥堕落的掩饰,它并不代表没有进取心,更不代表没有欲望,相反,它是为实现自己远大目标的基础,是应有的涵养,不逍遥过世,不让外物的繁华所蒙蔽双眼,让追逐功名利禄的心远离自己。

走出这喧闹的世界,外物的尘世繁华与自己无关,走出社会的阴谋诡计,走出人性的冷漠无情,时时刻刻保持自己应有的纯洁,静享自己心底的那份舒适自然,默默地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要让外物阻挠了自己心里的那份梦想。

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处之泰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样的境界几乎无人能真正做到,在这信息过剩,烦躁,物质横流的时代,要想始终保持淡然的心经那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父母的压力,同学的压力,老师的压力,社会的压力……一切的一切都在困扰着我们的`心境。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自己的主人,往往无法将自己的那份事情做好,却往往可以将把别人的毛病给挑出,面对现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

恬淡是一种心境,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自适,是“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那份镇静和平和。许多人在外喝的花天酒地,吃海参鲍鱼,享物质带来的乐趣,却发现,家乡的小葱白豆腐抵得上天下所有的美食,不因别的,只因它“淡”。

篇6:走进淡泊,让心宁静

在世一场,讲情重义。走进淡泊,让心平和。曲径通幽,宁静致远。身处凡尘,心系桃源。

宁静淡泊是内心超脱尘事的豁达。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淡泊者须有云水气度松柏精神,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繁华所诱,从从容容,宠辱不惊,淡泊宁静是修身明志的最佳心灵空调。

万籁俱寂之夜,在素洁的日光灯下,我一人独坐案前,打开电脑,听着一曲曲欢快的音乐,想仔细咀嚼着文字所带来的那种宁静淡泊的味道。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实在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拒绝外来的诱惑,独自徜徉于自己营造的淡泊的氛围里,沏一杯香茗,放一段音乐,让疲惫的身心在静静的宁静中好好地放个假。

什么也不做,就静静地思索,让思绪在宁静中飘得很远很远,人的欲望永远无止无休,或许只有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一生竟都有的各种不一样的欲望,短暂的一生竟来不及细细享受阳光,品味细雨,感受自然。

淡泊,并非心如止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是为了拥有一份真实和美丽。真的期望在很多少年以后,当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岁月的无情的洗礼之后。依然能够有心如止水的意境,不已物喜,不以己悲,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一份淡然和从容。

淡淡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真味。淡淡的幸福,给我们留下了真诚和美丽,淡淡的亲情友情,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快乐。应对生活,我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实在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拒绝外来的诱惑,独自徜徉于自己营造的淡泊的氛围里,沏一杯普洱茶,放一段音乐,让疲惫的.身心在宁静中放松,让思绪在宁静中飘得很远很远……

外表的潇洒只是一道景观,内心的淡泊才是一种境界。发奋让自已持续一种超然清静的心境。在那些云卷云舒、风清云淡宁静的日子,让一片温馨淡泊、快乐真实萦绕心头。

因此欲望是美丽、是咖啡、也是可卡因,它使你心力憔悴,难以安宁精彩和无奈、阳光与黑暗永远是一对双胞胎。只有旷达、宁静、淡泊地对待,才能给心灵一丝慰藉。

宁静则是心灵的洁净,宁静是一种禅意。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持续平静的心态,能不能受物质和美色影响的。坚定不移去发奋,甘于寂寞,持续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这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就是一种宁静淡泊地心境。外表的潇洒只是一道景观,内心的淡泊才是一种境界。发奋让自已持续一种超然清静的心境。在那些云卷云舒、风清云淡宁静的日子,能有一片温馨淡泊的心境会是多么不易。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因此,人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若您能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期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正因总有人正因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因此,主宰人的感受并非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情绪。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而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当被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檫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好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能够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篇7:人生感悟:享受宁静追求淡泊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一种人生观,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苦苦追逐这样一种理想,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苦苦寻求这样一种境界。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平凡之人,经常会对周围环境、身边事物念念不忘,甚至耿耿于怀。这样一来,心境中的事物多了,思绪乱了,整个身心都被外在的环境束缚着、牵绊着,很难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也不可能专心致志地做本该做的事情。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要保持住内心的一份宁静谈何容易。

我向往宁静的生活,淡泊的人生;我追寻宁静的思绪,淡泊的意境。淡泊源自心灵的宁静。宁静和淡泊相辅相成,可分而不可离。其实,宁静与淡泊就像我们常见的农户小院,犬 鸣,炊烟袅袅,安逸平静,雕刻出的是一幅永恒世界的.风景版画。由此我想,人的内心能够保持一份平稳和宁静,一份恬然和淡然,你的脸上就不会布满征服感与失意感交织而成的丘壑,而是自然地附着上一层美丽的光泽。

我常常站在自家阳台的窗口前,凝神蹙眉,望着远处广袤无垠的田野、绿树掩映的农家、田间山坡的牛群,还有那连绵无尽、千姿百态的山岭和天空中浮动的云朵;清风徐来,带进的是泥土的馨香和花草的芬芳。此刻,静谧而安宁,让我心胸开阔,让我感动落泪。

每当享受这份宁静时,我思索着平凡而又深奥的哲理,意识到自我的决然独存,触摸到深藏着的灵魂,

资料

暂且拒绝都市喧嚣,暂且拒绝灯红酒绿,暂且拒绝阿谀谄媚,徜徉在宁静的境域里,参悟人生种种,思绪霍然开朗。

功名利禄、穷奢极欲,宁静淡泊、志行高洁,我自然选择后者。淡泊决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因为淡泊往往是一个人经过冬之寒冷、春之招摇、夏之热烈之后,拥有的是一种秋的沉静。古人云:“不妄没于势力,不诱惑于事态,只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多少人固守清俭,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留得清气满乾坤;多少人在宁静淡泊中展开理想的翅膀,如大雁飞过长空,经历顺境和逆境,不留任何痕迹于蓝天。

只有甘于宁静淡泊的人,才能面对功名利禄心不动,不义之财手不伸,邪风浊流冲不垮;才能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任尔东西南北风”。只有甘于宁静淡泊的人,才会少了许多沉重与悲哀,才会拥有永恒的世界、永恒的美丽、永恒的春天。

岁月更迭,物是人非。当初,窗外的田园风光,已被钢筋水泥构筑的楼房、车水马龙喧嚣的闹市所代替。可我的内心依旧宁静,我的生活仍然淡泊。我与老公住在简单装修的楼房里,每天晨练后吃过早点匆匆上班,晚上回来想吃什么就做点什么,然后出门散散步,顺便看望一下父母亲。回来后便与书、与笔、与电脑为伴,直到深夜。

也许,我这一生就在这宁静中度过,也许我一生都不会获得成功,但宁静淡泊的生活让我开卷有益,让我精神充沛。我依然徜徉在心灵的故乡,期盼着每一个新年到来的钟声……宁静淡泊是一种自我的选择,能够与宁静淡泊结缘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决不会以梦幻来麻醉自己。

篇8:淡泊宁静作文

会计是一门紧随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学科,一直以来,先生主张对财会实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应常抓不懈,特别是财务负责人、财会干部的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对财会干部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使其知识更新能紧跟经济的发展。早在文革初期,正常的生产、学习秩序受到冲击,大学纷纷停办,而企业亟需财会实务人才。1966年底,先生主持建工部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水泥厂举办一个建材行业财会在职干部脱产培训班,为期一年,共有89人参加,培训内容集中于工业会计理论与核算、财务管理等,这批学员培训结束后,纷纷成为各自企业的财务骨干,为当时稳定与发展会计基础建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为适应会计的更新发展,1990一1991年,财务司、人才教育司与江苏常州建材职工大学合作举办了为期两年的在职干部脱产培训班,全国各地共有400多人参加,影响颇大,这批学员亦都成为行业骨干。

在组织大型脱产培训班的同时,先生也经常与部属学校,如上海建材学院(现已合并入同济大学)、洛阳建材工业学院、山东建材工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致力于关心财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同时,为满足教学培训的需要,先生编著了《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建材工业会计管理》、《水泥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等作为教材。

先生从事财会实务及管理工作数十载,对实务工作经验丰富且理解深刻,先生认为会计信息必须对决策有用,企业财务人员不能只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低级层次上,必须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掌握成本分析、财务管理等,主动参与到预测、决策活动,从繁多的会计信息中筛选有用的财务信息及时提供给企业管理层。财会人员必须渗透进企业生产技术领域,这一观点给予建材行业会计人员的实务工作很好的指导作用。

离开充足资金的支持,企业就如同无源之水,经营成长必然受到制约。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聚财、用财、生财”的六字方针,这六个字在今日,似乎是那么普通平常或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文革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这六个字是需要前瞻眼光和魄力的。“聚财”,一是把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财政临时拨款、闲散资金包括闲置的专项拨款等集合起来,在控制风险的范围内投入到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或项目;二是建材局直属企业、地方建材局、国家建材局财务司、银行主要是建设银行等四方合作,各自投入一部分资金,建立建设生产发展基金,聚腋成裘,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用财”,秉承救急不救穷的原则,把聚起来的有限资金优先投入有效益急需资金的短平快项目,重点支持企业的技术开发等项目。“生财”,重节流更重开源,投入资金的项目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观,效益是生财的最佳表现。“聚财、用财、生财”六字方针的实施,在当时受到地方各省市、各企业的普遍欢迎。

上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大中型国营企业经营集团化,先生提出,资金一定要集中管理。企业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资金链是企业的命脉,集团公司在初建、成长、扩张不同阶段,经营情况必然不同,资金管理形式也应有所区别。在合并初期,对资金管理集团总部不宜放权,集中力量完成整合;而在成长阶段,可适当放权,保证下属企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扩张期,部分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化,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往往忽视风险的控制,盲目从事股票、外汇、期货等金融及衍生品高风险业务,而集团总部又缺乏有效监控机制,集团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经营投资决策程序,加大监控力度。

现在,先生早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但仍一心关注中国会计改革事业,继续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等提出宝贵建议,建立起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符合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实际业务水平的准则体系是先生一贯的观点。

篇9:淡泊宁静益康寿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就叫做情。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调摄得当,人则心身康泰;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养生学家都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牛”。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两条养性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即养宜适度,不可太忧愁太悲伤;二是“恬淡无为”,即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他将人的精、气、神喻为灯中之油,人的生命活动犹如灯光。若灯芯用大柱,油易尽而灯易灭;若灯芯用小柱,则油有余而灯难熄。生命就像一盏灯,精、气、神便是“生命之油”,平时注重修心养性,淡泊处世,就会减少“生命之油”的消耗,寿命便可延长。

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顺心,样样如意。人生旅途,既有花好月圆,也会遇到风雨阴霾、急流险滩。所以,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保持心理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人在顺境时容易保持心理平衡,一旦遭到打击处于逆境时,会因心理失衡而产生过度紧张、焦虑、忧愁、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生物节律紊乱,各脏器生理功能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心身疾病,严重的危及生命。因此,人活在世上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

说淡泊宁静,并非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工作时以入世的心态积极认真地去拼搏、奋斗,敢于在竞争中取胜;休息时以出世的心态愉快地去玩耍娱乐,让心境宁静下来。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然而他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静谧的、恬淡虚无的。由此,笔者想起近代两位大学者的事迹:一是在宗教各个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任继愈,他从不服用任何补品,而是从中医学中的“血由气生,气由神全”得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养生,顺其自然最好。另一位是大学者梁漱溟,他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磨难,饱受心灵创伤之苦,但他以平常心去对待名利荣辱。梁老说得好:“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享有95岁高龄。这对我们今天的芸芸众生来说,极有启迪。面对红尘扰攘的大千世界,更需一颗平常心,为社會积极地做出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返璞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清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有了淡泊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免疫功能、代偿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各脏器的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和谐平衡状态,百病不侵。研究表明,人处于淡泊、宁静、愉悦、超然洒脱之时,脑内可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这种由20多种内啡呔组成的神奇激素,具有强大的镇痛、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包括癌症)自愈的作用。

可见,如能将淡泊宁静作为一种养生之道,可使你自然而然地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健康长寿境界。

篇10:初中议论文 :淡泊宁静卓尔不凡

在这个人人谈贫富、论成败,忙忙碌碌、汲汲营营的当下,有多少人还能在清风明月下坚守淡泊宁静,不在虚弱的人生里沦落,而是在淡泊中以明志,在宁静中以致远,在明天成就卓尔不凡的人生?

淡淡清晖下,总让人想起那些恬淡一生,质似兰竹的背影。庄子心如澄澈秋水,濮水畔“宁曳尾于凃”;陶潜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海子“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梭罗离开繁华的都市,成就了他如诗歌一般优美的 《瓦尔登湖》。

淡泊宁静之心能使我们摆脱名利的束缚。

名利,并非是生命不朽的一种方式,反而可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鸟翼系上黄金就不能高飞了。淡泊宁静之心会让我们学会放下贪欲、名利,浮华,让我们去追寻精神的高地,让修身养性成为别致的风景。

成,如朗月照花。败,如深潭微澜。“学界泰斗”季羡林“三告天下”,主动摘下“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大欢喜。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女儿当玩具,不沉迷于头顶的光环。苏轼乌台诗案被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使笔端流淌华章;林则徐被贬伊利,披星戴月,修筑水渠,人生低谷依然志存高远;而“太白仙才”李贺仕途失意,终生郁郁,英年早逝,令人叹惋。

淡泊宁静之心能使我们在成败之时达到一种境界。

淡泊宁静之心能使我们功成名就之时,“不以物喜”,能“洗去身上的泡沫”,换回本真的自我,继续保持对事业的谦卑。淡泊宁静之心能使我们在低谷之时,“不以己悲”,享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宠辱不惊,信仰至上。淡泊之中怀大志,低谷之时仍不会迷失方向。

反观我们的社会。人们追求权力场上呼风唤雨,名利场上声色犬马,多少高官纷纷落马,正所谓高位高危,清廉易碎。官场上淡泊名利者,反而被扣以“傲上”、“不识时务”大帽。“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暂的别名。”淡泊宁静正如一股药剂洒在负荷甚深的人们心灵之上。

反思我们的教育。标榜自由之精神的象牙塔里空气也不清新。本应为人师表的老师,可以用假学历来谋取教职,演绎出一幕幕悲剧丑剧;满腹经纶的女硕士在微博上大倒苦水,“死也不下基层”,又折射出怎样爱慕虚荣的虚弱青春!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心灵找不到澄净的世界沐浴,淡泊宁静正在喧嚣中渐行渐远。

如今,富二代选择当矿工,这正诠释着不一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识破财富的空虚而不炫富,他拥有不为金钱与欲望所捆绑的淡泊宁静!如今,伦敦奥运会上兼容并蓄,不再“唯金牌论”,东方古国也逐渐拥有了大国的心态。

篇11:淡泊宁静作文

漫谈“淡迫明志,宁静致远”

最近,重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不禁联想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此语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清心寡欲,看轻世俗名利,就不能确立自己的志向;心境不安宁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这两句话本来都是双重否定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刘备“三顾茅庐”中,以肯定句取代了原来的双重否定句,作为诸葛亮隐居在南阳草庐的楹联。通过这副楹联,揭示了诸葛亮胸怀大志却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和纯洁情操。其实,这两句话并不是诸葛亮的原创,他只是借用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名句略作改动罢了。

当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博览群书,而心忧天下。面对群雄割据、称王争霸、狼烟四起的局势,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只是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大业。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而诸葛亮隆中对答时提出的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对策,充分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一篇《隆中对》,名扬天下,千古流传,使多少文人墨客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地自容。与《隆中对》一样,诸葛亮《诫子书》中这两句名言,时隔千年流传至今,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篇12:淡泊宁静作文

每当踏进电梯,闻到一股烟草味时,就知道准是三楼的男子回来了。

记得那天,我看见他从自家车里下来,点燃了一支烟,猛猛地吸了一口,然后慢慢地走到电梯口,静静地抽完那支烟后,摁灭了,他才步入电梯。看着他专注的没有语言的样子,就知道他不是在等电梯,他分明是在享受烟草的香味,满足许久未吸的烟瘾。他以为烟气会停留在地下车库里,却不知,那烟味是活的,会跟着他跑动的,会充实到小小的电梯间里。

幸好,我不讨厌烟草味道。甚至可以说,有点渴望闻那味道,喜欢嗅那怪怪的草香,喜欢看他们静静吸烟思考的模样,真的是很迷人。

有人说,烟是嘴角的一根牙签,是口中咀嚼的一块口香糖。男人若缺少了它,就缺少了一份潇洒,缺少了一份魅力,就调剂不出生活的真正滋味。那淡淡的烟草味道,代表的不只是男人的气息,还反映了一个男人的沉郁的品质。

记得当初和斌谈恋爱时,就特别喜欢那味道,常常等他把烟雾吐出后,立刻迎上他的唇,吻那浓浓的余香,吻那静享后的甜蜜。偶尔还为他不吸烟而耿耿于怀。

三楼的男子照旧还是在地下室的电梯外吸烟,每天晚上从外面回家的时候,几乎都能撞见他,特别是那烟头上的微小火焰明明灭灭的,若有若无的晃悠着。( )

有时,等他从三楼下去之后,自己会无来由地一笑。就像这个冬季给人的感觉一样,风是和煦的,人也是和煦的,要不是树上的叶子落入到尘土中,还不知道冬天真的已经过了一半呢。

斌说,烟是通人性的,能抽出人间的酸甜苦辣、炎凉冷暖和百般况味。狂放的时候,烟可以助兴;灰心的时候,烟可以遣怀。孤独寂寞的时候,烟如情人,给人缠绵;彷徨无助的时候,烟又是知己,给人安慰。烦恼的时候,它与你为伍;无助的时光,它与你相伴;寂寞的时刻,它与你相守。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哥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

斌告诉我说,他吸烟是从高中开始的.。当时跟几个同学走得很近,他们把家长的烟偷偷拿出来,或隐于墙角,或躲于树下,两三个人合抽一根烟,彼此轮流着吸。就这样,渐渐的上了瘾,直到现在。

斌常常站在阳台上吸烟,见他深吸一口烟气,在腹中滞留良久,然后恋恋不舍地从嘴里徐徐吐出,那份惬意,那份满足,淋漓尽致地跃上容颜,看着都让人羡慕。我也常常靠在他背后,与他一同静享其欢。

我与斌走过了时光的岑寂,还原了岁月的不染,愿我们所有的真心,都能换来彼此的真意,愿两颗心间的灵犀,不负韶华、不负流年。

这正是我想要的,一袋烟的宁静,一盏茶的安暖,一个人的陪伴。斌是!我是!烟是!

上一篇:碧霞社区2010年市民学校工作计划专题下一篇:写桃花的作文800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