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

2024-04-30

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精选8篇)

篇1: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

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

我组按时召开了教研组活动,组织本组教师评议了朱强老师的课《祖国统一大业》和赵秀峰老师的大赛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各位教师积极参与,对于两节公开课及对日常教学的指导作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评议的朱强老师的《祖国统一大业》。朱老师先说明了他的设计思路。朱强老师从课标入手,借助三个版本教材对相同课题的异同编写中寻找教学的新思路,从而将本课主题定位在祖国统一,将台湾问题作为本课三目知识连接在一起的教学主线,教学落脚点是引导学生体悟实现祖国统一的意义。同时,王老师认为从学生的年龄来看,没亲身感受过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感受不深;但每年国家都会有相关的活动,所以学生不致过于陌生,这对教学是有利的,应充分利用。而课后,朱老师对于本节课进行了深度的反思:本课内容细节多,材料的选择需要下大功夫;对于理论理解的难点,主要运用教师讲解与图片、影视材料突破,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比如学思之窗,过程问题交给学生依托教材来归纳,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尽量做到把一个材料用尽,依托这一个材料完成基本的教学。

之后,我组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积极的评议。

他们都认为这节课将我们眼中很枯燥的理论内容,通过新的思路与材料的重组,在教学中产生了新意,既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又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授课教师在备课上做足了功夫,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但是,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疑惑:这种备课的功夫与知识储备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实现?这需要我们各位老师进一步思考。

吕老师认为,本课的历史细节把握得很好,有助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以诗人余光中的经历为引线串联整堂课,很精彩。同时,她也提出细节落实是历史的难点,需要教师下功夫,而且你所捕捉到得细节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历史,都需要教师精细考证,同样是对教师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挑战!

在评议完王老师的课程之后,赵老师讲述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设计思路。赵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科学的历程》等著作,对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设计思路——围绕“科技是把双刃剑”来设计教学。由于时间有限,子目之间的串联线是以教材中内容的承前启后的方式为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滕老师在备课中力求做到材料、图片和视频比较新颖,以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同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展开探究活动。在整体教学的结尾,滕老师以留白方式,给了学生一个放式的思考空间,去思索“科技如何让人与自然更和谐”,从而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本组老师也对赵老师的这节课做出了各自的评议。我认为本课整体设计不错,材料等确实突出了新意,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完成教学,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要是使用世博会作为教学串联线会更清晰。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三维目标和在一起,更好的实现对课堂的驾驭。

刘老师通过自己两次的听课,认为本课设计思路与材料选择越来越清晰,问题设计也应该是越来越能调动学生去学习、思考,过渡方式较自然,主题明确。另外,逯老师提出,要是课程结尾能给学生真正留出时间去谈论,让学生得出他们的处理方案,也许效果更好。朱强老师在大家的评议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就本堂课而言,赵老师的清晰讲解及思考引领,能够水到渠成般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针对授课对象20中学生的经验与储备有限的情况下,就算是本课教学的成功。教师对图片和视频的运用比较到位,问题的设计也是建筑在学生的体验之上,因而学生不仅能得出教师预设的内容,更形成了许多生成的内容。她提出对技术的影响分析,应该是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去分析与教授,特别是对文科班学生。同时,探究式的学生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到问题精准有效地引领,能放能收。

通过各位老师对两节课的评议,大家都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性,更加明确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同时,大家希望这种评课议课能成为我组的固定活动,并形成“课前议课、说课,课堂积极听课,课后评课、反思”这样的制度,从而推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评完课后,朱强老师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作了安排

篇2: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

地点:三楼会议室 参与人:历史组全体教师 主持人:组长 记录人:

主要议题:历史课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与会者发言:

xxx:现在学校各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大家平时也都在用多媒体上课,在教学中各位老师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天就利用这次机会希望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我们讲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讲究它的实用性,要注意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板书和教师讲解之间的关系,课件的制作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结构一定要清楚,标题序号一定要规范,要让学生来得及记,知道记什么,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重难点,帮助学生知道该记什么地方。

xxx: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有很多技巧,需要我们平时多多学习,互相交流一些经验,在课件制作上我觉的应该多利用一下自定义动画,使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能达到一个良好配合。课件背景颜色在选择上也要慎重。

xx:对于课件的内容,我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驾驭课件,而不到于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一个课件一定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多利用超链接和自定义动画。

xxx:多媒体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把想要说明的东西预先输入到课件中,这样在演示的过程中,我们就不必背过身去书写这些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一节课45分钟,省下来的时间,可以与学生多做一些交流,在对课件进行演示时,如果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朗读课件上面的文字的话,那恰恰就违反了我们利用课件节省时间的初衷,因为学生看的永远比你读的快。所以课件要简明扼要,重点要放在教师讲解上。

xxx:我也认为课件一定要简洁明了,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自己对要表达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可以说是一目十行,可是学生在学习时却要一点一点的记忆、理解和接受,所以学生的接受与否是我们课件制作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学生”为本才是课件制作的精髓。

xxx:课件的制作不仅要美观而且要实用,如何才能让一个课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我认为在课件中背景、图片、内容等各个要素要做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比如,《让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这课,可以用长城做为背景图片,再配会相关知识,这样搭配我认为效果会比较好。

xxx: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多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一些背景资料、图片、影片等,创设一些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景,通过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应该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xxx: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在初中历史的课堂,可以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合理地展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展示一个个丰富的画面、场景比起黑板上的粉笔字要有趣得多。特别是flsh动画,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有效地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xxx:我们在使用课件上课过程中要避免片面追求眼花缭乱的展示而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我感觉课件简洁明了最好,不要过分追求内容的丰富性而把一些无用资料、图片、都抛给学生,过多的图片、资料以及鲜艳的色彩,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突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但忽视了这种生动和形象究竟对课堂起没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xxx:我个人认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确实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课件虽说可以减少教师板书时间,但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也容易导致学生来不及记笔记,形成满堂灌。缺少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学生学习缺少监督,老师也无法接收到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进度的适时反馈,讲课更多变成背课件,按照课件的预设进度进行。

篇3: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

一、传统学科教研组活动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历史与社会 (以下简称社会) 学科被人们认为是一门副科, 中考分值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校对其师资安排较随意, 非专业、兼职教师比例较高, 他们参加教研组活动的意愿不强。很多学校在制度上规定各学科教研组活动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 但实际上社会组学科并未遵守。一些教研组活动时主题不够鲜明, 问题聚焦不够, 开展教研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一般都是听课评课, 与会成员准备不够充分, 教研活动效果不佳, 导致教师对教研活动失去信心。

二、网络教研建设显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曙光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 网络教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通过网络能将专家、教师甚至学生联结起来, 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笔者通过访谈获知, 现在对教师培训工作十分重视, 教育教学理论在90学时等各种专题培训中教师都有所感悟, 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细碎的学科问题, 传统的教研组活动显然不能有效和及时解决, 而在网络背景下, 教师可以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专家、同行进行即时交流,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如七年级社会课本里有一幅秘鲁的国徽图案。对于图案中的动物, 教参和百度各执一词, 一说是羊驼, 一说是骆马, 老师也无所适从。后来一位老师给秘鲁驻华使馆发去一封邮件, 得到回复说羊驼和骆马都可以, 这是同一个词在中文里的两种翻译, 从而平息了纷争, 让我们领略到了网络教研的确是一柄解决教学问题的利剑。

我市一些学校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 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1. 网络理论学习, 让学习更富针对性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社会教研组依托于网络平台, 根据学校教研任务和阶段性任务, 推荐相关书目和文章要求老师学习。让学校教研组成员轮流在线主持学习会,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向同组老师介绍精华文章。教研组还时常邀请专家参与网络讨论和指导。由于这种学习在时空上有弹性, 在任务上有选择性, 教师学习积极性很高。

为了督促教师学习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在教研组开展的活动中, 要求组员撰写读书笔记、评课稿、教学反思等并上传至教研组平台, 互促互学, 加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持久性。

网络教研组理论学习有其独特的一面:避免了会议上个别老师言语霸权的负面影响, 使参与者有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 因此参与面更广;因不受时空限制, 参与者有充足的内化思考、整理想法的时间, 参与度更深;通过网络平台程序, 及时督促教师自觉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教师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上传作业, 网络自动出现温馨提示, 不需组长催交作业, 有利于教师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2. 网络集体备课, 让资源共享变现实

在传统教研组备课活动中, 大多是单打独斗, 教师之间很少就教案撰写展开研讨, 且一些老师备教案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 事后去补。我们提倡网络集体备课, 就是为了改变传统备课的缺陷。

温州市实验中学社会组教师采取了网络集体备课的方式, 其程序一般是:独立构思——集中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即首先由一名教师主备, 以资源包的形式上传至FTP, 从教材到教法以及教学构思诸方面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然后教师可以在学科博客里跟帖发言, 指出问题, 相互研讨, 再设计最后定案。

F T P空间的开设, 使教研组成员拥有了一个集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包 (文字、视频、图片) 的学科教学基础资源库, 免除了以往集体备课中为传递资料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麻烦。专有的空间地址和密码登录系统可以保证学科资源的安全性, 而且上传的资料附有明确的递交时间, 也便于学科组对教师完成相应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

此外, 一些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 把校园BBS划分为不同主题的讨论区, 如师生交流区、教学设计区, 教学活动区, 教学反思区等, 这样, 老师可以在不同的讨论区发表看法, 同时迅速了解他人的看法, 这里也可以成为百家争鸣的阵地[2]。

3. 网络评课反馈, 让组员交流更真实

网络研讨让授课者和评课者有互动交流的机会, 网络为广大教师创造安全的、能自由发表意见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少了冒犯他人的顾虑, 多了“爱吾师, 更爱真理”的潇洒和率真, 使教师之间达到真正的交流[3]。在这里, “课”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 是做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网络有课堂录像, 可供老师反复观摩, 还可以让没有亲临现场的教研组成员有补救的机会。观课者有一定时间回味课堂, 深入思考课堂。评议者要做到言之有物, 必须要对教材比较熟悉, 对教学提出富有个性的理解。

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迈克·富兰说, “问题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主张网络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取向, 不但不怕出现问题, 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 求得发展, 议课时能针对现象, 赤诚待人。如实验中学陈老师上了《珍爱生命》这课之后, 真诚在博客上向教研组成员发出帖子, 请求帮助。热心的老师纷纷跟帖, 借助网络平台, 各抒己见, 展现一派率直认真的学术研讨氛围。在这里, 坦诚的交流, 朴实的语言, 无不彰显出和谐、开放的教研氛围, 也让每位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研之有用, 研之有得, 研之有效。

4. 网络论坛跟帖, 让师生沟通更顺畅

温州实验中学为更好地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科博客开办了由专人负责的“时事频道”。“时事频道”定期推出一些热点话题, 学生则以跟帖的方式实现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正是借助了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 学生可以追踪新闻热点, 评点天下事, 充分行使各自的话语权。“时事频道”以其鲜活的新闻热点、新奇的参与方式、自由民主的参与氛围, 一时间成为校园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眼球。

为了让学生参与的热情可持续, 博客特设学生积分榜, 积分领先的学生可以入围评选“时政热点评论之星”。可以说“形式为内容服务”,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培养了学生的理性分析问题、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爱国情怀。

论坛不仅有利于教师加强跟学生的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而且有利于教研组找出学生的学习疑难问题并及时组织成员寻找对策, 纠正教师教学中的不当行为, 提高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通过网络教研, 我们构建了网络环境下教师“个人反思, 自主发展——同伴互助, 群体发展——网络互动, 引领发展”的教师发展模式, 抓好网络教学研讨, 整体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慰.徐汇区:教研组建设成为校本研修的重点[J].上海教育, 2005: (23) .

[2]高巍.开创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新模式[J].信息技术教育, 2004 (9) .

篇4: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

2015年,科技与金融服务成为投资热点,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投资者对科技行业高增长的期待、科技行业逐渐发生整合、以及中国科技金融和支付业务高速发展而产生的融资需求。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服务部合伙人路谷春表示:“2015年,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继续开展海外并购的趋势,战略投资者倾向于执行外延式的增长策略,追逐技术、品牌并将其带回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和财务投资者希望寻找具有‘中国视角’的海外资产。2015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长40%,我相信我们将在未来几年持续看到这样速度的增长,以中国为首的大型跨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长40%,金额增长21%,均创历史新高。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继续领跑,财务投资者与私募股权基金依然非常活跃,但国有企业的增长继续略显缓慢。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愈加倾向于追逐技术、品牌和专项技术,将其带回中国。执行外延式的增长策略与建立地域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是推动海外并购交易的另外两大因素。

2015年,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基金融资仍然保持健康的水平。财务投资可用资本大幅增长,这归因于保险公司、其它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包括政府和产业基金、国有企业基金、私有企业基金和高净值人士等)都大力开展直接投资活动。

得益于众多活跃财务投资者的参与,私募股权基金交易的数量与金额分别增长了79%和169%。随着大型交易的趋势的持续,共有27笔私募股权基金交易的单笔规模超过10亿美元,创下了另一项记录。国内投资者表现尤为活跃,而国内A股为主要退出渠道则使国外私募股权基金普遍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就并购交易而言,在经济发展放緩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希望寻找可见的高增长机会。因此,风险投资行业(尤其是科技行业投资)受到投资者追捧,创下了历史记录。

私募基金退出活动低于预期,主要归因于股权资本市场的动荡。大量存量投资等待退出依然是一个行业性的问题。

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企业并购服务部主管合伙人钱立强表示:“我们认为,受益于活跃的国内战略投资交易与海外并购,2016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将增长超过20%。科技行业将继续成为行业热点,然而投资者对于估值和增长的期待越来越高,今后的增速相比2015将放缓。”

篇5:音乐教研组活动记录

(五)上周四。音乐组全体老师听了姜黎老师在三(1)班上的一堂音乐课《小鼓响咚咚》。课上,孩子们相当投入,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视唱练习时声音饱满,响亮,整齐。本次音乐教研活动,音乐组全体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在几个方面要着重把握。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课上教给学生音乐知识,演唱方法,更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正确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在以后碰到类似内容时,自己能很好的把握。平时注意积累:一些歌曲的演唱和练习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和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来演唱和练习,要唱的正确,声音响亮。并且巩固下来。之后,音乐组全体教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客观的评课活动,现场气氛活跃。

本次教研活动由街道音乐教研员黄春群老师主持。主要对邓梁老师迎接区优质化学校确认工作中的公开课《樱花》与姜黎老师的常规课音乐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两堂课进行了说课、评课。活动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并制定出修改方案。

音乐教研活动

(六)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对邓梁老师的《我们的田野》一课进行了说课、评课。活动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并制定出修改方案。街道音乐教研员黄春群老师主持此次音乐教研活动

乐教研组活动记录

(五)上周四。音乐组全体老师听了姜黎老师在三(1)班上的一堂音乐课《小鼓响咚咚》。课上,孩子们相当投入,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视唱练习时声音饱满,响亮,整齐。本次音乐教研活动,音乐组全体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在几个方面要着重把握。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课上教给学生音乐知识,演唱方法,更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正确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在以后碰到类似内容时,自己能很好的把握。平时注意积累:一些歌曲的演唱和练习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和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来演唱和练习,要唱的正确,声音响亮。并且巩固下来。之后,音乐组全体教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客观的评课活动,现场气氛活跃。

音乐教研组活动记录

(四)这周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大家集体备课,并且交流了教学随笔.这个学期,我们的备课笔记都是电子形式的,学校要求每个人在原有的教案上进行修改,并且有教后反思或随笔.所以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怎样在新的条件下备课,怎样写好反思和随笔,并且互相进行了交流.关于新课程的备课也进行了讨论,因为别的年级的课都可以参照以前的教案来备课来上.而新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参考.所以要多下功夫,多化时间来备.

音乐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一)今天我们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制定本学期的计划。大家经过认真的讨论制定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这学期教研活动做到基本上一周一次,并且确定了本学期的研究重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大家觉得本学期我们一定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开展音乐学科的各项工作,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结合我校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的信息化,认真学习教育方针、教改的新鲜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音乐教研组活动记录

(八)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大家经 过讨论都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不能弱化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感悟与理解音乐。以审美为前提,突出音乐学科

特点,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尊重教材使用好教材,又能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的、科学合理的组合或调整好教材。目标适当,具体明确,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 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教和学有机结合,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创意。学生主动思考、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兴趣浓厚,气氛热烈。养成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此次教研活动街道音乐教研员黄春群老师主持。

音乐教研活动记录(三)今天,街道音乐教研员黄春群老师来我校主持我们音乐组的第三次教研活动,就如何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提高备课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黄老师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并让老师们参考优秀的备课案例本进行学习。

二、黄老师对针对优秀个案与老师们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

三、老师们提出在各自的备课实践中的一些良好建议。

音乐组教研活动记录

(二)10月11日,音乐组进行了第二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我们围绕新课标,就音乐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展开了讨论。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为此我们认为低年级音乐教学可以用精美的教具、律动来激发学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这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竞争促进步,竞争促完善,竞争促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竞争仍是实用的一种方法。所以中年级可以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兴趣。另外音乐课堂应该体现教育改革的精神,课改教师要创造性地驾驭教材,适当增选几首流行歌曲,让学生来学一学,唱一唱,以激发高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研活动

(六)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对邓梁老师的《我们的田野》一课进行了说课、评课。活动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并制定出修改方案。街道音乐教研员黄春群老师主持此次音乐教研活动

2010----2011

下学期音乐教研记录

李绍霞

2011----2012

上学期音乐教研记录

李绍霞

五年级学生

篇6:英语教研组活动记录

2017.3.2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篇7: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

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审题能力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平时的作业或单元检测中,大多数的错误在于没有把题目看清或审题能力欠强,解决问题时往往丢三落四,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会凭着日常积累的一些解题的经验,出现思维定势。

二、讨论初步解决的办法

1、专项训练:课堂中,以同一组信息创设不同的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课外需要必需的巩固练习,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有效的记忆。

2、在多样的信息情况下,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3、语言规范性:课堂中,尽量做到严谨地提问,使语言的表述更精准更书面化,严禁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突发奇想性;尤其面对学生在课堂中随着问题的展开,所形成的新的生成(或正确或错误),教师更需要及时把握,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点,展开合理的质问或同伴间的讨论,使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能更深入更到位。

4、课堂讲解语言清晰得当并尽可能使语言陈述的完整,板书书写的示范性和规范性。

5、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关注信息与问题的联系,能适当的渗透数学的基本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切入点。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地点:会议室

主题:解读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会议内容:

一、解读吴亚萍的《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相关内容如下: 教学类结构:简单地说,指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结构和特点,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课型.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涉及数的认识、数运算、规律探索、图形测量、概念形成、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等教学内容。

数运算的教学结构:对数运算教育价值的理解,对数运算教学长段递进式目标设计的理解,注重结构学习的整体性.数运算的总目标:学生要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能根据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

数运算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新基础教育”认为:数运算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二、教师讨论.老师们对吴老师的见解感觉有点高深,理解难度有点大,需要更多的案例来配合理解.数运算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新基础教育”认为:数运算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地点:会议室

主题:解读《数学课程标准》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一、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1、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学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合。

2、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和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根据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构建简明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确定数学课程的内容,应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基本原理和通用方法,切实加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3、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群体中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应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数学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使数学课程适应与全体学生。

4、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

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

5、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奋发进取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它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策略的重要环节。

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数学课程必须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成为获得信息资源和开展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

二、对各年级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诊断中关于“根据问题把所需的条件用直线连起来”中的“每本相册可以放几长照片”应该连几项。

结果:学生如果能列出相对应的算式,就应该算他的是正确的。

2、用两种方法比较,并说明理由。这题比较速度大小与计算速度差是否属于一种方法。

结果:这属于一种方法,这里只能比较“路程”作为第二种方法。

3、五年级数学教学中,解方程的错误率非常的高,必须借助于验算才能提高正确率。

新教材中的解方程是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因为没有正负数加减乘除作为基础,学生很难正确解比较复杂的方程。可以用“移负不移正,移小不移大”的方法,补充解题方法。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0年10月15日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评课《循环小数》 执教:田苹苹 主 持 人:丁孟科 发言记录:

一、做课教师田苹苹介绍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1,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2通过计算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

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教学时我先引出例题,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试题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计算后我让学生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商如何表示?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在学生弄明白了循环小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接着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引出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做相关练习,巩固新知识。

二、评课

马书娟:田苹苹老师注重创设情景,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毛凤云: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算出400÷75这道算式后,给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尽量多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秦连生:教师的教态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

孙芳芳: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这一做法比较好。

章卫红:我认为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但在教学中仍忽略了这一点。

娄海兰:对于商是循环小数的竖式计算,有些学生往往不知道该除到哪一步就不用继续再除。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评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执教:秦连生 主 持 人:丁孟科 发言记录:

一、做课教师秦连生介绍教学设计:

本课为百分数教学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我主要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其次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并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后,学生喜笑颜开,而且还不停地念着“XX是XX的百分之几”?我也沉浸在愉快之中。冷静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以“超级女声”现场直播,和相关资料引入课题,在比一比“谁会是最佳歌手”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了百分数。这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让学生初步感悟了百分数的含义,及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2.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以“信息发布会”的形式展示,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3.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

除了书上的练一练,我还设计了四个练习:

练习一是按要求填表,表格的内容是按课本上的例题改编的,充分考虑到聋生对语句理解困难的原因,而降低梯度让学生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对百分数的含义的理解。

练习二是选择题,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三是判断题,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练习四是出示一段关于世界环保的资料,让学生在感受百分数表示的含义的同时,体验到地球正在受到破坏,我们应该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对学生也是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二、评课

田苹苹:从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涉及了新知,自然地经历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马书娟:教师的课前准备做得充分,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例子,课中让他们进行交流,分析这些百分数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不枯燥、不抽象,就在他们身边。

薛丹丹:通过百分数与成语的完美链接,创设了一种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自主的而非灌输的、丰富的而非枯燥的“大数学”的课堂学习新境。但还要注意问题的引导。

郭亚芳:这一节课,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完成后面的练习也很好。但是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李宝英:我觉得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文香老师运用了:“想看看吗?”“有什么想说的”“同意谁的意见”“小组内商量商量”„„这样朋友交谈时的语言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平等的交流能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情绪,学生以放松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篇8:历史教研组活动记录

我于今年的3月下旬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一次历史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两位老师上课, 一位是活动组织地冠金中学的赵春明老师, 另一位则是由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中随机抽签产生的三厂中学的朱丽松老师。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相同, 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听课前我们都作了一定的准备。听完这两节课后, 由市教研员顾国平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进行了分析和研讨。本次教研活动使我感触颇深, 我深刻地认识到,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可以说, 我们现在的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和精髓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下面, 我就以本次课教研活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和大家一起探讨, 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关于上课

在参加本次活动之前, 我在网上也找了一些课件和资料, 可以说也是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酝酿的。本课内容是第六单元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本单元的主题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那么本课在这个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就显而易见了, 那就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为什么要调整, 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 这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得出这一结论。本节内容体系相对比较清晰, 主要是四个问题和一个结论。

四个问题: (1) 为什么会爆发这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2) 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 这场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和特征是什么? (4) 这场经济危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个结论:到20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要进行改革, 要进行政府的强有力干预。

两位上课的老师都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在课件中运用了丰富的史料和材料进行教学, 在上课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分组合作、课堂讨论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并组织了活动。可以说两位老师的课都比较精彩, 但仔细比较下来, 我认为还是各有千秋。

1. 史料和材料的运用:

赵老师所运用的材料比较精练, 学生阅读起来不费力, 而且易懂, 因此相应地得出一定的结论相对比较容易。如在讲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时, 她用了以下的材料:

材料一:1920~1929年, 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 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 美国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总数的1%的人拥有。

材料二: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 一美元月供。”人们纷纷贷款购物。汽车、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钢琴、电唱机以至结婚戒指都可以按月分期付款。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初, 股票投机成风。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 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 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

三段材料先后呈现给学生, 由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材料一:当时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大, 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比较突出;材料二:当时美国社会过度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导致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掩盖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材料三:当时美国人醉心于股票投机活动, 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而朱老师所运用的材料则是以当时虚拟的一个美国公司小职员汤姆在经济危机爆发前后的生活变化贯穿全课进行教学 (材料略) , 形式新颖但阅读量较大, 后来这位老师采用了由学生个别或一起朗读的办法, 所花时间相对比较多一点。我认为他所用的材料仅仅起了引子的作用, 也就是说从材料中学生是归纳不出相应的观点的, 必须还得回到教材中重新去找观点, 不知这是否能起到锻炼学生阅读、概括、归纳和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2. 课堂活动的方式:

赵老师的课堂气氛比较浓厚, 她采用了多种活动方法, 可圈可点。如先分组合作讨论, 再由一位小组代表发言, 还有把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进行了投影, 在投影中指出学生答题的不足, 并且当时就在该位学生的讲义上用红笔进行修改, 直观、清晰、明了, 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3. 本课地位的总结和认识的探讨:

在这一方面, 朱老师的做法相对比较完整, 他在授课的最后明确点明本课就是下一课《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与此同时, 他还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你认为我们可以从经济危机中得出哪些启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 这一点我认为还是比较可取的, 这不仅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我回顾,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由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这对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是很有裨益的。

三、关于研讨中的几个问题

听完课后, 由教研员顾老师组织大家一起进行评课和讨论, 讨论比较热烈, 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关于这个问题, 两位老师在课件中都采用了同一概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这是我们一般的认识, 而且这个名词本身对高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虽然在初中他们就已经学过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但是要真正理解这个概念是不容易的。我认为, 在上本课内容之前, 不妨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可以是图书馆里的书籍, 也可以是网络上的资料等, 让他们自己在找寻和涉猎的过程中来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2. 制作课件有没有被网上的课件资源牵着鼻子走

可以说, 参加活动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准备了自己的教学课件的, 在听课的过程中, 我们就发现他们的课件形式和一些内容还是能够看到一点相似的影子, 毕竟现在能够找到的网络资源基本也是八九不离十。我的观点是, 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应该还是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要有自己的思路, 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寻找、制作课件, 也就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必须加入我们的思考和设计, 必须体现出我们自己的上课特色, 必须融入个人的风采, 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网络上的课件牵着鼻子走, 才能真正做课件的主人, 上课的效果才会更好, 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3. 如何来确定教材内容的重难点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 一位比较细心的老师指出:上课的两位老师所制作的课堂讲义中确定的重难点是不一样的。

赵老师讲义———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朱老师讲义———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

不难发现, 两位老师所确定的重点和难点正好相反。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什么是重点, 什么是难点, 如何来确定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的争论。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 重点其实就是课程标准上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而难点就是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认为学生不易理解和认识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之前结合好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 它们就是我们上课的指挥棒, 是我们驾驭课堂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就本课内容而言, 我的观点与朱老师是一致的, 因为关于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 而且我们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些原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有关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我认为就是本课的难点, 我们必须要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 更好地掌握。

四、一点思考

本次教研活动虽然已经结束半个多月了, 但是在次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当中, 使我有要把它写下来的冲动。我认为这种感觉非常好, 我们广大一线的教师不应该整天就做一件事情:备课和上课。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更多的总结, 更多的积累, 这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老师应该做到的事情吗?更何况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 这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

其次, 前面提到的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先预习, 先查找有关上课内容的资料等问题, 我认为在新课程形势下, 这一点对学生尤为重要。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过程,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作为历史教师, 应该关注学生的各种学习动机, 因为任何类型的动机都对历史学习有推动的作用。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处于活跃的状态。

再有, 在活动的最后, 我们的教研员就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就是现在史学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的观点是有出入的。他认为我们必须要关注当今最新的史学观点, 必须要与最新的研究成果保持较短的距离,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对现行教材的观点保留自己的意见。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 那就是,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不应再是就教材而教学,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新的史学理论不断出现, 史学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 新课程将会不断把史学研究新成果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 那么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真正成为“反思型”的教学实践者和引领者。

上一篇:呼市赛罕区公安局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