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导学单

2024-05-03

老人与海鸥导学单(精选3篇)

篇1:老人与海鸥导学单

《老人与海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并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把重点的词语写在下边

2、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3、读完文章,你有何感受?请写在下边。

三、合作探究

1、找一找文中老人爱海鸥的句子,细细地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

2、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

四、再读课文,感悟提升

1、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

2、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

3、学完课文你有何感受?动笔写一篇读后感。

五、巩固迁移

1、看拼音写汉字

sùbǐnɡpǔyìcuòxiējíyínɡ

()料()干()写()扬顿()()息()祥()养

2、下面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②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③海鸥的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④海鸥们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你从所填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飞成一篇()。

我体会到

②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

我体会到

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它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用“”画出描写海鸥动作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三段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六、超级链接---背景介绍: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秋天,昆明的翠湖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个老人,几乎每一天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的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

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时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

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由护林局组织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有微笑。

1、雕像

2、老人喂海鸥的情景(1)

3、老人喂海鸥的情景(2)

4、“海鸥老人” 吴庆恒

篇2:例谈导学单对思维的引导作用

思维活动可由外部事物引起,也可由记忆中的事物引起.一般来说,当人需要完成某种任务而又没有现成的手段时,思维活动便被触发并沿着任务所指引的方向进行.换句话说,思维活动是由一定的问题引起的,并指向问题的解决.这种思维活动称作目的指向性思维.它受意识的控制,是人的主导性思维活动.思维突出地表现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方面.

二、导学单承载着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思维的重任

基于上述的思维活动的有关认识,我们认为导学单中问题的设置必须具备对思维的引领作用,但是容易进入“引导思维误作引导知识”的误区.让学生思维目标适当模糊一点,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可不断锻炼思维,通过参与我校及我区的“问题引领、自主建构”的课题实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导学单.谨此截取其中一篇“一次函数(1)”导学单与各位分享.

三、导学单分部赏析

(一)问题导学部分

(因版面原因,部分具体题目未列出,下同)

设置6道列函数关系式的应用问题,由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分别为……

设置引导问题:

(1)观察所列函数关系式的右边的代数式,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函数关系式?(第四个函数关系式的右边是二次的多项式)

(2)其余函数关系式的右边代数式具有什么共同特征?(一次式)

(3)如果由你来命名这类函数,你怎样命名?(一次函数)

设计意图分析:要求学生寻找与众不同的函数让学生注意到等号右边多项式的次数,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发现一次式,进而利用次数给函数命名,也感受数学名词的来历.

(4)在以上的一次函数中,你能发现还有什么不同吗?(有一项和二项的)

(5)它们都是一次函数,可不可以给一项的命名新的名称呢?(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分析:上述问题的设置其实也带有“路标式”痕迹,但是区别是需要由学生自己发现“同与不同”“存在规律”“根据特征联想名词”等,是思维的路标,非知识的路标.

(6)观察一次函数的一次项系数,大家认为它的取值有无限制?(不能取0)

(7)常数项的取值有无限制?(没有)

设计意图分析:让学生自主发现一次函数的系数要求,离最终形成一次函数的概念只有一步之遥,此时老师要求学生归纳,一次函数的概念就自然形成了.

拉长思维过程、放慢思维节奏,静待花开.目标指向明确的问题设置确实可使得课堂教学中目标迅速达成,提高课堂“效率”,但短暂的高效将导致长期的低效.目标过于明确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量及深度不够,结果只能依靠反复的练习巩固强化,以记忆式学习为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习惯将转变成记忆为主,能解决固定模式下的“套题”,而对创新问题缺乏分析转化的能力,造成思维的僵化.相反,目标指向模糊的问题设置可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个大致的方向发展,但思考过程中涉及的分支较多,发现新问题或互相干扰,而正是在不断判断筛选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发展,努力的方向也会逐步清晰,即目的指向性逐步从模糊到清晰,从长远效果看,课堂效率将不断提高.

我们再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分析,经过积极思维得到的知识,将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而短暂思维或靠记忆得到的知识或由教师告知的知识学生们印象不深刻.

(二)问题探究部分

(1)给出5个函数关系式,判别一次函数.

(2)列函数关系式,并判别是否是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

(3)有两个概念应用题:

①已知函数y=(m+1)x+(m2-1),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②已知函数y=(m+1)x|m|+(m2-1),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设计意图分析:通过问题(1)(2)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即是否已获得知识.通过问题(3)的探究,让学生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发展基本技能.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和所学知识进行对照,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判断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各种条件需要列出怎样的方程或不等式求解,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因而学习效率会大幅提高.从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来看,导学环节会较慢,但到探究环节时学习速度会逐步加快,这才是提高效率的真正途径.

(三)问题评价部分

设置了5个问题,前4题主要是概念的简单应用,而第5题设置了一道分段讨论的提高题.

设计意图分析: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提高题渗透分段函数思想.分段函数的思维要求并不高,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解决,本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数值范围中存在不同函数时分范围讨论.

四、导学单整体赏析

本导学单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逐步发现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在问题的编制中,着重于思维的引领,明确最终目标但不明确分步目标,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发现探索.

篇3:“导学单”——为学习助力

【关键词】导学单试错阅读思考小组合作

“导学单”由是由吴正华校长提出来的。通过学习了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从布鲁姆的教学理论、杜威的“在做种学”得到启示,提出了“导学单”的构想,并提出了双效五环六步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导学单”构建了一种新的学习框架:

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反馈课后作业有效反思

这种模式与罗伯特.M.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口号不谋而合:都是为学生而设计,提供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近两年,很多学校都开始采用导学单形式教学。一份优质的“导学单”很好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根据“导学单”的自学提示,学生可以有目的对新知提前进行了解,通过看书,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再进行讲解,而那些不需要教师讲解的简单知识就让孩子在“导学单”中自行掌握,这就是高效课堂的最终体现。

一、 凸显“导学单”的“试错”功能

在不断追求课堂效率的今天,教师更喜欢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特别是上公开课,教师甚至害怕学生课堂上出错,总是拿正确的来展示。钱学森曾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更多实验表明:“试错”是学生通向创新、成功的重要途径。通过尝试“试错”,学生会对自己犯下的错更加关注,了解自己。犯错并不可怕,它可以让孩子避免以后出错。在“导学单”中,通过前一天的预习,有些孩子已经学会了新知,而有些孩子对新知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这时候“导学单”就可以检验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在孩子们根据导学提示完成导学任务后,教师可以搜罗一些典型错例,在课堂上展示这些典型错例,由孩子们自己判断,自己讲解。教师经常会抱怨这样的情况:有些题目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做错了。如果采用导学单试错,再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大部分孩子就会在以后做题中避免出错,教学就能事半功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尝试,要放手,把学还给孩子。

(一) 把“试错”变成孩子的学习动力

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们尝试过一次错误之后,心灰意冷,失去信心,教师要激励孩子要多去尝试。在订正“导学单”时,遇到错误展示,教师要尽量用语言赞美他,鼓励他:“你的这道错题错得实在太巧了,这正是其他小朋友平时容易出错的;感谢你的错误,你给其他小朋友提了个醒;老师相信你肯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掌声送给他!”一句由衷的表扬,化解了台上学生的尴尬,相信其他孩子以后还会争着上台。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批评:“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这打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自信心,还有那自学的原动力。

(二) 把“试错”变成教师的教学资源

“导学单”经过教师的课前批改,错误可以直接拿到课堂上利用。孩子的错,一般很典型,有的是因为马虎,有的因为知识点的误解。这些错例那就可以让孩子找到错误的理由,借此机会,教师也可以教育孩子做题要仔细读题,不能马虎。错误的及时讲评,让错误没有机会生根发芽。

二、 挖掘“导学单”的“阅读”导向

阅读不仅仅存在语文教学中,数学同样需要阅读,阅读是学生学会自学的第一步。由于数学具有逻辑性、严谨性的特点,所以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低段学生正是起步的开始,利用“导学单”教会他们如何阅读,是建立他们自学能力的关键,为他们以后如何自学提供了方法指导。

(一) 课前导读提示

课前学会看书,也就是学会预习。例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关键。在孩子们完成“导学单”前,一定要让他们读懂例题。学习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新的知识点肯定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导学单”指导孩子看例题时能回忆起哪些旧知,如:看到例题,你觉得和我们以前学的什么很相似?旧知回忆好后,让孩子们找到例题所要传授的重点。由孩子们自己找出的重点,不仅可以提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孩子在导读中寻找编书者的意图,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因此,“导学单”上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这个例题想要教会我们什么?”如果遇到概念教学,还可以让孩子们把定义读一读、划一划,把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这样的课前导读提示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提高课堂效率。

(二) 课内精读提问

课堂上,一般教师都会根据“导学单”的完成情况,由一个小朋友带领全班孩子一起订正。当“导学单”中遇到错题,就由孩子们自己说理由,或是把书本的例子再看一遍。像在教学概念可时,课内的精读提问显得十分有必要。我们知道,像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如果只是单纯死记硬背是不能理解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逐字理解。由一个小朋友发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定义吗?你能利用这个定义举个例子吗?课内在教师带领下,把数学书的定义读精、读细,再由学生复述、提问。课内精读提问,是学生再一次领会数学阅读的精髓。

(三) 课后复读纠错

“导学单”的设计不能仅仅关注到学生的上课伊始,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导学单”中,设置的一系列练习题,有的学生已经在课堂中解决了难题,而还有一些学生,考虑到其自身的接受能力,遗留下来。针对这些孩子,应该留有时间让他们再次去阅读书本的例子。在“导学单”中设置了这样的一句话:本次自学导航,我做错了哪些题?请小朋友再看一遍例题,你能说说看你为什么做错了吗?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比较过程。课前阅读我为什么没有掌握知识点?我阅读自学的方法哪儿有待改善?我掌握了数学阅读的什么技巧?

三、 升华“导学单”的“思考”价值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会思考。导学单中最后的自我评价应该具有思考的价值。以前的“导学单”中最后一部分是:“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大部分就写了:没有。也许在孩子们的思维中,整张“导学单”我完成了,就是我会了。殊不知知识点都没牢牢掌握。为了防止学生应付此类题目,把这类问题加以稍稍改变:你能再举出跟例题类似的题目吗?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会举一反三,会思考。这个问题,改变过去单纯的繁琐的文字表达,让学生自己编题,用简单的数学表达自己的想法。比较起来,会举一反三我们更加的提倡。

上一篇:财务副经理岗位职责下一篇:企业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