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党的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2024-04-20

详谈党的作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5篇)

篇1:详谈党的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自省委展开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为民解困新业绩 树为民服务新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展开以来,依照镇《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的具体安排,我通过积极认真参加集中理论学习和个人在工作中的实践学习,自学了《反****通讯》、《党建》、《新情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学习读本》、《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新情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党内法规、文件,并观看了中纪委宣教室主任李本刚关于《加强作风建设进步廉洁从政》的辅导报告,又一次遭到了深入的教育,进步了思想熟悉,再次敲响了警钟,增强了更自觉地贯彻执行有关规定的信心和决心,2009年作风建设年心得体会。学习和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路书记在动员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使自己对干部作风好坏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的熟悉,并深入体会到应当切实加强本身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作风,时刻保持干部的好形象。通过前一阶段的认真学习,本人就此次作风建设活动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深入领悟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急性

作风题目最核心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题目。老百姓看党风政风,首先就看我们的干部作风。目前,从全社会来说,通过展开八荣八耻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国反腐倡廉和干部作风建设的大环境逐渐规范。特别是中心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环境更加成熟。作为一位民政工作者,要正确掌控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急性。干部作风好,才能深进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才能保证民生题目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

二、结合乡镇工作实际,牢牢捉住作风建设的核心。

乡镇工作与人民群众亲身利益息息相干。乡镇承当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重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肩负排解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的重要职责,是构建***社会的重要基础。乡镇工作的宗旨就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对每个乡镇工作者来讲,作风建设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履行好职责,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我们都应认清自己从事的工作固然十分普通,但它是党的整个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包含着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干部作风建设要落实到执政为民的思想和为民解困的行动中往。进一步密切与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其广大人民群众和民政对象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作风建设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 为民解困的民政宗旨。

三、加强学习,夯实理论素质是弄好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抓作风建设不但是每一个干部自我教育和进步的进程,也是每一个干部工作能力、工作水平、服务意识不断提升的进程。学习是完善自己、增长知识和才华的有效途径,只有学习,才能自觉应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建立毕生学习、毕生教育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步对作风建设的熟悉,才能立足当前,学身边的人、学身边的事,学先进、赶先进,脚踏实地地做好每项工作,我们要从书本知识中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学习,只有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增进工作的措施,改进工作方式,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应用,言论与行动的同一,才能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真正创造性地展开工作。

四、深入领会,将作风建设落到实处。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自己充分熟悉到,必须完全转变之前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基层群众,我们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首先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往分析,往解答所提出的题目和所碰到的困难,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在与群众交往、沟通时,一定要做到热忱礼貌、耐心细致、态度温顺,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题目,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解决所碰到的困难,满腔热忱地为基层群众服务,不断进步服务质量、办事效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良好风气。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进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戴。任劳任怨、细致周到将每项工作做细、做实,不断进步办公室的工作效力,工作质量。艰苦奋斗、节约勤俭是新情势下加强每个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今天,更应当提倡无纸化办公,勤俭纸张。

因此,我们要从点滴做起,管好自己。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管好自己的口、眼、手、腿、心,不要乱吃乱喝乱说;不要乱拿乱用,不要偏听偏信。要进步熟悉,主动接受监视。

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时间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急的工作。既非一日之功,又非一挥而就,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持久作战,需要我们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我将利用作风建设年这一契机,积极投进到作风建设活动中往,直面缺点,完善自我。一是加强学习,进步整体素质。加强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做到在思想上跟上新情势的发展;在行动上符合工作的规范;在工作上不断增强原则性、科学性、预感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学习中要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坚持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重视学习效果。力求学深、学透、弄懂、弄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对来访群众要热忱接待,耐心询问和引导,做好记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题目,把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从根本上杜尽门难进、脸丢脸、事难办。

篇2:详谈党的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一、审计线索数据库内容

一般来说,审计线索数据库应包括以下内容:线索发现时间,线索发现者(审计人员、审计组、科室)、线索涉及单位、线索来源单位、线索类别、线索发生时间、线索详细内容(包括线索来源单位的账簿及凭证信息、线索事实、对线索进行拍照或复印形成的图像或纸质文件等),为反映线索的应用状况及成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录查证的相关情况,如是否查证、查证结果。

在开发审计线索计算机管理系统时,可以参考上述内容设计数据库结构(手工管理模式下也应反映上述内容)。

二、审计线索数据库管理

若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审计线索进行管理,应提供录入、修改、删除等基本功能,也可根据工作实际,提供必要的访问权限设置功能。查询功能的设计,在提供模糊查询和按任意字段查询功能的基础上,应突出“线索涉及单位”的分类查询方式(若技术条件有限,采取手工管理模式,也应以“线索涉及单位”作为分类依据)。

三、应收集哪些审计线索

(一)群众举报线索

对群众举报提供的线索,如果当年无法安排审计,则应将其录入审计线索数据库中,为将来进行查证核实提供工作思路。

(二)被审计单位共同适用的线索

此类线索是指同行业可参照比较的数据,如对医院的审计,有的医院将药品折扣(暗扣)收入在财务账内统一核算,有的医院却不入账。在对那些入账核算药品折扣(暗扣)收入的医院进行审计时,可将其药品购买发票、入库单、折扣金额进行记录,将来在其他医院审计项目中充分利用该线索。

(三)票据线索

被审计单位之间一般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经济业务联系,彼此开具的收入或往来资金结算票据可能成为审计线索(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签订的合同、协议等也是审计线索,一般在被审计单位作为相关票据的辅助凭证,因此可将其视为票据线索的辅助线索,归入票据线索管理)。如在审计某事业单位时,发现其所在区域的派出所收取治安费,未提供正式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仅提供一张普通收据,审计人员对此收据拍照并录入审计线索数据库保存,在以后开展的公安系统财务收支审计中将收费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并以此收据作为突破口;又如审计某行政单位,支出中显示该行政单位租用一街道办事处的房屋,街道办事处出具了往来资金结算票据,审计人员曾审计过该街道办事处,印象中固定资产账上并没有办公用房以外的房产,因此将此情况和往来资金结算票据图像录入审计线索数据库,于以后开展的该街道办事处主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进行查证,发现了固定资产不入账和私设“小金库”的行为。

(四)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线索

此类线索为审计人员日常生活中收集的审计线索。如某审计人员家庭地址在一事业单位(全额拨款)附近,后该事业单位搬入新办公楼,原办公场所成为一家药店。审计人员将此事作为审计线索录入数据库中,在以后开展的该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中,其他审计组根据此线索对房屋出租收入进行了关注,查出该事业单位存在未将房屋出租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坐收坐支的行为。

(五)影像线索

此类线索一般适用于基本建设审计。隐蔽工程、完工后既拆除的辅助或临时设施或完工后既运走的机械、工具等,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拍照、摄像进行证据保存,为将来开展竣工决算审计提供审计线索和依据。如在定额计价方式中,脚手架有木制脚手架、钢管脚手架等多种分类,成本各不相同,常有施工单位实际使用成本较低的脚手架,而在结算时采取就高套项的办法虚增工程造价。同样,在定额或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中都包括文明施工等费用,但在一些小工程中,施工方根本未发生与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相关的支出,在结算时却将上述项目列入。此外,土方挖掘、土方运输采用的施工机械的不同,都会形成不同的工程造价。因此,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应在工程施工中及时进行线索收集,并在审计时直接作为证据,让施工单位无话可说,减少审计意见交换的难度。

四、审计线索收集的注意事项

(一)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多数审计线索是在开展某个审计项目过程中发现的,审计人员应做到主次分明,以当前审计项目为重点。审计线索的收集固然重要,但仅是当前开展审计项目的“副产品”,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不能因为过于关注收集审计线索而影响了当前审计项目的质量。

(二)有取有舍,精心筛选

篇3:详谈党的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一、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现道路之美

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获得的, 更不是侥幸得来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伟大的实践、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 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风云际会。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管的是“所当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的是“所以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 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 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然, 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数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道路”与“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 有了“制度”则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我们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结到一点, 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 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 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顺应了世界大势, 体现了时代要求。由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且人口多, 耕地少, 发展不平衡, 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 都带有显著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 才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二、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构建生态型政府, 体现政治之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建设, 保护生态安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在于政府的管理, 重点在于构建生态型政府。2012年, 全国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二氧化硫减排4.5%, 化学需氧量减排3%, 氨氮减排2.5%, 氮氧化物减排2.8%。这一成绩令人欣慰, 但环境治理的速度还是赶不上破坏的速度。[2]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 政府的生态治理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经济、资源环境等多重危机, 如何权衡经济发展的短期阵痛与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之间的关系, 成为对各国战略智慧的重大考验。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推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概念。其目的就是要在应对这些风险的同时, 寻求一条有效而可持续地解决这些多重危机的道路[3], 确保“后危机”时代的经济遵循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避免继续加重全世界面临的生态资源紧缺和气候变暖危机两大风险。如, 韩国政府宣布争取在 2020 年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为此, 制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 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自立、创造新发展动力、改善生活质量及提升国家地位等三大推进战略, 以及三大战略下涉及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国土、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领域的政策方针。南非政府有意识地将绿色元素融入经济发展, 注重开发、利用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如政府支持的国际太阳能洁净水计划雇佣人数超过3万, 包括妇女、年轻人以及残疾人士。在发展中国家中, 墨西哥率先实行了绿色 GDP 核算。1990 年, 墨西哥在联合国支持下, 将石油、土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 并且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从而估算出环境退化成本, 实现绿色 GDP 核算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 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是消费品, 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 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 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 无论是理论层面, 还是实践层面, “生态型政府”都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课题。生态型政府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面临理念层面、体制机制等诸多困境, 因此, 加快推进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是当务之急。“美丽中国”建设受诸多因素影响, 但政府作用十分重要。要加快建立“美丽中国”生态环保评估体系, 严格执行“美丽中国”生态环保刚性法规, 加紧完善“美丽中国”生态环保公共政策, 切实加大“美丽中国”生态环保投资力度, 建立“美丽中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美丽中国”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 体现政府生态公信力。

三、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体现经济之美

美丽中国什么样?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 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我们用几十年发展走过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的工业化之路, 同时也积累了人家一两百年遇到的环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不是要停下发展的脚步, 而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设“美丽中国”, 除了环境污染严重, 还有更大的拦路虎。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也很严峻。以2011年为例, 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 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4]对于憧憬美丽中国的人们来说, 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必须是共识, 必须只争朝夕。因此, 中国美不美,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 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不断突显, 不仅影响短期经济的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严重制约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我国实际经济出发, 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者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后者除了涵盖前者以外, 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作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的不仅是经济增长效益, 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形成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资源浪费, 环境恶化。导致不美的最大“元凶”是传统工业化所形成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当前要切实摆脱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就是在环保理念指导下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循环发展侧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低碳发展侧重解决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生态发展侧重解决自然环境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让中国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 让居民消费模式更加绿色。

四、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绿色文化, 体现文化之美

绿色文化即生态文化, 是指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5]绿色文化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价值观念的一次根本转变,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新注解,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 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绿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 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形态, 是一种以“非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绿色文化具有生态的和谐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具有立体的高效性, 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生态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促进人类生活方式转变, 生态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 文化的普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们在绿色文化的熏陶下, 会自觉地树立一种绿色文明观。在一定意义上说, 绿色文化就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只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 引导发展方向, 高度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才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生态文化”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 未来的生态文化还会以新的、不同的形式出现, 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使中国未来的生态文化更加异彩纷呈。当前, 主要是通过构建以绿色意识为主导的生态文明体系, 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跨文化交流、沟通和理解;通过绿色文化理念的传播, 节约资源的文化宣传, 实现绿色资源文化价值的有效提升;通过绿色文化产品的开发, 打造绿色文化品牌, 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可见, 绿色文化发展既涵盖了其他多种文化的进步, 又突破了文化的界限, 呈现出绿色文化发展独具的环保特征——不囿于形式上的绿色理念或生态意识, 而是将绿色理念突出地反映在承载着生态意识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工程等物质形态上, 继而通过这些物质形态进一步延伸、深化、整合、提升绿色文化自身的精神价值。

五、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体现社会之美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是美的重要内涵, 社会和谐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把建设“美丽中国”推进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 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理论, 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历史阶段, 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逐渐由 “人定胜天”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华文化自古提倡“天人合一”思想, 全国党代会首次提出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彰显了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大国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家园,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保作为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政治最敏感的领域, 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 各种利益主体。环保领域内的公众参与, 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切入点。环境公平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基础。实现环境公平, 首要是建立一整套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一般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保护、谁受益, 谁污染、谁付费”, 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 通过区域补偿、政策补偿、资金补偿、技术补偿、教育补偿等方法实现环境公平。例如发达国家实现环境公平的基本途径, 就是在资源被产业化或资本化开发的同时, 对资源地的民众给予一定比例的股权补偿。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 建设 “美丽中国”强调造就美丽中国人。中国土地辽阔、资源种类丰富, 同时, 中国人口基数大, 数量多。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外, 还必须重视整个社会的人文之美, 就是塑造美丽的中国人, 使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涵。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美, 是一种内在结构的美。社会之美要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得到体现。因此, 要在道德和法律的维系下, 形成一整套的社会运行规则和行为准则, 共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绿色创建”活动, 以节俭为荣, 以环保、生态为行为导向, 从家庭、学校、工厂、社区逐步推开, 扩展“绿色成果”。扩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市建设的评判权和监督权, 形成人人踊跃参与创建, 个个自觉保护生态的良好局面。“美丽中国”首先要表达的内涵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之美。经济发展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值固然重要, 但中国的适居程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以及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同样重要。“美丽中国”是实现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愿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 在环保等公共事务上, 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人, 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公众参与的主体, 不应仅局限于人大、政协, 还应包括基层社区、民间团体、企业、基金会。公众参与的方式, 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立法、监督、信访, 还应包括听证制度、公益诉讼、专家论证、传媒监督、志愿者服务等多种途径。

六、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体现生态之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 准确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客观现实, 明确指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方向, 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是由目前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状况决定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就是要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 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 在生态上以自然恢复为主, 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又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不断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着力抓好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 实现结构节能;大力发展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 实现管理节能;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 加大节能力度;充分运用好监督手段, 加强执法监督, 积极推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的贯彻实施;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基本形成,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好“美丽中国”, 任务仍然艰巨,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步一步攻坚克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七、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体现科技之美

“美丽中国”建设, 需要生态科学技术支撑。生态科技是对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回应, 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技术手段, 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创新系统。生态科技具有生态循环、生态进化等特点, 体现了生态化的发展观, 体现了可持续的发展观, 体现了和谐有序的发展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资源投入型和市场拉动型的技术创新“重经济、轻生态”, 付出了高能耗、高污染的沉重代价, 这一发展模式已为理论界所否定。生态科技要让蓝天更高远, 让鸟儿更欢唱, 让沙漠披绿, 让河水变清。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技术创新不单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或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 同时它还是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手段与中介。追求和谐是生态科技的基本定位,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科技的基本要求, 实现小康是生态科技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大部分地域自然环境先天脆弱, 人口压力大, 经济发展快速且发展方式不尽合理, 致使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重, 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全球变化所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不断加剧。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科学地从源头保护生态, 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 治理与修复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并防止产生新的污染, 阻断和减轻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变化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保障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从全球范围看, 由于绿色意识的觉醒, 迫使企业无论在生产过程中, 还是在终端产品上, 都要不断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而旧的管理方法只适应于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管理, 这种管理始终以市场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它在绿色意识广泛兴起的时代又难以达到这一目标, 因为这种管理不能也不会顾及消费者的生态需求, 所以从企业保证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看, 也必须实施企业管理的转向, 即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向绿色管理。目前, 我国生态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克服石油短缺, 实现煤的清洁利用和节能降耗;寻找优质和环境友好的可替代、可再生能源和安全、高效、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 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 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 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 包括核电站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 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 (沼气) 及海潮能等, 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 因此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开发研究,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生态科技是一个多目标的创新系统, 它已经超出了纯粹技术方面的创新, 而成了一种对社会各系统进行创新的泛化的技术手段或技术路径, 与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技术创新不同, 它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协调, 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与人的潜力的全面释放为目标, 它的这种目标追求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微观层次上的具体化。当务之急是必须树立生态科技发展观, 必须营造技术创新生态化环境, 必须完善技术创新生态化法律制度, 必须建立技术创新生态化会计制度。

总之, 建设“美丽中国”, 既要注重“美丽中国”建设与各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建设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又要注重差异性研究, 注重“美丽中国”建设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具体目标指向, 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现实, 重实情、出实招、求实效。通过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让人们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

[2].孙秀艳, 武卫政.美丽中国, 从雾霾中突围[N].人民日报, 2013-2-21

[3].钱新.“绿色新政”成就“绿色希望”[J].中国石化, 2009, 5:66~68

[4].孙秀艳, 武卫政.美丽中国, 从雾霾中突围[N].人民日报, 2013-2-21

篇4:党的作风建设心得体会2

一、干部作风的重要意义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是新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望,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和谐美好新盐亭的重要保证。通过作风建设,破除“官本位”意识,可以树立真心为民的干部形象。真心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一生不过几十年时间,真正能够为党和人民干点事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岗位,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

通过作风建设,破除“小集团”思想,可以树立团结协作的干部形象。团结是大局,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人才,团结出干部,团结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查党员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

通过作风建设,破除“推靠等”思想,可以树立务实高效率的干部形象。实干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解决好当前改革和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真抓实干,最老实的办法就是一件一件地抓,抓一件成一件。

二、对照要求,检查不足

通过学习,按照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对照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相关文件,找准各自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对症下药,锐意改革,创新思维,不断完善自身工作。通过对照检查,我感到自己存在理论学习不深入、工作作风不扎实、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等问题。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强化组织纪律性,确保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三、明确方向,努力整改

一是要努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每一份县委文件的精神实质,把握起精神要点,提高理论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坚持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在学习方法上,要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同时在保证学习时间上,要坚持业余时间自学与单位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努力钻研政治理论、业务理论,学习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历史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坚定信念,提高素质。

二是强化工作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服务意识,工作中做到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最好的工作,用最好的服务为领导排忧解难。要按党员领导干部要求严于律己,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站在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思考工作,积极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篇5:党的作风建设2022心得体会

观念更新是螺旋式破立的推动。观念更新是一个隐性的思想、心理运动过程,需要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定势”,经历“破旧立新”的思想斗争,获得对客观现实的重新认识和加工改造。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破因循守旧思想、立改革创新意识,破封闭狭隘思想、立开放合作意识,破安于现状思想、立开拓奋进意识,破甘于落后思想、立创先争优意识,破畏首畏尾思想、立敢闯敢干意识,破‘等靠要看’思想、立主动作为意识。”可谓是抓住了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中观念更新的核心问题,破立这对矛盾必然会呈现反复、曲折和持续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只有坚持“先破后立、立破结合、以立促破”,则思想观念的更新必将随着时代发展,在深化认识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变更。

观念更新是新动能迸发的核心。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开放意识、效能意识、拼争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恰是传统观念作为时代的产物沉积固化于人们的思维之中的具体表象。当人们以旧的观念去看待改革发展的新问题时,传统观念与改革现实之间的矛盾便日趋尖锐和激化,就会出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现象和实践。如果把实践视为一台机器,思想就是发动机,观念就是发动机的总开关。观念更新要看思想解放的程度,思想是否解放和解放程度的深浅,第一标准是能否战胜旧观念树立新观念。观念不改变,解放思想便是一句空话。“敢破敢立、敢为人先”的勇气可嘉可许,“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机制缺一不可,只有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完美契合,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层次,才能够迸发出新的发展动能,才能孵化出新的发展机遇和态势,才能高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学设计下一篇:游晋祠记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