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民融合式发展

2022-08-22

第一篇:浅析军民融合式发展

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孙政委)

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 探索军地建设“双赢”之路

——在与区城建局、建设局、园林局党委联组学习上的发言

洪山区人武部政治委员 孙革新

(二○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2004.7.24)时强调指出,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型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为我们进一步转变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人武部作为省军区系统的部队,特别是作为同级地方党委军事机关,我们要切实用这一重要指示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创新实践,努力探索符合洪山区情实际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深刻理解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我们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1 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从战略全局上把握内涵、认清意义,不断增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第一,军民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有效利用和发挥现有军地资源优势,防止重复、分散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军民融合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关于人民战争思想,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论述。中国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军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民、力量在民、保证在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军队靠山,军队是人民支柱;战争是保护人民的战争,战争也是人民的战争;经济社会要发展,军队建设也要发展;“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胡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是对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就。第三,军民融合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和反华势力仍很猖獗,“台独”、“藏独”、“东突独”以及近期比较活跃的“煽动非法聚集”等反动势力不断制造事端;国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活动不断,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2 相互交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加快富国强军步伐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实现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二、人武部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人武部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不仅是本级行政区域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也是联结地方与其他驻军的桥梁纽带,并所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特殊优势并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人武部应站在洪山区安全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意义,积极为军民融合发展做贡献。一是人武部具有领导体制“双重性”的优势,应该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我党我军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对人民武装实行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军事系统垂直领导的“双重”领导制度。这既是一个重要特点,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人武部应充分发挥党管武装优势,当好军队与政府之间的联络员,主动建言献策、主动沟通协调、主动有所作为,积极推动我区军民融合工作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制度强化组织领导。人武部要自觉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及时汇报上级军事机关的指示要求,积极宣传国防和军队建设

3 的方针政策,通过完善和坚持双重领导、党委议军、现场办公、工作述职等党管武装基本制度,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促使党委、政府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筹划,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长远的政治任务来通盘考虑。要履行职能当好参谋助手。人武部作为洪山区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是区委、政府军事工作的参谋助手,协助区委、政府搞好军民融合工作是分内职责。平时工作中要主动了解掌握国防建设情况和军事需求,积极向区委、政府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区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军民融合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逐项帮助解决。要发挥作用搞好统筹谋划。人武部是区国动委的常设办事机关,具有综合协调的职能。在军民融合工作中,应主动牵头,担当起统筹谋划的重任。如要认真搞好区国防动员潜力发展调查工作,分析研究军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潜力,切实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立足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军事工作实际,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从顶层上制定军民通用人才培养、应急应战物资储备、军民产品对接、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军民一体化保障等规划计划,对每年抓什么、达到什么指标、什么时候完成,都应明确到具体单位、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使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方法科学、步骤有序,形成国防建

4 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做到既能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人武部具有工作性质“兼容性”的优势,应发挥好“铺路搭桥”的作用。人武部既有军的性质、又有民的特点,军事工作与地方工作兼容,开展工作较为方便。人武部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积极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搭建平台。要强化国防教育,营造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协调和组织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人武部要把融合发展的思想作为全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抓好深化普及。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使全区人民群众特别是民兵预备役人员明白富国强兵的道理,大力营造人人关心、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健全法规制度,提供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军民融合工作涉及社会诸多要素、关联军地诸多部门、关系单位和个人诸多利益,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是一种强制性的公共行为,只有依靠完备的法规调控措施来协调和组织,才能有序开展。人武部应着眼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协调区委、政府出台有关配套法规制度,确保军民融合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完善运行机制,优化融合发展的工作环境。人武部要根据融合工作的特点规律,按照“军队提需求,党委作决策,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

5 实”的思路,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高效、正规的工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形成军地之间固定的沟通联系渠道,切实把军民融合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范畴,与经济和社会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三是人武部具有工作对象“广泛性”的优势,应发挥好“示范引路”的作用。人武部工作性质寓兵于民,工作对象分布在各个系统、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军民融合的要求更高、形式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必须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积极主动作为,积极抓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努力发挥好“示范引路”作用。要推动指挥体制的融合。如着眼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在推动国防动员机制与政府应急机制衔接上功夫。要以区委、政府和人武部自身为基础,依托国防动员机构,组建党政军合成、分工协作的联合指挥部,并利用军队内部系统指挥网、政府政务网和国防动员信息网,建立军地兼容、信息互通的合成指挥控制平台,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国防动员工作。要推动物资储备的融合。人武部要积极借助国防动员工作平台,认真搞好应急应战装备物资需求论证,按照急需先储、调用方便的原则,抓好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器材实案化预储、预征工作,并商区有关部门和军民通用企业,搞好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要以区委、政府为中心、以洪山区主要干道为支撑、以主要街道为重点,

6 建立由人武部协调负责、需求部队按需计划调配的物资储备、配备、采购网络,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富有弹性的军民融合布局,为应急应战提供持续稳定的物资保障。要推动人才建设的融合。人武部应利用洪山区科教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拓宽编组渠道、改进编组方法、提高编建质量,真正把热爱国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军民两用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专家技术人才吸纳到民兵预备役组织,高标准抓好高素质兵员储备工作;要借助地方人才培训机构,采取委托育才、联合育才、对口育才和岗位育才等办法.加速提高武装系统人员整体素质;要不断完善军地双方人才信息共享渠道,采取双向兼职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军地双方人才交流,推动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进一步为搞好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探索方法路子。

三、拓展方法路子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效落实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把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大局统筹规划、协调布局、资源共享、互为促进,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很广泛,渠道和方式也很多,当前应重点抓好“国防动员融合、后勤保障融合、科技科研融合、信息资源融合、应急救灾融合、双拥共建融合”等方面融合建设,真正实现军民“双赢”。为此,军地双方尤其是人武部要认清新形势、

7 明确新任务、了解新要求,找出融合式发展的共同点,选准结合点,合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一是要扩大军民融合的范围。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比如,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大纵深融合,如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战时防空要求、交通设施建设兼顾部队机动需要、装备技术搞好军民两用、重要产业发展注重军民兼容等;后勤保障实现社会化服务,逐步扩充融合式发展的领域和内容。这些年,我们洪山区人武部积极协调区委、政府为部队办实事,投资1100余万元人武部新建综合办公大楼;在花山镇征地百余亩帮助湖北省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建设预备役训练基地;为驻区部队新建改建道路10余公里,并为营院绿化、改善训练生活条件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要增强军民融合的“双赢”效益。融合是方法,发展是目的,“双赢”是动力。只有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实现军地“双赢”,才能融得深入、融得紧密、融得持久。这几年,我们按照平时战时结合、应急应战一体、经济军事兼顾、市场战场“双赢”的思路,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洪山“两型社会”建设,特别是针对洪山区湖泊河流较多、山区森林较多、自然灾害较频繁的实际,把成建制使用民兵当作提高民兵预备役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磨刀石”,

8 展示民兵预备役队伍素质形象的“大舞台”,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平安洪山”、“和谐洪山”、“魅力洪山”等建设,坚持在用兵中练兵强兵,实现“富区”与“强兵”的统一,谋求生产力与战斗力同步提升。据统计,先后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4万多人次,参加维护稳定、抗洪抢险、抗冰雪灾害、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在去年防汛期间,人武部组织1500余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天兴洲南大堤、汤逊湖马港大堤参加防汛救灾行动,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取得抗洪抢险斗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三是要紧贴洪山区情实际和人武部担负的任务需要,进一步找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着力点。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是围绕富国与强军两大基石,统筹规划和建立军民互通共融、整体效能最优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而落实到部队,具体到人武部,必须坚持以“武”为本,突出“军”字,用地方的话说,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符合区情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取得实效。当前,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要下功夫,比如说,在探索军地联训、提高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上下功夫;在拓展国防教育途径、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上下功夫;在联手民兵预备役基层

9 建设、夯实后备力量基础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上下功夫;在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军地兼容通用上下功夫;在构建一体化社会化保障体系、提高综合保障效益上下功夫。

第二篇: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专题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 锋 韩 璞 魏 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重要论述,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领域军内外专家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时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更加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专家们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的精神实质。一致认为,这里讲的“二个坚持”、“一个加强”,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事关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化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们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 “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而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特别是 “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党、全军在我国“走出一条 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从军、民分离的体制格局基础上实行“军民融合”,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就目前的情况 分析,推进“军民融合”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仍然比较突出。 1.1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能够实施“民技军用”的技术和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军、民双方尚未完全形成“两用”意识。开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化不同于军转民,而是要求科研单位和企业从技术理念的提出开始,就考虑技术的两用性以及产业化前景,要形成两用技术(军用和民用)——有两个目标(战斗力和生产力)——开拓两个市场(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观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现有体制影响,国防科研部门与民用科技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都缺乏两用意识,军与民各自为政。 1.2价值评价体系不同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军品、轻民品的传统观念,甚至认为选用民品不符合规定、违反规矩。而民用部门则普遍缺乏国防意识,认为开发国防科技项目是军工部门的事,即使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也不往军品市场推荐。因此,军、民双方难以形成两用价值观。 1.3缺乏两个市场意识

过去我们国防建设采取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奠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同时强调军品市场的特殊性,不允许有民品进入军品市场。另一方面,过去大多数民用部门与国防科技工业没有联系,政策上不允许民企打军品市场,民用技术和产品进入军品市场是很难的,所以民用企业发展新技术或研发新产品很少考虑军事上的需要。由此造成军民两个市场的长期分离,“民技军用”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及之事。 1.4缺乏相应的效益观念

过去,军品科研生产一般不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以保证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目标;而民口企业科研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由于军品任务大都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特点,构不成规模生产,效益低、风险大,如果没有必要的补偿机制,有些民企不愿主动承担军品任务。而军工部门“吃皇粮”的观念,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依靠军方的计划订单和国家投资的设施,在缺乏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很少想到利用成熟的民品来降低成本。这是影响“民技军用”实施在经济效益观念上 的主要障碍。 2加强高层领导机关对推进“军民融合”的领导与协调,设置高层机关的协调 机构

推进军、民两大创新系统的融合,事关国家全局,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绝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行业的事,它涉及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国家的物资和科技资源,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也势必影响各方面的利益格局,政府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与调整。因此是一个“举国”的任务,必须从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统一部署,制定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部门利益必须服从大局, 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参与并协同。

建议国家应设立有权威的高层领导协调机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负责方针政策的制定,统筹国家科技规划计划,监督重大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实施等重大决策。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办公室(建议设在工业与信息化部),加强重大科技计划的沟通和协调机制。由有关部门如: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资委等部门参加,定期议事,协商处理重大军民两用工程项目和科技计划决策问题(如 法律法规、重要政策的拟定,资源利用、重大军民两用技术专项等问题的部际协调)。2010年10月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主办的国发37号文件出台后,雖然明确了相应的部际协调机构和办公室,但在有关工作的沟通和协调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 3修改完善《国防科研生产法》,把“军民融合”特别是把鼓励支持民企参与国 防建设纳入国家的根本大法。

为使民企参加国防建设有法可依,应该适时修改完善《国防科研生产法》。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民企参加国防建设相关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民营企业把民用相关技术向军用方面转化,力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使更多的民企加入到军品研发的行列中来。 军方和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些改革政策,但还没有立法。军品科研生产在某些方面已吸纳了一些民用科技成果和民用产品和研发资源,但由于开拓军品市场程序复杂、门槛较高,使很多可以为国防科技服务的民用高科技成果和民用研发资源被挡在为军工应用的大门之外。军方和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还没有针对民用高技术向军工和军队转移等方面制订统一的规章制度,在这方面工作的职能还不太明确,尚未列入工作议事日程,落实到责人,没有在这些统一规章制度支撑下的运行规则,就不能从制度上保证把民用高新技术融入到军工科研生产系统中去。

为此,建议大力开展“军民融合”相关课题研究,并请注意将人大军民融合立法与国防科研生产法的修改相结合,为制订和完善“军民融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4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和军品科研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放开一般配套,打破 军、民界限及军工集团之间的界限,进一步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 境。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民营企业没有获得参与国防建设的平等权利,不能与目前的军工企业平等的参与竞投标。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军民合作、充分调集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国防建设的合理机制。

当前,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大多面向传统军工企业,投资、免税等方面的支持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军工领域,对民营企业缺乏明确的参与机制和实施政策支持。参与军品的民用企业和现国有军工企业处于非合理、非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主要表现为参与机会、市场信息、经费支持、运作规定等多方面的实施政策和管理机制严重缺乏,由此制约了民用企业在其中的技术和潜力发挥,无法公平、公正地参与到军品市场竞争中去。这样必然不利于“军民融合”理念的形成,同时也会极大地制约民企的发展,损害整个民族产业的发展壮大。

对民营企业经济支持问题。从民营企业为军事装备提供产品模式来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民企现有的或相近性能的又能满足军品要求的产品,可采用货架采购方式。另一种是有专用技术要求,而需要进行前期技术研究的产品,虽然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有相当的潜力与技术优势,但仍在需要相当数量经费投入的产品,则国家也应该和军工企业一样考虑无偿的给予前期投入的支持。

改革军品税收制度和军品条件保障费的使用规定,让承担军品任务的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在税收上享受同等待遇。条件保障费的使用要打破军民界限,凡是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民企都有权按规定申请条件保障费;或者明文规定军工重点实验室和专用试验设施向民企有偿开放。以上有关事项雖然在2010年国发37号文件中都已有明文规定,但尚需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

5国家统一规划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发展,统一制订军、民口军民两用技术规 划和计划。

在体制机制尚未彻底变革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军民融合,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推进军民融合的切入点。 军民两用技术,是指在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在军品和民品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广泛应用空间和应用潜力的技术。对于军工中的军民两用技术应当有一个辨证的认识:在计划经济的军工独立体系中,过分强调军品的特殊性,使军工行业膨胀成大而全或小而全,这是忽视军民两用技术的通用性或共性,没有处理好其通用性与特殊性之间八二开的关系,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而现在强调军民两用技术的共性时,不是要否认军品的特殊性,在关注军民两用技术通用性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将会有利于提高投资强度集中更多的力量解决军品特殊性向题。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所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创建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和产业化,在军民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链延伸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和发展,既增强军事科研生产能力,又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提高战斗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战略措施。 为加快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对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化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根据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统一组织重大军民两用技术专项论证;制订鼓励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上重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鼓励军方与民企合作,努力营造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环境;军队不能单纯作为一个采购方到市场上来买技术和产品,特别要支持和培养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原创性、前瞻性的、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进行予以支持和指导,加强军方的需求牵引。在重大关键领域立项时,重视对同行业中的民品项目和产品予以公平的军工专家评审,择优选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建议设立专门两用技术研究开发基金。民营企业中正在研发具有国防应用前景的两用技术项目可以申请该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民营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6军方和军工部门定期向符合保密条件的民营企业发布军事装备技术的需求信 息,让民企知道军方(包括军工)需要什么。 我国国防军工行业仍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民企为国防建设服务最大的难点就是不了解军方的需求。在信息渠道的层面上,军与民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除少数经常与国防科技工业企事业单位联系的企业外,大多数民营企业不知道军方和军品科研生产中需求是什么,因而认为无法为国防军工服务。民口高科技企业即使有进入军品市场的强烈愿望,但是没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去了解军品科研生产的需求。他们无从知道当前军品科研生产是否需要他们手中成熟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否适应军品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短时期内很难达到申办军品项目的各项复杂程序和特殊规定。有些民用企业手里有好技术、好产品,很看好军品市场,但苦于找不到“婆家”而发愁。

目前,装备采购也开始采用招标、竞标的采购方式,部分民企特别是民营电子类企业已或多或少地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一些通信类的电子产品、软件和网络技术已逐步向军品市场渗透,但大多数是在一种无序的、偶然的状态下进行的。主要靠这些企业的原军工背景及其熟人的关系,相互了解有关需求信息,尝试开发适应性产品和技术。这种靠熟人、老关系构成的信息渠道是难于长久的,也是极不规范的,由于很难把握准军方的需求,有些企业常常为得到过时的信息而付出高昂的代价。 专家建议:建议按照需求指标结构分解树的办法,军队和军工部门逐步扩大向民企公开发布

二、三次配套以下的需求信息。军工总体、系统和整机单位应搞好需求结构分解,逐分增加解密的装备预研、研制、订货需求信息;解密的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等。同时,建议国家及军工保密部门在加强电子信息保密又不防碍技术交流前题下,制定出符合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的措施。

7建立国家级军民两用高科技资源信息库,从政府层面推动民用高科技资源为 国防建设服务。

国家科技部每年都安排各种高科技计划,如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还有国家引导类计划(如火炬、星火计划)及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相关科研计划,这些计划所列项目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立项的,但其科研成果中有许多具有军民两用的特征,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国防建设服务。 为此,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信息的跟踪收集工作,包括统计普查,以及利用现行渠道对各部门、各尚市科技组织、科技型企业的动态跟踪,及时汇集各类科研计划所产生高新技术成果、可用高科技资源情况及动向,建立两用高科技资源信息库。邀请军队和军工专家对成熟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分类遴选和评估,把有军用潜力的技术成果和产品纳入数据库。入库项目,通过网络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军队和军工部门发布信息,也可组织专项活动(如:信息发布会、成果交流会、展览会等)向军队和军工部门推介。 8军转民应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军工科研生产剩余能力的转移、人员 的分流, 重点抓好由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使先进军用技术成果 及时转移为国家 经济建设服务。

上世纪冷战结束以来,国家重视军转民工作,军工部门开发民品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军转民往往着眼于军工制造能力的转移和人员的分流,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移的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解密规定。一项新技术的开发成功后,应用于一型重大的新研制武器装备,其周期约6至10年,如果等到该型装备服役10年后才能解密,那这项技术已失去了先进性。为此,研究解决军转民技术成果的解密问题,这是军用技术适时向民用转移的瓶颈。

专家们认为,有些预研中间技术成果可以采取“先民后军”的做法,民用量大面广,在应用中考验其可靠性,然后转为军用,民用得效益,军用也放心。这是“一份投入、两份产出”的好办法。

9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唱 戏”的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互动来促进军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在调研和座谈中,军方反映采用民间高科技资源最大的困难是不了解民间有哪些优质资源可供选择。军方装备采购部门和军工科研生产单位除了原有的计划渠道,也没有其他相应的渠道可以在全国范围了解哪些非军工企业拥有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不少军队用户和军工企事业单位对民企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不了解,没有固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沟通渠道。如:武汉盘古减振抗震缓冲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电磁流变流体智能主动防震减振技术,完全可应用于军用车辆的防震减振,但长期未被国防军工所了解。直到某军工单位相关科技人员偶然发现了此项技术,才被该军工企业所采用。

为此,军、民双方都强烈呼吁建立一个军民共用的信息平台,以即时沟通和交流供、需双方的信息。军与民之间很需要搭建一个军民互动的信息平台,沟通双方的信息。这个信息平台的构想是:在政府中心工作指引下,由“中介机构+专用信息网”组成。中介机构负责建立信息库和专家库,将广泛收集到的民用高科技资源信息,组织专家评估、筛选,然后通过专用信息网向军方推荐(也可直接推荐)。军方(或军工部门)需要获取民用高科技资源的信息,可直接从网上获取。中介机构的人员由两部份人员组成,一是军队和军工行业退下来的装备管理专家(他们比较了解军方的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二是从事中介活动的专门人员。从我国目前现行体制出发,在国家和军队领导机关的支持下,可以有重点地扶持民间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唱戏”的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军民互动来促进军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民用高科技资源向军用转移的有效措施。

10开展“军民融合”试点。根据各部门、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可以开展 军民合作的试点,逐步建立起军民互动、互通的高效运行机制。 在经济科技条件比较好的省市或地区(如中关村高新区)建立军方与民企建立合作开发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试点。军方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为合作伙伴,组建专项军民联合攻关小组,集中军民各方优势力量和资源,及时解决重大国防技术课题和项目,或长期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重大技术。这样有利于把军地资源包括科技人才和资金集中在一起突破技术难点,针对军队的使用要求,进行共同开发将会有更好的合作效果。有的企业还提出希望和军队专业技术对口的部门,建立联合实验室,把军队需要做的技术攻关项目,军民双方一起在实验室里做,加快科技成果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两方面的应用。

第三篇:军报: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富国强军双赢之路

中广网2009-08-04 10:08[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

●发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抓住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1引言

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所谓融合,是指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或更具效能。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可以说,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2 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后,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越来越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整体力量来实现防务能力的整体跃升。

例如,美国实行军民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个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依靠这些计划,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涌现,始终保持超前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至两代的领先地位。

而冷战时期的苏联,“要大炮不要黄油”,各种资源过度向国防建设倾斜,使经济建设陷入困境,这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深层原因。

以色列强调“以军带民”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军用技术转民用机制,用军用技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实质也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当今世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而不仅仅是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

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3 富国与强军的“双赢”之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坚持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内在要求。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是总结我国长期以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们党着眼开拓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境界的时代抉择。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道路。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使国防建设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经济建设也取得重大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重要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在取得突破性成绩的同时,为支持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要做到“两头兼顾、相互促进”,并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把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定阶段联系起来,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

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这些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有效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尤其要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个核心军事能力。

4 “融合”是多领域全方位的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时代赋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篇大文章,应区分好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下功夫,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军民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推进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动发展,统一通用型军民产品的技术标准,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

推动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军民融合,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到军队工作。

推动军队保障体系的军民融合,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积极稳妥地把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

推动国防动员体系的军民融合,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组织领导制度,完善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工作格局,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功能。

推动科技资源体系的军民融合,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国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5 重在思想观念“融合”

军民融合作为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靠军地双方长期的共同努力。当前,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首先应转变观念,实现思想上的“融合”。

实现思想上的“融合”,就必须切实转变军地各自封闭、自我发展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我国之所以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呈现“两张皮”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地双方没能真正转变观念,没有把协同推进军民融合工作摆在重要议程来抓。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局部利益,片面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统筹国防建设的作用,只把“军民结合”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之中;就军队自身建设而言,长期以来形成了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模式,认为“天有、地有、不如自己有”,万事不求人,搞“大而全、小而全”,致使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步子放不开、走得慢。这些思想观念一旦固化,反过来又在不断地强化军民分体化建设模式,严重制约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式发展。

当前,消除这些传统观念障碍,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用融合式发展的共赢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新思路新办法。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军队虽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国无防不立。牢牢抓住

新世纪新阶段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全党全国全军的共同责任。军地双方应加强协调,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各项工作。

6 “融合”需在战略上“纳入”

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全局性重大战略,需要制定实施长远科学的发展战略,努力使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设计、同步运筹、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努力形成二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的融合格局。

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应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高度,统筹确定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努力使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家安全与发展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做到有计划按步骤地向前推进。

从宏观层面来讲,制定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做好“六个纳入”,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把重大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体系,把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素质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这种“纳入”式融合发展,既能从总体上消除军事经济和民用经济的分割状态,共用一个经济技术基础,又能够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来建设全民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应立足于国情社情军情,既力求有所作为,又体现量力而行;既注重发挥我国特有优势,又合理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既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相适应,又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

7 构建决策科学、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制度问题同样是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机制虽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也存在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权责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相当繁重,迫切需要构建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组织精干、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当前,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眼于理顺融合式发展的利益关系,着力建立健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军地协调体制机制,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二是着眼于优化融合式发展的资源配置,着力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融合式发展的运行效率;三是着眼于调动融合式发展的积极因素,制定完善包括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投融资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四是着眼于强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制保障,着力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规体系,不断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舒本耀)

第四篇:2013年海淀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来源: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日期:2013-01-18

2013年,海淀区将充分发挥军地各自优势,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

发展,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1月16日,海淀区召开双拥办主任工作会,听取了2012年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情况汇报,书面审议通过了2012年双拥工作总结及2013年双拥工作要点。海淀副区长徐永全参加会议。

2012年,海淀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的殊荣。军地融合机制不断建立完善,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大厦奠基,总政、海军、空军、二炮与北大、清华、航空航天大学签署装备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协议;在“7.21”特大暴雨期间,驻区部队先后出动兵力3万余人,救治患病群众3000余人,赠送药品价值10万余元;总参、总后、海军、空军、二炮、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警等驻区单位,向海淀北部农村地区的各联系点村镇贫困生代表赠送助学金和学习用品。(李京燕)

第五篇: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通知介绍

江西省意见

各市、县(区)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军民结合产业体现着国防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军民融合为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保障军品与发展民品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按照“创新引领、集群发展、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思路,健全产业体系,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全省军民结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参与军品研制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建成4-5个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0年,全省军民结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40家以上;参与军品研制的企业达到130家以上;建成10个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形成体系完善、创新驱动、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军民结合特色产业。

1.航空产业:利用军机研发制造优势,巩固教练机、直升机研制生产核心基地地位,努力形成涵盖干支线民用飞机、教练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领域,覆盖机体大部件、机载系统、配套零部件等供应链分系统,集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飞、航空运营和航空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2.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船舶、高端船用设备、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和舰船安全保障系统,形成舰船综合消防系统、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船用惰性气体生产系统的产业体系。

3.核产业:巩固铀资源大省地位,加快发展核地矿产业,提升天然铀产能和技术水平,大力推进涉核和核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在赣布局重大核能项目,推动万安核电等项目前期相关工作,争取彭泽核电站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启动小型模块式多用途反应堆、高温气冷堆项目。加快发展核电建设工程及配套产业。

4.军用电子产业:重点发展短波通信、车载通信设备、技侦与电子对抗等高端通信产品,频谱传感器、固定监测测向设备等频谱管理产品,地面指挥控制等信息化装备,以及电子元器件、液晶显示器等。

5.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北斗应用芯片及智能终端设备,加强应用软件开发,形成以芯片研发、终端制造以及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为主,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应用示范,促进高分数据在国土资源、农林、水利、环境监测、城乡建设等领域的应用。

6.民爆产业:重点抓好现场混装炸药、散装型炸药、电子雷管、导爆管(索)、民用特种火箭弹等系列产品及民爆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积极拓展爆破业务,形成民爆产品一体化发展格局。

7.汽车产业:导入北汽集团高技术、高附加值车型,引进日本铃木战略车型,推动昌河汽车发展。在乘用车、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开展深层次合作。

8.服务业:支持各军工集团在赣发展证券、信托、地产、贸易等服务业,支持房车宿营、养老休闲、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等在赣布局设点。

(二)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1.南昌航空工业城:建设大飞机部件、教练机、通用飞机等研发与制造区,航空转包生产区以及两化融合创新产业园。建成我国教练机核心基地,大飞机部件、通用飞机、航空配套主要基地,大飞机试飞、智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重要基地,以及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2.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基地:以直升机制造及维修保障、教育培训、通航运营和航空锻铸为主,建成我国直升机研发、制造、培训、运营服务的核心基地。

3.九江通用飞机基地:主要以引进生产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为主,建成通用飞机制造运营的重要基地。

4.鄱阳无人直升机配套基地:在鄱阳无人直升机试飞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无人直升机试验试飞、维修保障、客服培训与托管、国际合作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配套服务产业,与景德镇形成“一园两地”发展格局。

5.九江船舶制造、配套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九江船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由传统向高端延伸,建成我国船舶制造、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

6.江西铀矿大基地:加快推进铀矿相山基地、赣南基地等老矿山挖潜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铀矿新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天然铀产能。整合省内铀矿资源,组建天然铀区域性公司,建成我国天然铀重要生产基地。

7.吉水军民两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国家国防科工局对口支援吉水县为契机,完善电子信息产品链与信息科技服务链,建成我省军民两用电子产品生产和信息服务的重要基地。

8.赣州卫星应用产业基地:以卫星导航产品制造和卫星应用服务为特色,建成要素聚集、规模集中、配套齐全的卫星应用产业基地。

9.新余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基地:立足企业传统优势,扩大降雨弹研制生产能力,开发人工影响天气燃爆器材储存、运输、作业、监测、安全监控设备,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信息管理平台、指挥平台等,建成我省人工影响天气装备核心基地。

10.景德镇及九江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昌河汽车景德镇洪源基地、九江新基地项目建设,全面发展汽车总装、动力总成、零部件、服务贸易等全产业链,将昌河汽车打造成为北汽集团在南方的重要基地。

(三)推进军民协同创新。

1.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完善以总体设计和总装总成为龙头、核心系统和关键设备专业化研制为骨干、社会化协作配套为依托的武器装备研制创新体系。围绕军民两用重点技术领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军民两用高技术研发投入,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化。组织编制军转民技术推广目录,推动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编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参军”产品技术目录,供军队和军工单位选择应用,并鼓励其直接采购民用技术或产品。支持“民参军”技术成果申报国防科技奖励和申请国防专利。

3.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共享。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工艺研究中心等国防科技资源向民用领域开放。推动军民通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促进军民通用设计、制造等先进工业技术的合作开发、双向服务和成果共享。

(四)培育壮大军民结合市场主体。

1.积极推动改制重组。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通过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支持军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稳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引导从事一般军品配套生产的科研院所探索企业化转制。鼓励民用企业参与军工单位改制重组,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

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各军工集团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军工集团在赣设立区域性总部企业,布局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高级教练机、无人机、通用飞机、直升机等产品国际市场,深化海外矿权合作与矿业开发,提升对外合作规模及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在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作,统筹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省国防科工办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制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制定军民结合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装备供需对接交流活动,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开展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认定,加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管理。支持设立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军转民产业孵化器,重点支持军转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三)强化要素资源保障。

加强协调服务,优先保障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所需原材料、水电、通信等生产要素,确保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绿色通道”畅通。各地、各有关部门在规划、用地、环评等方面,要对军民结合重点项目依法予以支持。

(四)落实财税金融政策。

在安排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时,对军民结合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军民结合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申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支持符合条件的军民结合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等进行融资。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社会智力资源培养军民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适应军民融合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优秀企业家。鼓励省内高校培养军民结合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各军工集团与省内高校联合建立培训中心,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军民结合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享受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关于印发清浦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措施的

通知

区双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经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印发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具体措施,希遵照执行。

一、主要内容

一是加强军地思想融合。军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富国强军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地方要主动关心支持部队全面建设,坚持部队建设优先研究、部队问题优先协调、部队困难优先解决的工作作风,努力为驻军提供更广覆盖、更高层次、更加优质的服务。部队要坚持以建设第二故乡为己任,主动融入地方基本现代化事业,主动参与地方重大工程建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军地双方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创新思路,凝心聚力,奋发作为,不断取得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成绩。

二是加强军地文化融合。宣传、文化部门,驻区部队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区和繁荣军旅文化的发展目标,按照文化资源共享、文化设施共用、文化人才互动、文化优势互补的原则,大力推进军地文化融合式发展。通过军地“六共”:即共送文化书籍到军营、乡村,共送文艺节目到军营、社区,共创双拥题材的文艺节目,共拍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电视片,共建先进文化活动中心,共育文化人才,实现军民融合的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军营、机关、企业、农村、校园、社区,丰富广大军民文化生活,共同打造清浦区双拥文化品牌。

三是加强军地教育融合。军地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和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等文件精神,努力在军地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手段共用、活动共组、军地互动的良好格局。要坚持把国防教育作为加强军地教育融合的重要抓手,区人武部每年要组织四套班子领导参加一次“军事日”活动;驻区部队要主动承担驻地大中小学生军训任务,并为地方开展国防教育提供教育场地、训练器材等服务,切实将部队营区、军史室打造成国防教育基地;区党校的主体班次要把国防知识讲座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坚持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驻军和军人子女倾斜,积极为驻军官兵提升学历层次、报考军事院校开展培训服务,主动配合民政部门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协调大中专院校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驻区部队专题教育、人才培养等提供服务。

四是加强军地卫生融合。军地卫生部门、医疗机构要积极要加强合作共建,定期组织军地医护人员开展技术和学术交流,对军地疑难杂症病人互派专家会诊,定期组织联合巡诊队免费为驻地群众、连队战士送医送药。地方各医院要积极支持驻军建设,为部队组织的基层卫生人员临床救护进修、轮修等专业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要多形式开展健康送军营活动,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医疗服务。驻区部队要积极支持地方无偿献血工作。驻区部队在加强文明营区、卫生营区创建的同时,要积极参加驻地卫生城、环保城、文明城、生态城等创建活动。

五是加强军地设施融合。地方政府要将部队建设所需的水、电、气等市政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确保建设到位。在修建城乡道路时,要统筹考虑部队武器装备和人员出入顺畅快捷,主要通道要为部队预设出入口;在发展城乡公交时,要确保所有部队都有公交车辆通达;在建设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时,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部队干部;对涉及部队的征地拆迁、道路建设,要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行政审批等方面主动提供服务。驻区部队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充分挖掘和整合部队装备、设施的民用效能,大力支持城市道路改造、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主动助推驻地现代化建设。

六是加强军地科研融合。要注重发挥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优势,积极推动军民科研融合,在光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平板显示等电子信息产业上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区经信委、科技局要发挥管理调度和协调服务的职能,帮助全区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与部队对接,利用我区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优势,建设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服务国防工业的产业基地。驻区各部队要充分发挥与上级关系密切,与军队科研单位、军工企业、军事院校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军地科研融合牵线搭桥。

七是加强军地人才融合。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的体制机制,推进军地人才培养体系军民融合。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为军地提供各类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既能适应军事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军地两用人才。

八是加强军地应急融合。军地双方要着眼新形势下军地应急工作新情况、新特点,整合军地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军地一体、灵活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机制、军队指挥机制和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政府主导、军地联合的一体化合成组织体系。在政府应急指挥中心预设军队指挥席位,当发生特别重大事件时,驻区部队主要领导参加指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应急指挥效能。驻区部队和民兵应急队伍要纳入地方应急救援体系,按照分级承担、分类保障原则,打造应急救援骨干队伍,每年适时组织1—2次应急队伍抢险救灾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队伍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要针对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和性质要求,规范实施医疗救护、消防、通信、民防、防化、运输、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专业分队等应急力量建设,全面提升军地应急救援效能。

九是加强军地党建融合。军地各级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共同宣传党的政策、共同研究党建课题、共同创建党建基地、共同培养党建人才、共同推进“对标找差、创先争优”活动。驻区各部队要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相互学习借鉴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通过军地党建工作融合,切实增强军地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具体措施

一是夯实军民融合式发展基础。各单位要成立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网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新格局。要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使全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要把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初与各乡镇、各部门要签订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目标责任书,年终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使军民融合式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开展创建工作夯实基础

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八一”、“双拥宣传月”等有利时机,组织开展了大型图片展览,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广泛进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宣传报导。

三是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各项任务。加大城镇退伍义务兵安置力度,确保安置率达到100%;积极为农村籍退伍士兵联系用工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帮助退伍军人从事运输、修理、种养殖、餐饮等职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到95%。

四是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大力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部队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帮助优抚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春节、“八一”等节日,对全区驻军部队进行慰问。

淮安市清浦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

2013年4月16日

中共莱芜市莱城区委 莱芜市莱城区人民政府 莱芜市莱城区人民武装部

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4年12月24日)

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驻军部队全面建设,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党中央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党我军着眼时代要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面临着外部安全威胁与内部安全隐患、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现实安全挑战与潜在安全风险交织并存的严峻复杂形势,迫切需要统筹协调国家安全与发展两大战略,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促进我区驻军部队全面建设,提升我区双拥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我区有着优良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传统,曾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新时期,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契机,加深军地互动交流,加强军地资源共享,加大军地互办实事力度,不仅有利于创造双拥新特色、新亮点,还有利于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军地一体、统筹规划、建用并举、注重实效”的原则,切实形成“党政军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和要求

(一)积极推进思想文化融合。一是加强军地思想融合。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关心支持部队全面建设,坚持部队建设优先研究、部队问题优先协调、部队困难优先解决,努力为驻军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优质服务,积极为部队融入地方基本现代化事业、参与地方重大工程建设等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军地文化融合。文体部门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区和繁荣军旅文化的发展目标,加强与部队联系沟通,按照文化资源共享、文化设施共用、文化人才互动、文化优势互补的原则,大力推进“共送文化书籍到军营、乡村,共送文艺节目到军营、社区,共创双拥题材的文艺节目,共拍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专题片,共建先进文化活动中心,共育文化人才”活动,实现军民融合的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军营、地方各单位,丰富广大军民文化生活。

(二)积极推进科研融合。充分利用莱城工业区、莱芜农高区等载体,积极推动军民科研融合。经信、科技等部门要发挥管理调度和协调服务的职能,帮助全区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与部队对接,充分利用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优势,建设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服务国防工业的产业基地。大力研发生产军民两用产品,实现民用、军用互动融合,为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提供优先、优质、优惠服务。充分利用驻地部队与上级关系密切,与军队科研单位、军工企业、军事院校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军地科研融合激发潜力、增添活力。

(三)积极推进教育资源融合。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和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等文件精神,努力在军地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手段共用、活动共组、军地互动的良好格局。深入普及全民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论学习、各类学校素质教育。加大国防教育阵地、双拥教育基地建设力度,加大烈士陵园、国防园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好部队营区、军史室、荣誉室、双拥工作站教育功能,建设一批双拥国防宣传橱窗、主题公园、宣传标牌。组织好大中小学生、青年员工、新上岗公务员军训活动,每年组织1-2次领导干部“军事日”活动。巩固深化军民联合训练,定期组织以城市防空为重点的联合作战训练,以应对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为重点的联合处置训练,以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为重点的联合救援训练,以动员支前为重点的联合保障训练。教育部门要把国防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坚持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驻军和军人子女倾斜。人社部门要把国防知识讲座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扎实抓好军地两用人才建设,发挥我区人才资源优势,为驻区部队专题教育、人才培养等提供服务,每年为驻地官兵举办1-2种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好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四)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融合。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要加强与部队合作共建,定期组织军地医护人员开展技术和学术交流,对军地疑难杂症病人互派专家会诊,定期组织联合巡诊队免费为驻地群众、连队战士送医送药。地方各医院要积极支持驻军建设,为部队组织的基层卫生人员临床救护进修、轮修等专业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要多形式开展健康送军营活动,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五)积极推进设施建设融合。各级政府要按照“经济与备战兼容、平时与战时衔接、军需与民用一体”的要求,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将部队建设所需的水、电、气等市政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确保建设到位。在修建城乡道路时,要统筹考虑部队武器装备和人员出入顺畅快捷,主要通道要为部队预设出入口;在光电缆工程建设中,预留军用接口;在建设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时,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部队干部;对涉及部队的征地拆迁、道路建设,要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行政审批等方面主动提供服务。

(六)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融合。一是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军民一体。逐步将驻军社保、医疗、教育、人口计生、婚姻家庭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扎实推进优抚安置城乡一体。按照“城乡一体、自然增长”的原则,及时足额兑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退役士兵安置金、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做好随军家属安置、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住房等方面困难,广泛开展优抚对象精神抚慰和结对帮扶活动。

(七)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融合。要着眼新形势下军地应急工作新情况、新特点,整合军地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军地一体、灵活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要加强国防动员机制、军队指挥机制和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政府主导、军地联合的一体化合成组织体系。在政府应急指挥中心预设军队指挥席位,当发生特别重大事件时,为驻区部队主要领导参加指挥创造条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应急指挥效能。

三、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措施和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摆上重要议程,实施“一把手”工程,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坚持政府主导,国防动员委员会牵头,人武部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区双拥办要充分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驻莱城区部队加强联系沟通,搞好共建,不断推动我区军民融合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完善法规制度。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同时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完善地方性政策制度体系,有效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坚持党委(党组)议军会议、国防动员委员会例会、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通报、要事会商、现场办公等制度,形成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程序和协调机制。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握建设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出台制度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四)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内容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地方年度工作和党政一把手政绩考评,政府督查部门对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任务开展定期督查,定期或分阶段对各级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进行考评。对在军民融合发展中主动作为、业绩突出、影响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推进融合发展工作不力甚至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实施责任追究和问责,营造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秋雨的记忆散文随笔下一篇:企业工会工作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