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2024-04-10

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共14篇)

篇1: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提升社团品质,谋求特色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成功举办

(通讯员 刘赛赛)4月22日,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第十六届社团文化节。本届社团文化节以“品质 特色 发展”为主题,共有53个社团参与。

一大早,阿西剧社的摊位前就排起了长队。阿西剧社将以话剧《绝对信号》献礼中国小剧场话剧诞生30周年,并特意选择了在社团文化节向广大话剧迷发放赠票。只过了十来分钟,300张赠票就发放一空。摊位前的火车头也引来了好奇的目光,剧社负责人介绍说,这是《绝对信号》的主要道具,它是社员用四处收集来的废旧铁皮、木板和泡沫板手工制成的,既提倡环保又节约经费。今年是阿西剧社成立35周年,作为师大历史最悠久的社团,剧社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成为师大社团的一张名片。

社团文化节既为各社团提供了宣传近期活动的机会,也是各协会展示特色的平台。学生环境保护协会现场传授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协会负责人边烧制树叶边逐一解答同学的疑问。看到薄如蝉翼脉络清晰的叶脉书签,不少同学接过叶片亲自动手制作。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会员金丹现场表演起了空竹,娴熟的手法丰富的招式令人叹为观止。儿童文学社开展以诗配画活动,从师大附属幼儿园收集了几十张儿童画,以色彩鲜艳想象奇特的画面唤起大家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在活动现场,校社团联合会还推出了“我心目中的好社团”现场评选,这是首次以现场投票的方式评选校十佳社团。另外,每人可领取一张社团会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社团联及所在社团的工作提出意见。社团联合会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倾听来自同学们的声音,改进社团工作,建设高品位的社团文化。

篇2: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东华理工大学社团联合会因着“团结、务实、创新,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宗旨,将“学习、服务、奉献、沟通”作为自身定位,探求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道路,将知识赋予到活动与工作中去,提升组织存在的价值。其设立了办公室、财务部、网络信息部、宣传联络部、外联实践部、督导部、活动指导部7个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好评。因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其充分展示了社团文化的风采,为东华理工大学校园多姿多彩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亮点。

继社团联合会3周年生日party结束之后,社团文化艺术节的相关活动也陆陆续续相继拉开了帷幕。2013年3月30日,由东华理工大学龙滑社举办的轮滑友谊交流赛在青春广场举行,来自于各个大学的参赛选手那日齐聚东华理工大学,进行一次轰轰烈烈的“华山论剑”!比赛持续进行了近一天,精彩激烈的比赛给同学们的周末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4月9号,英语协会在东华理工大学三栋教学楼举办了“love your life”英语诗歌朗诵比赛,这次比赛的进行点燃起了广大同学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当日下午,体育馆足球场上同样也十分得热闹,由足球协会举办的“东华杯”足球赛在下午两点正式开赛。激动人心的比赛吸引了大量的同学驻足观看,这次比赛的举办不仅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还展现出了满怀激情活力的大学生精神风貌。4月13日,吉他协会在青春广场开展了“琴会知己”琴友交流会。14日9点,乒乓球协会在体育馆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银河杯”高校乒乓球联赛。在此期间,轮滑协会也在安义开展了为期两天的“Follow me轮滑协会野外露营”活动。14日那天,除了轮滑协会开展的“Follow me轮滑协会野外露营”活动和“银河杯”高校乒乓球联赛还在紧张激烈地进行之外,还有魔术协会的街头魔术表演、实践协会在南昌阳光安养康复中心开展的“传递中国梦”关爱弱势人群爱心活动、以及岭南文化协会举办的“澳际杯”粤动我心粤语歌唱大赛初赛也在相继进行着。4月15号,书法协会在青春广场举办了“春墨缘”书法大赛。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这次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展现艺术魅力,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活跃学校的人文气氛,给予了同学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除此之外,书法比赛当天还有影视音乐协会开展的“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视频大赛、电子科技协会开展的电子科技交流与创新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生活的温馨氛围。4月16日,绿色环保协会在学校青春广场开展了“变废为宝”手工艺制作大赛。4月19日,英语俱乐部在青春广场举办了“追梦的旅程”年度活动照片展。4月20号,轮滑协会协会参加了南昌大学的轮滑周年庆典。4月22日,青春广场迎来了一场“KEEP ON DANCING”街舞盛会。4月26日,英语协会的英语作文才艺大赛决赛在三栋教学楼举行。26号当晚,岭南文化协会在青春广场举行了“澳际杯”粤动我心粤语歌唱大赛决赛。这次“澳际杯”粤动我心粤语歌唱大赛的举办把东理社团文化艺术节带向了高潮。

大学生活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才得以显得丰富多彩,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的举行不仅是是各大协会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同样也是同学们施展自己才华和能力的一个大舞台!也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拓展大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多样化的社团文化为载体。此次社团文化艺术节以社团各项活动为主,是我们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培养青年远大才情的良好机遇,也是推进我们学校的人文建设和形成共荣共舞的学生学校意识,打造和谐友爱校园、节约风尚校园的重要渠道。社团文化艺术宗旨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拓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中青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给出了“大学生社团”的定义:“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2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社团的规模不断扩大, 社团会员数量不断增加, 活动质量与活动规模不断攀升,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成为了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本文以笔者在红山学院团委工作期间指导学生社团发展的实践总结, 通过基本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试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的新做法、新思路。

一、大学文化视角下学生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 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而且将过去的“我说你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变,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在引导大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等。

本文从大学文化视角的角度, 归纳出学生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一) 有利于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 锤炼和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南京财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五年规划 (2015-2020) 》第三章“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中提出, “南京财经大学今后五年校园文化建设拟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三个层面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反映到社团组织建设上, 需要强调的是社团组织文化的“教化功能”。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厚薄学社、记者团等社团举办的“我的青春故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报告会、“感动红山”人物评选颁奖晚会等, 努力奋斗在基层一线、努力奋斗在红山校园的真人真事, 以晚会、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宣传, 这些正能量的力量深深影响和感染了每位在场的学生。众多层面传达的信息会作用于大学生的意识层面, 会产生一种整体的“浸润功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到提升, 并由此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产生自觉导向的功效。

因此,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精神导向功能,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榜样引领作用, 营造乐善向善、见贤思齐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最终使大学生在价值观的改造过程中, 不仅具有精神动力, 而且具有现实的参考标准。

(二) 有利于营造百花齐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区别于第一课堂课本学习的第二课堂重要实践形式, 也是实现大学生社团自身价值、展现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除了开展诸如选举大会、工作例会、星级社团评比等常规活动之外, 还拥有一些因本身社团性质而确定的“特色活动”。尤其是作为拥有一定专业优势和兴趣积淀的学生社团, 更充分发挥和显现自身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和方向优势。例如南京财经大学民族博览协会举办的民族舞表演、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的“红山法苑”的“模拟两会”活动等, 都体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以此形成了属于本社团的品牌特色活动。各个学生社团确定自己的社团定位, 不断挖掘和拓宽所属的活动领域, 最终开展属于自身的特色和品牌活动, 打造自身的“标签”, 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百花齐放, 最终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 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增添校园文化建设活力

高校学生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了“特色”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丰富其内容和形式, 创新其途径与方法, 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比如,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的绿芽环境保护协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促进校园文化的魅力, 认识到身边的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育人力量。它以标语和广告牌的形式让校园里的林道与树木都赋予其灵性, 发挥着育人陶冶功能。南京财经大学书法协会对于书法、汉字的研究和宣传使在校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博大的中国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华, 更体会到书法艺术中所蕴藏的民族精神, 切实感受到书法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而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由此看出, 不同的高校学生社团以自己特有的方式, 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 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系列外联活动, 也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入社会、走进自然、走向家庭, 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延。在社会中开展各种活动, 回报社会的同时也丰富利用了社会资源;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让其真切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二、大学文化视角下对学生社团建设及现存问题的思考

(一) 从大学文化内涵的整体性特征来看, 社团建设要多管齐下, 不断扩大社团建设的平台。

“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 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 多一个展示的舞台, 多一个创新的堡垒, 多一批受益的学生”。要使社团更好地发展, 要扩大社团建设的平台, 让社团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提升。目前考虑社团的建设大多局限于社团本身, 即仅就社团来谈社团, 就活动而谈活动。应该拓宽思路, 利用与整合共青团工作其它方面的资源, 考虑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见习与社团建设相贯穿。如果说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增长点, 那么建立、拓宽社团建设的有效空间则是社团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鼓励社团在规范运行的前提下, 把目光投向市场, 寻求社会赞助, 既可解决经费困难问题, 又可以再与外界社会的接触中, 积累社会经验, 产生社会效应, 推动社团发展。

(二) 从社团建设自身的文化特征来看, 社团建设要延伸手臂, 拓展空间, 加强学生社团团建探索。

社团建设必须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主题, 致力于提高社团文化氛围的熏陶作用, 那么加强社团团建就势在必行。在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时.要引导社团成员加强对如何开展符合其文化特征的活动的思考, 这样就能有的放矢。以“自主性与规范性并重”的社团文化特征引导社团开展活动, 社团文化传承就有了保障, 通过定期举行社团的经验交流会、民主集中制的面试等形式指导社团做好换届工作等, 把社团活动的经验、成果积淀下来, 传承下去, 社团才能打造精品。以“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的总要求指导不同类社团的发展, 可以避免社团活动质量不高、各类社团发展不平衡的弊端。以“个性与专业性统一”社团文化特征为指导, 不同的社团根据自身的特性来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活动, 彰显社团的文化内涵, 使学生个性与社团特性相结合, 以消除社团活动千篇一律的不足。

将社团建设纳入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从而实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有效覆盖, 努力构建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共青团组织体系。

可以说,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创新来自于社团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没有社团这个创新平台就很难有不断完善的校园文化”。3因此, 高校学生社团在形成与完善校园文化的平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潜移默化的推动社团主体———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摘要:笔者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为例, 以《南京财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五年规划 (2015—2020) 》为理论视角蓝本, 以笔者在红山学院团委工作期间指导学生社团发展的实践总结, 通过基本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试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的新做法、新思路。

关键词:学生社团,大学文化,社团发展研究

注释

11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010年02月, 中山大学出版社。引言第3页。

22 中国青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E].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0321」4553.htni L2005-0l-13

篇4: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在新形势下,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社团作为一种开放型学习组织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也变得越发凸显。学生社团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要渠道,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拓宽团组织工作渠道、传承良好的学校文化传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载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

(一)学生社团的规模情况。从社团的数量、人数和会员 组成来看,近年来,学生社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截止2008年 11 月份统计,对全院部分社团会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终回收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共有学生社团21个,社团会员学生 总数1354人,约占全院全日制专科生的30%。在所调查的社团中,以一年级的学生居多,占参加社团人数80%以上,二年会员多是社团负责人和会干,三年级的学生基本退出社团组织。

(二)学生社团的类别状况。目前学生社团联合会所管辖 的学生社团大致可以分为文娱体育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实践类。文娱体育类社团共有12 个,说明该类社团仍然是目前学生社团的主要类型;学术科技实践类社团有 6 个,数量列第二,这类社团主要以无线电协会、拓星 创业协会和计算机协会等为代表,这些社团中有一大批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基本代表了目前高职学生课外科技实践的高水平;理论学习类社团在高职类学生社团中占有分量不重,不像一些本科院校那么重视。

(三)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 来看,学生社团活动开始重内涵、重创新,整体活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学院领导倡导小型活动要经常化,大型活动要影响大、科技化,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内涵丰富、活动形式新颖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从活动范围和规模来看,有社团内部活动、校内活动、校际活动、校企活动等,宽阔的活动空间使参与学生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展示自我,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学生社团的管理运作情况。调查表明,所有学生社团组织的成立由学院团委审批和注册。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章程和一些管理方法。学生社团采取由学院团委进行宏观管理、社团联合会进行日常管理和社团挂靠单位老师进行业务指导的三重管理指导体制。说明柳运职院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是相对比较完善的。从指导老师的配备来看,部分社团都有指导教师。

(五)学生社团的经费和场地等保障情况。目前,高职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大致来源于四个途径:学校拨款、社会赞助、社团会费、自身创收,中自身创收很少,主要以收取会费为主。近几年来,高职学生社团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推进素质教育、拓宽共青团工作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发展不够平衡,结构不够合理。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大力扶持科技实践类社团,热情鼓励理论学习类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类社团,正确引导文娱体育类社团,构建社团发展的合理结构。

(二)管理需要进一步制度化,指导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学生社团制定自身建设管理制度,但有的制度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贯彻和执行,成为一种形式。调查显示,部分会员认为“管理多,扶持少”;部分会员反映,尽管社团有自己的指导老师,没有相关保障机制让指导老师投入更多精力参与社团活动。

(三)小活动应接不暇、大活动力不从心,活动的连续性、深度有待加强。学生成立社团的动机有多种多样,要研究学生社团健康、持续发展,要重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传承。调查表明,现在各社团活动没有很好地整体策划和寻找好结合点,有些活动的资源不能很好地整合,没形成相关社团活动资源共享。

(四)学生社团的经费少,社团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社团经费少,虽然学生社团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但有些社团活动质量不高和影响力不大,直接就影响社会资源共享。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在认识上,有在体制上,也有在管理思想上的原因,学院团组织要积极争取学院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发挥了社团人“敢想、敢创、敢做”的精神,积极配合学院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院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做出更大的贡獻。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某些差距,但高职院校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动手、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高职学生社团应向制度化管理、阵地化建设、项目化引导、社会化运行等方向建设。

三、学生社团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学生社团管理体制。各级团学组织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中要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并完善统一规范的社团管理指导体制,要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加大扶持,形成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首先要规范社团的章程。其次要不断完善社团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社团的活动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第三,抓好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第四,要加强对社团领导、监督与考核。考核内容除社团日常管理与常规活动外,重点突出了“有精品活动”、“有活动阵地”、“有标志成果”等方面的考核。第五,必须完善指导老师相关工作与保障机制。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老师参与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这更有利社团持续发展。

(二)开展多渠道阵地化建设。第一要创建活动研究阵地,为学生社团创建一定的活动地方。第二要正确运用网络阵地,学生社团依托互联网,创建网站、个人博客和 QQ 群,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反映社团风貌,开展社团活动和展示社团风采的阵地和窗口。第三要打造德育阵地,拓宽团组工作渠道。社团活动与德育基地创建活动相结合,使德育基地成为了社团活动的坚实阵地。大力推进学生社团的团组织建设,充分运用社团活动有效凝聚青年学生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基层团组织要以多种方式覆盖青年。

(三)引导社团活动项目化。第一要不断健全社团运作机制,团委制定《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对项目立项、项目预期成效、资助经费管理、项目奖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让每个学生社团都创建有自己的精品项目。第二要实施分类引导,推动学生就业创业。更注重和企业联合立项目,同时也为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时提供了调查研究方向。第三要提高活动质量与档次。社团活动的质量是社团存在、发展的生命力, 也是提高社团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的关键。在项目化的引导下,各社团坚持“重质量、出精品、创特色、上档次”的工作思路。

篇5: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 宋重冰 副局长来校讲座

——暨第四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

2011年4月13日下午,由校社团联合会主办的“‘向建党90周年献礼——革命精神代代传’主题讲座暨第四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活动,在我校小营校区报告厅隆重举行。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 宋重冰 副局长来校作报告。我校纪委刘勇书记、校团委李华涛书记、郭颖副书记以及各学院团总支领导参与陪同,并和同学一起聆听了讲座。

会上,宋局长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毛主席最伟大的创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毛主席最伟大的作品。详细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毛主席对共产党的贡献,100多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以及共产党的曲折经历。

在讲座现场,同学们不时为宋重冰副局长的独到哲理而感叹,为他的深情道来而动情。互动环节,许多同学踊跃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宋局长的精彩辩答使同学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共产党的宗旨和本质以及毛泽东思想。

篇6:南京高校文化社团交流会新闻稿

由新民读书会主办,南京邮电大学信达国学社承办的南京高校文化社团交流会于3日晚上顺利落幕!本次交流会共有南京的五所高校的六个社团参加,他们分别是南京新民读书会,南邮信达国学社,南师大嘤鸣学社,南师大著维国学社,药大美散步读书会,东大成贤贤林文学社,以及嘤鸣学社中的南京森林警官学院同学。交流会于下午6时30分在南京邮电大学教一102正式开始,本次交流会主持人为南京新民读书会会长江晋与南邮信达国学社社长苏临佳,两位会长的搭档,是本次交流会的一大看点,江晋学长的煽情艺术,苏苏学长的幽默风趣,将会议氛围有效地调动起来。交流会在主持人江晋学长的宣布下正式开始。

交流会的开幕别开生面,是南邮信达国学社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少年中国说,富有少年朝气,把大家带回了青春燃烧的岁月,激情澎湃,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是本次交流会的第一个主题,社团分享,每个与会的社团介绍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开始自我介绍的是南师大的嘤鸣学社,是江晋学长在大二上学期有缘结识的社团,它的一场读书会,让学长陷入了对生命的思考。嘤鸣学社有着自己的特色,突出对生命的思考和自由,活动不多,却非常精彩;第二个自我介绍的是药大美散步读书会,负责人李雪青学姐也来到了现场,给我们讲了读书会的缘起,还有江宁大学城非常有名的青年成长平台,知语轩,以及江宁大学城那边的活动,给仙林大学城的文化社团带来了很大的震撼,除了震撼,还有满满的动力。随后,南师大维著国学社,东大成贤文学社,南邮信达国学社等社团依次做了自我介绍。最后,由我们南京新民读书会作简单的平台介绍,并谈了我们的发展规划,提出了现阶段在以仙林为重心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

交流会第三个环节是我们的游戏环节——茶花令,也是传统文化里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在北辰青年非常流行。游戏的主持人,也正好是北辰七期的汤炜堉家人。大家玩得非常开心,在游戏中学习到了传统文化。

接下来,是我们本次交流会的重头戏,《论语》学习会。在学习会之前,我们欣赏了南邮国学社为我们带来的水调歌头,江晋学长也为学习会作了铺垫。《论语》学习会的主持人是我们的苏苏学长,他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学习材料,论语学而第一篇和三句论语的注释。大家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论语中,寻找青年修身成长之道,去打开生命的窗户。在学习会中,我们让大家打开自己的内心,静下心去体会,每个人都发言,都去分享自己的收获。

时间很快,交流会就要马上结束了。在《很幸福》的歌声中,南京新民读书会和南邮信达国学社为与会代表送上了礼品,主办方也献上了最后的致辞。在一家人,很幸福的口号下,我们留下了最美的全家福。

篇7:大学社团协会换届大会的新闻稿

20xx年12月2日星期天早上8:00,英语协会在1106教室进行了换届选举。这次选举大会莅临的嘉宾有英语协会指导老师黄涛、社联的代表和各兄弟社团的代表。英语协会大半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参与了竞选,他们自主,他们勇敢,他们谦虚而又不失自信,他们精彩诚挚的言辞令观众不禁为他们鼓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经过维持了四个多小时的激烈竞选、公平投票和公正唱票后,英语协会的新一届成员将在学校考核后认定。在这次选举大会上,英语协会接受了新的生命、新的活力,相信英语协会在接下来的日子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篇8: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文化,心理品质,高校

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接受社会教育,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 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同时, 形成自己的个性与心理品质、信念、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社团文化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和教育熏陶作用, 在他们的成长与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 什么是高校社团文化?什么是大学生心理品质?高校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基于高校社团文化视角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社团文化与个性心理品质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1]。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高校正式课程之外的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 是大学生相互交流思想、情感的大学隐性教育资源, 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内隐教育功效。

“‘个性心理品质’也称个性品质或性格品质、性格特征, 相对于体质而言, 也可叫做心质, 它是心理素质的内核, 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2]。心理品质是多维的, 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品质的集合。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主要是指对其心理健康状态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塑造, 这也是学校教育全面推进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社团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校社团文化以社团活动为媒介在健康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维度上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发挥着作用。里伯 (Arthur Reber) 认为, “内隐学习是个体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能够陈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 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3]。社团文化把教育内容渗透、融合到社团文化活动和氛围中去, 让学生去自我感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成长成才, 在社团文化的教育熏陶中不知不觉地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 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

(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高校社团文化氛围下,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主地选择社团组织, 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他们情感、成长等多方面的需要。“大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困难, 心理产生困惑, 情绪波动, 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消除, 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要舒缓、调适这些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宽松自如的课外活动环境, 社团活动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4]。成员在社团活动和与其他社团成员的沟通、交流中, 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 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 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咨询、运动健身等社团的成立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舒缓、调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由之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有内在的驱动和激励作用。另外, 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校、年级和专业, 能够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沟通和共同提高的成长平台, 他们可以培养兴趣, 扩大交际范围,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综合素质, 增长学识。社团文化还能培养社团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责任感等。这有助于塑造健康心理状态和应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使大学生成为具备良好身心素质、拥有优秀心理品质的社会优秀人才。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 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 就提高以学习技能和提高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言, 二者都非常重要。社团文化具有自主性, 它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资源, 它可以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愿组成和自愿加入的结合体, 学生可以习得某一方面的技能并不断得到锤炼, 在展示技能的同时获得自我认同感, 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增强自信心。如“茶艺社的同学学会了如何鉴定茶叶、表演茶艺;插花协会的同学在居室美化方面拥有一技之长”[5]。另外,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完善和深化自我认知知识,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准确定位职业目标并为就业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社团组织的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且具有共同情趣和爱好的, 他们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充分发挥创造性;社团文化不断吸取社会文化的营养来丰富其内涵, 以加强学生的社会性, 更好地发挥它对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作用。所以, 通过社团活动, 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 更好地认知和适应社会,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 塑造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基于高校社团文化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一) 充分重视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引导和熏陶作用

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社团精髓与深层理念, 它自身体现了高校社团的内在规定性, 也指引着大学生的行为和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和大学生的参与, 在大学社团文化的氛围中, 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就成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 指引着社团成员的行为, 为他们心理品质的培养指引方向。社团文化可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在社团文化氛围下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受到社团文化的影响, 感染并熏陶着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社团文化作为大学生相互交流思想、情感的大学的隐性教育资源, 在心理层面上通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 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也在社团文化的氛围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团文化所传递的理念, 获得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和掌握交往技能, 培养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 开展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

“大学教育实质上就是文化育人的过程”[6], 培育社团文化的目的是营造一种大学生主动学习、陶冶情感、认识自我的自主教育环境, 它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品质的新选择和有效形式。相关调查显示, “大学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间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质量联系在一起”[7], 社团活动是高校社团文化发挥作用的具体载体, 是高校社团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子, 也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例如, 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塑造创新能力, 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和互动活跃、创意相互碰撞的宽松创新环境。同时, 在成员关系平等、轻松, 结构相对松散的社团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自主性强的社团活动, 对大学生的心理也是一种放松和愉悦。所以, 健康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学知识、长才干, 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是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状态和塑造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三) 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优秀的心理品质, 这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优势, 实现理想。如“自制品质的培育, 自制是指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为。它以坚强的意志为基础, 以心理的调节为手段, 以行为的社会适应为外显标志”[8]。首先, 要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人的行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丰富、越深刻, 越能更好地变革客观现实, 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的行动和他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密切相关。所以, 大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和为了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 必须努力学习,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掌握熟练的技能, 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现实,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其次, 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育只有知识和技能还不够, 还要实践的锻炼和塑造。要“把社团发展与走向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将活动深入到学校以外的农村、企业、社区等社会生活中去, 让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服务社会, 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9]。所以, 大学生要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快乐, 习得技能,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淑军.论社团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生态学地位[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5) .

[2][8]陈最华.大学生心理导引[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2:34, 40.

[3]庄锦英.生活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127.

[4]李晓兵, 颜洁丽.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3) .

[5]宣勇.挑战与回应:大学生组织的重构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 2006, (4) .

[6]刘克利.建设大学文化推进文化育人[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3) .

[7]万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42-43.

篇9: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大学社团;中非学生交流协会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渐显现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中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并逐渐掀起了一股来华留学潮。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今的留学生教育已日趋成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肤色和背景、怀揣不同理想和信仰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中国的文化。因此,探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

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国对非留学政策的多重优惠,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来华求学。如何促进非洲留学生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也成为非洲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例如,一些大学为非洲留学生专门开设了汉语与文化课程等。这些举措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课堂教学与汉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跨文化适应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深入留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营造跨文化适应的大学校园文化。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化建设的活细胞。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大学社团不仅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1],而且具有促进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这一新的时代意义。

一、大学社团发挥跨文化适应作用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接收了非洲留学生。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近年来,非洲留学生数量占该校外国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日常生活中,中非学生之间产生了许多交集,双方也希望更多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等,在这一背景和需求下,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Sino-African Students Association,SASA)应运而生。

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以促进中非青年学生的交往,增进双方对中国与非洲大陆多种文化的认识与相互理解为宗旨,在中国与非洲各国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加深中非青年人之间的友谊;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未来成为国际公民做好准备。协会设有主席(会长)、副主席(副会长)、团支书(秘书处)、学术部、文体部(文娱体育部)、外宣部(外联宣传部)和财务部,各部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分支机构。协会由会长、各部部长组成理事会,实行会员大会监督下的理事会负责制。各部门在理事会的监管下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协会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学术型”和“文体交流型”两类。学术类包括围绕中国或非洲国家、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等各类主题开展的研讨会和讲座,以促进成员间相互交流学习,发表不同见解;通过问卷、走访调查等调研、实地调察,培养协作能力,增强相互了解。文体类包括文娱晚会、聚餐等,增进成员对中国和非洲文化的感性认识,建立跨文化的友谊;各类体育活动、友谊赛等;观光远足、深入社区走访调查,了解中国风土民情。

协会自成立以来,已连续两年举办了大型的文艺晚会——“中非之夜”。来自不同国家的非洲留学生以歌舞等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非洲风情;同时,中国学生也通过民乐表演、京剧等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艺的魅力。晚会促使中非学生进一步了解各自的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增进双方的友谊。学术类活动方面,协会举办了“中国人在非洲和非洲人在中国”的商贸与人文交流。非洲留学生围绕中国人在非洲的商业、社会活动,探讨中非关系现状及中国对非洲的影响,以及“中国的非洲存在”这一议题。中国学生同样对中非关系和中国在非洲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发表了看法和意见,并围绕“非洲人在中国”和“中国人对非洲人的观感”等问题展开讨论。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得中非学生增长了知识、增进了友谊,而且促进了相互的文化认知。

二、跨文化适应大学社团的特征

从中非学生交流协会的宗旨、组织架构、活动内容等不难发现,其作为一个促进跨文化适应的大学校园社团组织,具有主体间性、双重理性和公共领域性三大基本特征。

第一,主体间性。协会宗旨充分体现了中非民族文化间性①,它强调中非文化之间平等交往和相互理解,对非洲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具有积极的指向性意义。因为在华非洲留学生良好的文化适应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中非学生在平等交往和互动中积极建构的适应。

第二,双重理性。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体现了双重理性原则,其学术型活动侧重的是认知理性与学术理性,文体交流型活动侧重的是实践理性和审美理性。良好的跨文化适应往往既需要认知理性,需要对他者文化有一种概念性或理论性的认识,也需要一种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审美体验。两者相互支撑,有机一体,缺一不可。缺乏认知理性的文化适应则“盲”,缺乏实践理性的文化适应则“空”。

第三,公共领域性。协会既是兴趣共同体,也是文化交流协会,打破了大学的院系格局与班级制的局限,其成员来自各个不同院系、不同的年级,这种多样性为文化融合和新的文化生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协会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组织,也不是私人组织,而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服务学生的公共平台,在本质上具有公共领域性。当代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公共领域,既能防止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又有利于丰富个体的公共生活。

三、大学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意义

跨文化全人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主体是身、心、社、灵四维一体的全人,真正的跨文化适应是身、心、社、灵四维的有机卷入。跨文化身体适应是基础;跨文化心理适应是关键;跨文化社会适应是保障;跨文化灵性适应是根本。跨文化身体适应是跨文化主体的身体的重新自在化过程;跨文化心理适应是跨文化主体的主我与客我的协调化过程;跨文化社会适应是跨文化主体的实践感的获得与他者语言习得的过程;跨文化灵性适应是跨文化主体保持文化间行和不同信仰之间的和谐化过程。”[2]通过对中非学生交流协会成员的观察与访谈,发现协会对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全人适应,即身、心、社、灵四个方面的跨文化适应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协会促进了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身体适应,增进了他们在异国生活的归属感,增加了其与中国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灵性生活。

(一)跨文化身体适应

大学社团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身体适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协会为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协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园社团组织,相对大学其他正式组织(如班级等),能让非洲留学生更贴近生活、活动更加自由。协会打破了班级制度的局限,不同院系、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可以自愿参加,自由组合。如果说班级中学生“身体”主要是一种学习认知型取向的“身体”,那么协会中的“身体”则是更彰显了一种生活文化取向的“身体”。在传统班级教学中,“身体”往往受到忽视和遮蔽,而在协会中“身体”则去遮蔽化,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协会的具体活动中,其成员的“身体”是充分在场的,“身体”之间的交往是协会活动的重要特征。当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学生携手在一起的时候,当非洲舞蹈跟中国舞蹈交融在一起的时候,跨文化身体适应此时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第二,协会为非洲留学生跨文化身体适应搭建了温馨的友谊平台。初到异国他乡的非洲留学生,首先遭遇的是身体的不适应问题。这不仅包括自然气候的问题,也包括文化的差异问题。协会通过中非学生集体聚会、聚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非洲学生克服跨文化身体适应难题。在访谈中,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协会成员诉说了其亲身经历与体验。她来华两年,在身体适应方面,碰到了与其他非洲学生同样的难题,不仅难耐中国寒冷的冬季,还很不习惯当地饮食,不会使用筷子,在进餐的时间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加入协会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她不仅习惯了当地的气候,还爱上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二)跨文化心理适应

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心理适应是关键。是否适应一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以个人的心理形式反应出来。心理适应以情感反应为基础,指向为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以心理健康为测量依据。[3]在跨文化心理适应阶段,旅居他乡的人们首先会在情绪上出现较大的波动。刚接触一种新的文化时,他们会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觉得新奇甚至于激动喜悦,即“蜜月”阶段。然而,在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中,这种好奇感会随着适应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而使得沟通交流变得力不从心,这时尤会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孤独感也扑面而来。此前的“蜜月”阶段往往会转为“文化休克”状态。这种从好奇转向孤独与归属感的缺失现象在非洲留学生中也普遍存在。

影响归属感的因素有很多,公共生活与组织中的角色和身份认同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以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协会对克服非洲留学生的这种孤独感,帮助他们重获归属感十分有益。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互赏的主体间关系,因此有利于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建构新的角色和身份认同。此外,协会倡导的互赏、互助的共同体精神契合了非洲传统文化的“乌班图”(Ubuntu)精神。乌班图是非洲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伦理精神,其意思是“通过他人,人才成为人”[4]。它以“交互偶在论”(Contigent Inter-existence)为人学本体论,与他者共在是其本体特征。[5]

在访谈中,一位来自赞比亚的协会成员说,刚来中国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而且兴奋了许久。但是,望着周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想交流却又表达不清,想倾诉却又无人能懂,心情特别低落,孤独感与无归属感油然而生。加入协会后,他不仅找到了老乡,还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并且越来越活跃,协会主办的晚会上常有他热情奔放的舞姿。闲暇之余,他不仅热心教中国学生非洲舞蹈,而且不断学习中国舞蹈。在中非学生交流协会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他获得了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积极健康的归属感。

(三)跨文化社会适应

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除了身体和心理的适应外,社会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跨文化社会适应主要包括他者文化的语言习得与实践感的获得。以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其对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社会适应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非洲留学生汉语的习得。不少非洲留学生在来华之前就学习过汉语,但这种学习大多局限于书本学习或间接经验学习,缺乏学习汉语的本土语境。真正的语言习得不仅是掌握一种表征的符号系统,而且是理解一种社会文化,领悟一种独特的语言规则。这种规则不是私人的制定,而是一种社会的约定。正如分析哲学试图“从语言的主体间性或社会性来避免传统主体原子化②的困境”[6],跨文化者需要在他者文化场域中习得他者语言来避免跨文化社会适应面临的困境。非洲留学生也一样,语言障碍是在华非洲留学生社会适应面临的重要问题。异国他乡,没有亲朋好友,又不通语言,这对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心理上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阻碍。

在访谈中,一位来自科特迪瓦的学生表示,刚到中国时,语言不通一度让他十分苦恼,而在加入协会后,他不但找到了和他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留学生,还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协会不仅为他学习汉语营造了鲜活的语言环境,而且通过互动交流让其深入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之中。通过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他深刻领悟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他大大提高了语感,也加深了对汉语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体验。

第二,有助于非洲学生的在华实践感的获得。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实践感是人的一种前反思的思维和行动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跟所在的社会场域密不可分。实践感的获得不是来自书本或其他间接经验,而是来自亲身的社会实践。因此,协会注重中非学生的文化交流,定期举办一些集体性的实践活动,如球类比赛、爬山、野炊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大大地增加了中非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双方团结协作能力,促使双方更多地了解对方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而且促进了非洲留学生跨文化“地方性知识”和“具身知识”的形成,促成了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实践感的重获。

(四)跨文化灵性适应

跨文化全人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适应不仅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还包括灵性方面适应。跨文化灵性适应强调不同信仰间的和谐共存。不同的文化传统背后往往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信仰的人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信仰。以浙师大中非学生交流协会为例,其对非洲留学生跨文化灵性适应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中非信仰文化的相互认知,拓展了非洲留学生跨文化生活的灵性空间,即具有一定超越性的信念或信仰领域。由于协会倡导的中非学生文化交流精神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且在具体实践方面帮助非洲留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尤其是儒释道所蕴含的信仰文化,如儒家信仰“仁爱”,佛家信仰“爱众生”,道家信仰“自然之道”等。协会强调中国的礼仪之邦精神,对非洲朋友非常热诚友好,强调大家相聚这一大家庭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要格外珍惜。非洲学生通过太极、气功武术等方面的活动也体悟到了道家精神。

协会开展的学术类活动也促进了中非信仰的相互认知,这种认知有利于非洲留学生在对待中国信仰文化时有一种更好的理性认知。协会开展的文体娱乐实践活动则在感性层面让非洲留学生尽情地体验中国的传统信仰和文化。例如,深受道家影响的中国功夫、太极与水墨画,充满儒家伦理道德色彩的京剧等都很受非洲留学生的欢迎。这些承载着不同信仰的传统文化大大地拓展了非洲留学生的灵性空间。

第二,搭建公共的信仰文化交流平台,丰富了非洲留学生的灵性生活。作为大学校园社团,协会的本质是一种兴趣共同体。这种兴趣共同体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持一种互识互赏的态度,促进了中非学生的文化深度交流。协会成员对不同文化的浓厚兴趣不是以一种私人生活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社团公共生活表现出来的。这有利于非洲留学生在公共生活中与中国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种心理沟通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基础。中非传统信仰文化虽有不同,但在对抗当下的物质主义横行的流弊方面有相通之效。渗透着信仰的传统文化能为这种公共的信仰生活提供有益的基础。非洲留学生在跨文化灵性适应过程中,虽然面对不同的信仰文化,但不同的信仰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克服过度世俗化的意义之困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协会这一兴趣共同体对非洲留学生跨文化灵性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校园协会的中非学生交流协会,对在华非洲留学生的身、心、社、灵四维一体的跨文化适应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如此,它对其他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相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它将开启一种新的促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范式,即以跨文化交流为旨趣的大学社团范式。

注释:

①文化间性:指文化之间的平等交往、交流的主体关系。

②主体原子化:指主体各自封闭的,缺乏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中建.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J].中国青年研究,2008(6):91-93.

[2]李育球.跨文化全人适应理论建构及其教育意义[J].重庆高教研究,2015(5):59-60.

[3]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36.

[4]Augustine Shutte,  Philosophy for Africa[M]. Rondebosch,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Press,1993:46.

[5]李育球.曼德拉的人学思想探析与建构[J].非洲研究(辑刊),2014(1):277.

[6]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三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篇10:大学社团协会换届大会的新闻稿

20xx年6月3日12点30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食协会在10栋205举行了换届选举。参加本次换届选举的有美食协会会长黄群,各部门部长和干事,会员及考评人员。

首先是由美食协会会长黄群总结协会自成立以来所举行的活动和获得的荣誉,作为协会的创始人,她对下一届提出了以下的期望:①在五四表彰大会上要获奖;②每年必须举行两个大型活动—“创意面点大赛”和“水果拼盘”;并鼓励大家开展一些新的活动;③保持在甲型社团;④整理好协会的资料,传承下去;⑤向省百优迈进。与此同时,还跟大家分享了她在协会的经历和感受。“即使我们以后不在这个协会了,但是我们的感情一直都在!”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大家,场面感人。之后大家纷纷上去发言竞选,分享这一年来在协会的经历,并说出了自己为什么能够胜任这个职位,场面激烈。在一番发言后,大家进行投票选举,统计后,得出的结果为:社团第一负责人陆金恩;第二负责人刘培文、李萍;秘书部部长刘莹;宣传部部长陈璇;策划部部长刘金萍;外联部部长刘德、唐敏;财务部部长陈振梅;活动部部长李彬,网信部部长胡芳香。选举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篇11: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为了积极响应社团联合会组织的“社团文化月”的号召,我社在社团文化月期间举办了三次有意义的活动:

一、我社11月6日(星期六)早上9点带领全体社员参观了安康历

史博物馆。在参观期间,我社社员通过拍照、总结、写观后感等方式对安康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二、我社在11月15日在8201教室举办了模仿“百家讲坛”的活动。

届时邀请社团联合会文娱部部长苏梦阳、策划部部长胡宝宝以及政史系学生会干部参与了本次活动。在讲坛期间,嘉宾们为同学们指点迷津,同学们积极互动,受益匪浅。

三、我社在11月25日举办了《90后的大学生宣言》朗诵比赛。从

篇12: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记第二届社团文化节 “放飞梦想,魅力北理”之环保风筝活动圆满举办

时间:2011-5-29作者:陈友谊来源:北理工珠海学院DIY协会

“牵一根长长的思恋,借来了自由的翅膀;勾一抹绚丽的色彩,飘荡回静谧的时光。”鸢满天时,引线追忆如幻流年,重拾已逐渐失去的奔跑的激情。5月28号,北理工珠海学院DIY协会在我校足球场举办了第二届社团文化节 “放飞梦想,魅力北理” 之环保风筝活动。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对梦想和青春的美好憧憬,需要表达,放飞风筝能帮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寻回童年的快乐,找寻童真的心。本次我们北理工DIY协会决定承办风筝节,放飞风筝,放飞梦想,传达我们的爱心、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福。这次的“风筝节”活动与以往的有所不同,我们这次活动主要想通过召集广大师生自己动手做风筝,自己放飞。这些匠心独运的风筝不仅代表了自己的付出,更是代表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在本次活动的前期报名阶段可谓是人潮涌动,大量的同学前来咨询与报名,最终有32队成员幸运的进入了本次活动。

本次风筝节的活动安排包括:现场手工制作风筝比赛、颁奖才艺秀、“儿童节”送礼、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必将为钟情于风筝运动的学生献上赏心悦目的节日礼物。在活动的现场一只只由同学们自己制作的风筝就好像是一颗颗爱心,让我们的爱心在空中飞扬、空中传递,我们的爱心将照亮整片天空。让天空也来见证我们的青春昂扬春暖花开时,我们同学欢聚一起,欢声笑语放飞风筝,不失为美事一件。最终通过创意、技术、质量等因素的结合,我们对比赛的选手进行了颁奖。

本次风筝节还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开创了一代风气之先的气魄和实力;

二是规模空前、丰富多彩。本次风筝节聚集了全校的风筝爱好者,各类风筝的展示和表演,堪称为一次北理工风筝的盛大聚会;

三是策划周密,组织专业。主办承办本届风筝节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DIY协会从一个月前就开始了本次活动的各项策划、组织工作,力求在各方面都有一个新的突破。

四是废料利用,科学环保。鉴于如今的热门话题“核辐射”,面对此次袭来的核辐射,以及各种恶劣环境的威胁,我们需要呼吁环保。“点滴行动、改变地球”此次风筝节我们决定以“环保风筝”为主题,让百只风筝在北理工上空飞行,以壮观的场面来达到宣传的目的。

虽然本次的风筝节活动结束了,但我们更想通过此次活动打造成北理工的一个特色,每年的春天我们都能举办如此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童年的快乐,体验同学间更浓的情意。

篇13: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一方面的原因固然是大学生人数增加、金融危机等客观因数造成工作岗位相对的缺失, 而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却也是因为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并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一点从适用人才的紧缺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上很清晰地表现了出来[1]。但为什么国家倾力培养的高学历、优异成绩毕业的大学生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呢?在研究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资料中, 我们似乎都能看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我们的大学生综合能力普遍偏弱, 大学在培养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社会人才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

这些论断通过不同的途径被广而告之, 大学生作为当事人更是别有一番滋味。由此在大学渐渐形成了一种这样的趋势:同学之间以参与学校的各色活动为手段, 以加入社团为媒介, 怀揣着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的根本目的, 积极投身到各式各样的学生工作中。

一份关于山西农业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 有94.43%的同学参加了社团, 同时有39.68%的同学参加了两个社团, 而大一和大二的比例几乎相同。如此之高的社团参与率绝不仅仅只是个例, 根据2007年网络统计的数据, 在高校中有7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团型组织。近几年由于大学社团的日益发展, 比例更是日益。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大学生参与社团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社团现象本身也存在以下的特点:

1.1 低年级是社团的生力军, 高年级是社团的顶梁柱

一般的大学生社团, 包括学生会、社团联合会、艺术团等等, 绝大部分的一般成员都是大一年级的同学, 而社团的最主要干部头脑, 却都是以大二, 尤其是大三的为主, 这种安排, 在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社团广为流行, 其本身确实存在较大的合理性:大一的学生刚刚从繁重、单一、枯燥的传统中小学教育 (许多学生这么评价他们接受的中小学教育) 中解放出来, 怀揣着对十几年奋斗的最终目标--大学的憧憬和向往, 以及到新鲜环境满腹的激情, 面对大学社团这一全新的选择主题,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努力积极地参与各式各样在他们认为感兴趣、有帮助的社团, 并利用他们那份对社团工作保有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努力的参与学生工作。也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实际社团工作经验, 需要在高年级的同学带领下, 更好更有效的参与这些社团工作, 所以他们通常作为社团的一般成员进行着社团最基本的、最大量的工作。

而高年级的同学, 一般来说, 能够经过一至两年的社团工作而留在社团的基本属于积极、先进分子, 他们在累积了大量的学生工作的经验, 通过大量的学生工作锻炼自身的能力的基础上, 被组织上级认可, 并要求承担社团的领导工作, 而成为社团的管理阶层。由此, 也就形成了一种较为合理的层级体制, 这个体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积极有效的维护社团持续发展。同时也良好的形成了一种固定单一的社团传承机制。

1.2 社团参与率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成明显的下降趋势

从大一的充满新鲜感, 到大二的激情减退, 再到大三的热情消失, 最后到大四为工作生计忙碌, 这个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一步步的改变似乎是定律一般在一届届的同学身上上演, 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学社团不同年级人员的比例按年级的从低到高成阶梯数下降。当然, 管理人员的需要本身就是少数, 同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的过程中, 本身就存在裁退的机制来选拔少数的干部层。

从总体上讲, 由于近年来高校社团文化的蓬勃发展, 全国高校青少年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高校社团文化蓬勃发展, 大学生参与社团现状良好。

2 参与社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 使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3]。而这些群体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发展壮大, 越来越有影响力和凝聚力, 根本却是社团理论日趋成熟, 至上而下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管理机制, 并且在这些完善机制管理下的学生社团越来越能够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所致。

首先, 社团能够对成员进行各种实用能力的培养。这也许是大多数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参与社团一个重要的原因, 具体来说, 社团能够锻炼一个主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人员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动员能力、公关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等。一个出色的高校社团工作者, 应该懂得利用社团工作去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 从最简单的通知, 到组织一项大型活动, 中间都蕴含着大小不一, 但是却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极有裨益的原则和道理。大学里的通知也许是件简单的事情, 但是要长期通知到位, 准确, 及时, 这首先需要通知人员对于通知本身有一个细致、精准的了解, 其次要求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甚至还要考察一个人的交际和沟通能力。而若是要筹划一场大型的活动, 不仅在以上方面需要细致考虑, 在事件的宣传, 准备, 组织, 动员, 实践, 协调等各个方面更是给参与人员特别是负责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方面的统筹规划如果能够做好, 可以说是提前锻炼了自生的各项能力, 为将来的提高和发展打牢了基础。

其次, 社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另类课堂。大学社团有个很重要的特点:高校社团大都挂靠在校、院团委, 由校院、团委负责全部社团管理。作为团委, 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向大学生传达中央和地方的各类思想文件和精神, 并以这些文件的精神作指导开展社团工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通过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的“中介”,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 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 开展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寓教于乐的活动, 把大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 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

再次, 社团是学校最好的沟通平台, 是大学生拓宽人际最有效的场所。在对大多数社团参与者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他们在肯定能够在社团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 都不会忽略在社团广交人际这一个重要的目的。这点其实很好理解, 社团要持续发展, 要做好做强, 就要广纳贤才, 招收的成员囊括的范围必须广, 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发挥社团的作用力。于是相对来说, 一个小小的社团就可能是容纳了很多不同院系的同学的“杂烩”。大家通过学生工作, 通过社团这样的一个平台认识彼此, 融洽彼此, 甚至可以学习彼此。而这点, 是在一般的学习生活中所无法拥有的机遇。于是大多数的人需要通过社团这样的最有效最正统的方式去织绘自己的人际网络。而这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其实有着莫大的益处, 因为拓宽交际, 增加朋友, 对于人的一生, 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3 参与社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消极作用

由于社团本身的民间性、结构松散性、活动自主性和成员的广泛性等特点, 加上少数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工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社团活动创新不强的等, 导致了少数社团层次较低、活动品味不高, 从全国情况看,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暂时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5]。这种不能适应的需要体现出来,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没有促进作用, 甚至可能形成一种不良的作风习惯。

3.1 大学生社团人员流失成为现象, 社团本身也是问题重重, 大学生应如何艰难面对?

社团人员易流失, 可以说是社团建设本身存在的很大问题, 其原因当然很多, 如管理松散, 活动缺乏新意甚至很少搞活动, 社团内部交流沟通不够, 缺乏凝聚力等。这些问题容易让社团成员产生入社前后的落差, 导致成员激情的迅速减退和弱化, 在失去新鲜感的情况下, 社员做社团工作就会消极怠慢, 甚至是产生退出社团的意愿。更有甚者, 早早的就在社团中耗散掉对于大学的激情, 影响到了整个大学的质量和过程。这不是危言耸听, 实际上, 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觉得自己大一的时候参加过社团部门, 觉得社团就是那么一回事, 进而觉得大学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对待学习生活也同样消极应付, 虽然这不能说一定是社团工作带来的错, 但是社团本身的缺失不得不说是成为一个重要的诱因。

社团本身存在诸如管理体制不完善, 内部管理机制不协调, 活动效果难到位, 社团文化难以传承等各色问题, 这从根本上不利于社团发展。也不能起到提高成员能力的效果, 同时又徒耗时间和精力。这不得不说是很多问题社团的一大弊端。

3.2 工作与学习的冲突, 鱼与熊掌怎样才能兼得?

学习工作两不误, 可以说是经历过了中小学教育后的大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曾经有一个大三的部长同学告诉我, 他们部门从他大一到大三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学业和工作产生冲突你会怎么办?”甚至是设置一个场景, 内容无非是关于学习和工作的取舍, 并且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首先选择以学业为重, 以工作辅之。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哪个部门的特殊偏好, 它更像是对于一些热心于社团活动和事业的同学一个提前的预报。不过可惜的是, 这样的预警来的过早, 倒像是给了那些参加部门面试的人一个发表慷慨言论的好窗口。而真正经历那样的一个过程的时候, 实际行动给出的答案却又是让人无奈, 甚至有人为所谓重要的学生工作而问心无愧的不去上课学习, 工作积极地本末倒置起来。工作忙碌, 没空复习成了掩饰自己不学不读的最好借口和理由。当然, 不否认的是学习工作两不误的可能性, 实际上很多人一直都在追求这样的一种可能性, 也确实有一些人在工作光鲜、成效卓著的背景下学习优异、成绩拔尖。但那毕竟只是少数, 不否认少数的存在, 却也不能以少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社团工作一定程度的影响自身学业学习, 作为大多数人存有的矛盾, 或大或小的成为了大学生的负担, 这不可不谓是大学生参与社团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障碍和压力。客观上成为阻碍大学生良性成长成才的一道屏障。

除了以上社团问题所产生的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外, 还依然有很多其他关于社团的矛盾存在, 这些问题有的不具有代表性, 有的只是特殊方式下的特殊矛盾, 但无疑在客观上都能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消极意义。

4 社团活动分析总结

围绕着高校社团的争论其实还有很多, 这些争论从不同层面, 不同视野上反应了不一样的社团文化, 以及它给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然而仅仅只是如此简单, 甚至是肤浅的分析, 并不能够完全的勾勒出社团文化给大学生带来影响的全貌。

在此, 本文引用一个武汉大学的同学关于社团文化的描绘, 它突出社团在一些学生心中的印象:

社团是自由开放的, 它能让你幸福而快乐。一个团队要有它的思想核心, 而它最基础的核心便是一种组织文化:一种亲密团结的氛围, 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决心, 一种为了团队的更好明天而奋斗的信念![6]

这些印象其实在大多数的文章中屡见不鲜, 在高校社团文化积极蓬勃发展的今天, 高校社团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也有弊, 作为当代大学生, 理应扬其长, 避其短, 让社团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能动性。而同样的, 作为学校, 也加强对社团的支持和帮助, 做好帮扶工作。首先, 作为大学生自己, 理应树立良好正确的社团价值观念, 在分清主辅的基本前提下, 认真甄别、筛选合适自身发展的社团, 努力争取加入。加入后积极努力做好学生社团工作, 大胆建言创新, 利用自身智慧, 为社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通过社团这个大舞台完善自身, 提高自身工作软实力。

其次, 大学生社团本身也要加强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 一个良好的社团, 应该是具有活力, 创新力和执行力的社团, 不断地提高水平, 不断地完善管理, 不断地创造成绩。这应该是各色社团励志追求的目标, 也应该是高校, 甚至社会给予大学社团帮助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当然, 加强社团本身的建设, 甚至是创办高校社团,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所以, 我们要时刻围绕着大学生成长成才这样的一个主题去探讨分析高校社团的作用和意义。相信, 大学社团文化终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带领大学生实现人生的腾飞!

摘要: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普遍的大学生对加入社团的定位在于: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充分发掘自己的各种潜力, 借此开阔视野, 学习新鲜的知识, 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准备。然而社团工作本身却也普遍存在人员易大量流失, 工作形式陈旧, 活动僵化, 范围狭窄, 手段单一等弊端。跳出这些的缺失, 正确处理好社团工作和自身学习的关系, 也成为很多所谓大学“社团积极分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 在总体承认社团工作对于大学生积极作用的前提下, 综合分析高校社团文化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成为必要, 下文将在大学生参与社团现状, 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消极作用, 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分析总结四个方面进行这个问题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乐.大学生社团理论管理案例,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1.

[2]王乐.大学生社团理论管理案例,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1.

[3]张文学.全国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发展状况.

[4]蔡水军.对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8-1-21.

[5]张文学.全国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发展状况.

篇14:浙江师范大学社团文化节 新闻

【摘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以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为依托,注重突出高校社团文化的载体功能 ,实现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创新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方法选择。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社团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载体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XJK015ADY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74-02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身处其中又参与其中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当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以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为载体,创新方式方法的选择。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高校社团是指大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组成的非盈利非正式群体组织。社团文化则是在这个非正式群体组织里形成的一致认同的文化积淀和社团形式以及社团精神的总和。高校社团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灵活和富有凝聚力的活动,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首先,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地位决定了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不是自我的价值追求,它要求社会成员将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自觉的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阵营中。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修课以及其他专业课的讲授来传递内容,但高校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其“隐性教育”的功能不容小觑。社团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融入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大学生所接受,充分实现了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引导社团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第一,管理者自身政治素养不够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差。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应付了事,社团文化建设更是无从下手。这就呈现出部分社团管理者自身政治素养的缺失,导致其带领的社团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团文化建设缺乏真正的精神要义。

第二,社团成员价值诉求无法体现,社团文化建设脱离实践。在社团中,学生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社团建设中遇到一点困难都会成为放弃的理由。我们都知道大学文化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二、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一)从不同类型的社团功能来看,迎合了大学生个体思想观念特征不一的实际,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式

首先,社团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指按照学生社团的性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来确定。第一种是思想政治理论型社团。如读者协会、潭州夜话、等具有较强的思想理论烙印。第二种是专业型社团,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学习和交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如会计协会、英语协会等。第三种是娱乐型社团,包括羽毛球协会、晨曦艺术团等。第四种是自愿服务型社团。环保志愿者协会、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协会都是以一定形式或义务为他人提供服务。

(二)从两者的教育客体和教育目标来看,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共通性

1.教育客体趋同。都是大学生为主导,社团文化建设重视培育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突出集体意识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点也有体现,旨在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教育目标相近。社团文化具有育人功能,这种育人功能最大的体现就是在其教育目标上。社团自发展起来,其所展示的理念和制定的活动都是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满足主体发展性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是相一致的。

(三)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了一个无形环境,展示其环境育人的功能

良好的教育环境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感染作用。它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熏陶人的情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第二,约束作用。教育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校园作为一种微观环境,不同于社会环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社团文化是高校实践和发展的产物,寓于校园文化之中,发挥了感染和约束的作用。

三、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目标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方法选择

(一)充分发挥高校社团文化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实现高校主体性德育实践的价值

1.教育功能。高校社团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大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表现提供了载体。

2.导向功能。社团文化通过形式不一的社团活动呈现出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制定合理的方案,重视领导、指导的作用,通过社团品牌建设和规章制度的管理发挥社团文化建设的科学性

1.重视领导、指导的作用。首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是建设社团文化的关键。学生社团必须配置一名指导教师,每年进行删选和考核,并对通过考核的老师实行同等岗位教师待遇。规定指导教师定期开展讲座指导,为大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打造品牌文化,制定独特的社团文化标签,提升社团文化创新能力。虽然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但纵观各高校社团活动,其都有普遍性。每所高校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品牌社团是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3.完善社团规章制度建设,发挥其制度文化的先导优势。制度化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社团的规章制度建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先进性。社团规章制度必须以社团长远发展为目标,实现社团的健康运作。第二,科学性。类型不一的社团,使得供过于求,优胜劣汰是自然循环,也是社团生命的衡量标准。第三,实践性。制度的制定不是高屋建瓴,既要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要求一致,又要接近学生实际,考虑其可行性。

(三)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牢牢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大学生主导价值的实现,注重方法的艺术性,体现人文关怀

1.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从大学生群体实际出发,体现社团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体现是人文关怀,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都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2.注重运用语言、选择时机、把握适度的艺术。第一,语言是一种交流媒介,是开展社团活动的主要工具,应该遵循语言的准确通俗,注意分寸、深入浅出,形式主义和空话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负面的。第二,选择时机的艺术。对社团文化建设不能时时刻刻喊口号,要善于捕捉当今大学生内心世界价值需求,将两者融合,并及时作出决策。第三,把握适度的艺术。社团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成员施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把握量的适度,突出质量。过多而主题不鲜明的活动会使受众者无法消化,从而产生抵触心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巍山县永济中学损害群众利益专项行动自查自纠工作报告下一篇:悬崖边的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