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干部培养调研报告

2024-04-10

后备干部培养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后备干部培养调研报告

洛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全国、全省2009-2010年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有关精神和市委组织部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委县处级及乡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工作,根据部领导意见,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研,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我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办法和措施,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市住建委县处级及乡科级后备干部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住建委近几年经过笔试、考察,层层筛选,我委共选拔出

名科级后备干部。截止2011年10月,已有

人被提拔到副县级领导干部岗位,另外有县处级副职被提拔到正县级领导干部岗位。现有

名科级后备干部,没有县处级后备干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名科级后备干部的平均年龄为

周岁,最年轻的 周岁,其中30周岁及以下

人,占

%;31-35周岁

人,占

%;36-40周岁

人,占

%,并且各个年龄人数分布比较平均。二是文化程度整体较高。

人的学历均为大专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

人,占

%(其中

人为全日制本科学历);大专学历

人,占

%。三是性别比例比较特别。与我委

女性领导干部比例较类似,后备干部中女性有

人,占

%。四是政治素质普遍较高。

人中,中共党员

人,占

%;民主党派

人,占

%。五是身份不限,其中行政编制

人,占

%;事业编制

人,占

%。六是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其中学经济类专业的 人,工程技术类专业的 人,管理类专业的人

,法律专业的 人,其他专业的 人,分别占后备干部总数的%、%、%、%、%。

(二)存在的问题

分析住建委后备干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年轻干部数量偏少。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全委 名公务员中,40周岁以下干部数为

名(科员及以下干部 人),占公务员总数的 %;其中35周岁及以下

名(科员及以下干部

名),占

%。

二是干部提拔速度偏慢,近两年住建委共调整提拔干部 名。为了保证后备干部数量,所以选拔后备干部速度偏慢,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几个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

一是我委干部数量总量较小,年龄梯次不够合理,干部队伍趋“老龄化”。近几年的公务员空编数又较少,造成每年新录用年轻公务员数量不多,年轻后备干部数量也因此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由于住建委的特殊职能特征。住建委的主要职能是住房保障和城市建设及管理,这些方面都关系到市民的利益问题,这些方面是不能够完全做到面面俱到的,因此在当前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在民意评测中排名靠后,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使许多优秀年轻干部不愿意到住建委工作,从而造成我委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大量流失。

三是由于我委职能部分缺失,一些优秀年轻干部感觉无法尽情施展才华,领导职数上又是僧多粥少,导致部分优秀年轻干部想方设法转移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发展。

二、住建委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直以来,我们积极以我委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干部管理原则,制订出台了《洛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后备干部选拔和管理办法》,根据有关选拔标准、资格条件、数量结构和选拔程序,不断选拔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作为干部队伍建设储备力量。

(一)选拔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中,我们按照“民主推荐入围,公开选拔入选”的思路,努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增强公开透明度,积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一是公开选拔。在选拔后备干部时,我们在全委范围内组织符合基本条件的干部参加统一笔试,对通过笔试的人员再进行认真考察,全面考察建议人选的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发展潜力,注意了解其熟悉领域和主要专长,最后由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并向市委组织部汇报。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组决定等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少数人确定后备干部,在少数对象中选择后备干部的弊端,进一步拓宽了识人选人渠道。

二是民主推考。在大规模集中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条件不成熟时,平时我们主要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民主测评的方式将优秀年轻干部及时吸收进后备干部队伍。同时注重借鉴年轻干部在参加各类公开考试中的笔试、面试成绩,如洛阳市的公务员应知应会考试等,作为进入年轻后备干部队伍的标准之一。

三是竞争上岗。目前我委各部门中层职位普遍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对一名干部的能力素养、群众基础等

能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了解干部的极佳平台。因此,我们人事部门干部同志全程参加各部门(单位)的竞争上岗,既做好指导又能及时发现优秀人才,补充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四是定期调整充实。为了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保持后备干部队伍充足的数量和合理的结构,我们对后备干部的配备比例、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管理办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通过组织实施,在近两年的干部调整中,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脱颖而出,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今年,我们准备对后备干部队伍重新进行调整。在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新的人才衡量标准,对于比较优秀的、可列为近期培养目标的人选,在年龄、学历、级别等方面做了适当放宽,使后备干部队伍保持了充足的数量、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素质。

另外,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暂时不能提拔使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如符合后备干部条件,我们也按照规定程序列入相应的后备干部名单。

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考、竞争上岗等方式,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真正达到“挖掘一批、掌握一批、储备一批”的目的。

(二)培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后备干部是干部补充的主要渠道,对这些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后备干部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其潜在素质和能力,使之不断成熟,逐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创新,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对后备干部的培养。

一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学习型公务员队伍。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为重点,在择优选入、严格监督、有效激励、正常退出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优化队伍结构,使建设系统的公务员队伍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适应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干部学习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领导干部选学和考评制度,形成干部选学、群众评学、组织考学的评价机制,把学习培训和掌握必备知识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是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后备干部在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培养锻炼,使后备干部锻炼有机会、成长有条件,不断

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群众工作能力和全局意识。

三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进出通畅的优胜劣汰机制,坚持动态管理。建立干部考核的办法和制度,以健全考核机制为重点,对表现差、不胜任现职的进行果断调整,实行任期制,任期满后,工作表现好、实绩突出的提任或调任,对年龄偏大的后备干部做到及时调整,补充后备干部,促进后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

四是建立跟踪考察机制,在学习培训结束后,进行考察;结合年终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同步考察后备干部,同时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让群众来衡量,是否符合后备干部的条件,从而增强干部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自律意识。跟踪考察,有利于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劲头,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后备干部所在单位对其工作做出总结鉴定,组织部门根据后备干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三)目前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我委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选拔标准的科学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实现选拔的科学性一直是个难题。因为每一种选拔方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其优缺点。如目前普遍采用的先笔试后考察有其标准划

一、便于筛选的优点,但也有其弊端,一是通过一张试卷难以较全面地了解一名干部的知识储备;二是客观题居多的笔试很难反应出干部的特长,容易使部分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在第一关即被淘汰出局,无缘考察关;三是通过试卷不能反应出人的能力,等等。

二是培养措施的针对性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组织部门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方法与原则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难以达到教育培训成果的最大化。

三是选拔培养的系统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上,我们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程序、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人手少、精力有限、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制约,使得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不够,甚至一些年初制定的计划也无法执行。

三、住建委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原则

作为组织部门选拔后备干部,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党管干部原则;二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三是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四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五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原则;六是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原则;七是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原则;八是服从工作大局,统一调配使用。

(二)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努力造就一大批能担当重任的优秀领导人才,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建议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培养和选拔青年干部做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好,为洛阳市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其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总揽全局,着眼未来,规划建设一支精干的后备干部队伍。提高洛阳市城市建设水平,需要各类各样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保持领导干部队伍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进行选拔和培养。一要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建立一支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党政后备干部为主线,以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才为补充的后备干部队伍。二要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既有党政领导型人才,又有

经济管理型人才;三要及时补充,保证质量。定期对后备干部进行筛选,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数量足、结构好、活力强。

2.要扩大视野,拓宽渠道,努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一是组织选拔与群众推荐相结合。二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

3.要坚持实践育人,按绩选人,促进后备干部走向成熟。培养后备干部要重视实践锻炼,针对目前年轻干部生活、成长条件普遍较好的现状,要使后备干部尽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就要把他们安排到比较艰苦、比较重要的岗位上去,在实践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在实践中让他们探索工作方法,积累成功经验,提高领导能力,全面增长才干。进行多岗位交流,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安排一定领导岗位、干部交流或岗位轮换等方法,使后备干部熟悉各种工作规程,掌握工作规律,积累工作经验。逐步做到,专业技术类的后备干部一般应具有的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经历,机关工作的后备干部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历。把是否经过多岗位锻炼,是否在几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明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4.要知人善用,量才使用,合理安排有利于后备干部施展才干的角色。坚持因人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定向培养。

要根据每位年轻后备干部的特点、特长,因势利导,对其特长进行不断强化,直至其成为某一工作领域的专家、权威。

5.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形成有利于后备干部队伍梯次推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选拔后备干部,既要重视选拔培养,又要重视科学管理。因此,要树立标本兼治的观念,从制度入手,兼顾中、远期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注意梯次配备的结构完整,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按照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的要求组织培训。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坚持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注重在实践中考察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的管理档案与数据库,把平时管理与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各类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的激励机制,促进后备干部在各种环境和岗位上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篇2:后备干部培养调研报告

按照辽宁省和X市对于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与使用情况的要求与安排,X县委高度重视,积极部署,严格了选拔措施,搭建了培训平台,使用了一批后备干部,完善了考核制度,形成了“选、育、用、管”的整套机制。现将我县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格选拔措施

在选人渠道和选人方式上,X县按照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标准,进一步拓宽了选人渠道,坚持把村级产业带头人、农村经济人、复转军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党员纳入视野,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广泛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后备干部人选。

篇3:浅析国有企业后备干部培养

建立国企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 市场竞争包括资本、技术、资源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竞争, 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之间的竞争。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是加强企业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企业后备干部队伍培养管理制度, 有利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为发展壮大企业管理者队伍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后备军。

国有企业后备干部的成长需要有一个好的舞台去锻炼, 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培养管理机制。过去一段时间, 我们之所以没有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 企业领导者的继任人往往仅是通过行政办法或企业领导个人意志产生。因此, 国有企业有必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备干部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以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 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 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 坚持党管干部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注重人才发展的潜力, 重视素质培养与提高, 实行备用结合、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 加快企业后备干部成长的步伐, 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 能够担当重任的、年轻优秀的后备干部队伍。

国企在后备干部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前后, 我国在计划经济的主导下, 政府主管企业, 企业依赖政府, 政企不分。当时, 政府对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十分重视, 党管干部、政府任命企业干部的工作始终坚持不变。进入90年代后,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 政府按照中央的精神实行政企分开, 许多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 改组转制, 成立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实行“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模式, 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企业的行政领导由董事会聘任。国企转制后, 尽管大多数仍旧是国有控股 (或相对控股) 企业, 但由于企业领导人的产生改变了, 政府的职能也转变了, 政府主管部门原来管辖的企业, 有的改由别的企业“代管”“托管”, 政府对企业领导人的管理由过去的“任命式”转变为“监控式”, 形成了对企业领导人任用的相对“真空地带”。这样一来, 企业对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就“各施各法”, 有的将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工作淡化了, 有的甚至搁置了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工作。当前, 国企在后备干部培养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重视现职领导班子的建设, 忽视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 政府对国企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没有放松。如:通过中心组学习来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通过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来改进领导作风;通过“三讲”“三个代表”专题教育活动来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采取年度述职、廉政考核、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方式, 增强企业领导班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但是, 对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 企业及党组织就存在不够重视的现象。有的认为后备干部可有可无, 没有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 但也只是摆在文件上, 实际没有执行。一些转制企业领导人认为, 现在企业有用人自主权, 选人用人的眼光仅盯在“小圈子”里, 只要觉得是“听话”“合心意”就行, 选拔任用干部存在较为突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极个别企业领导人对能人存有嫉妒心态, 担心下属能人和自己平起平坐或超过自己, 不仅不培养、不举荐, 甚至故意压制, 这是不可取的。

(2) 后备干部连续性方面出现了断层, 阶梯结构上出现了鸿沟。

国企在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上确实存在“先天不足”。长期以来, 国企的员工都是固定工, 流动的很少。由于用人上的限制, 造成人才进入国企的渠道不多。国企领导人的选拔都是一级一级上来的, 最先在基层锻炼当上管理人员, 然后有可能当基层领导干部, 再当企业的中层干部, 待企业领导班子有人退休出现空缺时, 只有中层干部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进入领导班子。目前, 国企的中层干部多是40多岁甚至50岁以上的年纪, 要建立后备干部队伍也“骑虎难下”, 因为有的中层干部的年纪比现职企业领导还大, 但觉得他们资历高、工龄长, 不管是否有能力也碍于情面将其拉入后备干部之中。近年来, 有的国企招收了一些大学生, 但由于存在“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固有思想, 大学生中能够成为中层干部的不多, 纳入后备干部队伍的就更少。这样, 后备干部连续性方面就出现了断层, 阶梯结构的鸿沟也拉大了。

(3) 备而不用, 缺乏动态管理。

“备用结合, 动态管理”的后备干部工作制度, 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但有的国企没有坚持这一做法, 对后备干部“备而不用”。有的在后备干部名单的确定上就存有偏差。按正常做法, 企业正职领导由企业副职或中层干部作为后备干部, 企业副职领导由中层干部或基层干部作为后备干部。有的将正职与正职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作为后备干部来配置, 把干部交流视为后备干部来管理, 人为造成“备而不用”。有的后备干部名单几年都没有变动, 也造成后备干部的“备而不用”。另外, 有的后备干部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 有的政工干部或行政干部一干就是10年、20年、甚至30年不变, 缺少行政与政工工作的交替, 缺少多个工作岗位的锻炼, 对自己的工作感觉疲惫, 缺乏激情, 没有创新, 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4) 沟通不够, 缺乏有效培养。

长期以来, 国企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是秘密的、不公开的。有的国企后备干部名单仅是党政主要领导和组织 (人事) 部门负责人掌握, 连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也不知道, 有的自己被定为后备干部也不知道。国企对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主要是通过组织 (人事) 部门去进行, 企业领导人与后备干部的沟通较少, 有培养目标, 但没有确立培养人;有定期考察, 但缺少综合评估。此外, 对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途径单一, 基本上是“干什么学什么”, 没有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3.加强国企后备干部培养管理的基本思路

国企如何合理配置人才结构, 如何合理配置后备干部队伍, 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人都各有其长, 各有所短, 在人才配备上, 关键是所选之人能否实现企业内部人才优势互补, 从而产生整体力量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应。国企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公开的“赛马”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方法, 使后备干部尽快进入角色, 成为能够担当重任的接班人。

(1) 公开后备干部名单, 变“相马”为“赛马”。

最近在一则网络信息中获知, 中央国家机关的一个部门对部级后备领导干部在整个部门范围内进行公示, 让全部人员发表意见, 并设立意见箱收集意见。笔者认为, 国家机关能公开后备干部名单, 国有企业更应如此, 更加应该增强透明度。

胡锦涛总书记说:“加强对干部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 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公开后备干部名单和对后备干部进行公示, 是干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国企确定后备干部是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一环节的公开就可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公开国企后备干部名单及其简历有以下好处:

一是后备干部的选定更加正确。后备干部是在实践中与员工一起锻炼成长的, 员工对谁能当选后备干部最有发言权。公开后备干部名单, 听听员工意见, 让员工进行鉴别把关, 可以防止和克服组织上 (或个别领导) 确定后备干部的片面性, 使后备干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得到更多员工的支持和拥护。

二是将后备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成长。秘密地当后备干部与公开当后备干部是不一样的。公开当后备干部, 使自己置于公开的监督之下, 既有压力, 也有动力, 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同时, 员工对后备干部也会更加关注和关心, 这有利于后备干部的锻炼成长。

三是为企业领导人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打下坚实基础。企业领导干部的使用, 最后一个环节是选拔任用。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推行竞争上岗, 变“相马”为“赛马”。公开后备干部名单, 让后备干部的锻炼成长过程全都在广大员工的监督之下, 员工赞成谁、不赞成谁, 很容易决定, 并且也很公正。

(2) 确立培养人, 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

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是做好后备干部工作的前提。北京首钢集团早在1998年就全面实施了《首钢后备干部工程》, 围绕后备干部选拔、培训、轮岗、使用, 制订出《后备干部培养方案》, 狠抓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跨世纪人才。在企业改组转制后, 广州市广骏旅游汽车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制定了《后备干部培养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了后备干部培养管理的原则、基本素质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组织管理素质、道德品格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年龄结构、健全后备干部名册、实行定期考察、动态管理, 并确立了“一对一”的培养人制度, 明确培养责任, 由现职领导班子成员对所负责的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培养人要经常与后备干部进行沟通, 沟通最好是采用深度汇谈的方式。通过深度汇谈, 一方面可以了解后备干部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 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听取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建议, 透过双方的交流、汇集, 达到思维互动的目的。

培养后备干部首先应从培养人的自身建设入手。以创建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来带动后备干部队伍的成长, 这是联想集团一直沿用的“建班子”“带队伍”的运作模式。联想集团不仅为企业中高层领导、后备干部提供海外深造等脱产进修机会, 还专门推出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内训课程:在其培训中心开设了《新任经理管理基础技能培训》《带队伍培训》《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公司内控体系培训》《企业经营决策能力》《领导力与团队建设》等课程。以总裁室成员为首的、颇具实力的专兼职讲师队伍频频活跃在联想集团的讲坛上,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已成为联想集团各级干部的目标。

培养后备干部不要停留在“干什么学什么”或满足于“缺什么补什么”的“加餐式”培养, 应变“加餐式”培养为系统的、全方位的“套餐式”培养。时代发展对后备干部的素质要求是综合性、全能型的, 提高其能力和素质, 应根据新时期对后备干部的要求, 并结合后备干部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国企后备干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在加强政治敏锐性、危机应变意识、驾驭全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3) 推行“轮岗制”和“助理制”, 提高后备干部的领导能力。

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 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一名后备干部如果长期呆在一个岗位几年, 或更长的时间不变换, 没有新的舞台让其施展, 是得不到锻炼的。因此, 二、三年就应调整一个岗位, 让后备干部在新的环境中工作, 看看其适应能力, 以发挥其所长, 是很有必要的。在国企管理干部中推行“轮岗制”, 能够使他们得到多个岗位的锻炼, 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掌握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新旧岗位的工作经验、同事之间的工作作风、合作的氛围进行比较, 相互取长补短, 大有益处。干政工党务工作的未必不能适应行政经济工作, 反之亦然。事实上, 实行岗位轮换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原广州市汽车公司就有一名基层单位的党支部书记经过之前多个岗位的轮换, 走上了副总经理、党委书记、总经理的领导岗位 (现调政府机关工作) , 他带领员工把企业经营管理、改革与发展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 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员工的衷心拥护。全球最成功的CEO———美国GE公司原领导人韦尔奇, 就是在GE内部通过多个岗位轮换锻炼成长的, 其继任人伊梅尔特亦是在韦尔奇十多年 (作为我们所讲的后备干部) 的栽培下, 同样在GE内部多个岗位轮换培养, 才确定为接班人。

另外, 推行“助理制”也是锻炼后备干部的一种重要途径。后备干部要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需要在企业领导岗位上锻炼, 助理制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企业的第三梯队可以在部门经理助理 (或基层书记助理) 的岗位上培养, 这样就能解决后备干部连续性方面出现的断层现象, 让优秀的年轻人得到锻炼的平台。在部门经理助理的岗位上培养锻炼若干年, 就可以提拔进入中层干部队伍。中层干部被列为后备干部后, 条件成熟的可以压担子, 让其担当总经理助理 (或党委书记助理) , 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 并在培养人的帮助下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篇4:高职院校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会  后备干部  监督机制  培养

学生会作为当前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之一,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重要纽带。学生会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有自己严格的组织规范,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特点的基础上,就学生会后备干部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1 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特点

1.1 任期短。高职院校一般为三年大专学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正常为2-2.5年,剩余时间为校外实习阶段,这就注定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任期寿命普遍较短,往往是一年级进入学生会作为干事学习锻炼,二年级走上学生干部管理岗位工作,然而,当他们刚刚在学生会干部岗位上做到熟练且游刃有余时,却又不得不面临择业或学历提升再深造问题而被迫离岗离任。所以,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真正发挥职能作用的黄金时段往往集中为二年级下学期的后半段和三年级上学期的前半段,算足也就一个学期时间。由于对学生干部选拨和培养的时间很短暂,造成其发挥职能作用的时间也相对较短。

1.2 懈怠快。由于在学生干部岗位上的任职寿命较短,导致学生会干部在竞聘前后积极性较高,上任后也是积极主动去做事,想做事,想法多,但缺乏在管理岗位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一些想法、做法不够成熟,然而当他们逐步适应的时候,想法、做法成熟的时候,能够独当一面、工作游刃有余的时候,卸任的脚步却悄然走进,激情开始褪去,动力开始不足,工作更多是被动应付,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工作不再亲力亲为,更多交给干事去做,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此时,他们心中期待的不再是竞聘前的豪情壮志,而是换届早早的到来,尽快的解脱。

1.3 结构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构成基本是由二年级学生担任,在干部的培养使用上,没有一个过渡过程,直接就是干事到干部,甚至是主要干部的角色转变,没有像本科院校一二三年级混合搭建,更多的是“饱饥”不均,“饱”的时候压力山大,工作还没摸到头绪时,重活已经迎面而来,重担已经担在肩上;“饿”的时候无所事事,常常就是参加例会,搬搬桌子,跑跑腿等,没有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梯队培养模式结构,而是一种简单的“电梯”式培养模式,直上直下。

2 高职院校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中存在问题

2.1 培养机制缺失。学生会干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生群体,具有受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他们一方面在传统教育制度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另一方面积极协助教师开展学生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干部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与人沟通交流技能、管理技能和语言表达技能等。但从总体来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会干部培养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分重视学生会干部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造成学生会后备干组储备不足,学生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2.2 培养方法单一。目前高校对学生会后备干部的培养上基本上还是简单的课堂培训和使用锻炼。新的学生会干事进入学生会之后,首先进行的是简单的短时培训,这种培训常常是由团委学生会组织的统一集中培训和各部门的分散培训结合,内容主要以简单的团委学生会或部门工作职能的简介为主;另一种是针对班级干部或班级优秀学生进行的短暂党团课教育,更多是单一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对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上少有涉及。

2.3 培养目标不清。高职院校在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只是简单地通过观察其办公室来的勤不勤,跑腿办事积不积极,听不听话,老师熟不熟,成绩好不好等来判断其素质和能力。加之老师在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任命上占有很大权重,导致一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取巧讨好老师,而不注重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这样周而复始,一批真正有才能、有潜力的学生被忽视和埋没。同时,我们的许多辅导员老师不是管理科班出生,对学生后备干部培养这块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运用。

2.4 监督机制缺位。由于缺乏系统的后备干部培养体系,在当期的高职院校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中,更多是依赖现任干部的传帮带。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样的传帮带也带来一定的弊端,老乡情、朋友情的“拉帮结派”、吃喝送等当下社会中的一些恶习在部分学生干部中蔓延,导致一些有能力、正直的同学被人为的挡在了学生会干部大门之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间的不良之风。

3 高职院校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的建议

3.1 社会层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期,各种文化思想浪潮不断涌入,大学这所象牙塔作为思想文化的沉积和传承之地,成为首当其冲的涌入之所,给大学生思想教育也带来了洗刷与冲击,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学生加入学生会的动机产生了曲解或扭曲思想,作为社会各方,有责任、有义务,为我们的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之风,要去其各类思想文化的糟粕,吸其精华,传播正能量,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其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健康之风。

3.2 教育层面

3.2.1 重视并建立完善的后备干部培养体系。作为教育者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性,不能草率的简单“坐天收”,而是要将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之中,要针对学生入校后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例如针对所有新生干事制定基本素质的养成培养计划和目标;一段时间后,挑选骨干突出成员实施重点培养计划和目标等等。同时,对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衡量评价机制,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成果的检验标准。

3.2.2 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在学生会后备干部的培养上要注重创新,不能仅仅搞一些简单形式的培训,要将培训穿插在整个学生会后备干部的成长过程之中,要“动静结合”,“动”的要培养干事的实践能力,要创造机会让他们组织或参与活动中来,要搭建培养锻炼平台,例如实施后备干部培养导师制度,干事轮岗交流机制,创设学生会干事论坛等,鼓励干事献言献策,引导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静”的要加强干事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干部”观点,正确处理好工学关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急功近利,脚踏实地,以锻炼自我,服务师生为目标,努力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会干部人才。

3.2.3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上,学校不仅要建立起一整套系统规范的培养机制,还要在各环节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监督,一方面可以确定各个培养环节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可以杜绝学生间社会恶习的存在和蔓延,杜绝一些学生在老师面前一个样,在学生间又是另一个样的“两面派”行为。真正确立风正、气清的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监督管理机制,真正使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学生选拔出来。

3.2.4 启发引导树立正确的学生会文化。制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我们不但要强化制度硬件建立与完善,更要强化在学生会队伍中树立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校风等软文化建设。通过组织诸多学生参与度高、同学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活动,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对学生会职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真正做到品学兼优、工作扎实和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后备干部队伍。

3.3 学生层面

3.3.1 摆正心态,正确对待。对于在学生会中发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形态,要把服务师生锻炼自我作为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以荣誉得失为目标。面对机会要牢牢把握,失去荣誉要心胸宽阔,要为别人喝彩和进行自我检讨,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

3.3.2 强化学习,提升自我。作为学生会后备干部,将来可能走上学生会干部岗位,肩负起服务师生的重任,所以要不断加强学习,一方面要学好专业知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榜样;另一方面要学习各项能力素质,成为学生工作中的楷模。同时,在工作中和学习中也要找准平衡点。

3.3.3 积极主动,勇于创新。作为未来学生会干部的培养后备人才,我们选拔的,不只是听话的好学生,更需要的是有闯劲、有思路、有想法、积极主动和勇于创新的多面手。这就需要作为学生会后备干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勤思考、勤汇报,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光伟.高职院校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方式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1).

[2]巩惠玲.浅谈高校学生会干部的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2009,

26(6).

[3]刘旭.高校学生会干部队伍培养方法研究[J].学理论,2012(24).

[4]杜瑶.高校学生干部科学培养模式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篇5:后备干部培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分析

20经过笔试、考察,层层筛选,我区共选拔出120名区管副科级后备干部。截止月,已有16人被提拔到科级领导干部岗位,另外有10人被调到市级机关工作(其中3人为原区土地管理与村镇建设局人员整建制转出)。

减去年年龄超限(40周岁)的4人,现有9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9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的平均年龄为33周岁,最年轻的25周岁,其中30周岁及以下22人,占24.4%;31-35周岁39人,占43.3%;36-40周岁29人,占32.2%,并且各个年龄人数分布比较平均(详见表1)。二是文化程度整体较高。90人的学历均为大专及以上,其中本科学历50人,占55.6%(其中22人为全日制本科学历);大专学历40人,占44.4%。三是性别比例比较特别。与我区女性领导干部比例较类似,后备干部中女性有32人,占35.6%,体现出较强的城区特色。四是政治素质普遍较高。90人中,中共党员71人,占78.9%;民主党派3人,占3.3%;群众16人,占17.8%。五是身份不限,其中行政编制53人,占58.9%;事业编制35人,占38.9%;其他2人,占2.2%。六是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其中学经济类专业的25人,工程技术类专业的19人,管理类专业的人11,法律专业的17人,其他专业的18人,分别占后备干部总数的27.8%、21.1%、12.2%、18.9%、20%。其中大多数人都拥有两个以上专业的学历证书。另外,有近50人在各自部门担任着中层职务,已成为各自部门的业务骨干。

(二)存在的问题

分析我区区管副科级后备干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机关内年轻干部数量偏少。根据2004年年底统计数据,全区654名公务员中,40周岁以下干部数为282名(科员及以下干部139人),占公务员总数的43.1%;其中35周岁及以下173名(科员及以下干部120名),占26.5%。

二是优秀年轻干部流失较大。上面提到,仅2年时间,120名区管副科级后备干部中,目前就已有10人被调至市级机关工作,占后备干部总数的8.3%。

三是后备干部整体素质较低。基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因素,为保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年轻公务员进入副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门槛只能相应降低。这样就造成后备干部整体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另外,我区还存在着一般干部岗位交流、全区范围内干部交流较少的现象,对年轻干部的成长不利。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几个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

一是我区干部总量较小,年龄梯次不够合理,干部队伍趋“老龄化”。近几年的公务员空编数又较少,造成每年新录用年轻公务员数量不多,年轻后备干部数量也因此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由于“市在区中”的特殊区位特征,市级机关与区内干部平时接触较多,较其它县(市)干部熟悉,加上区内干部进入市级机关后无住房、家属安置等问题的困扰,使我区优秀年轻干部被选调进市级机关的概率较大,从而造成我区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大量流失。

三是由于我区职能部分缺失,一些干部感觉无法尽情施展才华,另外区级机关部门干部总体收入明显低于镇街、市级机关,领导职数上又是僧多粥少,导致部分优秀年轻干部想方设法转移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发展。

二、越城区选拔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直以来,我们积极以我区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干部管理原则,制订出台了《越城区科(局)级后备干部选拔和管理办法》,根据有关选拔标准、资格条件、数量结构和选拔程序,不断选拔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作为干部队伍建设储备力量。

(一)选拔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年轻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中,我们按照“民主推荐入围,公开选拔入选”的思路,努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增强公开透明度,积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一是公开选拔。在选拔后备干部时,我们在全区范围内组织符合基本条件的年轻干部参加统一笔试,对通过笔试的人员再进行认真考察,全面考察建议人选的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发展潜力,注意了解其熟悉领域和主要专长,最后由组织部部务会议讨论决定,并向区委常委会汇报。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决定等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少数人确定后备干部,在少数对象中选择后备干部的弊端,进一步拓宽了识人选人渠道。

二是民主推考。在大规模集中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条件不成熟时,平时我们主要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民主测评的方式将优秀年轻干部及时吸收进后备干部队伍。同时注重借鉴年轻干部在参加各类非区内组织的公开选拔中的笔试、面试成绩,如2005年的市、区联合公选领导干部,作为进入年轻后备干部队伍的标准之一。

三是竞争上岗。目前我区的各镇、街道及区级机关部门中层职位普遍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对一名干部的能力素养、群众基础等能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了解干部的极佳平台。因此,我们组织部干部线同志尽量参加各部门(单位)的竞争上岗,既做好指导又能及时发现优秀人才,补充年轻后备干部队伍。

四是定期调整充实。为了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保持后备干部队伍充足的数量和合理的结构,我们对后备干部的配备比例、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管理办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通过组织实施,在近两年的干部调整中,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脱颖而出,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今年,我们又对后备干部队伍重新进行了一次调整。在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新的人才衡量标准,对于比较优秀的、可列为近期培养目标的人选,在年龄、学历、级别等方面做了适当放宽,使后备干部队伍保持了充足的数量、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素质。

另外,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暂时不能提拔使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如符合后备干部条件,我们也按照规定程序列入相应的后备干部名单。

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考、竞争上岗等方式,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真正达到“挖掘一批、掌握一批、储备一批”的目的。

(二)培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后备干部是干部补充的主要渠道,对这些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后备干部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其潜在素质和能力,使之不断成熟,逐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创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对后备干部的培养。

一是建立了“三三”制培训模式。通过由组织部举办培训班,对新上岗的副科级领导干部采用“三三制”培训方式进行上岗培训。所谓“三三制”,即培训时间为三个月,培训过程分个别调研、集中授课、分组研讨三个阶段。由于时间安排上灵活合理、内容安排上紧贴实际,集体授课到课率高,调研文章质量较高,第一期培训班的部分优秀调研文章我们已经汇编成册,一些文章得到区领导的肯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探索确立了军事化集训模式。通过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军事化集训,认真计划集训内容,充分利用军事训练、自学理论、专家讲课、小组讨论、中心发言等多种形式,使每位参训后备干部的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磨练,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在受训干部的带动下,全区年轻干部中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不少未参加第一批集训的后备干部在第二批集训前都能踊跃报名。

三是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后备干部在关键岗位和艰苦环境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按照“拾遗补缺、全面发展”的原则,采取“三个一批”的方式,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加强实践锻炼。一批到区重要部门参加区中心工作和阶段性的重点工作进行实践锻炼;一批到组织、信访等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实践锻炼;一批到街道、镇、村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培养锻炼,使后备干部锻炼有机会、成长有条件,不断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群众工作能力和全局意识。

四是开展“委托”培养。由于组织部人手少,精力有限,为防止出现日常培养的“真空”,我们主要通过委托各业务部门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借各部门(单位)之力对分散在各部门的后备干部开展分类管理与日常培养。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越城区机构恢复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区的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选拔标准的科学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实现选拔的科学性一直是个难题。因为每一种选拔方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其优缺点。如目前普遍采用的先笔试后考察有其标准划一、便于筛选的优点,但也有其弊端,一是通过一张试卷难以较全面地了解一名干部的知识储备;二是客观题居多的笔试很难反应出干部的特长,容易使部分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在第一关即被淘汰出局,无缘考察关;三是通过试卷不能反应出人的能力,等等。

二是培养措施的针对性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同时也是组织部门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方法与原则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集中性教育居多,小班化培养不足的现象,很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难以达到教育培训成果的最大化。

三是选拔培养的系统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上,我们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程序、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人手少、精力有限、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制约,使得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不够,甚至一些年初制定的计划也无法执行。另外,由于培训计划只是在少数人想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缺乏专家与群众的参与,造成针对性不足,科学性不够,缺乏系统性。

三、新时期年轻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作为组织部门选拔年轻后备干部,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党管干部原则;二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三是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四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五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原则;六是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原则;七是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原则;八是服从工作大局,统一调配使用。

(二)加强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努力造就一大批能担当重任的优秀领导人才,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实践中我们感到,传统的选人用人观念仍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主要障碍。对此,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培养和选拔青年干部做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其中,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总揽全局,着眼未来,规划建设一支精干的后备干部队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各类各样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保持领导干部队伍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进行选拔和培养。一要科学预测,合理规划。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对各层次、各行业领导干部队伍逐一排队分析,调查预测,确定后备干部总数,建立一支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党政后备干部为主线,以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才为补充的后备干部队伍。二要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在门类构成中,既有党政领导型人才,又有经济管理型人才;在层次构成中,既要有科级后备人才,还要有股级以下初级后备人才;在梯次构成中,既有近期即可顶上去的较为成熟的“应用型”领导人才,又有面向远期的“储备型”人才。三要及时补充,保证质量。为了使后备干部队伍起点高、质量好,必须定期对后备干部进行筛选,有进有出,滚动管理,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数量足、结构好、活力强。

2.要扩大视野,拓宽渠道,努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树立公开、公平的观念,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是新形势下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到实行民主,必须搞好两个结合:一是组织选拔与群众推荐相结合。要坚持群众路线,推荐后备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是否德才兼备,有无政绩或政绩大小,群众最清楚、最客观、最直接。因此,坚持群众推荐,可以避免经验主义和局限性带来的弊端。二是推荐与自荐相结合。培养选拔后备干部,需要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推荐,同时也应提倡青年干部毛遂自荐,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推荐和自荐有机结合起来。

3.要坚持实践育人,按绩选人,促进后备干部走向成熟。培养后备干部要重视实践锻炼,针对目前年轻干部生活、成长条件普遍较好的现状,要使后备干部尽快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就要把他们安排到比较艰苦、比较重要的岗位上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味酸甜苦辣,磨炼他们的意志;就要给位子、压担子,放手让他们去干、去闯,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方法,积累成功经验,提高领导能力,全面增长才干。进行多岗位交流,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安排一定领导岗位、干部交流或岗位轮换等方法,使后备干部熟悉各种工作规程,掌握工作规律,积累工作经验。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长期在领导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交流到基层锻炼;把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后备干部交流到上级机关锻炼培养;把长期在业务部门工作的后备干部交流到综合部门锻炼;把预提拔为主职的干部放在辅助性领导岗位轮岗培养等等。逐步做到,专业技术类的后备干部一般应具有的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经历,机关工作的后备干部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历。把是否经过多岗位锻炼,是否在几个岗位上都能取得明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

4.要知人善用,量才使用,合理安排有利于后备干部施展才干的角色。在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人,往往会因种种原因而引起争议,我们要敢用有争议的能人,客观公正地去衡量,根据政绩来评鉴,看主流,看发展方向,不求全责备,不以偏概全。只要没有原则和本质问题,就要大胆启用,尤其对那些才能和缺点都比较突出的“两头冒尖”的干部,应当使“长有所用,短有所制。”让这些青年后备干部在开拓进取中逐步老练、成熟起来。坚持因人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定向培养。要根据每位年轻后备干部的特点、特长,因势利导,对其特长进行不断强化,直至其成为某一工作领域的专家、权威。

5.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形成有利于后备干部队伍梯次推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选拔后备干部,既要重视选拔培养,又要重视科学管理。因此,要树立标本兼治的观念,从制度入手,兼顾中、远期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注意梯次配备的结构完整,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按照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的要求组织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坚持专题培训与委托大专院校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考察相结合,适当拓宽渠道,积极选派后备干部到全国一流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等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锻炼。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有政治理论方面的专家授课,又要有思想、作风、廉政方面的专题讲座,还要有优秀干部的典型经验介绍,并设计座谈、辩论、写作、演讲等形式,锻炼后备干部的组织、应变、语言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培训管理上,通过研究新形势下后备领导人才工作的规律和趋势,一方面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另一方面坚持在培训中选拔、结合选拔使用进行培训的方针,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训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培训,使后备干部政治素质、责任意识、进取精神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有效地促进年轻干部的成长。

二是完善考察机制。改革干部考察方法,广泛使用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的方法,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考察方法,以及动态考察、跟踪考察的方法等;对干部的评鉴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干部评鉴的准确程度。建立跟踪考察制,在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结束后,进行考察;结合换届、年终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同步考察后备干部,同时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让群众来衡量,是否符合后备干部的条件,从而增强干部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自律意识。跟踪考察,有利于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劲头,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后备干部所在单位对其工作做出总结鉴定,组织部根据后备干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进出通畅的优胜劣汰机制,坚持动态管理。干部进、出口渠道不畅,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障碍。没有干部“能下”的刚性要求,后备干部难以真正到岗到位。要完善干部考核的办法和制度,以健全考核机制为重点,对表现差、不胜任现职的进行果断调整,真正使能上能下形成制度,实现能者上、平庸者下,相形见绌者让。要实行任期制,任期满后,工作表现好、实绩突出的提任或调任,对年龄偏大的后备干部,要及时调整,补充后备干部,促进后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

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思想工作汇报制,要求后备干部定期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和区委组织部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每年对自己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坚持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注重在实践中考察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的管理档案与数据库,把平时管理与年度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各类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的激励机制,促进后备干部在各种环境和岗位上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后备干部基本情况、后备干部简要登记表、民主推荐材料、考察材料、考核结果、任免情况等。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将本单位中层后备干部的最新情况及时报组织部备案。对后备干部进行分类储备,即按照党群、经济、科教文卫、政法、行政监管五个类别及近、中、远期进行分类储备和培养,形成合理结构。其中近期后备主要是指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内可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中期后备主要是指综合素质比较好、通过培养和锻炼提高,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远期后备,主要是指年龄轻、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

篇6:后备干部培养调研报告

一、我市在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科学合理地组建科级后备干部队伍。

一是坚持标准,完善方法,选准备好优秀“苗子”。根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标准,按照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大力完善科级后备干部产生的办法,广泛发现优秀人才。一方面,完善“三推两考一公示”选拔程序。坚持群众推荐、个人推荐和单位推荐相结合,通过理论考试、组织考察和社会公示的工作程序,把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多种途径发现和遴选科级后备干部。结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把那些经过考试或推荐、考核进入前列,但因职数限制未能入选的优秀干部,及时纳入到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注重在领导班子任中或换届考察中发现优秀人才,并从中挑选科级后备干部;充分利用知识分子专家人才库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到各级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来。二是科学分类,合理设置,形成梯次结构。在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按照规定的职数,确定相应的正科级后备干部、副科级后备干部数目,各职级的干部始终保持常数,不让职级“缺坎”、“掉档”;在学历梯队中,形成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梯形结构,既达到按选拔干部规定的学历,又突出本科及以上高学历层次;在年龄梯队中,将同一职级的干部拉开年龄档次,进行层递式的培养使用。同时,还注重科级后备干部的专业素质结构、性别结构等,确保有一定比例的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以适应领导班子合理分工、发挥整体功能的需要。由于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有效提高了各职级、各层次优秀干部的使用率,防止了科级后备干部过于集中某层次而造成的人才资源浪费。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

科级后备干部成熟的快慢,直接取决于培养选拔管理力度的大小。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选拔管理,是提高科级后备干部备用结合率的有效途径。

一是因人制宜落实培养措施。根据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和干部特长实行定向培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一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努力提高科级后备干部的成熟度。第一,分层次培养。按照科级后备干部的职级梯次,分别安排他们到中青班、特色班和上级党校进行培训,根据科级后备干部层次的需要定期开设专题讲座。每年,在市委党校开设2-3个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还选派了一批正科级后备干部到宜昌市委党校学习。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年纪较轻、学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科级后备干部到境外培训或外地挂职。年,市长亲自带队,组织了28名副县级、科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企业家到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培训,开阔视野,提高现代管理能力,选派了3名年轻正科级干部到省直部门挂职锻炼。第二,安排学习任务,以考督学。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科级后备干部从事的实际工作,定期安排学习内容和调研课题,以课题讲评和知识测试的方式,督促科级后备干部加强学习。年,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400名科级科级后备干部进行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测试,在促进科级后备干部加强学习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有计划地交流锻炼。结合培养期限和工作经历,加大纵向、横向交流力度,先后在乡镇与市直单位之间、党务部门与经济部门之间、行政单位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交流锻炼科级后备干部。近两年来,安排了33名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到乡镇锻炼、12名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23名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到市直信访和综合部门跟班学习。第四,提供平台重点培养。为提高科级后备干部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市委从全市198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中公开选拔了9名镇(街办)镇长(主任)助理,近期将安排到岗,一年任职期满经考察称职的,充实到镇(街办)和市直单位任领导班子成员,不断增强镇(街办)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活力。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第一,完善帮带责任制。精心挑选那些领导工作经验丰富、言传身教、乐于奉献的领导干部作为科级后备干部的帮带责任人,明确规定帮带的内容、形式和责任,建立帮带台帐,定期检查帮带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第二,建立跟踪考察制度。把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贯穿于科级后备干部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去。每年底,结合年度考核对科级后备干部进行一次认真考察,形成考察材料,载入科级后备干部个人档案。第三,坚持动态管理制度。根据考核情况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每年对科级后备干部进行调整补充,把相形见绌者及时调整出去,新发现的优秀干部及时补充进来,使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一定的常数和活力,有效地促进科级后备干部的健康成长。

(三)大力选拔优秀科级后备干部进班子。

大力选拔优秀科级后备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是提高科级后备干部备用结合率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科级后备干部备用结合制度,坚持把培养选拔优秀科级后备干部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把科级后备干部作为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来源,用制度来保证提高备用结合率。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及时起用成熟的科级后备干部,努力提高科级后备干部在拟进班子人员中的比例。

一是推优选拔使用。市委规定,提拔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必须是德才兼备、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科级后备干部。因此,在领导班子换届和需要增补班子成员时,我们坚持科级后备干部优先使用的原则,从各级领导班子的科级后备干部中推荐优秀人选进行考察,对符合提拔条件的,优先任用。

二是通过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等方式选拔使用。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和组织推荐的方式,鼓励科级后备干部积极参与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活动。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正科级领导干部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5名;年上半年,通过公推公选方式,在科级后备干部中选拔了2名正科级单位“一把手”。

三是通过“先进后出”安排使用。对少数战斗力较弱、结构不合理且职数已满的领导班子,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先安排符合条件且能力较强的科级后备干部进入班子,然后将职数逐步调整到规定的限额内。同时,大胆打破科级后备干部部门所有的界限,统筹考虑,合理选任,交流提拔。

二、当前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当前,在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上,表现在领导者本身、外部环境上以及科级后备干部自身素质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一是认识片面,搞一阵风。在调查中,有84%的人认为在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上思想不够解放;还有的人说,一些单位加强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只是建立了科级后备干部名册,或者选拔几个年轻干部点缀了一下;有的把选拔科级后备干部看作是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搞一阵风,紧一阵、松一阵。

二是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在调查中,40%的人认为在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上存在“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有的领导总用“排队”的惯例来选拔后备,总注意身边的几个人;有的认为年轻干部今后的路还很长,提拔的机会还很多,应优先考虑年纪大的、资历老的同志;有的担心使用年轻干部会影响班子团结,挫伤一批资历老的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科级后备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求全责备,怕担风险。有的人认为科级后备干部经验不足、不成熟、挑不起重担,“嫩”了顶不住,“冲”了稳不住,“浅”了镇不住。还有的人总用老干部的素质来比照科级后备干部,看缺点多,看优点少;看问题多,看成绩少;看现象多,看本质少;看眼前多,看潜力少;总觉得科级后备干部不稳重、不全面,在选拔上顾虑重重,怕担风险。

(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在培养规划上缺乏目标机制。在调查中,不少人认为本单位培养选拔管理科级后备干部目标缺少刚性,做到哪里算哪里。即使是有目标,使用的言语也比较模糊,如“原则”、“一般要有”、“要有一批”、“有一定数量”等,操作性不强;或者只有中长期目标,没有近期阶段性年度目标。

二是在培养责任上缺乏考核机制。以往对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年终、届中、换届考核及领导干部的任前考察中,对其任职内的政绩及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领导水平考核项目较多,但没有对班子和一把手在培养选拔管理科级后备干部方面设置考核内容。这样,使班子和一把手在任期内如何发现、培养、管理科级后备干部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

三是培养教育上缺乏多渠道机制。目前对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主要分两大块,一是理论业务素质的培养,二是实践的锻炼。对于理论业务知识的培训作了很多的尝试,举办了各类培训班,但从培训的效果来看,还不够理想。科级后备干部实践锻炼仅限于内部轮岗和下派交流,力度不大。

(三)科级后备干部尚有不足表现。

一是政治上还不够成熟。有的科级后备干部面对当前深化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面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影响,面对党内腐败现象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迷茫、困惑甚至动摇;有的科级后备干部有时心态没有摆正,受到表扬时沾沾自喜,忘乎所以,遇到困难、挫折时,发牢骚、讲怪话,精神不振;有的科级后备干部原则性不强,有怕得罪人的思想,认为自己年轻,坚持原则会得罪人,会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

二是在能力上还不够突出。有的科级后备干部工作上思路不清、没有章法,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心中无数,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态势;有的信心不足、魄力不够,说话办事态度不明朗,畏手畏脚,过于谨慎;有的工作方法简单、老练不够,遇事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各方面因素为工作服务。

三是在作风上还不够务实。有的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学习、工作、生活在城镇,工作、生活、成长环境相对优越,没有基层生活经验,阅历不深,深入群众调研不够,吃苦精神还不强,作风还不够务实。

三、加强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工作的对策和途径

针对目前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上,要本着“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培养选拔管理的各种配套机制。

(一)拓展源头,创新年轻科级后备干部选拔范围。

根据年公务员年报和人才年报统计数据来看,全市党政群机关公务员1244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公务员250人,占20.1%;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5661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1412人,占24.9%;全市还有16个党政群机关、推公参管事业单位无35岁以下年轻干部。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市年轻科级后备干部总体来源偏少、“入口”偏窄,有的单位没有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出现了“断层”。因此,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拓宽年轻科级后备干部选拔范围。要将年轻科级后备干部选拔的视野拓展到企业、村(社区居委会)干部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公开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中,采取各种方式发现和选拔优秀年轻人才充实到年轻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为我市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二)公开筛选,创新科级后备干部选拔方式。

选好、选准科级后备干部,把好入口关,是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在坚持科级后备干部选拔程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推荐、筛选的公开化程度,广泛发现优秀人才,保证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数量、质量和活力。一是强化民主意识,增强筛选的广泛性。各单位要根据有关规定和领导班子的实际状况,对科级后备干部的年龄、文化、职务等制定相应的条件,向社会公开,广泛组织干部群众参与推荐科级后备干部。二是坚持公平择优,扩大筛选的竞争性。在科级后备干部选拔的过程中要大力引入竞争,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注重通过公开选拔和公推公选等方式选拔科级后备干部。

(三)注重实效,创新科级后备干部培养模式。

加强对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是建立高素质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根本保障。要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模式的不断创新,注重工作的实效性,使科级后备干部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敬业务实的作风。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上采取办班培训与在岗自学相结合。坚持有计划、有重点地举办好各级各类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同时,开展好在岗自学活动。每年制订学习书目,每季规定学习篇目,每月排列学习重点,使科级后备干部有计划、有重点,能深入系统地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定期开展述学讲评和知识测试,以调研、演讲、测试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督促科级后备干部将学习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实践锻炼上重点实施“五个一批”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锻炼计划,即每年选派一批镇(街办)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到市信访局等市直综合部门跟班培训,选派一批年轻科级后备干部到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专班从事专项工作,选派一批市直单位科级后备干部到镇(街办)、村(社区)锻炼,选派一批科级后备干部到酒业、三宁化工等市内重点企业挂职锻炼,选派一批新提拔的科级科级后备干部到市信访局担任信访督查专员,促进科级后备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科级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加强监督,创新科级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要通过完善和强化各种监督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科级后备干部的管理,促进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一是推行科级后备干部公示制。通过多种渠道,把科级后备干部向群众、社会公开,并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实施广泛的民主监督,及时掌握科级后备干部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二是推行工作述职评议制。根据科级后备干部的工作职责和所担负的阶段性任务,安排他们定期向单位全体干职工和组织部门进行工作述职,接受评议,以这种方式强化科级后备干部的进取意识。三是推行跟踪考察制。通过日常观察、专项测评和定期访谈、年终考评等方法,比较科级后备干部各个时期的工作表现,考察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政策水平、能力素质等,及时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使他们保持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四是推行谈话提醒制。要求帮带责任人平时对科级后备干部加强管理,经常与科级后备干部交心谈心,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不足,培养他们树立严谨敏锐、务实创新、团结进取、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五是推行动态管理制。根据干部成长的动态过程,实施科级后备干部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把经不住考验、没有培养前途的及时调整出去,把思想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及时补充进来,时刻保持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

(五)强化考核,增强各级党组织培养科级后备干部的责任。

上一篇:抗日老兵互助活动倡议书下一篇:枕头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