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救助倡议书

2024-05-25

贫困学生救助倡议书(通用14篇)

篇1:贫困学生救助倡议书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又是一年金榜题名的时,在这个充满激-情与希望的季节里,芷江县一大批莘莘学子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看到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还有一些手持大学录取通知书却迫于家庭生活困难而愁眉不展的孩子。面对这一颗颗渴望的心灵,相信您一定不愿让他们从此迷茫。一颗爱心点燃一份希望,一份温暖宛如一日朝阳,一个善举改变一生航向。

或许你抽一包烟喝一瓶酒就要花掉30元50元,或许你一次零食就要花掉10元20元……也许这些钱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贫困学子来说,可能就改变她的人生。也许您是一名老师,也许您是一名工人,也许您是一名企业家,也许您是……但我们相信您也一定被别人关心过、帮助过。今天的一份爱心,能够成就一个梦想,今天的一次资助,能够改变命运的航向。

捐资助学是善举,兴学育人是美德!爱人者,人亦爱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为了帮助优秀贫困大学新生走入大学的校门,团芷江县委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捐资捐赠倡议:

伸出您热情之手,伸出您援助之手,伸出您的大爱之手,给予贫困学子一份希望!

我们承诺:您所捐献的每一分钱,都将用于20xx年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优秀贫困学子。所有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数额,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开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我们期盼着更多的感动一起分享!

我们期盼着更多的爱心一起凝聚!

我们期盼着更多的暖流一起延伸!

“爱心圆梦大学”-----资助贫困大学生真诚期待您的参与!

篇2:贫困学生救助倡议书

您们好!

当我们安然地工作、幸福地享受天伦之乐时,一个不幸的家庭在向我们呼吁救助!

这是老三董世宽及4个孩子的家

单县高老家乡董老家村(齐鲁师范学院帮扶村)有一大户人家,近年来,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在世老辈兄弟4人,家家有难。

老大董世彦,77岁,左腿残疾,一辈子单身;老二董世荣,72岁,常年肺气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其子董际现(39岁,育有一子一女,女儿12岁,儿子7岁)因车祸智力丧失,身体致残,生活不能自理。

2个孩子的母亲离家出走,主要靠70岁的奶奶种地维持生计;老三董世宽,66岁,和老二一样,常年肺气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

其子董际民(育有4个子女,大女儿16岁,二女儿9岁,三女儿7岁,儿子5岁),因生活压力和家庭矛盾自焚身亡,孩子的母亲精神受到一定刺激,离家出走,4个孩子靠常年有病的爷爷和63岁的奶奶扶养。

老四董世坤,61岁,不久前查出胃癌,刚刚做了手术。

一大家子都很困难,谁也帮不了谁。

最可怜的是6个缺爹少妈的孩子,近2年多来,经常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生活。

期间,我们也做了一些救助工作,但毕竟杯水车薪。

孩子无法享受孤儿经济保障,现在乡、村两级正在帮助她们争取低保,但菏泽农村低保待遇标准很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急需社会救助。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他人急需的时候,急人之急,帮人之困,忧人之忧,是一种高尚行为。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奉献、互助、友爱”精神。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在此,向富有爱心的朋友、同事、同学、战友和社会人士发出倡议,希望大家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渡过难关,撑起这6个孩子生活的希望。

捐款不在多少,贵在有份爱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

我们代表董世荣、董世宽两家人,诚挚感谢您的关爱!

祝:各位爱心人士身体安康!幸福吉祥!

附:捐助开户银行:单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齐鲁师范学院“第一书记”工作组

单县高老家乡董老家村村民委员会

篇3: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伦理救助

高校贫困大学生除了存在物质的贫乏、心理的障碍之外, 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此而导致的伦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恩意识淡薄。

大多数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都能珍惜上大学的机会, 他们心存感恩, 胸怀责任, 乐于奉献, 把感恩意识转化为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大学生以贫困为借口, 以自我为中心, 精神空虚, 情感苍白, 行为失范, 完全依赖于学校和社会的资助, 思想上不求上进, 学习上得过且过, 生活中攀比享乐, 活动中消极懒散, 自立意识不强、感恩意识淡薄。缺乏感恩意识使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所受资助, 很难形成和谐的思想、健全的人格, 从而不懂得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这不但降低了贫困大学生的整体人格素养, 而且会降低社会各界的助学热情, 严重影响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 不合理的消费伦理观念。

人的消费需求不仅受到经济能力的制约, 而且受到消费伦理观念的重大影响。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都有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他们合理利用受资助的资源来顺利完成学业, 但也有部分贫困大学生受身边家境富裕的同学和一些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不良的消费伦理观念。他们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和与他人攀比, 而不把受资助的钱用于学业。这不但浪费了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助学资源而且违背了资助者的意愿, 对我国的捐助事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 受资助者诚信缺失。

受助者诚信缺失凸显在贫困大学生中越来越严重, 其中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上。一些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毕业后, 不按期偿还助学贷款, 恶意拖欠、拒还、逃贷现象严重。由于贷款学生的诚信缺失导致银行在较高的还贷违约率面前积极性并不高。除了银行成本核算和规避风险之外, 还贷违约率高已成为银行不愿向贫困生贷款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种不守诚信行为不仅损伤了个人信誉, 而且严重妨碍了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进行。

(4) 非贫困生混水摸鱼。

在国家加大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同时, 在高校中也出现了一些“假贫困生”。一些道德素质较差、刻意追求物质享受的大学生与贫困生争着索要扶贫助学资金。这种现象危害极大, 一方面他们抢占了原本就紧缺的助学资源;另一方面, 由于这些“伪”贫困生本身道德素质差, 他们受助后往往进行奢侈消费, 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对受助“贫困生”整体形象严重破坏, 降低社会各方的助学热情。

2 伦理关怀与救助应坚持的原则

教育的根本人文使命就是伦理解放, 表现为对伦理精神的执着追求和热忱关怀, 同时还表现为对大学校园中那些需要关怀的人在心理与生理、物质与精神上的道德关照和热情扶助, 以便使党的阳光通过一系列的善举, 普照到大学校园的每个成员的心底, 并演化为人们对党的认同和信服, 对大学生活的聚合和归属。因此, 我们在开展对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时, 应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持, 应当与学校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过程相互协调, 做到助困与育人的密切结合。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的贫困是暂时的, 大学生的价值应体现在知识的富有上。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培养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集体、奉献智慧、回报社会的崇高理想和感恩之心。

3 伦理关怀与救助的途径思考

(1) 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 构建和谐校园。

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条件, 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引发伦理困扰问题的前提。如果不改变他们的贫困状态, 伦理救助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①加大资金投入。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用于扶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但是现有投入对于占在校生20% ( 有的学校更高) 的贫困大学生群体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 应当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此外, 可募集社会慈善资金投入资助;通过签订意向性合同, 由用人单位资助等。有了充足的资金, 才能切实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处境。

②完善奖助贷学金制度。

贫困大学生首要的经济来源为奖 (助) 学金, 占总花销的69.1%, 然后为家庭供给、勤工俭学、亲友相助等。由此可见, 完善奖助学金制度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 我国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得到很大发展,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奖学金设立校际差别较大, 助学金的数量不足, 以及贷款特别是银行贷款门槛过高。只有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完善奖助贷学金制度, 才能解除贫困大学生的经济之忧。

③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评估机制, 确保援助对象评定程序的公正。

经济援助不同于其它援助的很重要一点就是经济援助有一定名额限制, 这就涉及到受助对象的确定问题。学校应该以公正为原则, 积极探索一种相对公平的评定程序, 以保证正义价值的实现。评定程序应遵守普惠性、公平对待性和公开性, 做到这“三性”就能保证程序正义。正是由于贫困生在数量上比较庞大, 在分布上又比较广泛, 加之评测本身存在的若干问题, 才使得我们在调查和判定受体身份的时候也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 高校比较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出具贫困证明, 但这使得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从一开始就带入了过多的人为因素。本文认为, 由于贫困生数量比较大, 不能做一一调查, 但应该在不同的高校做不同的抽样调查, 以此作为出具贫困证明的补充措施。这样, 各取其利弊以尽量保证贫困生测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消除贫困行为。

④创新资助方式实行隐形资助。

我们在让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的同时, 还应该不给他们带来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许多高校的资助措施虽然帮助了贫困生, 但无形中也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贫困大学生大多不愿让周围的同学知道他们生活的困境, 有些自尊心强的学生宁愿饿肚子都不愿接受学校的帮助, 所以高校在资助的同时还应将视角投向贫困生伦理救助问题, 探索出一套“隐形补助”的新路子以实现对高校贫困生的自尊和隐私的保护让贫困生有尊严的接受资助。在具体操作方面, 现在高校大都实现了校园“一卡通”, 一卡在手, 畅行校园, 日常校内消费均可通过“一卡通”实现。对于达到生活预警线而又满足资助条件的贫困生学校自动将钱打到学生卡里。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开始实行了这样的“隐形补助”。中国科技大学这项“隐形补助”政策已经试行了两年多, 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多方好评。因此, 高校应在其他各项资助政策中推广这种将物质资助与情感体谅、人格尊重“捆绑”起来的“低调做法”。

(2)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①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密的导师, 是大学生人生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 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伦理救助中的重要作用。首先, 辅导员要与贫困大学生建立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 这是辅导员与贫困大学生进行交往和沟通的前提。辅导员要主动深入贫困生当中, 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进而针对他们的具体问题逐一加以解决, 让贫困生“生活有保障, 成绩有进步, 个性有发展, 沟通有温情, 民主有参与”。其次, 辅导员要开展经常性的主题班会活动, 重视和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激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乐观开朗、自信踏实、敢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 强化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 促使每一位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 鼓励和推动他们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完善。

贫困大学生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 也涵盖精神上的贫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因自卑而缺乏自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确立自信, 是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的基础。高校可以搭建多种平台, 给贫困大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首先, 设法增加勤工助学机会, 进一步挖掘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的重要作用。其次, 有针对性地开展文艺体育比赛, 使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示, 同时鼓励和支持贫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走出去了解社会, 投身社会变革, 发掘自身潜能。

③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也是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 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将难以立足和发展。对于非贫困生, 要教育他们诚实做人, 切不可投机取巧, 非贫而扮贫, 为了一点经济利益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污点; 对于贫困学生, 要让他们明白助学贷款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个人的关爱和期望。学生不管是从道德感情出发还是从法律义务出发, 都应当在步入社会、经济独立之后履行自己的还款义务。在诚信基础上加强感恩教育, 美化贫困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 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是贫困生健康成才成长的环境保证。首先, 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打牢贫困生奋发向上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 高校要积极开展高雅健康、求真求善、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贫困生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在参加活动中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提升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第三, 高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伦理观念, 特别是让家庭宽裕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减少贫困生的自卑和攀比心理。

参考文献

[1]李景国.论高校贫困大学生伦理救助之思考[J].社会科学家, 2008, (12) .

[2]刘霞.公益伦理主张的道德义务——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3]苗天峰.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篇4:贫困学生救助倡议书

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个案工作救助一、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优势

(一)服务理念更具人性化

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遵循助人自助的理念。社工以人为本,在尊重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础上,真诚帮助他们,引导、支持、鼓励他们,相信他们潜力巨大,能够达成自我改变与自我成长。学校个案工作模式的介入服务和救助过程,遵循案主本位的原则,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始终以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需求为最高宗旨,进而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个案工作不是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自上而下以灌输教育为主,对于受教育者内心感受与真正需求考虑不周,而是遵循尊重与平等的服务理念,避免了思想教育的单一性与生硬感,有效地防止了受助学生被动接受心理的产生与抵触情绪的生成。

(二)服务方式专业性与针对性强

学校个案工作操作主体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他们秉持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学校个案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其角色和工作区别于一般的任课教师、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社工与大学生弱势个体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他们运用的服务方式更具专业化,更注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服务更细腻更深刻。

同属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因弱势类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与需求并不一样,即使属于同一弱势类型,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服务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个体具体对待。因此,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更具有针对性。

(三)服务效果优良

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社工借助支持性技巧,专注于案主,倾听其表述、同情其处境、鼓励其不断改善自我,在此过程中案主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因而,这种工作模式对他们的心理调适比较有效。针对贫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救助,只要抓住根源,借助支持网络,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经济压力,并纠正其非理性信念,就可给予案主新生活的希冀,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他们自卑感,以新的思考方式看待与处理既有的问题与困境,树立起生活与学习的自信;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救助,以个案访谈的方式帮助案主改善认知,疏导不良情绪,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针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弱势群体救助,主要是通过社工直接的个案学业辅导或间接的朋辈个案引导都对案主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救助,通过纠正案主认知偏差,教给案主相关求职面试技巧,也会立竿见影。

二、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足

(一)服务方式具有局限性

人需要放到特定情境中,其状况才能得以展现,人需要放到各种环境中其能力方可得到锻炼。学校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运用个案访谈法,社工可以帮助案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可以传授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些技巧,也可以帮助案主疏导心理情绪的困扰等,但案主在小团体或更大群体中的表现,社工通过访谈了解有限,案主的不断成长与发展也不是单纯见面访谈能够达成的,所以学校个案工作,需要同学校小组工作与学校社区工作结合起来。这三大专业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动态观察、立体介入,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当前困难,有利于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增强环境适应力,提升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方法救助贫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时,除了案主自身努力,更多的不是访谈,而是用间接的方式,如社工帮助案主联系资源,学校落实相关政策等,这样才更为有效;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救助,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主,一般社工无能为力,需要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介入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学业弱势群体时,有的个案成效较慢,需要一个周期性改善;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者的救助,案主的整体求职素养与求职竞争力的提升也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

(二)服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个案工作模式不是一个万能模式。社工作为个案工作的指挥与执行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角色多样,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都要有所了解或者深刻认识,其专业素质影响着整个学校个案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效果。虽然每个社工都有其专场,但在很多问题上仍会束手无策。社工自身无力应对时,便需求助其他社工或者转介,或者更具针对性的部门及专家介入其中。

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皆存在不足,这就要求社工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累积丰富的经验。同时,学校个案工作也需要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处、学习发展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互通有无、全力合作,系统深入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问题。

(三)服务持续时间长

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通常采取一对一式的服务,一次只能服务一个案主,难以大面积地开展工作,相对于等待救助的整个群体而言,社工数量很少、效率过低。在同一时期时内,学校个案工作帮助的人数不有限;学校小组工作则可开展几次同质性的小组活动,使更多学生得到帮助;学校社区工作则可以通过举办一场大型的讲座,如心理健康讲座、学习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一次性帮助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从这个角度上來讲,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不论就正在接受服务的单个案主而言,还是等待服务的整个群体而言,服务持续时间都是比较长的。正因为如此,效果明显的学校个案工作亟需更多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行列中来。

我国在讀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现状,同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关系密切。从学校个案工作的视角对该群体进行救助和研究,使我们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学校个案工作的理论贯彻与具体操作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希望这种研究,能引起理论界对学校个案工作与社会工作的重视,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的内在规律,以规律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希望这种研究能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关注该群体的内在需求,帮助这一群体走出困境,在象牙塔里更好的完善自我,并顺利走入社会、反哺社会。当然,这种单一视角的研究与救助不可能一剂见效、包治百病,这就需要进一步运用学校小组工作和学校社区工作甚至更广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加以研究与解决。

参考文献:

[1]费梅苹,韩晓燕.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0.

[2]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00.

篇5:救助贫困母亲倡议书

“幸福工程”是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倡导成立的,以救助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母亲为宗旨,帮助她们缓解贫困,解决燃眉之急,提升生活水平的一项爱心行动。去年,我街共收到幸福工程捐款4万多元,帮助了23位贫困母亲。

今年正值“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十八周年之际,为了让“幸福工程”能够帮助更多的贫困母亲,我社区定于7月1日至7月14日开展 “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捐款活动。为此,我们呼吁各位居民踊跃加入到“救助贫困母亲”行动中,慷慨解囊,帮助她们渡过难关,为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贡献一点力量。

倡议人:XXX

篇6:救助贫困生倡议书

捐资助学是善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兴教育人是美德“爱人者,人亦爱之”。救助一个孩子,改变一个人生。您的慷慨解囊会被他人永远铭记,您的乐善好施会被他人永远尊重。

您的善举,可以让一个面临失学的孩子圆大学梦想,可以为他人的生活添一份感动,也为您的生活添一份温馨。您撒下的是点滴温情,成就的却是高尚人性。

也许你并不富裕,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您的善举会让他们暗淡的童年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让希望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前程。

孩子是祖国的太阳,那您就是托起太阳的人,用您深情的目光关注贫困孩子吧!用您的双手帮助他们吧!生命会因您的善举而更富有光彩和意义!

篇7:救助贫困户倡议书

一个孩子的成功将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为了给优秀贫困大学生送去光明与希望,顺利迈入大学的校门,芒市同德爱心服务社启动“情系寒门骄子·爱心成就梦想”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向全社会发出爱心助学倡议,呼吁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请伸出您的热情之手、援助之手和大爱之手,给予贫困户的贫困大学生一份希望!

资助对象:20____届的毕业生左____,高中就读于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以620分优异的成绩被郑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

申请资助金额:提出申请资助3000元~5000元的入学资金,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所需费用:学费6400,住宿费2200,教材费800,新生体检费30、路费及生活费等…)大学生贷款8000元(这笔贷款要到十月份后才能落实到位),筠竹园爱心基金会资助3000元,现求助我们社里资助5000元。

资助方式:通过微信红包方式,由芒市同德爱心服务社李青负责登记收取,并交于受助学生

资助时间:20____年8月10日-8月11日

篇8:贫困学生救助倡议书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着多种原因, 对他们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分析的结果表明, 使贫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还比较大, 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人只注重物质利益上的追求, 把对于财富占有的多寡当作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贫困生在社会上由于没有经济地位而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 从而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是校园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 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反差, 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却会突然变得明显起来, 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与其他大学生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 甚至兴趣爱好上的差异也常使他们产生强烈心理对比。尽管在大学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种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 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社会文化归属活动中遭遇困惑。

三是自身压力的影响。贫困生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经济生活方面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贫困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对于消费水平较低的贫困生来说, 大学生中不时泛起的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 无疑使囊中羞涩的他们相形见绌, 自感寒酸。因此他们长期处于有形的巨大经济压力中, 容易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强烈的自卑心理。

二、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救助的方法与途径

关心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学校来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救助, 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 还应该包括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救助, 以解决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与大量的研究, 我们认为对高校经济贫困学生进行心理救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提高贫困生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高尚思想品德, 完善人的道德心理人格的重要手段。依靠高等学校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沟通、进行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对待贫困有不同的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通过自立与自强战胜贫穷, 改变自己的生活。

(二) 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

通过家访、个别访谈、问卷、档案归类, 结合学生的经济情况和心理情况的变化, 在原有心理普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跟踪调查等大量工作, 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及时、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引导性和预防性, 及时跟踪辅导, 促进学生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三) 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不仅要针对学生本人, 还要与这些学生身边人进行沟通, 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格与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主体, 彼此的尊重与理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只靠学生工作者, 而是应建立一个从上到下、从机关到基层的有层次、立体化的救助体系。充分发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班级干部的作用, 为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 发掘贫困生特长, 帮助树立信心。

通过走访和调查, 我们发现心理问题在成绩一般、并无特长的贫困中发生的机率较高。而学习成绩好或有某些特长的贫困学生当中, 心理问题发生的比例要明显低于前者。相反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会比较高, 与同学的关系也会比较融洽。这表明自信对于贫困生有着十分大的心理影响, 虽然他们处于经济上的劣势, 但他们却可以在其它方面张显自己的个性, 建立信心, 完善心理人格。

(五) 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贫困生在接受资助时得到的是爱与关怀, 而不是怜悯与施舍。因此在助困工作中不论是对外宣传还是接受资助都要选择适当的方式, 尽量不会触及贫困生敏感的内心。宣传中应注重主题的选取、话语的运用等问题, 尽量避免以一种贴上贫困的标签的形式让心理脆弱的学生面对公众。

篇9:贫困学生救助倡议书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物质救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98-01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大学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生活上节俭”、“渴望各种打工机会”、“需要各界的经济支持”,这就是中国当代高校贫困生的显著特点。高校内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山区,而目前一个显著趋势是城镇居民下岗家庭成为大学贫困生新的来源。

近年来,国家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欠缺有效的心理疏导。单纯依靠助学贷款或者助学金这种有限的物质资助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贫困学生在心理上仍旧是自卑、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二是助学贷款的催贷问题,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迟迟不还款,给高校和银行造成困扰;三是极少获得社会捐助,仅靠国家和各级政府资助,资金总量有限,难以满足解困的需要;四是贫困标准模糊不清,高校确定贫困生程序存在争议等。由此可见,我国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笔者不赞成无条件的无偿资助模式,这种“不讲其他,只论贫困”的资助模式容易助长某些特困生的依赖、懒惰心理。同时物质方面的单一资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心理救助和物质救助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高校贫困生走出困境。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救助

高校贫困生不愿意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大部分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家境,也不希望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他们通常会表现出自卑、内向、敏感的一面。在资助贫困生时必须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把其视为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辅导员处应建立贫困生特殊档案,熟悉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以院系为单位,创建一个贫困生档案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由专人负责录入,并进行日常维护和关注。定期了解谈话,善于观察、及时跟进有无特殊、突发的情况发生。对个别确有因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及时的、长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归属感和依靠感。二是把握好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如:开学缴纳学费时,每年评选奖学金、助学金时,临近毕业时等,贫困生在这些时间节点心理会有一定的压力,及时发现并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首先,可以通过团体咨询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共性问题”,如针对贫困生的自卑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可以通过“自信心团体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二性成长团体辅导”等个体体验和感悟型的而非灌输和说教型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心理疏导;再次可以通过个别咨询解决“个性”的、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咨询人员事先要对求助者的个性、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一个了解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温馨的环境,可以让求助者充分的倾诉,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一对一的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的物质救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奖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规定的专业的学生以及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目前“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高校庞大的贫困生的群体,单一依靠政府或者高校还是杯水车薪,对高校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还是要拓宽资助的资金来源。拓宽资助资金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国家资助、学校帮助、社会资助等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资助。国家应该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为主、学校为辅的模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学校制定发放、回收措施。同时,为激励贫困生积极上进,国家可制订免还贷款条件,对品学兼优,毕业后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贷款学生,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使贫困生享受减还或免还贷款等特惠待遇。

二是学校帮助。 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帮助:第一,积水成河,点滴之举成大爱。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集小爱成大爱,成立一个以贫困生资助为目的的基金会,集合来自各方的资金来源,公开、透明的管理是基金会模式运行的关键,因此有效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资困助学工作小组,形成党团组织层层负责的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人,确保助学金、奖学金等助学款项的分配程序合理、公正,可以设立意见箱,评选结果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第三,勤工助学岗位的重要性。让贫困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是一种较好的给予资助的方式,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提供办公室助理、家教、图书管理、后勤服务等勤工俭学性质的工作岗位。

三是社会资助。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大学生资助上面承担着真正的投资主体责任,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资助大学生方面的努力仍存有很大不足。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单一依靠国家资助这种单一方式将很难满足对资金的庞大需求。因此,应积极争取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社会资金的帮助,拓宽财源,引导资助资金结构多元化。

首先是国家方面,可通过立法和政策激励,保障和引导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个人资助的积极性,给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与个人以精神和物质奖励,让社会慈善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精神文明新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资助大学生的良好氛围。政府可以适当干预,如从税收上进行干预,在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捐助,积极捐助贫困学生的企业公司可以适当减免税收或者有其他有利于企业的政策。提高企业资助贫困生的热情。再次,合理应对社会捐助。鼓励更多的捐款用到教育事业上来。同时,应修税法或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等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出一套具体、细致且又简便行的操作程序,确保捐赠者在捐赠后简便易行地得到免税的待遇。

其次是学校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捐款,积极与企业、政府建立共同合作的共赢局势,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会咨询和培训服务,通过这些渠道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各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企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或者是设立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拓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渠道和奖金来源。

贫困生作为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须关注的热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庞大数量和诸多问题,也说明了贫困生救助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这一群体的救助,心理或者物质任何单一层面的救助都是不全面的,必须心理救助与物质救助双管齐下才是改进工作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凤.助金、助心、助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2]刘文伟,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学工论苑,2010,(2).

篇10:救助贫困户倡议书

是我国第五个扶贫日,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10·17”,我们邀您一起:为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捐出一份爱心,奉献一片真情!

遵义市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近年来,我们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但目前全市仍有23.02万父老乡亲生活中贫困线以下,要实现脱贫攻坚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任务艰巨,时间紧迫,需要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携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

汇川区作为中心城区,贫困发生率较高。全区共有扶贫开发任务的镇(街道)11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社区)95个,其中贫困村38个。到目前为止,仍有9个村未出列(其中有2个深度贫困村),1.8万贫困人口未脱贫。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红色洗礼的老区人民和同为华夏儿女的我们,更懂得大爱如山,尚德从善。扶贫济困,我们义不容辞;共建和谐,你我责无旁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在此,我们向社会各届郑重倡议:

让我们一起参与到“扶贫日”活动中来,慷慨解囊,纾困解难,奉献一片爱心,点燃万家希望。

我们呼吁

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教育、卫生、金融、工青妇系统,驻区武警消防官兵、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本着自愿原则,自行组织,积极参与为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捐出一份爱心,奉献一片真情捐助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生活!

我们决心

共同构建社会各方面参与扶贫事业的公共平台,扩大社会扶贫的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让全社会的爱心涌流更直接、更准确、更快捷地传递给所有需要帮助的地区和人群。

我们相信

您的点滴善举,必将温暖护佑羸弱者前行,点燃受助者的梦想,助力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行善积德,福有攸归。您的善款,将按相关法规全部用于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的医疗教育等方面。我们共同监督,严管善款,让社会各界捐赠的每一分钱,真正用在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身上,并及时向全社会公示善款使用情况。

篇11:毛都中学救助贫困倡议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寒冷的冬季虽然已经来临,但是,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可是,大家是否想到:每学期都有一些同学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缘这可爱的校园,有一些同学虽已入学却因家庭困难而面临辍学,还有一些同学的家庭遭受到猝不及防的灾难性变故也同样遭遇到了失学的危机!有的老师身体被病魔缠困却依然顽强的在坚持,这些同学渴望有学习的机会,他们也期盼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这样的老师渴望有健康的身体把学生培养成为将来社会的有用之才。可是,人生的厄运往往不可预见无法避免,他们的肩膀实在无法撑起命运的大厦!

扶危济困,奉献爱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们,同学们:在这里,学校工会、团委郑重的向大家发出倡议:

老师们“少喝一瓶酒、少抽一包烟”,同学们“少吃一袋零食、少喝一罐饮料”,就能将零花钱省下来,去帮助他们。将一些有价值的书籍、本子、文具捐出来,虽然只是绵薄之力,却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救治老师的身体,给他们以成才、报国的机会。

即便是1分、1角、1元,也能够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让我们分担一点贫困老师、贫困同学的痛苦与无助吧。我们相信,这些同学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学校,这样的老师会用毕生的精力回报社会。

真心实意送温暖,热情豪放献爱心。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们吧,让学校和谐有序、班级上下一心、师生共同进步吧!

每人播下一颗爱心的种子,相信会长成参天的大树、茂密的森林;每人汇聚一滴友谊的水珠,相信她会汇成温暖的河流、磅礴的大海;每人献出一点微薄力量,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老师们,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奉献一片爱心吧,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校园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世界!

篇12:关于救助贫困家庭的倡议书

我们曾拥有鲜花相伴的童年,我们曾渡过阳光灿烂的少年,在成长和生活的路上,我们虽也曾经历不同曲折和磨难,但那仅是人生长河中荡起的涟漪和小小的浪花!毕竟我们已走过昨天,现拥有理想的事业、良好的环境、幸福的生活和较为丰厚的待遇。然而,就在我们衣食无忧,尽情享受生活、徜徉人生的同时,你可曾知道,在我们的身边,仍存在贫穷和饥饿,存在艰辛和困苦,存在我们看来不屑以顾的经济问题而梦断前程的农家学子!

贫困不是孩子的错,他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出生和环境,能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考上大学深造,他们已经是胜利者,虽然国家政府尽所能及,通过助学贷款、奖学金、补助、助学金、减免学费等一系列办法,不让一个孩子因学费而辍学,然而贫困的家庭却连孩子每月基本生活费用都难以解决。有很多学生,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入学通知书,但贫寒的家境,面对巨额的学费,他们只能选择辍学或者早日进入社会谋生,只能站在学校门外不停的伤心摇头,大学入学通知书只不过是一张值得收藏的纸,高校只能让孩子们望而却步……

我们可能没有力量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的帮助相对于他们的需要来说可能是杯水车薪,但帮与不帮间,横着一条分水岭:对自己的同类遭遇的苦难和不幸,我们真的无动于衷?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相关的。当一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是漠视和仇恨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当初这个社会是怎样漠视和伤害了他。所以,我们的救助其实也是一种矫正,诗民(受教育)权利的救济,是矫正贫穷导致的受教育权利以及其他权利被剥夺而日渐削弱的社会结构。因此,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同志们!社会需要热心肠,公益事业需要社会群体的参与和支持,作为有一个有良知的公民、有责任的员工、有觉悟的党员,我们有义务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因此,我们倡议:全行每位员工都参与到这一公益活动中来,拿出一点钱,奉献一份爱,用我们的热情增添社会的温暖,用我们的爱心推动社会的仁爱,用我们有限的资助放飞农家学子无限的理想!用我们的行动展示武都合行人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篇13:贫困学生救助倡议书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救助途径

随着国家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 在校大学生因贫辍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但从高校校园生活的实际来看, 在他们身上产生各类问题的比重仍然较大, 而这些问题很多是由于心理原因[1~2]引起的。

1 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自卑

贫困大学生基本都会把上大学看作是改变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心理上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同, 但经济困难往往使他们不善言谈, 封闭孤立, 处事敏感、多疑, 自卑感强, 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 长此以往, 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还有些贫困大学生自尊心极强, 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 也不愿接受社会、他人的资助。

1.2 焦虑

贫困大学生经常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担忧, 持续、长时间的焦虑会使贫困大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如果不加以调适, 则会引发一些身心疾病。

1.3 抑郁

贫困大学生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这种状态常使他们感到生活无望, 难以融入周围环境, 容易与他人产生隔膜, 因而会对生活丧失信心, 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1.4 麻木冷漠

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麻木冷漠, 对他人、集体缺乏热情。面对贫困带给他们的挫折时, 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当对战胜挫折失去信心时, 相应地就会表现出失去兴趣、漠不关心的态度, 活动意向减退, 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 将自己同他人和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

1.5 逆反偏激

由于现实沉重的经济压力、城乡之间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的障碍、感情上的烦恼、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问题的存在, 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 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有的在思想上较为极端, 表现为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看不惯, 对社会及当前改革产生悲观否定的偏激看法, 甚至是极端抵触的态度;有的对一切正面教育持怀疑态度, 加上一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 使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生理和心理因素

(1) 青春期困惑。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5岁之间, 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心理矛盾的多发期, 极易出现心理障碍;加之这一时期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常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探索、反省, 希望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 这是青春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如果在此期间缺乏疏导, 大学生极易因生活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

(2) 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有些贫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是班级的优等生, 进入大学后, 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和高额的学费, 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入学后目标的缺失和对大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使许多贫困大学生感到茫然, 而他们深知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相比之下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和负罪感。

(3)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大。贫困大学生往往希望自己是出色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要变得“出色”是多么的不易。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 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多怀疑, 容易产生不满、自责、失望的情绪, 这种追求上进却又没有明显进步, 不甘放弃却又信心不足的矛盾, 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加重了其心理负担。

2.2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原因,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或城市下岗、低收入家庭, 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其家庭常会因教育费用高且自身无经济来源而背上沉重的债务, 贫困大学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 还要担心家人积劳成疾的身体, 加深了歉疚感, 从而形成了紧张、忧虑的心理。

(2) 与外部环境冲突带来的心理压力。迫于家庭经济的窘迫, 贫困大学生需要千方百计地寻找打工的机会, 这就要求其必须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而这些无疑会使他们背上沉重的负担, 而造成他们身心疲惫, 情绪异常。尽管现在很多贫困大学生入学后获得了一定的助学贷款, 但是贷款的偿还压力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2.3 社会环境因素

(1) 社会贫富差距对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 在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社会中有违“三公”原则的人和事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 这使一些贫困大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产生了偏差。

(2) 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学生已经由“天之骄子”成为了普通的社会劳动者, 他们需要参与社会的就业竞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具有适应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 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 缺乏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加之健全、公开、公平、择优的社会就业机制尚不健全, 还存在许多不公正现象, 使贫困大学生感到困惑不安, 其“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跳出农门”的梦想破灭, 加剧了他们的心理挫折感。

(3) 大众传媒的影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普及, 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较大。一方面, 大学生的求知欲强, 但辨别力弱, 极易导致其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加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 网络虚拟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使其形成了对网络强烈的依赖, 更加深了对现实的厌倦。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救助的途径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1) 处理好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的关系, 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贫困大学生只有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 才会获得更多的资助。贫困大学生要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 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可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信心, 从而摆脱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2) 处理好人文情感关怀与现有资助政策制度的关系, 把资助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3]。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要走尊重学生权利、彰显人文关怀的科学管理之路, 在工作体系的形成、规章制度的制订、组织机构的建立方面, 贯彻公正原则, 完善各项资助规章制度, 并使之渗透到资助工作的各个层面。通过资助制度的实施, 促进管理模式的转变, 确保助困育人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效性。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执行需讲究方式和方法, 要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人本思想, 探索一套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科学体系[4]。教育工作者要投入真情实感,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尽可能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既要注重科学性, 也要注重合理性、艺术性和技巧性。

(3) 处理好资助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把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学习激励、技能培养统一起来。资助贫困大学生不仅要关注其物质生活, 更要关注其精神生活。在具体的资助措施和手段上应充分体现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在资助中将单一的福利性资助和有偿借贷、鼓励性的情感关怀相结合, 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贫困大学生在受助中做到知与行、被动性与主动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 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保证社会再分配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照顾和关爱贫困大学生群体, 并通过推进国家民主政治体制和行政机制改革等措施来保证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等社会资源公正、公平地向贫困大学生开放。

(4) 处理好贫困大学生资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做到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不仅要资助贫困大学生, 还应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拓宽其就业渠道, 增进育人效果[5]。坚持以教育为先导, 以育人为目标, 在经济上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同时, 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 维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和人格, 培养其高尚的品格, 以真正实现资助的目的, 使贫困大学生成长为心身健康、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国家建设重任的合格人才。

3.2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使贫困大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学校可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和掌握贫困大学生的状况, 为其建立综合档案,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 引导贫困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建立一种以教育与发展为主、咨询与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利用网络开展多方位的心理咨询,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教育贫困大学生在产生心理问题时, 除了及时向心理医生咨询外, 还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 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贫困及其所带来的压力, 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 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可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以及一些切合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组织, 定期召开贫困大学生座谈会、联谊会, 让贫困大学生敞开心扉, 彼此交流内心的困惑和感受, 以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 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3.3 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使其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贫困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 正确理解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和制度, 正视困难, 要继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困难与自我能力之间的关系。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困, 摒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立自强, 正确看待贫富, 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 奋发图强, 自我完善, 报效祖国, 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其明白只有学有所长, 学以致用, 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 也才是彻底摆脱贫困命运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涛, 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27~29.

[2]姚红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探究[J].经济师, 2006, 4:101~102.

[3]薛深, 胡相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教育评论, 2008, 3:52~55.

[4]江应中.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与价值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21:23~28.

篇14: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贫困人口 社会救助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伴随着全球性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老龄化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国同样十分突出,我国大约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大多数西方国家要经过50—80年的时间从人口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的过程,详见表1。 “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表1,可得到以下结论:

1.1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65岁及以上人口从1964年的3.56%逐渐增加到8.87%。其总数从1964年的约2500万增加到2010年的约1.2亿,不到50年的时间老年人口增加了约1亿。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几乎可以列入世界各国人口数量排名的前十位。

1.2少年儿童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下降,预示着中国人口的走向必然是年轻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和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并存。这表明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势必成为和谐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1.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10%,或者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7%,则这个国家或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我国在2000年,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达到6.96%,可列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个比例已达8.87%,比五普上升1.9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老龄化进程呈现出加快的趋势。

2. 老年贫困人口的规模

预测老年贫困人口的规模,需对老年人口的总数与老年贫困发生率有所确定。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数据,2010我国老年人口总数为1.77亿人,占比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比8.87%。而对于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目前学界仍未有统一的标准,诸多学者自有见解。如王德文等认为全国老年贫困发生率为7.1—9.0%,平均约8%。其中城市老年贫困发生率为4.2-5.5%、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为8.6-10.8%。[1]据此则可推测60岁及以上的贫困人口在0.126—0.159亿人;65岁及以上贫困人口在0.084—0.106亿人。

而杨立雄通过对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数据的分析,得出老年贫困人口的数量约0.18亿人,从而计算出中国老年总体贫困发生率为10.77%,并强调利用最低生活保障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只是老年贫困人口数量和老年贫困发生率的最小规模,亦即中国老年实际贫困人口超过0.18亿人。[2]若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则中国60岁及以上贫困人口的规模应在0.19亿人,而65岁及以上的贫困人口是0.128亿人。

我国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这说明老年贫困人口之规模超过0.1亿甚至逼近0.2亿。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及贫困标准的调整,将有更多的低收入老年人口被纳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对如此庞大的老年贫困人口进行社会救助,已是刻不容緩的社会问题,然而理论和实践都清晰地表明,我国针对贫困老人的社会救助亟需完善。

3. 完善贫困老年人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

我国对贫困老人的救助早在先秦即存在,秦汉时期已有官方的救助机构,北宋初年设置东、西福田院和居养院,武周时办有“悲田养病坊”,元明两代的养济院,清朝除了养济院、还有普济堂等散布于全国各地,这些机构都负有救助贫困老人的功能,且救助内容多种多样[3]。

3.1实施物质生活救助

贫困老人首先面临的危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不足,为处于缺衣少食境地的老人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使其免于饥饿、冻馁之苦,保障其基本生存是完善对贫困老人社会救助的最基本内容。需强调的是对贫困老人的物质生活救助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传统的方式往往局限于实物救助和现金救助,却忽略了对贫困老人的服务救助。服务救助是对贫困老人提供其所需的日常照顾或护理等,尤其是对高龄及长期患病的老人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这是救助贫困老人的重要手段。

3.2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改善贫困老人的健康状况是缓解贫困老人苦难境遇的重要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其一,我国医疗救助资金严重不足,且救助的启动往往在病后,这样对贫困老人的救助十分有限,因此怎样筹集资金及在救助程序上更有针对性是老年医疗救助要考虑的问题。其二,医疗救助应该充分考虑贫困老人医疗需要的特殊性,将贫困老人与其他贫困人群及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医疗需求区分开来,按需提供对应的医疗救助,只有如此才能为贫困老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其三,上门医疗服务应该成为贫困老人医疗救助的常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肢体、精神的障碍增多,仅提供在医院救治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随时监测一些重症贫困老人的健康状况,以便提供及时的在家医疗救助。

3.3采取心理救助制度

老年贫困除了最普遍的物质生活资料、医疗的匮乏,当下还表现为老人幸福感的缺失,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依赖性强,懒散怠惰等,这是精神贫困的表现。我国当下已形成“轻老重幼”的代际关系,家庭资源、权力向子辈的严重倾斜,老人在家庭中获得的生活资料与话语权十分有限,这种情形逐渐蔓延到社会生活中,造成老人对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失语状态,不但缺乏应得的尊重,而且个人需求亦常被忽略,如此,老人倍感孤独、失落。因此我们强调,贫困老人更需要情感关怀、精神抚慰,据此凸显心理救助对缓解老年贫困的重要性。具体讲可以通过增加与老人的沟通、交流,创造老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与氛围等,使精神贫困的老年人逐渐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产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从而摆脱精神贫困。

综上,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得老年贫困问题凸显,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不断完善对老年贫困人口的救助,以实现社会发展成果与贫困老人共享的美好愿景。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12512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5(1):12-15.

[2]杨立雄.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人口学刊,2011(4):21-24.

[3]吴晓林.中国古代社会对老弱群体的救济与启示-- 基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讨论.澳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3):31-33.

作者简介:郭荣丽(1977-),女,黑龙江富锦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理论。

吕裔良(1979-),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

上一篇:医院保卫科长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xx医疗事故鉴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