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2024-05-09

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共9篇)

篇1: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物

课表要求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能源开发上的应用。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了解氨基酸和人体健康的关系。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点精讲

一、糖类

1.糖类的结构: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醛基的多羟基醛,以及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的由C、H、O组成的有机物。糖类根据其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糖类的组成:糖类的通式为Cn(H2O)m,对此通式,要注意掌握以下两点:①该通式只能说明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并不能反映糖类的结构;②少数属于糖类的物质不一定符合此通式,如鼠李糖的分子式为C6H12O5;反之,符合这一通式的有机物不一定属于糖类,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等。

3.单糖——葡萄糖

(1)自然界中的存在:葡萄和其他带甜味的水果中,以及蜂蜜和人的血液里。(2)结构:分子式为C6H12O6(与甲醛、乙酸、乙酸乙酯等的最简式相同,均为CH2O),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是一种多羟基醛。

(3)化学性质:兼有醇和醛的化学性质。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共热生成红色沉淀。③能被H2还原 ④酯化反应:

(4)用途:①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在人体组织中进行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以供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②用于制镜业、糖果制造业;③用于医药工业。体弱多病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4.二糖——蔗糖和麦芽糖

5.食品添加剂

6.多糖——淀粉和纤维素

(1)多糖:由许多个单糖分子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分子间脱水缩聚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淀粉和纤维素是最重要的多糖。

(2)高分子化合物;即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从结构上来说,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加聚或缩聚而成。通过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属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而淀粉、纤维素等则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3)淀粉和纤维素的比较

(4)判断淀粉水解程度的实验方法

说明

在用稀H2SO4作催化剂使蔗糖、淀粉或纤维素水解而进行银镜反应实验前,必须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H2SO4,使溶液呈碱性,才能再加入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

二、油脂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油脂属于酯类,是脂肪和油的统称。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软脂酸等)与甘油生成的甘油酯。它的结构式表示如下:

在结构式中,R1、R2、R3代表饱和烃基或不饱和烃基。若Rl=R2=R3,叫单甘油酯;若R1、R2、R3不相同,则称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数是混甘油酯。

2.油脂的物理性质:

①状态:由不饱和的油酸形成的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熔点较低,常温下呈液态,称为油;而由饱和的软脂酸或硬脂酸生成的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甘油酯)熔点较高,常温下呈固态,称为脂肪。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混合物。

②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工业上根据这一性质,常用有机溶剂来提取植物种子里的油)。

(3)油脂的化学性质: ①油脂的氢化(又叫做油脂的硬化)。油酸甘油酯分子中含C=C键,具有烯烃的性质。例如,油脂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脂肪:

油酸甘油酯(油)硬脂酸甘油酯(脂肪)油脂和酯的比较

油脂和矿物油的比较

说明

工业上常利用油脂的氢化反应把多种植物油转变成硬化油(人造脂肪)。硬化油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用作制造肥皂、脂肪酸、甘油、人造奶油等的原料。

②油脂的水解。油脂属于酯类的一种,具有酯的通性。

a.在无机酸做催化剂的条件下,油脂能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工业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的原理)。

b.皂化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油脂水解彻底,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肥皂的有效成分)。

3.肥皂和合成洗涤剂

(1)肥皂的生产流程:动物脂肪或植物油+NaOH溶液

高级脂肪酸盐、甘油和水、盐析(上层:高级脂肪酸钠;下层:甘油、水的混合液)高级脂肪酸钠。

(2)肥皂与合成洗涤剂的比较。

三、蛋白质

1.存在: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动物的肌肉、皮肤、发、毛、蹄、角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植物的种子、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酶、激素、细菌、抵抗疾病的抗体等,都含有蛋白质。

2.组成元素:C、H、O、N、S等。蛋白质是由不同的氨基酸通过发生缩聚反应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3.蛋白质的性质

说明 :a.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b.蛋白质发生盐析后,性质不改变,析出的蛋白质加水后又可重新溶解。因此,盐析是可逆的。c.利用蛋白质的盐析,可分离、提纯蛋白质。③变性。在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有机溶剂的作用下,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而凝结。

说明:蛋白质的变性是化学变化。蛋白质变性后,不仅丧失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因此,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经变性析出的蛋白质,加水后不能再重新溶解。

④颜色反应。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HNO3作用后,呈黄色。⑤灼烧蛋白质时,有烧焦羽毛的味。利用此性质,可用来鉴别蛋白质与纤维素(纤维素燃烧后,产生的是无味的CO2和H2O)。

4.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1)条件温和,不需加热。在接近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酶就可以起作用。在30℃~50C之间酶的活性最强,超过适宜的温度时,酶将失去活性。

(2)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反应;淀粉酶只对淀粉起催化作用;等等。

(3)具有高效催化作用。酶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比普通催化剂高107~1013倍。

篇2: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应用。

3.了解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其他有机物的相互联系。4.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5.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要点精讲

一、几类重要烃的代表物比较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1)甲烷

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如KMnO4)等一般不起反应。①氧化反应

甲烷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的颜色为淡蓝色。其燃烧热为890kJ/mol,则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

CO2(g)+2H2O(l);△H=-890kJ/mol ②取代反应:有机物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CH4+Cl2第二步:CH3Cl+ Cl2第三步:CH2Cl2+ Cl2第四步:CHCl3+Cl

2CH3Cl+HCl CH2Cl2+HCl CHCl3+HCl CCl4+HCl 甲烷的四种氯代物均难溶于水,常温下,只有CH3Cl是气态,其余均为液态,CHCl3俗称氯仿,CCl4又叫四氯化碳,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

(2)乙烯

①与卤素单质X2加成 CH2=CH2+X2→CH2X—CH2X ②与H2加成

催化剂 △ CH2=CH2+H2 ③与卤化氢加成

CH3—CH3

CH2=CH2+HX→CH3—CH2X ④与水加成

CH2=CH2+H2OCH3CH2OH ⑤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被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⑥易燃烧

2CO2+2H2O现象(火焰明亮,伴有黑烟)CH2=CH2+3O2点燃催化剂⑦加聚反应

二、烷烃、烯烃和炔烃

1.概念及通式

(1)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的饱和烃,其通式为:CnH2n+2(n≥l)。

(2)烯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分子通式为:CnH2n(n≥2)。

(3)炔烃: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分子通式为:CnH2n-2(n≥2)。

2.物理性质

(1)状态:常温下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烃为气态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多,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

(2)沸点:①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沸点逐渐升高。

②同分异构体之间,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3)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相对密度逐渐增大,密度均比水的小。

(4)在水中的溶解性:均难溶于水。3.化学性质

(1)均易燃烧,燃烧的化学反应通式为:

(2)烷烃难被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剂氧化,在光照条件下易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3)烯烃和炔烃易被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剂氧化,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三、苯及其同系物 1.苯的物理性质

2.苯的结构

(1)分子式:C6H6,结构式:,结构简式:_或。

(2)成键特点: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3)空间构形:平面正六边形,分子里12个原子共平面。

3.苯的化学性质:可归结为易取代、难加成、易燃烧,与其他氧化剂一般不能发生反应。

4、苯的同系物(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产物。通式为:CnH2n-6(n≥6)。(2)化学性质(以甲苯为例)

①氧化反应: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苯环对烷基的影响使其取代基易被氧化。

②取代反应

a.苯的同系物的硝化反应

b.苯的同系物可发生溴代反应 有铁作催化剂时:

光照时:

5.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比较(1)异同点 ①相同点:

a.都含有碳、氢元素; b.都含有苯环。②不同点:

a.苯的同系物、芳香烃只含有碳、氢元素,芳香族化合物还可能含有O、N等其他元素。

b.苯的同系物含一个苯环,通式为CnH2n-6;芳香烃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芳香族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苯环上可能含有其他取代基。

(2)相互关系

6.含苯环的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1)苯的氯代物

①苯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

②苯的二氯代物有3种:(2)苯的同系物及其氯代物

①甲苯(C7H8)不存在同分异构体。[来源:Zxxk.Com] ②分子式为C8H10的芳香烃同分异构体有4种:

③甲苯的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四、烃的来源及应用

五、卤代烃

1.卤代烃的结构特点:卤素原子是卤代烃的官能团。C—X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偏向X,形成一个极性较强的共价键,分子中C—X键易断裂。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2)状态、密度:CH3Cl常温下呈气态,C2H5Br、CH2Cl2、CHCl3、CCl4常温下呈液态且密度>(填“>”或“<”)1 g/cm3。3.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以CH3CH2Br为例)(1)取代反应

①条件:强碱的水溶液,加热

②化学方程式为:

4.卤代烃对环境的污染

(1)氟氯烃在平流层中会破坏臭氧 层,是造成臭氧 空洞的罪魁祸首。(2)氟氯烃破坏臭氧层的原理

①氟氯烃在平流层中受紫外线照射产生氯原子 ②氯原子可引发损耗臭氧的循环反应:

③实际上氯原子起了催化作用

2.检验卤代烃分子中卤素的方法(X表示卤素原子)(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①取少量卤代烃;②加入NaOH溶液;③加热煮沸;④冷却;⑤加入稀硝酸酸化;⑥加入硝酸银溶液;⑦根据沉淀(AgX)的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可确定卤族元素(氯、溴、碘)。

(3)实验说明:①加热煮沸是为了加快水解反应的速率,因为不同的卤代烃水解的难易程度不同。

②加入稀HNO3酸化的目的: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生成的棕黑色Ag2O沉淀干扰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

篇3: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必修内容承担着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衔接,为高中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选修既是对必修教材知识的系统整合,更是知识的延伸,化学思想的升华。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地位及作用的定位。新旧教材替换比将使我们的教学思想、套路、方法随之更新。为此我们收集了几点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多年后的意见反馈。

1 新教材编排的优点

新教材的编排更加注重知识的体系结构构建,体现课程融入学生实际生活、生产理念;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学规律更完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等。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了必修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内容的呈现和处理方面,注意到从化学实验为基础认识化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科学方法为线索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条理更清晰自然;以资源为载体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更明确了学化学的目标,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同时还兼顾了与初中试验、基础知识的衔接,注意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以前教材的教学思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如学习元素及化合物就按照族学习。然而新教材的思想则是在白纸上画一幅油画,先勾勒框架,再层层涂色。这两种教学思想明显有冲突,老思想用新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就难免会出现问题。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上的重复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知识内容上的重复,比如必修2中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重点学习乙烯和苯的相关性质与选修5第二章第一节脂肪烃中乙烯知识部分重复,与第二节芳香烃中苯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重复;必修2中第四章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学习的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与选修5中第二章第一节中脂肪烃的来源及其运用重复,与选修5第五章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重复。这与紧张的课时之间便形成了矛盾。

2.2 内容增多,难度增大

教材在变,考题也在变。目前考题结构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在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三选一。试题的选择性使线教师不敢取舍,不想取舍,不知怎样取舍。这些综合因素给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分布带来极大的影响。比如,重庆地区多数学校都选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做题的重点突破口,但每个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敏感程度和兴趣是不一样的。有机化学适合推理能力强的学生,空间思维好的学生适合学习选修3。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众口难调,如果我们只重点选讲一方面的内容,那么就成了老师替学生选修,这无疑违背了新教材的编排理念。如果再花大力气去把选修2或者选修3都精讲,在时间的限制下是不允许的,势必影响学生的复习巩固提升时间。

2.3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难度差距大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知识跨度大,衔接难度大。我们就说同分异构体的问题。在选2里面只提及了概念并简单阐述了同分异构体形成的原因。而在选5里面却成了很大一个难点,况且在有机的选作题中将同分异构体的考查作为最后一个区分度很大的考题的不在少数。所以这就不利于教师恰当把握必修模块教学的深浅度,不利于教师科学处理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的衔接,不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造成备课、上课极大的难度。

2.4 知识系统性不强,构建知识体系难度增大

与旧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原有的教材强调知识系统性而新教材更加注重观念和科学素养,习惯了原来的知识体系的老师使用起来非常别扭,对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难度增大。同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从而加大了教师教学和整合难度。

刘知新教授在《化学教学论》(第二版)书中明确指出:只有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简称“三序”)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化学课程结构,才是一个好的化学教科书的体系。而各地区、各学校学生水平不同,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广大化学教师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使教材成为打开化学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要用教材教而不能照着教材教。

3 整合教材

笔者认为高考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考察,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1)基本概念、官能团;2)基本化学用语;3)基本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4)基本实验操作;5)基本化学思想。因此,针对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本人在对必修2与选修5进行整合教学时,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再进行适当的整合教学。

1)必修2与选修5基本概念、官能团对比分析。必修2中课本关于概念真正提出的有“烷烃”“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分馏”“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关于反应类型的概念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加聚反应”,但真正出现的官能团除了常见的碳碳双键、羟基、羧基、硝基、酯基,还有卤原子等,和醛基反应类型还有氧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等。必修2的学习内容较选修5更为基础,学生容易接受,可以加强官能团和反应类型的整合学习,以减轻在选修5的学习压力。另外,对于知识重复部分,如必修2中第四章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中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与选修5中第二章第一节中脂肪烃的来源及其运用重复,就应该在必修2中讲透彻,认真落实“煤的液化”“分馏”“裂化”“裂解”概念和原理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2)必修2与选修5基本化学用语归纳。有机基本化学用语包括分子式,最简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比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均属于学生细心、老师耐心都能掌握好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在必修2的学习中加强指导,一则是这些术语在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既有利于学习熟练掌握,又能在学习选修5时减轻学习压力,二则是避免选修5再做更多的额外功。

3)必修2与选修5基本反应原理整合。必修2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反应原理有甲烷和苯取代反应、氧化(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乙烯的加成反应、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选修5在此基础上新引入了溴乙烷和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油脂的皂化反应,其他的都是在基本的反应原理上的迁移、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在必修2中采用类推、迁移手法进行基本反应原理的教学。如甲烷的取代反应类推到整个烷烃,乙烯的加成反应延伸到整个烯烃乃至炔烃(必修2中并没有学习炔烃,可以点到为止。)在进行有关乙醇性质的教学中,以官能团为主线,可以捎带提一下苯酚酚羟基与醇羟基性质的差异,视学生的基础而定,但也不宜完全整合到必修2中进行教学。

4)基本实验操作对比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材编排中,实验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分为科学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必修2中的科学探究实验有2处。一是甲烷的取代反应,二是石蜡油的加热分解(与选修5中乙炔的实验室制取类同);演示实验与选修5关联较强的实验有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必修2中葡萄糖的检验与选修5中蔗糖的水解实验;必修2中的特征反应实验,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实验与选修5中酚类物质遇浓溴水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和遇Fe3+的显色(紫色)反应如出一撤。另外,还应该重视在必修5中“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中“蒸馏”操作和“苯甲酸的重结晶”的“重结晶”两个基本操作教学。

5)基本化学思想。有机部分的主要化学思想体现在:[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裂,新建形成。[2]原子、原子团之间相互影响造成发生反应的不同。[3]守恒思想。它包括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转移电子守恒、能量守恒(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的整合呈现)。在必修2和选修5的教学中,应该贯穿始终又反复整合归纳,对有机物的性质学习掌握非常有必要。

总而言之,整合必修与选修教材,是将课程内容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可以把后面的内容整合到前面学习,也可以把学过的内容再次整合到后面的学习中,使知识更加系统性,学生思维体系更加完整性。

我们选择整合教材,优化课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两部分的有机化学整合得更加完整、统一、严谨,充分解决学习内容多,课时紧张,考题综合性强等问题。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学习,不断借鉴一些成功的整合案例,通过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使高中化学教学更轻松有效。我们还会不断地思考与总结、反思与提高,不断影响身边的教师,一路扛着“科学合理使用教材”的大旗,迈着化学课程改革的精神步伐,确保高中化学教学高效实施。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革新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是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学习结构设置、必修与选修模块合理使用、学习容量的设置、学习过程编排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必须思考解决的。笔者认为,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优化设置,从而解决学习内容多,课时紧张,考题综合性强等问题。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化学,整合,探究

参考文献

[1]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J].化学教学,2005(Z2).

[2]王晶.高中化学教材的研究和编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Z1).

[3]张艳红,吴鑫德,姚建民.化学教学设计的热点及发展趋势[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9).

[4]江茂珍.化学思维教学策略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

[5]刘蕾;中学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篇4: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科学化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中的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有机物的概念和它们的性质。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必修2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必须理清两者的关系,调整与整合授课内容。

一、用官能团作为桥梁,用典型有机物作载体整合课本内容教学

1.烃的性质

我们还是先学习最熟悉的甲烷,从甲烷的性质入手,过渡到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再从乙烯开始,到乙炔,归纳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再过渡到苯的性质,苯的同系物命名,芳香烃的性质。因为苯的性质比较特殊,它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所以它既有饱和烃的性质也有不饱和烃的性质。学生学完了烷烃与烯烃后再学苯的性质就相对容易掌握。

2.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

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主要是官能团的性质,也可以说是烃的一些衍生物的性质,学生刚学完烃的性质,现在再接着学习这些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不会太陌生,教学内容上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醇的性质以学生熟识的典型的乙醇(酒)入手,从乙醇的7个特殊性质引申到醇的同系物的性质也就是羟基链在链烃基上的性质,自然就过渡到羟基链在苯环上酚的性质。

按照醇的氧化得到醛,醛的氧化得到酸,酸与醇的反应得到酯,这一线索就把醇、酚、醛、羧酸、酯的知识连成了一条线。但要注意的是学到这里时,不要把油脂一并学习,让它放到选修5的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时与糖类,蛋白质三个一同学习,这样既能分散难点,又能让知识更有系统性。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也提出为什么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呢?烃与卤代烃不是很自然过渡吗?课本选修5第二章的标题也是烃和卤代烃,它们两者都是放在一起学习的。后来我们在科组活动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还是认为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的好。卤代烃的性质最重要的是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条件下得到了醇,消去反应在氢氧化钠醇溶液条件下得到烯烃,这些反应的条件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接着下来又学习醇、酚、醛、羧酸、酯的话,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太难,无规律,不容易掌握,从而降低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卤代烃取代反应得到醇,消去反应得到烯烃,这与前面学习的醇、烯烃起到一个首尾呼应的作用,我们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一张网。在以后的实践中也证实了我们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是恰当的。

二、添砖加瓦,查漏补缺,使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学完烃的性质与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后,官能团的“功能”模块知识就基本学完了,我们还必须把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一些枝节与遗漏的内容整合完毕。

1.命中的营养物质

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与选修5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整合在一起学习,因为它们主要是生命中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酯与羧酸有一定的联系。

2.机物的结构特点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我们就当成是前面学习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不当做是一个新的内容来授课。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四节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是介绍有机物的一般研究步骤和方法,内容繁多,涉及的其他知识较广、较新,学生比较难掌握,但在高考中的出现率不高,不宜拓展加深。

4.有机合成

我们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与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整合学习,这两个部分分别对简单的有机物合成和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两个部分其实是对有机化合物各种性质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熟悉各种官能团性质程度的大检阅。它能对全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考查,所以高考中有机合成被放在化学科目的大题第一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我们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学得流畅、明白,最大限度地使两部分的有机化学整合得更加完整、统一、严谨。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化学教学,2005(Z2).

篇5:化学选修2知识点总结

一、 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较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准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较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分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较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较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较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较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较高正价等于较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较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较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较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较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较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较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较性和非较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篇6: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篇7: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2、P6SO42-检验

3、P7蒸馏水的制取

4、P9萃取与分液

5、P13电解水

6、P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7、P26Fe(OH)3胶体的制备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性质

8、P31Na2SO4溶液分别与KCl溶液、BaCl2溶液反应

9、P32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10、P33探究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11、P47Na的物理性质

12、P47Na在空气中燃烧实验

13、P48加热铝箔探究铝箔表面氧化膜的物理性质

14、P49Na与水反应

15、P50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6、P51铝与酸、碱溶液反应

17、P55Na2O2与水的反应

18、P56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19、焰色反应

20、P58制备Al(OH)321、P58Al(OH)3的性质

22、P60制备Fe(OH)2和Fe(OH)323、P61Fe3+的检验

24、P61Fe2+与Fe3+的转化

25、P76硅酸胶体的制备

26、P77Na2SiO3的性质

27、P83H2在Cl2中燃烧

28、P84氯水的漂白性

29、P84探究干燥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

30、P85Cl的检验

31、P90SO2的性质

32、P92NO2溶于水

33、P97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34、P98实验室制氨气

35、P101浓硫酸的脱水性

36、P101浓硫酸与铜反应

必修21、P6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O2、H2O的反应)

2、P8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P15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比较

4、P21钠与氯气的反应

5、P33铝与盐酸反应时的热量变化

6、P34Ba(OH)2·8H2O与NH4Cl晶体反应时的热量变化-

7、P34中和反应的热量变化

8、P40铜锌原电池

9、P41设计原电池

10、P42制作原电池

11、P48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2、P48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3、P61甲烷和氯气的反应

14、P67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15、P69探究苯分子的结构

16、P73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17、P74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18、P75乙酸的酯化反应

19、P79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20、P79蔗糖的水解反应

21、P89铝热反应

22、P91海带中碘元素的测定

选修四

1、P4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2、P18测定反应速率的实验

3、P20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P2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P21I被氧化的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6、P22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7、P23对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8、P26生成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P27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0、P28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1、P29强弱电解质的对比

12、P42探究酸性强弱与电离常数的关系

13、P50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14、P54盐溶液的酸碱性

15、P57通过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

16、P63溶解平衡的移动

17、P64沉淀转化——AgCl、AgI、AgI的转化;Mg(OH)

2、Fe(OH)3的转化

18、P71铜锌双液原电池

19、P79CuCl2溶液的电解

20、P85铁的吸氧腐蚀

21、P87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选修51、P17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2、P18苯甲酸的重结晶

3、P32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

4、P38对比苯、甲苯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5、P42溴乙烷的性质-

6、P51乙醇的消去反应

7、P52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

8、P53苯酚的性质

9、P54苯酚与浓溴水反应

10、P57乙醛的银镜反应

11、P57乙醛与新知氢氧化铜的反应

12、P62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条件

13、P80葡萄糖还原性

14、P82蔗糖的性质

15、P89蛋白质的盐析实验

16、P 89蛋白质的变性实验

17、P90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18、P108酚醛树脂的制备与性质 选修31、P41探究Cu2+的颜色

2、P42硫酸铜溶液与氨水反应

篇8: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一、必修2与选修5的关系

要想把握好不同阶段不同模块教学的重难点和深浅度, 我们首先应该认真研究新教材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 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不给学生带来额外困难。

1.内容差异

从内容上不难看出, 必修2在第三章便开始了有机化合物的学习, 分别介绍了甲烷、烷烃、乙烯、苯,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醇和乙酸, 糖类、蛋白质、油脂这些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另外也介绍了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同系物这些重要概念;第四章第二节又介绍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以及三大合成材料。以上的有机物知识在必修2中所占篇幅不多, 属于较简单的有机物基础知识介绍。在选修5中专门讲有机化学基础, 内容上不仅有对必修2中出现过的有机物结构和性质补充衍生, 还包含有机物命名、研究方法步骤, 酚、醛类物质结构性质介绍及有机物合成专题等。

可见, 在内容上选修5比必修2要更加全面。

2.知识深浅

从知识深浅来看, 选修5类似于有机化学“专题”, 对知识的挖掘更深入、更系统, 是对必修2有机基础知识的一种延伸和归纳总结, 相对系统地讲授有机物的结构性质, 必修2则更显得生活化一些, 联系生活介绍有机物。所以, 从必须2到选修5是由浅入深的学习。

总之, 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要想学好选修5, 首先得认真对待必修2, 打好基础, 尽早适应有机化学学习的思维和方法。若要提高学习选修5的效率, 也要合理复习回顾必修2相关知识, 使教学事半功倍, 学生的有机知识体系会更加系统化、整体化。

二、做好必修2与选修5衔接的几个关键

由此看来, 抓住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材之间的相互联系, 将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 将不同模块教材中的相似知识点合理有效地衔接起来, 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我们提高教学效率, 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和深广度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 根据本地区教学的特点, 即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 高二上学期学习选修5, 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顺应学生学习规律的安排,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有机知识的连贯性。

1.教师首先要充分研究教材, 对教学大纲中两本教材在内容、结构、知识点的异同等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只有教师先做到心中有数, 把握好两本教材中每个知识点讲解的深广度, 才有利于学生学习逐步递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过的知识及时主动复习, 对即将要学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这是学习选修5的一种学习方法。因为必修2是基础, 选修5是在必修2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所以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实现自主复习和预习, 才能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

3.有效利用导学案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 通过编写导学案来配合教学工作, 直观有效地将新旧知识的不同要求和相关问题展示在学案上发放给学生, 这不仅可以帮助师生脱离教辅资料不配套学情的困境, 还可以在教学案编写和使用中促使教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把握, 有效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和小结。

4.培养学生善于小结的习惯。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把选修5和必修2知识点结合起来, 并不就万事大吉了, 最后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强化和构建的重要性。即在学习完某一物质或某一类物质的相关性质后, 因为这些性质一部分来源于必修2, 一部分来源于选修5, 此时不能只停留在导学案, 而应该培养督促学生形成物质性质、结构书面小结, 自己动手动脑认真反思归纳, 加深理解和记忆, 并强化训练, 才能真正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知识体系。

三、教学案例———选修5第一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掌握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重、难点】能够辨别有机物的类别及官能团。

【学法指导】

1.复习回顾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然后认真阅读教材, 体会有机化合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2.认真领会知识导图中知识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完成“温故”“知新”相应内容, 课堂讨论“合作探究”, 巩固重难点, 强化记忆。

3.通过完成课堂知识达标, 检验学习效果, 及时查缺补漏。

4.把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典型题本上, 多复习记忆。

【温故而知新】

(一) “温故”

问题1:什么是有机物?在必修2中你所学习过的有机物有哪些?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问题2:有机物中的碳原子构成了分子骨架, 仔细观察并思考你在问题1中列举出的有机物, 它们的分子骨架有无异同?请你尝试按照一定的依据将它们进行分类。

问题3:有机化合物中, 什么叫做?官能团也是有机化合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请写出下列常见有机物中官能团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二) “知新”

问题1:通过预习新知识, 你知道有机物从结构上有哪两种分类方法吗?请你完善下列分类方法:

(1) 按_______分。

如:

(2) 按________分。

问题2:为什么甲醇的性质有别于甲烷?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正确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

1.具有复合官能团的复杂有机物:官能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在不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可分别从各官能团讨论。

2.醇和酚的区别:

篇9: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

【摘要】在有机化学微课的制作及应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机化学微课的制作方法,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动态的模拟有机反应过程中分子变化的动画,把这些动画应用于微课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总结出一些制作不同用途的微课所对应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有机化学 微课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28-02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是在《化学2(必修)》的有机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化学2(必修)》主要介绍了烷烃、烯烃、芳香烃、醇、羧酸、酯、糖类、蛋白质、油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常见有机物的简单代表物及其组成、性质、用途。其中还简单介绍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聚合反应等有机反应类型。而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模块,对有机物的认识基于其所属的类别,要求学生从官能团相互转化及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理解有机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将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实验、反应、合成和应用整合成一个有机体。[1]

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模块的现状及困扰:(1)该模块知识点多,难度大,按正常课时学完该模块,课堂上很难留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2)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且易遗忘,学生需定期复习巩固。(3)有些学生课堂效率低,需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基于此,这些年我通过制作及应用有机微课,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下面我介绍一下制作及应用不同类型微课的心得。

一、课前预习型微课

课前预习型微课主要应用于现在流行的“慕课”,“慕课”是对传统的课堂和课后部分翻转。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并通过适当跟踪练习巩固,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课堂时间主要用来深入探究一些问题或解答课前预习时遇到的一些疑难。为了防止因“慕课”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类微课要控制好时间和深度,注重基础知识讲解。

1.设计微课的一般思路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其次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选择内容、设定目标、理清思路、设计程序等,后录制微课视频,编写强化练习及学生学习任务单。反复多次修改,精益求精。

例如微课《羧酸》制作思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中乙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然后讲解羧酸的存在、定义、分类、系统命名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点是通过Flash制作的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记住羧酸参加化学反应时断键、成键位置。至于酯化反应的几种类型、甲酸的特殊性,以及醇羟基、酚羟基、羧酸羟基三者之间性质的比较等,就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学习,总结归纳来解决。

2.整合信息技术,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动画

有机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但有机反应很有规律,首先要找出参加反应的官能团,其次判断出官能团相互转换时断键、成键位置,为帮助学生理解、记牢官能团转换时断键、成键位置,我用Macromedia Flash等软件制作了常见有机物参加反应时结构变化的动画,这些动画应用于微课中,取得较好效果。

Macromedia Flash是一款界面直观、操作简单的动画制作软件,可以制作很复杂的平面动画,因为它能很好的将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视频文件等结合在一起,所以应用他可以制作出效果极佳的影音文件。同时Flash是运用矢量图形制作动画,所以制作出的影音文件尺寸小、可无损放大。

如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动画制作步骤如下:(1)用Cambridge Soft公司开发的ChemDraw软件设计出乙醇和乙酸的球棍模型,截屏后得球棍模型平面图,分别导入MacromediaFlash中成图形元件。(2)在MacromediaFlash中把乙醇中羟基氢和乙酸的羟基截取下来分别转换成为另外元件,把乙酸剩余部分中的碳氧单键改成碳氧双键(ChemDraw软件设计出的球棍模型只有单键,没有双键、三键)。(3)四个元件分别拉入四个图层中,移动元件组合成乙醇和乙酸的球棍模型。(4)使用渐变动画功能,让乙醇中羟基氢和乙酸的羟基断开往上移动结合成水,剩余部分对接成乙酸乙酯。具有立体效果的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动画就完成了。[2]

又如在《抓断键成键位置,轻松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烯烃加聚反应的几种类型》《确定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几种方法》等微课中,我直接用结构简式制作动画,对学生正确书写有机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帮助很大等。

这类微课忌讳把所有知识讲深讲透,学生只需在家里观看老师讲课视频,然后通过做大量习题来巩固,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又回到以前的“填鸭式”老路上了。

由于微课是经老師反复修改,精心制作成的,同时我们也可借鉴或直接使用其他教师开发的优秀微课,因此这些微课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精炼,条理更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通过多次观看学习来掌握知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一个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给教师上课带来的困扰。自然这类与教材配套的完整系列化的微课,也能让部分对《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有兴趣但学校又没开设这门课程的学生开展自学。

二、课后复习、提升型微课

1.该类型微课的内容和作用

这类微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重点知识。(2)典型例题。(3)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4)易遗忘的知识。

这类微课主要作用有:(1)学生课后利用这类微课复习提升。(2)学生在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没听懂,可以在课外有选择性地观看微课,查漏补缺。(3)某个知识点因时间长而遗忘,可通过微课来复习巩固。

2.微课《有机物中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分析》制作思路

该微课属于讲解典型例题型的微课,该例题题目是“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请判断其最多有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多有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该微课制作过程如下:(1)用ChemDraw软件分别设计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的球棍模型,并从不同角度旋转各球棍模型,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录制旋转过程,截取效果最好的视频片段保存备用。(2)通过讲解甲烷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饱和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四个原子,即中1—4原子构成一个四面体,碳原子5在四面体中间。也可引导学生把1、2原子想象成一个人的两支手,3、4原子想象成一个人的两支脚,碳原子5想象成人的肚子,若两支手1、2和肚子5构成一个平面,那么两支脚3、4就分别在该平面一前一后,好像一个人在做伸展运动;通过讲解乙烯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碳碳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四个原子,即中1-6原子处于同一平面;通过讲解乙炔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碳碳三键的两个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两个原子,即中1-4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讲解苯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苯环中1-12原子同一平面,且键角均为120°;通过讲解甲苯的旋转视频,引导学生把甲苯中苯环想象成圆桌面,甲基中3、4、5三个氢原子构成的圆想象成汽车方向盘,碳原子1、2之间的单键想象成方向盘轴,在苯环平面且可以旋转,方向盘平面和苯环平面垂直,因此3、4、5三个氢原子最多有一个可旋转到于苯环平面。(3)把结构简式变形为,从而总结出最多有6个原子(即1-6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多有30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8、9、10三个氢原子最多只有一个在该平面上,11、12、13三个氢原子最多只有一个在该平面上)。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微课制作,可以将原本微观的、静态的、抽象的、模糊的信息,宏观、动态、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深受学生欢迎。

三、有机实验型微课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说:“在动作技能学习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通过对示范动作的观察,对刺激情境的知觉,来形成一个内部的动作意向,以作为实际操作时的参照”[3]。由于高二学生对有机实验还比较陌生,处于模仿阶段,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很长时间演示、讲解一个有机实验,学生自然就没时间动手操作,而且后排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实验操作及现象。基于此我制作了一些有机实验型微课。

例如微课《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我在实验室录制了制取乙烯和验证其性质的各个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項的视频(也可网上下载)。将该视频导入CamtasiaStudio软件中,对关键步骤重点讲解,加入旁白。在学生正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前一天,我把微课视频、强化练习及学生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学生顺利完成实验预习。对比传统的实验教学,这种在微课支持下的实验教学效率更高,学生对实验了解得更充分。而且学生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已经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对化学实验产生胆怯心理。

对于有些有机实验较危险、较难成功或者时间很长,我们没必要给学生演示,用实验微课进行教学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支持下的机化学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有机化学微课制作,大大提高了微课教学效果,但目前高中有机化学微课还零散杂乱不够全面,有些方面被大量重复制作,有些方面无人问津,这极大制约了有机微课的使用。因此今后有机化学微课制作应往系统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广余.微课,让化学教学更具个性化[J].化学教学,2014,(5):25-28.

上一篇:文明上网班会下一篇: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