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导游词

2024-05-09

中山陵 导游词(精选7篇)

篇1:中山陵 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来到了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她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他是南京城的名片,有半部民国史之称)

孙先生简介: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早年)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学医的,后毕业于香港的西医学院,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孙中山依然弃医从政,并于19在日本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已经宣布独立的十七省代表一致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元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但也紧当了临时总统三个月后,为了追求南北和平,与袁世凯妥协,于童年的4.1日,辞去总统的职位,让位于了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发誓效忠共和,推翻帝制,来南京就任总统,但是袁世凯(他的幕僚以及势力都集中在北京)所以他当然不愿意来南京,就找了背景兵变为理由在北京当了总统,此后,孙中山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19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安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 1929年6月1日安放(长眠于)在了南京中山陵。

篇2:中山陵 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景区,位于紫金山麓的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先生出生于1866年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少时学习医学,早年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后来弃医从政。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首次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后来,孙先生为求得南北和平,将大总统之职让于袁世凯,此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的风风雨雨;1924年底先生应冯玉祥将军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国家大计,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在北京。

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遗愿,选择南京作为安葬之处,由我国青年设计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评为首奖。陵墓的设计呈“木铎”之状,含有警钟长鸣之意。1926年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三年多,耗资150万银元,陵墓主体部分在1929年春竣工,也就是在这一年的6月1日,国民政府为孙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自奉安大典以来,孙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至今已有80多年了。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山陵的陵园广场,广场造型为半月形,绿化规整,气势开阔,在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石台上那尊紫铜宝鼎,重达五千公斤,高4.25米,是中山陵纪念装饰之一。它是由广州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捐资建造,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个字,这是中山大学的校训,也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军人必备的三大精神。鼎的上半部还有六角形的铜牌,上面有原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母亲黄氏老夫人所书的孝经全文,所以,这座鼎又被称为孝经鼎。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仿古石牌坊。坊额的正中有孙中山先生亲手所书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出自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之为仁”。最广博的爱就是一种仁慈,在这里引申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孙先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两个字也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博爱坊向前是480米长的墓道,墓道两侧用两两相对的雪松、荟柏、银杏和红枫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更能体现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

穿过墓道,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的建筑--陵门,为陵寝的入口。正中的横额上,有孙中山先生亲手所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字,这四个字出自于孔子《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的政权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这也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最高理想和对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在陵前广场上,四块草坪两两相对,修剪成圆球状的是大叶黄杨,两侧还有6棵日本友人赠送的千头松和一排银杏树。不同的树种,不同的形态,为整个陵区增添了庄重肃穆之感。

穿过陵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碑亭,为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亭中石碑高8.1米,上面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大字,碑的顶端还刻有一枚国民党党徽,由此可见为孙中山先生举行的是党葬。

从碑亭往后就是层层叠叠的台阶,从碑亭到祭堂这段石阶共有290层,共分为八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其中第四层平台上,陈列着一对紫铜鼎,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捐赠的,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在西侧的鼎有日军侵华时留下的弹孔。第五层平台上有一对石狮,是福建名匠蒋文子先生的杰作。在第8层的平台上,有孙先生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青石鼎。

登上连绵的台阶,我们就来到了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为宫殿式结构,周围有西式堡垒衬托,两座华表拱卫。重檐歇山顶上覆盖着蓝色琉璃瓦,正中是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直额,正门有三券拱门,在门楣上书有“民族,民权,民生”六个篆字。步入祭堂,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尊孙先生的坐像,这是由法国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雕刻的。先生身穿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睿智的目光凝视前方,神情沉思。坐像底坐的四周,还有六幅浮雕,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身从事革命活动的片断。左右两侧的护壁上有孙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顶上的斗式藻井是用马赛克所铺的国民党党党徽的图案。后壁的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门额上有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字。

墓室为半球型封闭建筑,异常坚固。顶部仍然是马赛克所铺国民党党徽的图案。墓室的中央,是个圆形的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有大理石栏杆。墓圹正中就是由捷克雕刻家高崎按照1:1的比例雕刻的汉白玉的孙先生卧像。孙先生的遗体就在这个卧像下面5米深的地方,已经长眠了整整80个年头了。在墓室后方现开辟墓包公园,展出了当年修建陵墓的一些图片资料,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当年,为先生举行的奉安大典是一个浩大隆重的典礼,为此,国民政府还专门修了一条从中山码头直通中山陵,全长15公里的奉安大道,在中山陵周围还建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孙中山纪念馆、藏经楼,音乐台,光华亭、行建亭、流徽榭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以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捐款修建而成,中山陵给人一种朴实、庄重的完美感。整个陵墓即融合古代陵墓的布局又吸取了大量西方的建筑艺术,是中国近代陵墓的精典之作。

篇3:中山陵中山陵风景中山陵风水赏析

晋代大风水家郭璞在《葬书》中云:“葬者,藏也”、“气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乘生气的理论,是风水的中心主题。生气,指流走于土中,具有致福生旺人的一种能量。生气能够调和阴阳、生发万物,住宅得之,生人则平安多福;墓穴接之,墓主子孙则兴旺富贵。风水学归根结底在于叫人识别运用生气为人类造福。《葬书》云:“夫阴阳之气噫为风,升为云,斗为雷,降为雨,行平地中而为生气。”生气是阴阳二气轮回周期中的一个环节,阴阳之气运行不息,不断变换成风、云、雷、雨及生气等表象。“五行之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当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风被吹散荡尽,因而无法利用,故为了将生气聚止于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气荡散。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只有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气。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河漫滩及阶地,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喜欢在这样山环水绕、环境优美、风景好的地方选址建城、建村、建宅、葬坟的原因。

中山陵这座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虽从风水的角度,当初有那么些美中不足,然而,通过完善,实现了既环境优美、气势宏大,又与风水完美结合与统一。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于南京紫金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傍山而筑,气势宏伟。中山陵自1926年3月12日奠基,6月1日正式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历时三年。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中山陵坐北朝南,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中山陵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

坐像的东西方向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护壁大理石上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紫金山南麓是中山先生为自己选定的陵址。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相传,诸葛亮途经此地,看到这壮丽山川,险要地形,不禁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1912年3月21日,孙中山(1866~1925)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狩猎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当转至半山寺时,见到这里的山水,气象雄伟,便说道:“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临终前再次与汪精卫谈起:“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方,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中山先生去世后,宋庆龄悲痛欲绝,三次上紫金山择地,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

中山陵,从空中往下看,就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是山东东平县人,1894生于天津,清华建筑系毕业公派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的指导。“自由钟”获首奖后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同时还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1929年3月18日当工程接近尾声时,吕彦直因操劳过度患肝癌去世,时年35岁。然而他留下了这座具有民国建筑特色的中山陵。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392级台阶更显示出君临天下的气概。

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几十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使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更加优美。终使这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虽然,好风景不一定代表好风水,但好风水必定同时具有好风景!中山陵成为南京市的旅游重要标志之一,每年游客约600多万,中山先生被誉为“国父”,这也算是人丁兴旺了。但这里的“风景好”和“风水好”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因为,中山陵从传统风水观点看,是不合藏风聚气要求的,然而它却在有意无意间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与经验。这个几乎完美的经验,我们可从来龙、结穴、砂水、朝案、靠山这几个方面来赏析。

1.来龙,《易经》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地应之。”钟山风景区来脉从西向东入长江,通大海,属中龙地气。《葬书》曰:“葬者,藏也,乘生气也。”中山陵坐北向南,背有靠山,形如屏风,属土星。然此从西边来龙,其灵气已在中山陵西边的紫金山南麓,梅花山北落脉,实为明孝陵所得。中山陵虽也是坐北向南,但此背后靠山正处过峡行龙之地,少了龙虎砂护卫,明显不藏气,而紫金山的余气经中山陵背而过,向东直散,故中山陵没有承到生气。

2.从结穴上看,明孝陵在山脚下穴,东有中山陵,西有廖仲恺夫妻墓地,龙虎砂全,而且前有梅山作案,立庚子分金,属杨公七十二透地龙之土龙,此为紫金山正穴。中山陵所处的东峰小茅山是土形山,亦立的是庚子土龙,虽也符合来什么龙,承什么生气,立什么穴的要求。但可惜392级台,立穴偏高,还是不具藏的概念。从这点上看,当时设计者虽偏重于弘扬中山先生的精神而没有重视传统风水,但亦必借鉴了明孝陵的立向布局。

篇4:拜谒中山陵

首先来到的是半月形广场,举目望去,在钟山的一片绿色海洋中,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矗立山头,雄伟壮观;蓝色的琉璃瓦点缀其上,熠熠生辉。我沿着广场拾阶而上,迎面便是“博爱”牌坊。在孙先生的一生中,“博爱”精神一直引领着他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过了一条墓道就是陵门,门额上镌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也为实现这样的梦想而劳累一生。辛亥革命推翻了“家天下”、皇帝独揽大权的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只可惜,中国革命的出路不在这里。

陵门后就是碑亭,从碑亭到祭堂有八段大台阶,每段设有一个平台,共有290级。我带的遮阳伞一直没有用,也算是对崇高生命的尊重吧!顶着骄阳,我艰难地爬到了第五级,可热浪似乎一浪胜过一浪地向我扑来,令人窒息的热啊!我缓缓向上,不由联想起那段匍匐前进的历史,和历史里的那一场场血战。心,慢慢揪紧,阵阵作痛。这时,两旁树林里传来阵阵鸟鸣,婉转清亮,一片绿色更显生气勃勃,顿时心里舒坦不少。

我抬头向祭堂看去,门楣上方“民族”、“民生”、“民权”六个字便映入眼帘。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慎重地把孙先生的那句遗言别在衣襟上,让自己牢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带着这份敬仰,我终于来到祭堂的平台,向下鸟瞰,俯仰之间,似有一股浩然正气充塞天地。

转过身,调适好情绪,我郑重地跨进了祭堂。堂内四壁均镌刻着先生写的文章,正中是全身穿着中式长袍的先生坐在太师椅上,双脚合拢,膝上摊着展开的长卷,沉思着,双目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着建国方略。

祭堂和墓室相通。门楣横额上刻有“浩气长存”,取自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墓题的词,顶呈天穹状,镌有国民党党徽图案。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塘,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棺座上安放着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他身着中山装,安详如睡。我沿着石栏绕墓瞻仰,思绪不禁漫延开去。先生长眠于此,梦里依稀,曾经城头变幻,曾经旗帜飘摇,曾经殚精竭虑,曾经意气风发……曾经的一切都已成过眼烟云。生命犹如落叶,随风沉沦;而他的精魂,却落红成阵,万古流芳……绕墓一周完毕,我深深地朝石棺方向鞠了一躬,久久不敢直起身子。

走出墓室,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只是匆匆走过、浅浅回眸,有谁还记得过往?!昔日的刀光剑影、炮火硝烟成就了如今的和平安宁。我们却每天忙碌于生活的琐碎,蝇营狗苟,追名逐利,还有谁有一腔热血,敢担天下正义?

篇5:中山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有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有去中山陵,可以说年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八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给力,最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说说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本名孙文,字逸仙,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曾在香港、檀香山等地求学,毕业后来到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弃医从政。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 “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 1911年10月,领导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12年1月1日于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5月就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孙中山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1925年3月于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正式安葬在南京的中山陵。

中山陵由我国著名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依山而建,平面呈警钟形(又称木铎形),主要建筑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取形于钟,象征孙先生致力唤醒民众,反抗压迫,争取民主自由,同时也象征中山先生的精神如响亮钟声,响彻遐迩。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奠基,1929年春天完工。

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的灵柩,南京修建了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12公里,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同时改朝阳门为中山门,修筑了长3公里的陵园路。车出中山门,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陵园路,就像巴黎人以香榭丽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陵园路的终点就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整个陵园广场象一把打开的折扇,其意宽敞,庄重朴实。)

广场正南是一尊紫铜宝鼎,它三足两耳,重达万斤,高4.3米,腹径1.23米,是1933年由广州中山大学的师生和戴季陶捐资铸造的,在鼎的腹部铸有中山大学的校训“智仁勇”三个字,鼎内竖有六角型铜牌,刻有戴季陶母亲黄老夫人所书的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称“孝经鼎”

由广场拾阶而上,迎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石牌坊,坊额正中有“博爱”两字,这是孙中山先生亲自书写,它出自于韩愈“原道”中“博爱之为仁”一语,孙先生把它引申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这两字也是孙先生一生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此坊我们一般称为“博爱坊”。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480米的墓道,墓道两侧种有两两相对的雪松、桧(gui)柏、银杏、红枫等树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兽,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

穿过墓道,我们就来到陵门,陵门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仿宫殿式建 筑,正中横额上有“天下为公”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它最早出自于孔子“礼记·礼运”上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是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也是孙先生毕业奋斗的最高理想和对在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游客们,请看,这是碑亭,重檐歇山顶,上盖蓝色琉璃瓦,亭中有一块高大的石碑,它高9米,(宽4米),碑座上有山海图案,碑身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为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写。碑额上有阴刻的国民党党徽。

出了碑亭我们迎面看到的是层层叠的台阶,从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阶,每段设有一平台。上三下五计八段平台,其寓意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民为:民族、民权、民生;五权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权)。从博爱坊算起,共有392级台阶(象征中国3亿9千2百万人民)。意图让游人在攀登时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一总理的遗言。

来到第四层大平台,在平台上陈列一对铜鼎,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鼎身上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两旁还有一对青石狮子,这是福建著名雕刻家蒋文子雕刻的。在日军侵华战争中这两样东西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各位游客,您注意了没有,中山陵的台阶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面,从上往下看,是只见平面不见台阶,这也是中山陵一大特色。走完了台阶,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祭堂,是一座中西合璧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在门楣上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写的篆字“民族、民权、民生”。在重檐正中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金字。下面请随我进祭堂参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坐像。坐像高4.6米,先生身穿长袍马褂,双脚并坐,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这是由法国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用意大利白石雕刻的。坐像底座的四侧刻有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为内容的6幅浮雕:正面“如抱赤子”、东面两副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背面是“国会授印”,西面两副是“振聋发聩”,“讨袁护国”。

祭堂内用云南产大理石铺地。堂内四隐八显排列着12根巨大石柱,左右两侧墙壁上镌刻的是孙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祭堂内顶部是彩色马赛克铺就的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满地红”。表现了***之意。

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墓室外门是两扇铜质大门,外门横额上刻孙先生手书“浩气长存”四个字。第二道是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由张静江所书。

墓室为半球形封闭式建筑,直径18米,高11米,顶呈天穹状,上用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图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贴面。墓室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棺座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孙先生遗体形象而做。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 放在卧像下五米处。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从未被打开、移动过。

1961年国务院把中山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5A级景区。

整个中山陵庄严肃穆,精美雄劲,它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他设计的中山陵平面呈警钟状,寓含“警钟长鸣,唤起民众”之意。整个中山陵主体建筑是按中枢线分布的,它在继承了古代陵墓礼制建筑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将艺术与中山先生的思想精髓完全融合相得益彰。

在中山陵附近还有藏经楼、音乐台、水榭、行健亭、光华亭等大小200多处景点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不妨去看一看,好,中山陵的游览今天就至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配合,不到之处请提宝贵意见,再见!问答

1.紫金山:又名钟山,山体呈东西向,素有“钟山龙蟠”之称。其历史变迁:战国时称金陵山,(因在山下埋下一座金子做的陵墓而得名)

东汉:钟山(看起来像只钟); 东吴:蒋山 ;东晋:紫金山(山体表面呈紫色); 南朝:北山;元末明初:蒋山; 明朝:神烈山。

2、孙中山生平:1866年月日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领导了辛亥革命,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领导了二次革命。1915年领导护国运动; 1919年改国华革命党为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他将旧民主义学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3.中山先生两次担任总理和总统的时间:1912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1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总理;1919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

4、简述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同盟会的内容。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两个月内有十多个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爆发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次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辛亥革命后发动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斗争。

护国运动:袁世凯伪造民意,悍然称帝,引起人国人民反对,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积极开展反袁斗争。

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反对段祺瑞军阀统治,维护《临时约法》的武装斗争。

同盟会:1905年8月,由孙中山倡导在日本东京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孙中山去世前留下三份遗嘱:一是给苏联政府,二是给国民政府,三是给家人。在给家人的遗嘱中道:(1)归葬紫金山(2)仿殓列宁(3)和平、奋斗、救中国

5、陵墓建筑:

(1)设计者:吕彦直,山东人,19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除了设计中山陵外,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越秀山纪念碑均获奖。

(2)建筑特点:适用:祭堂空间较大,墓室、祭堂既分又合。

坚固:材料采用花岗岩、大理石、形状为上、下两层。

美观:整个建筑均为蓝、白色,体现了朴实无华的美。

形状:木铎形。风格:以白、蓝两色为主色调。

中西合璧

(3)承建单位:上海姚记新记营造厂(一期工程)。新金记康号(承包水沟等);上海陶馥记营造厂(三期)

6,三民主义、三大政策的内容

1905年中国同盟会提出旧三民主义:民族就是以武力推翻清朝;民权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民生即核定地价,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强调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为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即主张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一大”标志,是第一次国共合作 正式建立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7、什么是五权宪法?

为了避免专制独裁的政治弊病,参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和中国封建朝代的考试,监督二权,合计五权。(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

8、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举行党葬?

(一)是蒋介石希望强调“党治国家”体制,体现党葬高于国葬;

(二)是孙先生是国民党创始人,实行党葬使他独特的历史地位,以及国民党与他特殊的关联,得到特别的强调;

(三)是葬仪与实际政治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孙中山身后的丧事操办权,其实就是掌握了一种文化权力。

(四)是党葬中举行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国民党人既表达了对孙中山的追悼,更借机宣传了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因孙先生在党内职务是总理,为他举行党葬更符合他的身份。

9、“天下为公”含义?

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和家天下思想相对立,是民权的一种解释),意思是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

10、孝经鼎:

为整个中山陵的钟摆, 鼎上 “智、仁、勇”三字是中山大学校训;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均为做人的准则,《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述了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的一段对话,通过对话阐 明孔子的孝道思想。此处原来是孙中山的铜像,现移至“藏经楼”前,此铜像由孙中山生前好友梅屋庄吉(日本)赠送的。

11、祭堂内座像下面六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

南面:如抱赤子 ;东面:出国宣传;商讨革命;

北面:国会授印; 西面:振聋发聩;讨袁护国;

12、中山陵祭堂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怎样理解?

(1)祭堂外观是重檐歇山式,但在四个屋角上面是堡垒垛。(2)采用西洋式石结构的材料,但构造方面采用中国古典的梁架(斗拱),并用民族的装饰图案,但藻井却采用了西方建筑材料马赛克。

(3)室内色彩未用传统的颜色,而用黑白两色为基调。(4)传统的祭堂中供牌位和画像,而这是供奉的是汉白玉雕像。

13、奉安大典:孙中山共有三具棺木:楠木玻璃盖棺、水晶棺、美式紫铜棺

1929年5月22日举行易棺仪式,由楠木玻璃盖棺移入美式紫铜棺,5月26日下午5时,灵车由北京前门火车站起程,5月28日上午10时到达南京浦口火车站,由“威胜号”军舰奉送至下关码头,先到中央党部,经三天的各界人士公祭后于5月31日下午6时举行封棺典礼,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凌晨4时从中央党部起灵,10时零8分灵柩登上墓顶平台,随后进入祭堂。

14,袁世凯窃国: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 主义的支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出兵向革命党要挟议和,一面威胁孙中山让位,一方面挟制清帝退位,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起了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15,中山陵的设计平面图有什么意义? 中山陵平面为木铎形(警钟形)。铎形如铃,为古代颁布政教法令时用。在中山陵,即表示“使天下皆达道,及“木铎警世”之意,象征中山精神如洪亮钟声,无远弗达(没有传播不到的地方)。(取形于钟,象征孙先生致力唤醒民众,反抗压迫,争取民主自由,为挽救国家民族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16、简述中山路的由来。

答:为迎接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运回南京,当时的南京政府拨款150万银元修筑了一条“迎柩大道”。这条大道西起中山码头,经过中山北路、鼓楼、中山路、新街口、中山东路,东至中山门,全长12公里,是南京的第一条柏油马路。

17、中山大学: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18、孝经是怎样一部著作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述了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的一段对话,全文共计十八章,主要阐述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主张以孝治天下,“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其核心思想。清代《孝经》为文人必读之书,堪与四书五经齐名。

19,中山陵陵墓设计招标是前三名是:青年建筑师吕彦直的方案获得一等奖、范文照获得二等奖、杨锡宗获得三等奖。

20、治国方略内容:民主,民权,民生,后是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1、简单介绍中山陵周围有哪些名家设计的附属建筑:音乐台:1932—1933旧金山华侨捐献,杨延宝设计;行健亭:1933广州市政府捐,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徽榭:1932黄埔军校校友捐赠,顾文钰设计,徐向前题名。此外还有藏经楼、光华亭等。

22、中山装特点:站领,四个口袋,七颗扣子,穿起来方便,省料实用。

23、民国四大书法家:谭延闿、胡汉民、于右任、吴敬恒(吴稚晖)

24、民国元年是公历:1912年,1929是民国十八年。

25、戴季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官员。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1917年由上海赴广州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周刊。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长等职。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共活动。同年先后发表《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家”。1927年,协助蒋介石策划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长期充当蒋介石的谋士。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

26、黄埔军校:全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在广州附近黄埔创办的国共合作的军事学校,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等先后在该校担任政治军事负责工作,后迁到南京改“中央陆军学校”。

27、如何判断法国梧桐和英国梧桐。

法国梧桐的树皮脱落时是呈块状,英国梧桐的树皮脱落时是呈条状。

28、为什么说祭堂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

(1)此建筑是重檐歇山顶,为中国传统建筑特色(2)祭堂外建有四个堡垒是西洋建筑的典型。

29、紫金山如何得名?

东晋元帝渡江时见钟山顶峰有紫色光芒,遂得名紫金山,其实是 在山的北面裸露出紫色的岩体,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紫色的光。30、孙中山为何选紫金山为长眠之地?

(1)早在1912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就向他推荐过这块风水宝地;(2)辞去总统职位后,中山先生与朋友来明孝陵打猎,曾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葬躯壳尔。”(3)因为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

31、简述墓室内墓穴。

篇6:中山陵导游词

各位旅客,现在我们到了今天的目的地,也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它位于南京紫金山的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中山陵的墓址是孙中山先生身前选定的。1925年3月孙先生临终前,他又嘱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下面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和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先生。

孙中山先生名孙文,字逸仙。在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与1905年在日本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政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在1925年7月12日开始登报悬奖征求中山陵的设计方案中,吕彦直的设计稿被“葬事筹备处”认为“简朴件事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从而获“一直决定采用”护持。他被聘为建筑师“主持计划建设及监工事务”。吕彦直1913年清华大学毕业,1921年回国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平面为“木铎”形,铎象征着中山先生精神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省之感,也最符合先生遗嘱中“唤起民众”之意。陵墓在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际奠基,1926年6月1日开工,1929年春天完工,共耗费220余万元。1929年6月1日正午12时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灵柩葬于墓室下的墓穴内。中山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

现在我们看到在中这个的半月形广场的的正南面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石台,在石台上有一尊三足双耳的紫铜宝鼎,这只铜鼎是1933年秋由戴季陶和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捐赠的。鼎内立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面刻有戴季陶母亲手书的《孝经》全文,所以此顶名为孝经鼎。鼎的腹部铸有“智、仁、勇”三个字,这是中山大学的校训。另一方面还铸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

沿着广场拾阶而上,迎面便是“博爱牌坊”。这是一座四柱三楼檐的冲天式石牌木结构牌楼形式,由四根大石柱和六个长横额相连组成。其正中的横额上有一块石匾,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镏金阴文,所以被称为“博爱坊”。博爱一语出于唐朝韩愈《原道》中“博爱之谓仁”,这两个字也成为中山先生一生极好的概括和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长480米,宽近40米的墓道。墓道分为左、中、右三道。中间墓道宽12米,左右两边的墓道各宽4.6米。严格的中轴对称,给人以法度严谨的感觉。以两两对称的雪松、桧柏、银杏、红枫等树木代替古代帝王墓前常见的石人石兽,更好地表现了高洁长青的象征意义,寓意为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万古长青。其中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走过墓道,我们先到来到的是中山陵的第二大广场,在广场的正北方,我们所看到的就是陵门。陵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建筑,歇山顶又称“九脊顶”,通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陵门用福建花岗岩建成,上盖蓝色琉璃瓦。陵门檐下的石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陵门前有一堆三米高的石狮。陵门两侧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铃木的围墙相连,勾勒出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的下端轮廓。

陵门之后的这座拱券式结构的建筑就是碑亭。它宽12米,高17米。亭顶为重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岗石砌成,东、西、南各有一座拱门,北面为一立窗。亭中间立有一块用整块花岗岩刻成的石碑,碑文8.1米,碑座上有山海图案,碑身上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二十四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碑额上有阴刻的国民党党徽。这块碑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强调孙中山先生的葬礼为“党葬”。从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上三下五计八段平台,其寓意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民”为民族、民权、民生;“五权”为立法、司法、监察、行政、考试五院。这八段大石阶共有290级。如果从博爱坊算起,共有392级。当初这样设计的意图就是要游人在攀登时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一总理的遗言。一路攀登,会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感觉。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菏泽做放古代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就是祭堂了。祭堂长30米,宽25米,高29米。祭堂墙身全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为歇山重檐蓝琉璃瓦顶,檐下有石斗拱和铜椽子。堂前有廊庑,有重檐正中嵌有孙中山先生手的书“天地正气”直额。门楣上方从东到西分别刻有“民族”、“民生”、“民权”六个阳篆镏金字,这六个字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所书。祭堂内用云南大理石铺地。堂内左右前后排列着12根巨大的石柱,四隐八显,下承大理石柱础。东西护壁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书写的《建国大纲》的全文。祭堂内顶为斗式,正中藻井为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图案,表现了***之意。祭堂的正中端置着孙中山先生长袍马褂全身坐像。在石像下的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浮雕。

祭堂与墓室两端相通。墓道分两道,外门是两扇铜质大门。门楣横额上刻有“浩气长存”,第二道门是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墓室为天穹状半球形封闭建筑,直径18米,高11米,顶呈天穹状,顶上有用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图案。墓室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圹,直径3.9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谒陵者可以沿石栏绕墓瞻仰。石圹深1.6米,圹内石棺座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雕像身着中山装,安详如睡,这是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孙先生刚刚去世时的遗体形象所作。此像与真人比例为1:1。在这尊卧像下五米处就是墓穴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中山先生的遗体字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从未曾被打开、移动过。

1961年国务院把中山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成为中国第一批5A级景区。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仿佛一座镶嵌在绿茵绒毡上的巨钟,深情地召唤者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

中山陵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PS:铎:在中山陵,象征着考中山先生精神如响亮钟声,无远弗达,同时也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省之感。这种设计也最符合 先生遗嘱中“唤起民众”之意。整个陵墓既融合了中国古代陵墓的布局、建筑形式,保持了民族风格,又汲取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贴面等)所以,无论在形体结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博爱:语出于唐朝韩愈《原道》中“博爱之谓仁”。据说孙中山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个字送人,纵观他了的一生,恰恰正是秉承了博爱的精神,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这两个字也成为他一生极好的概括和写照。

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儒家学说所阐述的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自夏启开始,天下就成为君王、帝王的私有,且代代相传,直至被颠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家天下”的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天下为公”正是与“家天下”相对立的思想,三民主义中“民权”所阐发的也正是这种思想,这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理想。

篇7: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古都南京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今天我们即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中山陵景区。

中山陵景区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5A级景区。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后,葬事筹备处根据他生前的遗愿选定了墓址,也许你们有人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于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世界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紫金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因为在当年,孙先生在临终时曾嘱咐道“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因为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故不可忘辛亥革命也。”陵墓于1926年3月12日开工(奠基),于1929年春完工,建筑按照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形式,色调采用蓝、白二色,在群山林海的映衬之下更显得庄严肃穆。它的设计者吕彦直匠心独具,将整个陵寝设计为“木铎”形,寓意“警钟长鸣”。

接下来,就容我为您简单的介绍一下孙先生的生平。孙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年少时远赴美国和香港等地求学,攻读医学专业,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后弃医从政。于19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19武昌起义胜利后,先生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先生在革命生涯中也收获了人生和革命的伴侣――宋庆龄女士,她陪伴了先生共同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4年一月,孙先生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连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十一月,他受冯玉祥将军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国是,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住所,享年59岁。

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开始修建。1929年春,陵墓的主体建筑完工后,政府为孙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仪式。所谓奉安大典,就是将先生的遗体葬入中山陵的仪式。1929年5月下旬(5月22日),先生的遗体从暂时的停灵地北京香山碧云寺移出,在北京举行了三天的公祭和悼念活动(各界人士参与了公祭并举行了一系列的悼念仪式),后由专列护送抵达南京浦口火车站,经轮渡摆渡过江后于南京下关码头登岸,在中央党部礼堂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公祭后,于1929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仪式,从此孙先生便一直长眠于此,距今已有80多年了。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山陵的陵园广场,在陵园广场的正南端是一座八角形石台,石台上有一尊三足两耳的紫铜宝鼎,重达五千公斤,是中山陵纪念装饰之一。它是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携全体师生于1933年秋捐资建造,鼎高4.25米、腹径1.23米,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个字,是儒家提倡的君子的三种德行。在鼎的上半部还有一六角形铜牌,上面镌刻有原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母亲黄氏老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被称为是“孝经鼎”。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半月形的博爱广场,沿广场拾(she)级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仿古石牌坊,称博爱坊,它高12米,宽17米,花岗岩石柱上盖蓝色琉璃瓦,柱脚前后夹抱鼓石,牌坊上雕刻莲花瓣及和玺彩画等图案。在正中的横额上有孙先生亲手所书的“博爱”两字,语出自韩愈《原道》的“博爱之为仁”之句,孙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恰是对先生伟大革命精神的最好的写照)。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穿过博爱坊,走上陵园墓道,向前通往的是陵前广场,这一段路气势开阔,绿化规整,具有西方园林的开阔大气的美感。墓道长480米(240米),共有三道,中道最宽为9米(12米),东西两道宽为4.5米,墓道两侧用两两相对的雪松、荟柏、银杏和红枫等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更好的体现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走过了墓道,面前出现的是陵门平台。根据吕彦直当时的设计,整个陵墓的平面为“木铎”形。木铎的声音洪亮,而且传的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寓意,其用意也在警示后人。陵门广场的边缘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在广场四周栽种有很多的树木,如枝叶修剪成圆球状的大叶黄杨,日本友人赠送的六株千头松以及银杏等其他植物。在陵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石狮,在这儿显得十分的庄严古朴,这对石狮是当时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在1935年所赠送的。

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就是陵门了,上覆蓝色琉璃瓦。在陵门的正中的门额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出自于孔子《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句,意思是“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这句话是对孙先生三民主义的极好的注解,也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崇高的理想。

现在我们穿过陵门,我们面前出现的这座重檐歇山顶建筑是碑亭了,它高17米,宽12米。亭顶重檐歇山顶,上覆有蓝色琉璃瓦,亭内石碑高8.1米,正中镌刻有党徽的图案,上面的碑文是由原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手书的24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的葬礼为“党葬”。在碑的背面没有镌刻文字,因为大家都认为孙先生的思想功绩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概括,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民众的心中,索性干脆不写铭文。整个建筑端庄朴实,显得肃穆庄严。

绕过碑亭,往后就是层层叠叠的台阶了,说起台阶这可是中山陵的一大特色,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而从上往下看则是只见平台不见台阶。由碑亭到祭堂这段石阶共有290层,分为八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政府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由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合掌的权利。现在我们来到的第四层平台上,大家可以看到左右两边分别陈列着一个紫铜鼎,这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所捐赠的,在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在西侧的鼎上有1937年战争时所留下的弹孔。在第五层平台上有一对石狮,是福建雕刻名匠蒋文子先生的杰作,狮子的造型极富有动感,造型极其生动。在平台的花坛(大小盆栽30余盆),各类绿色植物装点了沿途的风景。

各位游客,大家可以感受到,整个中山陵的修建是依托紫金山而修建的,陵墓更显得气势雄伟壮观。从最下方的博爱坊到祭堂,我们已经走过了平面大约700米,高度大约70米的距离。先生的祭堂与墓室依托钟山的.气势,更显巍峨,让谒陵者感悟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气长留于天地之间。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8层的平台,在第8层的平台上,有孙先生长子孙科一家所敬赠的青石鼎。祭堂前还有政府主席林森所赠的一对华表。祭堂与墓室相通,墓后有一圈圆墙包围,辟有“墓堡花园”,内设“中山陵建设史料馆”,用翔实的图片与文字资料,全面展示了中山陵从设计、建设到奉安大典的全过程。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看到的是陵墓的主体建筑祭堂,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有蓝色琉璃瓦,在坊额的正中是由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直额,门楣上有元老张静江手书的“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字。祭堂正面开三扇拱形大门,在祭堂外立面的西侧,有奠基石一块,记述了在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建设工程的奠基的历史(仪式)。

走入祭堂,大家可以看到,祭堂内采用了云南的大理石铺地,十二根黑色大理石柱采用了四隐八显的手法增加了祭堂内部空间的气氛,在左右两侧的护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顶上的斗式藻井是用马赛克镶嵌的党徽的图案。在祭堂正中有一的孙中山先生的坐像,是由当时法国的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所雕刻的作品。孙先生身着长袍马褂,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沉思。在坐像的底部的四周还有六幅浮雕,摘取的内容都是先生生平的革命活动的片段。分别是(南)如抱赤子,(东)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北)国会授印,(西)振聋发聩、讨袁护国。

祭堂与墓室相通。在墓门门额上有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字。门分两道,外门为对开铜门,第二道门为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张静江篆书“孙中山先生之墓”,墓室为穹窿状封闭式建筑。在墓室中央石圹内有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卧像,墓室上方是用马赛克镶嵌的党徽的图案。卧像由当时捷克雕刻家高琪所雕刻,孙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石圹下5米深处。自1929年6月1日的奉安大典到今日,墓室从未被打开过,孙先生长眠在这儿已有80多年了。

其实,在中山陵的周围还有许多的附属建筑,均为中山陵的纪念性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馆,原名为藏(zang)经楼,在里面收藏有孙先生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在藏经楼后有三民主义碑廊,镌刻有孙先生所著《三民主义》全文。藏经楼外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由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捐赠的。

在中山陵南端有“音乐台”,是当时由美国旧金山华侨代表和辽宁省党部捐资建造的,由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杨廷宝先生所设计。在先生的陵墓周边还有光华亭、行建亭、流徽榭、中山植物园等社会各界捐建的中山陵纪念性建筑。这些建筑散落在中山陵景区的周边,在青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秀雅大方,大家有时间不妨前去游览。

环绕在中山陵周围的还有不少民国时期的名人墓葬,如廖仲恺、何香凝墓,谭延]墓等等,大家有时间也可前去探寻一番。

上一篇:负责任作文五百字下一篇:如何塑造员工职业化行为课后测试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