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

2024-05-10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精选8篇)

篇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减灾经济效益评估理论探讨-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例

对灾害经济学减灾效益的内涵可进行拓展,即地质灾害的减灾投入不但可以产生升值作用,也可以产生出新的价值.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减灾经济效益评估的需要将其划分为最通用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文章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例,论述了地质灾害减灾效益评估的具体内容和地质灾害的物质财富可能损失模型的概率确定问题,并提出了评估水库淤积可能损失的简化评估模型.

作 者:刘友 王联军 余振国 LIU You WANG Lian-jun YU Zhen-guo 作者单位:刘友,LIU You(浙江省遂昌县国土资源局,浙江,遂昌,323300)

王联军,余振国,WANG Lian-jun,YU Zhen-guo(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刊 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PKU英文刊名: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年,卷(期):20(10)分类号:X4 F407.1关键词:地质灾害 减灾效益 理论 方法

篇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

中国地域辽阔,经度和纬度跨度大,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这些条件使得中国自然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灾情严重。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开发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以及对地质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人为地诱发了很多地质灾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土资源报报道,1995年以来,中国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和65356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达575亿元;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造成人员伤亡的382起,致使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据介绍,2010年是最近10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灾情最重、重大灾害事件最多、死亡失踪人数最多的一年。但是,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不断推广,防灾避险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群测群防建设和乡镇国土所的评估、巡查、宣传、预案等建设,广大干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逐步提高。2010年,全国成功避让各类地质灾害1166起,避免人员伤亡9577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也为历年来最多。

一、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作用为主要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即在地质营力作用,因地壳物质运动或地质自然环境变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导致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由此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除地震、火山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瓦斯突出、矿井及地下工程热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海水入侵、冰融等。根据地质灾害特征,从不同角度把地质灾害划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动力性质分为内动力地质灾害、外动力地质灾害、人为动力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的活动过程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缓发性地质灾害等。

(三)中国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除了受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多种自然条件控制外,还受人类活动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活动规律及其危害程度。

(1)地形地貌

多种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甚至受地貌类型和地形形态的严格控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中国的许多山地和丘陵地区,沟谷发育,地形起伏大,沟深坡陡,岩体破碎、松散,在持续降雨和结构松散的沟谷区,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

(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岩土结构、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地下水活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这些因素不仅是各种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且是一些地质灾害活动的直接诱发因素。同时,强烈的地下水活动不仅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 1

害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常常是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海水入侵等多种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

(3)气候条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暴雨、干旱、冰雹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降水,特别是暴雨,是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其中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5%。

(4)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虽然属于自然灾害,但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密切的相互影响。当前,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根据近几年的统计,全国范围内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50%以上。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包括盲目兴修公路和水利工程、掠夺性资源开发、乱砍滥伐森林、矿山开采、不合理抽取地下水等一系列活动。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概念

防治工程是为预防、控制、治理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所采取的各项工作措施的总称。对此又称为地质灾害减灾工程。因为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具有十分复杂的背景和条件,所以多数情况下单纯的依靠工程措施难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需要多方面工作的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而这些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广义的减灾工程。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特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其独特的科学理论、技术要求和管理体制,是与一般的土木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具有本质不同的,这在以往的工程实践中被诸多实例所证明。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防治灾害的地质工程,是对危害人类的地质体(如山崩体、滑坡体等)等进行人为加固改造工程,加固山体而不产生人们可以居住使用的建筑物,是保护人类的工程,由于地质演化和地表复杂因素的影响,这类工程比人为建筑复杂的多。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工程主体是山体,是崩塌体、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这是在哪里发生,在哪里危害人类,就在哪里实施防治的工程,不随人的意志而决定工程性质、工程场址、工程环境和工程关系的。是人类改造自然,以及适于人类生存工程含义与人为工程显然有本质的不同。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对象是崩塌滑坡等灾害地质体,主要查明其分布、规模、结构、构造、成生环境、成生机制变形破坏特征和发生的地质环境、研究降雨、削坡、加载、地震等各种工矿条件下单独作用和综合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评价其防治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其学科属于防灾减灾范畴。

(三)工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以“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展开、重点突破”为基本目标,因此,应建立既非基于几何,也非基于工程,而是基于成因机制分析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原则。

地质灾害勘查与评价的中心理论环节是灾害体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分析,力求

实现全过程分析。防治工程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概念设计,它对于完善整体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设计、施工的过程——它要求设计人员跟着项目实施过程走,开工后,继续听取建设、监理、施工等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对原设计不断优化,不断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或避免追加工程投资。

(1)勘查

勘查工作量的确定和布置是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础,也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勘查工作量布置多少是合适的,布置在什么位置才能得到最多的地质信息。工程地质勘查、科研与相关工程(结构)设计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或脱节问题,虽然早就引起学术界与工程界有识之士的注意,但从理论上加以明确仍是必要的。

(2)破坏机制分析

地质灾害体破坏机制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正确的概念,避免防治工程的失误。力学机制分析正确,才能保证建立的力学模型正确,也才能保证计算方案和整体设计的正确。

正确地进行机制分析需要两大技能,一是对地质学有较深的造诣,能正确观察地质现象,且能正确提取主要的地质信息或数据,形成地质概念模型、地质力学模型,这是最根本的;二是在数学、力学和计算技术方面有较好的技能,这样才能逐步逼真地再现地质实体。

(3)工程设计

理论上存在广义设计与狭义设计的观念问题,前者解决工程总体布局,避免原则性错误;后者解决具体结构设计及其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广义设计,初步设计是狭义设计,施工图设计则解决工艺设计问题,它是初步设计的细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可变更性,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一旦确定,不能轻易变更,除非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是地质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它是创造一个工程结构系统并将其形成原有地质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它包括地质研究确定目标与规范、分析、综合、反复论证、作图、试验、评估与实施、监测与反馈修改等多个阶段或环节,其中心环节是分析与综合。

(4)监测预警

监测判据是地质灾害体发展状态的评价标准,是确定预警、预报乃至人员撤离的依据。目前,国内外已提出了位移速度、位移加速度、位移矢量角和形变速率等多种判定指标,也建立了各种数学解析模型或统计分析模型。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地质灾害监测判据的研究仍是该领域的一大难题。

(5)反馈性设计与施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反馈性施工,一般不能根据设计图纸一步施工到位,而需要在设计方的配合或指导下进行。施工方要进行施工地质编录,要积极地改进、提高施工工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方要根据施工编录的新情况,随时进行相应的设计调整或变更,并通过建设方—— 监理方下达给施工方。据统计,工程出现破坏性事故大多在施工阶段,其原因是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过于集中在正常运营使用阶段,而忽视了对平均风险率高的施工阶段的研究,更很少涉及施工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新认识。在美国,大约57%的工程破坏事故出现在施工过程中。

(6)监理与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多是隐蔽性工程,它要求监理方选派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并富有责任心的监理工程师主持勘查、设计和施工质量的监理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建设方,以便于及时决策。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管理一般是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委托某个机构负责的。管理部门一般不研究具体的技术问题,但要对地质灾害项目的立项、技术要求、经费预算、项目进展与质量等进行控制性审查或管理,对一系列非确定性的、风险性的或多目标性的问题进行决策。另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规范化和灾害数据的信息化也应是管理部门操作的重要方面,并要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

三、总结

地质灾害是地球大系统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在地球表面系统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其形成必须具备灾害体和受灾体,这两方面决定了成灾程度。因此,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限制灾害源,消除或减弱灾害体活动能量,解除或缓解灾害活动威胁;第二,对受灾体采取防避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受灾体对灾害的防御能力。地质灾害具体防治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地质灾害勘查,弄清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和形成条件

(二)保护和治理区域地质自然环境,减少灾害活动发生率

(三)建立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灾情检测预警系统

(四)健全减灾法规,完善灾害管理体制,推进社会化减灾系统

篇3: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经济化的飞速发展, 工程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再加上我国所处的地质环境变异强烈、复杂多变、地质灾害分布广、灾害严重以及灾害的种类多, 就需要加大力度在建设和开发上。工程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都会或多或少的破坏环境, 这就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1 工程概述

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位于“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 是特大地震标志性地区, 也是地震灾害最为惨重的地区。本次地震造成全镇因灾死亡5462人、失踪3694人、受伤3712人, 房屋倒塌损毁70000余间, 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部被毁, 直接经济损失45.19亿元。工业企业全部倒塌, 直接经济损失14.41亿元, 农业系统损失2.53亿元。除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灾害体、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 不仅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严重影响到整个场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

2 地质灾害体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1 边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对该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边坡形态、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震等因素。通过本次勘查, 认为斜坡前缘坡脚切坡是最不利的认为因素, 但在发现滑坡的险情后, 立即停止了场平切坡工程。从前面的稳定性分析可见, 对该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滑带土的抗剪强度, 其主要诱发因素是滑带土水状态及大气降雨, 而水的影响主要反应在对滑带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故对抗剪强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程序为:用一套基准数据采用传递系方法算出边坡的稳定系数FSO, 在此基础上变动其中的某一参量, 其它参数固定不变, 计算出该参量在其变化范围内变动时边坡稳定系数随之变化的结果。然后, 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求出敏感系数S:

式中n1=△FS/FSO, n2=|△x|/ (Xmax-Xmin)

△x———某因素的变化量;

Xmax、Xmin———某因素最大、最小变化量;

△FS———稳定系数FS对应△x的变化量;

FS———稳定系数;

FSO———为FS的基准值。

根据勘查期间边坡的变形状况, 采用2-2′剖面进行抗剪强度敏感性分析, 采用工况为自重+暴雨, 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值的变化与边坡稳定性系数的敏感度。

根据前述分析, 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当稳定系数FS在不同区间变化时, 值与C值的敏感期间差异变化大。以潜在滑带土的物质组成为基础, 测试 (室内试验) 值为依据, 初定C值为9.0k Pa、值为27.0°为基准数据作C、值变化量与FS的变化关系曲线, 如图1~2所示。

2.2 边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2.1 边坡发展变化趋势

现场调查宏观判断, 并经定量计算校核综合分析得出:1#、3#第一段和第三段、6#第一段和三段上土质边坡在天然状态下整体均处于稳定状态, 其在地震状态均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 但在工况Ⅱ (暴雨状态) 处于欠稳定状态, 稳定性较差, 浅表层松散土体可能出现滑塌;通过对下边坡各剖面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得出:下边坡在天然状态下整体均处于稳定状态, 但在地震和暴雨工况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2#、3#中段、4#、5#、6#中段、7#岩质边坡整体经稳定性检算表明, 各种状态下均处于稳定状态, 不会发生失稳破坏。

根据危岩所处陡崖 (陡坡) 位置、变形特征及控制危岩稳定性的裂隙发展情况, 岩体在自重的作用下, 加之后壁裂隙水压力、楔劈作用, 使裂隙不断的加宽加深, 最后破坏锁固部位, 最终危岩产生崩塌。在每年的汛期和地震作用下, 坡面有危石滚落, 说明危岩的稳定性在不断下降, 危岩体总体在向不利稳定的方向发展。

2010年8月13日~18日, 汶川县普降大暴雨, 24h最大暴雨量超过了50年一遇的历史平均值, 诱使映秀镇多处地方爆发了泥石流。边坡体上多出出现了滑塌变形。

2.2.2 边坡危害性预测

从危岩稳定性及发展趋势来看, 坡面上危岩总体稳定性在下降。危岩体下方地形坡度陡, 危岩失稳崩塌后岩块滚动的距离大。根据现场调查, 体积小于10.0m3岩块, 崩塌后停留在边坡下方公路上, 运动距离一般20~30m之间;体积大于10.0m3的岩块, 运动距离远, 大多直接滚动到公路下边坡上, 有的直接崩落至坡下黄家村泥石流沟内, 崩塌岩块滚动的最远距离59m。危岩体发生破坏, 块石的运动方式受下部斜坡的物质组成、坡度等的影响, 运动距离各不相同。据R.M.SPang (1978) 的研究成果, 崩落体只有在坡度小于一定的临界值 (约12°) 时, 才停积于崖脚, 随坡度增大, 可分别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及自由崩落等方式, 部分或全部堆积于坡脚 (图3) 。

3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3.1 防治并举, 消除隐患的原则

灾害体的变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灾害体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包括物质组成 (地层岩性) 、地形条件、降水、人类工程活动及突发地震等。有些因素是人为不可改变的, 有些因素是人类可以控制的, 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工程活动是可以控制和规划的。针对灾害体变形的特点, 合理控制, 科学设计、科学施工, 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 同时发展有利因素, 达到以防为主, 防治并举的目的, 从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本地质灾害体治理工程应根据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结构、变形特征、稳定性和危害性, 并结合地质灾害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危害对象、周围环境和施工条件, 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原则, 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进行彻底根治, 消除安全隐患。

3.2 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

灾害治理工程应以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为原则, 密切配合当地总体发展规划, 满足灾后重建复耕等要求, 精心布置, 合理设计, 力求工程技术措施可行, 特别是与当地实际地形结合起来, 做到尽量减少工程费用。另一方面, 治理工程必须安全可靠, 彻底根治灾害, 不留隐患。因此, 在选择治理工程措施时, 首先应考虑对灾害体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其次, 防治工程措施应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及场地利用结合起来, 防治工程措施要充分考虑场地利用这一特殊的条件。

4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

4.1 社会效益

该地质灾害点位于黄家村安置点进村道路旁。治理该灾害点对保持当地社会的安定团结, 消除居民的心理隐患、安置点进村道路行人、行车的安全, 使其安居乐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将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及教育事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也将是各级相关部门践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履行胡锦涛总书记“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 因此, 地质灾害治理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4.2 经济效益

据估算, 该地质灾害一旦成灾, 将威胁到黄家村安置点进村道路行人、行车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对其进行治理, 不仅能最低限度地减小损失, 保证居民的安居乐业和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 而且能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有利于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4.3 环境效益

灾害治理工程进而起到保护建筑物、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耕地, 减少植被破坏, 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并趋于良性循环, 其环境效益可观。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地质灾害的出现主要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所引起, 它能破坏掉人们生存环境的发展和资源, 使地质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甚至还引发危机人类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事故。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人民造成的损害, 只要长期坚持下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 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海龙, 苏明会, 马心德.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探讨[J].施工技术, 2012 (11) .

篇4: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二)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四)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五)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又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一)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篇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

摘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的安全技术。首先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工艺的基本内容,并对其安全技术内容进行了概括。然后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抗滑桩施工效果,保证地质灾害处理效果。

关键词:地质灾害;抗滑桩施工;施工工艺;安全技术

在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是重点内容。但在实际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会面临诸多不安全因素,不仅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开展,还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也有学者指出,在众多的地质灾害施工中,抗滑桩安全施工超过50%。由此可见,重视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问题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抗滑桩施工工艺与安全技术分析

1.1抗滑桩施工工艺分析在当前工程项目施工中,抗滑桩是治理滑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山区、水利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项目中,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在应用抗滑桩施工工艺过程中,相关单位首先要做好滑体评价工作,并根椐评价结果选择相适应的施工方案,并且能在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以保证施工效果。一般情况下,抗滑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2抗滑桩施工安全施工工艺研究从当前常见的抗滑桩施工技术来看,其主要可分为外部环境的施工安全技术和施工过程安全技术两种形式。

1.2.1外部环境的安全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内容,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应对施工区域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好以下安全措施:

①测量定位结束后,在滑坡体上建立施工监测网,定期测量滑坡体资料。一旦出现降雨、暴风、大雪等恶劣天气,需要提高监测频率。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上报,并做好预防措施。

②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与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办公区要远离滑坡体。当出现恶劣自然天气时,需要及时停工并撤离施工区。

③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滑坡体的稳定性,需要根据滑坡性质确定抗滑桩开挖流程。如果岩质滑坡较为稳定,可以采用两序开挖的方法;而如果土质滑坡不稳定,则可以采用多序开挖方法。

1.2.2施工过程的安全技术措施

1.2.2.1高处坠落、触电等的安全防范措施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安全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按图施工。施工场地平整完后要按设计要求做好桩锁口,锁口高于地面0.3~0.5m。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紧靠陡峭后缘的孔口,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对靠山壁一侧加固,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当锁口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搭设提升架,场要内要设置满足施工的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浸入孔内。

②当挖孔深度超过2.0m时,井壁要设置人员上、下的爬梯,配防坠器;当孔深度达到10m以上时,需要每隔10m搭设一个供作业人员上下过程中休息的平台。在提升渣土的过程中,开挖人员不得在渣桶正下方作业,装运人员注意保证吊桶平衡,渣桶内的土渣不得冒装。

③在抗滑桩锁口上搭设的提升架下部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其高度为1.0~1.2m。在搭建安全防护栏杆时,要在人员上下的爬梯位置处设人员进出井通道,防护栏杆搭设完成经验收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

④人工挖孔提升系统所用的机械设备、配件必须满足生产需要,必须采购国家标件。

⑤人工挖孔照明可采用井外照明――用400W的射灯向井内提供照明。

1.2.2.2爆破安全措施

一般在抗滑桩开挖施工中,经常会发现坚硬岩石。如果发现水磨钻无法达到既定的施工效果,则需要采取爆破的方式处理。在爆破施工中,需要聘请专业人员施工,并向当地公安单位申请、报案后才能施工。为保证爆破施工安全,在施工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在购买、运输、储存爆炸物时,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操作;

②需要对操作区的管线、主要设备等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因爆炸过程中产生冲击而造成破坏;

③爆破工程由项目部统一安排,在爆破过程中所有作业的桩井必须停工,人员出井;

④在爆破之前,于爆破便捷位置设置警戒牌,告知周围人员爆破的时间,确保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危险区。

2抗滑桩安全施工的实例分析

渝某区县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在该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库区蓄水不断升上,导致出现地质灾害的概率升高,对当地居民安全与工程项目开展产生重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该工程项目将抗滑桩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施工安全措施及控制该工程项目

在抗滑桩技术应用前,充分考虑到了滑坡体的不安全特征,将尺寸为2m×3m的抗滑桩布置在滑坡体前缘,避免了大量的挖孔作业。人工挖孔桩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核心工程,也是该工程项目施工控制的重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2点:

①在抗滑桩锁口的施工过程中,应搭设防雨棚,避免因下雨影响孔内施工作业。

②由于该工程项目位于山区,在成孔过程中经常遇到坚硬岩石,因此,相关单位应根据岩石的硬度制订爆破方案。该项目主要采用小药量、多炮眼的方法爆破,对于其“爆破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在此不再赘述。在成孔施工中,会出现大量的渣土。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还会留下潜在安全隐患,易发生次生灾害。因此在该工程项目中,预留了孔口设置提升架,通过提升架及时处理渣土,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工程管理人员考虑到提升架质量也会影响施工安全,因此在每天施工作业前,对提升架的固定螺丝、钢丝绳磨损度等进行检查,杜绝安全事件发生。

2.2灌注砼

由于在灌注抗滑桩桩芯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混凝土,考虑到当地交通条件相对恶劣,因此在灌注砼过程中要详细分析机动车制动系统,保证系统运行能力;要注意对驾驶人员的教育,避免出现疲劳驾驶情况;检查路面信息,保证砼运输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技术的具体操作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安全技术的内容有很多,在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正确认识到施工安全技术的操作方法与适用性,能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要求做好技术优化控制,为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长宝,张永双,周能娟,等.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以汶川震区平武县魏坝滑坡为例[J].现代地质,(02):419-428.

[2]李艳霞.抗滑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244.

篇6: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要求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的甲级、乙级、丙级资质条件如下:

1、甲级资质

(1)注册资金人民币一千二百万元以上;

(2)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预算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管理人员总数不少于五十名;

(3)近三年内独立承担过五项以上中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项目,有优良的工作业绩;

(4)具有与承担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测量、测试与质量检测设备。

2、乙级资质

(1)注册资金人民币六百万元以上;

(2)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预算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管理人员总数不少于三十名;

(3)近三年内独立承担过五项以上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项目,有良好的工作业绩;

(4)具有与承担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测量、测试与质量检测设备。

3、丙级资质

(1)注册资金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上;

(2)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预算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管理人员总数不少于二十名;

(3)具有与承担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测量、测试与质量检测设备。

二、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中申请施工资质的单位必须具备企业法人资格;

2、有健全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监控体系,近五年内未发生过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3、技术人员中外聘人员不超过百分之十。

三、申报相应资料

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应当在审批机关公告确定的受理时限内向审批机 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质申请表(见附件);

(二)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和设立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或者有关部门登记的证明材料;

(四)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任命或者聘任文件;

(五)当年在职人员的统计表、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名单、身份证明、职称证明;

(六)承担过的主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有关证明材料,包括任务书、委托书或者合同,工程管理部门验收意见;

(七)单位主要机械设备清单;

(八)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的有关材料;

(九)近五年内无安全、质量事故证明。

上述材料一式三份,并附电子文档一份。

四、申报地点

申请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的,向国土资源部申请。

申请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的,向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

五、有效期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篇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预算

国土资发〔2000〕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厅(局),重庆市土地房屋管理局,海南省国土海洋环境资源厅: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国办发〔1999〕16号)精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队伍的建设,现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印发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二○○○年一月二十七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确保防治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进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按本办法规定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并持有资质等级证书。

第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是指通过有效地质工程手段,改变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工程活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是指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具备的资历、技术力量、技术水平、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等条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第四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部门,负责甲级、乙级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部门,负责丙级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批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施工单位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

第五条 甲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近10年以来独立承担过一项(含)以上大型或二项(含)以上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二)具有本专业高级职称的总工程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单位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10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8%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不低于二分之一。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所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12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600万元以上。

第六条 乙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近10年以来独立承担一项(含)以上中型或二项(含)以上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二)具有本专业高级职称的总工程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总会计师和总经济师;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8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6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6%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不低于二分之一。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6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300万元以上。

第七条 丙级施工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主要工程技术骨干接受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

(二)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负责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会计师和经济师;技术业务主管人或经理具有3年以上从事施工管理工作的经历;

(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0名,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等工程技术人员占单位职工人数的4%以上;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和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培训或有施工实践经验的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员所占比例均在二分之一左右。技术人员中短期(一年内)外聘人员不得超过15%;

(四)具有与承担工程施工相适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质量检测、试验设备;

(五)单位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以上。

第八条 甲级、乙级、丙级施工单位按照下列规定承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一)甲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各种等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二)乙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中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三)丙级施工单位可以承担小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级(规模)参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见附表。

第九条 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在限定的承接工程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不得越级承接工程项目。

第三章 资质审批

第十条 申请人申请领取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应向资质管理部门提交下列审批材料: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申请表;

(二)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单位所有制性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三)法定代表人与技术负责人的有关证明;

(四)单位管理水平及质量监控体系说明及证明文件;

(五)主要技术人员及技术装备情况(中、高级技术人员应附职称复印件);

(六)单位资历和主要业绩(主要工作成果和获奖证明);

(七)近三年内无重大质量事故的证明;

(八)注册资金证明;

(九)单位开立帐户的银行及帐号;

(十)施工工程有关的证明文件(施工合同文本、施工工程成果鉴定证明和工程建设单位的工程质量反馈意见);

(十一)申请甲级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的,还应提交申请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资质等级的书面推荐意见。

第十一条 资质管理部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后,应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申请人自下发通知之日起30日内到资质管理部门领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不批准的,应说明理由;需要补充有关材料的,资质管理部门应限期要求申报单位补交。逾期不补交,视为放弃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把丙级施工单位的审批结果报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资质管理部门分批在全国性报刊上公布获得资质的单位名单和资质级别。公告

费由申报单位负担。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含正本和副本,以下简称资质等级证书)由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副本和正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冒用,擅自印制或伪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在申请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时,应向工程项目发包单位出示资质等级证书,取得工程项目后须到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施工项目登记。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实行年检制度。

检查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并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单位资质等级定级的依据。年检时间和年检内容由资质审批管理机关决定。

第十五条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单位,必须建立《施工业务手册》。《施工业务手册》是核定单位资质等级的重要依据。《施工业务手册》由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资质定级满3年,完成两项以上本等级规定的地质灾害施工项目,其它资质条件均达到上一资质等级标准,可申请升级。对符合升级标准的升级申请,经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发给相应级别的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同时收回原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七条 申请资质升级的单位,除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提交的材料外,还应提交《施工业务手册》复印件。

第十八条 施工单位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资质变更、注销手续:

(一)分立或者合并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交回原资质等级证书;经重新审查或者核定等级后,取得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

(二)歇业、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的,应报资质管理部门备案,并交回其资质等级证书;

(三)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变更的,应向资质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施工单位遗失资质等级证书,必须先向资质管理部门报告,并在全国性报纸上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二十条 申请人采取欺骗手段领取的地质灾害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书无效,一经发现由原颁发资质等级证书的部门予以撤销。

第二十一条 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资质予以降级:

(一)施工单位连续两年资质检查不合格的;

(二)造成一起三级或两起(含)以上四级工程质量事故的。

第二十二条 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资质管理部门可以取消其资质等级证书:

(一)转让、冒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资质等级证书的;

(二)施工单位在资质等级证书检查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虚报资质条件或有关资料的;

(三)不按时报送年检表和核定资质材料的,又未及时报告理由的;

(四)违反第十八条规定,不及时办理手续的;

(五)施工单位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不进行登记或超越核定的施工业务范围从事施工活动的。

第二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活动造成损失的,以及擅自印制、伪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资质等级证书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级表

工程等级划分条件(符合一个条件即可)

受保护的人数(人)

受直接保护的财产(万元)工程总投资(万元)

受保护的对象

大型>1000>20000>2000

大城市、国家级厂、矿、工程建筑、水陆交通枢纽和干线、地质遗迹和旅游区,以及国家级国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等。

中型100-10001000-2000100-2000

中等城市、省级厂、矿、工程建筑、水陆交通枢纽和干线、地质遗迹和旅游区,以及省级国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等。

小型<100<1000<100

篇8:如何防治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地质灾害, 这一类属于自然地质灾害, 这种灾害从始至终都是以自身固有的形态存在, 它的变化和转移一般不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 具有自然性的特征, 这类地质灾害也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1];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又被称之为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 地球原有的地质自然形态被大量建设开发开采等活动所破坏, 从而造成的一系列灾害就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它的产生与地质本身基大体上没有关系, 但与人为破坏有着密切联系[2]。大多数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发展的, 即随着自然地质演化和气候变化, 岩体由最原始的稳定状态逐步变得不稳定, 因为这种原因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上都会进行数百甚至上千年, 但是人为因素的诱发的自然演化周期将大幅度缩短, 换言之, 其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过程的时间减少, 这样便会导致地质灾害突发, 每次地质灾害的突发都会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生命损失等严重损失, 综上所述,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危害级数极高的一种灾难性事故。

2 常见类型

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表形变四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沿坡体的软弱面小面积或大面积的下滑移动的现象, 地震、降雨、积雪融化、地表水系浸泡冲刷坡脚、开挖堆填加载以及开山放炮等等因素都会引发滑坡现象, 有些地带更容易发生滑坡, 比如地势高差悬殊的峡谷地区、强降雨的地区、铁路公路的边坡以及地震带等等[3]。泥石流是地质灾害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洪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 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太多而产生有大量碎石、巨砾、泥砂等固体物质混合在在山坡或沟谷上的洪流, 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合理开挖导致的水土流失、乱垦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弃土、弃石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崩塌是指坡上岩体或土体的根底部分大面积虚空或时存在局部滑移, 使岩土体失去稳定性, 突然从岩体上下滑或倾倒并堆积在坡脚。因此这一类型的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较陡的坡体上, 矿产采掘、堆渣填土、边坡开挖、水库渠道渗漏以及强烈振动等是引起此类灾害的主要原因。地表变形也是地质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地表裂缝塌陷沉降等, 相关数据显示, 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降活动在我国有数千个城镇发生, 在已经发生地表沉降的城镇之中, 有独立存在也有密集成群的。地表变形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地下地下水大量抽取、矿产开采过量及表面岩溶的自然活动等。

3 防治技术

3.1 滑坡

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滑坡, 因此本文将着重对滑坡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防治滑坡问题应以本身的预防为主, 遵循防治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对引发滑坡的因素进行仔细分析,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防治:

(1) 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水,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消除或者减轻水对土质坡体的威胁。水在不计人为破坏的前提下是引发滑坡一种最主要的因素, 密切联系着滑坡产生。因此要防止滑坡产生, 就必须消除水对边坡土体的侵害作用, 其具体做法是控制滑坡区外围的地表水, 避免流入滑坡区, 可以在边界处修筑截水沟, 用来截留地表水;应在滑坡区内修筑排水沟, 借此来排除区域内的地表水, 减轻其对边坡威胁[4];也可用水平钻孔疏干以及垂直孔排水支撑盲沟等方法来清除滑坡区域内地下水, 其具体方法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以及水文条件而定, 从经济性和有效性来看, 此法效果更好一些。

(2) 通过增强土质环境的抗滑能力可以达到防治滑坡的效果。首先选择对应的技术措施来增加土体环境的受力强度, 接着采用技术减小边坡土体的滑动力。边坡加固、削坡减载等是到目前为止比较有效并实用的技术措施。边坡加固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方式包括预应力锚固结、钢混抗滑桩挡土墙、边坡柔性防护技术以及灌浆电化学加固法等方法。具体选择何种方案需要根据实际土体情况决定。

3.2 泥石流

对于一些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泥石流的防治技术应该首先采取避绕的措施, 无法避开的灾害可采取相关技术措施防治。方法如下: (1) 排导:为阻止泥石流细慢流改道, 可将排导沟修筑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位置, (2) 阻挡:为拦截泥石流中的砂石等固体物质, 可在沟道上修筑拦砂坝, 这样也减轻泥石流的威胁程度。 (3) 储淤:调节泥石流的流量可建立停淤场于泥石流下游, 借此来减轻对下游建筑的冲击力。

3.3 崩塌

护坡护墙方式和拦截支挡排水方式是传统的崩塌处理技术, 两者的处理原则和适应环境相差较大, 需要根据崩塌的成因选择防治措施。除了传统的处理技术之外, 目前还出现还有一种新型技术, 柔性拦石网, 此技术不仅地质勘测准确度高而且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 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我国水电站以及各大矿山的施工过程已经试验并选用这项新技术, 有显著效果。

3.4 地表变形

地表变形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填堵法:先把坑洞中的松土清除, 再把碎石和块石填入坑中, 以此过程制造防滤层, 然后覆盖粘土, 最后夯实。对于坍塌比较深的坑洞, 选择填堵法最具有优势。 (2) 强夯法:该方法属于防与治相结合的技术措施, 夯锤对土体的冲击力对土体强度有所提高, 此法适用范围较广, 效果较好, 不仅能夯实发生塌陷的松软回填土而且还能提高土体的强度来消除隐藏在坑洞中的软弱带[5]。 (3) 灌浆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固的方式来防治地表变形的。通过把拌制好的灌注材料浇筑到变形或者塌陷的空洞中, 对岩土进行加固, 从而防治地表变形。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 危害性一般较大, 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地质灾害。另外,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我们还需要正确的选择防治技术, 对症下药, 才能达到防治地质灾害的效果。对于地质灾害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和探索。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 我们才能走在灾害的前面, 才能真正的做到防祸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刘澜.试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实践探索[J].广东科技, 2012, 21∶138+74.

[2]曾满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J].中外企业家, 2013, 29∶140

上一篇:学校信访工作安排下一篇:学生营养餐日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