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高考复习

2024-04-17

文言文阅读高考复习(精选8篇)

篇1:文言文阅读高考复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命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慧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掌握,考查了四个虚词。其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项,“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和“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儒服而见王”意思是“穿着儒服拜见赵文王”,“引领而望”的意思是“伸长脖子远望”。A项“日夜相击于前”的`“于”是介词“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的“于”是介词“到”。B项“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中的“之”是代词,代前面所说的“日夜相击于前”这件事,“甚矣,汝之不慧”中的“之”是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太子乃与见王”中的“与”是介词“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结交,亲附”的意思。

答案:C

篇2:文言文阅读高考复习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句

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三)状语后置句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四)主谓倒装句

篇3:文言文阅读高考复习

为此, 有的放矢, 抓住知识点, 有效落实、整理、迁移、活化, 是提高复习效率, 全面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一、以纲据本, 落实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 虽然取材于课外, 但考查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内。复习时必须依据“两纲” (《教学大纲》、《考试说明》) , 紧扣课本, 逐一落实知识点。某些有代表性的课文, 涵盖文言文知识点的范围相当广, 复习时可抓住一篇, 以一当十, 总结规律, 学习方法。例如复习《鸿门宴》时, 可落实以下知识点: (1) 文言实词:军、去、内、如、信、意、举、胜、置、谢等的意义和用法; (2) 文言虚词:为、之、则、耳、以、于; (3)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 , 臣活之”) 、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 , 封府库”) 、名词作状语 (“吾得兄事之”) ; (4)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状语后置 (“复得见将军与此”) 、省略句 (“将军战河南, 臣战河北”, “竖子不足与谋”) 、固定格式 (“今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

对于这些知识点, 不仅要弄清在本课中的意义, 而且要联系其他课文, 适当延伸拓展, 以便加深印象。

二、总结规律, 整理知识点

在积累知识的同时, 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总结文言知识的规律, 把开锁的钥匙交给学生, 使学生顺利进入知识的殿堂。如宾语前置的规律总结: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2) 疑问句中,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如“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3) 用“之”“是”帮助,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何功之有哉”、“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 (4) 疑问句中, 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 如“君何以知燕王”。不论哪种情况, 翻译时都要把宾语放在动词 (或介词) 的后边, 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又如文言文翻译, 可帮助学生总结出“对”“换”、“调”、“留”、“增”、“删 ”的六字翻译法 , 利用对照文章确定难解词的词性和词义的方法。文言文中的许多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知识点便得到强化和巩固。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后, 为了使零散的, 杂乱的, 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师可依据教材和借助其他资料, 帮助学生整理: (1) 按照朝代顺序列出《我国古代作家作品简表》; (2) 分文体列出《古代文学文体作品简表》; (3)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 列出《18个文言虚词用法简表》; (4) 按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等四类, 归纳出《常见文言实词简表》; (5) 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等, 归纳出《文言特殊句式简表》; (6) 根据教材, 整理出《文言常规固定格式简表》。

通过以上归纳整理, 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 再配以相应的练习题, 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些知识点。

三、强化训练, 迁移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 是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衡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的高低, 也就是考查学生能否恰当运用知识, 强化训练是知识迁移最有效的方法。训练不是把学生置于题海之中, 而是有目的、有层次、有指导性地练习。 (1)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 准确把握其题型和难度, 然后精选接近或与高考难度相当的文言阅读题训练,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题能力。 (2) 分层编排练习。用客观性小题练基础, 如文言文实词、虚词;用主观性题目练综合, 如笔译、填空等;用较难题目练深度, 如对整段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3) 练习和讲评相结合, 先练后评, 评价时多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避免练习时错误多而使学生产生畏惧感, 并适当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练的过程中,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练的情况, 重点辅导, 取得第一手材料。在讲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 讲在点子上, 讲在关键处, 揭示本质, 总结方法和规律, 以便学生强化记忆, 加深理解。 (4) 在每进行完一次模拟训练和测试后, 注意对文言知识的查漏补缺。

经过这样有目的、有层次、有指导性的训练, 学生对各知识点融会贯通, 从而转变为能力。

四、整体阅读, 活化知识点

阅读文言文, 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的基本理解, 更重要的是理解整篇文章的文义, 进而评价其观点和态度。这不仅是高考文言文试题较高一级的能力要求, 更是语文素质的体现。为此, 要结合整篇文章, 使文言文的某些知识点活化为学生把握文章要义的能力, 使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迅速转化为对文章宏观把握的动力。在整体阅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言文单项知识和掌握的技能, 联想、体味重点句段, 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作者的态度, 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篇4:文言文阅读高考复习

古诗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以及运用语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是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首要条件。高考文言文阅读,采用选择题和翻译题主观题的考查方式,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为重点,兼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好多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文言文的命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一、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二、复习备考中要善于归纳整理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加强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所渭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结婚”在古代指“联姻结亲”,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一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

三、复习备考时要求学生明白分析、归纳概括题型的一般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复习方法

研读高考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篇6: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郑当时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算器,竹制器皿)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②称郑庄。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③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②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③僦,运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B.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分

C.又不治其产业 治:治理

D.与官属言,未尝名吏 名:称呼

【答案】C(治,置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②常引以为贤于己

B.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②诚有味其言之也

C.①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 ②常引以为贤于己

D.①庄兄弟子孙以庄故 ②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答案】D(A.动词,担任/动词,认为。B.助词,表判断/助词,表祈使。C.介词,从,在/介词,比。D.均为介词,因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②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③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④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⑤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⑥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答案】C(“受其影响”前后无因果关系)

5.断句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及 废 门 外 可 设 雀 罗翟 公 复 为 廷 尉 宾 客 欲 往 翟 公 乃 大 署 其 门 曰 一 死 一 生 乃 知 交 情 一 贫 一 富 乃 知 交 态 一 贵 一 贱 交 情乃 见 郑 亦 云 悲 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2)①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执,执行;贵,尊贵的身份;下,谦恭地对待。)

②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则……则,就……就,表并列;否,相反;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行,辈分),是全国有名的人士。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认为比自己贤能。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和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就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何况是一般人呢!”下?县翟公说过,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fěi,古代盛物的竹器)者斩焉,?(huì,扫帚)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中立不倚者 中立: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B.则思砥砺名行 砥砺:磨炼

C.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鞋子

D.疏其间,封其下 封:堆土加高地面

【答案】C(履,踩,踏。这里指“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B.见丛竹于斯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此相国之手植者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D.乃芟翳荟 良乃入,具告沛公

【答案】C(A.介词,因为;B.介词,在;C.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副词,于是)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A.询于关氏之老 B.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

C.竹,植物也 D.书于亭之壁

【答案】B(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D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为判断句)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提出“竹似贤,何哉?”的设问,接着以竹所代表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美质来象征君子的品格,这样写是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记叙了已故关相国园中一丛“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之竹的变化。作者出于怜竹之心、爱竹之情,一番辛勤培植,最后使竹丛呈现出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C.作者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文章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主旨。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说理自然,卒章显志,多用对偶、排比句,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

【答案】C(把文章的主旨理解为“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不妥,该文的主旨是“强调培育人才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希望在上位之人能善用人才”)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是空的,空是为了体现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要想到虚心求道的人。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的人(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如此,所以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因为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看见在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他草木的关系,也就像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他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1)用斜线“/”给画线的文字断句。

遗 已 聚 敛 得 数 斗 焦饭 未 展 归 家 遂 带 以 从 军 战 于 沪 渎 败 军 人 溃 散 逃 走 山 泽 皆 多 饥 死 遗 独 以 焦 饭 得 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2)①陈遗在郡做主簿,常常带只口袋,把煮饭时的锅巴收在口袋里,等回家时用它来给母亲吃。

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一片孝心所得到的报答。

篇7:文言文阅读高考复习

羊侃,字祖忻,汉朝南阳太守羊续的后代。羊侃二十岁时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北魏正光年间,逐渐升到别将。

当初,他的父亲常有南归的心愿,经常对儿子们说:“人生怎能长久滞留在异国他乡,你们应该回归南方侍奉朝廷。”羊侃自此就准备率领河济地区的部众归顺南朝,来完成父亲的心愿。魏帝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骠骑大将军,并让他永久担任兖州刺史。羊侃斩杀北魏使者来示众。魏朝大惊,于是命令仆射于晖率领几十万军队,将羊侃团团包围,杀死杀伤了很多(羊侃的)士兵。军营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边接应的军队却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围而出,边战边走,一日一夜才冲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达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诏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当权,羊侃和他同在尚书省任职,但羊侃不曾拜访过他。有个宦官张僧胤想来拜访羊侃,羊侃说:“我的坐床不是给阉人坐的。”羊侃最终没有让他前来,当时的舆论称赞羊侃节操坚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适逢梁朝大举北伐。羊侃劝说元帅贞阳侯从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纳。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赶到,羊侃多次劝说贞阳侯趁着魏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可以出击,第二天,又劝说贞阳侯出战,但贞阳侯都不听从。羊侃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城驻扎在堤坝上。等到多数梁军被打败时,羊侃的部队却能够保持队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军攻陷历阳,直逼京城,众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称得到城外射进的书信,说“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众人这才稍稍安定下来。叛军进攻东掖门,放火烧城,火势十分猛烈。羊侃亲自率军抵抗,用水浇灭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杀多人,叛军这才败退。先前,羊侃的大儿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绑到城下让羊侃看。羊侃对叛军说:“我倾尽全部宗族之力来报效国君,还深感不够,难道还会考虑这一个儿子吗?希望你们能早点杀掉他。”叛军被他的忠义感动,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儿子。

叛军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垒。朱异、张绾商议要出城去攻打叛军,梁武帝向羊侃征询对这件事的意见,羊侃说:“不行。叛军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来,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垒,想引诱城里要投降的人罢了。现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则不能打败叛军;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会自相奔逃践踏,城门狭窄,吊桥又小,必定导致重大挫败,这是向叛军显示我们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势。”梁武帝不听,于是派朱异、张绾率领一千多人出战。结果未等到交锋,军士便望风而逃,果然因为抢着过桥而跌落护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篇8:浅谈高考文言虚词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文言虚词,试题统计,应对策略

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和评判也一直纷纷攘攘, 各持英雄之见。试卷的方方面面中, 笔者特别关注了文言文这一大项, 并专门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做了分析。全国13套语文试卷中有9套考查了文言虚词这一考点, 分别为北京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湖南卷、浙江卷、广东卷、山东卷、四川卷;考查的虚词为:“以”9次, “而”4次, “为”6次, “之”4次, “其”5次, “所”2次, “然”1次, “则”1次, “于”2次, “且”1次, “乎”1次;题型为四组八句, 并且其中四句为人教版高中必修的五本教材中。

在这些对虚词的考查中, 其题目形制都是虚词用法的比较:一句是出自阅读的文章中, 一句是出自课本内学过的语句。而从所要阅读的文言文中语句来看, 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都是在课文中学过的。因此来说, 像大多数学生所认为的那种“文言阅读都是来自课外, 不考课内的”这个观念, 根本就是错误的, 文言虚词的考查, 还是来自于课本的知识。

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积累课本典型例句, 以不变应万变

以前, 总觉得虚词很简单, 让学生强记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万事大吉了。诚然, 文言虚词数量不多, 义项加一起也只有十几个, 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接下来, 就要积累典型例句了。可是我们的必修课文每一篇都有大量的虚词, 该如何积累?我的建议, 只记比较典型的。比如,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 可以重点积累“之”的典型用法: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 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学习《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时, 重点积累“为”的用法:为之奈何 (“为”对付, 处理)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表示被动)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为”句末语气助词, 常用在疑问句里) , 凡此等等。并且, 积累的这些虚词还要求学生常读常用, 在考试过程中, 可以使用代入法:即把教材中虚词的意思代入到练习的文言文中, 看句意是否通顺, 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四项都能说通, 我们要进入下一步。

二、定时定量练习, 学与练紧密结合

高三备考不是学习新知识, 而是把以前的知识梳理, 归纳, 使之系统化, 网络化。把这些系统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达到学以致用。笔者建议, 尽量选用近两年的高考真题, 毋庸置疑, 真题是最有说服力的, 只有定时定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 达到质的飞跃, 以便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如, 2008年高考语文湖南卷中“与”的用法, “使与之游, 待之极厚;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这两句中, 用代入法也能说通, 这时需要判断“与”的词性, 第一句的与是介词, 第二句的与是连词, 与的介词和连词可以用位置交换法, 因为介词不可以交换位置, 连词可以交换位置。做到了这些之后, 还要及时自查, 补缺补差。大部分同学练习后, 对对答案就算了, 其实做完后的对照才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自己知道那些题真会, 那些题是蒙的, 只有认真对照答案, 才会明白错在哪里, 以后如何避免。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不断进取, 创造高考的辉煌。

三、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以上从课内进行了复习, 其实还缺少重要的一环, 即平时多读, 因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那么, 读什么样的文言文、何时读?怎么读?笔者建议给学生提供一些文质兼美的写古代名人传记类的文言文, 《聊斋志异》中有趣的小故事等, 使学生能读下去, 慢慢的文言语感也就培养出来了,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也逐渐明白了。真正做到从语言中来, 到语言中去的学习语言的原则。时间上, 最好利用早自习。教师应给学生范读, 特别是表示不同语气的虚词, 让学生耳听、脑记、口诵、手写并用, 达到最佳效果。

上一篇:关于成长的伤感唯美句子下一篇:老坟嘴乡劳保所工作总结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