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3点建议

2024-04-28

高考文言文复习3点建议(通用10篇)

篇1:高考文言文复习3点建议

高考文言文复习3点建议

教材改版,高考改革,文言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言文如何备战高考?总结备考复习经验,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高中生在两年半时间里(一般高三上学期就结束课本教学了),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及时,巩固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课上出现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现象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然而,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二、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三、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到这一步,根据以往经验,学生文言文阅读题已经能够十分有把握,读得懂做得快,一般最多错一个,大部分同学往往大获全胜了(当然,在具体做阅读题时,还有方法规律可探求,在此不再赘言)。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如此复习文言文,课上时间(利用假期和晨读的不包括在内)也就是六周七周左右。与文言文相关的25分,就能够有所保障了。

而实际上,这样做,不仅对于高考文言文有益,对于写作也大有裨益。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在文章中对于古人之节义事、古人精辟之见解多能信手拈来,内容丰富了不少,而在语言的凝练典雅、简洁隽永上,也有许多受益显著之处。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自己认为,如此做,不仅应对了高考,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加深了他们的素养,或许不是单纯的应试之举。浅见如斯,希望对大家备战高考有所帮助,也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篇2:高考文言文复习3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11个单元。高中生在两年半时间里(一般高三上学期就结束课本教学了),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及时,巩固不理想,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学生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课上出现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现象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然而,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句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到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册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像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二、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三、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地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4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10个文言文大阅读。到这一步,根据以往经验,学生文言文阅读题已经能够十分有把握,读得懂做得快,一般最多错一个,大部分同学往往大获全胜了(当然,在具体做阅读题时,还有方法规律可探求,在此不再赘言)。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5~8分钟就足够了。

如此复习文言文,课上时间(利用假期和晨读的不包括在内)也就是6~7周左右。与文言文相关的25分,就能够有所保障了。

而实际上,这样做,高考时不仅对于文言文有益,对于写作也大有裨益。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在文章中对于古人之节义事、古人精辟之见解多能信手拈来,内容丰富了不少,而在语言的凝练典雅、简洁隽永上,也有许多受益显著之处。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自己认为,如此做,不仅应对了高考,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加深了他们的素养,或许不是单纯的应试之举。浅见如斯,希望对大家备战高考有所帮助,也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古诗学习四步曲

古诗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提高审美情趣及想象能力。学习古诗可分以下四步进行:

一、知诗人

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人。如: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孟浩然是田园诗人,而岑参、高适是边塞诗人,等等。还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如李白写《赠汪伦》的背景是:当年李白游览泾阳(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深受感动,于是作了这首诗留别。这对于我们了解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有很大帮助。

二、解诗题

古诗的题目有的很难理解,我们只有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才能进一步学好古诗。如:《山行》的意思是山中行走;《早发白帝城》的意思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暮江吟》的意思是吟咏暮色降临的江上景色。对于诗题中比较容易混淆的字眼要搞清楚,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不是指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

三、明诗意

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抓重要的字眼来理解诗意。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可抓住“登高”和“茱萸”来理解。“登高”,民间风俗,重

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理解了诗中关键的词语,全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四、悟诗情

诗歌往往抒发了作者的某种感情,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如:《暮江吟》描写了深秋的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山行》通过描绘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壮美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是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所以,我们在学古诗时,一定要对古诗细细咀嚼,从而悟出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意境。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语文七步学习法

读一读

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中考考查项目之一。

划一划

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

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求教于老师同学。

查一查

查什么?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词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问一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题,而且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写一写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何故?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练一练

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想一想

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不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篇3:应对高考作文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体意识

《考纲》中对写作的要求为: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自话题作文面世以来, 高考作文放宽了对文体的要求, 不再硬性规定考生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而是让考生根据自己对题意的理解“自选文体”, 落笔成文。这不是降低了高考对文体的要求, 而是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写作空间, 允许考生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体行文, 从而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教师和学生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为扩大“自选”进行广泛的文体训练, 从中发现学生擅长的文体, 为考场发挥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考场中能写好戏剧、对话采访等文体的学生是有的, 但却是凤毛麟角, 因为这类体裁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驾驭, 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还有考生喜欢写科幻、穿越、武侠之类对现实生活没有意义的文章, 这些应该杜绝。2011年高考阅卷标准明确指出, 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清, 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甚至“四不像”, 视为六类卷。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写好记叙文和议论文。

具体而言, 记叙文写作要注意:1.有细节、场景的描写。2.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符合人物特点。3.有合理的环境、氛围描写。4.有精当的抒情议论。5.有真情实感, 不可牵强。6.最好有个性经历, 避免落入俗套。议论文写作要注意:1.中心论点明确, 开门见山。2.分论点得当, 紧贴中心论点。3.事例精当、典型、新颖。4.论证充分、严密。5.具有辩证思维和理论色彩。

总之, 在高考作文复习中, 一定要指导学生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在文体上争取过关, 则是高考作文取得高分的先决条件。

二、规范文章结构

在高考阅卷中, 一般议论文成文比例为70%左右, 尤其是2011年“拒绝平庸”这个论点型题目, 议论文答卷更是占了绝大多数。阅卷中规定: “文章内容和结构, 基本属于提示语的扩写, 仅提供几个事实论据, 完成文章规定的字数, 属四类卷。”所以, 指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更为重要。

议论文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而有理、有据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个“序”就是结构。写议论文犹如建房屋, 挥毫着墨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 写作过程中遵循这种构想, 文章完成时要体现这种构想。一篇好的高考议论文, 肯定也是一篇讲究构思、结构清晰的文章, 这种文章往往是最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

然而, 大多数考生都是“摆出观点+二三事例+结尾”就完成了作文。毋庸置疑, 这样的文章只是平面展开, 说理不足, 不会得到高分。还有的考生仍然停留在“三段论”的模式中: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 主体三段话论证中心, 三个事例充当论据。所谓分论点构成排比, 而分论点之间完全没有逻辑关系, 这实际上是学生对并列式结构的误解。

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思路, 把问题说清楚。我们不妨按这样的结构训练:第一段:开宗明义, 提出论点。或引用, 或比喻, 或排比, 或比兴。第二段:详例剖析, 叙议结合。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叙事过于详尽, 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 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第三段:略例排比, 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 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 略例以三四个为佳, 最好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第四段:正反对比, 凸显中心。即在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 再从反面切入, 对比鲜明, 突出中心。第五段:辩证分析, 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 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 因而一段辩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第六段:联系实际, 升华主题。

三、创设文章亮点

要想以考场作文打动阅卷老师, 就要夺人眼球, 就要有亮点。所谓“亮点”就是文中有发光之处, 让阅卷者眼睛“发亮”。亮点, 可以是巧妙机智的构思;可以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内涵丰厚、富于个性色彩的句子;可以是用得恰到好处的词汇;还可以是犹如“诗眼”的字;甚至是一手隽秀工整的字迹。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 我们可以在作文的审题、标题、开头、结尾、立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使学生的作文尽可能多地闪耀亮点。

评卷教师不只关注不足千字的文本, 更希望从中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积累。例如, 从语言表达角度看, 能增添语言的文化底蕴, 使表达凝练、隽永、富有文采, 这就是亮点。如以下例文: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自信的潇洒, “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高洁的潇洒,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

我从中看到了愿世上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看到了为使中国画坛脱离“八股画风”而经常自己出钱让青年学生出国深造的徐悲鸿。

以上两例把诗文名句镶嵌于自己的句子中, 贴切自然, 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使读者感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仅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的语言, 理所当然会受到评卷老师的好评。

四、立足读写结合

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 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 其中读对于写的辅助作用更为教师所看重。因为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为写作提供范本和指导, 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 从小学到高中, 无论显性还是隐性的, 教师在这方面不断对学生加以指导, 学生也在不断进行着知识、生活体验方面的积累, 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怕作文现象似比以往更甚。怕什么?没东西可写, 这是多数学生的回答。根据读写关系来看, 问题的症结还是出在“读”上。看看学生的阅读现状吧, 在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背景下, 家长、学校不提倡读, 学生也没有过多时间去读。这就使得他们读得少, 阅读面狭窄, 尤其是阅读质量差。

在这种学生忙于应考、阅读时间与质量都得不到保证的状况下, 如何最大限度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呢?我认为, 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手边订阅的报纸杂志外, 教师还要选择恰当的美文, 开拓学生的视野, 利用多种资源让学生爱上阅读。例如, 考过朱以撒的《在风中长大》后, 我印发了朱以撒的一系列文章给学生阅读。此外, 还可以选择许多现代作家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思考, 从而引发他们的自发性阅读。在一次作文讲评中, 一位学生引述了田维的《花田半亩》, 于是我让他简单介绍了《花田半亩》。课后, 我发现很多学生在教室中传阅这本书。那些精美的文字走进学生的心里,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品位, 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篇4: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考;概念教学;地图的使用

近观几年的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越来越重视,基础知识的分值在高考试卷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高三的复习中,如何复习,复习方向是什么,复习到什么样的深度,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问题。以下是我对于在高三复习阶段一轮复习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以期有助于教与学。

一、注重概念教学

教师平时在上课时没有很好的重视和解释概念,忽视概念教学,

导致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不理解、概念模糊、张冠李戴等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这就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近几年的高考概念考得比较频繁,我觉得概念教学在高考中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如:

2009·浙江卷 16题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免丞相职位,设立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012·浙江文综 39题(2)

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以上两道题目考查的是明代的内阁制和英国的光荣革命,也是最为基础的知识。高考的现实是不断要求加强历史课堂的概念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只有理清问题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因此高中历史复习要紧跟高考,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历史概念教学的肤浅认识,有的甚至一带而过,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深刻、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二、教学中要注意地图的使用和理解

2013·文综 浙江 25题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 )

[1]人民版必修一P9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本道题目就是考秦灭六国的顺序,高考中的地图就是人民版必修一P9地图左上角的翻版,只不过把实线改成虚线罢了。平时提问学生都能回答,但是把图册中的地名换成序号就增加了学生做题的难度,如何找准正确的顺序,这时就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底。

2012·文综 浙江 22题

下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2]人教版选修3图册

两图直观看似乎没什么关联,其实仔细观察只是稍加变化,只不过是把人教版选修3的图片改成地图的形式罢了。历史地图册伴随历史教材的配套使用,多年来几经修改,现在已经日臻完善。但是教师和学生在历史的教学与学习中并没有把历史地图册作为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来看待,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因而也就更不可能让历史地图册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巧妙地把地图册运用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往往会有大收获。

三、注重书本知识的理解

注重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落实,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近观几年的高考卷,你会发现书本中的资料卡片、知识链接、本课测评是多么的重要,高考中出现的次数多么的频繁。如:

2011·浙江文综 13题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3]人民版必修二P16

2012·江苏卷 14题

14.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4]人民版必修二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以上两题分别出自必修二经济史的本课测评和学习思考, 2011·浙江文综13题就是书本的作业题,几乎没什么实质性变化。

所以我们在平时复习中只注重题海战术,做难题怪题,却忽视了最为基础的知识。重基础是现在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注重细节是成功的关键,在高考复习中特别要夯实基础知识,切勿过分追求速度,搞题海战术,要稳中求进,一步一个脚印,苦练内功,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

篇5:高考文言文复习建议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主要内容之一,赋分为19分,第一卷设三道选择题,共9分,第二卷一般要求翻译两到三个句子,共10分。近年来,文言文考查有强化的趋势。

一、考纲: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l.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复习思路

精研考纲,化繁为简。亦实亦虚,品质性格。信息筛选,归纳概括。句式活用,一词多义。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信达雅译。

三、复习目标

一是积累[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二是根据上下文判断语义的能力。文言部分的复习注意两点:凡是课本上(包括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要做到:每句会翻译、每词会解释;大量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唯一有效捷径。北京试题的文言部分主观题,不是翻译成白话文,而是断句。这就是一个新的信号,有可能从多个角度考查文言知识。【命题特点和趋势】

1、题型基本稳定,略有变化:从选材看,偏重于二十四史;实词常见常用的更多(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意是新热点;虚词相对集中;省略句、倒装句,尤为看好;句读偶现;翻译加重(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信息筛选减少。

2、文言文阅读更多的考查是从语言信息的角度进行的,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在传记文学中多为辨析传主(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性格、品质、社会效益等。

3、仍以传记文学为主,但散文(游记)、议论文(政论文)是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新选择,适当涉及兼顾。

4、时刻紧扣课本,选文全是课外,但答案在课内,高考所考的文言实词、虚词课文中都学过。5、2008年可能出现断句加翻译的新题型、翻译分数加重、选段更加宽泛等新变化。【纪传体文言文常用字归类】

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在此,我将其做些归类: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致仕:退休。3.视事:在任,在职;办公。4.听事:办公的地方。

5.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6.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7.作色:发怒。

8.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禽,通“擒”:“禽灭六王”。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10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④简、铨: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⑩迁:升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②左迁:贬官。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3.表示调动: 迁、补、转、调、徙、改。

4.表示兼职: 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5.表示暂时担任: 署、权、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七)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 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八)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黜。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

(九)其它:

1、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2、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3、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4、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8、表示死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丞相薨/百年/驾鹤/圆寂„„

9、表示出仕退隐:是进亦忧,退亦忧(当官、退隐)/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怀抱才能深藏而不市(隐居不做官)/致仕(退休)。

10、表示生活情况:权起更衣(上厕所)/出恭(上厕所)/不胜杯勺(喝醉)/每五日洗沐(官员休假)。

11、表示恋爱婚姻:之子于归(出嫁)/秦晋之好(结成婚姻)/月老红娘(媒人)。

12、谦称自己或己方:臣、仆、鄙人(臣下或一般人自称)/寡人、不谷、孤(君王自称)/贱内、犬子、家父、家君、家慈(家人)/拙见、寒舍(才情、屋舍)/窃、谨、惶恐(行为、态度)。

13、敬称他人和他方:陛下、九重天、圣明(称君主)/公、名府、高明(称同龄、同僚、朋友等)爱女、令尊、令堂、高朋(称他人家人、朋友等)/高见、雅量、大作、华堂(他人才情、屋舍等)光临、斧正、惠存、垂示(他人行为态度)/敬请、仰望(自己对他人的态度、行为)。

14、贱称他人或他方:鲰生、竖子、野夫、荒蛮、黔首等。

四、文言文翻译

(一)遵循三条要求: 信:忠实原文意思。

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忠实原文,尽量直译)例文一(2008年云南省第一次统测)10分

(1)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动,不知何以应之。

译文:现在陕西、辽东边境战患正盛 湖广、贵州又相继用兵,不知道用什么来应对。(2)上下相猜,中外不协,祸乱之机始此矣。

译文:君臣之间互相猜疑,宫里宫外不相协和,祸乱的机由从这当中就产生了。(划线部分为主要考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译出大意。

(三)翻译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修辞(如互文)、句式的用法。

2、注意多义词的准确选择

(四)掌握六种方法:

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 俗——庸俗 辱——玷辱、侮辱 3.拆:如:妻子:妻子儿女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如:与其不逊也宁固 “也”为句中停顿,不翻译。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五)四个步骤:

1.审:看清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一一解释。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连缀成句。

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

(六)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倒装句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五、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一)释义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分析语法结构

3、联系古代文化常识

4、联系通假 要求学生识记常用实词、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使之在做题时胸中有词可选。引导学生作如下记忆:

高考文言虚词(18个)释义(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性)

如:之:代词;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提宾的标志。于:介词,对、向、在、比 同时熟记典型句子。

高考文言实词(120个)释义如:

故:形容词,旧的;副词,故意;名词,交情、原因;连词,所以;动词,死。卒: 动词,死;副词,最后,终于;名词,士兵;通“猝” “五万兵难卒合”

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1.名词作状语 2.名词用作动词 3.名词使动用法 4.名词意动用法 5.动词用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用作名词 9.形容词用作动词 10.形容词意动用法 11.数词用作动词

七、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一)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词义的扩大:江、好(女子相貌好看)、河(古专指黄河;今泛指江河)2.词义的缩小:臭(气味)3.词义转移:涕(眼泪)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4.感情色彩变化:

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或武士;今比喻坏人的帮凶党羽)卑鄙:(古指见识浅陋,地位低下;今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其它: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品德低下。宣言:扬言,今表示宣告

(二)偏义复词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 勤心事公姥 公姥:婆婆 行李:使者 行为:品行作为

八、文言句式

(一)考纲要求: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2、设题方式:

(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二)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倒装类型:

(1)宾语前置

(2)主谓倒装(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b、何以战?➝以何战? c、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e、三岁貫女,莫我肯顾。➝莫肯顾我。f、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g、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莫能御之

(2)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b、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2、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于蓝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以桑树之

3、主谓倒装(强调谓语)。(1)甚矣,汝之不惠!(2)快哉此风!(《风赋》)

4、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马之千里者。(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以“之”或“者”作标志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者,„„„也②„„者也。③„„„者,„„。④„„,„„也。⑤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⑥„„乃/即/则„„也⑦„„为„„。(1)相如素贱人。(2)刘备天下枭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我为赵将。

(四)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对象(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或„„为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无标志(同时又为定语后置句)例文: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B)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B、敬希见谅。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五)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例文: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君)曰:‘不若与人

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3、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今以钟罄置(于)水中。

九、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整体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和分析,而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段落、篇章,其理解和分析,都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多次反复的一个过程。文言文与现代文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语言。理解词语、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说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常言说:理解文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对于文言文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因此,阅读文言文,无论是欣赏还是应试,整体感知这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主要谈谈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

(一)心理准备:平时练习的基础,逆向思维。

(二)感知内容:讲什么?层次?

(三)感知步骤:先读10题,再回原文。

(四)感知方法:

1.通读全文。

2.圈画重点。3.跨难就易。

4.借助判断(上下文、试题)。5.从容答题。

(五)正确分析文意:

1、参透题干,却轻信息范围。

2、回归原文,凭语境理解。

3、善于比较,排除干扰。

4、文意理解的几种错误类型:

(1)强加原因

(2)无中生有(3)事件杂糅

(4)颠倒是非(5)误释词语

5、归纳文意的方法:

篇6:高考文言文复习3点建议

2014北京高考政治的3点变化4点建议

北京地区2014年高考政治考试说明的3大变化

第一个从2014年试题的命题特点来说,试卷基本保持与2013年的难度和区分度,基本持平。它的试题应该是要照顾全体学生,不会很难,但也应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从能力来讲,也要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这四块来分析、解决问题。另外从调整重点来说,今年政治这一块调整的变化可能是相对于往年来讲变化比较大的,有一个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另外教材也有变化,一个是经济生活,另一个是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调整。

另外一个关于考试说明变化是,参考样题部分更换了4道试题,13年的29题,30题,38题和39题,29题和30题是漫画题、图形图表题。38题和39题,从13年的试卷的变化来说,它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要多维度、多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们的思维开发度比较高。

第三个变化,特别强调2014年的高考题将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察力度,这一块是培养学生所必须要具备的,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考察。

2014年高考政治复习的4大建议

对于我们反思我们后期的复习,四点建议可以共大家参考:

第一,复习的核心仍然要夯实基础。从政治学科来说,我们一定是要不断地去背,不断地理解我们的教材。所以在后期我们仍然要夯实我们的教材、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回归课堂,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另外,根据2013年高考题,虽然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学生的思考深度、思维的宽度并没有降低。所以我建议学生一定要回归教材,现在很多同学不愿意看教材,不愿意背,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机械的能力,但是恰恰这是最基础的能力。要求我们同学在背的基础之上,一定要注意知识和知识之间的逻辑的推断和理解,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二,一定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块的理解。尤其是关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还需要同学们加强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要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求同存异。

第三,关注时政热点。政治说到底,每一年考的都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考察不变的方向。在2014年虽然说难度有所降低,但是一定是在考察内容,另外考察材料,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比如像雾霾的问题。从今年来讲,转方式、调结构等等,城镇化,政府职能转变都需要关注。

第四,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后期题海战术可能是浪费时间,同学们一定要加强查漏补缺的训练。通过做一道题,学会不断地反思,通过做一道题学会做一类题,通过一个知识点,要形成一个知识网。学生不断地去反思,去对自己做过的错题认真地总结和思考,形成自己答题的知识套路,准备一些答题的素材库。第二点要做好做精试卷分析,通过一个题,换一下材料,换一下设问,换一下角度,换一下知识,不停的转换知识,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变,这是反思作题的时候我们要形成的第二个能力。第三个,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原理和材料的分析一定要做到有机结合。很多同学在答题的时候,永远都是材料、理论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机结合。

篇7:高考冲刺复习必须要看的3条建议

1、适度交流

同学们和老师们也相处快有一年的时间了,越是最后紧要关头,越要求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抵抗高考这个难关。

这个时候有什么心事可以跟同学们聊一聊,有效缓解心理的压力。跟老师沟通一下,可以进一步舒缓学习的焦虑。不一定要聊一些未来的事,多说一些现在正发生、充满正能量的话。但是要适度,不要聊太久,时间会来不及。适度的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舒缓心态压力的有效方式。所以,希望同学们都要不离不弃,一直坚持到高考。

2、回扣课本

回扣课本并不是简单地看课本,到了复习后期,看课本是看不下去地。虽然看不下去,但高考前确实需要回归课本对难点、重点、易错点进行有效巩固。这要怎么办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题。课本上重要的知识点一般都会有例题,所谓例题,就是这一部分最典型的题目,它必然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同学们如果拿过一个例题来,先别看,自己做一遍,做完之后,再和答案作比较,所有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3、先易后难

高考的时候,要先吃肉,后啃骨头。难做的题目一定要放在最后,高考的难题都是占试卷的比例为20%,一般不是出现在选择题最后一题,就是出现在最后一道试题。

篇8:高考英语后期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单词识忆和单词辨音

自2005年开始河北高考英语取消了听力测试, 取而代之的是单词拼写和单词辨音。到了四月份, 学生单词背诵已经整体进行了两到三遍, 已经出现了松懈心理。此时应当鼓励学生一鼓作气, 在茫茫词海中挑出重点、常用单词, 并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分类背诵。背诵的同时还要注意单词的各种变化形式。单词的辨音和单词背诵是同时进行的, 先熟悉发音, 再背诵。因为很多单词是符合读音规律的, 这样背诵起来能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词汇识记必须坚持, 重在浓缩

考生学过几个回合的单词识记, 接下来应该进行浓缩式的识记, 找一本“高考词汇大全”书, 过第一遍时, 除了单词的音、形、义的正确识记, 还要联想、归纳该词的有关短语搭配, 过第二遍时, 适当加快速度, 并将自己不熟悉的词、短语前作记号;过第三遍时, 只看前面有记号的词, 还有不熟悉的, 就在记号前再作记号, 下次只看记号多的。这样下来需要识记的词就越来越集中。这种识记一定要反复进行, 直到高考前。

三、语法专项复习要突出重点

中学英语语法有二十多个板块, 对语法的透彻学习与复习有助于考生掌握语言规律, 提高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1. 理清概念, 总结规律

对于语法的复习, 考生应选一本较为系统详尽的语法、分项练习类资料, 作以全面、深入的了解。首先应当搞清语法概念, 明白真谛;然后观察大量的语言应用实例, 再与资料中的有关解释比较, 做到透彻理解, 这样才记得牢固。

2. 加强练习, 活学活用

英语语法的复习, 一是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练习来检测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练习中发现并纠正错误, 以加深巩固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度;二是在解决语法问题时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去运用。

四、题型训练重在熟练解题思路与方法

1. 单项填空题

解答重在使考生养成结合题干与选项迅速弄清简短信息中的key words, 准确领会具体的语境。考生应学会利用比较项目的异同, 通过相互提示, 找准最佳答案。

2. 完形填空

考生在训练完形习题时首要的任务是跳过空白, 或结合选项, 利用首段、首句、结尾等综合分析, 追寻主线, 自然完形。如果考生对整篇文章的文脉与主线把握不住, 那么是不可能做好完形填空的。

3. 阅读理解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 在后期的复习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实际问题。

(1) 矫正不良阅读习惯。考生要努力改正不好的阅读习惯。克服用手指字、复读等坏习惯。应该加大“目光跨度”, 以“意群”为阅读理解单位, 把握综合全文大意, 平时训练中坚持限时训练。

(2) 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会分析长、难句结构。要学会从整体角度上去把握全文主旨, 而对于一些与题目关系不大的“剩余信息”应予以忽略。复习中应纠正见到生词就查词典的坏习惯, 而应从上下文语境或构词法知识方面入手去猜测。

(3) 对于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应养成不同的阅读方法技巧。如故事性文章应采用“顺读法”较好, 而广告、图表等应采用先读题目, 后读文章的方法较好。

4. 书面表达训练与短文改错同步进行

篇9:高考政治复习的几点建议

教师应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及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每一个教案,做到目标明确、科学规范、过程清晰、方法恰当、效果实在,坚决杜绝不备课或抄旧教案的现象发生。要加强集体备课,确定一个教师为“中心发言人”,由他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设置练习,其他教师则予以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共同的教案,所有该科目的教师一同把它带入课堂。

二、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决杜绝“满堂灌”,引导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每节课尽量安排一定量的当堂训练,做到堂堂清,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在这方面要做到:①讲课起点要高,知识传授力争到位,将基础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特别要重视规范化教学,语言、文字、符号的表达必须符合学科要求,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②练习讲求实效,习题训练到位,练习中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加强技巧性问题的训练,强化问题设计的梯度,引导学生解决开放性习题,注重问题设计的实践性,还要启发学生在问题释疑中提出新问题。③要重视提高习题训练的质量,特别是要重视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题多变,培养思维品质;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答,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通过一题多联(即联系相关题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④做好课后小记,养成反思习惯。

三、优化作业

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精心选择,不布置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作业要具有基础性、层次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学校应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教师提前做练习的情况。

四、优化课外辅导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尖子生培养问题,二是薄弱学科问题,三是学困生提高问题。课外辅导要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有专人检查。

五、要加强分层次教学

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方法,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在作业与练习的辅导方面应当有所区别,做到因人而异。

六、要改进学法,研究考法,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由于新的考试模式带来了新的考试要求,而新的要求需要考生寻找新的学习和应试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指导有方,事半功倍。我觉得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做到: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②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③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④试题的答案要做到“准”而“精”。要多研究高考能力考试的性质、目标和要求,特别是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高考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在答案的文字数量上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篇10: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通过近期对考纲和近年高考题的学习,我对高三化学的复习备考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化学复习要注重教材。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教材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有关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必须切实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

上一篇:卸任的造句下一篇:车联网及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