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2024-04-21

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通用8篇)

篇1: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高度来把握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变化,进而归结到根本性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当前我们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过程,如果不从根本上把握公司法人治理的内在逻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在其架构下运行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乃至一切管理活动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或称公司治理结构(STRUCTRURE)、公司治理系统(SESTEM)、公司治理机制(MECHANISM),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与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运行驱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南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而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遁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目前,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等,各种模式的特点也广受关注,本文不再赘述。但如果仅仅从这种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也难以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股东至上”模式,后者或可叫“共同治理”模式。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EAREHOLERS)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INTEREST GROUO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

“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在这样一种治理逻辑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因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出发点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设置一个最优的可以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在获取企业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其自由处置行为往往有损于股东利益。至于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在企业中的“声音”弱小,相应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保护,这样就为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唯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上,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来说,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企业还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共同治理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政府拥有经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可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经营者的监控过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在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政府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经营者可以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与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

党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确保出资人到位。”这为了解决公有制经济下独特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创造了条件。但要落实这一重要文献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因经营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共同治理”逻辑。

事实上,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公司研究决定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但是,在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改制过程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如有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在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重合,为内部人控制敞开方便之门;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等。有些做法连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达到,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就被忽视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问题了。

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一套国际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基本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以上几点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最为核心的要素。尽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单一的模式,但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具备某些共同要素。这些原则就是建立在包容现有各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要素之上的。由于该原则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因此,如果这些通用原则也可以叫作“模式”的话,从逻辑上判断,我们大致可以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的逻辑正是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应将公司的适应性能力视作自身利益的源泉,进而发展到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从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

股东财富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对于额外的风险,要求有更高的预期收益补偿,忽略风险的差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二,对于相同的投资报酬,现金流入越早其价值越大,忽略现金流入时间的判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三,当公司可以通过一项新的投资提高盈利水平时,如果公司的股东用同样的资金在另一项风险相同的投资中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只要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的经营者就会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项目。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相比,优点甚为明显:综合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要提高公司利润,还要权衡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因忽视相对比较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显而易见,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决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则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由于企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预期报酬(或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来表示,而折现率又与企业风险相适应,因而只有在风险和报酬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

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政策的变化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从经营者理财来说,以上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了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因经营发展带来的全部税后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与债权人和职工相比,由于股东承担的义务、风险最大,从而享受的权利、报酬也应最大,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能只强调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债权人,由于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而使负债率大大提高,他们实际上已变成与股东共同承担着财务风险;至于企业职工,由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复杂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公司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如果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来投票”,从而解除相关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和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而且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经营者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即使要维持企业现状都难以做到。

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转变,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相应优化。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股东的财富也才能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下,公司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制度。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决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架构: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受到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现成做法,也不能忽视已有的一些通用性基本原则,特别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共同治理”逻辑。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可能更应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职工的利益,如果将职工作为治理结构的主体,由于其在企业内部而较为容易地观察到经营者行为,从而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难以监控经营者行为的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使公司得以从更广泛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良好的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日益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已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途径。近年来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

当前,在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制核心的基础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要素,进而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于保持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没有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系列切合目标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经济效益就不能稳定提高.

篇2: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2004-8-18 9:24:50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到目前为止,我国证券行业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赚取丰厚的垄断利润,大部分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健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

内部审计作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与运行的一个重要系统,是一种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证券公司的价值和改善其经营活动。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证券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

要解决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完善其内控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一)设立审计委员会作为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领导主体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各专业委员会中的最重要机构之一,审计委员会定期地向股东、债权人等有关方面发布公正的信息,将会减少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和公司中的代理冲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内部审计师直接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审计委员会,以此来保证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监督内部审计活动,协调内外审关系。内部审计师与审计委员会之间形成的报告关系、监督协调关系,是使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加强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对其任职条件作出严

格要求

由于独立董事不像内部董事那样直接受制于企业控股股东和企业高层管理,因而有利于董事会对企业事务的独立判断。实证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在解除不称职的高级经理、建立“奖勤罚懒”的选择性激励机制、限制对股东不利的公司收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律师公会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界定是:只有董事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公司或经营管理者没有任何重要的业务或专业联系才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的。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大力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我国的《公司法》、《审计法》应该对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有明确的规定,以促进独立董事市场的建设;另一方面,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比例应至少占50%以上。

可见,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的构成占绝对比例,这个比例代表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审计委员会能独立、客观地行使其职能。同时,还应加强证券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的要求,一般来说他们应具有如下方面的核心能力:(1)金融会计和财务知识及实务经验。

(2)商业判断力。(3)管理才能。(4)对金融危机的迅速反映。(5)丰富的金融知识。(6)熟悉国际金融市场。(7)较佳的领导才能。(8)较好的战略、远景规划能力。

(三)明确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审计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协助董事会在证券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司监管、公司控制等方面履行职责。概括起来,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有:(1)检查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2)与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计程序进行交流。(3)推荐并聘任会计师事务所。(4)检查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审计功能。(5)检查证券公司遵守法律和其他法定义务的状况。(6)检查和监督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所有形式的风险,如财务风险(包括物流风险、资金风险、担保风险、投资风险),高级管理人员违规风险和电脑系统安全

风险。(7)检查和监督公司行为。(8)董事会赋予的其他职能。

(四)拓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领域

内部审计作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反馈系统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为公司提供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如果内部审计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目前内部审计的领域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二是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三是为企业其他经营领域提供鉴证与咨询。

(五)提高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水平

如上所述,随着证券公司的集团化、国际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们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基本的财务审计,到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绩效审计等。内部审计如果还依赖原来的手工审计,很难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基于通讯网络的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建设,对于内部审计中有关数据信息检查、处理与分析的内容尽量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处理。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定位可以根据内审机构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模式有:(1)数据的循环检查。限于现场审计的成本、人力等方面的制约,现场数据检查不可能频度很高(一般一年一次或者更长),这种频度目前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2)为内部审计提供技术支持。对于证券公司内部出现的新技术、新业务,组织专人从技术角度研究检查方法。(3)其他专项检查。配合专项审计项目小组完成专项审计中的数据检查。(4)实时监控。这种模式目前在证券公司比较流行,因为证券公司的电子化水平较高,因此从技术上保证了在统一的内部网络基础上,构建实时监控系统,对于一线业务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地控制住风险。(5)其他。根据内部审计需要,其他一切可以在非现场审计的内容(包括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都可以根据需要纳入非现场审计系统。建立非现场审计系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

是健全、高效的企业内部网;二是需要配备熟悉大型数据库、网络通信的人才。

(六)加强对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

首先应配备数量足够的优秀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不得低于企业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其次,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原则是在服从内部审计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效率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健全三个机制:(1)建立内审人员的流动机制。在适当条件下,把审计人员派到业务一线进行挂职锻炼1-2年。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二是加大内审的威慑力;三是宣传内审的重要作用。另外,可以把一些优秀的一线业务人员引入审计队伍,充实内审的综合实力。(2)健全人员的激励机制。在技术职称的聘任方面,由于内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职称聘任上应区别于一般的管理部门,在综合考虑资格证书、学历、经验、工作表现等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独立的职称聘任机制;在管理职务的聘任方面,要不断挖掘优秀人才,并补充进来;在收入的分配方面,可根据工作难度、工作量的大小、工作强度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3)健全人员的培训机制。一是借助人员的流动机制,实现对内审人员的培训。二是请外部的实务专家(如:内部控制评价方面、IT审计技术方面、风险管理方面、法律方面等)培训内审人员。三是在项目的安排上,让人员有一定的间歇期,用以消化和自学。四是在适当的机会下,安排人员到外部学习,如果有可能可进行脱产学习。五是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的教育,培养内审人员对于审计事业的忠诚度、热爱度。

(七)强化内部审计的反馈功能

首先应丰富审计反馈的形式。除了日常的审计报告外,可以不定期地采用审计简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其次,从管理当局的需要出发,充实反馈的内容,提高反馈的质量。第三、加强对管理当局反馈结果的处理效率。

篇3: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决定着财务管理目标, 而财务管理目标又是一把双刃剑, 既服务于企业目标, 又可能制约着企业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股东至上”和“共同治理”两种基本模式, “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追求的是股东所代表的利益最大化, 而“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正确清楚地认识公司内部治理的逻辑和总体目标, 进而确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将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良性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还能促进公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一) “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下, 理财目标主要是通过合理经营为股东财富创造最大化。在股份制的经济条件下, 股东财富由其股票数量和股票价格组成, 在股票数量一定的条件下, 股票价格上升至最高时, 股东财富也就达到了最大, 股东财富最大化间接转换为股票价格最大化。“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综合地考虑了所有风险因素, 风险的大小会影响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 应避免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化行为;即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但会受目前的利润影响, 未来预计的利润也会对企业的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既要考虑提高公司利润, 还要衡量股东投入资金的成本, 不能忽视相对比较损害股东利益的因素。因此, 纯粹用股票市价或者每股市价的指标来判定公司价值的大小是片面的, 同时, 公司的发展还将为国家、社会、客户和员工创造一定的财富。

(二) “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共同治理”公司治理模式下, 企业即要重视股东的利益, 又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即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利, 又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的理财目标是。

一是考虑财富资本拥有者的资本增加最大化, 债权者的还债能力最大化, 公司对社会经济创造的贡献最大化, 公众的经济责任、绩效最大化, 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工资收入最大化及企业税后利润再分配的财务要求, 使企业经理、员工的个人收入、企业的赢利、个人的资产积累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是财务责任社会化, 从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出发, 企业不仅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 还要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归入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下的必然选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例如:为国家创造财富, 依法合理纳税、维护公众利益、保护环境、支持福利事业的发展等。

我公司的企业宗旨是:诚信、敬业、创新、超越, 以科技成就国家 (股东) 、社会、客户和员工。公司全套引进国外电流电压传感器制造技术, 研发TQG和TET两大系列电流电压传感器, 压力、温度、速度传感器系列, 在轨道交通、工业变频器、风力发电等领域应用广泛。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完成其设立的经营管理目标, 也有助于企业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更有助于企业自身、员工及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 “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企业理财目标的理性选择

财务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方式之一, 也是公司治理的规范手段。只有设定了与公司治理结构一致的理财目标, 才能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 实现公司目标。“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体现了企业产权的共同分享, 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由股东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从产权理论方面考虑, “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目标适应当代企业的所有权共同分享的状况。“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不仅考虑了物质资本持有者的权益, 也考虑了人力资本持有者的权利;同时, 也考虑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企业短期行为, 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共同治理”的目标既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又重视了企业的社会效益,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

三、从不同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股东至上”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新古典产权学派为基础的, 认为主要承担风险的是股东, 股东独享企业的剩余价值分配权和控制权。“共同治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 与新古典产权学派对立, 认为企业所有权归属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经营者、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设定。

“股东至上”财务管理目标遵循“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它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益, 用最小投入来获取最大收益, 仅维护物质资本持有者的权益, 即“以物为本”。“共同治理”财务管理目标遵循“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它追求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既维护物质资本持有者的权益, 又维护人力资本持有者的权益。

四、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化管理和创新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化管理

“股东至上”的逻辑认为, 股东与债权人和职工相比, 股东的义务、风险最大, 享受的权利、利益也应最大, 即股东利益最大化。而“股东至上”的治理只强调投资者的重要性, 却忽略企业其他投入主体的作用;对于以劳动投入方式参与企业活动的企业员工, 包括从事管理活动、市场营销活动、技术研发活动和其他一般劳作活动的企业运行参与者, 只视作“雇佣劳动者”, 也就是以一般市场劳动力价格水平定工资, 企业发展的收益很少与他们的收益相关。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条件下, 现代企业不只股东承担风险, 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了不同程度的风险。例如债权人, 现代企业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了资产负债率, 他们实际上已与股东一起承担着财务经营风险;由于企业职工简单的体力劳动减少, 复杂的脑力劳动增多, 他们对企业发展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资本。换言之, 假如企业的发展只是注重投资者收益的增长而轻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增长, 就会挫伤其他利益相关者不断追加投入的积极性, 企业的发展也会停滞。

(二) 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组建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现成做法, 不能忽略已有的通用的基本原则, 应该符合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企业经营者充分掌握经营自主权, 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弊端是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控;国家作为大股东必须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核心是扬弃“股东至上”治理逻辑, 遵循符合我国国情并顺应发展趋势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共同治理”逻辑。三一重工的造富能力和业绩超常规发展从另一方面反映:三一重工在公司治理上采取“企业与高管及员工个人之间利益互动激励”的制度安排。“科学的企业治理机制, 一定表现为企业的‘所有者收益与劳动者收益的均衡’。”三一重工今天的发展, 进一步体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因此, 新的公司治理逻辑强调企业在重视股东利益的同时, 又要关注利用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控制;即强调所有者的权威, 又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篇4:从公司治理结构透析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公司治理结构 内在关系 影响分析

传统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最本质的差异是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企业经营者和企业所有者之间有一种相互抗衡、相互制约的机制,这样就可以管理并控制企业的约束、激励、导向、凝聚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而言,公司治理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透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对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会有一定的制约。目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共同治理和股东至上。其中共同治理主要是为了使企业相关利益者的财富实现最大化,而股东至上主要是为了实现股东代表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能够对公司内部治理总体目标以及治理逻辑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这对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良性循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分析

(一)共同治理模式

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如果实施“共同治理”模式,这样企业不仅会注重企业股东的相关利益,也会注重企业相关利益者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这也就是说共同治理不仅强调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权利,也鼓励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活动。共同治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财富资本拥有者的资本,提高公司的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强公众的绩效以及经济责任,尽量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满足企业税后利润再分配的财务要求。其次,将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员工的收入和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②应该将财务责任实现社会化,企业应该立足于相关利益者的角度,综合思考资本投入者以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财务要求。实施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必然会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中加入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依法纳税、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切实维护广大公众的合法利益、大力支持福利事业等。

(二)股东至上模式

假如企业采用“股东至上”的模式,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经过合理、合法的经营活动为企业股东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股份制下股东财富主要和股票价格及其数量有关,如果股票数量确定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股票价格,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股东财富。公司采用股东至上的治理结构,会将所有的风险因素全部考虑进来,股票价格也会受到风险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从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而不应该盲目的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因为公司当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公司未来预计的利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股票价格。在公司治理中,财务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也是规范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目标只有和公司治理结构保持一致,才可以有效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促进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共同治理模式下,企业的产权可以供企业相关利益者共同分享,而且股东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共同分享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因此如果从产权理论上分析,“共同治理”模式下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能够满足现代企业所有权共享现状,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会同时考虑的物质资本持有者以及人力资本持有者的立场,也会统一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做出短期经济发展行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选择“共同治理”的治理结构模式。

三、立足于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透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共同治理公司治理模式下,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以企业相关利益者为前提,同时主张企业所有权应该由企业债权人、经营者、股东、政府、客户、员工以及供应商等相关的企业利益人共同所有,因此应该结合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至上这种治理模式下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认为股东是承担企业风险的主体,企业剩余价值的控制权以及价值分配权应该由股东独自享有。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推崇“以物为本”理念,仅仅只是追求经济效益,企图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有效维护物质资本持有者的合法权益。

四、科学化管理和创新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一)实现公司治理的科学化管理

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仅仅突出了企业投资者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其他投入主体的实际作用,因为企业员工也参与到了企业活动中,并且付出了劳动,还有技术研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也积极参与到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这些人都是企业的投入者,都应该享有企业发展创造的财富,但是实际上他们只是领一般市场劳动力的工资,他们的收益很少和企业发展收益挂钩。

(二)创新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应该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企业经营者不应该独掌经营自主权,国家应该以一个大股东的投资者身份有效监督控制企业生产经营,紧紧围绕“共同治理”的理念不断创新公司治理结构,“三一重工”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注重企业利益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个人的利益关系,使劳动者和企业所有者的收益保持均衡状态。

目前,国际上尚未制定统一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没有通用的财务管理目标,公司治理模式不同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会存在很大差异。现代企业应该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才可以建立真正的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确保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匡华山.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理论研究,2012(1):96-97.

[2]陈刚.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02):109-110.

篇5: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1目的旨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内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现综治目标。

2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xx公司。

3程序

3.1遵纪守法

3.1.1全年无政治案件,无人参与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

3.1.2无

任何刑事案件,无违法人员。

3.1.3无民事纠纷。

3.1.4无赌博、卖淫、嫖娼、贩毒吸毒、传播观看黄色淫秽录像等丑恶现象。

3.1.5无爆炸、投毒和要害部位的破坏事故。

3.1.6无经济违法违纪人员。

3.1.7无违反厂纪厂规人员。

3.1.8所属职工,上班要做好职工,下班要做好公民,处理好家庭、邻里关系。

3.2工作学习要求

3.2.1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行政下达的各项任务。

3.2.2树立用户至上的思想,端正服务态度。不得与用户(或下道工序)发生争吵。

3.2.3严格按照操作(工作)程序上岗,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全年安全目标:工亡、重伤及多人中毒事故为“零”;重大交通、火灾事故为“零”;重大设备、操作事故为“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零”;轻伤人数为“零”。

3.2.4积极参与政治学习和公益劳动,应达到规定的出勤率。

3.2.5认真调解处理好职工群众的矛盾纠纷,并及时向xx公司调解小组通报信息。

3.3责任奖罚与考核

3.3.1对实现责任目标,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好的先进班组,年终对班组长及其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3.3.2对综合治理开展不利的班组,如有违反以上条款者,除按有关法规、厂纪对当事人处罚外,还须按供销公司内部管理综合考核办法对该组进行考核,按厂部扣xx公司人均奖的三倍扣除所在班组人均奖,并限期整改。

3.4本责任书所列条款,责任人应该认真履行并接受上级的检查考核。

3.5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上述目标责任不受责任人变动的影响,继任的相应责任人是本责任书的当然责任人。

3.6本责任考核由xx公司内部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按季考核,年终总考核。

第一责任人:责任人:

第二责任人:好范文版权所有

年月日

篇6: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一.中国移动的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公司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著名服务品牌,中国移动在我国移动通信大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移动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移动通信网络。目前,网络已经100%覆盖全国县(市),主要交通干线实现连续覆盖,城市内重点地区基本实现室内覆盖,客户总数超过3.7亿户;截止2007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与231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个运营公司开通了GSM国际漫游业务,并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187个运营商开通了GPRS国际漫游,国际短信共通达1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2家运营商,彩信通达44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运营商,同时,中国移动还将不断扩大国际漫游通达范围。

但是随着5月24日下午14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以联合发布公告的形式,突然公布了“电信重组方案”,这份名为《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的公告指出:“鼓励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联通与网通合并,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公告还指出,改革重组将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发放三张3G牌照。电信业的重组既给中国移动带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目前固网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在没有全业务牌照的情况下,已很难再在增量业务上取得突破,电信重组通过给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发放全业务许可,使固网运营商可以在同等的资源条件下,在增量市场上与中国移动展开公平竞争,从而彻底改变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状况。其中,作为固网运营商的中国电信,它的用户占全国电信用户的2/3,它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宽带接入用户群以及成熟的集团客户。通过重组,中国电信可以通过捆绑销售的方式来扩大语音业务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也在数据业务中占据向行业用户和集团用户渗透的先机。整合后的中国电信,通过持续的内部改革、优化重组,集中网络的资源,积极创新业务,竞争力将得到有力提升。电信重组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竞争有可能加剧。虽然重组后,竞争的主体即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实力都增强了,而且运营商整体实力差距也得到缩小,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双方或多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竞争有可能加剧。重组后,竞争主体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第二、竞合将成为主流。虽然重组后三家新运营商的实力和重组前比,都得到了增强,但是短期内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将难以得到改变,将是1强2弱的格局,电信和新联通单独依靠自身的实力还很难和移动单独对抗,所以电信和新联通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将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移动和电信、新联通之间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成为重组后的电信运营新态势。

二.从管理经济学视角透视中国移动——电信重组带来的影响及其发展策略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确立了“做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移动通信将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打造卓越的运营体系,建设卓越的组织,培育卓越的人才,打造“一个中国移动(One CM)”,努力成为移动信息专家和卓越品质的创造者。电信重组使国内的竞争形势发生了变化,为了保持中国移动在通信行业的优势地位,中国移动要做好以下几点: 1.价格策略

企业目标是企业价格策略的逻辑起点,企业在制定价格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要从特定的产品中实现什么目标,企业的目标越明确,价格的制定越容易。企业的基本目标有生存、当期利润最大化、当期收入最大化、销售增长率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市场利润最大化及创造高品质的声誉等几个。

但在当前的电信市场中,由于市场成熟度不足,企业目标不明确,价格的制定比较混乱,中国的电信业正进入一个“恶性竞争,管制不力”的怪圈。恶性竞争不断,作为较低层次的价格博弈一直是商家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移动市场VPN网的无限扩大、资费套餐、自主套餐的不断推出,以及IP卡“跳水式”的折扣,都属于此类的竞争。各大企业的价格策略都在围绕各种变相形式的降价,而这种价格战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参与者拼个刺刀见血,其结果也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国家、企业和产业的危害都是极大的。

专家指出,究诸如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本质,其实就是运营商之间零和博弈的不合作竞争造成的。零和博弈关系使各运营商互相攻击,直至双双陷入“囚徒”困境。因此可以说,合作性竞争是电信业走出恶性竞争泥潭的唯一出路。

作为电信行业的老大哥---中国移动公司应该勇敢的跳出这个恶性竞争的怪圈,充分认识到竞争的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不是你死我活。不要主张恶性竞争,不要主张竟相压价去获得市场占有率。要制订合适的价格策略,要讲究有效益的发展。对于公司的三大品牌可以采取鲜明的“价格歧视”战略,即针对不同话费支出的客户制定差异性的资费调整政策,所有价格策略的制定要注重有效益的发展。具体可以如下:

(1)针对“全球通”用户,主要运用“套餐”的方式进行优惠,并且在“全球通”用户内还要根据贡献度大小而制定不同的费率;

(2)针对“神州行”用户,主要运用“亲情号码”的方式局部适度降价;

(3)针对“动感地带”用户,实行新业务捆绑策略来提高客户的使用价值;

(4)针对区域用户,实行限制业务功能来限制中高端用户的转网。

2.市场策略 根据价格弹性规律,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动。从市场角度看,一方面增量市场逐步萎缩,另一方面新的对手如中国电信加入移动市场分食,这在客观上导致移动实施“效益与规模并重”战略更加困难。只有具备足够成本优势的企业才可能消化新增用户对利润带来的伤害,即当用户规模足够大时,边际成本就降到极低,这时再低端的用户也有发展的“利润”,所以要向认清当前的形势,在保持高端用户市场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增加低端用户的数量,同时公司的广告主要是企业形象广告,集中突出在服务质量、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形象,以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公众的认知与支持。3.引领3G先锋

根据管理经济学原理,如果厂商要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那么对一种商品或服务的经验估计就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对厂商面对的需求函数、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准确估计,厂商无法制定出使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决策,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要准确定位广大客户的业务需求,不断开展新的业务,加速通信业的发展,但通信的加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频率资源,而第二代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已经很紧张,第三代移动通信不但可以提供话音业务,而且还更有效的利用频率资源,在同样的频率资源内可容纳更多的用户,顺应了当今用户的爆炸式膨胀态势。其次Internet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对全球通信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数据等宽带业务迫切需要更高带宽,第二代移动系统是无法提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适应信息社会以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为目标的系统,其空中接口高达2Mbps。

从目前业务发展的走势来看,宽带数据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3G移动通信系统兼具了宽带数据和移动通信两大技术优势,并且有很多优点:首先,3G可以提供更快捷、更安全、更经济的移动通信业务和丰富多彩的互动式移动交流服务以及新的娱乐消遣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信需求,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其次,3G有利于促进电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发展3G有利于提高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乃至整个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发展3G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最重要的是,发展3G,尤其是优先支持和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使之成为我国电信业的主导标准乃至世界主流标准。可以预见,3G业务将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信产部预测,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有巨大的潜量:每年新增用户4000到5000万,通过对中国移动用户发展的速度、国外移动用户普及率和中国移动市场潜量等综合指标分析,中国移动用户普及率最高估计在45%左右,总共还有2到3亿潜在用户。根据信产部2003年的统计报告,如果2004年底或2005年初发放3G牌照,到2009年3G用户数量将超过总用户数的一半,2010年以后GSM和CDMA逐步退出市场,虽然这个数据比较早但足以说明3G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北京时间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面向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奥运城市,正式启动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中国自有的3G标准——TD-SCDMA正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TD为奥运志愿者提供通信服务,一方面有利于通过体验和使用基于TD网络的特色3G业务和有关奥运亮点业务,为奥运志愿者提供通信、调度以及信息等服务,提升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撑奥运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奥运志愿者在为奥运服务的过程中使用TD业务,在国内外的奥运现场观众以及游客甚至全世界电视观众中宣传TD和扩大TD的社会影响力,为中国移动3G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树立品牌,创优质服务

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增加,食物的消费支出占家庭的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会不断下降,衣着和住房保持不变,其他上升。为此我们要在引领通信技术的同时做移动好品牌、服务工作。(1)在考虑了用户使用态度和使用目的,以及业务属性后,我们把3G业务分成即时型业务-连续型业务,实用型业务-时尚型业务,从而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

即时型业务:使用该业务是即时发生的,计费方式可以是按照使用次数计费,用户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的频次较少;呼叫转移、信息点播、图片下载、铃声下载、游戏下载、其他娱乐业务、位置信息查询、视频短讯、移动购物、定位服务、位置信息查询。

时尚型业务:强调业务的时尚性,实用性较弱。彩信、彩铃、图片下载、铃声下载、游戏下载、在线游戏、虚拟游戏、其他娱乐业务、视频短讯、移动购物、在线游戏、可视电话、电影点播、收看电视节目、高速Internet接入、高速Intranet接入。

连续型业务:经常性使用的业务,计费方式可以是包月制等,用户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的频次较多,其业务发展周期较长。呼叫限制、呼叫等待、收发短消息、移动秘书、上网信息查询、彩信、彩铃、在线游戏、虚拟游戏、手机银行、手机炒股、音频短信、E-Mail收发、在线游戏、可视电话、多方视频通信、电影点播、收看电视节目、高速Internet接入、高速Intranet接入。

实用型业务:业务的实用性较强,其业务发展周期较长。呼叫转移、呼叫限制、呼叫等待、收发短消息、移动秘书、上网信息查询、信息点播、手机银行、手机炒股、位置信息查询、音频短信、定位服务、位置信息查询、E-Mail收发、多方视频通信。(2)加强集团/行业应用推广

针对集团/行业客户市场,电信将通过在此市场的绝对优势,通过价格上的交叉补贴及固话、宽带上的天然联系,从集团/行业级市场逐步渗透进入其中集团员工及其关联群体的客户市场。加之大部分高端个人客户的集团属性,使得这一进攻办法简单有效且杀伤大。移动首先要稳定集团/行业中的高端个人客户,再加快集团/行业客户深度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及销售步伐,加大深度捆绑力度,将企业内部流程及员工的职业化应用与移动信息化产品关联,通过对几大重点对象的布局,逐步扩大影响,基本形成对重点行业的占领,牢牢掌握市场制高点。

1、细分集团客户市场,改变以往简单按照客户数量划分的模式,从多用户特征出发细分集团客户,进一步清晰重要客户、大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全行业应用客户的区分,尽可能地明确每位客户的集团属性,允许同一客户不同集团属性的交叉,在细分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营销。

2、开发集团/行业应用品牌,借助个人品牌(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的运营经验,借鉴电信的商务领航概念,建立移动的行业应用产品品牌,逐步寻求品牌优势。

3、加强集团价值链的构建,要将移动产品融入到行业应用中,成为其价值创造的重要一环。第一种方式是将行业应用纳入集团/行业业务流程价值链,实现对价值链伙伴的占有,如通过对某级政府电子政务的行业应用,实现对下级政府的业务占有;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规模客户实现对集团/行业价值链客户的反向延伸占有,如借助移动在校园内的绝对用户优势,向校方提供校园信息化产品(通知公告、宽带接入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再一种是要引入众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有条件的可组建战略联盟。如,与银行合作,加快手机钱包、手机银行的业务的推广,移动为银行提供支持,成为银行自身金融创新的重要一环,银行提供缴费服务、分期付款购机信用等。

4、建立集团/行业销售网络

高度重视集团/行业的销售,组建网络化营销。一是客户经理不仅要承担起日常的服务工作,更要及时发现集团潜在需求,挖掘应用产品;二是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充分利用建立的人脉关系,加强联系,实现关系营销;三是通过对集团/行业中的VIP客户实现种子营销;四是引入直接面向客户,负责信息化产品/解决方案/应用等的推广的销售型SI,充当信息化产品/解决方案/应用通向集团客户的渠道,或者提供必要的客户关系。(3)巩固大众客户市场

大众客户相对集团/行业客户而言,集团/行业属性相对较弱,行业应用依赖性较差,对于大众客户,要以强化“群”概念,设计“群”的组合优惠,增强联结性,如,基于亲情的亲友群、各类兴趣交流群,辅以积分等措施,增强归属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宽带语音捆绑业务,增值业务要做到针对性,应着重选择两类人群,一部分是15-26岁的年轻客户群体,一部分是因职业需求而存在高速移动办公需求的商务群体。前一类客户开发的重点在于娱乐、交友等休闲体验类业务的推广,后一类客户开发的重点在于满足移动需要的服务。

1、加强品牌运营

针对目前“有套餐、无(弱)品牌”的现状,完善三大品牌管理,突出品牌的差异性和价值,提升品牌认知度、归属感、忠诚度,逐步实施分品牌营销团队和营销管理。以品牌运营为核心组织营销工作流程;从品牌形象、业务组合、品牌宣传、渠道细分、文化建设等方面精耕细作。如,全球通强调“我能”,定位于成功人士,全球通俱乐部应多组织诸如邀请知名人士举办论坛、有商务价值的酒会等成功人士的交流活动,提倡与成功人士在一起就会更成功的品牌理念;神州行实施积分计划,强调更加的实惠。

2、实施价格优惠

在资费设计上,更加贴近市场,在各种套餐的基础上提供可组合的业务包,如长话包、情侣话务包、新业务体验包。对于具有不同集团/群属性的用户可同时享受不同集团优惠,通过多重优惠捆绑客户。

3、扩张渠道

注重物理渠道的占领,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充分准备。由于线路进入小区和建筑物必将经过业主同意,要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尽可能订立排他协议,不能订立也可为竞争赢得空间。继续加大实体渠道扩张,挤压竞争对手渠道空间;大力发展自助营业厅、网上营业厅、电话营业厅等电子渠道。

4、建立宽带门户

篇7: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目的旨在落实 xz 公司内部治安综合治理目标,保证 xx 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工厂财物安全。2 范围本办法适用于xx公司。3 程序3.1 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民工以领队为责任人,聘用工以受聘者为责任人,签订内部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3.2 遵纪守法治安责任目标3.2.1 全年无政治案件,无人参与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3.2.2 无任何刑事案件,无违法人员,无民事纠纷。3.2.4 无赌博、卖淫、嫖娼、贩毒吸毒、传播观看黄色淫秽录象等丑恶现象。3.2.5 无偷盗工厂财物行为,无违反厂纪厂规的行为。3.3 工作责作任目标3.3.1 严格遵守工厂作息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按时、按量完成各项任务。3.3.2 上班时不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3.3.3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上岗,不得野蛮装卸、损坏公物,确保人身、设备安全。3.4 责任及奖罚3.4.1对执行上述条款较好,实现责任目标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好的,作为今后优先录用条件,并给予适当奖励。3.4.2 对综合治理不好,有违反以上条款者,除按有关法规、厂纪对当事人处罚,每发生一人次违法案件,对责任人处以10--50元/人·次罚款,所罚款项在劳务费中扣除。3.4.3 对野蛮装卸损坏公物者视情节轻重予以赔偿,并对责任人处以10--50元/人·次。3.5 本责任目标考核3.5.1 用工单位(工段、班组)对民工、聘用工进行考核。3.5.2 民工、聘用工的综合治理目标与所在工段、班组综合治理目标挂钩。3.6 本责任书所列条款,责任人应该认真履行并接受上级的检查考核。3.7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第一责任人: 责任人:(民工或聘用工)第二责任人: 年 月 日

篇8:从企业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治理结构及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概述

1. 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指的是为实现企业最佳经营业绩,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又称为企业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而现代企业制度不同于传统企业制度的根本点主要体现在,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在这种状态下,为了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衡,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就需要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即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个多元的权利结构,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多方面内容。企业治理结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如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回报,即协调股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第二,协调企业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第三,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总而言之,企业治理结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才能保证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目标。

2.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般涉及三个要素,分别为生存、发展和获利。其中,生存是企业形成的最基本目标,而对企业生存形成威胁主要来源于长期亏损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两方面,为了减少破产风险,是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其财务管理的首要要求即为保证收支平衡,能够偿还到期债务;发展是企业的长期目标,主要表现为扩大收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扩大收入,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和销售量,实现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更新,而这些资源的获取都需要资金,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筹集资金是主要任务。而获利最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对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是企业获利的关键性因素。总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处于某种特殊环境下,通过组织财务活动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取决于企业目标。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发现,财务管理目标一般具有利润最大化、盈余最大化等特征。

二、不同企业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分析

1. 不同企业治理结构

市场经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因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理结构。通过对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发现,企业一般应用的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至上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两种。其中,股东至上模式下,股东的地位是至上的,企业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驶控制权才能保证企业有效运行。但是,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经营者存在不同于所有者的利益目标,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拥有控制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使得股东利益受损的情况出现。在这种治理结构下,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比较低,其权益也难以得到应用的保护,导致企业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会形成不利影响。而共同治理模式,则是区别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治理结构,它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这种治理结构下,不仅需要重视股东的另一,也要实现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简单来讲,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充分发挥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作用。这种共同治理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不同企业治理结构下财务目标的比较分析

传统企业追求股东财务最大化,并将其作为财务目标。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出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同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具有科学性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如何制衡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

(1)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形成于股东至上模式,在这种财务目标的影响下,企业经营者注重股东利益,更加重视对股东有利的投资,有可能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股东资金等因素,所以更为科学和合理。这种财务目标强调:不能忽视风险的差别和现金流入时间的判别,主要是这些因素直接决定财务决策是否科学性。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只重视股东利益,而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企业治理结构不断创新,共同治理结构取代股东至上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成为财务管理目标。

(2)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充分考虑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以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为例,医院经营管理中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者,例如股东、职工、病人、政府等,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医院充分考虑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因素,医院职工(医生、护士...)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们提供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病人的满意度,影响医院社会形象和信誉价值。不断提高医院职工专业水平,就可以为医院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不同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

通过对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比较发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企业稳定、健康运营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充分考虑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成为企业财务目标是必然的。

三、结束语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段时间内,企业要达成的收益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企业治理结构作为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必须结合企业治理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摘要:从企业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随着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目标自然也会受企业管理目标的影响。而企业治理结构是一个多元的权利结构,企业治理结构决定企业目标,也会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企业治理结构及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概述出发,并对不同企业治理结构下企业财务目标进行比较,从而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有利于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财务管理目标,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企业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目标,比较

参考文献

[1]韩万璐.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现金持有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祝燕萍.加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投资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525-526.

[3]陈景文.企业集团化管理探讨--以HY公司为例探讨构建母子公司管控体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4]黄文东.如何发挥财务总监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的职能作用[J].中国农业会计,2013,(12):16-17.

[5]韩静溪.浅谈家族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以闽鸿陶瓷企业为例[J].卷宗,2015,5(10):325-326.

上一篇:医院维稳安保工作总结下一篇:天镇县质监局2011年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