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状

2024-04-27

起诉状(精选9篇)

篇1:起诉状

欠款民事诉状

原告:徐甲,男,1975年7月7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鹿城区广化街道壮士路911号,电话:13777777777。

被告:陈乙,男,1977年8月17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鹿城区广化街道横巷789号,电话:88777777、13999999999。

诉讼请求

偿还借款人民币270000元正。

事实与理由

3月15日被告以做生意及妻子治病做手术急需费用为借口向原告借人民币270000元正,言明203月24日还款,但到时被告以各种理由推脱并避而不见。为此,特请求贵院依法判令其即时还款。

此致

鹿城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

年5月21日

附证据清单一份

原告:xx-x,女,xx-xx年xx月xx日,汉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位,住址:_____________。 被告:xx-x,男,xx年xx月xx日,汉族,中专,工作单位,职位,住址:_________。 请求事项:

1、判决被告偿还欠款xx-x元及利息XXX元。

2、判决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事实和理由:

200*年*月*日,债务人***从原告处借走人民币x万元,并当场向原告写下欠条一份。然而,到还款日期后,被告以各种理由和借口迟迟不肯偿还债务,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现诉请法院判决被告XXX偿还原告XXX人民币x万元,并支付利息,以维护原告合法权益。 此致!

XXXX人民法院

原告:xx-x

XXXX年X月XX日

附:一、本诉状副本X份(按被告人数确定份数);

二、证据一份(借条为证);

篇2:起诉状

上诉人(一审被告):江苏飞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北路4号,联系电话: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内蒙古东达加和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赵永亮,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迎春北,联系电话:

第三人:鄂尔多斯市亚升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地址:江苏省鄂尔多斯市,联系电话:

上诉人因排除妨碍纠纷一案,不服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民法院于2012年10月10日作出的(2012)达民初字第2272号民事判决书,现依法提出上诉。

上诉请求

请求依法撤销原审法院判决,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事实与理由

一、被上诉人是《达拉特旗锦园宾馆项目金尊公馆室内和渝富桥足疗中心室内装修施工合同》实际受益人和使用人,故有付款的义务。

上诉人于2012月20日和2012年3月1日,先后与鄂尔多斯市亚升(以下简称亚升)有限责任公司订立了《达拉特旗锦园宾馆项目金尊公馆室内和渝富桥足疗中心室内装修施工合同》。根据上述合同的约定,上诉人于2012年12月20日和2012年3月1日分别进入工地施工至今。迄今为止已投资的300多万元的装饰标的物在被上诉人处。而被上诉人与亚升在上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解除房屋租赁合同,因该租赁合同的解除并非自然到期,故被上诉人和亚升均无权利无偿转交装修物。而根据添附物的处置原则,添附物应当归产权人所有,但添附人(上诉人)应得到补偿,本案中,上诉人其行为是善意的,且涉案装修施工所形成的装潢添附物是在被上诉人规划许可内,对被上诉人有充分利用价值。因此,被上诉人对涉案装修施工工程所形成的`装修款有付款的义务 。

二、涉案装修施工合同正在履行过程中,被上诉人要求上诉人撤离工地,其恶意逃避支付装修工程款的主观目的非常明显。

上诉人于上诉人于2012年12月20日和2012年3月1日分别进驻场地开始装修截,至今年6月,上诉人完成工程价款为3329661. 31元。现该项装修工程尚未完工,该项装修施工合同正在履行过程中,被上诉人在无任何理由的情况下通知上诉人撤离.工地,其恶意逃避支付装修工程款的主观目的非常明显。

三、一审法院判决要求上诉人撤离施工现场无事实和法律依据。

一审法院判决认为,上诉人飞龙公司占有租赁物的前提是其与第三人所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而工程施工合同可以履行的基础是第三人亚升公司与被上诉人签订的租赁合同,如果租赁合同被解除,则工程 施工合同即失去了履行的权利基础,被告继续占用原告房屋就失去了法律依据,属无权占有,其与第三人基于工程施工合同产生的纠纷应另行解决。上诉人认为,被上诉人是《达拉特旗锦园宾馆项目金尊公馆室内和渝富桥足疗中心室内装修施工合同》实际受益人和使用人,故有付款的义务,而现被上诉人在该项工程尚未完工,被上诉人在未支付装修款的情况下,机械理解合同相对性原理,属于对法律的错误理解,上诉人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一审法院判决要求上诉人撤离施工现场无事实和法律依据。

三、原审法院的判决违反了公平、公正的民法原则,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本案中,如果仅仅因为被上诉人解除了与第三人的房屋租赁合同,而忽视上诉人以投入巨额装修工程款基本事实,机械地认定该装修款应通过上诉人与第三人工程施工合同另行解决。而忽视该案中由装修款转化而成的添附物已归产权人(即被上诉人)所有,被上诉人是装修物的实际使用者和受益者,则无疑是违背了公平、公正的民法原则。

同时,上诉人进行装修改造的工程的现值达3329661.31元,而本案的现实情况是,被上诉人已解除其与第三人房屋租赁合同,被上诉人已实际接管和控制涉案标的物, 而原审法院对这些基本案件事实熟视无睹,机械适用法律,有可能导致上诉人投入巨额装修工程款所要无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首要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一审法院的判决有可能导致包括农民工工资在内的工程款所要无门,更有可能导致特定社会矛盾的激化。

综上,上诉人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在认定事实及适用法律上均存在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之规定,特提起上诉,请求人民法院依法改判,以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

此致

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

篇3: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之比较

一、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的共同点

(一) 均体现了刑罚谦抑性的原则

刑罚谦抑性是指立法者不用或者少用刑罚, 来有效预防和控制犯罪行为。两种不起诉充分体现了慎刑的理念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通过非犯罪化和轻刑化实现了刑罚的谦抑性。

(二) 均体现了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两种不起诉都是审前程序的分流, 作用是终止对社会危害较小的刑事案件, 缓解检察院、法院、监狱的压力, 让富余的司法资源去解决那些复杂的、社会危害更大的刑事案件, 使得司法资源配置合理化, 提高诉讼效率。

(三) 均是检察机关不起诉裁量权的体现

两种不起诉都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过程中, 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依照刑法规定已经构成犯罪, 依法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但因为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情况符合一定条件, 而依据法律赋予的不起诉权限, 在审查起诉阶段以不起诉决定终止诉讼程序。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的区别

(一) 适用主体不同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主体范围限定于未成年人。而对于酌定不起诉的主体, 刑事诉讼法未作明确限制, 也就是说任何对象均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二) 适用罪行不同

一是在罪名上, 根据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271条的规定, 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罪名仅限于刑法分则第4章、第5章、第6章规定的犯罪;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的规定, 对于酌定不起诉适用的罪名法律未作限制。

二是在犯罪情节上,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以“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作为衡量是否能够附条件不起诉的标准, 而酌定不起诉制度没有明确的法定量刑尺度要求, 仅以“犯罪情节轻微”加以规制, 即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因素、意志因素、过错、法定、酌定的从轻或者减轻情节等, 即使可能判处一年以上有期徒刑, 只要犯罪情节符合“轻微”的要求, 就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实践中大多表现为达成刑事和解、获得被害人谅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等。

(三) 法律效力不同

附条件不起诉究其实质来说, 相当于诉讼程序中止。检察机关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后, 诉讼时效中止, 同时检察机关要在为期六个月至一年不等的考验期内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 对遵守相关规定, 履行相应义务的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考验期满后, 人民检察院应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决定;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提起公诉。

酌定不起诉究其实质来说, 相当于诉讼程序终止。检察机关在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决定并送达被不起诉人和他所在的单位、公安机关、被害人后, 如果相关人员、单位七日内均无异议, 不起诉决定书生效, 诉讼程序终止。[1]

三、两种不起诉制度的衔接问题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附条件不起诉适用于未成年人特别刑事程序, 以明确规定特定适用主体的方式, 淡化处理了其与酌定不起诉的界限划分, [2]但实际操作起来, 两种不起诉刑罚标准相近, 有引发选择适用之虞。检察机关应当如何做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酌定不起诉制度的衔接工作, 进而充分发挥两大制度的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酌定不起诉的理解, 在司法实践中, 绝大多数办案人员侧重于认为只要综合评定犯罪事实、情节、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等, 认为犯罪情节轻微的, 就已经达到了酌定不起诉的法定标准, 对于“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认为是“犯罪情节轻微”的后果。笔者认为, 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施之后, 我们应当从严理解《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的规定, “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应当是可以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前提条件之一, 理由如下:

(一) 如果仅以“犯罪情节轻微”作为判断酌定不起诉的标准, 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同样的案件、同样的情形, 未成年人需要附加6个月至1年不等的考验, 而成年人却可以无需附加条件径行免于起诉, 这有违于宽待未成年犯的初衷。

(二) 实践中, 对于犯罪事实、法定酌定情节的综合把握, 对犯罪情节轻微的评定, 都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的空间, 若无统一的法律、司法解释等予以限制, 酌定不起诉容易被扩大适用, 导致不公正问题。对于“依照刑法规定免除刑罚的”, 《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 或者是盲人的, 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但对于“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情形, 《刑法》中并未明确列举, 仍需要公诉人在办案过程中结合案件事实、性质、情节予以综合评断, 提出处理意见。对于此种情形, 笔者认为应当从严把握, 限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 可以通过规定此类不起诉案件必须经由检委会讨论决定、控制此类案件在全年受案数的百分比等方式予以实现。

另外, 两高也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若干意见等, 为酌定不起诉提供了依据, 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1、对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移送审查起诉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符合本意见规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 一般可以决定不起诉;2、对于其他轻微刑事案件, 符合本意见规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 作为犯罪情节轻微, 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一般可以决定不起诉”。由此可见, 该《意见》对于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作出了限制, 必须是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刑事公诉案件, 且同时符合当事人达成并履行和解协议、获得被害人谅解等多项要求。

综上所述, 对于酌定不起诉, 必须有法可依。而对于附条件不起诉, 由于适用对象系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未成年犯, 且相较酌定不起诉, 附条件不起诉附加了考察内容, 无形中还是加重了被不起诉人的义务和责任。因此, 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 相对酌定不起诉的案件在性质或者情节上应当更重。附条件不起诉可以打破如酌定不起诉中必须“有法可依”的框架, 公诉人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 应严格区分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的适用。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案件, 若有《刑法》或者司法解释等明确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情节, 就应当考虑适用酌定不起诉, 而不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相应的, 若无明文规定的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情形的, 就只能考虑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摘要:附条件不起诉是不是酌定不起诉, 其与酌定不起诉之间的关系如何, 都有必要进行厘清。两者能否相容, 如何相容直接关系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关系,衔接适用

参考文献

[1]张磊, 陈莎莎.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界限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3 (5) :296.

篇4:起诉状

王某某驾车行驶过程中与陆某某相撞,王某某身体多处受伤,陆某某负事故发生的全部责任。王某某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陆某某赔偿各项损失20余万元。经庭审审理,法院作出判决,判决被告陆某某赔偿原告损失20余万元。判决生效后,本案进入执行程序,王某某发现被告陆某某年事已高、生活贫困无法及时支付赔偿款项。另外,王某某发现陆某某所运营的车辆属于甲公司所有,于是王某某再次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决甲公司赔偿其剩余的各项损失。本案中,王某某在6个月的再审法定期限内未向法院申请再审。

二、分歧意见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王某某再次起诉的行为是否属于重复起诉,法院是否应予以受理审查。对此,本案在审查过程中,有两种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某的起诉不构成重复起诉。本案中后诉的被告与前诉的被告并不相同,不符合《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民诉法司法解释》)第247条的规定,因此不属于重复起诉,应予以受理。

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某的起诉构成重复起诉,不应受理。虽然王某某前后两诉的被告不相同,但其后诉的提出是为了改变前诉判决,因此基于判决既判力的作用,前后两诉应认定为同一案,王某某的起诉属于重复起诉。

以上两种分歧意见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种意见,从表面上看,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但是其对法律的适用过于教条,没有深入地理解法律条文的涵义;而第二种意见,虽然解释了法律规范的内涵,灵活地适用了法律,但其理论依据明显不足,说理不够充分。

综合两种分歧意见,司法人员在处理类似案件时,不仅要熟识各项法律规定,更要求其要深入研究重复起诉的识别问题,才能正确判断后诉是否属于重复起诉,进而做出公平、公正的裁决。

三、评析意见

很显然,重复起诉的语词含义就是当事人提起的诉讼(后诉)与在此之前的某一诉讼(前诉)发生重合,是对一类诉讼异常状态的描述。这一概念通常出现在民事诉讼或民事审判当中,是司法实务界经常用到的词汇。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民诉法司法解释》第247条第1款也明确了重复起诉的概念,并规定了重复起诉的判断标准,弥补了禁止重复起诉规定的缺失,为我们判断重复起诉提供了大体的框架,但该解释所确定的条件较为概括,缺少细致的规定,因此仍然有一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民诉法司法解释》第247条所规定的判断标准进一步细化,以判决既判力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判决生效后重复起诉的认定问题。

(一)案件主体的同一

诉讼主体是否相同是最容易判断的问题,只要后诉的原、被告均是前诉的原、被告即可以认定前后诉的主体是同一的。当然前、后诉的原被告可以相反,前诉的被告成为后诉的原告提起诉讼丝毫不会影响其对主体同一性的判断。但很多情况下问题的难点在于后诉的主体不都是前诉的主体,若单纯地认定前后诉不一致,往往会改变判决而损害判决的既判力,不仅损害了司法的权威,也使得无辜的当事人陷入无尽的诉讼中。例如,本案前诉已经作出了被告赔偿原告损害赔偿的判决,如果后诉不认定为重复诉讼,后诉判决必然会与前诉判决的内容相矛盾,因此不能单纯以主体不同就认定前、后诉不是重复诉讼。因此,在确定主体同一性这方面,要适当扩大生效裁判主文所确定当事人的范围。以下特殊情况中,即使从形式上看当事人并不同一,但也要视为当事人是同一的:

第一,诉讼主体与责任承担主体不一致的。这里主要包含三种情况:其一,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法人组织成为诉讼主体;其二,法人非依法设立或者虽依法设立,但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其三,金融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在其无财产可供执行时[1]。这几种情况中,判决主文所判定的责任自然及于以上当事人承担,其应当受到判决的约束,对判决有异议的可以上诉、申请再审,而不能再次起诉。

第二,当事人死亡或被宣告失踪的当事人[2]、法人组织分立合并的、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变更的、法人被撤销后清算组织无偿占有或接收其财产的等当事人发生变更的。虽然当事人因特别情况发生改变,但变更前、后当事人实质是同一主体,应继受之前生效判决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3]

第三,享有权利的一方转移债权或标的物给第三人的。债权人的改变并不影响债务人履行义务,也不会改变判决所确定的主要义务及履行方式,债务人仍需依照判决履行义务。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继受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对债权人受让的行为有异议的,可以向债权人提出,仍可以继续向债权人履行债务。这种情形既不会影响到判决的既判力,也没有必要通过再次起诉的方式保护继受人的利益。

第四,在侵权与违约相竞合的情况下,侵权方与违约方应视为同一主体。对此《侵权责任法》第43条明确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既可以依《侵权责任法》向产品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依《合同法》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而一旦选择即表示被告确定,原告则不能再次向另一方主张权利。

第五,负担义务一方的当事人存在多人,且彼此之间因同一诉讼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可视为同一主体。原告只起诉部分当事人,视为原告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本案中,机动车的使用人与所有人并不一致,根据《侵权责任法》第49条,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甲公司应与陆某某作为共同被告参加到诉讼当中,法官通过审查判断甲公司是否存在过错,如存在过错则甲公司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原告王某某可以起诉陆某某、甲公司为被告,但其未起诉甲公司应视为放弃其应有的权利,法院作出的判决也是由陆某某赔偿王某某的所有损失,若允许王某某再次起诉,法院再次作出的判决必然会推翻先前的判决。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官在先诉时应本着负责的态度,对当事人作出明确的告知,由当事人自己选择是否只起诉部分被告;如果法官没有告知,则法官的审判工作存在瑕疵,如确存在影响判决公平、公正的,可以进入再审程序进行纠正。

(二)诉讼标的的同一

《民诉法司法解释》将诉讼标的相同作为认定重复起诉的条件之一,但对诉讼标的本身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所以必须明确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才能使得该判断条件具有可操作性。

学术界对诉讼标的内涵的讨论分为旧实体法说、诉讼法说、新实体法说。旧实体法说认为应以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作为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而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又进一步解释为当事人因所享有的实体法上的权利而产生的请求权,与具体的诉讼请求相区别,但在面对请求权竞合的情况时则会导致认定重复起诉失败,因此学术界进一步发展了诉讼法说和新实体法说。诉讼法说主张应从诉讼法本身考量诉讼标的,或者是以诉的声明和原因事实的结合作为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或者是以诉的声明单独作为识别标准,但其因识别的条件均为形式上的条件,没有把握诉讼标的的实质,无法准确判断诉讼标的而受到批判。新实体法说仍以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来判断诉讼标的,但与旧实体法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原因事实”决定实体法上请求权的个数,认为请求权竞合是请求权基础的竞合,实际上只存在一个请求权。[4]新实体法说的主张即抓住了诉讼法律关系的实质,又解释了请求权竞合的含义,弥补了旧实体法说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重复诉讼的缺陷,可以有效的识别诉讼标的。因此,依据新实体法理论,识别诉讼标的应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考察前、后诉请求权的提出是否是基于同一个原因事实;第二步,考察当事人提出的请求权是否有同一实体法上的依据;第三,是否存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形。本案中,前诉与后诉提出的请求权均是因同一交通事故而发生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法律依据均为《侵权责任法》第48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第1项的相关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并且不存在多个权利竞合的情形,所以本案前诉与后诉的诉讼标的相同。

(三)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该判断条件是《民诉法司法解释》第247条第1款针对判决生效后,认定是否构成重复起诉所设置的特别条件。通俗的讲,就是判决生效后,当事人提出后诉的诉讼请求不能与前诉判决相矛盾、相冲突。在此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前诉裁判结果的涵义和界限在哪?与前诉裁判结果的冲突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是“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而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判决既判力的范围如何。

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将既判力的客观范围限于法官在裁判文书主文所作的判断,对判决理由所作的判断通常不产生既判力。[5]依照该理论,前诉的裁判结果即判决主文,后诉的诉讼请求只要与判决主文相悖,即可认为符合此项条件。但随着案件复杂化,少数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提起后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先前判决所认定的案件基本事实等钻法律空子的情况日益增多,单独将其定义为判决主文会引发诸多问题,因此对判决既判力予以适度扩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认为,应赋予判决所确认的基本事实与裁判主文以既判力,裁判主文应有既判力自不必说,主要在于赋予判决所确认的基本事实以既判力的原因为何。首先,判决所认定的基本事实是法官经过质证、辩论、调查等各种诉讼程序而得到并认可的,其意味着是经过权威认证的,是判决主文作出的基础。《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也规定了,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也就是说,生效裁判认定的事实是有拘束效力的,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法院都应受其约束。其次,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出现错误时,案件应通过再审程序解决。《民事诉讼法》第200条列举了五类证据存在问题进而导致案件认定的基本事实可能存在错误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所以再审纠正错误的解决方式也从侧面证明了裁判认定的案件事实不能随意推翻,其与判决主文一样具有既判力。综上,即使后诉的诉讼请求是为了否认前诉确认的基本事实,也应视为是否定前诉的裁判结果。在本案中,原告王某某再次起诉是为了改变原判决的判决内容,由陆某某与甲公司共同赔偿原告的损失,构成了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的条件,所以本案前诉与后诉无论是从诉讼主体、诉讼标的还是从诉讼请求都应认定为一案,王某某不能再次起诉。

注释: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第8条的规定:“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法院应当向其发出限期履行通知书,期限为15天;逾期未自动履行的,依法予以强制执行;对被执行人未能提供可供执行财产的,应当依法裁定逐级变更其上级机构为被执行人,直至其总行、总公司。每次变更前,均应当给予被变更主体15天的自动履行期限;逾期未自动履行的,依法予以强制执行”。可知,金融机构的总行、总公司在分支机构无财产执行时,可被强制执行,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总行、总公司应当受到判决的约束,继续承担判决责任。金融机构的总行、总公司与分支机构即视为同一主体。

[2]如死亡或被宣告失踪的当事人为判决所确定的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虽然在执行程序中,可以变更被执行人,但其也应在其继承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更和追加执行当事人的若干规定》第1条、第2条详细地列举了债权人与被执行人变更的范围,在特定情况发生后,由变更后的债权人和被执行人行使变更前债权人的权利、履行变更前被执行人应履行的义务。故变更前后的当事人可以视为同一主体。

[4]柯阳友:《也论民事诉讼中的禁止重复起诉》,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5期。

篇5:交通事故起诉状所需材料与起诉状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

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提起诉讼时,须提交以下证据材料:

1、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因人身受到损害到医院进行治疗的,须提交就诊医院的诊断证明、医药费收据、处方、住院费用明细等相关就医证据材料;

3、要求赔偿交通费损失的,须提交与就医时间相一致的车票存根;

4、要求赔偿误工损失的,须提交就诊医院出具的休假证明、工作单位出具的因误工所减少的收入情况证明,如月收入数额已超过国家纳税标准的应提交纳税凭证;

5、要求赔偿护理费损失的,须提交就诊医院出具的护理证明、护理人员所在工作单位出具的因误工所减少的收入情况证明,如属雇佣护工进行护理的,须出具与用人单位的用工协议及护理费票据;

6、要求赔偿营养费的,须提交就诊医院出具的需要加强营养的证明、营养费票据;

7、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伤残的或认为可能致残的,伤残鉴定应在治疗终结完毕后进行。如要求进行伤残等级鉴定的,则应在起诉时一并提交伤残鉴定申请。

8、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伤残或死亡的,如要求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的,须提交被扶养人的身份证明、当地公安部门出具的与被扶养人关系证明,如被扶养人为受害人父母的,须提交当地公安部门出具的其父母的子女情况证明;

9、要求赔偿其他损失的,须提交相关证明,如要求住宿费的,须提交相关票据等。

二、财产损失赔偿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

因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财产受到损害时, 提起诉讼须提交下列证据材料:

1、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2、为修理事故受损车辆所支付的修理费用的发票及修理清单;

3、其他损失的相关票据,如交通费损失须提交车票、误工损失须提交工作单位出具的.因误工所减少的收入情况证明等;

篇6:起诉状(欠缴物业费起诉)

原告: 地址为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被告: 身份证号码: 住址: 联系电话: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给付拖欠原告的物业服务管理费人民币960元,滞纳金175.2元;合计金额1135.2元。

2、判令由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

事实及理由

2014年1月27日,被告与公司签订了《前期物业服务协议》。该合同约定,由原告向被告所居住的“中心城”园区提供物业服务。另,该合同约定,原告提供物业服务的受益人为该物业的全体业主和使用人,受益人按房屋面积向原告支付物业管理费用,缴费时间为每年第一个月的10日前履行缴纳义务,逾期缴费的从逾期之日起按应缴费用的万分之五/日缴纳滞纳金。被告系原告提供服务管理的“中心城”园区1#1的业主,该户业主的房屋面积57.17平方米,现被告按合同约定应向原告缴纳从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的物业管理费用人民币1135.2元,但被告却拒不履行自己的缴费义务。经原告多次催缴被告仍未缴纳,无奈之下原告只能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支持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以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此致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

篇7:上诉状与起诉状的区别

上诉状与起诉状的有什么区别呢?有关解答。请参考下面

起诉状和上诉状有什么不同?【1】

起诉: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

即请求法院通过审判,使被告人承担某种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

起诉须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还须属于受诉法院管辖范围。

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指享有控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民,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指控的内容进行审判,以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依法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

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种案件,是以公诉机关或者当事人的起诉为前提,如果没有人起诉,法院对任何案件都不主动审理。

法院如果接受起诉,同意进行审理,称为受理。

起诉的成立,标志诉讼中审判程序开始。

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或行政诉讼机关所作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裁定或评审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声明不服,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活动。

对上诉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对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理由和范围的限制。

对刑事上诉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加重对被告人的处罚

被害人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有权提出上诉吗?

被害人作为犯罪的直接受害者,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和诉讼地位,以便能够充分地表达意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这是十分重要的。

在不同的刑事诉讼活动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如果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公诉案件的判决有不同意见,不能直接提出上诉。

但是,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如果被害人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是精神病人,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代替他们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请求,请求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请求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时间期限,是在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收到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后5日以内。

人民检察院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认为原审人民法院判决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诉;如果认为原审人民法院判决没有错误的,也可以不提起抗诉。

不论人民检察院作出何种决定,都应当在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5日以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答复请求人。

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作为自诉人有权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三种,即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害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这类自诉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也就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报案、控告、检举不立案侦查,或者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

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哪些人有权提出上诉?

刑事诉讼法规定,有关人员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口头形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

这样规定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准确、无误,准确、及时打击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哪些人有权提出上诉呢?根据法律规定:

1.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

2.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3.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根据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借口剥夺被告人的上诉权。

上诉必须在几天内提出?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必须在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书10日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上诉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裁定,提出上诉的期限为5日。

原审法院做出判决、裁定后,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请求。

有权提出上诉的人,包括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指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

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上诉期限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2日起计算。

在上诉期限内,提出的上诉具有法律效力。

意味着案件要进行第二审程序。

如果超出这个期限,提出的上诉和抗诉就不具有法律效力,第一审判决、裁定即告生效。

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当事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提起上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5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以前完成的诉讼活动。

这种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如果没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即予裁定驳回申请。

根据规定,上诉人既可以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也可以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上诉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同时将复制上诉状分别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各一份。

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将上诉状交原审人民法院,并将上诉状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各一份。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用书状或口头两种形式均可。

当事人要求上诉,用口头表示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笔录存放在法院的案卷中。

起诉状与上诉状的不同【2】

1诉讼原因不同起诉状是针对是被告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上诉状则是针对原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受文机关不同起诉状一般向基层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状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交

3处理程序不同起诉状由受理人民法院进行审理依法作出判决、裁定上诉状必须由上诉人民法院进行二次审理依法作出终审判决、裁定 诉讼状和起诉书从大体上说是一样的但是说具体了就不同了应该说诉讼状中包括着起诉书一般的诉讼状分为民事起诉书和刑事附带民事起诉书刑事自诉起诉书还有行政起诉书统称为诉讼状

起诉状和起诉书有什么区别?【3】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应当递交起诉状。

起诉书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法律文书。

因为它是以公诉人的身份提出的,所以也叫公诉书。

起诉书为打印文件。

除首位部分外,主要是三大部分。

起诉状和起诉书的内容基本一致,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公民应当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和联系方式,法人写明法人全称、住所地、法人代表人姓名职务、委托代理人姓名、单位职务、地址,律师则写明所在律师事务所即可;

(2)有具体明确的诉讼请求;

(3)有起诉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

(4)证据和证据来源;

篇8:起诉状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不起诉制度包含了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以及存疑不起诉制度, 其中能够真正体现起诉便宜原则的只有相对不起诉制度。从程序设计来看,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权利, 即检察官对于存在足够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 依其职权斟酌具体情形而作出的一种不起诉处分。具体说来即对于犯罪情节轻微, 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 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 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 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承办。”这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对于涉案未成年人的处理方针与原则。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则充分体现了这种对于未成年人的关怀与宽容, 其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罚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 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符合起诉条件, 但有悔罪表现的, 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 由人民检察院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可以说, 附条件不起诉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不起诉制度。

二、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适用差异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均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前者一方面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使本不该进入审判阶段的案件提前终止, 缩短了诉讼时间,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使法院得以集中力量审判更为复杂的案件; 另一方面符合刑罚个别化和轻刑化的现代刑罚思想, 避免了将不符合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继续羁押、起诉和审判, 充分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后者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教育和感化, 使犯罪嫌疑人尽早回归社会; 另一方面消除了犯罪嫌疑人因被贴上罪犯的标签而自暴自弃、变本加厉报复社会的危险。

但是,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是两种不同的制度, 其具有如下差别: 1、适用对象不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 而相对不起诉则没有对象的限制。2、适用罪名不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 而相对不起诉则没有罪名上的限制。3、刑期要求不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要求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而相对不起诉则要求依照刑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4、是否有悔罪表现。未成年人是否有悔罪的表现是能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一项重要参考, 而相对不起诉则没有如此的规定。5、救济方式不同。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 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公安机关可以要求复议、提请复核; 被害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请求提起公诉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对于相对不起诉所作出的结果法律并没有规定任何救济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附条件不起诉适用于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情节较轻的案件, 相对不起诉则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 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于刑罚的案件, 在针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 两者则会出现适用上的交叉。因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之间的顺序关系, 以便在遇到此问题时有一个明确的适用规则。

三、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规则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 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 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考察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 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基于此项规定, 部分司法工作者则认为相对不起诉制度轻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因为附条件不起诉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了更多约束而相对不起诉一经作出犯罪嫌疑人就相当于得到了无罪认定。笔者认为, 这样的想法欠缺一定考虑。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相对不起诉制度在适用顺序上具有相应的顺序规则。

第一, 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的应优先考虑适用相对不起诉。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而言, 相对不起诉一经作出就是终局决定, 能够及时使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更好地保护其合法权益。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要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 向社区或者公益团体提供公益劳动, 接受相关教育等。与之相比, 相对不起诉对于犯罪嫌疑人无疑是一种及时的解脱。

第二, 如果相对不起诉不能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起到相应的惩戒教育作用则考虑适用附条件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规定了相应的考察期限, 在考察期内由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居委会、村委会、家长等个人或者集体相互协调配合,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辅导, 一定程度上使未成年人得到了更多的帮助, 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自身缺陷、明确今后的发展道路。而相对不起诉则忽视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当前以及今后的发展问题, 如该名犯罪嫌疑人本身就是累犯、惯犯, 则适用相对不起诉则没有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起到的效果好。因为考察期限内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得进入特定场所, 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从事特定的活动, 还有接受相关教育等, 这些条条框框也限制住了其再次接触社会不良青年的渠道。

总之, 如果办案过程中遇到了上述问题应首先考虑适用相对不起诉, 如果相对不起诉不能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起到相应的警示教育作用, 则考虑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笔者认为,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最大的差异还在它们两者对于犯罪嫌疑人的适用角度不同: 附条件不起诉倾向于适用需要外部力量加以监管从而有效抑制再次犯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相对不起诉倾向于适用犯罪情节轻微, 属偶犯、初犯, 且基本没有再犯可能的犯罪嫌疑人。

摘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修正案中值得注意的是, 针对未成年人设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其中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最大特色。至此, 我国的不起诉制度就包括: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存疑不起诉以及附条件不起诉。本文就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这两种十分相似的制度其概念含义、适用差异性等问题作出初步探讨, 旨在进一步明确应该如何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相对不起诉,适用差异,适用规则

参考文献

[1]彭志刚, 黄河, 李长冰.进退两难:相对不起诉制度之博弈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 2009.

[2]黄曙, 梁洪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视野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完善[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7.

[3]赵凡.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以&lt;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gt;为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2 (4) .

篇9:乔丹起诉“乔丹”

美国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2月21日向中国某法院起诉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他在两天后发表的声明中称:“当我了解有其他企业未经我许可便利用我的中文名字、球衣号码,甚至试图利用我孩子的名字开展商业活动,我感到非常失望,我采取这一行动的目的是保护我所拥有的姓名权及品牌。”

该案引起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许多人惊呼穿了多年的乔丹鞋竟然与乔丹毫无关系,公众质疑中国乔丹是不是“大忽悠”?也有人怀疑,这是一场国际商战的开端。

中国一半鞋都姓丁

要说乔丹体育为何会面临今天的局面,不得不从它成长的大环境谈起。

乔丹体育诞生于福建省晋江县陈埭镇。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小觑的地方,全中国十数亿人所穿的鞋,至少有一半产自这个镇,另一半才被耐克等国外品牌和李宁等国内它省品牌瓜分。在陈埭约3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了3000多家鞋企和配套企业,这个小镇去年为全世界生产了超过10亿双鞋,被称为“中国鞋都”,安踏、特步、匹克、361度、乔丹、飞克、美克,占中国鞋业市场份额前十的公司,七家在陈埭。

还有另外一个统计:这七家的掌门人绝大数都姓丁。也就是说,中国人脚上穿的鞋,有一半都姓丁。

陈埭制鞋业的兴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积累了十年的陈埭鞋企们开始了第一轮扩张,工业化生产逐渐代替了家庭作坊,老房子纷纷被改造成了三层、四层的厂房,以容纳几百位工人同时工作。

在乡村小镇变成鞋企聚集地的同时,陈埭在国际上的名声越来越响,很多国际买家拿着设计好的“鞋样”不远千里来到陈埭,以寻找合适的代工工厂。大量的国际订单将陈埭的鞋企们推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通道。

1984年,陈埭的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亿,到去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322亿元。这个当年籍籍无名的地方很快变成了经济总量位居福建省第一的小镇。

一时间,在陈埭的街道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操着各种语言的全球买家,从福建、四川、安徽、江西各地源源不断涌入的打工者,看好陈埭消费市场的一些品牌推销商,包括那些卖宝马、奔驰的人……这个鞋都将很多人的梦想就这样层层叠叠地交织在了一起。

然而,繁华下也不无隐忧。由于当地的创业者大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规模达千万级别的企业至今还保留着家庭作坊的运作模式,甚至连健全的财务制度都没有,账目很混乱。企业发展的很多重大决策至今仍由企业家凭个人喜好或潮流作出,并未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作匹配。

甚至连此次风波浪尖中的乔丹体育也不得不谨慎地对外承认,公司存在一定的实际控制人管理风险。因为丁国雄、丁也治夫妇两人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股份排名第二的董事丁加芳是丁也治的弟弟,董事兼副总经理丁世杰是丁国雄的外甥。

乔丹体育的前世今生

1984年,乔丹体育前身福建省晋江市陈埭溪边日用品二厂成立了,由丁老岁、丁国雄父子注资13.6万元设立的企业当时还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挂靠在村委会名下。

1985年起,丁国雄开始经营运动鞋批发,提供给北京周边个体户。到了1995年年底,丁国雄已在北京开设了十多家零售店铺及雅宝路批发店铺、大康鞋城批发店铺,积累了大量资金。其妻弟丁加芳也跟着起家,自1990年起,开始在泉州及周边区域经营鞋、服装的辅料销售,为晋江鞋厂、石狮服装厂提供辅料。

2000年5月,日用品二厂的实际出资人丁老岁、丁国雄父子与挂靠单位晋江市陈埭镇溪边村回族村民委员会签署了《企业甄别理顺决议书》,各方确认日用品二厂设立时,挂靠单位晋江市陈埭镇溪边村回族村民委员会未投入任何资金,其全部注册资金由丁老岁、丁国雄父子投入。

随后,丁老岁、丁国雄将日用品二厂改制设立为福建乔丹,同时引进丁加芳、丁加泰、杨雪英(丁加芳、丁加泰为丁国雄夫人丁也治之弟,杨雪英为丁也治之母)三位新股东,注册资本增加至500万元。

2005年3月,丁老岁病危,丁国雄、杨雪英、丁加泰又分别将其所持福建乔丹全部股权转让给丁也治。当年4月,丁老岁去世,他的全部六位合法继承人:配偶张培芬、子女丁淑征、杨雅丽、丁罗丽、丁雅霜、丁国雄出具书面声明,将其继承丁老岁所持福建乔丹20%的股权遗产赠与丁也治。本次股权变更完成后,丁也治持股比例80%,其弟丁加芳持股20%。至此,企业完全掌握在丁国雄夫妇手中。

2009年6月,丁国雄夫妇以1.6亿设立福建百群,并掌握了公司100%的股权。

福建乔丹于2009年12月整体变更设立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由福建百群,实即丁国雄、丁也治夫妻二人,控股近三分之二,其余丁氏成员合计控股近三分之一。可以说,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公司。

除了乔丹体育外,这个家族还掌控着数十家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三位主要丁氏成员也均拿到了厦门大学的EMBA学位。

马拉多纳牌足球

陈埭镇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假冒、模仿到自主生产的艰辛历程。虽然今天出现了匹克、361度等众多自主品牌,但也有许多企业仍未摆脱过去不光彩的抄袭历史。

在上世纪90年代耐克、阿迪达斯大规模进军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时,中国本土的球鞋生产企业似乎一夜之间发现,打上这些神奇的商标后,一双运动鞋就可以身价百倍,轻易卖到数百乃至上千元人民币。

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制作假冒耐克、阿迪达斯球鞋,另一些有远见的则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但是品牌的初创期总是困难的,一些企业就开始想一些巧妙的办法,比如用著名运动员姓名命名品牌,从其他领域找名牌抢注运动用品商标,或者用博大精深的汉字寻找谐音注册。

阿迪王、艾迪奈斯、科比(借用美国NBA球星科比·布赖恩特的名)、艾弗森(借用美国NBA球星阿伦·艾弗森的姓)这些品牌随即入雨后春笋般冒出(注:这些品牌均出自福建晋江),甚至连今年初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获得亚军的中国女选手李娜的姓名都被抢注了。

登录淘宝、京东商城等网站,可以看到一种名为科比牌的篮球正在热卖。生产商的业务员表示,不光科比牌篮球,他们还有马拉多纳牌足球,而且他们有国家注册商标认证,完全不需要担心任何商标侵权问题。

阿迪王官方网站称阿迪王成为中国运动鞋行业十大品牌、中国品牌500强。但因为其品牌名与“阿迪达斯”颇为接近,广告语“一切皆可改变”也与阿迪达斯“一切皆有可能”广告语较为相似,所以该品牌在网友口中多以恶搞形式出现,被网友讽刺为神器,例如“凑齐7双阿迪王就能召唤神龙以满足自己任何愿望”。

有了前辈同行们的对比,乔丹体育似乎很难摆脱复制、粘贴的嫌疑。尽管乔丹体育在此前披露的招股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试图撇清与乔丹的关系,包括不存在任何商业合作关系、未曾利用乔丹形象进行宣传、乔丹(Jordan)作为普通外国人姓氏与球星乔丹无对应关系等,但诸多细节让公众不得不怀疑乔丹体育故意与乔丹扯上关系的企图。例如,乔丹体育的商标与乔丹比赛中带球的姿态几乎完全一致,连衣服褶皱的角度都一模一样;乔丹体育注册的“杰弗里乔丹”、“马库斯乔丹”、“JIEFULIQIAODAN”、“MAKUSIQIAODAN”及其变体的商标,正是乔丹两个儿子的中文译名。

Soho中国CEO张欣2月26日在微博上表示:“我一直就以为乔丹运动服是乔丹的,就像李宁那样,才知道乔丹在告这家运动服公司,完全没有关系的。”乔丹状告乔丹体育事件发生后,网上出现了众多类似言论,均指被乔丹体育“忽悠”了。

北京更是出现了消费者状告乔丹体育的官司。北京的欧先生年初曾购买了一件运动服和一双鞋,衣服和鞋上都有“乔丹”商标。当时欧先生认为,这个品牌就是迈克尔·乔丹代言的,但后来他发现乔丹体育并非由迈克尔·乔丹代言,并且该品牌与乔丹本人也无任何关联。欧先生认为,“乔丹体育”搭名人便车申请了“乔丹”商标,却未向消费者声明其商品与迈克尔·乔丹本人无关,对他造成了误导和欺诈。欧先生于是委托律师提起诉讼,要求判令“乔丹体育”按购物价双倍赔偿共1820元,和精神损失等5000元。

数度被驳回的商标权异议

那么在中国法律的框架下,乔丹状告乔丹体育的官司能否打赢?

乔丹体育自2000年6月起即开始使用中文“乔丹”作为公司商号,使用中文“乔丹”及图形等作为注册商标,至今在中国境内已取得131 项注册商标,且均已获得这些注册商标的《商标注册证》,享有这些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乔丹体育的现有名称“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也经过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核准,并由福建省泉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是合法成立的企业。

相较之下,耐克公司的“抢占”速度却是出奇的慢,目前耐克公司只有文字商标“MICHAEL JORDAN”和两个图形商标在中国获得了注册。

根据中国《商标法》规定,在商标提出注册申请后,符合商标法有关规定的,由商标局初步审定,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如果异议不成立,商标予注册。据此,2002年起至2007年的5年间,耐克公司依照《商标法》规定的商标申请流程中的法定异议程序,对乔丹体育公司拥有的共计8 项商标在公告阶段提出异议,但其异议均被商标局所驳回。耐克公司继而对其中7 项异议驳回裁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驳回复审,但全部复审请求又均被商标评审委员会驳回。

商标局及商标评审委员会驳回耐克公司的商标异议和复审的裁定均认为:“耐克国际有限公司不足以证明在被异议商标申请注册前,引证商标‘MICHAEL JORDAN’已经成为服装等商品上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驰名商标,同时,运动员迈克尔·乔丹仅在篮球运动领域里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乔丹’为英美普通姓氏,在除篮球运动之外的其他领域里‘乔丹’并不与运动员迈克尔 乔丹具有唯一对应关系。运动员的知名度不能等同于‘MICHAEL JORDAN’商标在服装、鞋、帽商品上的知名度。”同时,商标局也认为其他文字、“图形”商标未构成近似。

恰巧,乔丹代言运动饮料的广告词——“Be Like Mike(像迈克尔一样)”,为这一说法做了注脚,因为它说的是像迈克尔(名)一样,而非像乔丹(姓)一样。

胜诉几率渺茫

根据中国《商标法》的规定,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乔丹体育目前主要使用的“乔丹”商标是在2003 年前后注册完成,目前已取得商标证书且距今已超过五年。由于2008年前相关利害关系人请求撤销“乔丹”商标的请求未能通过,所以,乔丹体育对已注册的商标依法享有专有权。这也就是说,即便法院受理了乔丹的案件,其在中国的胜诉几率也极为渺茫。

此外,耐克公司至今尚在申请“迈克尔·乔丹”(中文)文字商标,但是此申请正处于驳回复审中,目前也不享有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而且根据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即使耐克公司的“迈克尔·乔丹”商标获得注册,也不能限制在先注册的“乔丹”文字商标的权利。这对于耐克及乔丹本人来说,不啻雪上加霜。

更有人指出,以乔丹成名的不止是迈克尔·乔丹一个,仅在美国,就有德安德鲁·乔丹和凯蒂·普莱斯(艺名是乔丹)两位姓乔丹的名人。前者亦是NBA球星,效力于洛杉矶快船队;而后者因是美国小报和明星杂志的头条人物,有“波霸乔丹”之称。如果“乔丹”二字侵权,那么原告岂非多不胜数。

曾为姚明在可口可乐公司肖像侵权官司中做代理律师的王晓鹏认为:“判定中国乔丹公司是否侵权,要看中国乔丹公司在进行商业经营行为的时候有没有直接使用乔丹的姓名、形象、姿态、声誉,有没有让公众误认为该公司使用了迈克尔·乔丹的身份。如果说仅仅用了乔丹这两个字就构成侵权,稍稍有些牵强。”

余波未息,前路何方

即便乔丹体育再次“维权”成功,赢了官司,它失去的也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多年来,乔丹体育为自己的品牌投入颇多,在品牌建设方面直接和间接投入数十亿元。2003 年,乔丹运动服饰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2005 年“乔丹”图形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同年乔丹牌鞋类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9 年“乔丹”中文文字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在设计研发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成果,先后研制出“飞翼弹力系统”、“OTWO 运动系统”、“A3CS 全掌透气循环系统”等多项技术。但是,这一切努力,在这场侵权官司的影响下,堪堪要毁于一旦。

究其原因,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成也乔丹,败也乔丹”。

我国运动品牌公司前身大多是以出口起家,给国外品牌做贴牌代工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品牌和市场营销意识的加强,涌现出众多领先的本土运动品牌,但运动产品跟风模仿现象仍然普遍。

乔丹体育在当年弱小时,为了借势,使用了NBA著名球星乔丹的姓氏命名。初期作用还算“明显”,至少许多消费者都以为它和真乔丹的Air Jordan品牌不无关系,两个“乔丹”牌就这么在中国的各大购物商场中共存多年。

但是随着中国“乔丹”的迅速发展,Air Jordan感受到了市场威胁。中国“乔丹”甚至一度在2011年与真乔丹当年在NBA称霸的舞台、芝加哥公牛(Chicago Bulls)主场联合中心球馆(United Center)做起了场边广告。

然而品牌名称很快给乔丹体育带来了不便,在其他中国体育品牌纷纷和NBA官方合作时,乔丹体育只能退而求其次,成为中央电视台的转播伙伴。在李宁、安踏、匹克纷纷签下奥尼尔、加内特和基德等NBA重量级大牌球星作为代言人的时候,乔丹体育却只能在广告中找个“微量级”运动员表演几下篮球动作,广告效果存在明显差距。这不能不说是“乔丹”二字的拖累。

为了摆脱真乔丹阴影,乔丹体育在最近的广告中开始着重强调“民族品牌”四个字,试图和Air Jordan撇清关系。然而当年的山寨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当初在起步时帮助企业快速发展的“乔丹”品牌很快成了进一步发展的负担。落了个不能丢却又没法用的尴尬局面。要想真正走出阴影,乔丹体育要做的恐怕不会比当年建立这个品牌容易多少。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郝勤认为,在合乎中国法律的前提下,如果单从商业角度考虑,中国乔丹公司在战略决策及品牌推广策略上无疑是成功的,其之所以在国内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维持良好的成长势头,很大程度是借迈克尔·乔丹在运动系列产品上的名头和影响力。但同时,包括民族品牌在内的中国体育产业要想有更长足的发展,归根结底产品的质量和市场营销环节的突破是关键所在。

在度过了这次危机之后,或许中国乔丹可以向361度学习。同为运动服饰品牌的361度以前叫做别克(福建)鞋业有限公司,后为避免与美国通用汽车旗下别克品牌产生商标纠纷,别克在2004年将品牌名称更换为361度,更名之后果然一帆风顺,并于2009年6月成功上市。

上一篇:小学《化石吟》重难点突破下一篇: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