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调研考察报告

2024-04-29

信息化调研考察报告(精选6篇)

篇1:信息化调研考察报告

调研

第1期

信息

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处 二00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签发人:何泽洪 信息员:郑友向

酉阳自治县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处 周飞 郑友向

根据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统一安排,2月13日,副主任马春峰、唐勇率管委会、园区建设开发公司各处(部)中层干部一行15人与区招商局有关人员一道赴酉阳自治县考察了该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了小坝全民创业园、板溪轻工业园和龙(潭)江(丰)重工业园。通过现场参观和听取酉阳工业园区负责人的工作情况与经验介绍,考察组成员无不为酉阳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所震憾,无不为酉阳干部职工忘我敬业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无不为酉阳人民不甘落后发奋图强的拚搏精神所感叹,无不为酉阳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善谋实干的协作意识所感慨,无不为酉阳上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所折服。考察归来后,泽洪同志专门听取考察组一行的汇报并主持召开 座谈会,认真学习讨论酉阳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目前正阳工业园区正掀起学习酉阳经验、查找自身不足、改进工作方法、加快园区发展的热潮。

一、酉阳自治县工业园区的基本概况

酉阳自治县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人口79万,是重庆幅员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穷困县。2008年该县围绕市委交办的‚四件大事‛,确立了‚工业强县、林牧富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四大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为第一方略、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以项目推进为第一举措、以农民致富为第一要务,轰轰烈烈地掀起工业园区建设。酉阳工业园区位于钟多镇、龙潭镇、麻旺镇、江丰乡、板溪乡、小坝乡境内,规划面积21.99平方公里,下设龙(潭)江(丰)重工业园、板溪轻工业园、小坝全民创业园和麻旺现代物流园,形成一区四园布局。其中板溪轻工园是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一)酉阳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迅猛。酉阳工业园区的前身是酉阳工业规划区,即现在的龙江重工业园范围。龙江组团的重工业园于2003年开始筹建,以矿产品加工、冶炼、化工为主,以建材、机械制造为辅,2004年才开始吸纳企业入驻,但短短几年时间,现已有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18户,已投产企业20户。板溪轻工业园于2008年7月28日启动,小坝全民创业园于2008年8月15日启动、麻旺物流园2008年10月中旬才开始规划,但目前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酉阳一区四园布局的工业发展框架已基本成型。去 2 年,整个园区已入驻企业63户,建成投产2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9.8亿元,入库税金4200万元。

(二)酉阳工业园区建设速度惊人。酉阳的园区建设集中体现一个‚快‛字,园区自2008年7月28日陆续开工建设以来,‚一区四园‛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分区、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仅仅半年时间,板溪轻工业园32米宽的主干道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油化,水、电、气、通讯等配套管线已经进入道路管网,3万平米标准厂房即将建成就全部预租或预售,首批企业即将入驻;龙江重工业园已有四川光和能源、九鑫集团等30家企业入驻,投产企业20家;小坝全民创业园全面完成园区道路油化和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首批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交付使用,已有5家企业投产。1月中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到该县工业园区、重点工程现场视察调研,对酉阳的园区建设、城市建设赞不绝口,特别对小坝全民创业园150天的‚酉阳速度‛更是大加赞赏,给予了高度评价。立即表态由市上投资5000多万元,在板溪轻工业园设渝湘高速公路互通道口,使园区大道直接接入高速公路,开全国先例。

(三)酉阳招商引资成效卓著。酉阳始终以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的第一抓手,组建了县招商局及北京、重庆、上海、广州4个招商分局,乡镇同时也成立招商分局,先后召开两次全县招商引资万人大会,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招商任务,每月定期召开招商引资汇报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强化考 3 核督查(招商引资占部门、乡镇综合目标考核50%的分值),严格兑现奖惩。所有的酉阳人都把宣传酉阳招商引资当成了自己的工作上的‚口头禅‛,都把全程服务入园企业变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习惯‛,在全县上下形成全民招商、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主要领导和县委相关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共14次216人次;在北京、成都、重庆、广州等地召开酉阳经济社会发展汇报会、政企界知名人士及老乡座谈会,积极推介宣传酉阳。全年共接待成批次外来考察投资客商81批次413人次,共签约319个项目,总投资92.31亿元;其中正式签约项目232个,协议引资63.31亿元;意向签约项目87个,协议引资29亿元,到位资金13.78亿元,已开工项目126个。工业园区共签约项目47个,整个园区入驻企业63户,建成投产 28户,在建35户,全部企业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四)全民办园区形成酉阳工业发展大环境。酉阳县委、县政府针对‚地大物薄‛、经济发展落后、干群发展信心不够的客观实际,以增强发展信心为突破口,以打造‚平安酉阳、法制酉阳、诚信酉阳、生态酉阳、和谐酉阳、魅力酉阳‛为举措,召开弘扬长征精神研讨会,广泛开展经典红歌传唱活动,举办酉阳历史民族文化知识培训,激发了广大干群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全县人民的精气神;‚重症下猛药‛,大力开展发展环境整治,先后开展6次‚酉安‛严打整治行动,举行3次公审公判大会,有效打击违法乱纪行为和社会不良 4 风气,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大力推行文明治丧,大张旗鼓开展违规墓地清理整治工作;集中开展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欠贷清理,清收各类不良贷款及电信资费7493万元,有效改善了金融环境。酉阳县始终把工业强县、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第一抓手,把服务企业作为第一要务,树立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努力营造最优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招商环境。并参照对口扶贫的办法,实行领导、部门、乡镇对口联系园区企业制度、风险保证金制度、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一票否决‛制度、‚5+2‛‚白(天)+黑(夜)‛作息制度,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标,千村万户大挂钩,全民办园区、全社会大招商的工业发展大气候、大环境。在入园企业服务上,严格实行‚封闭运行‛,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外,严禁任何部门进入园区检查;入园审批手续办理程序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先建设、后完善的原则,高度简化,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效率和速度。

二、酉阳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酉阳人多地广,县穷民困,交通相对闭塞,在渝东南区县中不占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他们却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创造了园区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酉阳速度‛和‚酉阳神话‛,享誉渝东南乃至全市。在考察和座谈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园区建设部门协作上的高配合,建设者履职上的高奉献,工作推进上的硬手段,决策思想的真解放,服务入园企业的真一体。

(一)解放思想,大破大立,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加 5 快发展的基础。酉阳县围绕市委交办的‚四件大事‛,大胆解放思想,确立了‚工业强县、林牧富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四大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为第一方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项目推进为第一举措、农民致富为第一要务,抢占了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发展先机,抢得了重庆‚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两翼‛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优惠政策的重要机遇。在实践上,酉阳打破按部就班、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冲破禁区,打破条条框框,为人所不为,树立‚法不禁止皆可为‛和城乡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创新意识,以‚敢‛字当头、以‚闯‛字领先,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造性开展工作,破解难题,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工业园区。以放手一搏、勇争一流的雄心壮志,‚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开拓精神,敢为发展‚犯错误、越雷池‛的大气魄,敢走别人未走之路,敢谋别人未谋之策的大手笔,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大思路,从而实现了酉阳园区建设的跨越发展。

(二)强推硬逼的考核制度是决策高度执行的保证。思路决定出路,决策决定成败,执行决定效率。酉阳县决策程序虽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允许畅所欲言,允许不同意见,但县委、县政府的思路和决策一旦出台,就不允许议论、评价,只要求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行政效能监察部门、县委巡视小组、县纪律监察部门就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逗硬督查。实行 6 重点工作五日工作例会制,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实行重点项目两小时督查工作制,随时检查施工机具和人员到位情况,随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听取部门汇报,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讲效果,不问原因。没按时完成任务,第一次实行黄牌警告,主要领导离岗专门抓此项工作;第二次黄牌警告,主要领导就地免职,相关责任人员就地降职使用并调整。‚不近人情‛的严酷考核、督查,‚三天的事情一天干完,三年的目标一年实现‛的工作快节奏、快理念,已人人入耳、入脑、入心,不舍昼夜,无星期天、无节假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形成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习惯。

(三)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是促进发展的动力。酉阳县牢固树立酉阳发展人人有责、个个有份的主人翁思想,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以加快酉阳发展为己任,把全县的发展当作自己的理想来追求,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主动扛起酉阳加快发展的大旗,主动融入酉阳的改革和建设。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只要有利于发展,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不分昼夜,始终坚持沉下身子,兢兢业业地干,脚踏实地地干,任劳任怨地干,以敬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高效率、快节奏地推进了各项工作。广大干部职工为发展只争朝夕,自动自发,从简化程序、从‚5+2‛、‚白+黑‛、‚一日当做三天用‛、‚人歇机不歇‛的工作方式上抢时间、抢进度、抢工期。破釜沉舟辟溪径,拼命一搏抓 7 建设,从而实现了园区开发建设的高速度、高效率、超常规推进。

(四)部门高度协作配合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法宝。酉阳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决摒弃各自为政、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沟通协作。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项目立项审批、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建设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不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一切服务于服从于企业、项目、园区建设的需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敢于创新工作机制,敢于突破工作禁区,敢于超常规运作,上下协调,通力合作,齐心协力推进了酉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的快速发展。

三、酉阳工业园区建设的启示

酉阳自治县发展工业园区的各方面条件相对比黔江滞后,起步更比黔江晚。但是,他们在短短半年时间,园区基础设施已有一定规模,产业培育已经走在我们前面,其发展速度令人震惊,发展形势咄咄逼人。作为渝东南首家启动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正阳工业园区起步建设5年多,基础设施建设才初具骨架,入园企业仅仅35个,投产仅14个,2008年工业总产值仅8.06亿元。要在2012年打造‚200亿‛特色工业园区,进入全市区县工业园区前20强,我们面临巨大的危机和压力。结合黔江的实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学习、借鉴酉阳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立体开放的视角充分把握正阳工业园区的独特 优势,‚跳出园区看园区,跳出工业抓工业‛,真正实现正阳工业园区的超常规、快速度、跨越式发展。

(一)要进一步突出工业第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区委二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到2012年全区‚实现GDP200亿元,跻身全市20强‛的战略目标,要‚突出工业第一优先地位,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实施重点工业企业‘3511’工程为抓手,集中打造食品、化工、新材料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延伸壮大产业链条。‛这一重要决策把工业园区摆在了黔江工业发展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打造200亿黔江的核心在工业,而工业的核心在工业园区。2012年园区必须实现200亿元工业总产值,才能保证‚200亿黔江‛目标任务的实现。

我区是国务院定位的渝东南经济中心,而经济中心的核心要素是工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则在正阳工业园区。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四次、五次全委会精神,咬定发展目标,发挥强大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拓展扩大开放空间,紧紧抓住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凤筑巢、分步实施,举全区之力,加快正阳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进程。要深刻理解工业第一优先战略的定位,进一步认识工业园区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统一全区上下思想,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街道)责任,政策向园区开放,权限向园区下放,力量向园区集中,资金向园区倾斜,产业向园区集聚,舆论向园区导航,真正形成各级重视园区,各界关心园区,各部门支持园区,全民了解园区的政治、思想、舆论氛围,把‚第一优先‛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

(二)要大力营造全民招商的工作氛围 借鉴酉阳全民招商经验,我们可以放大我区的对口扶贫工作方法,实行领导、部门、乡镇(街道)对口联系招商引资和帮扶企业制度,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标,部门机关大挂钩,全社会办园区、全民大招商的大氛围。把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把招商成绩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准,真正形成人人想开放,层层抓招商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发扬‚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破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增强走出去与客商对接的勇气,主动出击,撒网捕鱼,做到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诚招商、围绕产业招商;要敢于‚跳起来摘桃子‛,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把‚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理念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要建立强推硬逼的工作机制

酉阳在园区建设上实行五日工作例会制、重点项目两小时督查工作制,随时督查工程进度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随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并实行‚严酷‛的工作考核。我们要借鉴他们那种强推硬逼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加大督查、落实力度。工作决策、目标任务一旦定下来就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严格落实,只讲结果,不问过程。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诫勉、处罚、责任追究制度,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企业服务推进不力,完不成阶段任务就要从主要领导开始,层层督查,追究责任,一查到底,谁出的问题谁就承担责任。

(四)要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正阳工业园区启动建设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市内先进工业园区相比、与酉阳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相比、与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对黔江的要求和区委二届四次全委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对照,发展的差距巨大、危机巨大、风险巨大、压力巨大。建设资金不足、融资难度大、建设速度慢、审批环节多、招商引资难、配套服务不健全、发展环境差等问题困扰着园区的发展。正阳工业园区是黔江的工业园区,是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平台,是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统筹城乡的桥头堡。工业园区的发展成败,事关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要实现正阳工业园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区级部门、乡镇、街道服务园区的力度,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树立园区的发展就是黔江的发展思想理念,把园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项目立项审批、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建设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为园区大开方便之门,一切服务于服从于企业、项目、园区建设的需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举全区之力,重视园区、关心园区、支持园区、服务园区、发展园区,形成决策高度集中,部门协调配合,上下齐抓共管,全民建设园区的工作格局。

(五)要进一步弘扬黔江精神、发扬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 工业园区的发展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酉阳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危机和压力,酉阳干部职工的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分昼夜的创业、敬业、奉献精神更让我们钦佩和汗颜。感动不如主动,心动不如行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曾经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看了酉阳的发展,对照我们的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升华黔江精神,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11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以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高效率、快节奏地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以加快园区发展为己任,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全身心投入园区开发建设。要充分利用‚委司一体‛、实体财政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每个职工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热情,真正树立上下一心,想园区所想、急园区所急的主人翁精神,推进正阳工业园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 ‚打造200亿黔江,跻身全市区县20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信息化调研考察报告

关于汉中地区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建设

调研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借鉴大型综合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我院组织设备科、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等相关同志,于2010年11月25日赴汉中地区进行考察。考察组在乔军院长的带领下,前往3201医院、汉中市人民医院主要就医护工作站及电子病例系统实施运行情况进行学习考察。经过学习考察对以上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感受颇深。

一、基本情况

中航集团3201医院是汉中地区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编制床位600张,实际开设床位1100张,职工1200余人,年门诊量30余万人次,年住院患者2.5万人次,年收入2.7亿元。3201医院采用中联公司的医护工作站及电子病例系统软件1年多来,分次分批上了药品管理系统(药库、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财务收费系统(门诊挂号、门诊划价收费、住院记账、出入院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医护工作站。据院方反映,中联公司的电子病历、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和医学影像管理系统运行情况基本平稳,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汉中市人民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开设床位 500张,年收入1.2亿元。目前使用中联软件2年,使用模块有药品管理系统(药库、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财务收费系统(门诊挂号、门诊划价收费、住院记账、出入院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检查科室业务执行和收费管理。据院方反馈该系统运行情况基本稳定,能满足需求。

上述两家医院均采用了中联公司的医院信息化管理软件。据院方反馈该公司的软件运行基本良好。从使用情况分析,该公司的软件基本能满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临床及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信息化建设

根据《陕西省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与测评标准》,两家医院均能结合各自实际和发展的需求,正在逐步使信息化建设方面具备以下七大功能部分。

(一)临床诊疗应用

1、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主要完成对门诊病人的诊断、处方、医技、病历书写,并完成处方发送、门诊手术、医技与影像的结果查询,住院预约;同时具备查询病人以往的电子病历诊疗记录、提供有关统计功能(可以作为二期建设目标)。

2、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主要完成对住院病人的常规处理,形成电子诊疗记录。包括新病人的处理、出院病人的 处理、住院医嘱的处理、住院病历处理等功能。(可以作为一期建设目标)

3、护士工作站系统:本系统主要按照医嘱完成对病人的各种处理,对病区日常事物进行管理,对病人信息、发药退药情况、排班、物品管理、床位分配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与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同时建设能充分发挥软件的协同作用)。

4、检验信息系统:临床检验信息管理(LIS)是利用计算机连接医疗设备,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医院检验科或实验室临床检验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和交换,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可以作为三期建设目标)。

5、医学影像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是专门用于医学图像处理、存储——传输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他能有效解决传统医学影像中存在的存储、传输、检索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医学X线、CT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MRI)、核医学、PET、超声、病理、内窥镜等医学图像信号的管理,实现医院的无胶片诊断,辅助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可以作为三期建设目标)。

6、住院手术、麻醉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对手术病人的申请、手术安排,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其他的相关信息和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可以作为二期建设目标)。

7、重症监护系统:主要完成重症病人的诊治与护理过程中医疗数据的采集、显示、编辑、分析、传输并生成报告,实现有效的医疗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实现信息共享及高效的信息应用(可以作为三期建设目标)。

8、体检信息系统:以体检信息为主线,客户服务为中心,健康指导为纽带,以循证医学为理论指导,遵循个性化医疗理念,为医疗机构提供医学信息的管理服务,实现体检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作为三期建设目标)。

(二)药品管理应用

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应用,这部分主要处理药库、药房及发药的管理以及合理用药的各种审核及用药咨询与服务。包括药库信息管理、病区药房信息管理、门诊药房信息管理、合理用药与检测、制剂室信息管理(一般作为一期建设目标)。

(三)经济管理应用

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分有关处理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包括门急诊的挂号划价收费,住院病人的入、出、转,住院收费,物资、设备、财务与经济核算等(一般作为一期建设目标)。

(四)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应用

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应用主要是将医院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处理结果供日常医疗业务管理和各级领导决策使用。需要实现以下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病案管理、图书馆管理、医疗统计、院长综合查询与分析、病人咨询服务、人事管理、医务管理、护理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等。(可以作为二期建设目标)

(五)外部接口

外部接口就是为解决医院信息系统与陕西省卫生信息网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农村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疗收费项目与价格监管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远程医疗咨询系统等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还包括与医疗保险等系统的接口。(可以作为远期建设目标)

(六)医院信息办公管理(HOA)系统

为医院行政、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后勤等工作提供充分、有效、准确的信息。并通过与医院的其他业务系统(如HIS、PACS等)的互通互联,进一步有效统计分析,搭建起医院的综合性的办公管理平台。以促进医院管理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提高医院管理与质量水平,节省人力、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医院工作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无纸化、自动化发展。(作为远期建设目标)

(七)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为保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准确、高效、长期稳定的运行,系统应具备强大的后台维护管理工具,例如权限管理功能、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功能、异地备份功能、系统升级功能、历史数据的转档功能、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功能、完善的日志报告功能以及详细的帮助文档或使用手册。

通过考察上述两家医院均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建设项目,3201医院还完成了三期建设项目。

三、上述两家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共同特点

(一)在组织管理方面,两家医院均按陕西省卫生厅要求在信息化基础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网站建设与网络服务建设方面坚持科学统筹规划、严格质量标准、科学设计、投资到位、合理建设、统一管理,努力实现医院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全院上下统一认识,院领导高度重视,各临床科室积极参与,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机构,科室职能与人员职责明确,通过狠抓人员培训与奖罚措施的落实,实现了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从单位到个人做到组织上、人员上保证信息化建设。

(二)在建设项目招标方面,两家医院都采用了中联公司的软件产品,并按照《陕西省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与测评 标准》的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建设项目。尽可能采用一家公司的软件,减少软件系统的冲突,实现数据与功能的兼容,并能保障后期维护与升级。据院方信息管理负责人反馈:“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软件公司做不到的”。在签署合作协议前,只要明确了对软件使用方面的要求,中联公司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还可以实现免费维护与技术培训。

(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前期准备工作中,两家医院均认识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准备工作的好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个网络升级计划的顺利进行和流畅使用,对整个医院的网络规划起决定作用。非常重视机房设备的更新。机房分为中心设备区和人员工作区两大部分,中心设备区要求有防火、防水、防尘、防静电设施,配置精密空调,报警系统等,中心机房面积都较大。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网络系统的发展,均配置有2-4台企业级的系统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份的方式,并更换大型存储设备,双路供电,大型电池贮电,以保证整个医院网络的畅通,数据安全。

(四)从着眼发展的角度看,两家医院均将医院发展战略与信息化融于一体,采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发挥医院整体优势的做法,用信息技术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内部的业务流程,使之更适应 临床工作要求;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支持经营决策的科学化,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技术指标不断改进。

四、信息化建设有效做法和经验

(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医院要及时调整充实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科室。尤其在工作的起步阶段,院领导层都要定期集中开会专题研究信息化工作,审定规划计划,部署重点工作,保证项目投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成立临时的由财务、医务、药剂,护理、质控等部门参加的具体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小组,在信息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项目的指导小组都由院相关领导挂帅,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主管领导都亲自过问,遇到重大问题院领导应及时出面协调解决,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利和成功。

(二)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按照系统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重视信息化管理和制度的配套建设,为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配合信息化建设,结合医院实际,陆续制定和颁布多项信息管理制度,使得信息化建设与制度同步推进,保证建设与应用有效衔接。

(三)重视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医院要制定职工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限期达到有关标准。同时,从战略高度重视外部引入和自身培养相结合,为医院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专才和复合人才,积极做好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

五、对我院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医院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是软件的应用,而软件的稳定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结合我院实际,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领导小组职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按照系统项目的特点和要求,重视信息化管理和制度的配套建设,为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

(二)在医院现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做好中心机房的建设;强化医务人员使用电脑、网络和处理电子信息的能力。

(三)基础设施完善后,医院信息系统项目引进的次序一般可以先建立医生、护士工作站,并在全院运行平稳后再建立电子病例系统。电子病例系统的建立首先应由科室建立好病种模板。具体实施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办法,选择对电子病历系统有强烈需求欲望的科室,且科员电脑基础较好,由科室主任向院方递交开通系统的申请,院方审批的制度,确保科室全力以赴开展此项工作。如此分批批准,先确定部分科室开通系统,运行平稳后再全院推开。

篇3:信息化调研考察报告

秦皇岛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于1987年正式投产, 设计能力是4万m3/d, 远期6万m3/d, 采用射流曝气工艺, 能耗较高。受建厂时工艺选型和施工建设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在投入运行之后从未能达到过设计要求。改造后没有设计二次格栅, 拦污作用大打折扣, 再加之平流沉沙池的砂水分离器不能使用, 使工艺参数的调整变得相对复杂, 面对时常发生的漂泥现象和剩余污泥含水率偏高的问题, 只能猜测原因, 而不能断下结论。为此, 我厂派代表赴昆明污水处理厂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调研活动。

1 实地考察情况介绍

1) 昆明污水处理行业概况

昆明共有八个污水处理厂, 其中第一、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属于改造升级, 第三、第五、第六污水处理厂属于扩建, 第七、第八污水处理厂属于新建。至2009年底, 第三、第五污水处理厂已提前两个月通过验收进入试运行管理, 其余6个污水处理厂的土建工程、设备和安装工程已接近收尾阶段。

污水处理厂建设是昆明滇池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市政府十分重视, 北岸工程第一至第八污水处理厂改扩建 (改造) 新建项目是斥资39.8亿元的重点环保项目, 用于新建第七、第八两座污水处理厂, 并改造提升其他污水处理厂, 同时还新建385公里的污水和雨水管道。项目要求今年底完工, 届时昆明的日污水处理能力从2008年的58万立方米提高到110.5万立方米, 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100%的目标。处理后的污水由现在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

2) 污水处理厂管理模式

昆明污水处理行业分为总公司、子公司、污水处理厂三级管理模式。

总公司全称为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是昆明市政府为加快滇池水污染治理步伐, 促进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而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于2004年10月15日挂牌成立。公司经营城市污水处理产业, 承担由政府确定的滇池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同时开展基础性产业、高科技产业及其他产业的投资、经营和专业化资产管理, 是以投融资及资本运营为核心, 以污水处理厂为支柱的集环境产业投资、项目管理中介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运营于一身的投资运营商。

昆明城市污水处理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2005年6月, 总资产6.7亿元, 是昆明滇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现有职工481人, 其中在职职工298人, 离退休职工183人 (占职工总数的38%) 大专以上学历175人, 占58.72%;专业技术人员103人, 占34.56%;副高职以上28人占9.39%, 正高职1人。公司机关下设六个部门, 六座污水处理厂、水质检测及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研究所、设备维修中心共八个基层单位。

公司以确保污水处理的质和量为中心和首要任务, 目前负责经营管理六个污水处理厂, 即,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污水处理厂。经营管理的主要财权、事权集中在运营公司。

各污水处理厂归运营公司统一管理, 实行厂长负责制, 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立、运行管理、财务报帐等日常事物中基本采取统一模式, 只设置了设备动力科、生产技术科、综合办公室等三个主要科室, 人员基本在40人左右, 大中专毕业生能占到一半以上。污水处理厂本身不带化验室, 全部安装在线监测和紫外消毒装置, 水质样品全部送到中心化验室进行集中化验, 目前, 化验室设在二厂、三厂, 即时将搬迁到运营公司办公地点。

从总公司到子公司再到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模式, 可以简化成一个运作、运营、运行的闭环系统。

3) 污水处理厂管理理念

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董事会在得知昆明污水厂获奖消息后, 立即要求全公司上下认真寻找差距, 改进工作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标准, 严格要求, 努力实现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同时, 该公司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超前思维、加快发展”的经营方针, 努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与思路, 探索新的管理手段, 掌握新的处理技术和方法, 确保污水厂的高效、稳定运行。

我们考察组一行根据运营公司的安排, 重点考察了五厂、六厂、二厂, 所到之处总能听到贯标、内审的词语, 到二厂时, 正赶上领导及生产相关人员开内审会, 会议中抽出了生产科的一位负责同志带领我们参观了生产现场。

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理念, 实行科学化管理是昆明污水处理行业的明显特征。

2 考察体会

1) 政府重视, 统一规划

昆明市政府及全体干部群众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有信心、决心、恒心、耐心治理好滇池!不信滇池水不清!”

在《云南日报》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 应日本藤泽市市长海老根靖典的邀请, 市长张祖林率昆明市政府代表团, 于14日赴日本进行友好访问。访问期间, 市政府代表团与藤泽市政府进行了深层次、多领域的友好交流, 拜会了东京都政府官员, 召开了招商引资推介会, 并实地考察了琵琶湖研究所和滋贺县污水处理厂。考察时, 详细了解了日本治理琵琶湖的举措和运行模式。张祖林认为, 日本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环保意识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另外有消息报道, 在斥巨资进行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工程中, 市里领导不止一次亲临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率质检、监理、设计等单位人员在一次质量检查中明确表示“都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不能砸了牌子!下周再次检查, 如果没有明显改观, 就要给承包单位亮红牌, 让其退出昆明市场。”

当地政府对滇池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且不说那斥资几十个亿的所有污水处理厂系统工程改扩建和其它配套工程的实施了。人家齐刷刷跻身于全国行业先进行列, 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同样是旅游城市, 我市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湛蓝的大海和金色的沙滩, 可是近几年的发展, 海水污染已经比较严重, 赤潮和海藻已经影响了海水的洁净, 治理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虽然河北省已经规定污水处理厂都要改造成出水达到一级A的水平, 但现在并没有看到多大动静, 至少我市目前是这样, 污水偷排更是屡禁不止, 甚至环保部门明知有大量工业废水偷排到我厂的出水溢水口, 也表示无能为力, 不能不说是令人费解。

同样是改造, 我厂的改造可以说是从立项到施工一直在困难中实施, 在无奈中收尾;改造后又陷于困境维持运营, 无政府、无秩序、无规划, 无监管, 到现在还遗留许多问题不能解决, 无处问津, 创造了一个不健全、生命力脆弱的畸形儿, 成为一个边缘产物, 没有足够的药物都难以生存下去。如果说仅仅是资金、体制归属方面的原因, 似乎又过于简单。

同样是老厂, 再看看昆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改造情况。该厂始建于1988年, 建设规模为5.5万m3/d, 1990年3月试运行。运行十年后, 在2000年, 昆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开工建设, 资金来源是世界银行贷款。改扩建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12332万元人民币, 实际总投资10450万元人民币 (含3km管网工程) 。

污水处理厂改造部分是在原设施基础上改造、新增部分设备, 使日处理量增加2.5万m3/d;扩建部分是在厂西南侧, 新建二组氧化沟系统, 使日处理量新增加4万m3/d。设计处理能力由5.5万m3/d提高到12万m3/d,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5万m3/d。现实际处理能力10万m3/d, 实际处理能力达不到设计处理能力主要受截污管网建设影响。

2006年2月17日, 云南省环保局组织市、区三级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表组成了验收组对昆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污水管网工程环保执行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及验收, 由于该项目安装的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善、运行不正常和厂界噪声存在部分超标, 需要进行整治, 未达验收要求, 所以对该项目暂缓验收, 责成整改。

稍作对比, 感慨万千。

2) 管理精细, 责任到人

所参观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让我们体验到了“精细”的含义。

我们到达时, 由于铺设地下电缆, 昆明市第六污水处理厂停产36小时, 当时正处于停产阶段。当我们在其生产科科长尹作泉及两位办公室科员的引领下参观脱水机房时, 看到的是洁净如新、没有一丝泥垢的脱泥机。尹科长告诉我们, 即使在生产期间, 也要求职工必须把脱泥机清洗到这种“滤带发白”的程度才算合格。

次日上午在第五污水处理厂参观时, 我们正看到有两人穿着橡胶衩裤, 站在约半米深的二沉池水中擦拭堰口周围的瓷砖, 其中一位还是女同志。廊道中还有两人手中拿着网罩在清除水面杂物, 开始我们以为是该厂雇用的临时工, 经王玲书记介绍才知道是中控室的正式职工, 不管哪位职工当班, 都要下到二沉池中清除半天杂物, 保持水面和池壁的整洁, 这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考察回来的座谈会上, 不止一个同志感叹这个细节, 我们把这种细节管理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岗位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一是有一套完整的考核办法, 并把职工考核结果公布, 奖勤罚懒, 对劳动纪律管理到位;二是有一套便于操作的奖惩制度, 不论出现任何责任事故, 厂长做为第一责任人, 都要带头接受处罚。如果全年工作完成得出色, 年终公司也会进行相应奖励;三是责任落实到人。大到岗位职责, 小到环境卫生, 不光落实到班组, 还落实到个人, 厂区划分成条条块块, 人人参与管理, 每块都能找到责任人, 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四是管理规范、系统, 从制度到规程到记录再到改进形成完整的闭环, 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的框架。

其次是设备管理规范化。一是设备管理制度健全。大到鼓风机、脱水机等设备, 小到电动阀门、开关等设备, 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并上墙公布;二是养护设备到位。对需要加润滑剂的设备及部件, 规定了润滑油的种类, 润滑周期及添加的润滑油量;三是设备资产管理明确。填写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卡片, 帖挂在设备明显处, 让人一目了然;四是设备维护有保障。将设备的管理具体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有专人负责使用、清洁、维护, 维修有记录;五是设备标识醒目。每台设备上都注有设备名称、产地、性能、购买金额等, 便于了解机器设备的整体情况。

第三是管理人性化。一是在每一个设备操作规程下方都有相对应的安全操作规程;二是在特殊的或要害部门都有操作标识, 标明工作状态;三是转弯、危险地段不光配备救险工具, 还有醒目警示, 不厌其烦, 不厌其多。

3) 谦逊务实, 领导是内行

当我们最初与运营公司联系时, 运营部的王部长就表示热烈欢迎, 坦承互相学习, 还道是“天下污水人是一家”。我们所到之处受到了同行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排。

在第五污水处理厂, 厂长、书记、生产科长一起与我们座谈, 书记亲临现场为我们讲解。午餐时公司领导亲自作陪, 并与我们交流工作经验。戴总经理为我们每位成员敬酒, 语间充满着坦诚和质朴, 表达了对污水处理事业的热爱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如此坦白, 如此襟怀, 如此学识, 如此作风, 对外如此, 夫复何谈。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昆明污水处理厂在全国行评时赢得大满贯的原因了。

4) 验证猜测, 找准症结

在交流中我们发现, 五厂与我厂相似点最多, 问题也基本相同, 这就为验证我们的猜测打下了基础。我们两家生产工艺相同, 五厂在预处理中有两道格栅, 没有初沉池, 采用旋流式沉沙池, 效果并不理想, 正准备更换离心式设备。在后续污泥处理中, 也没有回流污泥引入, 因此在生物池中都出现了淤泥的现象, 而且淤积情况比较严重。五厂剩余污泥含水率比我厂低是由于其工艺中设有浓缩池, 并且使用进口脱泥机, 压榨滤带长, 配有预处理滚筒装置等硬件原因。

通过对比, 我们找准了自己的问题, 验证了猜测, 说明我们对本厂目前工艺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路是正确的;制定的改造、维修、更换部分设备设施的初步方案是可行的。为我们下步解决问题, 做好生产运行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3 结束语

篇4: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培训;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40-03

一、背景

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阶段,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结合新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及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索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云平台等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与教学支撑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

基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系统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我们对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的现状做了一次调研。

1.调研目的

(1)了解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对国内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及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等其他机构组织的与教育信息化培训相关的活动进行较大范围的调研,获得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开展情况的真实信息。

(2)挖掘培训的真实需求。期望通过对这次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培训对象结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从中挖掘出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真实需求。

2.调研对象

有全国43家电大院校系统提供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100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100家中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和企业开展的有关教育信息化培训活动。

3.调研方式

通过对调查对象公开网站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信息、招生简章、通告通知以及学员公开发表的培训心得等进行搜集和整理,统计出全国44家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以及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近三年来开展过各种级别和类型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培训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调研内容

调研信息内容涉及培训的主办单位、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培训时长、培训方式以及全部能了解到的具体培训课程内容。

5.调研结果

此次调研涉及了43所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及部分师范院校,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调研了20多家教育服务类企业,获得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培训共153期,其中以师范院校和电大开办为主,高职院校有不定期的内部培训活动,而中职院校一般是外派型培训。

(1)在开办规模上,根据培训班类别的不同会有两种较大的差别,一种是对外的招生培训,影响力较大。一般由电大和部分师范院校举办,诸如面向全省或全市的集体培训,也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但规模都相对较大。另一种是对内的培训,影响面也较窄。主要是面向校内的教师或教学管理和辅助人员,培训规模基本在几十人以内。

(2)在培训方式上,除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过为数不多的在线学习及视频会议方式的培训之外,其他院校和机构进行的均是线下的课堂面授培训,并且一般是一至两天的短期培训。

(3)在培训对象上,主体可以分为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三类。这里培训对象是按照培训机构开设课程针对的目标人群进行的分类,其中,管理人员针对的是各院校校长、教务处领导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教务教学系统管理人员、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图书管理员等,还有其他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社会上信息技术爱好者。在此次调研获得的153期培训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有88期,面向技术人员的有63期,而面向管理人员的只有7期。

(4)在培训课程内容上,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内容也会呈现明显的偏向性,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类——理论理念类培训、技能类培训及应用类培训。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说,以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培训居多,面向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面向管理人员的统筹规划与实践应用类的培训还比较少。

(5)对于培训内容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训课程内容的三个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调整,并得到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关注热点的转移情况。

A.理论理念类培训

从2011年到2013年,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和转变,从一开始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认知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念和思考,仅仅一年后的2013年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行业便开始关注到信息化与课堂教学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反思与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原则的研究、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探讨以及在线学习、终身教育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知识领域。

B.技能类培训

技能类的培训也经历了从计算机基础、网络软硬件知识、多媒体制作技术、教育管理及教学信息化平台操作、网站设计与开发培训转向课程开发技术、互联网资源的高效获取与利用技能、课件制作与课程建设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交互教学方式、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培训内容。

C.应用类培训

应用类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从统计结果来看,平台的应用和管理培训较多,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上的培训还比较欠缺。

6.调研的不足之处

此次调研主要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展开,没有进行培训主体的直接探访。只对公开发表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对于没有在网站或其他公共渠道上发布消息的培训并未作统计,因此所搜集到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完全的。但这只作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总体上的把握,而各院校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endprint

三、调研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呈现以下特点:

1.培训项目缺乏长期稳定性

由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短期的培训课程较多,定期的培训项目较少,缺少能够提供长期稳定培训的机构和组织。各级各类院校举办培训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外派培训对于参训人员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随机性,不能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2.培训覆盖面较窄

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员——学科教师、技术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目前的培训活动主要是面向学科教师,针对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还比较欠缺。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在调研得到的培训信息中发现,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集中在网络化信息化软硬件的操作使用等新技能的培训上,缺乏涉及学校信息化统筹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的培训。

4.缺乏科学的培训教材

纵观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学院学习的教材大都来自培训讲师个人制作的PPT,没有经过专家多方论证的统一学习资料,在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全面性上难以得到保证。

5.培训方式没能与时俱进

虽然现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但从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的培训绝大部分是短期的面授课程,很少有通过线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培训课程的引申和延续。

四、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建议

不管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部署,还是时代科技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教师及教育管理和辅助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都呈现出极大的需求,根据对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方式调研得知,受教育工作者欢迎的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参加培训(59.61%)、团体协作(16.94%)、专家讲座(13.68%),这与实际方式自学(56.68%)形成很大反差。因此,形成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兼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渠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需求。

1.形成长期稳定的培训体系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规模庞大,所需求的教育管理、教学指导与应用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工作者当时所接受教育的能力范畴。应急性、零散的随机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需求。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这一长期性的需求,必须建造能够满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的规范性培训体系,不仅要有传统的面授课堂培训,还应有与面授课程相关联的在线学习资源做培训的引申和后续应用及反馈,教育信息化培训现阶段亟需专门性的培训渠道来提供长期稳定的培训服务。

2.开发针对具体岗位和人员的专门性培训教材

教育信息化能力需求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教育信息化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不同工作岗位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职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要保证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有效性,就需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不光要考虑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同时也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自身的特点纳入到培训内容之中。另外,在教材审核上,应将能否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同时,由于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培训内容也要跟上持续更新的节奏。

3.线上与线下结合

目前来说,市场上具有良好学习体验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还没有较为典型的案例。教育信息化学习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门户网站上的招生通告和报名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培训内容是不是所需要的知识,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个人的预修,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圈子方便共同讨论困惑的难题,以及培训结束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能不能依托线上的学习通道反馈给讲师和更多的学院,进行持续性的讨论研究,共同进步。因此,在筹备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之初,就将培训的延续性作为设计的最重要原则。

4.培训资源共享

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是极其耗时耗力的事情,但大部分培训班在面授课程结束后便束之高阁,利用率与开发成本严重不相符,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课程本身被再次利用的机会也比较小,也造成了培训费用昂贵的现状。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历教育如网易公开课等已经开始引进各种优秀资源,充分发挥学习平台的作用为学习者服务,作为教育信息化本身内容的培训工作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线上的网络渠道将开发的课程通过免费或收费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也将培训课程本身曝露于公众的审核与评判之下,大浪淘沙,优质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推广,更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作实践当中,进而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涛,吴青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2]吕艳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个案研究[J].科技资讯,2011(30).

[3]曹佩德,马林妹.创新教师发展之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

[4]杨渊云,周航.始终把教师培训贯穿于广西教育的全过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5]王海燕.教师培训的意义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

[6]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究[J].青海教育,2011(Z3).

[7]曹志国.教师培训,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

[8]侯晓红.探析当前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信息化[J].河南教育(下旬),2012(2) .

[9]丹林.循序渐进:有效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J].中国教师,2011(11).

[10]瞿凡.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途径及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

[11]王晶.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职后培训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5).

[12]王明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几个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13]张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J].科技信息,2010(36).

[14]涂云海.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15]粟艳玲.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0).

[16]唐丽萍.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

[17]邹娅玲,王艳,邹艳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经济师,2010(11).

[18]马宪平.经受考验 防范危险 开创首都干部教师培训事业新局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5).

篇5:信息化调研考察报告

建设的调研报告

学习考察华东三省一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学习考察华东三省一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市公安局信息化建设学习考察组 为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的能力,2月中旬和3月上旬,**同志率领市公安局直属业务处长、区县公安局长,分两批先后考察了安徽、江苏和浙江、上海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考察学习,收获很大,启发很深,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理清了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思路。[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主要做法

安徽省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走跨越式发展、规范化建设、科学化建设、实用节约型发展的道路。二是科学整合资源,条块结合,信息共享。既节约了大笔资金,又使原有系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整合。三是立足基层,贴近实战,以用促建。坚持边建设、边开发、边应用的原则,狠抓综合应用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建设,突出实战应用,提出“一切为了实战”的口号,始终把立足基层,贴近实战,强化应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金盾工程”建到每个民警的办公桌上。四是抓典型,促全面,整体推进。省公安厅将芜湖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全省推广。五是强化培训,提高民警素质。始终坚持把提高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科技素质作为重要

环节来抓,切实把好“三道关”:领导关、基层所队长关、全员培训关。六是因地制宜,多方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安徽省公安厅提出公安信息化建设“不以系统硬件档次论英雄,而以实战应用效果定成败”,要求各地在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的同时,开动脑筋,多快好省地开展建设。七是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省政府将“金盾工程”、智能交通系统、互联网监控中心建设列入“861”计划重点建设项目,省级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列入了省政府“数字安徽”重点建设项目,保证了全省公安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

江苏省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做法

一是始终抓住网上信息应用这个核心,在普及推广上下功夫。省公安厅将作为全省“网上信息应用普及推广年”,加强分类指导。二是始终抓住网上信息应用重点环节,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以来,江苏省公安厅围绕“建成一个

平台、形成一套机制、培训一支队伍”三个环节开展建设,为应用提供环境、制度、素质的保障。以来,在全省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科技大练兵活动,将网上信息采集比对等应用技能,列入省厅派出所长、刑警队长、交巡警队长学校以及警衔晋升、专业培训的范围。三是始终抓住网上信息应用的整体推进,在“两强两促”上下功夫。以网上作战为核心,围绕信息强侦、信息强基、信息促防、信息促管开展应用实践。首先,将信息强侦作为开展网上应用的突破口,初步形成了网上侦察破案工作模式和网上信息查证比对模式、网上线索排查布控模式、网上案件串并侦查模式等一系列新战法。其次,大力实施信息强基工作,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都建立了规范化的网上信息研判应用工作机构和机制。第三,信息促防的作用初步显现。全省公安机关以实有人口管控为重点,通过对旅馆住宿人员、网吧信息、暂住人口信息的跟踪掌握,并及时与在逃人员、高危人群等系统数据进行比对,有针对性地落实管控措施,及时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提高治安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抓住创建“平安江苏”的机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投入专项资金10亿元左右,加大了各类社会面治安监控图像系统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社会重点部位、集卫星、微波、光纤网络、专用电路等多种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图像监控网,建成了一批具有智能化查控报警功能的治安卡口,用信息化手段织牢街面路口的防控网络。

浙江省、上海市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做法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实施“金盾工程”。浙江省公安厅确立了“立足现有、总揽全局、着眼发展、科学规划、开拓创新、规范管理、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力争以最少的资金投入、最短的建设周期产出最大的效益。上海市公安局明确目标,加大投入,强化运用,完善机制,近四年来平均每年投入近2亿

元。二是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整合信息资源。浙江省公安厅从5月开始,开发建设并逐步推广了全省统一应用的“浙江公安打防控信息主干应用系统”,初步实现了一个平台录入、查询和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三是以实战为目的,充分发挥信息化作战威力。浙江省厅通过实战应用促进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有机结合,并依托强大的网络支撑,将信息作战平台延伸到基层一线,抓住信息导侦、信息预警、信息促控等主要环节,不断拓展情报信息应用领域,开展“网上作战”,取得了较明显的应用效益。上海市公安局开发建设了信息比对系统,目前已纳入比对范围的有22个数据库,基本覆盖了主要公安业务信息。四是以规范化为抓手,为信息化提供强力保障。浙江省公安厅把公安信息化建设作为转变警务理念、改进警务方式、提高警务效能的有效载体。首先着力提高民警信息化素质。全面加强对一线民警的技术和业务培训工作,纳

入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和大练兵活动,并将其作为警衔与职务晋升的必训必考内容。其次,努力做大公安信息化的活水源头。按照“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的要求和“谁主办、谁采集、谁录入、谁修改”的原则,全面、认真地采集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以及车辆、驾驶员、二手机、二手车等各类基础信息,并及时录入信息系统。第三,强化机制保障。坚持属地采集、全程上网、完全关联、高度共享的原则,将信息化应用与民警的日常侦查办案和治安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采集、录入、储存、加工、应用职责细化分解到各项警务工作中,细化分解到办案、办事、办证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民警、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海市公安局坚持质量管理,制定了《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相关数据项目质量标准》,开发了数据质量检查软件,建立了数据质量举报网站和奖罚金机制,鼓励单位、民警反映所发现的数据差错,并以常住人口、案

件违法犯罪人员、在逃人员等15个系统为重点,开展数据质量检查,数据的总体正确率提高到%。

主要成效

一是公安信息化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安徽省一级网带宽达到155兆,二、三级主干网络全部开通,全省公安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到%,百名民警拥有的计算机数为台。江苏省一级网带宽为622兆,全省所有基层所队全部以专线宽带方式接入公安信息网。全省公安机关接入公安信息网的计算机为5万余台,百名民警计算机拥有率达到69台。浙江省公安二、三级主干网和接入网覆盖率为100%,地级市全部开通了至县级公安机关的图像传输系统。省、市两级公安信息中心均已运作。上海市已自建光缆3000余公里,实现了100%联网,达到千兆主干网,百兆联接至派出所,10兆联接至单机,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的“三网融合”。

二是建立形成了高效、共享、充分

满足公安实战需要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将所有公安业务应用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建成了“芜湖公安警务数字化协同系统”,实现了各警种相互支持、相互策应、协同作战的目标。江苏省在全省省辖市和省公安厅统一开展警务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各类网上信息资源的集中整合,满足了对信息的采集、录入、共享、应用需求。浙江省公安厅杭州市局建立以技术破案、信息破案为手段的网上作战体系,突破传统刑侦工作模式。通过信息分析整合、碰撞比对和倒查扩案、网上调控、关联扩线、犯罪轨迹刻画等方法,主动发现破案线索,掌握犯罪嫌疑人活动轨迹,拓展了“从案到人、从人到案”的侦查破案途径。上海市开展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二期建设,将中心库容量扩至300万人十指纹、100万枚现场指纹,比对速度扩至每秒50万指以上。开展了法庭科学dna数据库建设,目前前科库已入库6万人份,现场库入库保持

在300人份左右。以来,通过指纹识别比对直接认定和提供线索,查中390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795人,通过dna技术认定犯罪嫌疑人400名,其中破获凶杀案件500余起。

三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夯实。安徽省公安机关通过开展警务信息综合应用系统、人口系统、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高危人群管理控制系统、网吧实名登记系统和社会面图像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建设,使源头信息的采集录入和对流动人口、治安复杂场所和重点部位的控制得到全面强化,提高了社会面控制管理能力。江苏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开展了案底制度建设,对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采集、工作对象网上列管和前科劣迹信息查询比对等工作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不仅提高了对违法犯罪人员积累性打击力度,而且促进了执法基础工作的开展。上海市开发了50多个业务信息系统。主要有指挥调度系统、情报信息系统、案件时空分析

系统、预指挥调度系统、案件管理信息系统。

四是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开展。安徽省建成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400多处,道路卡口监控系统116处,配备车载移动电子警察320套,33个省际公路卡口系统全部建成,两条主干206国道和205国道部分重点路段实现联网卡口监控,仅,依托科技手段共发现涉嫌盗抢车626辆,抓获盗抢汽车犯罪分子44人。江苏省自起,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了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其中公安机关自建监控系统万余个,安装摄像镜头约12万个,50多个市、县公安局建成了图像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城市治安的不间断监控。通过发挥各类监控系统在锁定目标、固定证据、发现抓获罪犯等实战中的作用,以来,江苏全省共破案45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00多名。

五是形成了网上侦查破案新模式,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能力和水平明显

提高。安徽省自以来利用网上信息破案占全省破案总数的23%。江苏省公安机关利用网上信息破案占全省破案总数的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抓获在逃人员万余名。

篇6:考察调研报告

考察人:

专业:

时间:

地点:

项目名称:

一、项目概况

建设年代、建筑现状、规模及后期发展、周边状况

二、平面布局

1.总图布置

2.建筑平面及功能

3.内部交通

三、交通组织

1.人行流线

2.车行流线

3.消防车流线

4.货物流线

5.垃圾通道

6.停车场地

四、建筑立面

1.建筑高度

2.立面风格

3.色彩运用

五、建筑材料

地面、墙面、屋面、窗户及其他建筑构成部位的材料运用情况

六、建筑景观

七、建筑结构

八、给排水工程

相关设备位置设置情况,场地排水体系状况

九、暖通工程

相关设备位置设置情况

十、强弱电

相关设备位置设置情况

十一、消防

十二、节能环保

上一篇:新管理职责下一篇:汪氏魔术开展传承活动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