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2022-12-14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一、荷兰农业基本概况

额的50%,可谓,“小中见特”。目前荷兰农业已经超越了自然农业的阶段,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设施水平先进,可以说,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荷兰农业的突出特点,一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提高单产水平,同时采取先进技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并在同行之间认真组织协调,以使自己的产品不仅畅销欧共体各国,而且在潜在的外国市场上逐渐被接受。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信息咨询服务及推广机构,为农民和市场园林工人取得最佳成果提供所需的几乎一切专业知识和技术信息。二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到95年,整个农业从业人员为5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30%,主要是机械化使得这一产业的劳动密度降低。这一趋势还会因进一步引进新技术而继续下去。三是注重提高生产效益。荷兰有6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食品加工,实现增值,1994年,荷兰农产品加工,其附加值达到178亿荷盾,净附加值达到131亿荷盾。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荷兰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二、荷兰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状况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形式和运作方式,是由该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市场条件以及农民的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所决定。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是由包括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农民组织等诸多子系统组成。在荷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适用性研究,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荷兰的农业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由wageningen农业大学承担。在荷兰农业部领导下,有25个农业研究院,主要从事各学科的应用研究,同时也从事某些必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另外,还有11个专业研究站从事其它不同方面的适用性研究。各种农民协会在这些研究站中都有代表,他们可以对科研方向及项目的制定产生影响,政府部门在其中主要起协调作用。大多数适用性研究是在53个地区实验场所进行。农业研究院及研究站的研究成

果将在这些地区实验场进行试验,以便适合各地区的自然和经济条件。推广组织在国家和地区两极研究机构都有专家常驻,以促进、协调研究院(所)、实验农场以及推广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和相互提供信息。

荷兰的推广组织虽然是在农业部领导下,但具有独立的地位。推广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农民。推广虽是一种专业工作,但推广的作用并不限于推广技术。推广员主要是向农民宣传,解释政府的政策,但不是强迫农民服从于政策。教育农民,使农民提高自身决策能力。荷兰农民80%以上毕业于农业中专,基层推广人员,大多数毕业于农业学院,与农民很接近,乐于为农民服务。推广人员、科研人员、农民及政府间没有大的社会距离,易于交流。

荷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有效的农民组织。荷兰农民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农民学习俱乐部是高度发展和完善的农民组织。这类组织是农民自己创办、自己管理的,可以帮助农民相互学习,同时也易于和有能力与科研、推广人员打交道,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组织不仅对科研、推广组织有影响,同时对政府也具有很大影响力。政府制订一项新的农业政策,都会征求农民组织的意见,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多在制订政策过程中得到解决,而不是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因此,荷兰的农业知识信息系统,具有很高程度的用户控制,荷兰农民在整个农业知识信息系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荷兰农业信息知识系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信息投入多元化。在荷兰农业部,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向农民发布经营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同时收取信息服务费用。在整个投入比例中,最初政府负担50%,另外50%由受益的农场或农民组织负担。目前,政府投资达到70%的比例,体现了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视与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政府可以随时从1500个信息点上,获取代表9万个农场的各方面信息。

二是信息研究市场化。荷兰的信息研究部门,致力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侧重于农产品国际市场,即75%以上的信息采集来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

三是信息管理规范化。荷兰的农业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反馈,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自上而下,信息收集项目、类别、数据准确程度以及信息传输,都有明确要求,指标体系设定科学合理,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职责明确。

四是信息服务社会化。荷兰的农业信息不仅服务于国内,而且面向整个欧盟国家以至于全世界,是个开放的系统。在阿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可以随时浏览世界各地花卉市场行情。真正体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成果共享。

五是信息网络现代化。荷兰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并且全部加入国际互联网。信息收集迅速,信息传递快捷,信息反馈及时。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沟通了用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三、对加强我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业信息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如何学习借鉴荷兰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工作,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信息工作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信息工作方式要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信息工作,不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与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本质的区别。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信息需求,要求从事信息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开拓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改变过去那种催收催种,上传下达,封闭僵化的工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农业信息要围绕领导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咨询引导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指导思想,才能为农业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信息服务质量要提高。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是一项艰苦而扎实的工作。必须突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要拓宽信息的收集范围。由过去单一的收集生产信息,转变为多层次、全方位收集信息,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要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成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农业信息工作要与产业接轨,尤其在提高科技含量,强化市场引导,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上发挥作用;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在信息收集、加工、传递等技术环节上下功夫,提高信息质量;三是要提高信息工作队伍素质,坚持不懈地抓队伍建设,大力加强理论建设,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以此推动工作水平的提高;四是要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建设省级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推进硬件配置及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工作的运行质量。

3、信息体系建设要突破。我国目前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机构编制和资金投入,这是多年来困扰农业信息事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与需求矛盾的焦点。1996年3月全国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九五”期间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原则、建设目标,特别是建设资金投入渠道,投入比例。当前,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尤其要抓资金投入的落实工作,推进信息体系的发展。

4、信息工作职能要强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工作带有综合职能,信息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站在较高层次,观察、研究、分析问题,善于博征旁引,举一反三。当前,结合我们农业信息工作的实际,尤其要注重理顺内部工作关系,实现信息与政务综合工作、信息与政策法规工作、信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工作内部理顺政务信息、农情信息、农业统计、农业基点调查、农业物价、农产品成本调查等信息渠道之间的关系,“集中供热”、资源共享,逐渐构筑完整而系统的业务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信息基点的作用,隔级布点、综合办点、点面结合、互为补充,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局部与全部相结合,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相互协调,有机配合的业务工作格局。与此同时,要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自身活力,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第二篇:荷兰参观考察报告

2010年1月21日至23日,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马增俊会长赴荷兰出席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理事会会议。理事会期间,应荷兰Vroegop Rohe &Co 公司的邀请,马会长与世批联主席格雷汉姆•沃雷斯先生,秘书长玛利亚•凯威特女士等在荷兰共同参观了该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和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1月22日,Vroegop Rohe &Co 公司高级项目经理乔治•范•厄尔迪克先生带领考察团队首先参观了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又于1月23日参观了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

一、概况

(一)Vroegop-Windig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

Vroegop-Windig公司的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坐落于距离阿姆斯特丹50公里远的大型批发市场配送园内。该配送中心自2006年开始运作,场地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库房占地面积125,000平方米。布雷维斯克配送中心拥有大约100名员工,为90多个商店进行配货,年吞吐量达12 800 000箱,装卸货物的港口达20个。

该配送中心专门为该市西部和西南的3家小型折扣连锁(约90家商店)提供新鲜水果和蔬菜配送的服务机构。Vroegop-Windig公司通过布雷维斯克服务中心在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的总部向荷兰的超市和荷兰食品服务部门提供鲜活产品。该公司在德国斯特哈艾伦还建立了香蕉催熟服务仓库。

(二)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

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是阿姆斯特丹地区重要的食品批发市场。它集零售、酒店供应以及商场超市直供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占地面积2 600 000平方米,所经销的货物来自荷兰和世界各地,涵盖肉类、禽蛋、海鲜、蔬菜、水果等多个品种,是荷兰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综合性新鲜农产品集散基地,有“阿姆斯特丹之胃”的美誉。

与许多古老的批发市场所面临的情况一样,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交易大厅内设施相对简陋,经销商们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2005年一度想将该食品中心拆除,在Vroegop Rohe &Co 公司的努力下,在2008年与市政府达成协议,将该食品中心进行改建,一半建设成为居民区,一半仍然保持为食品中心。该中心历史悠久的食品交易大厅保留了下来。

该中心还有一个现代化的交易大厅,是一个两层的自助采购大厅,大厅内齐聚各类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及欧洲其它国家等地的食品。只有大宗货物采购的零售商才能进入这一大厅进行采购。

二、特色

(一)Vroegop-Windig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

1、自动化订单分拣系统

布雷维斯克物流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订单分拣系统,大宗订单的分拣与装运都是由机器人完成,是物流配送行业高效率、现代化操作模式的典范。尽管该中心常规营业时间是早上4点到晚上11点,但是物流中心里的订单分拣机器人则可以进行24小时作业。装盛货物的包装箱都是根据特定需求设置的,不同的货物用不同标识的包装箱盛放,机器人根据包装箱侧面的标识对货物进行识别,根据电脑中输入的订单命令,按照客户要求进行配货。自动化订单分拣系统提高了配货速度,同时提高了订单完成的准确率。在荷兰这样一个劳动力成本极高的国家来说,该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中心相关人员介绍指出,由于新生产线的使用,他们使用劳动力的数量减少,虽然设备采购金额很高,但是他们预计用4年的时间收回投入到这项新系统中的成本。

2、一体化合作经营

布雷维斯克物流配送中心还拥有一流的奶业配送系统,对奶制品进行专业配送。2009年9月末,该公司通过与连锁超市的合作,实施了新鲜奶制品操作一体化的配送模式,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该公司的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合作模式实现了一体化运营体制,减少了流通环节中搜寻、监督、防范违约等环节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合作,各环节上的各主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协调,专业性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环境友好型的物流运输系统

布雷维斯克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输系统实现了低碳排放。通过公司的前瞻性规划,物流配送中心全程使用零排放的卡车。这种电动卡车以锂电池作为动力,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根据最新的技术展望,电动卡车的最大行驶距离有望达到218公里,最大负重有望超过7.5公吨。这种环境友好型的运输形式将得到物流行业的重视。

(二)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清晰的管理模式

考察中,我们发现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有一套独有的管理模式——FCA管理模式。FCA管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市场安保——实体开发——目标宣示。

基础设施:市场基础设施、设备维护、安装、调试等硬件,是市场的基础;

规章制度:员工、客户以及经销商需要遵守的秩序,是建立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的保证;

市场安保:这一功能是通过外包给安保公司实现的,全过程实施“一卡通”身份认证式管理;

实体开发:对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拥有所有权的建筑进行开发管理,这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目标宣示: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把“争取成为荷兰最好和最重要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商”作为奋斗的目标,这一点不止要求每一个员工熟记,而且也要求供应商与市场一道作为共同奋斗的目标。

三、启示

(一)技术水平与资源禀赋相结合,采纳适合中国国情的分拣配送系统

布雷维斯克物流配送中心先进的物流配送分拣系统是适合荷兰甚至整个欧洲的资源禀赋特征的。作为一个劳动力昂贵的国家,用机械替代劳动是最好的选择。而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并且批发市场雇用的劳动力多为初级简单劳动力,所以机器人识别分拣系统对于中国批发市场而言相对成本仍然很高。因此,在中国农产品物流配送行业推行此项技术尚需较长时间。

(二)农户利益与市场利润“双赢”,建立适合中国发展内在要求的物流链条利益分配机制

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批发市场正是工农连接,城乡互动的重要纽带。因此,可以参考国外经验,通过从农户到批发市场的供应链条,将农户纳入以批发市场为重要载体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实现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保证食品安全等目标。

(三)高效流通与保护环境相配合,打造环境友好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批发市场需要的交通运输量很大,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汽车尾气造成空气污染,并且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中国早已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并需要履行一定的针对碳排放义务。在这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走在各行各业的前列,配合商务部的“三绿工程”建设,创造性地提出环境友好型物流体系的思路。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物流配送中心的零排放电动卡车,由Vroegop Rohe&Co公司从英国汽车公司采购,英国的汽车公司根据公司要求对卡车的容量等进行了调整。这种零排放的物流配送形式,将为批发市场行业应对环境保护的挑战提供很好的帮助和引导,该理念将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拓展思路。

(四)基础投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实施适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批发市场改造升级

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改造资金的落实还存在问题。实际上,当前世界上许多批发市场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即城市改造过程中面临被移除的风险,而年代久远的批发市场又面临着没有资金实施改造的尴尬。如,韩国首尔市场就对自身进行了改造,将首尔批发市场改造成为集娱乐、旅游景点、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中国的批发市场为了避免走入这样的尴尬,应尽早在这方面进行考虑,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对自身进行升级调整,以便使自身的发展可以跟上城市发展前进的步伐。

(五)中国特色与荷兰市场相对接,促进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在阿姆斯特丹食品中心期间,我们与市场上最大的经销商Ronald poelstra先生进行了商谈。其下属有6名经销商。Ronald poelstra先生指出在荷兰,中国的苹果、梨、荔枝和姜有很大的市场,他对此类商品的进口十分感兴趣。他还介绍了中国四川特产红色猕猴桃在荷兰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由于该产品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上,其它方面没有什么突出特点,价格方面又很高,所以在市场上的销售形势不是特别好。poelstra先生指出如果能找到价格合适的该类产品,他们愿意向经销商介绍该类产品,并逐步向消费者推广。

(六)荷兰标准与中国现状相结合,引进荷兰高质量乳产品

荷兰是奶业大国,荷兰奶制品在整个世界包括中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几年,中国国内奶制品行业出现了各类问题。从地方性的阜阳奶粉事件到引发国内外恐慌的三聚氰胺问题,导致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极度不信任。甚至出现了很多年轻父母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为孩子购买进口奶制品的现象。在已经存在这种大规模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荷兰高质量的乳产品在中国会有很大的市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高收入家庭,完全可能成为荷兰高端奶制品的消费者。

考察期间,马会长与乔治先生商谈了将荷兰奶制品引进到中国进行分销的事宜。我们参观了两家超市的奶制品供应专区。在超市中,新鲜奶制品都是存放在一间开放式的恒温保温室中,奶制品的货架期一般不超过14天。在保温室之外,有货架期长达4-6个月的奶制品。双方一致认为这类货架期较长的奶制品比较适合在中国市场销售。

近期,我们将会对中国奶制品市场进行一个基本的情况调查,确认中国市场上需求的进口奶制品的主要类型,从而确认从荷兰进口奶制品的品种。

第三篇:精福院赴荷兰、德国考察报告

【信息时间:2011-7-4 阅读次数:

108】【我要打印】【关闭】

2011年6月16日至21日,应荷兰GGZ buitenamstel 精神照料机构与德国法兰克福Verband养老机构邀请,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一行五人赴上述两家机构交流访问,进行实地考察,并就精神疾病康复和养老护理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代表团团长由市精神病福利院副院长张瑛、苏州市民政局纪检监察室主任顾黎明、市精神病福利院老年科主任蒋正华、精神二科主任沈苏、社会福利院总务科谢金生科长共五人组成。在此次为期一周的考察访问中,我们先后实地参观了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的精神病专业护理机构GGZ buitenamstel 公司旗下一家长期护理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华人同乐社)和一家综合医院精神科临床诊疗病房,以及位于德国金融中心城市法兰克福 Verband专业老年护理机构,并与这两家机构管理层就精神照料、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照料、社会保障体系、健康照料体系、机构管理、服务理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我们还深入病房与他们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实地观摩他们的住院环境和工作氛围,荷兰方面还专门邀请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Piet.Eikelenboon教授做了老年性痴呆治疗和护理的讲座。最后双方就下一步的深入合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洽谈。考察中荷兰、德国精神与老年护理机构人性化设计、舒适的内部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先进的服务理念、计划严谨的工作作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优美的风貌、公众良好的素质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考察学习期间,我们受到当地同行的热情款待,荷兰GGZ buitenamstel 护理机构的Jan.willem.pijpers总裁、Anneke经理和德国Verband机构的Frederic.Lauscher总裁为这次访问做了精心和周密的安排,Frederic.Lauscher并和Ute.Bychowski、Michaela.hange、Armin.Blum三位经理全程陪同;Jan.willem.pijpers总裁、Anneke经理更是每天亲自开车接送,陪伴到很晚,风雨无阻,并且精心安排吃、住、行等方面计划,使我们感受到了异国友人的深情厚谊。通过实地参观、交流、讨论,我们完成了出访前精心拟定的考察课题,进一步了解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精神病人、老年痴呆的治疗、护理、照料、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找到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差距,明确了精神病照料和养老护理事业改革创新的新目标,看到了民政事业美好的明天。

一、考察机构简介

1、荷兰 GGZ buitenamstel 位于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是一家为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干预的公司,服务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他们也为精神病患者家庭提供帮助,帮助类型包括:提供预防精神疾病的培训、心理学专家给予心理疏导、提供日间治疗、提供入院治疗。他们的员工与社区医生、医院、警察、学校和养老机构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目前公司有病人21000个,床位600张,员工1450位,为阿姆斯特丹12个地区提供服务。公司共分为8个部门,分别为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照料部门、预防部门、教育部门,其中成年照料部门又分为急诊部、门诊部与社会部。我们参观的是该公司旗下的GGZinGeest精神病和精神卫生照料子公司。

2、德国Verband养老院

据介绍,该机构是法兰克福市最大的养老护理和精神病照料专门机构,负责法兰克福市20000名老年人和精神病人的收治和照料。该机构有需要护理的养老院共7所,我们访问了其中2所,2家护理机构均有精神科和老年痴呆病房,建于市中心,尽管年代久远,设施不是最先进,但它是德国养老管理的样版。虽然他们也建有设施更加完备的新的分支机构,但老年人还是喜欢住在老的病房,因为在老的病房,根据病人年龄的不同,布置有不同年代的一些老年人比较熟悉的用品,包括老年人青年时代的一些明星的照片,使病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熟悉的环境,勾起老年人对往日幸福生活的回忆,让老人们感到了家里一样的温暖,老年人在这里的生活待遇比在家中还好。这里的痴呆病房和精神病房,没有专职医生,以生活照料护理为主。病房全部开放式管理,生活设施人性化设计,安全而便利。其按照病情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不能随意限制病员人身自由,如保护约束,除非法院同意。他们的服务理念是:让老年病人心情愉快,享受生活。根据病人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甚至免费,类似于我们的所谓“三无”病人,但所有病人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服务。

二、考察主要的感悟

1、人性化的服务设施。荷兰的GGZ各精神照料机构均没有太大的规模和占地,甚至没有显著的机构标志,这些机构大多设在各个社区,与居民区连成一片,没有围墙和隔栏,在这里,患者可以随便出入,享受到正常老年人应有的正常生活,如外出购物、观光,也可以到所在社区与其他老人聊天。而且,行动自如的患者外出,可以不用工作人员陪同,这与我们的观念完全不同。机构外环境优美,树木林立,郁郁葱葱。所有工作人员都穿自己的服装,而不是统一的工作服,使入住的顾客没有心理上的隔阂。机构内环境舒适而温馨,色彩鲜明,布局合理,装饰设计别具匠心,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化的特点。墙上布满了病人自己创作的作品,病人住宿舒畅,大多是单间,病室内由病人自己布置,走廊宽敞明亮,每隔十几米就有共享空间,宽敞舒适,病房内康复设施齐全,有专门的治疗师为病人量身定制康复计划,老人们可以在病室内学习厨艺、种花、唱歌、画画,自由聊天,累了喝喝咖啡,病员可自己饮用,会客室更是舒适宜人,另还有专门的吸烟区。德国Verband养老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年护理机构,这里的环境与设施使人感到不是在医院里,而是像在家里,住在这里不会想到要早点出院。每层楼有小餐厅,楼下还有一个很大的餐厅,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在哪里用餐,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我们在参观时,工作人员要给我们看一下房间内的小冰箱,先征得病人同意后才能看。尽管病房开放,并没有病人会走失,部分严重老年痴呆病人手腕上带有GPS定位的腕带,即使真的走出大门,马上会报警。他们考虑到老人喜怀旧的特点,在墙上到处贴有与老人年轻时同时期电影明星的图片,还留有缝纫机、留声机及各种老式生活用具,让记忆障碍的病员勾起往日的回忆,既减轻了患者的住院焦虑,又延缓了病情进展,病房内和楼下院子里养有花、草、鸟儿和鸡、鸭、兔等家畜,让老年人接触自然,使老年人享受到家的温馨,增加生活乐趣,营造了一种适合老人生活的颐养环境。

2、先进的管理理念。荷兰的精神病护理机构按照精神病人的种类和严重程度,设立了收治短期和长期精神病人的护理院,以及病人回归家庭前的过渡性公寓。他们一改过去将机构分布在郊外,不利家属探望,影响病人康复的管理模式,所有养老护理和精神病康复机构均建在市区,融入到各个社区,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使病人能得到家属的悉心照料,尽量使病人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3、实行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医护与照料管理服务体系。荷兰的这家机构根据病人的情况不同,设有长期和短期的分支机构,短期精神病人治疗周期为8周,长期精神病人则可停留几周至数年不等。入住的精神病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程序和法律程序方能进入机构,针对不同的病情,与家属协商制定详细的目标和治疗方案,要征求患者的意愿及同意。针对每个精神病人都有诊疗团队,由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护士、职业治疗师、行为指导师、理疗师、社会工作者组成,而且现在他们又设立了社会精神病护士,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一般综合性医院的护士有所不同。诊疗团队每两周组织一次讨论,各个层面的人员都要参加,商讨诊疗计划实施后,效果如何,再确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即使病人出院回到社区,仍然有相应的专业治疗团队为其服务。机构内有局域网,采用信息化管理,所有护理观察记录均记录在专用电脑上,详细记录诊治情况、与患者签署的并经其同意的合同、躯体疾病情况、定期的医疗评估以及突发事件等等。所有诊疗活动包括医生与患者的访谈都会通过网络自动反映到保险公司,从而明确费用。其平时日常工作与国内有所不同,以护士护理观察与生活照料为主,而精神科医师平时不在护理机构,只是在病人病情出现特殊情况,经护士通知,才与病员沟通,作出处理并有所记录,所以护士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在病区的编制中也能反映出来。在一家收治30名病人的长期照料机构,配备有一位精神科医生,18位有职业资质的精神科护士,0.5个活动安排者,0.5个理疗师,0.4个物理师,0.7个社工,0.5个运动师,0.5个音乐治疗师,0.2个宗教辅导师,另外,还有一些见习者和志愿人员。对精神病人的治疗采用综合干预模式。机构对大部分病人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根据他们各自爱好,为他们量身定制诸如健身、音乐、绘画、电脑应用、手工等课程,并为这类病人提供技能学习和劳动场所。病人还可以随意出入,行动自如的病人外出,不需要工作人员陪同,这与我们的观念完全不同。德国的Verband养老机构专门设有监控室,有三名工作人员日夜看管,负责20000个老人的信息管理工作,走廊墙上设有红色的报警装置,一旦有突发情况,只要一按,监控室即能第一时间知道,及时作出应对反应。

4、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服务管理作用。从我们所到之处,几乎每家机构均有志愿人员参与到平时的护理和康复治疗中,志愿者管理规范,必须有完备的手续,具有相应的资质,才能成为志愿者,并不是光凭一腔热血就能成为志愿者。我们去参观的一家日间照料机构,正好看见一位志愿者在教病人唱歌,据介绍,该名志愿者已连续在该机构服务15年,还获得过阿姆斯特丹市长特别奖,有些机构还有专门的志愿者团队,为病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样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同时,通过志愿者的服务和宣传工作,使其他人员对精神病和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料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志愿者还为那些照料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缓解这些照料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帮助他们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这样也使病人能得到更好的照料。

5、先进成熟的社会工作管理经验。两个国家的社会工作都比较成熟,几乎融入到所有的医疗护理环节,包括社区社会工作、住院社会工作者,而且他们的工作显得很重要,有法律保护,他们为病人住院、出院、以及在社区的后续康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认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与医疗同等重要,他们寻找那种活动适合病人,社工通常带一群人,也可单个辅导或帮助,他们尽量让病人到外面活动,与居民一起活动,去教堂,也请一些学生到机构来与病人一起活动,有些工作光靠医生和护士是办不到的,正是有他们的工作,使老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各项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样,也促使病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得到康复,获得做人的尊严,体现应有的价值。如病人制作的手工作品,可以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在一个生产场所,我们看到精神病人缝纫、修理自行车、生产小木马、木鞋、酒类等物品。还有专门的商店出售病人生产的产品。

6、崇尚自然,注重历史传承。在短短的几天学习期间,不仅学到了他国的先进养老、精神病人护理和康复治疗的经验,而且也亲眼目睹了荷兰只有4.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这个国家古建筑保护别具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阿姆斯特丹市容整洁,居民生活从容,宁静和谐,幸福指数较高,从我们与当地华人“同乐社”的华裔老人的交谈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市内有纵横交错的运河,河水清澈,没有污染,河道两边及街道两侧均是保护完好的经典欧式建筑,据称已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丝毫显不出旧貌,相反在现代文明的照耀下,更加煜煜生辉。我们所到之处,鸟语花香,满目皆绿,田野里一群群牛羊在安静悠闲的吃草,没有一丝声响,仿佛它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一幅美妙的天然画卷,真正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完善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荷兰是西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较完善的健康照料体系,该体系的运行首先得益于强制性保险计划的推行,该保险计划要求每个荷兰人,包括在荷兰工作的外国人都必须缴纳与收入相符的各类保险金。其健康照料体系有极为规范的运行模式,由政府部门、评估机构、服务机构、保险公司共同参与,保险公司则根据评估结果和机构服务的质量决定如何支付费用。体系中各部门机构及保险公司之间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有效保证了体系的良性运行。精神病人在医院住院期往往很短,更多的是居家服务,医院派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尤其护理。这样,既使病人享受到了恰当的医疗护理,又使病人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同时,各个社区,都有相应的人员,负责病人出院后的一切事宜,人们不歧视精神病人,精神病人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他们的权利有法律保障。在德国,15年前开始实施护理保险,所有工作人员都要交护理保险费,作为养老院的资金来源。当然到了老年,生活不能自理了,即使未付过护理保险费的,亦可以享受。养老院里,根据需要护理的不同程度,分成3个等级。最轻等级的护理费每月2千欧元,中等以上的每月3800欧元。住宿费与伙食费需要自理,从养老金中扣除,50-60%其养老金不够,不足的部分由市政府补贴。养老院需要配备多少护理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来确定。护理经费还是严重不足,通过以下途径解决:捐款、政府拨款、国家惩罚制度如违抗兵役处罚、做社工。当然,良好的养老和医护保障体系,国家也要承担很沉重的包袱,近几年,由于经济不景气,欧洲各国政府也相应压缩经费开支,各个养老机构经费都较以前紧张,我们这次荷兰之行,荷兰方面老板和经理亲自开私家车,全程陪同,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同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

8、周密的计划安排。不管是荷兰还是德国,各项工作都是周密部署,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在制定计划前,它们会仔细斟酌,反复认证,一旦形成计划,就得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就拿我们这次出访的接待工作来说,荷兰方面几个月之前即开始制定计划,我院也与它们多次协商,荷兰方面将每天的日程进行了详细安排,可以说是精心周到,细致入微,大到每天的行程,小到每顿吃饭时间,宾馆房间的安排,都提前订好了,而且为每位入住人员房间送上贺卡和郁金香花一支,想的非常周到,也考虑到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都安排的很好。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考察对比,我们深刻感受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与社会福利事业,加大了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大大改善了我市福利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服务理念、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以人为本,转变观念,构建和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9789名,目前我市精神科床位只有1200张左右,远远满足不了精神病人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我院编制床位260多张,实际收治情况是常年维持在400个病人以上,始终在超负荷运转,每年收治流浪救助精神病人200以上,去年更是突破300人,原有三无、半三无、低保及患病的康复退伍军人300人左右。我院现有病房大楼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不仅规模较小,而且设施设备陈旧,编制人员相对紧缺,与精神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很不相称,政府已经在考虑迁建,扩大床位。新建机构的设计、功能布局到设施设备的配置都要充分考虑到病员的舒适度、安全性和便捷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新建精神病人和养老护理机构应该充分考虑到病人感受以及家属探视的便利,要建在离市区较近的地方,要有良好的周边环境,让病人感到自然亲切,最好是建在社区附近,一方面,有利于患者康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志愿人员前来提供服务。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尤其是各级政府要重视宣传以人为本思想,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加大对精神病人和老年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及对精神病福利事业的扶持与投入。

2、科学管理,转变模式,促进康复。尽管这几年人们已逐步转变观念,精神病人和老年人的待遇已有明显改观,但这还远远不够,要走的路还很长。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识到人性化服务不是一句口号,是切切实实的行动,尤其各级政府要加快转变观念,重视政策引导。变看管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把满足休养员全方位的需求作为一切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在现有工疗站基础上,多建立一些精神病人日间护理机构,缩短病员住院周期,让其及早出院,早日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否则,建最多的精神病床位,靠关押式的住院方式,有限的床位资源永远满足不了所有精神病人的住院需求。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精神病人,关注精神病人家庭,对接收精神病人就业的企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社会的和谐,精神病人的康复,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这样,居民的幸福指数才会提高,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对住院病人,采用综合干预模式,加强心理治疗、行为治疗、音乐治疗、作业疗法等等辅助治疗手段,将以医疗护理为主变为医疗、护理、康复并重,整体推进。拓展康复手段,充实服务内涵,延伸服务范围,创建服务品牌,我院目前开展的“暖心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正是基于此考虑,充分挖掘现有的医疗护理资源,服务于更多的病人,更多的家庭,为社会和谐作出积极的贡献。

3、积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科学的志愿者管理体系。目前,各种志愿服务层出不穷,有作为个人的,有团体的,志愿者的服务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许多志愿者缺乏护理精神病人和老年人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对他们进行培训,而且志愿者的服务还缺乏有效的监管,如何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发挥好志愿者们应有的作用,需要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的培训渠道,同时要科学组织好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避免因志愿服务监管不力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4、多措并举,广泛宣传,加强社会工作力度。如前所述,苏州人口多,精神病人总数有数万人,而住院床位数有限,而且,许多病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不了院,占了许多床位,还有历年滞留的新老“三无”病人,他们将一直住院,占去不少床位,许多在外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广泛发动宣传,消除偏见,同时关爱精神病家庭。我院自2007年开展社会工作者介入精神病医疗和护理和康复各个环节,努力为在院的精神病人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但这些病人始终无法出院也是事实,所以,如何让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及早出院,回归社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近年,社会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个社区干部都要求具有相应的社会工作知识,但许多人群从还不知道社会工作者究竟是干啥的,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工作考评体系,使他们在精神病住院和出院后的康复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针对出院的病人,社会工作者能在这发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困扶贫,帮助精神病家庭走出困境,让精神病人过上正常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5、完善保障,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荷兰与德国都是高福利、高保障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较强,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充分保障不同程度老年人的基本照料和护理服务需求。但他们对精神病人住院是有严格限制的,保险公司有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能够在外服药病情稳定的不得住院治疗。苏州市在全国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目前老龄人口已占20%以上,未来几年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有多年,将来养老问题将十分突出,经此次交流,得知连国外同行都已注意到了并十分关注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苏州市民政系统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努力构建“六有民生工程”,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积极为我市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但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和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如何保障每个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尤其社会保障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养老服务纳入保障体系范畴,真正从政策和制度上对老人的养老护理需求给予充分的保障。苏州是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作一些有效的尝试和摸索。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工作年限内交纳一定的养老护理金,或提高目前的养老金交纳比例,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以备将来需要养老护理所用。但目前古城区和新区、园区、吴中区、相城区的医保尚不统一,更何况还有各个县市乡镇,城乡差别还依然存在,各地发展也不平衡,而且,相对来说,农村老人的待遇较低,享受医保比例较小,他们一旦生病,医疗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尽管,苏州已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另外要加速培养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家庭服务,既满足患者的需要,又可减轻养老院的负担与财政支出。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政府出资或鼓励个人投资开设专业护理用品商店,提供先进的专用护理产品,针对不同对象,采用出售、租赁或免费使用等方式,为居家老人进行护理指导和服务,从而解决老年人在家庭中护理的难题,提升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

第四篇:重庆市农业局赴山东省学习考察蔬菜生产的报告 - 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

重庆市农业局赴山东省学习考察蔬菜生产的报告

2007年4月27-30日,重庆市农业局副局长张洪松同志带领蔬菜处、市农科院、潼南县、武隆县、渝北区有关负责人及部分蔬菜产销企业的代表赴山东寿光考察蔬菜产业化发展。在山东省农业厅生产处孙处长的陪同下,参观了蔬菜博览会、展览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蔬菜育苗工厂、天成食品蔬菜加工厂、韭菜协会、燎原蔬菜专业合作社、三元朱村等。考察内容涉及农产品的展览、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考察对象既有以农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户小规模产业化经营模式,也有以辐射带动作用为主的龙头企业,还有以农民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设施完善、信息畅通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散中心和拍卖交易中心。短短几天考察学习虽只是走马观花,但山东寿光之行让大家身临其境地看到农业发达地区的成就,使大家亲身感受到现代农业、创汇农业、板块农业在创新中领跑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他们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一)寿光市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寿光市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实际,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逐步培植起了80万亩蔬菜(蔬菜温室大棚已达40万座,其中大拱棚5万座,节能温室35万座)、60万亩粮食、10万亩优质果品。特别是蔬菜生产,坚持大棚菜、大田菜和出口创汇菜“三菜”并举,大力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黄瓜、万亩番茄、万亩香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优质瓜菜基地,注册了“欧亚特”、“乐义”等商标,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去年全市蔬菜总产40亿公斤,收入45亿元。

(二)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过程

寿光蔬菜生产从弱到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生产起步阶段。80年代初到中期,寿光仍是一个靠国家资助的历史贫困县,主要以粮食生产为重点,曾尝试调整作物布局,发展蔬菜生产,但老式大棚保温效果差,而大田蔬菜栽培,主要以韭菜为主,从品种、质量上无法求得发展,效益低下。

2、保护地起步阶段。80年代未到1993年,是寿光农业保护地栽培发展的重要阶段,寿光人自己称这是寿光保护地栽培的革命时期。1989年春节前,已当了11年村支书、一直在为群众苦寻富路的寿光市三元朱村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偶然间听到一个消息:辽宁瓦房店农民韩永山的大棚冬天能种出黄瓜!他坐不住了,大年初六就直奔东北瓦房店,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韩永山被王乐义为乡亲们谋富路的真诚感动,将技术传给了他。回村后,王乐义开始了冬暖式大棚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从大棚方位、墙体、顶棚结构和骨架、覆盖薄膜、嫁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召开党支部会议,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当年定下了17个大棚。1989年12月,三元朱村第一批黄瓜上市了,每公斤20元,从元旦到“五一”,棚均收入2.7万元。17个大棚,点燃了绿色的火种,激发了全市发展蔬菜大棚的积极性,更是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革命。

3、大范围推广阶段。94年至99年,寿光市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以三元朱村为样板,召开现场会,开始了在全市范围推广大棚蔬菜的种植。当年寿光市温室大棚的数量由最初的6000座发展到3万座,到99年已经达到30万座。寿光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布局,开始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雏形。

4、蔬菜产业产品质量提高阶段。99年至今,寿光温室大棚已达40万座,其中大拱棚5万座,节能温室35万座,寿光人意识到全国千家万户搞蔬菜,质量才是生命线,于是一手抓数量扩大,一手抓质量提高。从2000年开始了无公害蔬菜种植,2006年提出“蔬菜标准化提高年”概念,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前提,从提高寿光蔬菜品质和档次上做起了文章,从基地建设、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寿光蔬菜”品牌的新突破。

二、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培植完善市场体系,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

近几年,寿光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次,构筑起了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重点加强了寿光蔬菜批发中心市场建设,在8处乡镇建设了蔬菜、果品等12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发展了蔬菜经营公司510家,蔬菜运销专业户、协会、联合体、经纪公司等中介组织1.7万个。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累计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680亩,年交易量15多亿公斤,收入15亿元,是全国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成为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2003年,为加快蔬菜市场上档升级,投资5000万元与深圳农资市场合资新建了无公害蔬菜拍卖市场,实行蔬菜统一包装、连锁经营、一体化配送。同时,还大力开拓外埠市场,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蔬菜市场及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开展了无公害直供直销、连锁经营、配送业务,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快了全市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寿光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植起了蔬菜产业集团、天成食品等20多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其他固定资产过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20家,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加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自属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与农户签订产销协议,发展订单、合同生产,如天成食品公司租赁土地500亩,并雇佣当地群众按企业和市场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企业自属的蔬菜基地,保证了蔬菜质量,推进了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和产品标准化进程。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品质档次

面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监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水平。一是加强质量检测监控。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对镇、街道速测室的业务指导和对全市蔬菜开展质量抽检,每月检测样品700多个。镇、街道建设了16处质量速测室,配套完善了相关检测设施,每处速测室每月检测蔬菜样品200多个,还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检测,每月抽检样品100多个,对不合格的蔬菜,坚决驱出市场。为加大检测监控力度,增加抽样密度,去年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监测车,直接到田间地头检测蔬菜样品。二是加强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基地内全面实行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统一标识销售等管理制度,对基地内的大棚都建立了生产档案和警示牌,从育苗、移栽、施肥、用药等环节,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三是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寿光市已有73种农产品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已有乐义、圣珠、欧亚特共32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提高了寿光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搞好农资市场治理整顿。每年都组织农业执法大队、工商、技术监督等单位对辖区内使用和经营农药情况进行治理整顿,严把生资质量,为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通过连续六届成功举办蔬菜科技博览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推广了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和大棚滴灌等200多项标准化新技术,建设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三元朱等蔬菜示范基地,16处镇、街道都建立了无土栽培大棚蔬菜示范点,全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二是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规范。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指导群众科学用肥用药,加强规范化管理,对蔬菜标准化生产进行了严格考核,把产、加、销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了标准化管理范围。三是方泛开展宣传培训。全市健全完善了以农业部、科技部蔬菜技术培训为龙头,以市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乡镇科普学校为纽带,村级农民文化夜校为基础的社会化综合培训网络,并在报社和电台设立了寿光蔬菜专题节目,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对广大菜农、蔬菜加工企业负责人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引进高科技人才100多名,先进技术50多项,目前全市有2.4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5000名农民技术员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广大干部群众的标准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三、寿光蔬菜产业迅猛发展的成功经验

考察期间,寿光市农业局李副局长谈到20年发展过程的体会时,感慨地总结为“十靠”:即靠领导、靠政策、靠科技、靠服务、靠市场、靠龙头企业、靠各类协会合作社、靠国际蔬菜博览会、靠智慧、靠勤劳致富。这“十靠”,总结得非常精辟,具体地说,寿光蔬菜生产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寿光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方式和政策机制分不开。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寿光市建立示范基地,强化示范引导作用,解决了农民不想干、不敢干的问题;多方加大资金扶持,免费为农民提供土地、政府担保贷款建大棚,成立百万奖励基金库等,解决农民想干无本钱的问题;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通过对村干部、技术员等集中培训,再在每年7-10月份逐村通过授课、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通过搞好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民想干无技术问题。从资金、技术方面解了农民后顾之忧,激发农民种菜积极性,有了资金与技术的保障,才有了今天寿光发展到40万座温室大棚的根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植起了20多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强寿光蔬菜批发中心市场的建设,并在乡镇建设了12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了协会、经济公司等中介机构,加强培养经济人队伍,加快了产品流通,不仅使农民增收,也使寿光成为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没有了“卖菜难”的困惑,在生产规模上才敢有突破,才能有突破。

四、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狠抓优势,打响特色农业品牌 从近些年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看,迈不出大的步子,关键是我们的特色不够“特色”,什么都有,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因此,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可考虑寿光“一乡一优、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路子,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的格局,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尽快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命名一批特色基地,命名自己的品牌,这两项工作带来的市场效益、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上,确立一批特色基地,相关部门全力服务、配合,力争在2-3年内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基地和品牌。

(二)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市场准入处处设防,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市农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把好质量关,抓好源头控制,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和进入市场环节,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认证,使我市蔬菜生产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三)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龙头企业,既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够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以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使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巩固提高现有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多层次、多成份、多元化兴办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关键要打“优势仗”,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围绕搞好农产品加工,有选择、有重点的招商引资、兴办加工项目,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

(四)大力发展协会、专业合作社,推广新型市场销售模式

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市各类蔬菜协会、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强问题,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对农民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产品的销售作用有限,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蔬菜产品走向市外、国外市场。应紧紧围绕“对内抓完善,对外抓开拓”这一思想,扶持和完善各类协会组织、中介机构,培养形成蔬菜营销、贮运大户,为其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其能够将本地的优势产品带出去,把先进的技术引进来,实现内外相通,扩大产品销售范围。

(五)建立产业链,推广“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模式

农业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生产设施的现代化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产经营形式的现代化。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和以家庭为单元的经营方式。现代农业则通过产业链把农户同市场联系起来。寿光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这种模式。我们应该认真寻求切合我市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上来。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缺乏真正拥有一定实力的涉农公司,要解决好农民“卖难”问题,就一定要扶持发展一批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企业。通过企业把市场和农户联系起来。这样,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经过深加工和精包装的多层次增值,达到既解决销路,又增加收的效果。

第五篇:荷兰奶业考察团考察我县奶业发展情况档(本站推荐)

荷兰奶业考察团考察中牟奶业发展情况

8月15日, 由荷兰大使馆农业参赞、检查团团长欧旭福先生,荷兰大使馆农业助理闫晓伟女士,荷兰菲士兰公司中国区总裁里昂先生以及顾问方伯瀚先生组成的荷兰奶业考察团莅临我县考察我县奶业发展情况。河南省奶业办主任高永革、郑州市奶业办副主任王选顺、郑州市畜牧局奶业处处长马淑玲、中牟县畜牧局副局长高富廷陪同参加。

考察团此行主要是考察中牟奶业生产情况,并借此给中荷双方的乳品生产加工及相关企业提供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寻求加强合作的商机,从而突破制约中牟奶业发展瓶颈,促进中牟奶牛产业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

考察团一行听取了中牟县畜牧局副局长高富廷的汇报,详细了解了中牟县奶牛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对中牟奶业发展基础、优秀的种质资源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中牟奶业多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双方早日找到合作渠道,达成合作协议。这对中牟乳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奶牛养殖规模的提档升级以及奶牛养殖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上一篇: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护理人员培训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