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上教学设计

2024-04-12

语文s版六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语文s版六上教学设计

语文S版六上《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

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

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

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松脂球化石

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4、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

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

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

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

10、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11、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埋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

(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地18自然段:能够从哪感受到?——“可以推测”、“可以知道”。

2、“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3、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4、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看到想象推测

三、揣摩写作特点

1、这是一篇说明文,与你以前读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人情味……

2、本单元也要求我们写一篇说明文,到时可以采用这种写法试一试,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篇2:语文s版六上教学设计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额、赴、裕、恳、贡”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了解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一分钟播放)《我的中国心》

同学们,在2007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上,有这样一段颁奖辞:

“在他心里,……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指着“在他心里……”这句话)你知道这里的“他”是谁?(课件出示课题:钱学森)

2.会写钱学森的名字吗?那就请你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端端正正地写他的名字(板书课题)。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钱学森》。

二、检查预习

1.课前,请大家根据老师的预习提示进行了预习,不知大家预习得如何,我们来交流一下,首先请一位同学读读预习导航。(出示“预习导航”)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额头 赴美 富裕 诚恳 贡献 冯·卡门 袒露)①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这些词,然后说说哪些字的音、形、义是值得我们注意的。② 先请同学来读一读。(生读)你觉得哪些字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恳、袒”是前鼻音,“冯、贡”是后鼻音。

“额”是读第二声,左右结构。

③(板书——裕)请看黑板,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偏旁?(衣字旁)其实这个字非常有意思,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左边是——(衣服),右边稻谷,想到了什么?想到哪个成语?(丰衣足食)

④ 有衣服穿有粮食吃,丰衣足食了就——(富裕了),那你们觉得富裕应该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就是生活很美好,丰衣足食。)

⑤ 齐读这组词。(生读)

3.检查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 这篇文章共有七个自然段,你喜欢读哪一段,就给大家读这段。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② 相机提问:为什么喜欢?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③ 小结,点评朗读总体情况。

根据同学们刚才交流的内容,我们发现,课文是这样安排的:

先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在海上航行了15天,再写钱学森终于返回了祖国。

4.名家卡片——课文主要内容

① 预习导航的第三部分,请大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钱学森,下面就把你知道的跟大家交流一下。a(相机话语点出)航天 导弹 火箭 自动化控制

b(出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② 过渡语:是啊,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是因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这就是钱学森。

你眼中的钱学森是什么样的?()的钱学森

③ 出示制作的名人卡片,师生配合讲清名人卡片的结构(先介绍生平,再代表作品,然后成就)

④ 通过课文,在字里行间,捕捉信息向我们介绍钱学森,读书上的句子。这是作者眼中的钱学森,那么在他人眼中的钱学森是又怎样的呢?

(出示)在冯·卡门教授眼中钱学森是();在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眼中钱学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了解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2.引导学生比较这篇课文与其他写人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出第一段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后发生的事情先写,先发生的事情后写。)

①(出示第一节)请大家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为什么第一小节要放到前面来? ※ 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可以反衬出回国的艰辛和漫长。

—— 这时候他能回国了,他的心情怎样?(迫切、喜悦)从哪些词语、句子能看出来?(眺望、屈指一算、魂牵梦绕)(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而是……)

—— 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为什么说火箭的舱壁呢?为什么不是火车或飞机?(钱学森是造火箭的、心情迫切)

【小结:看来我们写文章时,遣词造句时还是挺有讲究的。】

② 当钱学森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留学生,宁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也要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③ 齐读第一段。

结束语: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生字词,并且制作了名人卡片,体会了钱学森归国的迫切心情。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让我们记住他——钱学森。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四、板书设计

19.钱学森 爱国情(报国心)

第二课时

重点:

1.通过品读文中人物的语言,体会他真挚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2.学会品读人物语言的方法,并练习运用。

3.根据提供的情境练习描写人物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中国导弹之父——生读课题:钱学森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文章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考考大家,会填吗?

一、选词填空,初步感受表达人物感情的方法。 出示课练2语段,选词填空。

在 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 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 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 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指名交流,还能填不同的词语吗?(交流,点评)填得非常好。

3.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注意彩色的词、句,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老人的什么情感?(出示、齐读)交流,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情感?(思乡之情、迫切归乡之心)

4.是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难舍故土。这一片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字,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迫切的归乡之心。

二、品读钱学森的语言,体会沉甸甸的爱国情、报国心。

(一)初读语言,初感爱国情、报国心。

1.过渡:《钱学森》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人物的语言。接下来,我们将要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钱学森的情感,感受钱学森的形象。板贴:品读人物语言

2.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学森说的话,并用直线把它画下来。学生操作,老师巡视。画好的同学给我信息。

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指名朗读。出示:2段话

检查反馈:你们也找到了吗?找到的请举手。

同学们,言为心声,从这两段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了钱学森怎样的情感呢? 板贴:体会人物感情

交流:(钱学森很爱自己的国家,他想回去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这是一份多么深的爱国情,一颗多么诚的报国心啊!相机板书:爱国情、报国心

(二)联系语境,细品爱国情、报国心。1.刚才,我们通过直接读钱学森的两段语言,初步感受了他的爱国情、报国心。那么怎样做,才能更为真切、更为深入地体会到他真正的内心情感呢?那就要把他的语言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细细品。板贴:联系语言环境 2.指导联系语境品读人物语言。

●古人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下面就让我们和钱学森展开第一次的心灵交流吧!

引读:他说——

出示:“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为人民多做点事。” 学习要有双会发现的眼睛,那么钱学森的这段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说的?当时,他在美国的生活、工作以及事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词语。出示:学习要求

A 好,我们来先来交流一下:当时,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怎样?(富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会拥有哪些富裕的生活?(开的是豪车、住的是别墅、穿的都是名贵的衣服、吃的是山珍海味……)

他的生活如此富裕,可是在当时,中国因连年战争,十分的贫穷与落后,人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相比较富裕的生活,当时的中国真可谓是——一穷二白。可是钱学森去却愿意放弃——富裕的生活,放弃富裕的生活,就意味着选择了——贫困、落后,他要回国。因为他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

读——“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为人民多做点事。” B 钱学森有富裕的生活,那么他的工作条件怎样呢?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写?(优越)

再请大家想象一下,钱学森在工作的时候,会拥有哪些优越的条件?(设备齐全、有很大的实验室、精密的仪器……)

而当时的中国,正如我们刚才所说,是一贫如洗、一穷二白,这时候,钱学森却依然决定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选择了贫困、选择了回国,因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

读——“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为人民多做点事。” C 钱学森在美国有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这都因为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那么他在事业上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功呢?(交流: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赴美留学、师从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最得力的助手)

同学们,了解冯·卡门吗?书上怎么说?(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冯卡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出示图文,教师介绍。

能师从这样一位著名的教授研究科学,对任何留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荣幸、荣耀)更何况,钱学森已经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最——得力的助手。然而,钱学森却毅然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回国,就意味着他要独自在黑暗中摸索,因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 “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为人民多做点事。”

D 尽管钱学森在美国拥有富裕的生活、拥有优越的工作条件,拥有成功的事业,得到了冯卡门的器重,但他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祖国。因为他心中只在一个信念——

读——“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为人民多做点事。”

同学们,钱学森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甘愿抛弃一切。财富、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他回国报效人民的决心。这就是——富贵不淫!板书:富贵不淫 读—— 这里的“淫”就是迷惑、动摇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这样一种愿望越发强烈,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他向留学生们袒露心迹!指名读(你来读!)

出示: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应当回去的。”

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哪些词语能使你感受到钱学森沉甸甸的爱国之情?可以圈一圈,在旁边写写批注。

交流: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钱学森沉甸甸的爱国之情?还有……?

A 日夜盼望(一直在想回国,白天想,晚上也想)你能把这种思国之情读好吗?生读。

是啊,在钱学森的心里,有着多么强烈的思国情啊!读好这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应当回去的。”

B 终于(钱学森一直在想,想了很久,现在这一天总算来到了,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激动高兴。)这一天指哪一天?(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读这段话。

C 应当回去(钱学森把回国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是啊,在钱学森的心里,回国,就是自己的一种职责,义不容辞!你能把这种责任读出来吗?来读一下!生读这段话。

是啊,正因为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正因为祖国现在还很穷,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所以,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就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应当回去的。” 当时,就有些留学生这样劝他,引读——

出示:“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D 可在钱学森的心里,埋藏着的这份爱国情是如此的深沉!他说——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应当回去的。” 是啊,钱学森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祖国很贫穷、很落后,而改变自己回去建设祖国的决心,真可谓——贫贱不移。板书:贫贱不移 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品读人物语言时,凭着一双双发现的眼睛感受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涵,非常了不起,其实,这也是一种品读的好的方法。】板贴:领悟言外之意

四、品读海军将领的语言,体会钱学森的才华与爱国情。

1.过渡:既然钱学森一心要回国,为什么一直到1955年才达成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美国海军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出示:听说……高级将领说:“钱学森……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2.你从中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还能听出什么言外之意?

交流(钱学森回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美国不让他回国,有余地吗……)为什么?(生:因为他太重要了,一个人抵的上五个师。)

师:一个师有多少人?(至少一万人!)

3.想象一下,美国政府为了不让钱学森回国,可能会用上什么手段? 交流(威胁、关押、监视、迫害、引诱……)

4.事实上,为了阻挠钱学森回国,我们想到的,没有想到的,美国政府都用了。他们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想要留住钱学森,宁可毙了他也不愿放他回国。这样难熬的迫害,是一天吗?一个月吗?而是——整整达五年之久。即便这样,钱学森的爱国情、报国心动摇了吗?屈服了吗?

出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这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威武不屈

读——

五、根据所设情境,练写人物语言。

1.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他深情地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出示:想到前方……他多么希望——生读:脚下不是……而是火箭的舱壁呀!(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2.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载有钱学森的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刹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出示:学习要求 音乐

3.学生交流,点评。(你已理解到他的内心深处了,你真厉害,把他内心的情感都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文字了)

六、品读颁奖词,体会人民对钱学森的情感。

1.同学们,因为回国后钱学森为祖国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1991年,他被评为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这是评委会给予钱学森的颁奖词,这其实也是人物的语言,这也是全中国人民想要对钱学森说的话。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配乐朗读。

出示:在你心里,……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七、总结课文,布置作业,丰满人物形象。

1.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品读人物语言的方法,那就是联系语言环境,有时还要领悟言外之意。当然,描写人物语言时我们还要注意联系当时情境、以及想到表达的人物感情。

2.下面,老师布置两个作业

①请大家再搜集一些钱学森在不同时候不同场合说过的话,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信通过这样一个作业,你一定会对钱学森有了新的了解,相信钱老留在大家的心中的,远远不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爱国情和报国心。

②查找资料,了解被称为“XX之父”的人物介绍。

出示,教师引读:(1)钱学森在回忆中学时代的生活时说:“我对北京师大附中很有感情。6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

(2)1994年,上海交通大学筹建校史博物馆时,曾派人专程访问钱老,钱老说:“交大出的人才很多,我没有什么,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3)钱老在谈到人才的培养时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培养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很大问题。”

19钱学森

品读人物语言

富贵不淫 联系语言环境

爱国情 贫贱不移 体会人物感情

篇3:语文s版六上教学设计

师: (板书:窃读记) 今天, 我们要来学习《窃读记》这篇课文。别看题目只有三个字, 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首先, 看到这个题目时, 你认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还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是从“记”这个字看出来的。

师:好。你知道哪些题目中带“记”的故事呀?

生:我们读过《西游记》、《木偶奇遇记》、《鲁宾逊漂流记》……

师: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轻视。现在, 我们再看“窃读”二字, 其中有一个字是“题眼”——文中所有的内容, 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 (争论) “读”是题眼!“窃”是题眼!

师:如果以“读”为题眼, 就说明这个故事是围绕着读书这件事来写的, 可是, 读书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事, 够写一本书的了。“窃”字却限定了范围, 告诉我们本文是写偷偷摸摸读书的事。“读”是故事的内容, “窃”是故事的重点, 所以“窃”才是本文的题眼。 (师板书:在“窃”字下面写“重点”, 在“读”字下面写“内容”, 在“记”字下面写“故事”)

走进课文, 迈出第二步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边阅读边思考, 这篇文章是怎样突出“窃”字的。 (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你们认为第一自然段写得好吗?

生:我觉得很奇怪, 作者要去书店读书, 为什么不直接就写去书店, 而是先写饭店呢?

师:刚读这篇文章时,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觉得第一自然段里有废话, 可是读完全文后, 我认为第一自然段里的“废话”写得太精彩了。作者在文章的开头, 先写饭店是有目的的, 我相信, 只要你边阅读边思考, 读完全文, 就会自己悟出答案的。 (继续朗读课文, 读完全文)

生:老师, 作者为什么要到书店偷偷读书啊?我每次去书店, 看一天都没人管我。

师:现在的确如此, 新华书店开架售书, 从早看到晚也没人管你。不过, 课文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八十年前。那个时候, 新中国还没有成立, 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国营大书店。就是二十年前, 书店里也不可以随便看书。我小时候, 每次去书店, 想看哪本书, 要跟柜台的服务员说, 然后她会拿给你, 并且站在旁边监视你, 你翻看几分钟, 她就要把书收回去了, 绝不会让你在书店里读完。那时, 我还是一个小孩子, 当我要翻看第三本书时, 服务员就懒得拿了, 她会冷冷地问:“你到底买不买呀?”我当然想买, 可是我的口袋里没有钱。当我意犹未尽, 灰溜溜地走出书店的时候, 我的心愿就是长大后, 挣了钱, 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现在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我感到非常幸福。所以, 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作者把如饥似渴地渴望读书的感觉刻画得生动极了, 尤其是用了一个了不起的比喻, 你们发现了吗?

生:“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

师:对, 就是这句话。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 写得非常好, 而且用在了最合适的地方。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很少用比喻句。比喻句是最生动形象的, 如果运用得恰当, 会让文章增添色彩。这句话里, 作者把自己比喻成狼, 狼不是一种好动物,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

生:因为没有钱, 所以变成了饿狼。

师:哈哈, 要是因为没有钱, 变成饿狼, 那个“恶”应当是凶恶的“恶”, 那就是抢劫犯了, 而且要冲进饭店, 可她怎么会进书店呢?

生:把一种浓浓的读书情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师:说得对, 但, 这是《教材全解》上的话吧?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

生:因为作者太喜欢读书了, 看到书, 就像饥饿的狼看到食物一样, 扑上去。

师:说得真好!

生:老师, 既然是窃读, 是不是比喻成老鼠更好呀?

师:你的问题很好。一想到偷, 第一个蹦入我们脑海的就是老鼠。不过, 窃读不是窃书, 她没有把书偷走呀。比喻成饿狼, 更可以表现出小作者急于求知, 热爱读书的心情。请你们用文中的话回答, 这种窃读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

师:对。凡是做贼, 都有这种感觉, 快乐在于可以得到自己要的东西, 害怕就是担心自己被发现。现在, 请同学们用直线标注哪句话表示作者快乐, 用浪线画出作者感到害怕的地方。给同学们一个提示, 文章中的每一句话, 几乎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生默读课文, 完成任务, 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 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 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作者是快乐的, 看着外面雨下得大, 就有理由在书店里多待一会儿了, 可以多读书。

师:其实, 这个自然段都是在表现快乐的心情。作者当时心里肯定在想, 要是雨大得让她不能回家, 大得发了洪水, 把她卷到书海里去, 那才好呢!

生:“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有人注意”。这句话也是体现作者高兴的, 因为没有人发现, 所以才可以继续在书店读书。

生:“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 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 却找不到那本书”。作者找不到书了, 她是害怕的, 她看到一连几天都有人买, 担心书被卖完了。她太喜欢这本书了, 怕再也看不到了。

师:接下来, 作者又写到自己找到了书, 此时的她一定是很兴奋的。你们看, 这么一个找书的小细节, 作者都刻画得如此细致, 这是同学们要学习的地方。

生:“我踮着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这个地方是写作者害怕。

师:为什么?

生:从那么多的大人身边钻过去, 而不是大大方方走进去, 她肯定特别害怕。

师:我觉得这里是体现快乐的。你想想啊, 一个窃读者, 她最盼望的就是书店里人山人海, 人越多越好, 这样她才能把自己藏起来了呀。你再往下读两个自然段, 作者说她喜欢到人多的书店去, 然后站在大人身边, 当自己是这个大人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生:哦, 我明白了!老师, 我还有一个地方不理解。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写到“我低着头走出书店, 脚站得有些麻木, 我却浑身轻松”。这句话应该是表现作者开心的吧?因为作者把书读完了, 否则她怎么会一身轻松地走出书店呢?可是, 如果她很开心, 为什么又要低着头走出书店呢?

师:你思考得很仔细。哪位同学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因为她不想离开书店, 所以低下头。

生:我认为是她怕被店主发现。

师:我们已经知道这句话是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 但是你们的回答都不能体现出作者快乐。怕被认出来, 应该是害怕的心情, 而不想离开书店, 应该是低落的情绪吧。你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 作者有什么特点?

生: (异口同声) 热爱读书。

师:既然是热爱读书, 而且刚刚把一本书读了两个多小时, 从书店里走出来时, 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生: (恍然大悟) 她是在回味书中的内容吧!

师:你真聪明。作者已经站在书店里读了两个小时, 所以当她离开书店时, 脑海里一定都是书中的内容, 她被一本好书陶醉了。

生:倒数第二自然段, 表现的是作者的快乐。作者太喜欢读书了, 当她读完一本书, 感到特别满足, 特别快乐。

师:说得很好。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看文章倒数第三个自然段, 作者闻到饭店飘来炒菜的香味, 饥肠辘辘的时候, 她想象这些画面时, 是什么心情呢?

生:快乐!

师:她的白日梦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做的幻觉是一样的。虽然小女孩在寒风中挨冻挨饿, 但当她划燃了火柴, 看到美味的烤鹅, 又觉得是躺在外婆的怀抱中时, 她便是快乐和幸福的。读了这一自然段,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写饭店吗?

生:开头写饭店, 是为了与倒数第三段的内容前后照应。

师:这只是原因之一, 而且是次要的原因。如果只是为了前后照应安排内容, 就容易写出废话了。我们创作文章, 首先要想到的是主题思想。

生:放学时, 作者已经很饿了, 所以她的目光会被饭店吸引, 可她更爱读书, 为了读书, 可以饿着肚子。

师:回答得真好。小作者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了, 但她还是放不下书。你们看一看自己刚刚画出来的那些句子, 是不是快乐要多于惧怕呢?这篇文章以“窃读”为线索, 表现的是作者热爱读书, 急于求知的思想感情。用将近一千个字, 把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的窃读的滋味, 刻画得淋漓尽致。

走进原文, 迈出第三步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出版家林海音。林海音最喜欢读书, 长大后, 她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纯文学出版社。这位女作家一生都与书打交道,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刚才读到的课文, 在选入教材时, 做了很多删改, 并不是原文。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原文的阅读资料, 它有两千多字。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原文, 请同学们对比一下, 原文和课文有什么区别? (师发补充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原文)

师:原文中, 作者写自己读书时的样子的比喻句和课文里的比喻句不一样。原文中写的是“一页, 两页, 我如饥饿的瘦狼, 贪婪地吞读下去”;课文里的比喻是“一匹饿狼”, 你们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生:原文的比喻好。瘦狼是饿了好久的狼, 都饿瘦了, 而饿狼可能只是饿了一顿。所以, 用“饥饿的瘦狼”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师:还有原文的后半句“贪婪地吞读下去”, 与课文的“贪婪地读着”比起来, 哪一个更能突出作者急于求知的精神呢?

生:“吞”字更好, 吞是不嚼, 直接咽下去, 更能突出如饥似渴的感觉。

师:语文书是大家学习汉语的课本, 所以它的语言要合乎语法, 句句标准, 这样难免要失去文采。课外多读文学作品, 才会让你汲取更大的文学养料。我还有一个问题, 小作者希望雨下得大时, 原文写的是, “再大些, 再大些”, 而课文里写的是, “大些, 再大些”, 你们认为哪个更好?

生:课文里的好!

师:你来说说课文里的句子好在哪?

生:因为课文里的句子有程度变化。

师:你们想想, 外面的雨已经很大了, 小作者内心激动, 在心里喊着“再大些, 再大些”, 这是不是更有期盼的感觉呀。文章在要结束时, 作者写到合上了书的最后一页, 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她读完了。

师:哈哈, 你这个回答等于没回答, 我也知道翻到最后一页是都读完了。这些细节之处, 都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她不读完最后一页, 绝不离开书店。课文的内容和原文的内容还有什么区别?

生:原文里有两个故事, 课文里都没有写到。

师:对。我在读这篇文章时, 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个故事。老板的冷漠无情与店员的热情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我读到这位店员为作者多留了一天书时, 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原文里, 还多了一句最重要的话, 这句话才是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意思。你们知道是哪句话吗?

生:“记住, 你是吃饭长大, 读书长大, 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师:这句话就是原文的含义。现在, 我们的课本里, 社会上, 都缺少爱的教育。我们学到的最多的东西就是勤劳和勇敢。不过, 只有存在爱, 才会有勤劳, 有勇敢。爸爸妈妈爱家, 所以才会为这个家努力工作。爸爸妈妈爱你, 所以当你遇到危险时, 他们才会奋不顾身地保护你。同学们, 你们看, 我们从课文里学到了知识, 又从原文中得到了更丰富的内容,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 不要把语文书当成终点站。看到有改编或节选的课文, 要找来原文仔细阅读和对比。最后,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现在我们读到的两千多字的原文, 也是有删节的, 真正的原文将近三千字呢!有兴趣的话, 你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书籍或网络, 读一读真正的原文, 看看还有哪些精彩之处。

备课笔记

有爱就好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答案多种多样, 但是, 有一个答案, 是绝对不会错的, 那就是要唤起孩子对母语的向往喜爱之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乐在其中”。一旦能够以学习为乐了, 学习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一种享受。“乐之者”学习起来非常投入, 几乎陶醉, 绝无疲倦之感。

在语文课堂上, 我想尽一切办法, 演小品、做游戏、搞比赛, 都是要唤起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然而, 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教法, 仅仅把“乐学”等同于嘻嘻哈哈的课堂游戏, 那就不免肤浅了。探幽寻源, 引发思考, 也是快乐之源, 而且是更高级的快乐。比如这篇《窃读记》, 它是一篇描写窃读心理, 表现求知精神的名篇佳作, 但是, 由于它没有扣人心弦的完整的故事情节, 很难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幸运的是, 我早就读过《窃读记》的原文, 曾经与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 因为我们都是读书迷。我知道原文有多么丰富的情节与生动的事实, 我相信, 六年级的孩子是会被原文打动的, 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于是, 我把原文引入课堂, 使孩子们眼界大开, 不仅让他们明白了课文注解中“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是什么意思, 更让他们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其实, 每个孩子都有学习主动性, 只不过他们的一切活动受到兴趣的支配。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 只有尊重儿童的学习愿望, 了解儿童的学习需求, 才会让他们自主自发地学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语文书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地, 它只是行进路途中的一座桥, 谁也不会把一座桥当做目的地。走过这座桥, 风光无限;停滞在桥上, 却有落水的危险。语文教师是带领孩子们过桥的那个人, 语文教师也是让薄薄的语文书变成厚厚的一本大书的那个人。

篇4:苏教版六上《习作4》教学设计

1. 最近我们学习了《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那么你们对剪纸有了哪些了解呢?

2. 剪纸内容多,寓意深,祥和的图案增添了喜庆的氛围,像娃娃、葫芦、莲花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篇课文中的剪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 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让画面在你的眼里活起来。

【设计意图】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剪纸作品,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习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内容入手,展开话题,消除习作的畏惧心理,并从课文中获得启发,读写渗透,为习作做好铺垫。

二、 指导观察,描绘画面

1. 下面让我们欣赏几幅剪纸。(出示习作插图:四幅剪纸)你知道观察的顺序有哪些?(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从主到次等)

2. 让我们选择一个画面来仔细观察,(出示习作插图2)你想按照什么顺序观察,你看到图上有些什么内容呢?

【课堂实录回放】

生:我看到一个少数民族女孩在翩翩起舞。

师:你们刚才都抓住了最主要的部分:少女起舞。再看看次要的角落还有些什么?背景有些什么?

生:少女的头上还顶着三叠碗。

生:她的裙子上有许多花边。

生:她背后有许多小花。

师:有许多庄稼。

师:(出示习作插图1)在这幅剪纸上,你看到什么了?

生:一个小男孩牵着一头骆驼。

生:天上有圆圆的太阳。

生:周围的景色很美,有小草小花,还有几只小鸟。

师:剪纸画面只有黑色,你能想象小草小花的颜色吗?

生:小草是绿色的,小花是五彩缤纷的,鸟唧唧啾啾地边飞边叫。

生:在骆驼的旁边还有几只蝴蝶。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到前面来指给大家看一看蝴蝶在哪里。

生:1,2,3,4,5,6,一共6只蝴蝶。

师:这么多蝴蝶在翩翩起舞。

师:(出示习作插图3)谁能一口气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看你能说出几样。

生:我看到了两个牧童,有一个牧童骑在老黄牛的背上,老黄牛头上还有两只非常可爱的喜鹊。

师:这两个牧童在干什么呢?

生: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拉下面的牧童,牛旁边还有三个字“好朋友”。

师:这三个字不仔细看还真是很难发现,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一起读这三个字。

生:好朋友。

师:谁和谁是好朋友,这就由小朋友自己去想了。第4幅剪纸有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细细观察,小组内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有序地观察,完整、准确地把握剪纸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这里对习作的三幅剪纸插图的观察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握图意的能力,为表达得具体生动、合理的想象做好铺垫。

3. 同学们,有一位同学是这样介绍第2幅剪纸的,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你建议怎么修改?

(出示)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少女,头上顶了三个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说不完的喜事似的。

【课堂实录回放】

生:这段话把剪纸上少女的样子写得很生动,比如说“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少女,头上顶了三个精致的陶瓷碗”,这样介绍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感觉剪纸主要是突出了那个少女,她在跳舞,但是对她跳舞的描写还不够具体。

师:你能不能试一试?

生:少女在生机勃勃的麦田边跳着欢快的舞蹈,她一会儿旋转,一会儿摆动着修长的手臂,裙摆在麦田中飞舞,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师:你对少女动作的描写多么细腻,真美呀!有没有听到她的歌声呢?

生:她一边跳舞,一边欢快地唱着家乡的歌曲,那声音轻快明亮,委婉动听。

师:你真是出口成章。不仅具体地说出了画面上的内容,而且让内容生动、色彩丰富起来。

师:还有谁想说的,看看她的眼睛、神情……,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她的眼睛笑弯了。

生:我似乎闻到了花香。

生:我看到了这个少女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生:我从少女笑得弯弯的眼睛里感受到了麦田周围仿佛充满了幸福的气氛。

【设计意图】老师提供一段话,交流这段话哪些地方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怎么修改,这样的设计为把一幅剪纸描写得具体、生动设置了坡度,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交流、修改中学会表达,学会创造。

4. 你们看,剪纸就是这样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请大家从其余的几幅剪纸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幅,用一段话来介绍。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情,争取把内容写得生动具体。

【课堂实录回放】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把写的剪纸画面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他描写得好在哪里,也可以提点建议。

生:我写第四幅剪纸:阳光明媚的一天下午,少女正坐在地毯上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大王》,一阵风吹来,她那飘逸的长发在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她双手抚摸着书,看得聚精会神,眼睛眨都没有眨一下。毡房边,成千盈百的牵牛花正倾吐着芳香,两只五彩的蝴蝶在门窗上翩翩起舞,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师:他的描绘美得像诗。说说看,他写的这段话好在什么地方?

生:他注意了环境描写。

生:语言优美,用词恰当。

生:最后一段话是用心去体会的。

生:“眼睛眨都没有眨一下”,“看得聚精会神”这句话,注意了神态的描写。

师:他的动作描写怎么样呢?

生:“少女正坐在地毯上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大王》”,这是他的动作描写。

师:是啊,我们要注意环境描写,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情。

【设计意图】习作评价不应该仅仅是打个分或评个等级,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的习作创造交流展示的机会,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把习作读给别人听,征询大家的意见,通过交流、展示、切磋,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也可以获得宝贵的建议,把文章修改得更好,提高学生习作的成就感,提升表达能力。

篇5:苏教版六上语文练习四词语解释

喜闻乐见:喜闻:乐意看。乐见:喜欢听,喜欢看。形容很受大众欢迎。含褒义。另,网络用语,带有幸灾乐祸的意思。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用粉墨化妆,登台演戏。今多指坏人乔装打扮。

锣鼓喧天: 喧:声音大。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唱念做打: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有板有眼:①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②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③戏曲用语。

余音绕梁:绕:环绕。歌声的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声美妙动听,永远留在人们耳中。也形容诗文优美,耐人寻味。

惟妙惟肖:惟:真,特别。妙:美妙,漂亮。肖:相像,逼真。词义: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

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活灵活现:形容描写逼真,使人感觉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感人肺腑: 肺腑:指内心深处。人的内心都被某事都感动了。形容人内心深深地受到了感动。

篇6:语文s版六上教学设计

科   目 小学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故宫》、《青花》、《陆羽和茶经》、《敦煌壁画》之后,对中华文明已有一个点的认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一样,展现给学生一个点的认识。在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兴趣下,学生学习本文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2.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曾侯乙编钟的历史由来、基本情况和重要价值。

2.小组交流,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读到写的迁移。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概括出曾侯乙编钟的特点,理解它的重要价值。

2.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2.抓住编钟的特点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教学资源 PPT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勤劳的中华民族创造过许多辉煌,比如我们20课学过的“故宫”,21课学过的“青花”,22课学过的“茶艺”,23课学过的“敦煌壁画”,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它就是24课《编钟》。板书课题。[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学习之前,我们来看个短片,让我们把时间翻回到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晚会上[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曾侯乙编钟气势的恢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播放视频。

师:在这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上,有一种乐器已经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就是--编钟。(课件展示编钟图片)

教学活动2 畅谈预习成果,启发求知。

、关于编钟,大家在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什么?请大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一环节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编钟不是很熟悉,课前搜集一些资料还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让学生去动手查阅,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总结生字、生词,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还想知道什么课文以外的知识吗?

、学生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交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

、刚才我们通过交流,了解了一些关于编钟的初步知识,但有些凌乱,不够系统,下面我们通过读课文,认真梳理下课文思路,争取对课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教学活动3 多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放手让学生去读,相信他们能够读懂。]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在小组朗读之后,每组选择一名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将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挥以生带生的优势,给学生一个展示朗读能力的平台。]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自己读的过程中的想法、体会。[课程的设计强调读有所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写出自己有读的过程中的感悟。]

、同桌互读,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出示学习提纲,再次阅读:①编钟的历史由来②简介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主要特点以及演奏效果。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片:[通过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历史由来

简介曾侯乙编钟 重要价值

主要特点

演奏效果 [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放手让学生去找,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答案。]

、展示学习成果。板书:

编钟的历史由来。

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重要价值

主要特点

演奏效果

教学活动4 当当解说员。

现在我们站在编钟前(课件展示编钟图片),向我们的外国朋友介绍面前的这个东西,请同学们来试试。

5、除了介绍本文的编钟,你还有兴趣介绍其它的什么事物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

教学活动5 课外延伸:读一读《编钟赋》。

读了这篇《编钟赋》,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自由表达。]

课外作业布置。

上一篇:奢沟小学2013年中职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日工作小结表格